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第二个石屏(二)
<p> 下午两点到了易武,易武天气有些阴晦,气温微凉,和石屏差不多。</p><p> 确切的说,再次去易武,有一种出门在外回家的感觉。易武有我熟悉的百年老屋,有我原汁原味的石屏乡音,有我梦中的石板路径,更有我再次欲找寻的石屏茶庄传奇。</p><p> 与一年前的境况有些不同,易武老街子头的那间石屏人老宅变化了模样。原本恣意生长于房顶上的瓦沟花,已经被钢筋混凝土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代替。雨后的房顶上,塑料管滴水口缓缓流淌着现代的雨水。</p><p> 哦,生活的步子是一直朝前的,易武石屏人的脚印也是朝远方延伸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易武石屏人的开篇历史回望</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南方有嘉木,天下重普洱,普洱少不了易武,易武不能没有石屏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易武是古时澜沧江以东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六大茶山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别为倚邦、易武(漫撒)、攸乐、革登、莽枝、蛮砖。袁嘉谷在其著《石屏县志》上专门有略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成立,六大茶山隶属普洱府思茅厅,清政府将六大茶山定为贡茶和官茶采办地,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朝廷决定下来的贡茶宝地,自然商机无限,发展迅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同期,清政府成立的普洱府及改土归流政策,遭到版纳傣族上层的抵制,打家劫舍的土匪也应运而生,猖獗一时。从雍正七年(1729)至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军队与六大茶山土酋连续五年战事不断。清政府一力弹压少数民族起义,少数民族人口锐减,剩下的远遁深山躲难,茶山局势最终安宁下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镇压少数民族起义,虽然朝廷政府胜利,但也造成一个尴尬的后果:少数民族跑光了,茶山无人管理,严重缺乏制茶人员与制茶技术,贡茶、官茶自然供应不上(易武博物馆碑文上记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贡茶任务繁重,贡茶又供应不上,这是一个严重的国家问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普洱府官员也是绞尽脑汁,茶山缺人管理是他们最大的一块政治心病。他们得找人管理茶山,采摘茶叶,除了最基本的吃苦耐劳品质,还得有管理茶山的经验。他们开始在显眼位置张贴招工广告,愿意来的就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招工广告颇吸引打工仔们的目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屏人正在为吃饭问题发愁。石屏一分坝不足,九分山有余的地理环境,让石屏人的庄稼收成仓廪干瘪,过日子捉襟见肘。为讨生活,早从明朝时期起,石屏人就在西头书写生意创业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普洱是石屏人走西头的重要聚集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普洱府的招工信息对石屏人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原来易武(时称漫撒)人到普洱经商茶叶,石屏人与易武茶商交流,一来二去对易武有些初步了解,皇帝喝的茶都产自易武等六大茶山,易武还能是随随便便的地方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而易武茶商说六大茶山现在急需管理人手,需要盖房子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屏人心动了,他们对这两大需求并不陌生,算不上多艰难的事,石屏人对田间管理已经是小儿科,盖房子更是好手如云。这些生产技术手段,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带来石屏了,烧砖烧瓦脱土坯,哪样不会?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再说,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不懂就学就摸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再加上普洱官方的紧急招工信息凑了一把火,石屏人愈发坚定信心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干吧,干就完了,干活才有饭吃,六大茶山是花的还是麻的,去看看再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730年左右,第一批打工的石屏人把步子迈入了六大茶山。他们的工作仅仅是帮助管理茶地。怎么管理呢?无非就是手动动的活计,无非就是除草整墒采摘茶叶之类的活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终于有打工的了!普洱府官员们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们第一次对石屏人有了深刻印象,但也必须看石屏人干活是否卖力出汗,若是遵规守纪,就留下,若是阴奉阳违,就遣返回家,该干嘛还干嘛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关于这一点,石屏人并不在意,他们本来就是苦吃饭苦做活的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时的六大茶山是六块烫手山芋:既是朝廷指定的贡茶山,又是缺人管理的茶山。石屏人该如何走这一步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普洱府茶管官员念了一通管理细则,与打工仔签了合同,直接把茶山交给石屏人就走人了,他们回去要抓紧时间成立或完善六大茶山管理局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就先这么着吧,先看管好茶山,朝廷用茶你按时缴纳就行,并且你不得敷衍了事,那可是大罪。