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课教案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安全课教案篇1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①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②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③注意公共场所礼仪,不要大声喧哗,保持环境卫生,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等。

  五、其他校园安全的注意事项:

  1、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

  敢于自我反省,认真反思。如果真是老师误解,应该和老师好好交流。切忌偏激,甚至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

  2、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3、如何加强教室安全?

  要注意教室的安全。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要将钱和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能给小偷有可之机;

  不要把球带到教学楼,在教室楼的走廓上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为什么不能提前到校?

  校门没开,一些学生在校外发生矛盾,无人调解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校门外拥挤,会造成意外伤害。

  5、当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怎么办?

  及时告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

  6、你不认识的人自称是你家人的朋友,要将你接走,你怎么办?

  先让班主任与家人取得联系再视情况而定。

  7、安全小常识

  临危逃生的基本原则:

  保持镇静,趋利避害;

  学会自救,保护自己;

  想方设法,不断求救;

  记住电话,随时求救:

  “119”----火警“110”----报警

  “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

  打电话时要说清地点、相关情况、显著特征。

  六、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范文二:教学目标: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 进行预防灾害,防肺结核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二、 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安全意识不强。

  2、 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3、 国家、政府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4、 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三、 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 学生讨论。

  2、 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 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 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四、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五、安全教育总结

  新学期开学以来,为提高年级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预防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上好新学期第一堂安全课:在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育:

  一是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平时外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无安全保障的黑车、病车等。

  二是教育学生谨防发生在身边的伤害事故,用血淋淋的事例教育学生平时严格遵守《守则》《规范》,远离学生伤害事故。

  三是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严防水痘、腮腺炎等春季传染病的发生,若有发烧症状的及时自觉就医等。

  同时,给学生上的安全第一课,坚持安全第一,落实安全措施的原则,着重进行防水、防电、防火、防毒、防骗、防病等知识的宣传及交通法规、卫生知识、安全常规等知识教育,切实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的能力,为全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范文三:目的:1、使学生了解食品污染的知识,使学生了解食品中毒的知识。

  2、学生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重点:对食品污染和中毒的预防授课内容:

  一、食品污染食品污染是怎么回事?食品(食物)从其作物生长到收获、采摘,从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直到食用前的每个环节中,由于各种条件,多方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原来无毒无害的食品,混进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人吃了这样的食品就能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这叫食品污染。

  二、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人吃了有毒食物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疾病的总称。(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于温度较高的夏秋季,因为这个时期的气温适合病原菌增殖和产毒,致使病原菌污染食品而发生中毒。动物性食物引起中毒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一日可达7-8次,发烧38-40℃。严重者血压下降抽风、昏迷、重症病人可因心衰、肾衰导致死亡。预防:加工肉类制品时必须生熟食品分开,保存时要低温贮藏或用盐腌煮肉时肉块不应超过2公斤,厚度不超过8公分,煮沸3小时以上,蛋类要煮沸10分钟以上。前一餐剩下的食物一定要回锅加热后再食用。

  (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1、豆角中毒一般豆角不中毒,但食用没熟透的豆角能引起中毒,原因可能与豆角中含有红细胞凝集素没被加热破坏有关。

  豆角中毒潜伏期短,最快食后10分钟发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有的出现胸闷,出冷汗,四肢麻木等。预防措施:菜豆宜炖食,加工时间要长,可使毒破坏,切不能急炒,更不宜凉拌。

  2、芽土豆中毒、毒蘑菇中毒

  (三)化学性食物中毒

  1、蔬菜不新鲜,腐烂变质时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中毒。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也能产生亚硝酸盐。制作熟食加过量的发色剂,亚硝酸盐过量引起中毒。

  2、有机磷农药中毒那么怎样预防食物中毒呢?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把致病菌从人体带到食物上去。 

  2)、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

  3)、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

  4)、尽量不吃剩饭菜。

  5)、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6)、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

  7)、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安全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3、进行预防灾害,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又相聚在一起,老师非常高兴。相信大家在假期里过得非常愉快。现在开学了,老师想要讲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安全”。新的学期,安全将时时伴随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新闻回放:

  《河南暴雨》

  同学们看完这条新闻你想说些什么呢?(生讨论发言)

  师:转瞬间,十几条活生生的人就这样葬身洪水中了,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

  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安全的警钟常常响起,只有把安全落实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那么在我们身边又有哪些安全隐患呢?

