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戏与古代剧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二堂放子  传统折子戏。相传书生刘彦昌与华山圣母结亲,生子沉香,不久遭二郎神迫害,圣母被囚华山受苦。刘彦昌中状元后,任罗州知府,娶妻王桂英,生子秋儿。一日,沉香、秋儿在书馆失手将秦太师之子秦官保打死,刘彦昌情知祸大,拟舍一子抵命,但念及遭难的华山圣母,欲留沉香救母,让秋儿去抵命。王桂英虽疼亲子,然为大义所动,忍痛割舍秋儿,放走沉香。该剧为神话剧《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中一折。1954年2月,由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一团以折子戏形式首演于长江剧场。剧本整理张桂凤、弘英(红英)。张桂凤饰刘彦昌、吕瑞英饰王桂英、筱春芳饰沉香、陈东文饰秋儿。该剧为老生和青衣的当行戏,唱做并重,是张桂凤的代表作之一。“训子”一段“流水”、“二凡”唱腔高亢激越,情味浓郁。该剧常作为戏校、学馆的教学剧目及唱腔教材。由张桂凤、吕瑞英演唱的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灌成唱片发行。50年代初期,徐天红、许金彩亦灌有《二堂放子》的唱片。

  十一郎  古装戏。根据京剧《艳阳楼》、《白水滩》、《通天犀》改编。写十一郎穆玉玑在青龙山打猎遇徐凤珠,因夺雁而动了武。次日庙会,十一郎表妹雪梅与凤珠被知府之子刘仁杰劫持到艳阳楼,幸被凤珠胞兄徐世英和花逢春救出,但世英被擒。3月后,十一郎途经白水滩,适逢凤珠及青龙山英雄为劫持世英而大战官兵。他是非不分,相助官兵,反被刘仁杰骗擒,判处死刑。世英兄妹得讯,率众下山劫法场,救出十一郎。经此教训,十一郎认清了敌友,与凤珠结成夫妻。此剧玉兰剧团曾在建国初期演出,由张开程编剧,吴琛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1959年该剧由吴琛(执笔)、徐玉兰重新编剧,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于1960年2月,首演于丽都大戏院(今贵州剧场)。陈鹏导演,胡章灿、孙国良编曲,苏石风舞美设计,吴报章灯光设计,陈利华服装设计,郭坤泉、方传芸、陈春海技导;史济华饰穆玉玑、卢成蕙饰徐凤珠、邬显豪饰徐世英、杨同时饰高登、凌仲祺饰刘仁杰、陆枫饰穆母、姜佩东饰雪梅、许惠泉饰贾师爷。该剧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文、武戏兼备,主题思想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艺术上较成功,发挥了男女合演的特长,受到行家的赞赏和观众的欢迎。男小生史济华的唱腔,观众掌声连连。《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戏剧》及《扬州日报》等报刊,均载文赞扬。这是解放后上海越剧试行男女合演以来最受观众喜爱的一出戏,现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史济华的代表作。1961年,刘少奇、周恩来等曾在锦江小礼堂观看该剧“洞房”一场的演出。80年代,该剧复排演出,女主角徐凤珠由吕瑞英饰演。首次采用E调定调,主角男腔唱范派〔尺调腔〕,女腔以〔尺调腔〕的中高音区旋律为基础,吸收了〔弦下腔〕及〔四工腔〕的音调,使男女腔转接自然,浑然一体,丰富了男女声对唱形式。《戏文》杂志于1981年10月第三期上,发表了该剧剧本,1982年1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洞房”一场戏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密纹唱片发行。1992年,上海电视台在《徐玉兰艺术集锦》中,录制了徐玉兰、王文娟演唱的该剧片断。

