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医学教育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模拟医学教育篇1

  医学模拟教育倡导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和考核,利用多种局部功能模型、计算机互动模型以及虚拟科技等模拟系统,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通过建设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医学模拟中心,乃至模拟医院的方式,架起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利用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和考核手段培养医学生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临床操作技能,从而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

  2医学模拟技术的发展和分类

  医学模拟技术自始至终伴随着医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向医学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医学模拟技术逐渐衍化为由低到高的五种类型:基础解剖模型;局部功能性训练模型;计算机辅助模型;虚拟培训系统;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或全方位模拟系统。

  2.1基础解剖模型是展示生理解剖结构或病理解剖结构的模型,是最早出现的所谓“医学模拟技术”,现今的很多知名生产厂商都具有百余年的历史,这类模型在教学中主要用于示教。

  2.2局部功能性训练模型提供了对人体一个或多个局部功能的模拟或者是对一种或多个医学操作的模拟,可以使学生能够对某局部功能进行了解,在某个医学操作方面得到训练,是一种裂解的专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应用在见习医生和实习医生的临床前学习。

  2.3计算机辅助模型是一种将部分或多种医学操作和计算机软件结合起来的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对某一个或某一系列操作过程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一整套单项功能训练,使学生得到一个完整医学治疗过程的训练。也可以编写简单的病例,但在编写病例的时候,如果做出一个处置,必须同时设计出其对生理系统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主要应用于对某一系列临床操作过程的学习和考核,如分娩过程,基础生命支持或高级生命支持的学习。

  2.4虚拟培训系统是高端模拟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此系统通过软件创造了虚拟的病人环境和病情,操作者通过电脑屏幕看到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听到患者反应的声音;同时通过作用于电子硬件载体的“力反馈”技术,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医疗操作过程当中的各种触觉信息。虚拟培训系统将电脑软件与电子硬件载体完美结合,将医疗操作中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融为一体。主要应用在三级学科医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2.5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或全方位模拟系统在技术上属于最高端的模拟系统,可以对整个医疗环境包括病人、病情和治疗环境进行全面的模拟,模拟系统具有与人一样的外形,有呼吸、心跳、脉搏、瞬目等等体征,可以连接正常监护设备、呼吸机和麻醉机等。与上述计算机辅助模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使用数学模型来模拟人的生理学特征和病理学特征,当前最高端的产品也仅仅建立了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药理学系统的数学模型。另外,此类模拟系统提供一种交互式的教育环境,可以对药物,操作产生相应的反应,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处理,完全模拟在真实场景下对病人的处理。此类模型可以应用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对医疗环境进行全面的、真正的模拟。利用高端模拟系统,学生可以了解此“病人”的生理状态,并诊断出各种病理状态,然后予以治疗,观察“病人”的各种反应,从而进一步理解病人的生理病理机制,是临床教学特别是麻醉、休克、心脏病、呼吸衰竭等严重疾患教学的良好方法。学生可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操作,训练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增强记忆,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和实践指导。这种高端模拟系统已在全世界许多学校使用,效果良好。

  3医学模拟技术的应用和优势

  模拟医学教育篇2

  【关键词】医学伦理;医学模拟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R-052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医学伦理以生命为中心,以道德为重心,反应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患者至上,生命至上。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伦理已经发展成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性事业。

  一 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朝着整体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医学问题依然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

  1.1 实践和伦理道德要求的矛盾

  实践出真知,医学强调实践。一个真正的医生,需要亲自处理无数的病例才能成长起来。但是以病人为实践对象的教学方式,明显的违反了伦理道德的要求。以病人为实践对象,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为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累积经验,但是病人本身身处病痛的折磨之中,在被“实践”的时候,往往因为需要而被反复检查,这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

  1.2 临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重视医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脱节。但是医生的职业要求强调实际操作,再加上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临床综合技能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临床医生是为了让病人能够早日远离病痛折磨,康复出院。但在学生临床实践中,如果要配合教学任务,用真实的病患作为考核学生的办法,常常得不到患者的同意,临床教育资源短缺。

