如何评价电影《一九四二》?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现在豆瓣和时光都是两极分化,要不满星,要不一星。现在在知乎客观的评价一下这部电影吧~

  《一九四二》 灾难前众生相

  ——从角色设计看

  初入大学,20号,学院组织的观影。那年是2012,到处还弥漫着“世界末日”的恐惧与刺激。当时坐上校车,还与同学戏说有末日大逃亡的感觉。但不瞒你说,看到日军轰炸军民时,我已无法抑制,泪如泉涌。我哭的是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死。漫野的灾民,像一群逃难的蝼蚁,生死操之他人之手。我觉得确实有写观感的必要。

  影片力图揭示复杂的有关人性的问题。在巨灾面前,每个角色的行动都代表了一种选择,每种选择也都体现了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个角色交织在一起,编织出多彩的人生百态。

  图一:东家

  东家与瞎鹿两家无疑是整个灾民的典型代表,亦可以说是在巨大的灾难下整个人类的典型代表。东家从竭力保护自己的粮食到被迫出走,最终承认是逃荒,粮食逐渐减少,亲人逐一死去,这些让东家在丰衣足食时所在乎的一切全抛。所有的一切都转化为对生存的渴求。本来的自尊或者说虚荣,一扫而光,在大年三十出卖自己的女儿,作为地主,以前都是他买别人,真是讽刺。可以说,一切的精神价值都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之上。当吃成了问题,一切都是虚无。但是,人毕竟是人,除了生命的驱动力之外,人还要生命的支柱——信念来支撑。当东家逃到一直渴望的陕西时,却发现唯一的亲人留成也没留成,便失去了生命的渴求,他于是往回赶,只求死的距家近些。

  图二:瞎鹿

  东家之女可以说是新知识分子的代表。她起先,还逞强说要留在延津,要保卫学校。可见,当时的知识青年是多么的青涩,认识多么不足,但无疑觉得自己有救天救地的责任与担当。但是,随着饥饿的一天天逼近,知识、爱心似乎啥用也没有。当父亲不得不杀掉她一路上喂养的猫以充饥时,她已没了大吵反对的锐利,而是平静到令人害怕地说自己也要喝猫汤,她走到火堆前,把书本一页一页的撕掉,煨火,心如死水。这无疑是知识分子在巨灾前的束手无策与投降。此时,知识就是力量,却那么无力。到最后,一个念过书的大家小姐也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知识所给予的信仰完全破灭。

  图三:东家之女

  另一个信仰破灭的代表则是中国的那个基督徒。他转而向西方的宗教寻求庇佑。起初是逢人遇难便扬言不信主的后果,可是在经历了那次的日军轰炸后,他同样的对信仰产生了怀疑。在教堂里,他对神父说,为什么主总是斗不过魔鬼,那我为何还要信主,魔鬼进入我的身体里了。人在连自己性命都无法保证的时候,进行的反思就是怀疑。

  在巨灾面前,人的渺小与无力暴露无遗。孤独而又无助的人类在丰衣足食时所构建的信仰的大厦在巨灾面前轰然倒塌。人的悲剧性就在于在巨灾面前的无能为力和不得不自己毁掉自己亲手构建的精神大厦。人的尊严是在吃饱的基础上才成立的。但人之为人,在于有意识的人类啊,能在生存欲求与信仰之间做出更高价值的选择。生命的高度还须有支柱来撑起。这也是人之高贵所在,也是为何虽历尽灾难,但人类依旧欣欣向荣。

  图四:巨灾下,万民若“蝼蚁”

  花枝与栓柱的设计,便是在人性面临考验时,人所展现的闪光点,在冷酷世界里仅有的温情。在东家之女出卖自己后,栓柱的婚姻梦想破灭了。花枝却答应嫁给他,我当时以为,两个遭受巨大的痛苦的人的相互慰藉。可是,花枝却在第二天,也出卖了自己,为的是救活自己的一对儿女。将一对儿女托付给栓柱,栓柱便有了保护两孩子的责任。我所感动的是,在栓柱爬上去陕西的救命火车后,却发现两孩子不在车上,毅然的跳下火车,可是又忘了拿花枝卖来的小米。火车呼啸而过,留一个栓柱在白茫茫的大地上无奈地大骂。在生死抉择时,高贵的人会拿天平衡量价值的轻重。这些人撑起了天空,挺过了灾难,成就了人类。当日本军官拿一救命的馒头换那两孩子对父亲的唯一的想念物小风车时,栓柱决然的选择了悲壮,尽管悲壮或许没任何作用。

