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母爱的诗歌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1

  关键词:《乡愁》 母爱主题 文学作品

  引言

  乡愁是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主题,在台湾的现代作家中出现了很多以乡愁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作家,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海外时对故乡的怀念成为他创作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生活在故乡中的母亲的怀念,是对祖国的怀念。《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首诗作中,那种淡淡的乡愁不仅是感动同样离乡的游子的颂歌,更是一首对母爱进行赞扬的伟大诗篇。

  一、余光中的简介

  余光中是一个情感十分丰富的诗人,而且也是复杂多变的人,因此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也基本是多元化的,实现了一种巨大的转变,先是西化的,然后不断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创作及乡土文学的论战中,余光中的作品都有一种十分强烈的西化的味道,他自己也是主张西方创作风格的,这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阅历有关,有一种无视读者以及脱离现实的倾向。余光中是福建籍人,在1949年时随父母迁居到香港,1950年又迁到台湾,后来又到美国进修,在海外游学以及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比较重要的创作风格。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意识到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开始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加强民族意识的运用的作用,因此将创作的基点转向了大陆,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家乡以及母亲的思念之情。乡愁诗是在这个时间中余光中进行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乡土文学的重视也表明了他回归到东方的一种轨迹。

  余光中的文学语言十分繁复善变,他希望在中国的文学世界中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力量。诗歌是他的一种主要创作方式,从诗歌的艺术上来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也就是说他的创作风格比较多变,不像其他的作家或者诗人一样,他的诗歌风格也会因为题材的变化而变化,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意志以及自己的理想,对于那些表达理想的诗歌,一般说来创作风格都会比较铿锵,而对于表达乡愁或者对祖国以及母亲的思念时,一般都会显得比较委婉一些。余光中是一个驾驭文字的高手,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文字的运用十分恰当,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乡愁》《蓝色的羽毛》《钟乳石》《敲打乐》《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其中最著名当属《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乡愁》正是这样一首表达了他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目的的作品,他不仅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更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

  二、《乡愁》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了一种对家乡以及对母亲的怀念,同时还表达了一种希望祖国统一的感情。在余光中的乡愁诗作中,表达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是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感的创作方式。作为一个漂泊在海外的台湾人,面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分离问题,作者也希望可以实现两岸的统一,也希望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在这部诗作中,作者用一种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自己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进行了表达。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他积极地应用各种比喻,将乡愁比喻成为邮票、坟墓等,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以及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作者借用不同的意象对乡愁进行具体化,有助于作者的情感表达,对于作者的乡愁以及对母爱主题的揭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作者自身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十分热爱的,正是这种热爱,使得作者的情感变得日益丰富,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对《乡愁》中永恒的母爱主题的解读

  对于《乡愁》这首诗歌,乍一看仅仅是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怀念,是一种想念家的味道的感情表达。但是这首诗中所包含的主题远远不止这些,还包含了对目前的思念以及一种永恒的母爱。这首诗歌中母亲出现的次数最多,从年少时对母亲的思念,一直到最后母亲去世之后对母亲永恒的怀念,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永恒的母爱。

  在这首诗歌中的第一段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个时候的乡愁被作者比喻成为一张邮票,一张载着他的梦想的邮票,将他带到了国外,他在国外求学与生活,但是对家里的母亲是十分怀念的,这一枚小小的邮票,包含了很多的母爱。余光中从小就离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是依靠书信方式,这个时候乡愁就寄托在了邮票上。在思念家乡的过程中,最想念的也就是母亲,但是由于隔着千山万水,余光中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体会到的母爱就是在那一封封家书上。他收到母亲写给自己的书信,那上面是母亲的嘱咐以及叮咛,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母爱是一个做母亲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余光中思念母亲,母亲在中国也一样思念余光中。他对母亲的思念就是他每次打开信箱时的激动心情,作者在描述“邮票”这个词语时采用了叠词“小小的”,叠词加强了表达效果,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乡愁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体现。

  在第三段中,作者又提到了母亲,这个时候他将这种愁比作是一座坟墓,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宿命,母亲去世之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就变成了一种永恒的思念,一种没有尽头的思念。这种思念与之前的想念是不同的,因为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以前的怀念总还是有希望的,作者还可以回到祖国,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中,但是母亲去世之后,作者便再也没有希望见到母亲的面容,再也没有希望听到母亲的声音。正是那一座低矮冰冷的坟墓,让作者和母亲永远分开,这种距离是永恒的,是一种阴阳相隔生离死别的悲痛。隔着坟墓的距离比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要远得多。在这个时候描述对母亲的思念时,他使用的叠词是“矮矮的”,通过这个叠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悲痛的心情。他知道母亲也希望回到大陆,作者也希望将母亲的坟墓转回到大陆,但是最终没能成功,母亲去世之后,留给作者的一种乡愁,成了一座坟墓。作者的诗歌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思考,人世间除了生离死别还有什么感情令人难过与感伤呢?作者在最后笔锋一转,将乡愁进行了升华,当时的“我”与大陆是分开的,这个时候的乡愁就上升成为了一种家国的思念,母亲去世了,但是母亲的含义却得到了升华,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更是所有与大陆分隔开来的生活在台湾的人对大陆的思念以及对两岸统一的一种渴望和期盼。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一种思念,就是那一湾海峡,就阻隔了自己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没有祖国母亲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大爱就没有每个家庭的小爱,这其中的母爱不仅是针对每个人各自的母亲,还针对每个人共同的母亲,即祖国。作者在对母爱进行描述时说道:“鸟倦飞之后就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浅浅的一层海水,虽然比纸都还要薄,但是就是跨不过去。”作者对祖国母亲的赞美不仅在这首诗歌中有所体现,在很多其他诗歌以及散文作品中也有表述。从诗歌的开头到结尾,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以及对乡愁的体会也得到了提升,从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上升成为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同样使用了叠词“浅浅的”,表达了自己希望可以早日回到母亲怀抱中的一种愿望。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以及对母爱的体会和追求,才使得作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思母之情。