  二 医学伦理教学的要求和途径

  2.1 医学伦理教育的要求

  医学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人类,这就要做到重视病人的要求。无论是否有益于患者的健康,医生只有告知患者治疗方案的权利,没有替患者做出选择的权利。患者有权替自己做主,选择治疗方案,无论他做出的选择正确与否,医生只有规劝的权利,没有更改的权利。患者的个人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体现。不论何时,道德都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高尚的唯一标准。医生的职业性质特殊,对道德的要求也比其他行业要严格。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有些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缺失,利用病患的痛苦大发横财。收取红包,乱开药方,功利主义抬头,对待病患态度冷漠,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所以医学伦理教育也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面对病人,医生要态度和蔼。仔细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认真倾听患者的问题,面对患者的疑问,要进行详细的解答。对于态度不好的病患,也应给予理解。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医生赢得病患尊重和信任,改善医患关系的基本条件。

  2.2 医学伦理教育的途径

  加强医学伦理的系统教育,重视人文素质的养成。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和医学伦理的教育。对于在职的医生,医学的伦理教育应该结合医院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人文精神和法律出发,结合身边的实例,向医生灌输医学伦理的教育,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树立医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开始逐渐强调对人的尊重。现在的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门社会科学。医患关系的和谐,离不开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通过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和良好的治疗氛围。尊重病患,关爱病患。

  三 医学伦理在医学模拟教育中的应用

  医学模拟教育是利用模拟技术模拟病人和临床情景,是模拟教学在医药学或临床医学的应用扩展。医学模拟教育是将医学伦理贯穿以医学教育中的体现。

  3.1 增加学生和患者之间的接触,养成关心患者的良好习惯

  医学模拟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和患者之间的接触,让学生积累和患者接触的经验,加强学生和病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学会处理医患关系。医患关系现在已将成为医疗问题中的而一个大问题,医患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已经成为迫不及待的事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医生不必可少的条件之一。可以通过强化临床模拟,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和医患沟通的能力,掌握和病患交流的技巧,把医学伦理学的知识很好的应用在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医德。

  3.2 医学模拟教育可以避免医学伦理问题,促进医患关系

  医生的职业比较敏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患者的隐私。比如妇科或者泌尿科,由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暴露患者的隐私部位,患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敏感和羞耻,自尊心过分强烈,稍有不慎,医护人员就会发生隐私纠纷。在医学模拟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医学道德观,也可养成保护患者隐私的习惯。在模拟教育中,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对疾病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形象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伦理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促进了医患关系。

  通过医学模拟教育和医学伦理学的相结合,加快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过程,有利于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符合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和科学教育紧密结合的思想,有利于临床医生的专业培养,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 郭政,程牛亮,王斌全.以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为平台,实施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625—629.

  [2] 黄成华.创新性教学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48—450.

  模拟医学教育篇3

  [关键词]儿科学;病例;模拟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12-0089-01

  当前,因法律建设不断完善,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增强,医学生在患者(尤其是小儿)身上得到的“实习”机会极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临床分析能力难以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科学教学效果,拟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模拟医学教育处理,即以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或基于问题进行学习),用Simbaby模拟病例,以计算机控制,仿真生理驱动模拟人完成相关操作,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对象

  选择我院临床儿科学本科学生90名进行研究,入选学生均自愿接受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将他们分为2组。对照组:40名,男14名、女26名;年龄17-19岁,均值18.2±0.4岁;入学测验成绩67-97分,均值82.1±3.7分。研究组:50名,男19名、女31名;年龄17-19岁,均值18.4±0.5岁;入学测验成绩66-98分,均值82.5±3.4分。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二)方法

  对照组学生按照传统授课方式处理,而研究组学生则以病例为中心的模拟医学教育处理,具体方案如下:(1)授课内容:两组学生选取相同的授课内容,以代表性较强的章节为主,本研究中以新生儿肺炎、先心病等为例,且均交给同一名教师授课,确保研究结果的可比性。(2)授课方式:对照组按照传统授课方式,即教师授课,学生全程被动接受。研究组采取病例为中心的模拟医学教学,教师提前布置病例,指导学生课前查询相关资料,之后教师根据病例特点在计算机上编写Simbaby病例,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的治疗手段一一呈现在Simbaby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获取最佳的治疗方案,引导学生掌握。

  (三)观察指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测评,比较两组学生临床知识考试成绩与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