  如果说人们在灾难面前无能为力的话,那么人的作用究竟何在?在《1942》里无疑对国民性的优劣进行了批判。我无意对国民性的优劣表示赞否,只是想确定客观事实,因为只有更清楚的了解自己,自己的民族才会更强。

  以李主席为首的中下级政府和以蒋鼎文为首的中下级军兵则展示了令人气愤与寒心的劣根性了。当上级没拨军粮时,下级政府除了抱怨,没有任何有实质性的作为,完全没有自发性的赈灾;当上级的军粮发放下来时,嫌少,不是积极组织放粮,而是各自为自己部门多争取一点而争吵。甚至有投机倒把,从中牟利。如果巨灾可以免除至少是减少,那么一定是人在协力去抵抗。但可愤的是,政府在这时却想从灾民中榨取好处。那摧毁一切的灾难就只能因人的存在而扩大。

  中下级军兵则无情地上演了同胞相残的悲剧,这比日军的屠杀更让人感到可悲。木必先朽而后虫生,内部的腐朽往往是毁灭的主因。或者说是国人,或者说是人类。如果在自然灾难面前只能自顾自而为一切,而不是作为一个集体去共同奋斗,那么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灾害的。

  重庆方面作为国家的重心,蒋委员长(虽然道明演得很酷)无疑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无法否认在抗战日益激烈时,国事艰难,各种事物错踪复杂,但这绝不能成为迟迟不发放救济粮的借口。就像父亲不能因为在外事务繁忙,就忽视了孩子。历史的写成,伟人的成就,必定由背后的一堆堆白骨垒成。可是谁该为那死去的大多数埋单。众人将伟人从历史中托起,却被伟人无情地抛弃了。

  图五:蒋介石

  重庆方面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与河南方面形成巨大的对比。一边是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一边是尸骨满满,哀鸿遍野。巨大的讽刺,一记响亮的耳光。说到对比,不得不提到的是,是在充满了死亡与衰败的氛围中诞生的留成的一声婴啼。生命的呐喊划破天际,不知是死亡,还是生命。出生在这时有什么意义?是灾难虽在,生命仍在继续;还是灾难过后,像啥都没发生过,继续生活?

  与国内的角色,还设计了日美两个国际角色,以外人的眼光来审视中国。或许是,国人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如外人清楚深刻。

  日本在这儿显然是罪恶的屠戮者,承担着将灾害扩大的任务。代表着为邪欲所控制的人为达到目的而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人祸。私欲的不良管理则造成人们的灾祸。另一作用则表明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国内的分裂,给了鬼子可乘之机。

  另一个是美国记者。他无疑肩负着审判与救赎的角色而来。对中国政府的一连串责问,和队鬼子轰炸后,怒不可遏地FUCK都是对人为地加重灾害的控诉与审判。无疑,体现了人性中的悲天悯人的美好。亲去灾区,求见各政要则是对整个人类同胞的生存而斗争。这时人类美丽的所在。

  图六:美国记者

  《1942》,给我以足够的压抑与思考。人之有限常常让在思想上无比高傲的人类在巨灾面前无可奈何。当生存无法得到保障,一切尊严都在求生的驱动力下粉身碎骨。但撑起生命高度的生命支柱——信念却给人更高的理由去决定生死。这是人之高贵和虽历尽灾难但依然繁荣的支撑。可悲的是,有那么些可鄙的人却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在扩大或制造灾害。人究竟何以停过灾害那?唯有全体众志成城,一起奋斗,共度难关。

  不看这部片子,我确实不知这么一段令人泪下的历史。但历史有被还原自身的要求。历史的过错,是该铭记,还是忘却?我不清楚。不过我们该做的至少是不让历史的过错重演,别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就是我们什么都学不到”成为真实。在遭受了巨大的浩劫后在心中留下巨大创伤的人要以何种方式抚平伤痛那?剧中那个幸存的小姑娘是这样回答的:你说的是哪一年,饿死人的年头,多的很。或许忘却对当时的人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上一篇: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试卷汇编(文末下载)
下一篇:百度网盘下载提速,推荐3种亲测有效的方法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