  (生讨论师总结)

  三、校园的安全隐患:

  (生列举)

  1、学生在体育课、课间活动、集体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校围墙存在的安全隐患。

  3、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意外伤害的隐患。

  师:那我们该怎样预防呢?

  四、学生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注意课间安全:

  (1)大课间、体育课以及参加集体活动时,前后左右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太拥挤,不然容易踩脚、绊脚,容易摔倒。

  (2)在课间玩耍时要文明玩耍,不做剧烈的活动;

  (3)上下楼梯靠右走,“右行礼让”;

  (4)不在教室内打球、踢球、跳绳、踢毽。

  (5)严禁用扫帚、拖把、铅笔、石头等危险物品玩耍、投掷。

  (6)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2、校园围墙的安全:不要攀爬围墙,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不要过去玩耍,更不能向围墙外面乱扔垃圾、石子等危险物品。

  3、交通安全:要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秩序。

  (1)在上学、回家的路上应该走路右边行走,在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马路时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确认安全后方可。

  (2)不骑自行车;不乘坐农用车辆、无牌无证车辆,不乘坐超载车辆。

  4、讲究饮食安全:拒绝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在校外无证摊点上吃饭,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安全课教案篇3

  关键词:转基因 案例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83-03

  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aul Berg教授首次成功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获得首例重组DNA,自此拉开了转基因技术在人类史上的发展序幕[1]。20世纪90年代,第一例利用重组DNA基因工程菌生产的凝乳酶在奶酪工业中的使用,标志着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以应用[1]。1993年,美国批准Calgene公司转反义Pg基因的延熟番茄Flavr-Savr上市,这使得转基因食品正式进入了民众的消费生活中,成为传统生物技术食品的延续和丰富 [2]。此后,转基因植物源食品原料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被寄予厚望的转基因食品被誉为未来“粮食咽喉”,但是随之其安全性也开始备受关注[3]。纵观我国近几年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发展状况,2008年,我国启动了计划投入资金约200亿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根据该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就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功能基因克隆验证与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推广及产业化和条件能力建设等五大优先领域这些重点问题及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突破[4]。引人注目的是,2013年美国转基因巨头孟山都首席技术官Robert T. Fraley和另两名在作物中插入外来基因技术的科学家获得了国际农业领域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这是拥有27年历史的“世界粮食奖”首次颁奖给研究转基因的科学家[5]。多年以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其安全性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同时也款款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就我国情况而言,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了解程度不一[6]。高层次的学术界和科研人员对其安全性的信息掌握较多,而普通民众的知晓程度较差,很多人只是听说有转基因食品的存在,谈不上科学理性的认知,更没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而是人云亦云,甚至是盲目的谈“转”色变,可见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推广势在必行。而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与转基因安全知识的推广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经由高等教育的食品专业人才,更加需要扎实的掌握转基因食品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性评价常识,做到能够客观、理性的认识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进而拥有认知新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才能让科学之风吹开发展之路。

  自200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6门课程,其他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也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转基因食品等课程,其教学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新技术、新问题和新生产力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日后从事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打下基础。而《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其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原理概念相对晦涩难懂,教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的必要性

  哈佛大学于20世纪初创造了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场景进行典型化处理之后,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讨论,引导学生进入具体实际的分析中,而不是学习晦涩的抽象理论,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7]。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基础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转基因食品相关的经典故事也不胜枚举,非常适合案例法教学。因此,将教学计划内的知识点融合到案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进一步向学生传授正确、客观地看待科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需要。通过案例引发讨论,让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避免教学课程枯燥无味;还可以逐步使学生转换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8]。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激发高科技兴趣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转基因科学技术中的深刻学说,体会蕴藏其中的科学思想,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可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老师也避免了填塞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就原理概念而讲原理概念的老调重弹,更能激发学生对于高新科技的兴趣[9]。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需要。科学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批判、继承、发展之中曲折前行[10]。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凭借逻辑和证据进行辩论及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从而科学、客观地看待转基因食品,并推动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

  3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3.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根据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案例设计教学内容,首先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抗虫转基因棉花、抗虫转基因水稻、抗病毒转基因番木瓜和抗病毒转基因甜椒”为例来认识具有特定抗性的转基因食品;以“耐储藏转基因番茄和耐储存转基因河套蜜瓜”为例来认识延长果实储藏期的转基因食品;以“富含β-胡萝卜素的金大米、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亚麻和降低过敏原的转基因花生”为例来认识改良品质的转基因食品;以“抗乙肝转基因番茄”为例来认识药用功能的转基因食品;以“吸收有毒重金属硒的转基因印度芥属”来认识可以改良环境的转基因植物。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研发和产业情况,更清晰地认识为什么要进行转基因研究,以及我国在转基因研究领域所处的位置。