  (四)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二、结果

  研究组临床知识考试成绩与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得分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三、讨论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比较重要的专业课,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方案为LBL教学模式,也就是以授课为基础,其中教师作为主体、讲课为中心、学生整体为对象,对学生予以全程灌输,教学的内容、进度及方法等均交给老师决定。传统教育方式属于“填鸭式”教学,未考虑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等,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对待教学。我院临床本科儿科学教学中引进以病例为中心的模拟医学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临床知识考试成绩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Simbaby属于Laerdal公司仿真生理驱动模拟人,可在计算机引导下模拟出小儿呼吸、血压、心跳、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等,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师则在这些要求下为学生呈现X线、彩超、实验室检查等结果。这种模拟医学模式下,教师主动编写病例,经计算机控制后,模拟出疾病发生与发展,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实践”诊断及治疗等。模拟医学教育可反复、多次训练,不会对实验对象造成创伤,经仿真模型创设出模拟病人与模拟临床,学生可主动查找资料,增强了他们基础和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联系,且实施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方案,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经过Simbaby验证后可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可借鉴。

  作者:刘水

  模拟医学教育篇4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育;临床技能教育;教学空间;空间功能设计

  1引言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建设,在高等学校附属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一批集医学生实践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为一体的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1]。对于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目前普遍认为医学模拟的教学环境是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手段。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国内有大量临床技能教学中心投入建设中,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医学模拟教学空间,这种教学模式对硬件设施的依赖尤其高,同时对设计提出了新的需求,但目前并无相关设计依据,笔者通过对多所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的调研,尝试从空间功能需求角度,通过数据的量化分析研究,对其功能需求提出建议,供设计者参考。

  2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开始了医学模拟的萌芽,20世纪90年代,美国医学教育家米勒教授勾画出了一个培养和评估临床能力标准的金字塔式的框架结构[2],这是在临床医学教育界所著名的米勒金字塔,它形象的说明了学生由理论知识积累到实际操作的各个阶段的目标。近20年来,在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医学模拟技术趋紧成熟,医学模拟目前是公认有效提升学生临床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理论上最好的学习对象是病患,或真实的人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对临床诊疗活动执行者的资格进行了明确限定,由于对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活动缺乏法律保障,临床技能教学处境尴尬。随着患者法制意识的增强,愿意接受并能配合医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的病人越来越少[3],在真实病人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下,医学模拟的各类教具设施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对临床技能教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也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医学模拟的发展。

  3医学模拟教学理念的概述

  医学模拟教学是指借助各种仿真模型和现代化、智能型的模拟技术,参照各种医学学科的教务和考务内容的要求,模仿医学的空间布局,创设出模拟病房、模拟重症病房、模拟手术室等[4]。医学模拟教学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的教育方法[5]。当前医学模拟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改革热点,从近几年的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结果看,临床实践技能是现行教育培养结果下最为缺乏的一项,医学模拟中心的落地,能在硬件设施上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医学教学模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它允许学生从新手到专家,通过不断的练习在不伤害病人的前提下,了解到错误的技能所带来的后果,并能激发对自我表现的反思。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和个人发展制定学习方式,并且可选择自己可以适应的学习速度,同时可以模拟按需学习,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创建场景。此外,通过模拟训练有助于将技能转移到临床的真实环境中,它也可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评估工具。[6]

  4医学模拟教学的功能需求与规模研究

  4.1现状

  笔者调研考察了国内多所顶尖临床医学高校,目前医学模拟教学空间一般设置在临床技术教学中心内,建设水平较为参差不齐,早期建设设施简陋,未能考虑到长远的学科需求发展,已较难满足现有的教学需求。近年新建的医学模拟基地绝大多数以医学模拟为建设指导思想,在空间布局和流线上以医院为参照标准,尽可能和医院布局一致或类似,以达到医学模拟的需求。

  4.2功能需求建议

  笔者根据需求将功能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医学模拟区、办公区、服务区。较为典型的模拟教学功能空间有:模拟诊室、模拟重症病房(模拟ICU室)、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模拟产房等。根据各医学院的特色学科教学,自行设置了更细分的功能,如汕头大学医学院每年招收儿科特色专业,与此对应设置了模拟幼儿病房,南京医科大学将护理专业设置为特色学科,对应设置了护理模拟房等。根据调研结果对4所医学院医学模拟医学区进行了功能和面积的统计梳理,详见表1。

  4.3功能规模建议

  1)在临床技术教学中心中的面积占比和人均面积对调研国内四所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的统计数据看,医学模拟教学空间在临床教学空间的总建筑面积占比平均为12%,人均医学模拟面积为0.55㎡。根据已得数据可知,年代建设越久远的临教中心人均医学模拟面积越小;通过笔者的实地体会,国内临床医学排名越高的学院,越重视医学模拟的空间建设和教学氛围的营造,同时面积占比越高。通过数据对比和实地观察,建议建设面积比例在10~20%之间为宜,人均医学模拟面积在0.6~1.0㎡为宜。2)功能空间整体规模控制医学模拟的功能需求规模主要依据两点:①学生人数;②是否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下列数据,是笔者实地调研后得出的数据基础,统计了4所医学模拟教学中心各自功能的面积数据,并得出平均值,可在将来为任务书的制定及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模拟医学教育篇5