  三看御妹  传统剧。写御妹刘金定赴庙进香,尚书公子封加进乔装乡民潜庙窥看,两人一见钟情。金定回府凭添相思,加进扮医生闯进宫楼二看金定。在复诊三看金定时,加进道出真情。金定以御赐双连笔相赠,誓偕白首。事为金定之父刘天化察觉,以调戏皇亲罪将加进押赴刑场处斩。后在金定周旋下,皇上下旨赦免加进,并赐金定、加进成婚。该剧在小歌班时期从绍兴大班移植而来。民国8年(1919年)4月2日,男班卫梅朵、费翠棠等演出于民兴茶园,剧名为《双连笔》,后又名《看看看》和《看御妹》,成为越剧屡演不衰的古装喜剧。1958年,上海越剧院排演该剧时,采用了江苏省锡剧团演出本改写,由朱铿导演、晓舟音乐整理、顾大良美术设计、明道宣和吴报章灯光设计、陈利华造型设计,吕瑞英饰刘金定、陈少春饰封加进、张桂凤饰刘天化。1962年,该剧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摄制成彩色越剧艺术片,由李萍倩导演,夏梦饰刘金定(徐涵英配唱)、丁赛君饰封加进(陈琦配唱)。1986年5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7月,由该院电视部摄制成戏曲电视剧,张少祥、朱铿导演,吕瑞英饰刘金定、陈琦饰封加进、张桂凤饰刘天化。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1961年,由吕瑞英、朱东韵演唱的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发行。民国26年(1937年),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了支兰芳演唱的《三看御妹》唱片1张。

  山河恋  古装戏。根据法国大仲马的小说《侠隐记》(又译《三剑客》)的故事和我国小说《东周列国志》的部分情节改编。剧情表现春秋时期,梁僖公穷兵黩武,掳曹国美女绵姜为夫人。宰相黎瑟垂涎绵姜姿色,频加挑逗,屡被斥拒,怀根在心,遂假传书信,召自幼与绵姜相好的纪苏公子进宫私会,以图陷害。幸宫女戴赢从中帮助,方化险为夷。不料绵姜赠纪苏公子凤钗一事为黎瑟侦知,乃怂恿僖公逼问绵姜,又串通纪侯宠妃宓姬潜赴曹国窃取珠凤,杀害公子。危急之时,戴赢通过宓姬婢女季娣的帮助,恳托禁军百户长钟兕、申息两人,跋涉关山,历尽艰险,终于在湘灵庙手刃宓姬,解救了绵姜。全剧分上、下集,民国36年(1947年)8月19日起,由越剧“十姐妹”联合公演于黄金大戏院,至9月12日结束。南薇、韩义、成容编剧,南薇导演,韩义舞美设计。吴小楼饰梁僖公(原由徐天红饰,因徐生病,改为吴小楼饰)、竺水招饰绵姜、徐玉兰饰纪苏公子、张桂凤饰黎瑟(后因张生病,改由徐慧琴饰)、筱丹桂饰宓姬、尹桂芳饰申息、范瑞娟饰钟兕、傅全香饰戴赢(后因傅生病,改由张云霞饰)、袁雪芬饰季娣。该剧集中了沪上越剧各大剧团、各行当的头牌演员,又是为创办越剧学校和建造越剧实验剧场而举行的联合义演。从筹备、排练到演出期间,上海各家报纸相继发表消息、评论,田汉撰文指出,此剧演出的意义在于越剧演员“有了新的觉醒”,懂得了“必须求取团结,团结才是力量”。演出过程中,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演,经越剧姐妹团结斗争恢复演出。该剧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每个行当、每个主要演员的表演和唱腔都得到发挥,越剧各流派荟萃一台。尹桂芳、袁雪芬对唱的“送信”一段唱,流畅委婉,富有喜剧色彩,尤受观众喜爱,曾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1980年春,虹口越剧团重排,演于徐汇剧场。1982年,西安市越剧团曾将该剧重新改编排演,带到上海演出。