  结语

  余光中是我国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风格比较繁复,针对不同的写作背景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来表现。在当前流传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表达。《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种思念。作者将乡愁具体化,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乡愁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邮票,后来母亲去世之后,乡愁变成坟墓,再后来乡愁又转变成为海峡两岸之间的距离。余光中在创作《乡愁》时采用了比较温婉的写作手法,将乡愁这种朦胧的情感体现得十分细致。总之,这首诗歌在创作过程中一步步加深,一步步深入,使得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十分细腻的描述,从距离的跨度到时间的跨度,这其中不仅是作者的人生变迁,也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语

  参考文献

  [1]杨帆.大爱轻言,大爱永恒――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的爱国情怀[J].才智,2010(03).

  [2]古远清.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回应台湾高的批评[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

  [3]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4]章亚昕.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2

  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可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学习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区别“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真情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感情。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写诗歌。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下收集赞颂母亲的歌曲、影视剧、文学作品等,并能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情

  七年级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孩子们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打开他们爱的心扉,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感恩。

  教法与学法

  为了很好地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我拟采用“朗读品味法”,让学生在倾情诵读中展开想象翅膀感受母子真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自身体验、展开美好想象,大胆、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营造爱的氛围

  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赞颂母爱的歌曲、文学作品、影视剧等,并试着唱一唱、读一读、谈一谈。然后老师相机动情导入:母爱像清澈的小溪,默默地滋润着我们;母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州,给予我们前进的勇气和动力;母爱像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母爱像一朵金色花,给我们的芳香与温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感受圣洁的母子深情。(板书 金色花 泰戈尔)

  (这个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并且营造出浓浓的爱之氛围,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本课的教学情境当中。)

  2.倾情朗读,感受母子深情

  诗作清新晓畅,无阅读障碍,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材料。所以我采用“三读”展开:

  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诗作的内容和情味。思考:这首散文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应带着什么样的情味来朗读?然后讨论、明确: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儿子想象当中的母子嬉戏图,应带着亲昵、撒娇、顽皮的情味来读。

  自由演读,感受流淌在诗作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

  学生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味朗读,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借助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借助对情境的想象,用恰当的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来表现这种情味。

  比如:“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等句子都是可以通过品味关键词、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味的。

  角色赛读,再现母子深情。

  在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之际,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再现母子深情。先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再挑选出优秀选手在班上赛读。学生评价、推选出情感把握最准确、表现最充沛的选手。

  这个环节,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先解决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再师生研读,而是放手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读,水到渠成中落实教学重点――真情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感情,突破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践行了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3.合作探究,品味写法之妙

  探究形象,再悟深情。

  同学们,你们的朗读非常棒!下面有个问题和你们共同探究一下。诗作中“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呢?

  借此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板书 圣洁 美丽)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略文章借助“金色花”这一具体形象来倾诉对母亲的深情的写法。

  拓展延伸、表达真情。

  泰戈尔的笔下,“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带给母亲快乐、芳香。假如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母亲拳拳爱子情呢?请以“妈妈,假如我能变,我愿变成……开头说一段话。

  适度的拓展,可以将学习引向深入。此环节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既训练了学生举一仿一、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和感恩之情。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聆听了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对母爱的深情倾诉,唤醒了内心深处对圣洁母爱的深切感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想,如何更好地报答母爱,同学们心中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以激情导入――朗读品味――拓展深化为主线,层层深入,并紧扣文章语言这一核心,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感受弥漫在文中的真挚情感。此外,我注重在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增长能力,提高素养。

  我觉得这堂课最为成功的地方是“拓展延伸,表达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泰戈尔的笔下,“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给母亲快乐、芳香。假如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母亲拳拳爱子情呢?请以“妈妈,假如我能变,我愿变成……开头说一段话。这个环节学生表现的很活跃。从学生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泰戈尔对母爱的深情倾诉,更感受到了学生们真挚淳朴的情感。这个环节也加深了学生对母子深情的真切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读,又要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花》。下面,我从以下六方面对其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学生;三是说教学目标;四是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五是说教学方法;六是说教学步骤。

  一、说教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诗中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优美的语言足以感染每一个情感丰富的学生。学习本课,首先要达成本单元要求,即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其次,还要能感受母子情深,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熏陶作用。

  二、说学生

  初一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亲。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

  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

  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懂你》,音乐结束后,老师简洁引入:“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纯洁的永恒的母爱吧!”

  依据:以音乐导入,一是可以缓解一下课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温情,使他们迅速进入诗歌角色中。

  媒体设计思路:利用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幻灯片,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依据:新课标指出:要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媒体设计思路:将大量的语文信息利用简单的幻灯片的形式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示给学生,节约了上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投影:与课文配音协调一致的动态画面)

  依据: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本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感情朗读,播放课文录音,容易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诗歌主题和思想感情,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优美画面,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媒体设计思路:课文泛读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读中感知情节,感悟思想。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优美画面,进一步领悟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依据: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4、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投影:当妈妈......的时候,我......)