  关键词:医学影像;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触及范畴最广以及发展速度最快的重要学科之一,医学影像学不但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临床技能和知识,同时能够熟练操作临床影像设备。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极为重视虚拟仿真实践教育的管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但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师在培育学生们实践能力时,仅仅依赖附属医院内部有限的设备与较为陈旧的实验教育方法,这显然无法达到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践教育方法滞后、设备有限,而学生数量较多的现象,极大程度减少了学生们的实操机会,因此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在医学影像实践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医学影像虚拟平台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育现状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割裂多数三年制医学类院校教育基本分为一年学校本部的专业基础教育、两年医院临床教育,学生群体也伴随学习阶段的差异分别从基础学院与各个医院进行分别管理。现阶段,医院教育受各种因素影响,难以实现两个教育阶段的一体化管理与教育质量的改善,人才培育质量也良莠不齐。并且,因管理体系的制约,导致两个阶段的教育职责与任务模糊,基础教育教师切实回归临床,以及临床教育教师向基础靠拢的计划无法有效实现。以教育科研工作为主的学校基础教育和以医学教研为主的医院教育工作内容及侧重点存在差异,极易导致医学专业育人计划的割裂,学科内容融合难度较高,学生群体临床思维无法建立。临床课程与基础医学的割裂,导致基础和临床互相融通的教育体系无法建成。

  (二)教育模式较为陈旧自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后,各所高校师资力量迅速扩大,同时引进大批青年教师。据研究表明,普通高等院校三十五岁以下的教师占据高校教师整体数量的百分之四十八。诚然,医学院校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尽管多为博士生毕业,但毕业后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仅仅是身为知识接受者或者学习者体验过专业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知识传授技能、综合素质与教育工作经验较为缺乏。虽然经过短期职前培训,但面对临床工作经验匮乏、科研压力大以及教育任务重的现象,基础教师欠缺了临床知识与临床体验,而临床教师难以贯通基础的现象相对普遍,在精力与时间均无法保证的状况下,突破以学科作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摆脱公共基础、临床医学以及医学基础老三段设置,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医学影像虚拟平台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育的应用策略

  模拟医学教育篇6

  妇产科学是医学科学的组成部分,是属于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两部分在我国还包括计划生育。妇产科学课程已经是医学生的必读课程,可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系统学习妇产科学课程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妇产科学教材和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具体指导下参加医学诊疗实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1]。住院医师的主要任务是临床训练,即是把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验证,取得最基本、最直接的临床经验。

  二、妇产科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在临床医学的各学科发展中,住院医师是学科未来医疗、教学、预防和科研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住院医师的培养关系到医院的未来和发展[2]。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国际上公认的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从医学毕业生到成熟的妇产科医师,不但需阅读许多专业文献,更重要的是必须进行大量的临床操作实践[3-4],所以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训练十分重要。

  三、妇产科住院医师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目前医疗环境和形式,使得住院医师在临床上的诊疗实践机会越来越少,实践工作能力越来越下降。妇产科学由于其特殊性,住院医师临床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

  第一,妇产科临床技能训练由于其特殊性,既不能在病人或孕产妇身上进行训练,也不能在自身身上示教,或互相练习。

  第二,由于妇产科就诊的病人均是女病人,有些女病人对妇产科男医师有回避或拒绝情况,以至于男性年轻住院医师临床训练学习机会更少。

  第三,病人配合临床教学的程度下降,病人常常拒绝或回避年轻住院医师操作。

  第四,为病人服务的诊疗活动常常涉及到患者的隐私问题和隐私部位,病人常常不配合。

  第五,为了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和避免愈演愈烈的医疗纠纷,临床上级医师已失去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住院医师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实践机会减少,临床技能明显下降。