管理茶山的人不多,品茶知茶的人可是多了去了!茶品质不好,够你石屏人喝一壶的,弄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一旦把困难当作挑战,就能产生无限可能。走入茶山的石屏人机会来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茶山基本上是白送给石屏人管理的,不要承租款,甚至有的茶地是直接丢了走人的,臭值烂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屏人开始了他们的茶山打工生涯,他们未曾想到,他们竟然会成为未来茶山的主人。但此时初来乍到,他们暂时无力与官府讨价还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时的易武,《普洱府志》载云:“亲临勘察,土著实为稀少,不上十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面对“汉彝十户”的疏落情景,石屏人提出要求:落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清朝的户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落户不是游山玩水般容易。对于石屏人的落户要求,易武土司做不了主,只能把石屏人的落户要求上报给景洪土司。当时的茶山普洱府行政管理,执行的则是土司制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景洪土司(时称车里)同意了易武土司的申报材料:石屏人可以落户易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此,事情就好办了,易武石屏人占了易武十户人家的六到七户,这已经是人多势众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第一批到易武讨生活的石屏人的历史,我们无法考证他们姓甚名谁,也无法考证他们来自石屏哪村哪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屏人很快进入管理茶山的程序,严格执行官府要求,绝不越雷池半步,除了按官府要求按质按量缴纳茶叶,该缴纳的茶税一分也绝不落下。普洱府对石屏人的敬业精神满意且喜欢,他们选对人了,普洱茶的声名也渐渐远扬出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茶叶品质如此好,势必吸引一批批茶商纷至沓来,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马帮队伍,成了六大茶山的热闹风景,易武也开始蜚声中外,后来竟引起曹雪芹、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文坛巨臂关注及热捧。后续石屏人也驱骡赶马,拖小携幼,纷纷直奔六大茶山而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六大茶山在普洱茶序列里独占鳌头,乾隆至咸丰年间是六大茶山最为鼎盛时期,茶园超过十万亩,六大茶山出现十多万人入山的繁盛景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易武石屏人与六大茶山</b></p><p> 易武是六大茶山之一,石屏人在易武的历史,无法一时道尽,先不妨了解一下石屏先人与其他五大茶山的那些事儿。</p><p> 其他五大茶山为倚邦、革登、蛮砖、攸乐、莽枝。住居易武之前,石屏人流连最久的是倚邦,长达两百年。另外四大茶山,究竟石屏人是不是长住并经营茶叶,并无太多的资料说明。但即便不是长住,也并不意味着石屏人没有与其交集。石屏人开创的著名茶商庄号,与各大茶山有着鱼和水的关系。</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倚邦茶山,面积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临易武茶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清雍正七年(1729),出于加强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控制,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置建普洱府,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使司隔离出来,归入普洱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从明朝隆庆年间到清朝光绪年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专用茶。石屏人就是这一时期(1730年前后)到了易武和倚邦的。同期达到倚邦的还有四川人、江西人、元江人。乾隆后期,倚邦人常住人口大约二到三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个人口数量已经很大了,倚邦的中心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它在其他的五大茶山当中,起到领头大哥的作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乾隆二十年,倚邦石屏人建起关帝庙、石屏会馆,各地茶商客人常驻倚邦。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曼松街。街道两旁全是商铺和住户,最兴盛时期达千户以上。倚邦茶叶交易通常往来于仰光、掸邦、加尔各答、锡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民国初年,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业和交易中心转向易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7年,法国人在越南阻止云南茶进入越南莱州,倚邦的重要茶叶交易通道被掐死。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东南亚国家相继战火连绵,包括倚邦在内的六大茶山的茶业一落千丈,所有茶庄号全部被迫停业。热闹喧腾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萧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42年,已经十分羸弱的倚邦再遭噩梦,攸乐人攻占了倚邦,战火烧了三天三夜,曾经繁华的六大茶山政治经济中心,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建筑,全部在一炬之下,可怜焦土。