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范文
劝学文篇1
【关键词】视频动画;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生成话题;拓展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072-03
一、问题的提出
多媒体教学兴起后,在教学教程中,引入视频动画已成为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诚然,视频动画能以其形、光、色、声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视频动画的运用却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视频动画辅助教学的作用。
以下是《孙权劝学》公开课的导入实录:
1. 请同学们观看《刮目相看》的成语视频动画。
2. 师:请问里面有哪些人物?
生:有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这位同学看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板书标题,之后进入文本学习)
在此,笔者首先要肯定授课老师针对文言文《孙权劝学》而选用“刮目相看”这一成语视频动画的合理性与可取性。
视频动画的“介入”教学,要确定好三个“支架”:一是活动性支架的易创设性,二是主问题式支架的可比较性,三是概念性支架的趣味性。而“刮目相看”这一成语视频动画可以说是文言文《孙权劝学》改版后的视频版,恰好满足了视频动画“介入”教学的三个“支架”,便于创设情境,在比较中探讨文本,增添了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随之而来的师生问答,就会发现,这里所谓的“视频动画导入”,看似在创设一个愉悦的教学情境,实则是“两张皮”式的导入,导入教学情境与此后的教学活动没有什么关联性。让学生看视频动画,本意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际上,视频动画对学生的天然的吸引力,的确唤醒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在看视频动画时眼睛是发光的,笔者注意到他们有很多话想要表达。然而授课老师忽视了视频动画资源在生成话题、拓展文本、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的生成价值,对视频素材与所授课文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充分挖掘出视频动画与所学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把视频动画资源作为“导入”的素材,让二者陷于简单的人物相连的泥沼中,让这个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新奇的事物处于一个不变的状态下。我们都知道,一个不变的、死的东西再怎么新奇,这种新奇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样一来,视频动画的播放,不但不能起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更无从说激发学生对本就略嫌枯燥的文言文文本产生深层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公开课上,仅仅以二者之间简单的人物相连导入课文的作法,可说是大材小用,甚至可以说是对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这一教育资源的浪费。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成了公开课上的噱头。
二、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实用价值
要真正发挥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走过场,就不能对视频动画的运用停留在新奇的层面上,停留在吸引学生的眼球上,停留在视频动画与文言文文本中人物的简单相连或相关上,而要充分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
要挖掘视频动画对文言文文本的教学价值,就要从二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入手,把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加以比较、筛选。以相同之处关联视频动画与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不同之处比较探究,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伴随着趣味性、形象化的视频动画,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阅读文本的知识及技能。
下面以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孙权劝学》为例,为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价值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
1. 运用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易于创设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情境
内容上,二者是同一题材的小故事。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与课文文言文《孙权劝学》都来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吕蒙在主公孙权的劝说下,认真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长进,让向来看不起他的文臣鲁肃对他刮目相看,并与他结成朋友。二者在人物故事情节上相互重叠又互为补充,这为创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与便利。在《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看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设疑导入,通过视频动画与课文文本的对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视听结合,易于入情入境,产生学习兴趣,进入探究的良好状态。
2. 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拓展了文本内容,便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
虽是同一题材的小故事,但二者为了各自的目的都对原材料进行了艺术加工。成语“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而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为了突出成语的寓意,视频动画把重点放在了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上,尤其是学习后,通过吕蒙与鲁肃间的场景互动,强调吕蒙的变化之大,甚至让一直瞧不起吕蒙的鲁肃也对他惊叹不已,还和他结成了朋友。而对于孙权劝说的过程则简略交代,以孙权的一句话一笔带过。
课文《孙权劝学》则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要真正读懂《孙权劝学》,就要首先明确《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史书,它为何而编。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对内容选择有严格的准入门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内容 。像屈原、李白这样中国文化历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没有出现在书中,因为他认为对政治没有助益的人和事就不写。梁启超曾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康熙曾留下107条批注。也就是说,《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皇帝日理万机,很难自己去总结治国经验,所以司马光把历史上所有围绕政治成败的事情缵成一根绳子,用编年体写出来,供皇帝借鉴历史之用。明白了《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我们也就明白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孙权劝学”,而不是“刮目相看”了。作为大臣的吕蒙有如此大的变化,恰恰是作为主公的孙权劝说得当的结果。所以文章详写孙权劝说吕蒙的过程和鲁肃对吕蒙看法的变化而略写吕蒙学习的过程,正是为了让后世的皇帝能够借鉴孙权的做法,培养大臣。
二者之间内容上对原材料的不同选择,提供了比较的可能。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比较思维,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浮于表面。而在同题材的视频动画介入的语文教学中,以有趣的视频动画来触发学生的思维,以视频动画为契机,让学生在视频动画与教学文本之间进行比较、渗透,可以不断地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推向更高的层次。
3. 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以视听的生动性打破了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便于生成话题,增添文言字词积累的趣味性
形式上,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与文言文《孙权劝学》形成了互补,视频动画刚好可以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为其注入生机。
《孙权劝学》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虽然可以通过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来翻译了解,但是毕竟生涩的地方很多,学生很难有感观认识,甚至有些学生对文言文还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而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将用古代汉语所描述的内容变成以现代汉语所陈述的形、声结合的画面,使艰涩、枯燥的文言文活跃成为现代的、动态的画面,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文言文字句与现代普通话的转化,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他们要学习的课文产生直观的认识,生成话题。
综上所述,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的介入,对于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进行文本探究(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写作借鉴等方面),亦或是生成话题,增添文言字词积累的趣味性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三、视频动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视频动画,应该明确的是,视频动画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把它当成是一种万能手段,但也不能只将其流于形式,只作为公开课的噱头,而应将视频动画有机地和教学文本进行整合,以视频动画为枢纽,根据教学文本的教学目标及其难重点,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的平台,有效地实现阅读文本与视频动画的双向互动,引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以实现视频动画对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的最大化。
下面以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介入文言文《孙权劝学》为例,探讨将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运用方式及其效用。
1. 以视频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探讨兴趣
就文言文而言,文言字词积累是《孙权劝学》的教学目标,也是重点,但不是难点。作为一篇初一下册的第三篇自读文言文,课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且学生已有前面的七篇文言文学习作为基础,在翻译课文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问题不大,所以学生容易忽视其中存在的几个需要注意的古今异义的重点字词。可将这几个字词的学习放在课堂讨论中,在视频动画人物语言与课文人物语言的比较赏析中加以落实。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为例:
师:我们通过视频动画了解到,吕蒙通过学习,使向来看不起他的鲁肃对他刮目相看。那么吕蒙是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学习呢?视频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吕蒙开始时对学习的态度?
当学生找出来之后,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激发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探讨兴趣,在比较中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倒装句式,积累虚词“以”和实词“辞”的意义。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自然兴致勃勃,这样一来,既可以破除文言字词积累的枯燥,又能有效地提高文言字词积累的效率。
2. 以视频动画拓展文本,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就人物小故事而言,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运用视频动画。那么,在运用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时,就要将其故事情节与课文《孙权劝学》的故事情节相联系,以两者之间情节上的重叠与互补使学生对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有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以吕蒙的人物形象为例:
师:请同学们复述所看视频动画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吕蒙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除了视频动画中呈现出来的吕蒙,通过课文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吕蒙身上什么样的品质?
通过复述视频动画,强化学生对成语“刮目相看”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形成对人物吕蒙的初步认识与评价,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吕蒙这一人物形象。
3. 以视频动画生成话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写作人物的技巧
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作为一部完整的视频动画,其围绕主题为片名命名、设计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描述事件的手法等,与文本《孙权劝学》的创作有着惊人的相似。若是将指导主题人物写作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话, 可以这样来设计情境,生成话题,激发兴趣:
师:都是讲发生在吕蒙、孙权、鲁肃之间的同一件事,为什么视频动画取名为“刮目相看”,而课文却取名为“孙权劝学”呢?二者可不可以调换名字?为什么?