  四、医学模拟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只有经过临床训练一年后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的医师才能实施临床医疗行为,否则不得独立为病人提供任何临床诊治。以往从学校毕业后的住院医师在病人身上进行医学实践技能操作的传统教学方法弊端愈加明显,传统的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方法和现代教学环境已经无法满足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建立一种新型的妇产科临床教学体系和模式,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随之而来的将是探讨如何更加科学、更加可行、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的临床应用。医学模拟临床技能训练则弥补了这些不足,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之一。医学模拟临床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前实习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职医师、专科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尤其一些新技术(如腹腔镜手术、介入性手术等)的临床推广之必须。所以医学模拟教育在妇产科中应用是不可取代的,弥补了妇产科临床技能训练的局限和不足,对实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模拟教学是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高仿真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学方法[5]。医学模拟系统初步分为:基础解剖模型、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计算机交互式模型、虚拟培训系统以及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从规模上说,分为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医学模拟中心及模拟医院。

  五、医学模拟教育在妇产科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训练教学中应用

  近几年来,我们在住院医师和社区全科医师的培养方面,除结合PBL教学建立的临床思维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病人的临床实际问题外,采用了医学模拟教育方法,对每一位住院医师轮转上岗前均进行训练,并且出科前均在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进行相应技能考核。临床技能训练由导师小组进行指导,导师指导小组有一名主导师和轮转科室所在责任医师共同组成,接受导师制管理[6],直至考核合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妇产科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

  我们根据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的要求和临床实践的需要,在医院医学模拟中心建立妇产科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为医学临床模拟教学搭建平台。我院采用上海弘联医学仪器发展优秀公司的《2009医学模型实验室设备》妇婴专科技能训练模型,如:

  1.在产科方面,通过高级电脑孕妇腹部检查模型,进行产科检查的四部手法触诊、胎儿心音的听诊、骨盆外测量训练。通过高智能数字化分娩与母子急救模拟人,进行指导产科工作者通过产程图辨别分娩的不同产程阶段,异常产程的诊断,合理的处理;通过胎儿的临床监护,及时诊断胎儿宫内窘迫,并实施处理;训练新生儿的护理急救。通过高级助产训练模型、分娩机转示教学模型和高级会阴切开缝合技能训练模型等,进行助产技能训练等。

  2.在妇科方面,通过高级妇科检查模型,进行如妇科双合诊、三合诊的检查,正常和各类异常子宫触诊等,各种妇科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外科综合技能训练组合模型及外科缝合包扎模型等,进行妇科手术操作基本技能训练等。

  3.在计划生育方面,通过高级人工流产模拟子宫,女性宫内避孕器及训练模型,高级透明刮宫模型,高级计划生育教育模型等,进行人工流产、刮宫术、宫内节育器的放置和取出等计划生育手术基本技能训练等。

  (二)建立组织和管理。

  1.妇产科住院医师管理。按《上海市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细则》,培训目标:通过全面、规范的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使受训者在完成培训后,能独立和基本正确地对妇产科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和处理;能作为术者完成妇产科常见中小型手术,为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及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妇产科专科医师初级培养阶段:本科毕业者培训为3年,硕士毕业者培训为2年,博士毕业者培训为1年。受训者通过培训并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妇产科亚专业的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将延长培训期1年。考核形式分为临床思维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考核成绩评定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

  2.导师的管理。导师资格认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热爱医学教育工作。具有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及基础知识,坚实的业务和科研水平。需定期接受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的医学理论与知识的培训。导师的职责:负责住院医师培训的教学计划,并负责实施。

  六、医学模拟系统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将医学模拟系统用于临床技能训练,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可模拟一些罕见的、凶险的、必须进行迅速和正确救治的病例,可反复进行相关临床技能的训练。

  第二,同样的病例和场景可被重复使用;针对某一病理现象,可模拟出不同的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三,在不危害病人的前提下,可进行某些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掌握操作要领,短期内提高熟练程度。

  第四,应用医学模拟系统可进行一些新技术操作或者某些旧技术在新领域应用的标准化训练,避免了诸多高风险手术操作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尽管有其许多优点,但是与临床实际操作尚有差距,以及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模具失真,模型品种不全等。如果有更高级的仿真医学材料以及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参与模型的设计等,将有望能获得更高级的逼真的,更适用的医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模型。