  提问:孩子变成了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说一说。

  依据:朗读应有层次性,对文本的了解也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这一环节,有利于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

  6、感知人物

  (投影: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我读出了一位______的妈妈)

  回答:孩子

  (活泼

  可爱

  机灵

  顽皮等等)

  妈妈

  (慈爱

  温柔

  美丽

  勤劳等等)

  依据:这一环节是由上一个环节自然过渡来的。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7、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可以作指导)

  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

  媒体设计思路:朗读配乐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用幻灯片出示讨论的问题)

  A、“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B、孩子为妈妈做了不少事,为什么却不告诉妈妈?

  C、孩子回来了,妈妈为什么还说他“你这坏孩子”?

  媒体设计思路:以幻灯片展示问题,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将问题直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讨论。

  1、学生讨论(六人一组)

  依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谈朗读体会

  依据: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一环节可以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师小结:母子情深

  4、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鼓励朗读水平应有所提升)

  在正确、流利、有节奏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达成了本首诗歌教学的能力目标。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知情节、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诗歌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本诗歌的教学重点学生将顺利掌握。

  (四)、相关联想,扩展内涵

  1、“我国的一位著名诗人,也以母爱的热情讴歌而著称,她就是冰心奶奶,她的《繁星

  春水》就是一部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颂歌。让我们走进《繁星

  春水》,感受冰心对母爱的情思。”

  (出示幻灯片,展示部分诗句,师生共享)

  A、母亲阿!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倘如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C、母亲阿!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D、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

  依据: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设计这一环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语感。

  媒体设计思路:利用网络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交流感悟,想象创作

  1、真情倾诉

  找到与母亲相处时或温馨或快乐或感动的瞬间,讲给大家听。

  (投影:我与妈妈_______

  的时刻)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

  依据: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动情讲述故事,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饿能力,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想象创作

  《金色花》这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金色花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母亲的爱。(投影:假如我变成了……)

  依据: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完成这一环节应该说是降低了难度,正常情况下是可以突破本诗歌的教学难点的。

  媒体设计思路:用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动听的音乐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流畅表达,真挚抒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当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3、学生自由想象创作并交流。

  (六)、课堂小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努力回报我们的母亲。

  (播放歌曲《懂你》)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动情的音乐声中深一层理解诗歌,提高审美体验,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余味无穷,意犹未尽。

  (投影:回报母亲,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重点顺利解决,教学难点在前面几个具有坡度的环节铺垫下,也顺利突破。借助多媒体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环节,节省了上课时间,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操。整堂课,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文学常识

  听读诗歌

  自读诗歌

  整体感知

  深层把握

  感知人物

  配乐朗读)

  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合作交流

  小组展示

  谈朗读体会

  教师小结

  配乐朗读)

  相关联想,扩展内涵

  交流感悟,想象创作

  (真情倾诉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4

  [关键词]曾卓;《有赠》;爱情诗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58-03

  曾卓先生的《有赠》创作于文学与政治一体化的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革命政治话语占据主导而个人感情话语被淹没的时代背景下,呼唤个人声音、歌颂爱情的《有赠》就显得难得可贵。这首超越时代的爱情之歌往往被人们解读为与政治、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如果从诗人创作的初衷和诗歌的文本本身去阐释,这只是诗人写给妻子薛如茵的爱情诗。所以,对于诗歌文本的重读、对诗歌中爱情本身的解读才能使我们真正领悟《有赠》的意义。

  一、表层结构叙述:回家后的爱与生活

  《有赠》全诗共有九段,首尾呼应而环环相扣,通过“我”回家这条线索使得爱的主旋律不断显现。从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以三个问句为标志大体可以将全诗划分为四部分。开篇的两段可以作为诗歌的第一部分:

  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

  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你默默地凝望着我,

  (那闪耀着的是泪光么?)①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说明了“我”来自“爱情的沙漠”以及此时此刻“饥渴,劳累,困顿”的状态。然后叙说了“你窗前的光亮”就是“我的生命的灯”,从而阐明了妻子对于“我”的意义。第二段中“门”这一意象又将“我”与妻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你默默地凝望”下,“我”由闪烁的泪光陷入了第一个疑问。那就是妻子的泪光是因为长久离别后久别重逢的欣喜,还是因为长久离别本身所产生的孤独和伤感。

  你为我引路,掌着灯。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着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你让我在舒适的靠椅上坐下,

  你微现慌张地为我倒茶,送水。

  我眯着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

  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

  我的行囊很小,

  但我背负着的东西却很重,很重,

  你看我的头发斑白了,我的背脊佝偻了,

  虽然我还年轻。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

  一口酒就使我醉了,

  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

  那么,我能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②

  在诗歌的第二部分,诗人从第三段到第六段全方位地表现了妻子的行动与“我”的感受。妻子的引路、掌灯使“我”感到不安和陌生。所以,“我”走得又慢又轻,像一个外来的旅客。而妻子慌张地倒茶、送水,使“我”进一步加深了这种陌生感,以至于妻子的眼神都使“我”不习惯。而正是这种不断加深的陌生感让“我”明白,所谓的不习惯不过是自己离开太久后的不适应。于是“我”将身心放松下来,向妻子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我”倾诉了自己遭遇苦难所承受的痛苦,并诉说了妻子的温暖带给自己的安慰。而将苦难与温暖并置在一起时,“我”又深深地感到妻子的好意和温情让自己无法承受,从而发出了第二个疑问,而在这个疑问里“我”对力量的质疑究竟是为了接受妻子,还是为了接受自己本身呢?