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命名生成话题,引导学生从主题、选材、详略的处理以及人物描写的手法和角度上,将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与课文《孙权劝学》进行比较,教会学生如何围绕主题人物对素材进行选择,进行详略处理。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学生还可引导他们编写视频动画《孙权劝学》的剧本,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拍摄视频动画《孙权劝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视频动画的介入不应仅仅是公开课上的一个噱头。视频动画对于语文教学在创设情境、拓展文本、生成话题、增添趣味性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视频动画的运用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以其不断深入的探讨,赋予学生以更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新奇感。唯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发挥出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敏.福建师范大学生硕士学位论文[D].儿童动画片与小学语文教学,2008.
劝学文篇2
作者简介:徐振贵(1942- ),男,汉,山东平原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后期项目评审委员,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戏剧戏曲学。)
摘 要:南戏《张协状元》成于元代,其主旨则是根据宋元理学的“名利观”,通过“求名”与“守己”观念对立与统一的婚变故事,揭露“伪儒”的忘恩负义。
关键词:南戏;《张协状元》;戏曲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20年代,“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回归,开创了我国南戏研究的新纪元。而其中研究比较深入、争论亦甚激烈的当数《张协状元》。争论的焦点则是其写作年代和创作主旨。论者大都认为,这是写于南宋时期的“负心戏”,旨在揭露张协的忘恩负义、虚伪残忍,歌颂贫女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九山书会”才人不对张协予以贬斥使之“雷殛而死”反而是与贫女再结姻缘团圆收煞呢?如果张协的负心忘义是出于嫌贫爱富,为什么他在状元及第之后会拒绝接受枢密使相王德用之女的绣楼丝鞭呢?为什么他在任职梓州佥判之后,又欣然同意与王德用的另一“女儿”(实为贫女)结为夫妻呢?论者或者归之于作者的有意创新却不知出路,或者将其与“宋元旧篇”中的同类剧作残曲加以比较,推测旧剧是张协不得善终,九山书会不能因袭旧套。其实,“宋元旧篇”之《张协状元》已经佚失难觅,残篇断简难窥全貌,勉强比较,便难免以臆测代考证;“九山书会”在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竞争中,“要夺魁名”,必须是“别是一家风”,“看别样门庭”,才能使观众“四座皆惊”(《张协状元》第一出)。但是他们为什么如此改编而不是别样呢?《张协状元》的主旨究竟何在?现存南戏《张协状元》全本本身才是开启谜底的钥匙。
笔者认为《张协状元》成于元代。成书于南宋说的理由,乃是因为剧中宾白词曲曾引用了南宋诗文。然而,笔者考证,剧中作者还有六处引用元代诗文:
其一,《张协状元》第一出,末唱[水调歌头]:“一似长江千尺浪,别是一家风。”后句出自元人牟t《陵阳集》卷五《和渔具十绝》之二《笛》:“卧吹月明里,龙吟鼍打鼓。别是一家风,荻花摆头舞。”据《四库全书》集部《陵阳集》之“提要”云:“t字献之,湖州人,父子才,理宗朝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以刚直著名。t亦登进士第,官至大理少卿,入元不仕,闭户三十六年……是集凡诗六卷,杂文十八卷,前有至顺二年程端学序。”程序云:“是年(亦即至顺二年)公(指牟t)之次子……出公诗文若干卷,将锓诸梓,属端学序。”牟t是由南宋而入元之人,其诗文乃是至顺二年亦即1331年才刻板问世。《和渔具十绝》,分别吟咏舟、笛、蓑、笠、网、灯、竿、帆、榔、楫等自己隐居打鱼的用具,从而反映其闲适淡泊情趣。从该卷前后诗之内容,都可断定为“入元不仕,闭户三十六年”中所作。《张协状元》引用此句,可证“九山书会”才人为元代人。“别是一家风”,是在元代作的诗句。
其二,《张协状元》第三出,旦(即贫女)白:“古庙荒芜怕见归,几番独自泪双垂。”下句出自元人王中之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之《御选元诗》卷十一,王中《长门怨》:“昭阳歌吹入,独自泪双垂。玉貌无如妾,君恩复在谁?凉风摇绣户,明月堕金闺。愁绝无人见,流荧点翠帷。”该书“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二.诸家姓名爵里”载:“王中,字枥建。”王中乃元代诗人无疑。《张协状元》中贫女之愁闷孤寂,与《长门怨》中失意嫔妃不无相似,借用其句,亦甚恰切。
其三,《张协状元》第四出(末上白):“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语出叶子奇《草木子》卷二:“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缺于目所不见,无想也。”叶子奇为元末明初之人,《四库全书》别集类《草木子提要》云:“其论元代故事亦颇详核。”
其四,《张协状元》第十六出:“(末)今日欢娱嫌夜短。(合)闲时寂寞恨更长。”语出元人散曲《普天乐》。《御定曲谱》卷七载元人散曲《普天乐》:“寂寞恨更长漏永,便欢娱夜短,却共谁同。”
其五,《张协状元》第二十七出,(后)唱:“时人莫讶登科早。(合)月里桓娥爱少年。”语出元人陶宗仪《说郛》卷十一下《状元词误》:“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说郛》有杨维桢、郁文博之二序,杨、郁亦皆元人。
其六,《张协状元》第三十四出,“(末)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语出元人刘丁兑居统议》卷二十五:“谚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隐居统议》提要云:刘丁八瓮鲋时,已年三十六”“度朐四十四年尚存,最为老寿。是书当其晚岁退休时所著也”。刘段元代人,《隐居统议》作于元代,当无疑意。
《张协状元》写的是北宋故事,熟悉并引用过南宋诗文,但至少有以上六处语出元代诗文;而且这些诗文,不见于元代之前;剧中也没有引用过明代诗文,显系元人创作无疑。至于其主旨,则是根据宋元理学的“名利观”,通过“求名”与“守己”观念对立与统一的婚变故事,揭露“伪儒”的忘恩负义。
剧中数次直接引用宋学家的言论,是其他宋元杂剧和南戏所罕见的。