  另外,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围绕历史上引发转基因食品物安全争论的典型案例,如“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普斯泰事件”、“孟山都转基因玉米事件”、“俄罗斯之声转基因食品事件”、“中国广西迪卡007/008玉米事件”、“黄金大米事件”、“帝王蝶事件”以及“墨西哥玉米事件”等展开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原则和内容,以及获准进入市场的程序。进而,将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最新研究新进展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

  3.2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的教学过程

  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导入案例,教学过程可分为“案例呈现-问题提炼-角色模拟-教学实施”四个步骤,下面以迄今唯一因过敏而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案例―― “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为例进行解读。

  首先通过“案例呈现”将发生在1994年的“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娓娓道来,然后向学习抛出“为什么要向大豆中转乳巴西坚果中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如何确定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处理不安全的转基因食品”等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掌握知识、搜集资料、查阅文献。然后把课堂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角色模拟”环节请学生分饰大豆种植者、科学家、政府官员、消费者、媒体等角色,进行激烈的讨论或者辩论,其间由教师把转基因大豆的背景、转基因食品涉及的主要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原则以及管理策略等知识点融入此案例教学中,并对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存在分歧和疑问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完成“教学实施”的过程。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管理和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体系具有自我检查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能有效地保障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再让学生进一步提出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及管理制度的一些建议,从而更易切中预设的教学目标。

  此案例法教学将学生放到不同的角色饰演之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顺利地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有助于引导食品专业人才用科学的态度参与到社会热点话题和公众事务的讨论之中。

  3.3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师队伍

  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教师资源相对比较紧张,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本校教师+客座教师”的模式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以本校的师资力量为主,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坚持轮流听课,分析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适应时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提高本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水平[11]。另外,分析发生在我国或者涉及到我国的重要转基因安全案例可以从社会引入教师资源,以曾经参与处理过转基因重要安全事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专家、学者或公职人员为客座教授,有请他们参照国家标准程序来解读如何处理的相关事件,形成生动的课程教学典型案例,如“湖南黄金大米事件”、“湖北非法种植Bt转基因水稻事件”、“广西大学生异常事件”和“山西老鼠绝迹事件”等。本校教师与客座教师的结合,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碰撞。

  3.4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材建设

  目前在整个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教学中尚无一本合适的教材,本课程的案例法教学尤其需要一本精编的案例集锦教材,因此需自主编纂首册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集锦。该教材围绕五个原则进行编写,一是“秉承事实”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案例的来龙去脉,没有任何感彩的倾斜和结论性引导,保持科学严谨的纯粹态度;二是“百家争鸣”的原则,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历来存在许多争议,从客观的角度描述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拥有全方位信息的知情权;三是“科学规范”的原则,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用理性、客观、辩证的科学思想分析案例,让学生掌握用科学思考问题、用科学分析案例以及用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深入浅出”的原则,全书使用科普性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描述,继深入挖掘案例之后,注重强调转基因食品与我们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相关知识;四是“网络同步”的原则,在这个网络越来越重要的年代,青年人更愿意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因此将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电子教材、教案、大纲、课件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全部实现网上同步开放,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资料查阅和自主学习。

  3.5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仅仅从一张期末试卷来判断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存在很大缺陷的,因此对于考核机制的改革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宗旨,将考核机制加以改革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随堂考核”,涉及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参与度,此部分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讨论及辩论”,理不辨不明,由学生分饰食品生产者、科学家、政府官员、消费者、媒体等不同的角色,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其中乾坤,让学生针对典型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讨论和辩论,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此部分占总成绩的45%;第三部分“期末考试”,从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案例集锦教材上涉及的内容中选择3~5个典型案例,由学生进行独立的案例分析并形成小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论文更加直观的得到教学质量的反馈,此部分占总成绩的45%。通过考核机制的改革,充分体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更加注重于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使考核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塑造学生的科学观。

  4 结语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同时掌握并熟练运用新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进一步使得学生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状况,并且为学习其他的相关课程及从事食品安全领域相关工作打下基础。近几年,转基因食品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以适应转基因食品安全领域发展的模式,力求为培养具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和成长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昆仑,许文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9.