这场大劫难令倚邦元气丧尽。倚邦石屏人只能迁移他处,大多数归于易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其他茶山,比如蛮砖,也一度为外来人口的聚集地,现在蛮砖曼林寨的30多户人家,部分汉族村民就是二百年前来此定居的石屏人后裔。</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易武石屏人开始执着创业热情</b></p><p> 我们的视角得重新回到易武上来。易武,傣语意为“美女蛇之地”,位于六大茶山东部,面积878.2平方公里,“六大茶山易武山占一山半”,地理位置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今天的行政位置上辖易武、纳么田、麻黑、曼腊、曼乃、倮德六个村委会,七十三个村民小组。因面积大,易武茶山也称易武茶区。</p><p> 自唐朝开始,易武就有种茶历史,当时的原住民称为濮人,濮人是哈尼族、布朗族、佤族、彝族的祖先。</p><p> 一直到明朝中期,内地汉人还未到易武时,易武已经有五千亩以上的茶园。</p><p> 前文提到的雍正七年(1729),是一个重要节点。第一,普洱府成立了,云贵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易武划归普洱府;第二,石屏人跃跃欲试,于1730年左右正式登上易武的历史舞台。</p><p> 石屏人发现,易武区位优势明显,冬无冷,夏无热,雨丰土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云雾弥漫,很适于茶树生长。易武茶叶无苦涩,含有多种矿物质,关键是易武古茶树众多,根越深,大地提供的滋养越丰富。造血功能的铁元素,养肾养发的锌元素含量尤其丰富。</p><p> 眼望唾手可得管理的废茶园,石屏人眼前横跨着一道炫目的彩虹。</p><p> 茶叶管理成了石屏人的主业,但少数民族起义后的茶园一片凋零,荒草丛生,部分茶树奄奄一息。</p><p> 一切百废待兴,石屏人精耕细作的农业管理方式开始发挥威力,大片大片的茶地开始换了新颜。</p><p> 但易武好茶叶一时还生产不出来,石屏人就开始做些小生意,比如小百货,比如动植物药材,比如石屏特色的风吹豆豉和酱油酿制,这些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艺他们全带来了。</p><p> 对于过普通日子,他们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带去的风吹豆豉和酱油酿制在易武人的食谱上再也抹不掉。如今的易武老字号有三宝:豆豉、酱油、茶叶。</p><p> 创业艰难百味多,清朝时期,易武、麻黑、落水洞等地的石屏人多了起来,至今与石屏本地口音不走分毫的石屏人在易武各村寨比比皆是,仅易武街上的石屏口音据说就有一万以上。</p><p> 不仅石屏人,其他来自内地的外地人也纷纷踏足易武,人杂了多了就必然充斥形形色色的不良分子,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的大有人在。</p><p> 此种令人愤怒的不良情景,令来自中原后裔的石屏人必须有另一番作为。他们极好传承了先祖的良好品质,恶人不怕,善良不欺,遇事不怕事,报团取暖,团结一致,有理说理,以正能量取胜,规范市场秩序,石屏人与易武的亲密关系越来越融洽。</p><p> 易武秩序好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良好秩序必然顺理成章,就这一点而言,怎么赞美易武石屏人都不过分。</p><p> 随着茶叶贸易兴旺发达,明清时期易武商贾云集易武,路面竟然不堪重负,民众集资投工投劳修架桥,开辟茶马驿道。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普洱府牵头,修辟易武到倚邦到思茅的青石板茶马商道,宽3米,全长470华里,这是沿线各族群众超越时空的大创举,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奇迹。</p><p> 易武石屏人功不可没,易武博物馆里的碑刻上是密密麻麻易武石屏人的捐款数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易武石屏人勤勉辛苦做茶</b></p><p> 石屏人对普洱茶贡献极大,在原来茶叶管理制作技艺基础上有了极大提高。好茶叶自然品质本身差异不大,真正的好茶叶体现在制作加工上,这个名堂就多了。</p><p> 首先是杀青,杀青分三种:炒青、蒸青、晒青,目的是把鲜茶叶脱水。操作同字意,但必须严格掌握好一个度,杀青不到位,茶叶难成形,杀青过度,则茶叶会焦,难出好茶。</p><p> 第二是揉茶,揉茶手法不能急,也不可缓,急了把茶叶揉烂,缓了茶叶的柔韧不到位,人茶合一才是揉茶的境界,所以揉茶的人不能随便拉一个顶上。</p><p> 第三是干燥茶,干燥茶也分三种:焙干、烘干、晒干,温度要求28oC到36oC。这个温度要求就难拿捏了,以前没有温度计,最好的办法是让人试温度:焙茶的黑色大锅旁,需光着身体验温度,热得受不了,说明已经超过36oC,茶叶品质会大受影响,这时得注意灶膛子里柴火的增减,需要刚刚达到要求。</p><p> 人体试温是件苦差事,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每焙干一锅茶,试温人如虚脱一般。</p><p> 但只有这样做,茶叶才是好茶叶。其他诸如茶叶包装,茶叶驮运交集贩卖等等流程,都有一套一套的要求。石屏人制作茶叶赚的就是辛苦钱。</p><p> 石屏人到易武之前,易武茶叶制作是粗放型的,石屏人提高制茶技艺后,易武茶的价值开始飞升。</p><p> 茶叶出成品仿如做人,也具有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做任何事都必须衡量好一个度。执着,忍耐,良心,这些精神技艺缺一不可。茶叶品质反映的是一个制茶人的品行,这个自然哲学与人文哲学的结合体,颇令人深思。</p><p> 石屏人之所以成为易武的带头大哥,绝不是偶然的,他们把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温、良、恭、俭、让等优秀品质极好地在易武承袭。即便在今天,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脉需求。</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君利祥茶号”茶庄,原主人来自石屏宝秀白洒坟)</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易武石屏人创立了蜚声中外的茶庄号</b></p><p> 普洱府成立之时,易武土把总名叫伍乍甫,其祖父便是到普洱经商的石屏人。