第二出,外白:“孩儿,康节先生说得好,断以决疑不可缓。”康节,北宋“理学四子”之一的邵雍(1011-1077),谥号康节,学者称为康节先生。其《当断吟》:“断以决疑,疑不可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从诗之“自序”,知此诗作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
第五出,副末说:“触来勿与兢,事过心清凉”,出自孔F诗。孔F,曲阜人,孔子后裔。宋人晁《道院集要》卷三:“孔F先生诗:怒气剧炎火,焚烧徒自伤。触来勿与兢,事过心清凉。”元学家许衡曾经引用孔F此诗,但略改二字。
第二十七出,堂后官介绍张协,说他“文过李杜,才并二程”,“二程”即北宋理学家程、程颐兄弟。同出,外白:“孩儿,人无率尔,事无偶然。”出自邵雍《击壤集》中《天命吟》:“可委者命,可凭者天。人无率尔,事不偶然。”元学家许衡在《与张左丞》中,全文引用邵雍此诗。
可见,《张协状元》中引用理学家的诗句,不止一处。剧本在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时,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事。正是由于剧中号称“才并二程”的张协,其实并没有遵循程朱理学淡泊名利的教导,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才会受到谴责和批判。
程朱理学,继承了传统儒家重名轻利的思想而且有所发展。程颐说:“君子惟患无善之可称,当汲汲为善,非求名也。有实则有名,名实一也。若夫好名则徇名为虚矣。如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谓无善可称耳,非徇名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一也。”①宋代永嘉人蔡节《论语集说》卷六,也引用程颐之语:“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因为强调求名者,往往是以孔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为根据,所以二程说:“孔子言疾没世而名不称,此一句人多错理会,此只是言君子唯患无善之可称,当汲极为善,非是使人求名也。”朱熹也针对庄子“为善无近名”之论,指出“盖圣人之道,但教人以力于为善之实,初不教人以求名,亦不教人以逃名也。盖为学求名者自非为己之学,盖不足道。若畏名之累己而不敢尽其为学之力,则其为心亦已不公,而稍入于恶矣。”②意谓君子之儒,不为名利,重在为善务实,既不近名、不求利,也不逃名,这是“为己之学”亦即为自我修养之学;“伪儒”为名也是为利,实质为利,因而徇名为虚,乃是为人之学亦即装给他人看的恶劣行为。剧中张协正是此类代表人物。
张协之所以“朝经暮史,昼览夜习,口不绝吟,手不停披”,就是要“十载学成文武艺,今年货与帝王家”,从而“改换门闾,报答双亲”(第一出),满足“功名富贵人之欲”(第二出)的内心渴求,较之传统儒家重名轻利的教诲,较之理学不求名、不求利的德教,显系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所以鼓励他“追名追利”的动力就是“风云际会”的期盼,以及“信知万事由苍天”的听天由命观念;而原本出身“富室”却因天灾人祸而贫困不堪、孑然一身、唯靠织布缉麻、他人周济才能古庙栖息的贫女,既有嗟卑叹穷的哀怨,也不乏邂逅意中人“共做结发,夫妻偕老”的梦想。支持其聊以卒岁的精神力量,乃是“一K明灯照神道”的宿命迷信思想和“勤苦强煞去求人”的“守己”观点(第六出)。只是张协的遇盗被劫而受伤,将这同而有别的两者命运暂时连在了一起。同者亦即天命使其同命相怜,因为这是土地、庙神的特意安排,暗示张协到古庙投靠贫女;异者使其乍一接触便貌合神离,张协是对昔日饮酒赋诗生活的徒然回忆,而贫女则是对其衣食、睡眠之类实际生活的具体“安置”(第十出)。张协是依仗诗书追名逐利的表白,贫女则是勤劳守己的声明:
(生唱)【狮子序】张协恨时未至,居家出路,长是不利。(旦)不在疏狂,惟在守己,看造物何如。(生)张协只仗托诗书。(旦)奴家惟凭针指。(合)逆来顺受,须有通时。张协欲仗诗书追名逐利,却离家遭劫,身伤囊空,进退维谷,寄食古庙,确乎“长是不利”,却又念念不忘往昔日羊羔美酒的安逸舒适,不免书生疏狂;贫女却是依靠双手,针织糊口,自食其力,安分守己。
宋元理学,一再强调,是人都要“守己”。程颐说:“守己,中正之道,以待上之求,乃不自失也。……士之修己,乃求上之道。降志辱身,非自重之道也。故伊尹、武侯救天下之心非不切,必待礼至然后出也。”③“舍己从人,最为难事。己者,我之所有,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者轻也。参也鲁,然颜子殁后,终得圣人之道者,子也。观其启手足之时之言,可见矣。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④当朱熹的门人弟子有的说以上这段话,程子“发明得好”时,朱熹说:“此程子为学者言之。若圣人分上,则不如此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曰‘痛舍’则大段费力矣。”⑤
程颐认为:“守己”乃是中正之道,求上之道。强调不能失掉自我,不能降志辱身,而要自尊自重,修养德性,符合礼义。如果尚汤不对伊尹以礼相待,刘备不对诸葛亮以礼相请,伊尹、武侯即使颇有匡救天下之心,也不会弃隐为官。舍己从人,最为困难。因为“己”是我所固有的,即使忍痛赐予他人,也会担心他们本来就有接受恩赐为人所轻的顾虑。譬如孔子弟子曾参,生活困难,鲁君为之赐邑,曾子拒不接受,并说:“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⑥虽然孔子说过曾参迟钝,但是在颜渊去世之后,能以得到圣人之道的就是曾参。从他所说“启手足”的话,就知道他的谨小慎微。《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意谓曾参病时,召集门人弟子说:“看着我的脚,看着我的手!《诗经》说:小心谨慎啊!好像临近深水潭边,好像走在薄层冰上。从今之后,我才晓得自己免于祸害刑戮了,弟子们!”而朱熹则认为,程子上述阐释发挥,是针对学者而言的,倘若圣人,无适无莫,亦即无可无不可,只要符合正义就行,不必如此费力。
而剧中张协,为了“追名追利”而丧志辱身,不合礼义;“守己”应该“修己”,自我修养,谨小慎微,而张协却是“疏狂”不已,当其为强盗洗劫一空、无衣无褐、无食无财、寄身古庙贫女之际,还唱什么“这般雪儿才下,多是饮着羊羔,浅浅斟绿蚁。或赋诗,或探梅”(第十出),只有对往昔富贵的徒然留恋与回忆,绝无丝毫拘谨奋进的日后打算;贫女能以“守己”,舍己从人,又不骄人,不轻人,而是勤劳自食,泰然处之。前者是违背儒家或理学中正之道的“伪儒”,后者是“守己”的典型。虽然寄食贫女的张协,首先主动提出了“共成比翼”的婚配要求,得到了李大公夫妇的成全,经过了“神前跪拜”的天命默许,他也有过不忘“恩和义”的许诺;但是,他始终认为这是“急切暂相随”的“不得已”行为,是“诗书暂溺沦”的耻辱,既不能改变依然贫困的现实,更没法实现其“亦欲耀家庭,亦欲要身荣”的名利理想。所以尽管贫女“剪发借贷”的舍己从人精神愈发突出,得到的却是张协口呼“贱人”的斥骂和“从今日打至明日”拳脚相加的虐待(第二十出),这不是误会所致,而是张协利己本性初步暴露的必然,为生旦悲剧埋下了恶性劣种。
按说,高中状元,抛弃糟糠,攀龙附凤,再接丝鞭,常是负情士子的通常选择,无论是当时社会现实,抑或唐宋传奇诗文中,都并非罕见特例,何况这位“袅娜巧身材,桃腮和杏脸”的名门闺秀胜花,“爹爹是当朝宰执,妈妈是两国夫人”,利欲薰心的张协于状元及第之后何以不是求之不得而是加以拒绝甚至将其气死呢?理由就是:“不为求妻只为名”“只为求名不为妻”。为什么如此表白呢?他之所谓“求妻”的内容,究竟是指什么?