  [2] 平静.转基因食品存在的人类健康伦理疑虑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87-89.

  [3] 许文涛,贺晓云,黄昆仑,等.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J].生命科学,2011,23(2):179-185.

  [4] 王江波.转基因技术百亿重大专项获批[J].食品科技,2008,33(8):8.

  [5] 杨骏.转基因专家获世界粮食奖的意义何在[J].种子科技,2013,31(8):31.

  [6] 王国霞,贾红帅,秦凌云,等.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调查―― 以郑州市北大学城为例[J].农学学报,2013, 3(4):55-58.

  [7] 朱金生,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6,24(6):66-67.

  [8] 李楷彬.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7):61.

  [9] 王珍发.利用科普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0] 沈亮.试论批判性教育教学反思[J].管理观察,2012(15):136-137.

  安全课教案篇4

  关键词:公安特色;信息安全;学科建设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 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 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 、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 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5 特色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

  安全课教案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221-01

  信息安全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置始于2001年,江西警察学院2010年开始设立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该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贯彻公安教学紧贴公安实战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施“战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用基层锻炼收集的案例讲解法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加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而言,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不强,面对抽象的法律法规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传统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讲授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课;而案例教学法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了解、思考案例,自主地讨论、交流、研究案例,从而使他们获得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能力。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

  (三)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基于实践案例的案例教学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还使得教育内容和现实运用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生活连结起来。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作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传授新知识,也可激发学习者讨论与思辨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高层次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决策能力。

  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取。一般而言,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密不可分,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方能达成教学目的要求。《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环境和信息安全新形势下涌现的法律领域新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律观念。案例教学法正好能够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最关键的是根据教学知识所选择的典型案例。一是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注重案例的时效性,教师应当尽可能选择一些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调整下发生的案例来辅助教学,三是案例要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能够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认真把握好案例的准备、分组讨论、课堂集体讨论分析和总结几个重要环节。

  案例的准备要早。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就应当将案例通过QQ群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案例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学生带着案例中的问题来进行理论学习,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案例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自己的假设。

  分组讨论要深入。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分析的内容不断深入。一般以10位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中,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教师充当导航者的角色,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分析思路,避免出现冷场、僵局或就事论事,游离主题,指引学生学会如何在“案例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来回穿梭思考,抓住分析问题的基本规律。

  课堂集体讨论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当案例涉及的情境复杂时,案例争议的焦点往往不止一个,教师需要把问题逐一列出。例如在网络犯罪案件侦查相关法律问题讨论实验中,讨论网络黑客案件中如何调查取证,教师可以给出如下问题:(1)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中传播、制作计算机病毒行为为例讨论如何确定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嫌疑人,如何发现制作计算机病毒犯罪嫌疑人?(2)如何确定所取得的证据是否属于具有破坏性质的计算机病毒?(3)讨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区别?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通常不可能组织讨论全部问题,然而,只要肯定了这些问题的价值,也就开拓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总结要完善。好的总结能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总结分为教师概况总结和学生个人总结,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由小组代表宣读总结报告,其他小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听以外,还应该把该小组的观点和论据记录下来,修正自己的报告。最后提交的总结报告往往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缜密。

  (三)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时应注意选取恰当的组织方式,以穿插式和讨论式为宜,所选案例应与讲授的理论紧密联系,案例不宜过于复杂。同时还应注意处理好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则弥补了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务实、重讲授轻参与的不足。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模式时,也要结合其他教学模式作为辅助,比如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讲解案例、分析案例时用多媒体教学能形象、具体、直观。其他教学法可以和案例教学相辅相成,事半功倍。

  三、结束语

  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教学要突出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专业特点,结合专业特色整合教学内容,在各种交互教学模式基础上重点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该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玉萍.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

  安全课教案篇6

  【关键词】微课 《化工安全生产》 教学设计

  《化工安全生产》是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课程与生产现场紧密结合,所有在教学过程要更要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该课程的设计主体有管理安全、现场安全和操作安全这样几个模块。其中现场安全和操作安全更注重实践操作环节,但课程的实践条件有限,学生无法真正深入企业观摩,了解企业现场安全的管理,学生总感觉课程不够“接地气”。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微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困惑。

  一、教学设计的模式

  1、选择教学主题

  微课的设计充分考虑成人的注意力时间,10分钟之内。所有要考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呈现什么主题,要说明什么事情或解决什么问题。《化工安全生产》课程主题选择主要集中在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生产案例分析、操作规范安全方面。这些设计的主题,学生可以随时观看,提高碎片化学习效果。