  模拟医学教育篇7

  2003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设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教育结果计划(Competency-Based Residency Education-Goals of the Outcome Project),明确提出医学教育需要培养的6大核心能力为:医学知识,病患照顾,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基于系统的实践,职业素养,人际交往及沟通技巧。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成为第三代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为适应医学目标的转变,2005年我国医学教育专家开始探索建设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通用模型,明确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的基本要素:(1)临床医学技能与医疗服务水平;(2)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3)医学信息与综合管理能力;(4)医学知识运用与终生学习能力;(5)人际沟通能力;(6)团队合作能力;(7)科学研究能力;(8)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基于上述医学教育改革理念,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运行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临床技能教学的瓶颈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科院校的大幅度扩招,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和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达到医学教育的要求、全面发展临床能力成为困扰临床医学教育的难题。临床技能教学以模拟教育的方式架起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是目前解决临床实践教学难题的有效方法。早期的临床技能教学偏重于投入教学场地、基本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教学方面关注临床操作技能的流程完成度训练,较少涉及医学人文、团队精神及沟通交流等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及评价较单一,教学效果难以达成,难以适应当今教学的需要。

  二、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实践

  2006年,广西医科大学成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管理运营,建设有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诊室、模拟病房、模拟ICU、综合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实验室、计算机医学模拟训练室、内外妇儿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实验室、显微外科技术训练室及腔镜技术训练室、配置多媒体教学录播监控回放系统的中心控制室、PBL教室等教学。实现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实验教学及客观结构化多站式考试(OSCE)功能,承担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多层次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提供了临床技能教学的基本条件。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引入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突出“三严”(严肃态度、严密方法、严格要求)”、“三临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开展临床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临床技能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开展了以下工作。

  1.确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临床技能教学课程体系。认真领会“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理论,以六大核心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遵循医学生成长及能力发展的规律,探索基本操作训练向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发展,从单一学科内容向跨学科综合技能扩展,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及组合运用的教学模式。临床技能教学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在1―4年级设置的教学内容有重叠、有递进、有扩展,全面开放预约训练,临床能力培养覆盖临床医学以及相关专业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能力全程培养教学模式。

  2.建设教学资源,改进教学和评价方法,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将教学项目归纳为操作技能、非操作技能及实践能力三大类,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临床技能教学课程体系,解决教学内容孤立、学习效果达成度低的问题。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录制教学视频,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在线课程、教学网站和微信APP平台,编制临床技能教学教材、操作流程挂图。开展虚拟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医学人文和沟通技巧的角色扮演、SP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明确教学师资同质化培养的理念,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培训目标标准化、培训过程规范化、培训结果同质化”的师资培养机制,组建内、外、妇、儿等9个临床技能教学专业团队,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培训考核,减少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缘背景及专业成长经历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模拟教学高阶课程培训,每年保持20%以上的合格师资补充,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良性循环反哺教学,保证同质化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实践结果和体会

  模拟医学教育篇8

  摘要:目的:分析ECS模拟人在卓越医师临床技能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效果。方法:使用ECS模拟人对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

  >> ECS模拟人在胸部创伤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SimMan3G模拟人在临床技能教学培训中的应用 模拟人在护理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的应用探索 高仿真模拟人在专科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探索 电脑模拟人在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标准化家属结合智能综合生理模拟人在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基于虚拟仪器的医学模拟人在临床实验中的应用 综合穿刺模拟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模拟人在全科医学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 SimMan综合模拟人在急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高仿真模拟人在护理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 SimMan模拟人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PBL教学法联合ECS智能模拟系统在心血管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模拟教学在全科医师转岗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医学模拟教学在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高仿真模拟人在医教结合领域的应用现状 标准化病人结合“模拟人”在中医妇科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 博客辅助案例教学在卓越医师班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 详谈心肺复苏培训教学过程中急救模拟人的应用 模拟教学法在《黄姚古镇导游知识及技能实训》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2-228);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项目(2013CY007);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项目(2012xjg33)

  作者简介:钟慧(1983-),女,湖南凤凰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研究;李熠(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研究。

  模拟医学教育篇9

  关键词:中西医急救教学;医教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启示

  一、背景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是医学学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学科,以研究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救治和输送、心肺脑复苏、危重病人的监护救治与评价、

  灾害医学和急性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要任务,国家卫生部于1983年已承认急诊医学为独立学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速提高,全国已有2000家县级及县以上医院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因此,需要大批从事急诊医学事业的人才,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建立一个完善的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全国中医院系统急诊医学发展相对较慢,对急诊医学专业人才或熟悉急诊医学,熟悉中西医急救技能的医护人员需求十分旺盛。

  中医院校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相对较晚,而且,中医院校开设的医学类相关专业较多,如中医学、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医学、护理学等,这些专业均涉及《急诊医学》教学问题。我们尝试改革现有传统《急诊医学》的教学方法,在拥有现代高端模拟人的条件下,创建中西医结合急救技能实验室,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增加实习、见习、实验等动手时间,加强学生的临床中西医急救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索一种适合中医院校各医学类专业的《急诊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努力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中西医急救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急动手能力。