宋代道家并不完全摒弃功名利禄,甚至在其道藏中公开宣传如何求名求利。宋人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被视为道家重要典籍。其卷二十五载有道家求神问卜、祭星祈福的不同门径:
上台星,名虚精,求之,感帝王之梦及金玉,念名求之,必应。中台星,名六浮,求官禄盛兴,念名求之,必得吉遂。下台星,名曲生,求妻妾奴婢,念名求之,必遂。迷信天命以至于连夜作恶梦也要“圆梦”的张协,头脑中不无道家思想的烙印,未必不了解道家所谓人生“三求”亦即求“感应帝王之梦及金玉、求“官禄盛兴”、“求妻妾奴婢”之话,他进京应举,何尝不是为此?在此之前,从其唱白中,他求财求官的反复抒发表白,已经十分露骨。但于当朝权贵王德用高结彩楼、为女儿选择新科状元为女婿之际,他却出人意料地断然拒绝接受丝鞭,对道家的第三求亦即“求妻妾奴婢”公开表示了否定。因为作者始终把张协定位于只是有天命思想的儒生而非道家子弟。尽管宋元理学家在义理、心性论述中,也曾经融进了某些道家思想成分,但理学家始终是公开宣扬与道家有真伪之别而格格不入的。儒学乃至理学,重名轻利,一般也不公开宣扬“三求”。而且认为“求妻”更重于“求妾”。张协似乎也不是因为古代那句“挑妾者,爱其易;求妻,则敬其难”⑦起了作用;也不是因与贫女已经结婚,况且离别贫女之前说过决不忘恩负义的言语,因为拒接丝鞭时他压根就没有透露“家中有妻”的既成事实,虽然这倒是拒绝接受丝鞭的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他之所谓“不求妻”更不是程朱一类理学家所讲的“自己当官之后,不为妻子求取封诰”,朱熹《二程遗书》之《明道先生年谱》记载程颢,“又不为妻求邑封,或问之,先生曰:‘某起于草莱,三次不获而后受命,近日乃为妻求封乎?’”张协即使真的犹如剧中所说“才并二程”,却是绝对没有“二程”之浴F淇诳谏声地“奔名奔利”的利欲熏心作为,与清廉守己的二程,何啻天壤之别。所说“不为求妻”显然也不是“不为妻妾求取封号”。因为在第十八出,已与贫女结婚而想进京赶考却无盘缠的张协,曾对贫女唱《孝顺歌》曲云:“协今去也,何时遂此情?亦欲耀家庭,亦欲要身荣。亦欲愿你,愿你时来,大得一命。”所谓“大得一命”,钱南扬注云:“言大大的得一个封号”⑧。他之“不为求妻”解释为“不为妻妾求取封号”也是自相龟酢
其实,张协之所以两次以“不求妻”为借口而辞婚,乃是因为他对“书中有女颜如玉”的诗句背得烂熟且深信不疑。剧中,第二十三出、第二十七出,都重复过“状元何需用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的诗句,这后一句,传说出自宋真宗《劝学文》。明人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三十三云:“宋真宗咸平三年,范廷召等引兵追契丹,至莫州破之,遣使奏捷,上作《喜捷诗》,又尝作《劝学文》。”明人高拱《本语》卷六亦云:
偶过一学究,见其壁上有宋真宗《劝学文》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予取笔书其后云:‘诚如此训,则其所养成者,固皆淫逸骄侈、残民蠹国之人。使在位皆若人,丧无日矣,而乃以为帝王之劝学,悲夫!自荀子《劝学篇》之后,特别是隋代实行科举制之后,达官贵族乃至士夫文人,作《劝学文》者枚不胜数。遑论高拱所见学究壁上之《劝学文》是否真为宋真宗所作,但是赶考举子不惜悬梁刺股、皓首穷经之苦而追求金榜题名的动力中,却的确包括“书中有女颜如玉”的。张协于拒接“黑王”王德用之女丝鞭之前,也是念念不忘“书中有女颜如玉”的,何以唾手可得反而予以拒绝呢?因为这位年仅十八岁却又汲汲于求功名富贵而不谙人情世故的儒生,把“书中有女颜如玉”的获得看得极为容易,因为“状元何需用良媒”!对仕途与婚姻紧密结合的“个中利害”还没有亲身体验。只是当权贵王德用借以报复,有意以权压人、对他拒绝接见、百般刁难之际,他才伏低做小、请官疏通、欣然答应与王德用“另一女儿”结婚的。汲汲“求利”势必走向投靠权贵,虽然这“另一女儿”恰是贫女,凑合成了团圆收煞,但是其忘恩负义的罪责无法抵销,因为他是与地位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往昔“贫女”今之“后女”结婚的。他之“不为求妻只为名”“只为求名不为妻”,也只是虚假伪饰之言。当终于与王女亦即地位扶摇巨变的贫女结为姻缘后,他才不打自招地将真实思想和盘托出:“初不道,事恁地。一心自欲荣闾里,一心又欲多殊丽。”岂止是“求妻”?而且还要“求多妻”!彼时彼地,一般富贵人家,尚可三妻四妾,何况堂堂状元!人称“黑王”的枢密使相王德用不是当场就曾公开表示“孩儿甚般价,多殊丽”吗!(第五十二出)
不过,令人费解的倒是贫女,当得知“张协自到京都,及第也没音书”的反常表现之后,明明判断“他还是把奴辜,实是记不得苦”(第二十三出),她还是要不辞千辛万苦进京寻夫;及至见到张协,遭到的是怒斥和打骂,她也仅是“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的宿命呼号(第三十五出);贫女归家之后,不见她对张协忘恩负义的愤懑谴责,倒是流露了难见家乡父老的“惭愧”,以及“奴家貌既丑,家既贫,如何招的状元”的自我反省(第三十九出);更有甚者,当张协赴任途中路遇贫女时,贫女所说“同连理至诚”的夫妻情意,无论怎样山高海深,也已无法填补张协心中“我荣贵你恁贫”的万丈鸿沟。早就阴谋杀害贫女的张协,已经由利欲熏心变得丧心病狂,而对其狠下毒手,一剑杀去。贫女几至丧命后,连李大公夫妇已经猜到是遭受“阴害”,但是贫女却以“失脚落崖”予以遮掩(第四十一出);特别是最后的生旦当场团圆,贫女虽然也历叙了张协遇盗被劫、己供衣食、状元及第却又别接丝鞭、将自己打出不认、路遇剑斩一臂的背义忘恩、丧尽天良的残酷无耻行径,但是张协辩解说过“本无心娶你,在穷途身不由己。况天寒举目又无亲,乱与伊家相娶”之后,贫女便再无一语,昔日的杀身仇恨也就“尽撇在东流水”里了(第五十三出)。贫女固然勤劳善良,清白坚贞,舍己从人,但是其“守己”之中,已把贫富悬殊自难结合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面对接踵而来的一次比一次更为惨重的打击、悲剧命运(剪发借贷为张协凑钱赶考却被毒打;进京寻夫却被怒斥驱逐;路遇张协又遭剑刺殆死),她把本该的“责人”变成了“自责”。她自责的两点中,“家贫”确是事实;反复责备自己“貌丑”却与事实大相径庭。她哪有丝毫“反抗精神”可言?!何以会如此?因为宋元理学家所强调的“守己”教条中,就包括了“严于责己而薄于责人”的内容。《性理大全》卷四十九曾引用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之言:
鲁斋许氏曰:“责得人深者,必自恕;责得己深者,必薄责于人。盖以不暇责人也。……忿气剧炎火,焚如徒自伤。触来勿与兢,事过心清凉。”
贫女本来就是出身于“王有钱”的富贵之家(第十一出),她自己向权贵“黑王”也说过“奴本世豪奢”(第四十五出),易于接受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理学观念的影响,有其家庭背景的必然性。而“幼失恃怙,又没弟兄。远亲房族更无一人,诸姊妹又绝一个。祖无事业,全没衣裳”,如此孤苦无依,贫困不堪,自然会归结为“命恁穷”(第六出)。贫女的全部作为及其整个戏剧动作,实为“守己”屈服了“天命”,“天命”又使“守己”者向“求利”者作了妥协。这才是贫女的真正悲剧。团圆收煞之前张协“一心自欲荣闾里,一心又欲多殊丽”的不打自招(第五十二出),也已经预示了贫女今后的悲剧命运,将来她充其量也只是张协“多殊丽”中的一个而已。其实,这位原本是富家有钱的女儿,她在整个剧情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遭遇怎样的含辛茹苦、怒斥打骂、摧残凌辱、乃至杀身惹灾,除在安分守己之中,依靠天命观念作为精神支柱以外,也不无“待时求利”的企盼,最后的舍己从人、无奈团圆也是她甘心情愿的,否则如此深仇大恨何以会刹那之间便付之东流了呢?