伍乍甫年纪稍长,祖父便带他到易武开始建设新家园。</p><p> 伍乍甫很会为人处事,有声望,被推举为易武土把总,配合普洱府招募大量石屏人到易武管理旧茶园、开辟新茶园。</p><p> 经过四五十年的拓垦,易武茶园新增加三万余亩。到乾隆末年,整个易武百里茶山,山山皆茶园,处处有村寨,每到收茶季节,六大茶山商旅塞途,马铃音不绝于耳,竟达十万之众。</p><p> 易武石屏人的春天来了,易武成了各号茶庄驰骋的舞台。</p><p> 易武老茶号全是石屏人创建的,不仅卖茶,也经营棉花、药材、洋货。易武茶除了销往内地,也销往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有广东商人在越南莱州设点专收易武茶。易武成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p><p> 易武各地具有石屏茶庄商号20余家,规模较大的有同庆号、同昌号、同兴号、泰来祥、福元昌、同泰昌、成兴昌等等。现就部分茶庄一一略述。</p><p><b style="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惠民号茶庄</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惠民号茶庄庄主郑惠民,1926年创办。郑惠民祖籍石屏,出生于倚邦,其祖上乾隆年间便到倚邦做贸易,其父郑汉臣为光绪年间贡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郑惠民于1918年辞官回乡创办倚邦小学,亲任校长。郑校长为筹集经费,一边办学一边做茶卖,先是为易武同庆号加工茶叶,后来自产自销,每年的七子饼茶做好后他都随马帮亲赴越南莱州卖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1年,郑惠民走莱州卖茶108担,货款还未到手便突发疾病去世,时年仅34岁,留下老小四代人,五个孩子最小的不满一岁。郑妻刘佩金是石屏名中医刘乙朗之女,惠民号茶庄倒了,悲伤的刘佩金只能做咸菜卖过日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郑惠民母亲何氏,缠小脚,年近六旬仍骑马到莱州讨要108担茶款。连续三次,终于把茶款讨要回来。茶叶带来财富和荣耀的同时,也带来哀伤和眼泪。</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同庆号茶庄</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庆号是普洱茶的一张靓丽名片,为海内外茶人公认的云南第一号,创始人为石屏宝秀吴营的刘镇襄,其子刘顺成,其孙子刘葵光把同庆号做大做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00年—1920年,是同庆号发展最为迅猛时期,实力和规模在易武首屈一指,也是云南最大的茶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刘葵光不仅仅是一个纯粹赚钱的普通商人,也是响当当的儒商。1917年,六大茶山茶商茶农集资建造倚邦到易武的磨者河承天桥,该工程浩大,历时两年。刘葵光捐银数额占总造价一半,刘葵光获得思普沿边第六行政分局嘉奖匾额一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刘葵光茶叶买卖成就巨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亲家杨吉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现在石屏县城观音寺巷20号,便是刘葵光与杨吉三两亲家的故居。石屏县老城还健在的耄耋老人都知道,两间紧挨的规模宏大的宅院原主人,一个姓刘,一个姓杨,两家是亲家关系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刘、杨两家的合作始于1895年左右,石屏经理杨吉三,易武厂长刘葵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种强强联手并结为亲家的关系在石屏历史上并不多见。两家的几个儿子都在易武、石屏、国外三头忙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民国时期,同庆号的茶叶一部分从易武运老挝、越南莱州转河内,一部分运到石屏转蒙自上火车抵海防转香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10-1930年,同庆号年产量茶叶不低于2000担。刘葵光捐银修建磨者河大桥的那一半款项,仅仅是刘、杨两家分红后的利润中支出。两家大院解放后成了石屏县人民医院用房,至今保留完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刘葵光与杨吉三分别于1942和1938年去世。留下云南的一段商界传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屏观音寺巷20号,同庆号刘葵光、杨吉三两亲家故宅)</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3.乾利贞号茶庄</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乾利贞茶号,早期叫陈利贞茶号,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是一个陈姓老板在倚邦创建的,清同治初年歇业,同治四年(1865)江西人赵开乾复开,改名乾利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乾”是易经第一卦,”利”,吉也,好也,“贞”,正也,固也,乾利贞号涵义深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乾利贞号从倚邦迁往易武。进入民国后,乾利贞号和宋聘号合作经营(乾利贞号和宋聘号均出自倚邦,两个茶号具有姻亲关系),后来股东变为袁嘉璧、刘子辉、刘幼清、傅鸿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乾利贞号民国时期在易武有加工坊,在石屏有总发行,石屏业务主要是袁嘉璧负责(袁嘉璧(字谦禄)是清末特科状元袁嘉谷的弟弟),易武业务由刘子辉、刘幼清办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40-1945年,因抗战爆发,乾利贞号歇业几年,此时的思茅景洪由原来的大后方变成大前方,兵荒马乱,乾利贞号不得不暂时停业,转而经营百货,土特产。1946年以后,刘子辉走通泰国米赛商道,乾利贞又做了两年的茶叶贸易。其经营的凤眉茶,在香港名声震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袁</span>嘉璧于1912年顺利当选石屏首届商会的总经理。