  二、构建中西医急救教学体系

  (一)抓好基础课程的教授: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进行基础课程改革,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包括心肺脑复苏模块、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模块、气管插管模块、静脉穿刺模块等。按模块式讲授、综合实践、高端模拟人进行考核。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急救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模式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急诊医学教学数据库,在平时临床工作中,拍摄实物标本、典型病例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对一些成功病例急救过程进行录制,收集大量医学图片素材,让学生学到更多急救知识与技能。

  (三)充分利用高端模拟人:现代教学设施给急救医学的教学和普及教育带来了新希望。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高端模拟人,设定不同的程序,设置出不同示教病例,尤其见习、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危急病例或难以遇到的病例,提高学生临床识别处理能力,并加深对相关疾病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高级生命支持模拟人在急诊医学教育中体现出其优点:其一,不影响患者的安全和隐私;其二,允许错误的判断及不正确的技术操作;其三,可重复地操作和模拟不同的病情,练习侵入性操作时没有任何危险;其四,可以使用各类临床仪器及设备;其五,学生可反复进行操作练习;其六,带有检测和考试系统,有利于评估训练效果;其七,可以模拟临床难以遇到的各种特殊情况并学习应急处理。高端模拟人可对临床干预、教师控制以及复杂的预设的病例作出响应,以有效地练习诊断和治疗;具有自主呼吸、气道控制、语音、声音、ECG和许多其他临床特征,预先设定的病例提供标准化的培训,自定的病例和老师实时控制让培训能符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具有灵活的模拟人平台,有多种模块提供广泛的培训,包括CPR、ACLS、NBC(核生化)、创伤、出血控制和在现场急救、搬运和院内设定;逼真的正常和异常心音,呼吸音和肠鸣音,加强模拟培训的逼真性,并让学生们练习临床上不可能反复演示的罕见和危重的病例,提高学生诊断与急救动手能力。

  设定包括临床罕见病例的示教病例,充分发挥高端模拟人在急诊教学中作用;有效结合中医院校教学特点,利用高端模拟人,设定中医急症示教病例。编写综合临床急救模拟病人案例,发挥模拟教学的综合性、先进性、情景性优势,架构学生从书本到临床的桥梁,为实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突出中医在急救特色教育:研究如何在中医院校学生中实施急诊医学教学工作,重点是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学生掌握集中思维理念,快速对各种急危重症作出快速、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在急诊急救方面的特色,更加直观地将中西医急救技能展现给学生,尤其是中医在急救方面的优势介绍给学生掌握。突出中医在急诊方面的特色,除辨证论治用药外,还采用实验教学,将中医常用综合方法(针灸、火罐、推拿等)用于临床急诊急救。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在急诊急救方面的特色,选定实习、实验及见习内容,包括高端模?M人在急救教学中的应用、中西医急救综合手段、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抢救监护器械的使用等。

  (五)改革教育模式:推广新的急诊医学实验教学模式,重点解决中医院校急诊医学课程现有的不足,尤其是中医内容少、缺乏针对性、实验动手时间少、与其他课程内容相冲突等,增强学生的综合急救应急能力,研究中医药急救技术在社会的推广及应用。解决急诊教学课程与其他临床课之间的重复问题,通过与其他教研室沟通,重点讲授具有急诊特色的内容,压缩现有理论课时。讨论制定我校《急诊医学》应授课的内容,包括必要的中医急诊与西医急诊知识;所需的总课时;课堂授课与实习,大幅增加见习实验课时比例。训练学生快速对各种急危重症作出快速正确的反应,更加突出急诊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急救技能实验室,使学生的实习、实验环境进一步改善,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急救应急能力。建立一套适合中医院校各医学类专业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培养一批高水平《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业临床教师,增加同学实习、实验及见习的时间。发挥模拟教学的综合性、先进性、情景性优势,架构学生从书本到临床的桥梁,为实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讨论

  中西医急救教学方兴未艾,拥有极好的研究发展前景。中西医急救人才紧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急救医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