每当笔者讲解《张协状元》时,幼稚的学生有时会以一句“都是科举惹得祸”的调侃,作为《张协状元》的总结。其实,封建统治阶级利己主义的本性本质,决定了封建婚姻的畸形。即使不是实行科举制,剧中的悲剧也会照样发生。虽然张协确乎是深受科举毒害而追名逐利而使其灭绝人性的。同《张协状元》的作者九山书会才人为老乡亦即都是永嘉人的李之彦,写过一篇短文评论《劝学文》:
《劝学文》曰:“书中自有黄金屋”,又曰:“买金买书读,读书买近易。”自斯言一入于胸中,未得志之时,已萌贪饕;既得志之后,恣其掊克,惟以金多为荣,不以行秽为辱,屡玷白简,恬然自如。虽有清议,置之不恤,然司白简持清议者,又未必非若而人也。无怪乎玩视典宪为具文,一切置廉耻于扫地,气习日盛,若根天真,惟知肥家庇族而已,亦不知其为蠹国害民也。得非蔽锢于《劝学文》而然耶?是固不可不深责贪饕之徒,亦不可不归咎于《劝学文》有以误之也。张协即使没有被雷击而死、不得善终,日后又何尝不会成为文中所说的蠹国害民的贪官污吏呢?剧中字里行间,作者对他的谴责之意还是可见的。(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论孟精义•论语精义》。
② 朱熹《悔庵集》卷六十七《养生主说》。
③ 程颐《伊川易传》卷一。
④ 《二程遗书》卷九。
⑤ 《朱子语类》卷九十六。
⑥ 《说苑•立节》。
⑦ 《宋书》卷六十八《王义宣》传。
⑧ 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8页。
New Ideas on the Nanxi Opera Number One Scholar ZHANG Xie
XU Zhen-gu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Abstract:The Nanxi opera Number One Scholar ZHANG Xie is written in the Yuan Dynasty. Its purpose is to expose the ungratefulness of the "pseudo-scholar" through a divorce story according to r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劝学文篇3
摘要:《三字经》八百年的传播影响史,有两大谜团、一大特点,即作者不明、版本不定,却又有一部绵延相续的注释、补订、仿作史;《三字经》的文本阐释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最初的概括评价,稍后的文本解读,以及现代的学理分析。《三字经》,实质是一部以儒家教育理念为构架,以名物伦常、经子诸史为内容,以劝学策励为宗旨,具有“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的问学导引功能的蒙学经典,它至少可以作四重解读,包含四重意蕴。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135(2016)05-0537-07
两千多年来,数千种蒙书中,《三字经》和《弟子规》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阅渎人数最多的蒙书,也是最适合当代小学生诵读,借以了解传统文化的经典。《三字经》以国学教育为主,旨在“劝学”,《弟子规》以伦理教育为主,旨在“做人”,但无不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出匠心独运的编写理路。在我看来,《三字经》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微型经典,《弟子规》则是为人之道与文明仪范的微型大全。本文通过《三字经》传播影响史和文本阐释史的考察,对《三字经》作深度解渎,发掘其多重意蕴。
一、《三字经》的传播影响史
自南宋迄今,《三字经》八百年的传播影响史,有两大谜团、一大特点,即作者不明、版本不定,却又形成一部代有其人、绵延相续的注释、补订、仿作史。
首先是作者不明。《三字经》的作者,到底是南宋浙江鄞县大儒王应麟,还是南宋顺德登州儒者区适之,迄今难有定论。作为蒙书之首的《三字经》,流传迄今近千年,但明代以前似未见著录,明代中后期方有学者提及。但或只涉及书名而未提作者,如吕坤(1534-1616年)《社学要略》作曰:“初人社学,八岁以下者,先渎《三字经》,以习见闻”;或点明不详作者,如赵星南《教家二书序》曰:“世所传《三字经》、《女儿经》者,皆不知谁氏所作。”
人清以后,《三字经》的作者,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定是王应麟所作。最先提出者是清初王相,其《三字经训诂序》(1665年)曰:“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清人夏之瀚《小学绀原珠序》亦曰:“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指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赅也。”一种认为是区适之所作。最先提出者是稍后于王相的清初学者屈大均,其《广东新语》(1677年)曰:“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之所撰。适之,顺德登州人,字正叔,人元抗节不仕。”此后,持不同意见者代有其人,并各自为己见作了论证,以致有的刊本不知所从,对作者作调和处理。如民国金陵大学《三字经》油印本,署作者为“王应麟撰、区适之改订、黎贞续”。
近年以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三字经》的作者问题,再度引起南北学者、尤其是顺德和宁波两地学者的关注,并专门举办了《三字经》的学术讨论会。2007年,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的李健明根据明代广东学者黄佐(14901566)《广东人物志》和明万历年问出版的《顺德县志》中的记载,为“区适之所撰”说提供了新的史料。宁波方面的学者郑传杰,则对李文史料的可靠性和引用的规范性提出质疑,并予以反驳,指出黄佐的区适之撰“这一说法实来源于民间传闻”,来源于“故老相传”,而民间传闻自然不可信。
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钱茂伟,在分析了双方的论据和研究思路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通过对“文句索源”,认为《三字经》是一部“原创蒙学作品”,它的底色是“宋代文化”,它的成书不是北宋而是“南宋中期”。其次,通过《三字经》“署名嬗变”的考察,认为,“《三字经》实际作者是一位佚名蒙师,两者必居其一式的《三字经》作者讨论,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区适之说是一个民间传说,署名王应麟则是一种公共文化冠名现象。”
客观地说,钱茂伟教授的研究视野开阔,论证详实,方法和观点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他通过“文句索源”,指出《三字经》是一部“原创蒙学作品”,成书于“南宋中期”,是颇为令人信服的;通过“署名嬗变”的考察,认为“署名王应麟是一种公共文化冠名现象”,从文化传播学看也不无道理。但是,他的“公共文化冠名”说,毕竟是“可能”的猜测,是学理性的分析,缺乏必要的史料证据。鉴于明末清初以来,王相“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之说,早已深人人心,也为海内外渎者普遍接受。本文从俗,依然采用“王应麟著《三字经》”的说法。
其次是文本不定。明代以来,《三字经》的文本篇幅,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三字经》宋元刻本,未见留存。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刻赵星南的《三字经注》本。此本原文为1086字,但在述史部分有显为明人续补的“辽与金”至“再开辟”等24字;另据清人许印芳《增订发蒙三字叙》所说,“古本”述史仅至五代即止,而无“炎宋兴”等12字,则最接近《三字经》原本的仅1050字。到了清代,《三字经》的文本又发生了变化。张志公说:“今天所见到的清初的本子是1140字,后来比较通行的本子(如所谓《徐氏三种》本),总共1248字。”据此,从“古本”的1050字,到明刻的1086字,再到清初的1140字或1248字,《三字经》文本,随年代的推移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到了清末许印芳的《增订发蒙三字叙》,文字已数倍于古本《三字经》了。
再次是形成了一部代有其人、绵延相续的传播影响史。《三字经》的鞑ビ跋焓房煞炙母龇矫妗
一是《三字经》的注释。今所知最早注释者是万历年问台州人薛国让的《启蒙三字经》,然此书不传。现存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万历年问赵星南的《三字经注》、清初王相的“训诂”和清代后期贺兴思的“注解备要”。此类注本,在文本上大多以王本为准,仅在历史部分各有续写,主要致力于文字的串讲、典故的诠释和义理的阐发;在文字、典故、义理三方面,又因注者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如潘子声的《三字经针度》,只注单字,不注全句,只注字义,不注句义,近似于《三字经》小字典;贺兴思的《三字经注解备要》,是此前注本中篇幅最大的一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并附有《历代帝王源流歌》。
今人对《三字经》核心主题的阐释,基本上是对许印芳“意主劝学,详于策励”的“劝学说”的发挥。徐梓认为,《三字经》,就是“一篇劝学文献。李鹏辉的《(三字经》的劝学主题与宋代劝学文化生态》一文,更为值得重视,视野开阔而论述透彻。首先,文章以丰富的资料提供了宋代劝学文化的背景,展现了宋代自上而下的劝学盛况。如南宋后期编撰刊刻的《古文真宝》,卷首收录了真宗、仁宗、司马光、王安石、柳永、白居易、朱熹、韩愈诸人的劝学文,可见当时劝学风气。宋真宗的《劝学诗》有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渎!”帝王以功名利禄为诱,百姓以渎书做官为荣,上下呼应,自成风气。继而,文章围绕“劝学”中心,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典范、学习的目的这四个方面,逐层分析了《三字经》的内在理路。李鹏辉的论析,确乎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三、《三字经》的四重解读
参酌前人精解,细渎文本内容,可以发现,言简义长、词明理晰的《三字经》,实是一部以儒家教育理念为构架,以名物伦常、经子诸史为内容,以劝学策励为宗旨,具有“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的问学导引功能的蒙学经典。细而析之,一部千余言的《三字经》,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作四重解渎:从整体构架看,它由四个逻辑层次构成,体现了较为完整的儒家教育理念;从思想内容看,它包含了以宗族文化为基础的,较为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从学术内容看,一部《三字经》,不妨说是一部微型的国学概论;从目的宗旨看,它又是一部以典范人物为榜样,“劝学策励”的励志大全。
其一,从整体构架看,《三字经》体现了较为完整的儒家教育理念。这一逻辑构架,由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即“子须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何为”。据此,《三字经》全文,可以依次分为四大段落。
一是“子须学”的必要论。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共28句,84字。这一段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儒家人性论为基础,强调“子须学”的必要性。最关紧的是六个字,即“性相近,习相远”。语出《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表达了孔子的人性观。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皇疏》曰:“性者,人所禀以生也。习者,生后有百仪常所行习之事也。人具禀天地之气以生,虽复厚薄有殊,而同是秉气,故日相近也。及至识,若值善友则相效为善,若逢恶友则相效为恶,恶善既殊,故云相远也。”关于人性,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不善不恶等种种说法。孔子不言善恶,但言远近,即不从人性的本身说,而是从人性的作用说,由此导出来“教”与“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苟不教,性乃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三字经》,是建立在孔子的人性观和教育观基础之上的。进而阐述了“教之道”和“学之道”。“教之道”,一是“专”,二是“严”。即所谓“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师严道尊”观念见于《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也成为劝学风盛的南宋流行的^念。如谢枋得《示儿二首》“养儿不教父之过,莫视诗书如寇雠”、《古文真宝》“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等等。“学之道”,一是“有为”,二是“知义”。即所谓“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前者令我们想起乐府古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后者源于《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将“不知道”改为“不知义”,一则考虑声韵,二则也体现了宋代社会重视仁义的风气。《三字经》的开篇,宗旨鲜明,定下了“劝学策励”的思想基调。