  2、分析教学内容

  内容合理。《化工安全生产》课程内容以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内容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由于现场安全操作规范的要求,“没有自选动作,只有规定动作”,要求微课制作的内容要正确、规范、无技术性错误。

  内容精炼。微课主题要鲜明,不冗杂,一个主题就说明一个事件或解决一个问题。避免出现不相关内容。例如,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一个事故分析一个主要方面,不要全面概述,没有主次,学生不易掌握。

  联系实际。现场生产操作及应急救援,取自现场工人工作真是场景,学生有真实工作场景的体验感,将工作规范、安全标准、安全生产理念有效融入,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了解学习对象

  现在的高职学生是“90”后,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现在的学生感觉沉闷无趣,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高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课程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和毅力,个体差异大。如何适应现代学生的现状,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职老师普遍面临的问题。

  例如:空压式呼气器的佩戴,教师之前制作成微课,学生可在课前进行预习,了解基本内容。课程教学,学生可具体操作,有问题可通过微课反复观看,与教师就不明白的地方请教,这种方式,即满足学生生自我探究的心理,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对学生技能提高有辅助作用。

  4、阐明教学目标

  微课的教学设计虽然看似“碎片化”,没有课本的逻辑性和章节性,但每个微课所要表达的内容一定是具有完整逻辑性的,能够引导学习者完成一个训练或一个问题的解决。

  5、制定教学策略

  案例化。案例的选择都是以真实生产事故案例为主题,将主要知识点贯彻案例中。微课案例的设计以动漫的形式展现事故案例过程,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方面进行选取和提炼,通过一个个主题鲜明的案例,让学生对常见事故案例有警示,将安全生产理念深入脑海。

  情景化。操作安全以现场工人岗位实操为设计点,进行前期采编、后期编辑和制作,将安全点进行分析,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问题化。微课的设计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感。例如,制作“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微课,学生掌握基本有害因素识别方法后,抛给学生一个现场状态图片,让学生进行危害因素识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反馈学习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值得学―有用。教师在进行微课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时,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微课的内容要让学生觉得”有用“,值得他们付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

  想去学―有趣。微课的设计风格要多样性,有真人出境也有动漫表现,有提问、设问,也要有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不枯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容易学―易懂。微课内容的设计也要注意层次性,有基础,也有提高,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让基础差的孩子能学懂,让基础好的孩子有提高,满足不能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结束语

  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化工安全生产》微课设计要注重知识点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构建精炼的教学内容,与现场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合作,制作实用性的微课课件,让微课真正能为教学所用,为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灵活性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徐苑.微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

  安全课教案篇7

  [关键词] 安全培训 教案 地面电工作业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实施方案,它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地处理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关系,对每一课时单元设计的教学蓝图,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员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

  3.有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编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和基本功。所以,为了提高编写教案的能力,除应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改进教学和积累经验外,还应掌握编写教案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它必须在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与处理、设计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编写。

  一、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也就是要分析培训学员的认知状态,培训学员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上的差异。只有吃透学员的情况,备课才能有的放矢。

  参加安全培训学员年龄跨度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其中初中学历占大部分,有一定实践经验,但技术水平程度不同,理论基础薄弱甚至没有基础,自信心不强,对考试有恐惧感,但学习主动性强,中青年工人安全意识薄弱。

  因此,在备课、编写教案时,我就要根据学员的这些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安全培训教材有别与学历教育某一课程的教材,它的每一章拿出来,都是一门课程,涉及面广,教材突出“安全”为主线的特点。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于一体。例如,气象出版社出版的《电工作业(初训)》教材共516页,十九章内容,要在16天内讲完,因此,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要按照教学目的,结合学员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精讲、哪些简略,补充哪些、省略哪些,与已知有联系的部分怎样衔接、与其它学科相关的内容如何分工;对必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要科学地结合,及时地反映。同时,也要防止盲目删减或不必要的“拔高”,使教材变为学员易懂、爱学的材料。

  三、设计教学方法

  分析好学情与教材,对教材进行处理,只是具备了搞好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要设计好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师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根据学员、教材等特点,选择最优的教法。

  四、编写教案

  编写教案就是将上述各项工作的成果,按照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用书面的方式总结概括表述出来。