  女皇与公主  历史故事剧。女皇武则天唯一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聪明过人,倍受宠爱。驸马薛绍被叛逆案株连,死在狱中,公主欲救不能,忍痛掩悲伤,灵堂里一身红装,借祭夫骂逆党。薛绍魂归,惊诧不已。武则天纵容宠臣张侍郎害死中郎将武攸暨之妻,进而赐婚于公主。太平公主只得顺从,与表哥武攸暨洞房之夜,她一身白素,祭悼表嫂与前夫,倾吐内心苦痛。冤魂闻见,颇受感动。太平公主再三忍受苦痛,只盼承继帝业,谁知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公主被激怒,扩展势力,密谋举事,逼宫欲篡位。武则天看清了女儿的险恶用心,最后传位于太子。1992年6月20日起,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首演于人民大舞台。编剧薛允璜,导演胡越、张森兴、杨同时,作曲罗继良,舞美顾问顾大良,舞美设计谢同妙,灯光设计肖丽河,服装造型设计张豫美,技导刘永珍。方亚芬扮演太平公主,颇有特色,前面既骄又娇,活泼可爱,后面扭曲无情,权欲熏心。尤其是灵堂红装、洞房素服两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陈颖扮演武则天,威严无奈,宠而无情,初具女皇风采。裴燕的薛绍,黄慧的武攸暨、刘军的张侍郎也都性格鲜明。该剧以冲突尖锐、情节跌宕起伏见长。《上海戏剧》1995年第5期发表了该剧剧本(易名《太平公主》)。1995年,江苏电视台将此剧摄制成京剧电视艺术片,在第十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中获一等奖。

  飞来姻缘  古装戏。根据泰戈尔小说《沉船》编剧。瓯江边暴风雨将两条迎娶新娘的彩船翻沉,两对新人冲散。因是父母包办,新人间彼此都没看清过配偶,以致在海滩边,幸存的罗文熙竟误认邻船的新娘飞凤为父亲逼娶的妻子,无奈而又同情地携她同归。回家后罗文熙发觉了错误,但飞凤的新郎梅济生却生死不明,若将缠错实情相告,飞凤在羞急之下孤苦无依必将寻死走绝路,罗文熙只得瞒过飞凤让她暂住自家,自己则借口“攻读赴考”迁居到竺老师家,并在暗中为她寻访梅济生下落。师妹竺莹莲本与罗文熙相恋而被罗父拆散,巧遇死里逃生、行医为业的梅济生,两相生爱议婚。同时,罗文熙与飞凤则因患难互济,由友爱而萌爱情,最终结成两对美满姻缘。该剧由光楣、丽金编剧,金风导演,惠良作曲,熊根发舞美设计。刘丽华饰罗文熙、朱祝芬饰飞凤、徐璐饰竺莹莲、应志琳饰梅济生。该剧尝试将世界名著“中国化”后移植到越剧舞台,剧情铺陈自然妥帖,不见斧痕为观众首肯。在导演、音乐、舞美方面亦有创新,意识流手法的采用,使“镜会”等场景,似梦似真,将人物间内心碰撞的感情交流加以出神入化的揭示。自然风暴的声光运用,更是逼真地营造了环境氛围,二重唱的变奏,使男女主角两个高低音域明显的流派,和谐共鸣。1988年元旦,卢湾越剧团首演于共舞台,上海的电台、报刊都曾报道推荐,上海电视台全剧录像并经常播放。

  马寡妇开店  古装戏。根据传奇故事改编。写唐代李如花,被迫冲喜,嫁给马如虎。不久,成为寡妇,怀下遗腹子。族长马存和要李守出一块贞节牌坊。7年后,在李开设的小客店,偶遇丧妻3年、染病投宿的书生狄人杰。李在给狄送被、送药的一个晚上,被神智不清的狄错认为发妻,而狄的面容又酷肖如虎,双方为之动情。狄病愈时,两人从同情到相爱,狄信誓旦旦:待及第后,明媒正娶,视李子如己儿。狄中榜后食言,为补偿李待其之真情,请下贞节匾额一方,拟赎罪愆。李见之,恨愤交加,嘲讽狄人杰,斧劈贞节匾,以泄满腹怨忿。该剧是筱丹桂来上海后经常演出的剧目,早在1938年11月,与张湘卿搭档主演于大中华戏院,红极一时。民国28年(1939年),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筱丹桂、张湘卿演唱的该剧唱片1张。1956年12月,少壮越剧团重新编剧,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由洪澜编剧、穆尼导演、方传芸技导、张坚安舞美设计、连波作曲,演出于金都大戏院(现瑞金剧场)。白牡丹饰李如花、庞天华饰狄人杰、陆依萍饰马如虎、邢月樵饰马存和。1957年1月10日,《劳动报》在“影剧漫步栏”以成谷署名,发表评论文章,对该剧的改编予以肯定,并提出该剧在矛盾冲突方面尚感不足。