二是“学什么”的内容论。从“为人子,方少时”,到“朝于斯,夕于斯”,共256句,768字。这一部分至少有三大特点。从内容看,包括名物伦常、四书五经、历史谱系;多为“人文之学”,而非“自然科学”,此点下文详说。从顺序看,所谓“知某数,识某文”,数为五数,“一、十、百、千、万”,由小而大;文则由三才、三光、三纲、四时、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构成,次序井然,便于记忆。从规律看,从名物、伦常,到经子、诸史,遵循由实而虚,由近及远,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学什么”的内容,极为丰富,构成《三字经》的主体。前人所谓“天人性命之做,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无所不包,推崇为“袖里通鉴纲目”,成为一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微型入门书。
三是“怎么学”的态度论。从“昔仲尼,师项橐”,到“有为者,亦若是”,共66句,198字。这一部分的特点,不是抽象说理,而是提供典范,成为一部具体生动、事迹感人的励志大全;同时,大量的人物典故也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学习的民族,是一个好学的民族。编者之用心,下文细说。
四是“学何为”的目的论。从“犬守夜,鸡司晨”,到最后的“戒之哉,宜勉力”,共24句,72字。“学何为”?一是“幼儿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二是“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换言之,“致君泽民”,“光宗耀祖”,为国为家,家国兼顾,体现了儒家积极的济世观和家族荣誉观。而“学而优则仕”,“仕者,上致君,下泽民”,也是宋代以来的社会共识。宋人胡瑗有“君子已仕,进用朝廷,上以致君,下以泽民”之说,朱熹也有“尝谓儒者事业,以致君泽民为先务”之论。
中国的乡土社会和农耕文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双劝”文化,即劝农和劝学。劝农始于《诗经》时代,而劝学始于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从荀子的《劝学》之后,历代都有“劝学”之文。作为蒙书的《三字经》,就是这一劝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部《三字经》,从整体构架看,就是由“子须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何为”四部分构成,包含了基本的名物伦常知识,系统的经子诸史内容,体现了孔子的人性教育观的劝学蒙书经典。
其二,从思想内容看,《三字经》包含了较为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以家庭为核心,以宗法政治为特点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
首先,《三字经》系统阐述了以家庭为核心、以宗法政治为特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包括三纲、五常、九族、十义。一是“三纲”: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二是“五常”:“曰仁义,礼智信,次五常,不容紊”即仁、义、礼、智、信;三是“九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依次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玄孙、曾孙;四是“十义”:“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它强调的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
其次,如何看待传统的伦理观念和伦理原则?谈到传统伦理,谈到“三纲五常”,受激进主义影响的人士,往往会用“吃人”二字否定之。其实,这是失之皮相,失之片面的情绪之言。陈寅恪指出:“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对“三纲六纪之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在著名的《五伦观念的新检讨》一文中,贺麟对以“三纲”为核心“五伦观念”,作了披沙拣金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它的四大内涵:即一是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二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永久关系;三是以等差之爱为本而善推之;四是以常德为准而皆尽单方面之爱或单方面的义务。台湾学者韦政通对贺麟的观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贺麟对五伦内涵的分析,“不但态度客观,且确已把握到传统伦理的本质,尤其对等差之爱的补充,以及三纲的精神,更是作了颇富创意的阐释,很能表现一个哲学学者的思考训练。”
正确理解传统伦理的内在本质和现代意义,梁启超提出了一条科学原则,那就是“学那思想的根本精神”:“须知凡一种思想,总是拿它的时代来做背景。我们要学的,是学那思想的根本精神,不是学它派生的条件,因为一落到条件,就没有不受时代支配的。譬如孔子说了许多贵族的伦理,在今日诚然不适用,却不能因此菲薄孔子。柏拉图说奴隶制度要保存,难道因此就把柏拉图抹杀吗?明白这一点,那么研究中国旧学,就可以得公平的判断,去取不致谬误了。”不应拘泥表面的历史内容,而应抓住内在的根本精神,进而实现传统的现代转化。贺麟关于“五伦观念”的新检讨,就是“学那思想的根本精神”的具体表现。
那么,传统伦理观念的“根本精神”或超越时间地域的“理念”是什么?王元化指出,那就是蕴含其中的“和谐意识”:“在传统道德继承问题上,无论是梁启超的‘思想的根本精神’,或是陈嘉异说的‘民族精神之潜力’,或是陈寅恪说的‘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即‘理念’,都是指排除时代所赋予的特定条件之后的精神实质或思想实质。根据这一观点,等级制度、君臣关系等等,只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所派生的条件,而不是理念。理念乃是在这些派生的条件中所蕴含的作为民族精神实质的那种‘和谐意识’。”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传统伦理的精神本质,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其三,从学术内容看,《三字经》是一部微型的国学概论。这部“国学概论”,表现出明显的重经史、轻子集的儒家学术观念。
传统学术就是人文学,《三字经》这部“国学概论”,也是一部人文学。细而论之,它论及了国学的五大方面:一是“小学”:“详训诂,明句渎,为学者,必有初”,所谓“渎书先识字”;二是“四书”:依次扼要介绍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孝经》的要义与结构;三是“六经”:“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分别介绍了“三易”、《尚书》、“三礼”、《诗经》及《春秋》“三传”;四是“诸子”:“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似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五是“诸史”:“自羲r,至黄帝,号三皇”,一直到“迨崇祯,煤山逝,廿二史,全在兹”。
上述五方面,就国学而言,远没有做到应有尽有,但作为一部蒙书,已是做到当有则有了。前人所谓“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部奇书”,所谓“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所谓“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无不是称赞《三字经》概述国学要义的全面和精当。正因为如此,章太炎在《重订三字经题辞》中说:要想把“学校诸生”引入“国学”大门,“今之教科书,弗如《三字经》远甚也!”换言之,要想进入国学大门,渎《三字经》,远比渎“今之教科书”更有效。
不过,细渎《三字经》可以发现,编者具有明显的重经史、轻子集的倾向。首先是重经史。一部《十三经》,除了《尔雅》,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孟子》、《孝经》,都逐一论到了;一部“二十四史”,三皇五帝到如今,也一朝不漏地细细道来。然而,论到诸子,只轻轻一点;至于集部,则一字未提。这种重经史、轻子集的倾向,明显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从而也使《三字经》失去了国学体系的完整性。许印芳所谓“惜其意主劝学而不亟讲学,详于策励而略于启发”的批评,或许就是针对这种偏向而言的。为此,他的《增订发蒙三字经》所“增订”的,主要是“诸子”和“集部”,即增加了一部“诸子学”和一部“文学史”。
其四,从目的宗旨看,《三字经》是一部劝学策励的励志大全。这是一部以典范人物为榜样,适合蒙童特点的励志故事大全。
首先,《三字经》介绍了“勤学”的“六类榜样”。一是“古圣贤,尚勤学”:即“昔仲尼,师项橐”;二是“彼既仕,学且勤”:即“赵中令,渎鲁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三是“家虽贫,学不辍”:依次叙述了苏秦、路温舒、公孙弘、孙敬、车胤、孙康、朱买臣、李密的苦学事迹;四是“彼既老,犹悔迟”:即“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询、“八十二,对大廷”的粱灏。五是“彼女子,且聪敏”:即蔡文姬和谢道韫;六是“彼虽幼,身已仕”:即被称为“神童”的祖莹、张泌和刘晏。一言以蔽之,“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此外,《三字经》也介绍了“善教”的两类榜样,即“孟母三迁”和“窦氏五子”,以强调“教之道,贵以专”的道理。先论“教”,后论“学”,蒙童的“勤学”,则是重心所在。
采用适合蒙童接受的方式和内容,是《三字经》编写方法的一大特点,它表现在几个方面:文本叙述语言,三字韵语,句法灵活,词法多样;介绍名物伦常,以数字为线索;叙述历史谱系,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劝学教育,则提供勤学典范,而不是抽象说教。提供的勤学典范,涉及不同年龄、不同阶层,故可视为“传统励志故事大全”。许印芳所谓:“自仲尼师项橐以下,引证十余事,较量古人,责望今人,八面受敌,无隙闪避。做惕之深,至于人‘不如物’,后生渎之,足以激发志气,是诚有功士林,故历久不废。”诚可谓得编者之苦心;而“较量古人,责望今人,八面受敌,无隙闪避”,更揭示了励志故事编排的内在思路。
劝学文篇4
①积累文言字词;②梳理课文结构;③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二、教学设想
《劝学》一般讲授两课时,由于优质课只有一课时,所以本课我将以“朗读课文,熟读成诵”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拟采用朗诵的方式展开,通过朗读解决字音问题,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困扰;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最后指导学生背诵,达到背诵的目的。学习逐层展开,以期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设定的三个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朗读课文,熟读成诵;②梳理课文结构。
四、教学过程及步骤
1. 新课导入
(1)结合作者简介,让学生猜作者。展示幻灯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作为一名两千年前的老师,他是如何教育他的弟子学习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劝学》。
(2)解释题目《劝学》的含义。我们先看题目《劝学》,这里的“劝”是“鼓励”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把“劝”解释为“劝阻”,可见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以“劝学”为题,就是在鼓励人们坚持学习。
通过本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文。
2.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读。听一遍录音范读,在听的同时,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标注字音,圈点句读。
(2)跟读。学生一起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听读、跟读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3. 再读课文,疏通词义
(1)自由朗读。留十分钟时间,学生们可以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勾画圈点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先询问同桌,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提出质疑进行探讨。