  我全身战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

  你敢这样握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③

  一个特写镜头和一组连续感受浓缩于诗歌的第三部分。“我”的战栗是因为妻子轻轻地握着“我”的手,“我”的啜泣又是因为妻子滴在“我”手背的眼泪。一个简单而温情的动作使“我”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力量,而“我”在接受了妻子的同时也接受了自己。但是个人想法的转变往往抵不过现实生活的残酷,所以诗人再次发问。从“愿”到“敢”的升华,是诗人对妻子在爱情上坚守的疑问,更是对自己和妻子在人生中共患难的拷问。

  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

  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

  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

  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

  你的含泪微笑着的眼睛是一座炼狱,

  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着我的灵魂,

  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 ……④

  到了诗歌的第四部分,诗人对第三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我”从那简单而温情的一瞬间感觉到自己的一生。在对人生产生顿悟之后,“我”放下了过去的一切苦难。而“我”的顿悟又源于妻子带来的“力量、勇气和信心”。“我”在理解了妻子的坚持之后,也对人生的苦难做出了自己的解答。是妻子对爱的坚守和勇敢使“我”有了直面人生磨难的信念,也是妻子对爱的坚守和勇敢使“我”坚定了对爱和生活的信心。因此,在《有赠》的表层结构中,诗人为我们叙述了一个长久离家的“我”在回到家后感受爱与顿悟生活的故事。

  二、话语修辞探微:爱对于生命的意义

  通过微观的视角回顾《有赠》,会发现诗人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为了探索这个回家后感受爱与生活的故事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我们从话语层面的修辞手法出发,探寻诗人从艺术手法中显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一)重叠音节的隽永

  《有赠》的前两段先后出现了三个叠音词,第一段中的“远远”蕴含着“我”对“光亮”和“灯”深切的渴望。第二段的“轻轻”则积聚了“我”面对“门”时希望与恐惧相交织的复杂感情。“我”既希望妻子会像以前一样对待自己,又恐惧妻子无法理解和接受自己。“默默”则是继“轻轻”之后对这种复杂感情的进一步渲染,从而使诗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疑问——那闪耀着的是泪光么?

  (二)象征的多义

  诗歌第三段的每一句中都包含着一个多义的意象。“灯”是妻子为“我”引路的灯,也是妻子在精神上带给“我”的温暖归宿,还是妻子所代表的爱的光辉。在如此深情和宽容的“灯”的指引下,“我”的心情固然不安起来。“小屋”是“我”和妻子的住所,也是妻子为我守候的两口之家,更是妻子的心灵所象征的爱的精神家园。“赤着”的“脚”既象征“我”回家之前所遭受的苦难,又隐喻“我”试图摆脱先前的苦难对自己心灵的异化。“灰土”和“血印”则流露出“我”回家过程中的艰辛、残酷和心灵中挥之不去的关于苦难记忆的阴影。

  (三)押韵的深情

  第四段、第五段的末句分别以“睛”和“青”作为韵脚,第四段主要写妻子温馨的行为和“我”感受到的温暖,第五段主要写“我”由于感受到妻子的温暖而放松下来,开始在精神上向妻子诉说自己的复杂而凄凉的情感。这两段在情感的抒发上显然是承接的,营造出一种由外而内、冷暖交织的情境。因而“睛”和“青”押韵是诗人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第六段和第七段的末句又通过两个“么”押韵。其中第六段的前三句句式大致相同,从“一捧水”到“一口酒”,再到“一点温暖”,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感激之情逐渐扩大、加深。而这三句尾字的韵母都为“e”,所以又表现出这种感激之情扩大、加深的节奏性和缠绵性。第七段中后两句又都以同韵母的“么”结尾,表面上后一个问句是对前一个问句的深化,从诗歌的音乐性出发,我们会发现后一个“么”又是对前一个“么”的复沓,而这两个“么”又是对第六段结尾的“么”的呼应和延续,它们共同阐发出“我”对妻子“好意和温情”无法承受的一唱三咏式的自我拷问。

  (四)对比的相悖

  诗歌的最后两段中出现了多组呈现对比关系的语句。其中“一瞬间”与“一生”构成了时间上的对比,短暂的“一瞬间”中蕴含着漫长的“一生”,在“我”与妻子握手的“神圣的时刻”折射出妻子对我不离不弃的一生守候。所以,表面上形成悖论的时间差距正是“我”对妻子白首不离的深深歌颂。“结束也是开始”在逻辑关系上的相悖使得“神圣的时刻”具有了双层意蕴,这既是“我”苦难生活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也是妻子等待的结束和妻子与“我”重新携手的开始。“含泪微笑”在日常的情景中会显得逻辑相悖,但是在个特定的情景中,一方面妻子因“我”受难而含泪,为“我”脱离苦难而微笑;另一方面妻子又因曾经与“我”的分离而含泪,为此刻与“我”再次携手走向人生的长途而微笑。诗歌末尾的“痛苦而又欢乐”是对“含泪微笑”的呼应和注解,如果说“我”的“痛苦”是源于妻子的“含泪”,那么“我”的“快乐”就源于妻子的“微笑”。

  诗歌前两段重叠音节的隽永使“我”产生了对妻子的疑问,第三段象征的多义又使得“我”从多维的意象里渐渐发现了妻子的答案。四至七段押韵的深情则使“我”切身地感受到妻子的爱,而诗歌的最后两段中对比的相悖又使“我”从妻子的爱中获得新生。因此,从微观的话语层面去解读,我们会发现《有赠》其实表达了爱对于生命的意义。

  三、深层结构开掘:母爱般的包容与给予

  从宏观视角来分析,《有赠》全诗有三次大的场景转化。第一段中的“沙漠”到第三段中的“小屋”,再到最后一段的“炼狱”,其中“沙漠”和“炼狱”是虚写,是象征和隐喻,而“小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在表层是指具体意象的房屋,而在潜层又是表现抽象概念的家。诗人将“小屋”置于“沙漠”与“炼狱”之间,产生了一种相悖的发展关系。诗人从“感情的沙漠”回到“洁净的小屋”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态势,而从“洁净的小屋”进入“炼狱”显然变成一种消极的发展趋势。为什么由“沙漠”回归“小屋”的诗人却坠入了“炼狱”?