袁嘉璧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动员在易武、思茅、墨江(当时叫他郎)、石屏、个旧、昆明等地的石屏商人捐资在小河底修一座铁索桥,以利来往茶山的马帮通行。这是石屏人走西头茶马大道上的一件大事,几乎当时所有的茶帮商人都捐了款。与袁嘉璧共同完成铁索桥建设的是石屏郑营人陈鹤亭。易武同庆号庄主刘葵光也参与建铁索桥捐款。</p><p> 1950年以后,乾利贞号结束经营,成为一个历史名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乾利贞号茶庄原易武原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宋聘号乾利贞茶号商标)</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屏小河底铁索桥)</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4.福元昌号茶庄</b></p><p> 2008年12月15日,中国嘉拍卖行首次举行陈年茶专场拍卖会,一片重量不到300克的福元昌圆茶,被人以33.6万元买走,成为全场最高价 。</p><p> 易武福元昌号创立于1926年左右,庄主余福生,原籍石屏。</p><p> 余福生一直认为,易武茶是天物,不可多得,制茶必须牢记物以稀为贵,对茶的品质严苛是他的绝对追求,包括从制茶到包装都必须一丝不苟。</p><p> 福元昌号在普洱茶历史中地位高厚,曾被后人称为“茶王”,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普洱茶源流演变和工艺标准的参考规范。</p><p> 1921年的易武,我们会在已经泛黄的画面中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在夜以继日的劳作中,将一批批用上等竹箬精心外包好的七子圆茶送到骡马背上。而他那支由十四五匹骡马组成的马帮队伍行走在那条由清代中期就建成的贡茶古道上,一脚深一脚浅,走向商道的起始。他是青年时代的余福生,17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踌躇满志,酝酿要做一番大事业。</p><p> 但凡福元昌号所出的茶品,余福生绝不容许任何马虎,除必须用易武正山的大叶种乔木原计料,三级以上最优质的茶制作外,还尽可能地以当地古茶园的头春茶为原料。</p><p> 在同行中素以重情义著称的余福生,还曾让堂弟余昌荣为附近同庆号帮忙制作普洱茶。</p><p> 当时的茶饼内飞都是糯米纸制作,有红、蓝、紫三种颜色。朱砂红印的商标,绿票写着文字:“本号在易武大街开张,福元昌记专办普洱正山地道细嫩尖丫加工督造历年已久,远近驰名,诚恐假冒故特加此内票以杜蒙混。主人余福生包加诚已加地开本,此久工道辩内,假冒近武以故正昌大。特名。”</p><p> 如今市场上出现过打着百年福元昌招牌的贡茶饼,无疑是假冒伪劣茶叶。1903年出生的余福生难道穿越了,还是刚刚出生一见风就长?能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做贡茶?</p> <p> </p> <p> </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5.安乐号茶庄</b></p><p> 安乐号茶庄庄主李开基,易武人尊为李大先爷。李开基,原籍石屏。清嘉庆初年,李开基的父亲李祖培便往返于思茅、石屏一带经商。嘉庆二十四年(1819),李祖培从石屏经商到易武。道光四年(1824),李祖培迁居至距离易武4公里的易比寨。</p><p> 此时,易武茶业如日中天,李祖培在易比买下部分山地建茶园,他把膝下三子取名为开科、开甲、开基。希望儿子们长大后饱读书,金榜题名,基业鸿达,光耀门庭。</p><p> 三子开基自幼聪颖,勤奋读书,于咸丰五年(1855),考取贡生,后进京赶考进士,惜途中染疾未能及时赴考,心生抱憾。咸丰帝闻之,惜其才华,边陲能出如此读书人,实在难得,遂特赦例贡称号,并令吏部直授李开基修职左郎官位,相当于朝廷特派员,负责监督检查各地施政情况。</p><p> 李开基身受皇恩,尽心尽责协助普洱府督办贡茶。</p><p> 光绪十八年(1892),李开基拥有300亩茶园,就创办了“安乐号”茶庄,开始制作饼茶、砖茶、团茶。产品远销越南莱州及东南亚各国,两三年便名声大噪,同庆号刘葵光也向安乐号订茶。</p><p> 光绪二十年(1894),云南布政使捷勇巴图进京上朝,李开基把自家产的茶托捷勇巴图带进京城呈现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龙颜大悦,心生感动,念及李开基多年效忠朝廷,特赐“瑞贡天朝”匾额一块,这是易武得到的第一块御匾。</p><p> 李开基的易比寨六七十户人家日子舒坦,李大先爷重视文教德化,免费让孩子进学堂。村里民风向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p><p> 1901年,李开基走完一生,至今易武人仍在念着他的好。</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易武博物馆,原来石屏人建盖的石屏会馆)</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6.同兴号茶庄</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兴号,亦名中信行号、同顺祥号,创办于雍正十年(1732),1937年抗战以前的庄主是向纯武(易武著名的三武之一)和向质卿两兄弟,石屏人。年收购加工、销售茶叶500余担,资金十万银元,营业额20余万银元,骡马20余匹,驼牛20余头。同兴号是易武最早的茶庄,与同庆号、乾利贞、同昌号形成易武四强之势,在石屏设有同源利茶叶公司,在香港设天福公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兴号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7.同昌号茶庄</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昌号茶庄,创立于同治七年(1868),光绪年间庄主黄锦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黄锦堂,石屏人,钱多,在易武正街上盖许多楼房,于茶马古道上建驿站,方便马帮往来、食宿。其弟黄习珍于光绪二十年(1894),进京赶考,得武进士,派四川宜宾做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黄锦堂去世后,其儿子黄备武继承事业。