(2)一练。多媒体展示出四个句子,检查学生对课文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决课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问题,其目的是更好地巩固所学,要求学生再一次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从文言字词中体会其内涵。
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疏通文意,解决疑难文言字词,并进行巩固练习。
4. 品味内涵,理清思路
学文言文不仅是积累文言字词,还要品味出文章的内涵。
思考题:①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②从几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道理的?
自由讨论:本文为了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个道理,分别列举了哪些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小流――不积;
骐骥――舍;驽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
蚓――用心一;蟹――用心躁。
下面我们分段落齐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段:青蓝;冰水;木直轮;金砺利;通过(比喻)一个变化的过程。
第三段:思学;登高顺风舆马舟楫,四个并列句来写借助外物。
第四段:积不积;舍不舍;专一浮躁,对比―比喻―(列举)。
可见本文用了大量比喻论证来论证论点,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深奥的学习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让我们更简单、形象地理解道理。
本环节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梳理课文结构。
5. 熟读成诵
①分段齐读;②自由朗读;③结合多媒体展示关键字词,背诵全文。
一直以来,学生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文章结构以及关键字,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诵读,尝试背诵全文。
本环节的教学是尝试完成“学习目标③”。
6. 课堂总结
《劝学》是一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是背诵,背诵经典的目的是传承。让我们在经典的阅读中成长,在经典的熏陶和传承中成长。
五、教学反思
《劝学》这篇课文主要阐述了荀子对学习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从文体上说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积累一些文言文知识,也可以把握议论文写作结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基调,即听读、跟读、自由诵读、背诵,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并将其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课文中字词句的阅读障碍,疏通文意再加以巩固练习;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诵读,最终完成连贯地背诵课文的目标。
劝学文篇5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五学”模式非常注重诵读,多个环节进行读的训练。先是课前预习的初读,要求学生放声读课文三遍,能够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读正确。课堂学习的自主探学第一步就是检查读,指名读课文可以发现学生在读音、节奏的错误。如教《孙权劝学》时,通过检查,发现了两个错误:学生把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读成“xié”,这里“邪”作为通假字应读为“yé”;文中“即更刮目相待”句中的“更”读成“ɡènɡ”,“更”是个多音多义字,这里意为“重新”应读“ɡēnɡ”。合作研读环节,在疏通文义之后,学生要分角色朗读。为了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学生要反复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不断地朗读品味,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或老师指导,最终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如《孙权劝学》中,学生要读出孙权的诚恳、语重心长,读出鲁肃的惊讶赞叹,读出吕蒙的自豪得意,入情够味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展示赏学环节,诵读也是“赏学”之一,小组之间比出最佳朗读小组,评出小小朗读家。一节课下来,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读的层次分明,先是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再到读清节奏,缓急有致;最后读出韵味,抑扬顿挫。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明文言之意、文章之情。
二、自主合作,落实“言”的积累
文言文的“言”积累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只有一定量的文言字词积累,才能实现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五学”模式下的文言文学习目标之一就是积累文言词语。但对字词的学习不再是“串讲”模式下老师在台上讲写,学生在台下背记,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质疑和检测互评中完成的。自主探学环节,学生自己结合注释口译课文,记下自己不明白的疑难词句,留待合作研学时提交给小组合作解决。合作研学时,组长组织组员逐一解决疑难问题,若小组不能解决,可以求助老师或提交到班级交流。如学生学习《孙权劝学》时,提交的疑难字词有:“谓”“以”“岂”“但”“孰若”“遂”;疑难的句子是:“蒙辞以军中多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课堂里就重点解决了这几个词句,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和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解决的都不必再讲了。这样学习字词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提高效率,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最后的检测评学就把字词检测作为主要内容,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积累字词。字词的学习不仅要落实在课堂里,还要在课后强化。一篇课文学习后,要求学生做词语积累卡片,卡片内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样分类的积累让学生明白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固定用法和特殊的意义,也让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
三、问题探究,理解感受以悟“文”
“串讲”模式的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基本上只讲授字、词、句的解释翻译,文章内容只是粗粗涉及,从不深究,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牺牲了文言文的文学美和文言文的教学的深度。而“五学”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既落实了“言”的学习和积累,又能从每一篇文言文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可谓是“鱼”和“熊掌”的兼得。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教学《孙权劝学》,课前要求每组同学合作完成有关作者、《资治通鉴》、孙权、吕蒙、鲁肃等材料的搜集,这课前储备可以让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文章进行更为有效的深入探究。学案设计了几个问题:孙权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你从他的劝学中学到了什么说话技巧?读完课文,你从吕蒙的变化得到什么启发?这几个问题能让学生把握《孙权劝学》作为一篇文学作品的唯一性。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体会到文中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的特点,丰富了对孙权、吕蒙、鲁肃的认识,知道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等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
四、人人参与,因材施教
“五学”最大的特点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讨论、沟通的空间。在课堂里,学生很忙。忙着发言,忙着讨论,忙着记录,忙着展示等。“五学”课堂还有一个优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预习汇报主要由3号和4号同学来承担,合作研学要特别关注5号和6号同学的学习需求,在这一环节要发挥“兵教兵”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展示赏学可以让1号或2号同学为完成。如《孙权劝学》这一课的展示赏学有两个活动,分角色朗读和创造性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可以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创造性复述课文是因为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1、2号同学来挑战最合适。检测评学的题目也是要分层设置,我让5号和6号同学解释6个课下注释,让3号和4号同学解释6个师生共同补充的词语,让1号和2号同学翻译两个句子,这样设置题目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做题,特别表扬能升级完成检测的同学。这样有梯度的检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成就感。钱梦龙老师曾说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通过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我有理由相信:文言文教学改革也会迎来“春天”。
劝学文篇6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目前的状况令人担忧,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本文认为开展文言文教学应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草重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是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作为一种定型化书面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经典的材料。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借古典文化熏陶渲染,使学生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砒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文言文教学走进怪圈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要么是有“言”无“文”,要么是有“文”无“言”,把“言”和“文”剥离开来,变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两张皮,使文言文教学陷人了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1.有“言”无“文”。即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教学,串讲,句句翻译,字字落实,毫无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学生学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学讲得天花乱缀,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执教《童趣》,有的教师认为这时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把教学重点落在字词和疑难句式的翻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个个对号”,这篇文章的“趣”味荡然无存,培养学生时文言文的兴趣从何谈起?