  王子复仇记  古装戏。根据莎士比亚名著《哈姆莱特》改编。老国王突然死去,其弟夺取王位,又娶王嫂。年轻英武的王子,陷入巨大的悲愤痛苦之中。老国王冤魂不散,昭示王子:害死自己的就是王子的叔父、现今的新国王。王子发誓为父复仇,重整乾坤。他装疯卖傻,对付试探;他深藏爱情,不理恋人雷莉亚;他巧借艺人表演,亲自验证杀父凶手。新国王惊惶万分,既祈求上苍恕罪,又寻机除掉王子。正巧王子在责问母后时,误杀恋人之父雷大人,于是国王明送王子出国避难,暗藏毒计借刀杀人。王子识破阴谋,返国复仇。谁知恋人雷莉亚已疯颠而死,其兄雷将军在新国王挑唆下,誓与王子比剑死斗。王后饮下国王毒酒,以死护儿。王子怒杀国王复了仇,却与雷将军一起死于剑毒,魂归天外。该剧在艺术上处理成中国古代的宫廷斗争故事。由袁雪芬、荣广润任艺术顾问,剧本改编薛允璜,导演苏乐慈,作曲刘如曾、苏进邹,唱腔设计陈钧,舞美设计崔可迪(复排舞美设计杨楚之),灯光设计朱光武,服装造型设计莫小敏。上海越剧院明月剧团于1994年8月6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赵志刚饰王子,史济华饰国王,孙智君饰王后,华怡青饰雷莉亚,张国华饰雷大人,张承好饰雷将军。该剧参加 ’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情关注,普遍认为该剧拓宽了越剧题材,特别是赵志刚的表演有所突破,成功创造了一个刚柔相济、内心复杂的王子形象;也引起某些不同看法的争论。中外莎学专家反响强烈,给予高度评价。台湾国家剧院评议委员、副教授丁洪哲特地致函剧团,认为该剧演出,“无论剧本之改编与词曲,舞台处理,堪称融合中西剧种之典范,已达国际水平”。加拿大出版的中文报《世界周刊》(560期)上,刊登介绍莎剧节的长篇文章中认为,该剧“完全改成中国式的宫廷服装,唱词,也经过变换成中国式,加上舞台布景之变换,干冰、灯光之配合,第一幕国王鬼魂之声音自幕后传出,立即吸引了观众。及后戏中串戏,以及比剑打斗之动作生动逼真,不亚于银幕之武侠片,致中外人士一致鼓掌叫好,门外黄牛票还不易买到,是此次剧展中最受人欢迎的一剧”。

  王老虎抢亲  传统剧。写兵部尚书之子王天豹作恶多端,被称为“王老虎”。元宵节,王误抢男扮女装的周文宾进府,强逼成亲,却阴差阳错地促成了其妹与周的婚事。1958年2月1日,由合作越剧团首演于瑞金剧场。红枫编剧,李卓云导演,毕春芳饰周文宾、戚雅仙饰王秀英、潘笑笑饰王天豹、陈金莲饰祝枝山。演出受到观众欢迎,成为剧团保留剧目。该剧故事源于弹词《三笑》,越剧男班时期即有演出。新编本突出了王老虎因抢亲所造成的一连串被动可笑的场面,讽刺和抨击了他的丑恶行为。其中“错认”、“戏豹”、“寄闺”、“赔妹”等场,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1961年,该剧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1962年,由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摄成戏曲电影。同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新闻纪录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多个越剧团排演该剧,北京曲剧团曾移植演出。1982年、1987年,中国唱片公司灌制了毕春芳、戚雅仙等演唱的唱片。

  天方夜谭  神话剧。取材于阿拉伯神话故事《天方夜谭》。写王子格洛梅因不满父亲山鲁曼给他安排的婚姻,在奸相哈勒斯的挑拨下,被关进了古堡。夜里,他梦见一个美丽的女郎。为了追求美满的婚姻和向往美好的未来,几经周折,在海王女的三粒神珠相助下,终于铲除了邪恶,与梦里的美人——白朵伦公主结成了良缘。1988年春节,由静安双鹤越剧团首演于瑞金剧场。李卓云艺术总监,红枫、卓云编剧,王金勃导演,贺孝忠作曲,夏嗣杰配器,崔可迪、胡银康舞美设计,陈利华、许正英服装设计,朱光武灯光设计,王尔燕舞蹈设计。毕春芳饰格洛梅、周雅琴饰白朵伦、黄月明饰哈勒斯、魏兰芳饰乳娘、杨蕙丽饰海王女。戏从情节、舞美、音乐到表演,充满了阿拉伯情调。音乐上采用了爵士鼓、电子琴、吉它等西洋乐器,听来更具异国风味。