  教案由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挂图与演示实验,教学过程(其中包括复习导入、讲授过程、课堂总结、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形成教学反馈。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和对教材分析的结果而制定。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要受教学目的制约,只要重点抓准了,教学时就能精确地处理教材,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案中要突出教学重点,克服学习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查明原因,及时对症下药,都是可以突破的。在教案中对于本课的难点是什么及其消除的措施和方法应明确写出,如针对概念抽象、学员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需列举哪些实例;针对学员工作经验与物理知识发生矛盾的内容,需要借用哪些问题的具体分析,如何引导学员从不同侧面认识物理规律,分析物理过程实质等,都应有书面提纲。

  3.教具、挂图与演示实验

  在教案中要明确写出本次课使用的主要教学用具名称,以便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符合安全培训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安全培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演示法教学、推理和归纳法教学、现场模拟教学、训练纠错法等。教学方法没有刻板的模式,一般说来,各教学方法是综合使用的,相互渗透的。选择哪些方法和手段最为合适恰当,主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程性质以及教师的特点等情况来确定。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应注意两点:一要符合学员的认识规律;二要符合所教课程的基本原则。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员,还要备教学方法。备好课了,也就具备了写好教案的条件。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则是实现教学目的具体步骤,它包括本次课教学全部活动方案和主要内容。常见的教学环节可分为复习引入、讲授新课、课堂总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馈,等等。

  (1)设计好复习引入的内容。抓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或挖掘学员日常工作中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现象,以旧知识或工作实际为基础,设计并提出适宜的问题,使学员意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有准备地,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因此,在教案中对于引入新课时提出什么问题,学员回答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针对各种不同情况追问什么问题,或用什么样的关键语言加以引导,如何巧妙顺利地过渡到新授课的内容等问题,都应具体明确地反映出来,以利于教学实施。

  (2)讲授新课是教案中最重要的一块,对有关的重点、难点,要以不同的彩笔加以显示,以便查阅。有关的示意图要用CAD软件画出或通过网络进行搜集。

  (3)对课后小结与练习,要针对学员情况和讲授内容精心设计,在教案中明确地表现出来。

  (4)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一节课的框架、要点或题眼。教案应附反映教材主要内容的正板书,应该精心设计,涉及教材有关内容的副板书(这部分可用课件展示)也应周密安排。

  (5)教学反馈对于提高备课和教学水平,对于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对于实现认识的飞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反馈”可以说是教案的继续和提高,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认真填写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等。以便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教案,犹如演出的剧本,建筑的设计图纸。追求备课艺术的教师,就会成为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师”。追求教学艺术的教师,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表演艺术家”。

  参考文献:

  安全课教案篇8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目前该专业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是本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校该课程组教师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该课程组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本校该课程工学结合改革所涉及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方案等内容,以便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关键技术在食品企业中具有广泛应用,有必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改革。

  1、职业能力目标包括:①能进行试验设计,优化某产品工艺条件及配方;②能起草某产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③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的基本要求;④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基本要求;⑤能针对某食品生产过程案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编制HACCP计划初稿;⑥能针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内审案例,能判断合格项或不合格项。

  2、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①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和食品质量控制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食品安全的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动态;②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③掌握常用质量控制工具及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在食品案例中的运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活动能从管理角度做出正确判断。

  3、本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和素质以及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②培养学生具备食品安全的风险意识、质量控制的基本意识;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方案

  当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实施的特色,它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本课程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1、以“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依据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岗位要求”,确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为核心,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十个能力训练项目,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

  表1课程教学单元与能力训练项目

  教学单元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

  食品安全事件分析

  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分析训练

  食品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果汁饮料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QC七工具应用

  食品加工过程QC七工具案例应用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起草果汁饮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

  提出改造学校食品加工实训室方案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查找食品工厂常见卫生问题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起草果汁饮料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

  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

  依据ISO9001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

  依据ISO22000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安全课教案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混合式教学;线上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安全教育课为合班大课堂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学生外出顶岗实习一年,在校学习仅两年,受限于学习时间不足,故公共必修课大多采取合班授课的方式进行。

  (二)授课方式大多为教师单向讲授

  现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的共性是:课堂(线下)教学为主,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合班课由于人数较多,专业混杂,授课教师只能随机点人回答问题,课堂互动十分有限。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

  合班教师受制于班级人数多,教室大,部分教师对课堂的管控度不深,只顾讲述知识。因此合班课大多沦为学生的“休闲课堂”,除自觉性较好的学生主动听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睡觉、玩手机,已成为高职院校安全课堂的“常态化”。