  “感情的沙漠”是诗人“饥渴,劳累,困顿”真实处境的象征,也是诗人与妻子阔别重逢之前心境的隐喻;“炼狱”则是诗人在妻子“含泪微笑”的情感中“焚冶”自我灵魂的象征,也是诗人从妻子眼中获得新生的隐喻;由此“洁净的小屋”是诗人脱离寒冷孤寂的沙漠后接触到充溢温暖的小屋的象征,更是诗人从身体回归“小屋”到精神融入“家”的隐喻。这里表面上的荒谬其实是内在结构中符合逻辑的真实叙述,即“沙漠—小屋—炼狱”的表层结构陷入悖论的情感发展,实际上是对“反抗绝望—苦尽甘来—浴火重生”这一深层结构的阐释。正如布鲁克斯对理想诗歌语言的诠释:“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⑤而在《有赠》的文本中我们又可以找到对“反抗绝望—苦尽甘来—浴火重生”这一深层结构的注解。诗歌第一段中的“我饥渴,劳累,困顿”是“反抗绝望”的起始点,感情的沙漠恶劣的环境及其对诗人精神上的摧残使得诗人奋起反抗绝望,而经历“饥渴,劳累,困顿”的过程又是诗人反抗绝望的征程。诗歌第六段的“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是对“苦尽甘来”的具体化、形象化书写。诗歌第八段的“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又是对“浴火重生”的进一步诠释。

  “我”之所以要“反抗绝望”,是因为“感情的沙漠”使“我”在灵魂深处留下了一片孤独和绝望的精神沙漠。从“苦尽甘来”到“浴火重生”,又是由于“我”通过妻子的温情、坚守、勇敢在精神的沙漠上发现了爱的绿荫。因而“反抗绝望—苦尽甘来—浴火重生”的历程便是妻子的爱对我生命的影响和改变过程。但是这里的爱究竟是什么样的爱,爱对于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回到诗歌文本中会发现诗人对这种爱有着形象、生动的抒写,在“苦尽甘来”的第四段里有这样一句:“我眯着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可见诗人已经将妻子的这种爱描绘成伟大的母爱。无论是外在行为的“引路、掌着灯”,“倒茶、送水”,“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还是内在精神上对“我”的接受、呵护、包容、无私给予,都真切地传达出妻子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是一种无私而伟大的母爱。只有母爱才可以无条件地接纳“我”这个“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也只有母爱才有可能无私地包容“我”,握着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穿过蔑视的人群。在《有赠》这首歌颂爱情的诗歌中,诗人无疑将妻子对自己无私的爱上升到了母爱的高度。由此,妻子这种蕴含着母爱的爱情才可能包容一个被生活所抛弃的人,并赋予“我”新的生命和生活。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曾卓先生在《从诗想起的》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是送给他的夫人薛如茵的。⑥所以我们理应抛弃政治、革命的附加阐释,将这首诗最核心的对于爱的歌颂作为探讨中心。《有赠》是一首超越时代和信仰的爱情诗,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长久离家的人回到家后感受爱、顿悟生活的故事。曾卓先生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诠释了人性中最伟大的爱情——像母爱一样无条件的爱,同时,也通过语言与修辞中的深层内涵歌颂了这种母爱般的爱情对于每个人的终极意义——无限的包容与无尽的给予。

  [注 释]

  ①②③④绿原、牛汉:《白色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5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但是这样的教学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灵魂式的东西――文学的味道。单从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来看,“亲近文学”并没有在这节课里得以体现,这明显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到文学教学的正道上,找回文学教学的味道呢?

  一、比较式诵读,引导学生初步品析文学之味。

  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由诵读开始。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是任由学生自主诵读,要么仅仅满足于音频范读。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诵读的问题,后者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

  在诵读方面,比较式诵读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种诵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诵读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将各自真实的文学诵读状态原生态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真实记录学生的诵读情况,特别是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比照自己与老师之间诵读的差异,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诵读错误点。第二种诵读,是学生与音频材料之间的比较。音频中的诵读大多由专家录制的,一般较为标准,教师要组织学生倾心听读,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反复听读、跟读的方式,最终学会契合文学节奏的诵读方法,读出文学的味道,进而喜欢上文学诵读和鉴赏。

  二、探究式精读,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之义。

  如果说比较式诵读仅是从浅表层面理解诗歌的话。那么,探究式精读则是更深层级的鉴赏,是进入文学殿堂的深度体验。

  首先,应引导学生探究冰心选择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的原因。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叠纸船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中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时,她远离家乡、母亲,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学。在船上,她关联性地想到了用儿时叠纸船的方式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另外,作者选择的纸船都是很小的,就像当时的她一样是孤弱的、处于旅途的风雨飘摇之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纸船与作者重影,这两者之间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学生将其画上等号去理解。