  《急诊医学》是医学学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学科,以研究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救治和输送、心肺脑复苏、危重病人的监护救治与评价、灾害医学和急性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要任务。《急诊医学》现已成为与内、外、妇、儿各二级学科并驾齐驱的独立学科,其临床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是出于对急诊医学自身发展的考虑,急诊教学是医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建立一个完善的急诊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操作,学生需要掌握的临床技能项目很多,每项需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练习和教师指导纠正才能真正掌握。传统的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方法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重复教师或高年资的以上操作来进行的,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愿意让学生练习的病人越来越少,由于医疗纠纷越来越多,为了规避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许多医院也不敢贸然让实习医生在病人身上操作。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急救动手能力是目前医学生培养面临的一大难题。

  改革现有《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合理分配好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利用高端模拟人,加强学生识别诊断与急救动手能力训练,并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弥补课堂教学与临床实习、见习的不足。利用高端模拟人程序的设计,新建包括中医急症的病例库;课堂理论教学与高端模拟人实验教学的课时分配;高端模拟人示教教师队伍的建设。

  另外,各院校的《急诊医学》大量的授课内容与相关专业如西医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内科学、儿科学等存在重复,中医急症内容或与中医内科学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急诊医学大部分院校都是由内科、外科改行,缺乏受过良好培训的急诊专职临床教师,一些重要的急诊医学内容几乎完全按照其他专业的授课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高校中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缺乏急诊医学专业特点。如何开展急诊医学的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的热点,也是难点。

  模拟医学教育篇10

  1虚拟现实技术概况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又称临境技术,是指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率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1]。通俗地讲,虚拟现实就是一种人与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可自然交互的人机界面。虚拟现实技术起源于美国,目前以风行于军事训练、娱乐、医学、教育、建筑等各个行业。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通过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加速这一过程并且巩固所传授的知识,虚拟现实技术是为此而设计的很多方法中最有效的。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且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因为它允许学生与现有的各种信息互动,在仿真过程中,学生可以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接触各种仿真物体以及接触虚拟境界的各个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感知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认真分析临床医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契合点,必将为临床医学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力。

  2目前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临床实践与医学伦理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临床操作中有部分是具有侵入性的,对病人来说,可能会有创伤性和危险性。假如医学生的技能操作尚不规范和熟练,让其直接施行操作,很有可能将对病人构成伤害,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这有悖于医学伦理。其次,学生多组见习,如果反复检查同一名患者,必然会造成患者的不合作,从爱伤观念和人道主义观念出发,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来代替以真人为对象的临床实践教学。

  2.2临床技能实践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规范性、直观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部分不可或缺。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院校有限的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实习床位等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医学生的实践需求,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的运行能力也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2.3医疗风险与带教教师积极性的矛盾

  随着社会法制观念的普及,社会医疗需求的增加,医患纠纷日益增加,在对医师尚没有相对科学和公正的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要指导医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临床带教老师往往要冒着极高的风险,有些带教医师基于自我保护意识,经常避重就轻,躲避带教。这对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3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既可避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又可使学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以及模拟患者的病情变化中学习医学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以便在真实的临床医学实践中实现学有所用,不仅使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得到保障,还可以较高地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无损耗实践环境可以模拟实验、实习的全部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在不占用实验室资源的情况下,掌握实验的操作流程,这样就很大程度地节约了实验室资源,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最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医学生在接触临床之前就提前进入虚拟的临床氛围,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理论,可以使其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进而避免在接触真实临床环境时出现手忙脚乱的状态,防止造成安全隐患。

  4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4.1虚拟人体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早在1985年,就开始进行人体解剖图像数字化的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医学院将一具女性尸体和一具男性尸体分别作了1mm和0.33mm间距的CT和MR扫描,然后将尸体冰冻后切成1mm的薄片并照相,经图像重建生成冠状面和矢状面映像,所得图像数据经压缩后,建立了“可视人”,并出版发行了CD盘片[2]。学生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对“可视人”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解剖,并且可以缩放局部图像。这一项研究应用对解剖学的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汕头大学医学院于2002年9月引进挪威的综合模拟人(SimMan),主要用于临床技能教学和考核[3]。首都医科大学于2004年引进了美国的HPS和智能型高级综合数字模拟人,率先在国内开展基于VR的急诊医学高仿真模拟教学[4]。学生的诊治操作由计算机评判“,病人”的状况随时改变——或恶化或好转,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获得真实的临床操作体验。此外,虚拟人体可开展虚拟解剖学、虚拟内窥镜学等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4.2虚拟实验室

上一篇:沈阳早参(2017年7月3日)
下一篇:豆瓣评分9.7以上电视剧(国内评分最高的电视剧排行榜)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