2.有“文”无“言”。即教师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和文章结构分析,架空文本语言和脱离学生接受能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如执教《伤仲永》,有的教师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上成一堂语文综合课,而文言的基础知识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根本无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突围之路
“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没有“言”的基石,学生学习文言文便会寸步难行,汲取文言文中的文化营养便成一句空话。“文”,是文化,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把言和文相结合,才能形成合力,突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走向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受到震动。突围之路有四条:
1.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上,“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的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字词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我们必须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我们不能把汉字简单地看成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仓领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甩天接地”的灵性之物。但随着文字数千年的演义,它的“灵性”渐渐失落而成为死板无味的符号,它的生命的根性丧失殆尽。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方块字”全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面对经典名著就像面对一具千年僵尸。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是古人参语大化、明心思维的“心象”所指。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的“魂会归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具具僵尸,而要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渗透文化信息,让学生乐学、易记,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如某位教师执教《孙权劝学》一课,当讲解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的“孤”字时,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记住课文下面的注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而是宕开一笔,介绍了“孤”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听得有味,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同时整堂课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
文言即文章的语言,是文学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而成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如《孙权劝学》一文,语言简炼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意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教学此文,我们不能一味地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多读,用有声的语言来表现孙权善于劝学的本领,再现鲁肃的惊讶之情,凸显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以及他诙谐的自嘲之态。
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从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学者的事例中可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对深人理解作品,掌握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颇有益处。
如某位教师执教《<论语>十则》,第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第二,范读,听读,体味。第三,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第四,学生表演读,诵读。第五,全班朗读,学生当堂背诵。就这样,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多形式地读,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了“古”味,读出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初中学生往往因为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离自己的时代和生活太过遥远,不太可能对文本产生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有声有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观沧海》制作多媒体图画,显示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教师播放的音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高品质的配乐朗诵的欣赏可以使学生迅速走近作品,与读者对话。
朱光潜先生在论古诗词的鉴赏时说过,读者要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进而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喜同悲,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人的了解之后,学生才可以更深人地感动于作品的情感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产生向往的心态。
如教学《岳阳楼记》,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把关于范仲淹与背景资料的多种版本、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图文声色并茂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
4.尊蔺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中不少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阅读这些文言文,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为人处世的良好原则,能够唤起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阅读文言文还有助于加强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言文在道德教育方面优势很大,初中文言文中的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以冷静却冷模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感受和领悟,不能用教参中干巴巴的条块理解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而压抑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文言文教学,应根据文言文特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合乎人文精神的范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和热情,积极主动地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汲取文化营养,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邀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自然生动,笔法摇曳多姿,真是百读不厌,美不胜收。在教学本文时,我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式地尽情触摸文本语言,徜徉于文本之中,当我轻轻地问:同学们,学了这首词,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诗句是什么?顿时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思维源水滚滚而来。
有的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写得太好了。“不应有恨”,其实正是恨在其中,心头充满了离愁别绪;特别是那个“长”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抱怨情绪,从而反衬出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恋之情。我是住校生,远离家乡,告别家人只身在外求学,它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有的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富有人生哲理,我特喜欢,它写出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有的说:我最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句,它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愿把这句诗送给全班同学。此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问学生:吕蒙和以前学过的《伤仲永》中方仲永这两人不同的结局,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只要发奋学习,就会学有所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的说:学习本文后,我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要好好学习。有的说: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环境可改变一个人。有的说: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错就改。
劝学文篇7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教学 怪圈 突围之路
文言文是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作为一种定型化书面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经典的材料。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借古典文化熏陶渲染,使学生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砥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文言文教学走进怪圈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要么是有“言”无“文”,要么是有“文”无“言”,把“言”和“文”剥离开来,变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两张皮,使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1.有“言”无“文”。即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教学,串讲,句句翻译,字字落实,毫无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学生学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学讲得天花乱缀,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执教《童趣》,有的教师认为这时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把教学重点落在字词和疑难句式的翻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个个对号”,这篇文章的“趣”味荡然无存,培养学生时文言文的兴趣从何谈起?
2.有“文”无“言”。即教师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和文章结构分析,架空文本语言和脱离学生接受能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如执教《伤仲永》,有的教师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上成一堂语文综合课,而文言的基础知识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根本无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突围之路
“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没有“言”的基石,学生学习文言文便会寸步难行,汲取文言文中的文化营养便成一句空话。“文”,是文化,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把言和文相结合,才能形成合力,突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走向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受到震动。突围之路有四条:
1.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上,“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的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字词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我们必须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我们不能把汉字简单地看成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通天接地”的灵性之物。但随着文字数千年的演义,它的“灵性”渐渐失落而成为死板无味的符号,它的生命的根性丧失殆尽。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方块字”全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面对经典名著就像面对一具千年僵尸。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是古人参语大化、明心思维的“心象”所指。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的“魂会归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具具僵尸,而要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渗透文化信息,让学生乐学、易记,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如某位教师执教《孙权劝学》一课,当讲解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孤”字时,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记住课文下面的注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而是宕开一笔,介绍了“孤”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听得有味,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同时整堂课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
文言即文章的语言,是文学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而成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如《孙权劝学》一文,语言简炼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意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教学此文,我们不能一味地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多读,用有声的语言来表现孙权善于劝学的本领,再现鲁肃的惊讶之情,凸显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以及他诙谐的自嘲之态。
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从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学者的事例中可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对深入理解作品,掌握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颇有益处。
如某位教师执教《〈论语〉十则》,第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第二,范读,听读,体味。第三,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第四,学生表演读,诵读。第五,全班朗读,学生当堂背诵。就这样,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多形式地读,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了“古”味,读出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初中学生往往因为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离自己的时代和生活太过遥远,不太可能对文本产生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有声有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
上一篇:原创小吃店捕获野生周润发!他大方撒2022年红包…网友一看金额全赞爆
下一篇:有哪些比较经典的喜剧电影值得一看?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