  其次,对本文主题的探究。有的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寄母亲”中获取启示,得出思念母亲这一主题。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解题指导意义。但是,对主题内容丰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为这种快捷而“流失”了众多有效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到对母爱的讴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实则内蕴着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眷念之情。其实,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女儿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爱她;母亲能够在梦里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是因为她白天一直在牵挂着远行的孤女。于是,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爱的主题。如果仅有母爱主题,这首诗歌似乎就显得单薄许多。教师可引导学生研习冰心叠纸船,希望其入母亲的梦这个系列活动。从常理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是一种虚妄的幻象;但从心情来看,这是童真的体现,正因为这种童真使得诗歌的表达具有了想象的张力,使得情感的表达既真又幻,使得母爱主题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显。

  三、交流式悟读,引导学生多维碰撞文学之光。

  每一个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人的理解处于浅表层面,有人的理解比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较全面。对于文本解读,每一个学生乃至其与教师的交流式悟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由多层级的思维、思想碰撞,文学之光才会灿烂,深入人心。

  第一种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当前文学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少有深度研习文本的好习惯,大多满足于一次性的阅读与理解。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于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种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事实。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表达自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第三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学生一个层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可过早地表露自己的观点,不然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会处于教学的弱势地位,习惯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6

  一.难以割舍的亲情

  亲人之间的感情是诸多感情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亲情就无从谈起别的感情,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很多诗歌词曲篇章就为我们传递了这样的感情信息,而这种感情信息的表达多是采用思念这条线牵连的。下面举例说明。孟郊的《游子吟》,原诗话不多,传递的感情却深长浓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诗中淳厚真切地吟颂了人世间伟大的人性美——母爱。由线起笔,由草作结。从线写到衣,针针寄深情。由衣联想到寸草,想到报母恩。感情回环,母育子艰难,子报母深恩。诗虽短,却淋漓淳厚地表达了母子之间最真的情感。此诗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滋养了读者的心灵,更激起了离乡在外的游子的共鸣,是难得的好诗。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注释]示儿:给儿子们看。元:通“原”。《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们的遗嘱,诗歌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这首诗虽然传递的是爱国之情,但是我们细细一想,作者临终的叹息和嘱咐并没有说给别人听,而把这样可以托付的大事交给自己的孩子们,言语之中可以领略到作者陆游对儿子们的寄望之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该诗表达了对妻子的惦念和对团圆的渴盼,浓化了夫妻之间的亲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表现了弟兄手足之间的密不可分的深切感情。回望中国古诗词,可以说是亲情无限。

  二.缕缕不断的相思情

  中国古诗词中表现青年男女之间感情的诗歌也不少,《迢迢牵牛星》是写牛郎织女的分离之苦和相思之深。秦观的《鹊桥仙》则写牛郎织女的相聚之欢和离别之速,以及依依惜别的情绪。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其内容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之女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其内心凄苦与思念的感情。下面的这一首《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把青年男女的依依别离、渴望相聚、思念的憔悴、时光的流逝、想念而不能相见的自我安慰描绘的细腻透彻,简直写绝了青年人之间的缕缕相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苏轼想念亡妻。“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元好问写生与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李商隐写幽幽的思念。

  三.对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7

  关键词:孟郊经历;《游子吟》;创作意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首五言古体诗诗名为《游子吟》,出自唐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孟郊。因为其对具有母亲无私疼爱孩子的意义,因此该首诗被写入小学课本,寓意让学生懂得母亲的疼爱,成为小学生必读诗文及学习的榜样;因为其包含了一个儿子对亲情的歌颂,表达了母亲对孩子内心深处最深挚和最伟大的母爱,因此受到大家的追捧,为世人津津乐道。

  《游子吟》这首诗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歌颂人世间为伟大的母爱。首先,它主要以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为前提,思念起出远门前母亲在油灯下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形,简单又朴实的场景,描绘出母亲为儿子所做的奉献,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其次,儿子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但是迫于生活及仕途的压力,不得不离开母亲,文章最后将母爱的光辉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衬托出内心最为柔软的心灵,即想念母亲。孟郊《游子吟》是他五十岁时写于现常州溧阳市的诗词,创作背景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概述:(1)家庭背景;(2)仕途受挫;(3)与母亲长期分离。

  一、家庭背景

  孟郊(751-814),字东野,出生于湖州市武康镇(即现在的浙江德清县),

  在孟郊小时候,家境较为穷苦,一家人常常会为生活所困,直至老年时,也一直没有摆脱贫苦的日子。孟郊从小不喜欢与人往来,很难融入到朋友之中,因此性格比较孤僻,对以后的生活会产生影响。在孟郊成年后,生活上的压力较大,一方面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另一方面,自己也要生存。为了生活,他将希望寄托于仕途,因此过着四处流浪的日子,居无定所,导致长期与家人分离,聚少离多,这种生活导致他思家心切。

  二、仕途受挫

  孟郊一生比较穷苦,仕途多有不顺,前半生与仕途之路无缘,后半生才踏入仕途之路,但是并未遂心意。在孟郊50多岁的时候,才得到溧阳县尉的职位,他并没有将这个小官职放在心上,依然纵情山水,懈怠了公务,于是县令就将他的俸禄减半。他总共参加过三次考试,在他41岁的时候,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是结果名落孙山。他将希望寄托在考试上的梦想落空,因此心中非常难过,难过之余写了《下第》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述并记录自己失败的心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他继续奋发图强,下定决心再次参加考试,但是结果仍然没有希望。他的梦想又一次落空,这次他更加伤心欲绝,写了《再下第》这首广为流传的好诗句,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情感。