  二、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安全课的推广的作用

  混合式教学即:将网络在线教学和课堂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两者实现优势互补,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由于其互动性强,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广受高校青睐。在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课堂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课堂引入线上方式,使用手机端与学生互动(如随机点人回答问题),可以较好的提升课堂气氛,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有参与感,上课不再打瞌睡;二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线下教学完成后,学生的学习要在线上继续学习,教师可以设置线上作业(如观看视频、在线答题等),学生完成线上作业后,才能得到日常的作业得分点,收获平时成绩,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混合式教学可以设计翻转课堂,即学生翻转角色做课堂的“主讲”,学生抱着对问题的疑惑、对知识的好奇、甚至是对担任课堂主讲的责任,会主动去寻找、发现所需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四是能实时安全教育、宣传资料,向学生手机端推送最新的资讯和案例,使学生能实时得到警醒教育。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安全教育课实践运用探析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以手机移动端App工具为载体,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激活传统教学的手段,最终实现学生移动端、教师管理端、教学督导端、课程管理端在网络平台的一体化应用。

  (一)移动端辅助学习,提升安全课程教学质量

  安全教育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传统线下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引入线上学习方式(手机端、电脑端)。课前,通过线上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手机App进行预习、加入了安全视频、图文案例等元素,结合当下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更易接受此类方式,往往三五分钟可大致了解即将接触的上课内容;课中,打造基于小组讨论行为的互动式教学,教师不再做单向的安全知识灌输,只针对安全案例中的难点进行解释,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反馈,形成良性互动;课后,学生利用手机App提供的课外阅读、课程作业,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理解、加深印象,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反馈的疑问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线上教学的引入,能有效突破传统的40分钟课堂的限制,线上移动端给予了学生更多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App的统计反馈,更加清晰了解自身在学习安全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寻找差距。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详细学习数据,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相长。最终形成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端翻转角色,双向教育优化安全课程资源

  安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混合式教学手段中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将“备课”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课余时间针对课前预习的资料做研究,形成课堂讲授的一系列内容,这些来自学生群体的案例,可能比教师准备的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起课堂共鸣,翻转课堂将不再是教师单向教育,教师和学生也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形成了资源互补、双向教育。而学生翻转角色讲述的案例,可通过教师筛选后进行优化选择,把经典案例作为特色教案永久保存,教务端提取此类源于学生、源于学校的教学材料,经过整合、优化和提升,最终能够能使分散的数据集中,实现课程建设发展规模化、科技化、可视化。可成为学校独有的教学资源,推动高职院校安全课的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三)督导端辅助教学评价,监控安全课程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课的合班式大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评价、监督,人数过多往往导致一名授课教师难以有效监督上百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懈怠,教师也只能听之任之,教学效果欠佳。混合式教学可在通过手机端的App学习,以大数据分析、教学监控、评价体系为手段,以安全教育大纲和课程思政为标准,以学生学习端App学习统计为依据,通过学生线上作业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督促、评价、预警。有线上技术的支持,教师能较好的针对学生的在线作业情况,及时在线下课堂对教学重点做调整,例如:线下课堂对学生线上作业错误较多或掌握不足的知识点做专项讲解,有的放矢,教学的靶向性和授课的针对性都能明显提高,有效帮助教师提高安全课线下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线上督导辅助功能,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和“线下”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课程端更新实时案例,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在于其提醒、警示作用,绝大多数高校的安全问题源于安全意识淡薄,如钱包手机随手放被顺手牵羊、上网不注意被骗情况时有发生;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在宿舍内吸烟导致的火灾案例屡见不鲜。而现实中学生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痛”,线下课堂教学的弊端在于上完课后,学生就远离了教师的监管,使得线下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管理端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课程管理者不断收集、实时更新安全案例,通过手机端定期向学生推送,对学生起警示作用;二是通过制定线上学习课程,弥补高职院校课程,安全教育线下课堂学习时间不足的缺陷,通过线上手段延长学习时间;三是通过建立班级讨论群,引发大学生对安全案例的不断讨论和思考,起到实时鞭策、警示的作用,即使学生不在课堂,也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关注安全、讨论安全、参与安全的氛围。混合式教学模式让高校安全教育持续进行,永不“下线”。

  四、结束语

  安全课教案篇10

  1.问题的引出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在《国标》中的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体系部分,明确指出:“各专业应注重强化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应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增加理论教学中模拟训练和法律方法训练环节,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2.案例教学的源流及现状

  案例教学法在上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我国的法学教育之中,一些大学均开设了案例教学法的课程。自引入案例教学法至今,现实中的案例教学法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国标》在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体系部分明确提到:强化案例教学。该标准对法学教育尤其是涉及到法学课程的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类、相关专业点的教学方法有导向与引领的作用。一方面对案例教学法需要进行一个全面深入、全新的再认识,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目前我国公安教育的现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安人才的培养找到一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培养道路。

  二、案例教学:问题有哪些?