黄备武,易武著名的三武之一,极能干事业,仰仗黄习珍武进士声望,茶庄生意兴隆,抗战前达7-10万银元,平价收购茶叶,再加工,每年贩卖茶叶400余担,骡马15匹,贩运茶叶出国老挝、越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昌号茶庄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六、易武石屏人遭遇的那场大火 </b></p><p> 当我们在赞叹易武石屏人骄人茶业的时候,当我们被易武石屏人坚韧不拔之志折服的时候,我们基本上不会知道易武石屏人曾遭遇过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p><p> 易武基本不会出现水灾,易武更不会出现旱灾,老天似乎对易武特别眷顾,自然灾害不多。然而,自然灾害不多并不意味其他灾祸没有。</p><p> 1970年4月12日下午,易武老街一场大火完全改变了后来易武的风貌和民生状况。大火烧掉了不知多少间二十一世纪将被国务院评审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茶庄。</p><p> 易武最怕的其实就是火灾。 </p><p> 这场因用火不慎导致的火灾是对易武的致命一击。</p><p> 初次认识易武之时,我就臆断过,万一易武发生火灾怎么办?可惜这个臆断历史还真的在五十年前发生了。</p><p> 因为,易武石屏人几十号大大小小的茶庄,集中了易武绝大部分财富。这些茶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除了建筑价值,历史价值是木鱼脑袋也能想到的。</p><p> 有钱就盖房子,就建大院,就雕梁画栋,甚至就一两木渣一两银,这一向是石屏人的生活传统与生活追求,易武石屏人肯定是不会例外的。</p><p> 各大茶庄房屋早已年份久远,早已干燥到极点,堆放茶叶的房屋是绝对要干燥的。每年4月,正是一个火情事故高发的敏感月份。</p><p> 问题是还有在那个年代,真正意义的防火设施没有,灭火器消防栓更是鲜听鲜见。平时总是说用火注意安全,用火注意安全,说多了没事发生,“注意用火”就似乎成为了一个口头禅,麻痹大意引发的悲剧事儿还少吗?</p><p> 于是,几乎所有的老宅包括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已计号有近百年历史的宋聘号(乾利贞号)茶庄大院都付之一炬。</p><p> 易武老茶人郑四隆回忆道:“1970年4月我在乡里工作,12号那天傍晚突然满街哄乱,许多人赤着脚、披头乱发地跑出了家门,一边走一边惊慌失措地高喊‘着火了’!我一看整个易武老街已是火光冲天,大家拼了命地泼水救火,可那些主要是木头柴草结构的房子哪里经烧!?救火工具是什么呢?是锅碗瓢盆,是从井里提水,烧火棍而已。易武乡民眼睁睁地看着火焰愈烧愈烈,火龙烧毁了民房72幢,而区机关、商店、食馆、财政所、营业所、粮管所全都化为灰烬。昔日人如流水车马如龙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了废墟,大半个易武的居民从此外迁。 </p><p> “这场大火使宋聘号、乾利贞号、同泰昌号一同化为瓦烁,唯有福元昌号老宅幸免于难。”郑四隆一脸遗憾,边讲边叹息。</p><p> 火灾因谁用火不慎而发?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不重要了。总之,这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大火烧掉了易武石屏人的房屋构建,烧掉了易武石屏人的一段骄人历史。</p><p> 历史只能在痛定思痛以后去残垣断壁中继续追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兴昌号传承人何天能收藏的马帮物件)</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易武石屏人车顺来的民间故事</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易武老街的古老石板路,总觉得走不够,看不够。老街,老宅,老乡音,老面孔,我总觉得,我不在一个叫易武的遥远之乡,我就在石屏,一个原汁原味的石屏!我的石屏乡音压根没有“客从何处来”的对应回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每一个易武石屏人都有一吊子故事,他们的故事并没有湮失在时光深处,他们的故乡情结并没有丝毫淡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易武博物馆不远处,小河流水,石径在阳光里徜徉。古老榕树虬枝隆起,依然蓊郁。榕树旁边的混凝土门口,一个壮实的汉子正在专注搓揉刚刚杀青过的茶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汉子说他是景谷来做石屏人的上门姑爷的,我一看,门墙上写着“车顺号传承人赘婿郭文理”的字样,然后又写着“经营豆豉、酱油、茶叶,电话xx”的字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嗯,车顺号也是易武石屏人的一张大名片,惜去年到易武时只是蜻蜓点水走过而已,今天就听郭文理叙说了。</span></p><p> 郭文理说,车顺茶号的前庄主叫车顺来,道光时期从石屏宝秀来到易武的。车顺来刚刚到易武的时候,汉族人主要就是石屏人了。易武象明乡的蛮松贡茶就是车顺来发现的,是小叶茶。</p><p> 郭文理说,皇帝工作量太大,操持国家大事,每天殚精竭虑,得喝茶提神。他们车家人发现的蛮松茶皇帝很喜欢呢!</p><p> 郭文理继续说车家祖先的历史,当时镇越县府在象明,不在易武。据风水先生说,象明不能有府,有一个说法送给众位:西藏伸下一根藤,在大理开了花,在昆明结了一个瓜,分枝下西南,在景东又开了花,到思茅又结了一个瓜,藤头又伸向易武,易武蛇回头,包起易武,形成青龙抱白虎,代代出文武之势。</p><p> 所以,县府的所在地没象明的事,它不在藤头上,镇越县的县府在易武呢,看看易武多出人才!</p><p> 车顺来做茶生意就在象明待过,后来暂时放下手中的生意,回去石屏一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回到易武继续备战更高一级的京城考试。后来,车顺来却没能进京赶考,原因是囊中羞涩,盘缠不够,无奈,他只好把卷子托主考官带去北京,他也不忘把做好的蛮松茶叶用木盒、黄绸缎尽量包装好,托主考官带给皇帝去。结果皇帝大悦,就赐了一块“瑞贡天朝”的匾额给车顺来。</p><p> 故事很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求,越听越舒心,结局也令人欢喜。但故事也令人疑窦丛生。</p><p> 首先,殿试是皇帝亲临考场监考的,车顺来凭几木盒茶叶就可以很“顺当”地带到皇帝老人家那儿?而且让皇帝“大悦”?有鼻子有眼的,是谁看见的?</p><p> 其次,贡茶是地方政府层层把关的,挑选、杀青、烘焙、包装等等,每一道程序都得严格核审,得严格按照说明书来制作的。