  在母亲,好朋友等劝说和深深的鼓舞下,他心情逐渐恢复良好。在他46岁的时候,第三次参加考试,这次进榜,满足了他想做官员的梦想。然而事事难料,在他满心欢喜,以为可以舒展他的抱负之时,却不料更为失望。他在官场努力做事,但是直至他51岁时,才被赋予小小的溧阳县尉这个卑微的职位。

  由于孟郊多次考试未中,境遇屡次不公,加上官场之间虚伪和欺诈等的本性让他讨厌,他看透世间人情淡薄。因此孟郊不把溧阳县尉这样卑微的官职放在眼里,仍然以诗人的姿态自居,吟诗作词,这就导致县令不满,所以将他的俸禄减半,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仕途更是前途渺茫。

  三、与母亲长期分离

  由于生活所迫,长期在外漂泊,因此长期与母亲分离。在其仕途的过程中,饱受官场的世态炎凉后。在他看来,最值得想念的是家中年迈的母亲。

  此首诗为了纪念儿子对母亲的爱,以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普通情景铺垫,开头两句简单朴实,由“针”和“线”最普通的两件东西,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心意,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描绘重心是母亲,通过母亲的内心对儿子的担心和忧虑,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表现的淋漓尽致。儿子临行前,文中的描写用“一针一线”,一方面希望儿子早点回家,一方面又怕儿子好久不回,又将衣服缝的细密,代表了世间千千万万的母亲对儿女的那份感情。

  总之,《游子吟》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诗歌。孟郊在家庭背景贫苦;官场受挫;与母亲长期分离的痛苦等背景下,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创作而成。著名的诗人苏轼曾经评论称该首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简单的说,这首诗,虽然写作上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是用情至深,感人肺腑,简单易懂,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参考文献:

  [1] 范新阳.论孟郊苦吟的心理机制[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8

  典型例题:

  一、片段欣赏

  例1、阅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节选,回答问题。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诗中的“那里”具体指的是哪里?

  (2)诗中把“那里”比作“太阳”和“春”,说明“那里”具有怎样的特点?

  (2008年天津市中考卷)

  设计意图:

  此题意在对考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想象能力检测。阅读过程中,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才能展示诗歌的创作背景,捕捉比喻的深刻内涵。

  思维方法:

  命题者依据材料拟制两道题目,引领考生走进文本,锁定意象,展开联想。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收敛思维。寻找最佳答案。

  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2)能给中国大地带来光明和苏生。

  例2、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

  A、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B、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我会品______句:______(2008年杭州市萧山区中考卷)

  设计意图:

  这类试题在中考中已经盛行多年,意在强化标本意识,启示我们立足课本,深化知识,实现拓展迁移,主要测试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思维方法:

  品析诗歌中名句的能力是鉴赏诗歌的重要能力层级之一,解答这类题目的思维方法就是揣摩诗句语言,捕捉诗句意象,理解诗句意境,把握诗句主题,表现作者情感。

  答案示例:A句: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觉得很美好。诗人这里是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意近即可)B句:此句表现了作者感情的深入。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将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另外,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乡愁形象化,语言生动。“浅浅”一词用得精妙,表明作者爱国之情深于海峡,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感。(意近即可)

  例3、仿照示例,以灾区一个孩子的口吻给失踪的母亲写两句话。

  示例:妈妈

  我深信你还活着

  深信地震只能

  击碎钢筋水泥

  击不碎你坚强的心

  妈妈

  我深信你还活着

  深信地震只能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008年南京市中考卷)

  设计意图:

  此题新颖别致,这不但表现在材料的择选上,而且体现在题型的设置上。命题者意在通过小诗展示震灾中母亲的形象,对考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同时考查考生的仿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思维方法:

  运用形象思维感受情境中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再塑母亲形象是完成这道题目的关键。仿写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小诗的语言上,还要展开对比想象,进行思维创新,抓拍母亲的“特写镜头”。这样,才能有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呈现眼前。

  答案示例:摧毁房屋桥梁。摧不毁你顽强的意志。(意思对即可)

  例4、读光未然《黄河颂》的结尾部分,回答问题。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下面的几种感情基调,不符合此节诗朗读要求的一项是( )。

  A、雄浑豪迈 B、澎湃激昂

  C、悲壮高亢 D、含蓄委婉

  (2)结尾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朗读语调上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008年湖北四市中考卷)

  设计意图:

  从内容上看,此题意在启示考生要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从设题要求上看,告诉考生要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要领。

  思维方法:

  两道题目虽然都是考查“读”的知识,但是解答过程中同样要讲究思维方法,即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理解概念“基调”、“语调”的内涵,结合文本进行判断推理,运用排除法和诠释法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1)D;(2)后一句(或第二句)的语调应读得更高一些。原因示例:因为这样读,一句比一句有气势,尤其在全诗结束时,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更能突出豪迈气概,更好地表达出一种坚定的决心。

  二、整篇欣赏

  例5、下面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请你读一读,完成(1)~(4)题。

  想念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①(A、回旋 B、旋转),/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候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当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②(A、游动 B、浮动),/庙殿里晨祷的xin( )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仰望you( )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住在我脸上的眼光,/③(A、填满 B、布满)了整个天空。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歌调( ) 晃( )动

  xin( )香 you( )远

  (2)加“”的“凝”字,查字典应查____部首,它在诗中的含义是____。

  (3)根据诗意,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依次填在横线上。(只填字母)

  (4)在诗歌创作上,我国现代作家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下面

  的诗选自她的《繁星?春水》,请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这首诗的特点。

  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2008年安徽省中考卷)

  例6、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选自《中国诗歌库》)

  (1)“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诗共两节,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2008年恩施自治州中考卷)