  1.案例教学只是讲授法教学的补充

  中国受大陆法系法律文化的影响,在借鉴了法律制度的同时也学习了大陆法国家的法学教学方法,采用的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以立法机构颁布的法律、法规作为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法学的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概念化及其形式结构。讲授法教学的缺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缺乏,讲授法教学的优点是训练学生学术能力方面较强。案例教学法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引入中国,一些知名大学纷纷采用案例教学法开设某些法律课程,但许许多多的法学院、法学课程并没有改变讲授法教学的传统。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法学院、法学课程中也只是将案例教学法作为讲授法教学的一种补充。

  2.割裂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应用型,偏离案例教学法

  当前,在大部分法学院法学课程中所实施的案例教学法的多种形式,可以视为是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之下对哈佛模式的案例教学法进行的一种变通或者调整。例如:用案例进行说明法。再有:用案例进行讨论法。再比如:用案例进行课程编排法。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灌输给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点。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的吸取了案例教学法的某些方面特点。这些不同的方法存在一个相似的缺陷:都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体系的约束和限制。案例的设置仍然按照知识点来编排,往往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都集中在某些章节中。这些教学方法中的案例教学都还是讲授式的。而真正的案例教学法则是籍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念。因此,以上的几种常见教学方法虽然在教学过程当中都运用到了案例讲授,但偏离了真正的案例教学法。这些案例教学模式,割裂了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也偏离了判例教学法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训的初衷。

  3.缺乏强化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搜集、编排,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效果分析等等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完成。往往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很多努力,却没有相对应的激励机制。此外,案例教学对教师本身的要求很高,由于没有对应的激励机制,很多教师也就不愿意花费精力及时间去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对学生也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而目前很多学校主要还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考试内容涉及到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原则的内容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也会涉及到案例题目,但,案例题目主要以抽出具体案例的部分条件,直接询问某些知识点,要求给出结论的方式来表现。这样的考核机制缺乏对学生总体实际分析能力、运用法律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实际考察。

  三、法学课程强化案例教学的途径及方法

  1.审慎面对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局限性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全面、完整、优质的达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案例教学法也存在诸多难点与局限性。首先,学生知识储备、综合素质不同时,案例教学会遇到不同的挑战。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是上课过程中的课堂讨论互动还是后期的课后总结与提炼,都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能力、综合素质等要求比较高。其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其次,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原理。案例教学法在课堂讨论时,提问、回答、辩论只能是部分学生,其他学生可能无法学到相应的知识,在很多场合下,可能用这种方法造成了教学有效时间的浪费,无法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与法律原理,既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第三,单纯案例教学是否忽略了法律的全貌?案例教学注重了法律在实践层面的运用,从而在过分注重实践性的情况下忽略了法律的学术性。虽然交给了学生分析具体案件的能力,对人际交往能力、法律实务操作技能、实体法的知识、职业伦理等往往无法兼顾。

  2.切实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夯实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对案例、案例当中涉及到的事实、事实背后的社会实践都要有一定的把控能力。日本学者大木雅夫指出,在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首先须阅读若干判例,在课堂上作报告,提出所意识到的问题,并论述该案件所涉及的各种利害关系等等。教授则以学生事先已预习教材、了解法律问题之所在为前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报告,并随时提问,力图使学生能够在类似判例中发现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并根据情况能够意识到有必要对以往的解决方法加以修正。教师要对案例教学的教学理论、方法有相当的了解与娴熟的运用,才能保证教学能够和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为此,应定期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在教学方法和技能上让教师能有一个持续学习、借鉴、不断提高的机会。需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案例教学的培训,定期的制度化培训应该是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夯实案例教学法基础的有效及必要途径。

  3.面向公安教育,探寻公安院校法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新方位

上一篇:狩猎召唤
下一篇:纯英文电视剧排名前十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