每年进贡的茶,由布政司动国库1000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买办锡茶瓶、缎匣、木箱等类。</p><p> 贡茶的制作,不是一般人能担负的,制茶师傅用手在热锅内提、翻、抖,旁人为他擦汗,万岁爷的“御茶”是不能滴汗进去的。</p><p> 贡茶制成,接下来是送贡茶的第一道程序。县、府、道的各级官员会同“恭选”,百般挑剔,选不上的,官员们笑纳,有幸选上的团茶、饼茶,即女儿茶、蕊茶,盛入锦缎木盒,用黄包袱包好,缝上。恭送的官员、千总、把总带兵,把贡茶顶在头上,到县衙门,跪在大堂上。县官叩迎贡茶后,请出大印,往黄包袱上盖红章,名曰“用印”。</p><p> 第二道程序为府台衙门、道台衙门用印。道台便发给由兵部制造的“火牌”一杖给进京进贡茶叶官员,这个火牌与一般在驿站支领粮秣的普通火牌不同,可以“过州吃州,过县吃县”。</p><p> 送贡茶的马帮浩浩荡荡,意气风发,十来驮贡茶,骡马四五十匹,但木箱里装的是假贡茶。富商巨贾们心中有数,花巨资买一些备用好,以“恭送贡茶”的名义,打点沿途文武官吏。</p><p> 从普洱到昆明,耗时十八九天到二十多天不等,督府大臣在昆明派能员恭送贡茶上北京。</p><p> 这些送贡茶程序一环扣一环,仪式感爆棚,是真正的政府行为。一般小老百姓要想担当做贡茶送贡茶,想也别想,你也想不到的。</p><p> 好了,说这些,只能证明车顺来一个人是根本搞不定贡茶巨任的,岂能你一个读书人就能干成这样的大事?县、府、道这些公务员是吃干饭的吗?</p><p> 第三,车顺来无进京赶考的盘缠?作为一个做茶人,还能没有上路的钱?再说了,你能送贡茶,包装的费用就不是你能承受得住的,还有,你车顺来凭一己之力如何百般挑剔贡茶?几天几夜,你不吃不喝也挑不出那些贡茶叶片,你品尝过贡茶的味儿?</p><p> 但我不忍反驳这个传奇的“民间故事”,无非是后人的一番“戏说”吧?就权当是车顺来用心买彩票,得到老天眷顾吧!不,是得到皇帝眷顾吧!或者是原本睡梦中的事情被“假戏真做”了。</p><p> 不过我倒非常愿意听咱石屏人的故事,故事有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听了就行,不用当真,有地气有情感共鸣的就好。</p><p> 但车顺来创立的车顺号,茶叶品质好是不争的事实。据说车顺来因为茶叶品质好,得到云南某位厉害大员的赞赏,坐到了易武的高级行政长官的位置,为易武人民做贡献。</p><p> 车顺号原址门头上悬着的那块“瑞贡天朝”又咋说呢?据说是道光皇帝赐予车顺来的,又说是光绪皇帝赐给车顺来的。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问题的根源是匾额上的落款没有皇帝的称谓,甚至连朝廷的文字落款也没有。</p><p> “ ‘瑞贡天朝’的匾额无非是当时地方乡绅讨好车顺来,或者车顺来在易武为官不错,地方上送给他的,只是口气大了些而已。”易武精研六大茶山历史文化的高发倡这样评析,“车顺来在易武为官是不错的,否则他不可能享有这么高的颂誉。”</p><p> 以前我也疑惑的这个问题,这一次找到了答案。</p><p> 但车顺来绝不是坑骗之辈,因茶叶好而走上仕途,获得匾额,说明车顺来人品不错,因为茶人就是做人。</p><p> 当然,自私一点说,车顺来是易武石屏人优秀分子中的一员,我们为历史上的易武石屏人点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车顺号故宅“瑞贡天朝”匾额)</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易武石屏人何天能的幸福生活</b></p><p> 离开郭文理家,拐了几个弯,我再次来到何天能家。我总觉得和何大叔有一种默契,去年春节期间听了他的做茶就是做人的茶哲学理论,颇有一些感悟。</p><p> 何大叔正在冲洗天井,卷了的裤脚有些高低,还沾着灰尘,我莞尔一笑。我知道何大叔腰缠万贯,但很农民!</p><p> 何大叔稍一愣神,他想起来了,我去年找他一起喝过茶,一起聊过天。</p><p> 依然是面带微笑,依然是那么客气,何大叔说,老乡,我泡茶给你喝。</p><p> 何大叔有的是好茶!</p><p> 何大叔问了我一些有关石屏的事,就给我讲他何家的历史。我们既然是第二次见面,已经不再生分,何大叔就竹筒倒豆子了。</p><p> 何大叔的祖籍是石屏十老寨的(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其分枝先祖叫何发科,从十老寨第一代世祖何祥推算下来,他应该是第十九代何氏子孙了。</p><p> 何大叔的两个爷辈何德康、何金成原来是住易武麻黑寨大花地的,他们原来并不种茶,生活也不富裕,全凭为乾利贞茶庄号打工。他们开始起家,缘于一土碗油菜籽。</p><p> 话说,麻黑大花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水法优越,是一个插根筷子也能发芽的地方。两个爷辈买来一土碗油菜籽,准备栽些油菜,他们也不想指望会有多好的收成,自家地闲着也是闲着。麻黑也没有栽油菜籽的,他们只知道故乡石屏油菜倒是普遍,至于麻黑就没见谁栽过了。</p><p> 老天偏偏成全了他们,那年的一土碗油菜籽撒到地里,风调雨顺,油菜长势好得出奇,竟收获几担油菜籽!何德康、何金成俩兄弟内心一阵欢喜。</p><p> 如何榨取菜籽油呢?也没现成经验可参照,何德康、何金成有的是办法。麻黑寨又标又直的大树多,兄弟俩随便砍倒一棵,砍掉树头树尾,留下树杆心,然后剖锯开树,抠出两个木槽,用棕丝层层严实包裹好木头,下面栓一张马鹿皮,这两样东西不沾油。兄弟俩随即倒油菜籽入槽,赶毛驴在磨盘上拉着挤榨,香油从木缝里淋出来了,最后总共有几桶呢!</p><p> 兄弟俩用香油和茶农换了一片茶地,从此自己开始做茶,他们为自己的茶坊取了一个名字——成兴昌号。</p><p> 大阿爷名字何金成,带“成”字,“兴”则代表兴旺,“昌”字表示昌盛。</p><p> 也从那时起,成兴昌号就成了何家响当当的品牌,后来成了易武老字号。何氏兄弟两家一起合作,很多年下来,倒也相安无事,日子比以前好多了。</p><p> 轮到何天能一辈时,何天能有这样的考虑:树大分枝,几家人做同一个茶号,人头对肉脸的,肯定会出现问题,现在没有问题以后也一定会有的,自己为何不另起炉灶呢?他的想法得到家族其他人的响应,同意他自己创业。</p><p> 何天能也根据自己的名字为新茶庄取了名号——能天源。名号寓意深长,也好记住,何天能随即注册了商标。原来的“成兴昌”号,经协商后就让给二叔家继续做了。</p><p> 何天能从麻黑寨搬到易武老街来开创自己的事业。</p><p> “能天源”茶号刚刚创业时也难着呢!那时是八十年代初,国家刚刚改革开放。整个易武茶业在文革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制茶工具毁的毁,烧的烧,有石屏人家偶尔制茶,也只能偷偷摸摸做事,谁也不敢声张。但共产党及时纠正错误,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易武茶业也得到松绑,政府开始鼓励茶农们种茶制茶卖茶。</p><p> “我估摸着我们易武茶人的幸福日子就要开始了,结果真的越来越红火。”