  设计意图:

  如果说以上四道试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局部探究能力的话,那么这两道题目则检测考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上看,命题者意在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从题型设置和考点布列上看,意在考查考生的感受能力、品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思维方法:

  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们要交替使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做到基础知识题,结合语境去解答:文本解读题,走进情境去解答。在捕捉意象、理解意境、挖掘意蕴的过程中建构诗歌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放拓展题,链接示例去解答,具体地说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参考答案:例5、(1)diao huang 馨 悠(幽)(2)“冫”或“两点水” 含义:聚集,集中。(3)①A②B③B(4)从内容上看,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夸夸其谈,富有哲理:从形式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精炼,对比鲜明。例6、(1)对逝去的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2)年轻时遥望生命的未来,年老时追忆逝去的年华。

  失误指要:

  近年来考生在诗文欣赏方面的得分情况还不能尽如人意,从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失误原因如下:(1)读得不够。许多考生只匆匆忙忙读一遍即开始答题,结果是对诗文内容未掌握,答题也不着边际。(2)感受不深。由于对诗文比较生疏,于是理解诗文所塑造的形象便不够深刻,对作品的内涵也揭示不了。(3)体会不全。由于内容不清,形象不明,所以对诗文的意境体会也就不够全面,甚至支离破碎。(4)鉴赏不力。鉴赏的力度来自对诗文内容、形象意境的精确把握,只有在把握上面三者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探讨诗文的表现手法对作品的作用。(5)品味不透。肤浅的品析,孤立的理解,不能把关键字、词、句放在全文的角度来品味,对诗文中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等不能细细品味。不懂得品一词而不离句,品一句而不离篇的道理。

  解法指津:

  平日学习中,对现代诗歌要引起重视,注重从诗歌的意象、语言、主旨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写作特色。

  现代诗歌的整体阅读,应根据其特色――作品意象的模糊性、表现手法的新颖性(多用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段的变异性,在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方面多下工夫。

  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2)分析现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领悟作品的主旨。(3)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4)理解现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5)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揣摩现代诗歌的感彩,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重点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准确地破解诗歌中的意象(即诗人的意中之象),然后从诗的意象中把握作者要向读者揭示(或暗示、启迪)的东西。

  第二,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内涵。现代诗歌有的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阅读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明确修辞手法(或象征)的真实内涵,并且应注意避免实际所指带来的误解。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9

  一、爱祖国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小学德育纲要》告诉我们,要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是靠爱国这个情怀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古诗中表达爱国主义教育的诗歌非常多。比如,伟大南宋诗人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诚挚热爱之情;伟大的宋词家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伟大唐代诗人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总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金窝银窝不如老家的草窝。”每一位真正有学问的人他必定是热爱自己家乡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从这里足见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因为家乡是生育和养育自己的地方,哪个人不都是靠家乡水养大的呢?要想爱国,首先就要做到爱自己家乡。因此,家乡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唐代大诗人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深切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爱亲友教育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情感,它是一种骨肉之情。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母爱的颂歌。每个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最早沐浴到的爱,是父母的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挚、最持久、最无私的爱,也是父母的爱。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以之来讴歌母之爱――这一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这种手足之情,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那么友情同样是重要的,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诗关于友情的诗歌也比比皆是。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表现母爱的诗歌篇10

  父母子女之间浓烈深挚的亲情在《诗经》中随处可见。如《邶风?凯风》就写出了对母亲深厚的爱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以娇嫩的树心比喻幼子,以温暖的南风比喻母爱;把孩子比作土地,母亲则比作滋润土地的寒泉,这都展现了母亲的大爱和辛劳。最后一节的“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黄鸟尚且能够以温柔的啭鸣取悦人们,七个儿子却无法安慰母亲的心。这种交错之美,贴切地表达出对母爱的深情赞美和反躬自责的愧疚。父母作为子女的直接养育者,其恩德是子女终生难以报答的。儿女长大成人,母亲付出了多少辛劳,耗费了多少心血!而自己未能报答母爱以慰母心,内心有很深的自责!

  一母同胞,情同手足;同宗共祖,血缘情深。《诗经》中涉及兄弟之情的篇目不少,如《唐风?m杜》《王风?葛》,都是写流浪异乡无兄弟相助的孤单和哀伤。《邶风?燕燕》写卫国君主作为兄长涕泣送别远嫁的妹妹。《小雅?常棣》更是专写兄弟亲情的名篇。“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以棠棣花盛开之明艳来赞美族人兄弟之亲近美好。棠棣花常两三朵并开,花与萼相映衬,暗喻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在纷杂的红尘中,除了兄长,还有谁人对自己如此关心?兄弟之间充溢着的手足之情将我们紧紧相连,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从古至今,对友情的歌颂从未间断。在《小雅?伐木》一章中就讴歌了友情的清香。伐木丁丁,引起了可爱的鸟儿嘤嘤鸣啼,山林幽谷中到处鸣声喈喈,友情之美油然而生。朋友间的情谊也是如此,淡雅、和睦、与世无争。友情,作为自然界中弥足珍贵的情感之一,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传诵。管仲与鲍叔牙分金无争,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季札挂剑悼亡友,程婴与公孙杵臼舍生忘死保护赵氏孤儿,庄子与惠子激辩于濠梁之上,这些友情佳话伴着轻巧空灵的伐木声汇成汩汩清泉,荡涤着我们的心灵。歌颂友情的诗篇是诗歌园地里永不零落的花朵,是诗歌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七侠五义(修复版)》在线肥佬影音 第14集
下一篇:分叶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疗效观察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