</p><p> 何大叔继续说何氏成兴昌号的事儿。成兴昌号和福元昌号(福元昌号前面有记述)是易武同一个时期创立的两家茶号,两家茶号曾是乾利贞号的供货商。成兴昌号也同时是乾利贞号的师傅(指打工)。乾利贞号很了不起,做事清白,对人公正,绝不亏欠为他们做事的人,还鼓励师傅们自己勇于创业呢,创业没有资金他们就提供支持,但前提是不能做黑心商人。好好干,有我乾利贞吃的,就有你们吃的。在乾利贞号的庇佑下,成兴昌号生意好了起来。但成兴昌号主人一直追寻乾利贞号的理念,自己出身农民,就永远是农民,就算生活富裕了,也不可以忘掉自己的根本,做人要低调,做事就要高调。</p><p> 成兴昌号的制茶技术提高了,力量逐渐壮大,有了一定实力,乾利贞号很认可成兴昌号,就让何家自立门户。</p><p> 乾利贞号很厚道啊,何大叔说道,无聊人不会昌盛,黑心商人注定不能长久。成兴昌号绝不做有违良心的事,开始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茶叶,全家人不分老小,只讲认真,有了认真,顾客才会盈门,良心做事,自然就能站得住脚。易武出名的七子饼茶,就是石屏人的良心之作。好多年前泰国、俄罗斯下订单买易武茶,因数量多,易武一时半会供应不上,投机茶商就收集其他寨子的次茶来充当易武茶。结果,泰国和俄罗斯的订单取消,易武茶业衰了好几年,做生意不讲诚信哪能行?</p><p> 何大叔讲完了成兴昌号的创业历史,作了一个总结: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说得好哇!发展是好事,但人心也不能太深,良心差的人就会做一些冒险事,最终害了自己。存心不良,老天会惩罚呢!做人必须立得正,要听政府的话。</p><p> “国家有中原,云南有石屏”,何大叔若有所思,说出这么一句话来,他的意思很明显,石屏人在易武是了不起的。</p><p> 走,我领老乡你看看我的“能天源”茶厂去,何大叔微笑着向我发出邀请。</p><p> 能天源茶厂离何大叔的家“茶农世家”有几百米远。何大叔边走边聊,能天源号创立于2007年,投资了一百多万,盖厂房又投资了两百多万。</p><p> 我问一年发给工人的工资是多少?</p><p> 何大叔说,认不得儿子的了,估计一百多万吧!能天源只要能发工资就行,赚钱多点少点没有关系。</p><p> 何大叔再次重复去年春节说过的话:做生意不能有“三欠”现象:欠师傅工资,欠供应商货款,欠国家税收。做到“三不欠”,才是实力,才是家庭力量。</p><p> 何大叔说,什么是金银财宝呢?对我来说,老来身体健康,事业有好的接班人,就是金银财宝。儿子已经培养出来了,能完全管控好能天源茶业生意了。我和老伴就好好颐养天年吧,每天和老伴一起跳跳广场舞,活动活动筋骨,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我的两大心愿都实现了,一是陪好老伴,二是陪茶叶到老。自己已经年迈,心有余力不足了,事业全盘交给儿子打理,但儿子收购的茶叶一定要交给我验收,这是规矩,验收合格才可以进入以后的茶叶制作程序。现在科技发达,不必到处奔忙,电商好啊,足不出户就能把茶叶卖出去!</p><p> 能天源茶厂占地六亩多,地理位置非常好,四周是茂密森林,茶树竞秀,是一个纯然的天然氧吧,荷塘里的雨后荷花竞芳正艳。能天源茶厂正是易武人说的凤凰抱蛋的地方!</p><p> 怪不得石屏先人抢滩登陆易武,风水也占了很大的关系。</p><p> 嗯,这就是易武石屏人何大叔的幸福生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兴昌号传承人何天能和老伴李秀坤)</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成兴昌号传承人何天能新茶庄“能天源”茶厂)</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易武石屏人与远去的故乡石屏</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易武石屏人的故事很多,在易武找石屏人的故事,时间再多也觉得不够,因为易武石屏人的家族历史故事、人情世故、生活伦理、精神文化很有营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只能当自己是一个营养极度缺乏的瘦弱儿童,去嗅易武茶叶的馨香,去探寻易武光阴的故事,在远去的历史氛围中奔跑,以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易武石屏人已经远离故乡石屏,但乡音不改,音色相同只能说明他们的心跳与石屏的脉动是同一频率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何天能大叔的口音就是纯正的宝秀十老寨声音,他说早些年大阿爷何金成去过故乡十老寨,家里人说你们还有田产,可以给你们的。大阿爷说我们日子好过了,种茶过日子,我们不再回来了,但我们的心还是朝着十老寨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时间很有限,我没能走入更多易武石屏人的家门,所以我听易武石屏人的故事心情就不会停止。我能感知这些易武石屏人仅仅是出了一趟远门而已,就如我远赴易武一样。他们的精神情怀就是石屏人的精神情怀,知性,礼让,谦逊,温和,内敛,聪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正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难</span>舍离乡彻夜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移步犹滞堵心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却看幼子香甜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那堪离别远凝忧。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去经年尘光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远地偏他乡客。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音未改白驹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鸿雁一行洗清秋。</p> <p>2020.09.28</p><p>1.口述资料来源:易武石屏人何天能、六大茶山历史研究高发倡等;</p><p>2.史料来源:《普洱府志》、《古六大茶山》、《勐腊文史资料第一辑》、易武碑刻;</p><p>3.创作不易,若有引用,请注明出处。</p>
上一篇:谨防谣言挑战伦理底线
下一篇:揭秘韩国男星排行榜:史上最火的帅哥都在这里!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