  文姬归汉  历史故事剧。写汉代才女蔡文姬,在汉末战乱中被掳匈奴,为左贤王妻。曹操平定中原,因蔡文姬为故友蔡伯喈之女,又有修史才能,故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迎归。时左贤王已死,匈奴王慑于曹操军威,同意放归,唯坚持匈奴习俗,子女不得随往。文姬爱子女情深,不忍独返,欲与子女同归。周近以军威相胁匈奴王,反激匈奴王怒,几成僵局。董祀有理有节,文姬深明大义,忍痛离别子女独归。文姬归汉,途中作《胡笳十八拍》以抒悲怀。周近见曹操复命,反诬董祀有失大国尊严,对匈奴卑躬屈膝。曹操片面听信,欲罪董祀。文姬面见曹操,陈述原委,为董祀辩罪,并奏《胡笳十八拍》,痛述战乱扰民之悲,求两地和好。终得曹操明鉴,中原匈奴立约求好相处,董祀无罪,并赐婚与文姬成亲。该剧由傅骏编剧,金风、李卓云导演,姚治芳、吴心国作曲,1960年2月,上海合作越剧团首演。戚雅仙饰蔡文姬、毕春芳饰董祀、陈金莲饰曹操、潘笑笑饰周近、丁兆丰饰匈奴王。根据郭沫若原著话剧《蔡文姬》和程砚秋的京剧演出本《文姬归汉》编写。剧情与郭沫若话剧本有两处较大的不同处理,一是在曹操迎归文姬时,左贤王已死。如左贤王不死,曹操派使者迎归匈奴王族之妃,以势相逼,强人所难,似不合情理。左贤王既死,矛盾焦点集中在不得与子女同归上较易处理。二是对曹操这个人物,郭沫若在话剧本中是歌颂圣德,而在越剧本中则多方面刻划曹操性格,既表现其雄伟威武,也表现其刚愎奸险。戚雅仙的蔡文姬,既吸收话剧演员朱琳的优点,又在唱腔上学习京剧程砚秋唱功特色,自创新腔,一曲《胡笳十八拍》悲怆凄婉。从表现古代女诗人气质,到刻划母子别离情绪,向曹丞相高堂力辩,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上海戏剧家协会曾为此剧召开座谈会,受到戏剧专家们的赞赏。

  仁义缘  传统剧。写书生韩文才曾与赵素娥缔结婚约,赵父嫌韩贫穷,设计毁婚,将素娥另配官家子周惠吉,素娥不从,私奔韩家。赵父只得将侄女素贞代嫁。惠吉成婚之日,邀宴同窗韩文才,察知隐情,激于义愤,让文才、素娥成就婚事。而素贞与惠吉互慕对方美德,亦结为百年之好。该剧系小歌班初期,从紫云班(绍剧)移植过来,是以长衫小丑为主角的喜剧。民国6年(1917年)9月30日,男班梅朵阿顺班上演于镜花戏园,后成为绍兴文戏时期常演剧目。“洞房让妻”一场,极富喜剧色彩,很受观众欢迎。80年代,上海越剧院改编演出,改名《让婚记》,剧本由陈少春、陈除改编,赵志刚、许杰、连玉烨、孙智君主演。民国26年(1937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屠杏花、沈兴妹演唱的《仁义缘》唱片1张。

  风月秦淮  历史故事剧。写南明时期,北方沦陷,江南垂危。一批文人歌妓聚集秦淮,忧患前程。歌妓董小婉因反抗凌辱而打碎了首辅马士英的珍玩“一壶春”,马以强占要挟,逼索赔偿。柳如是北游归来,知道身居要职、现隐居常熟半野堂的东林领袖、文坛魁首钱谦益亦有“一壶春”,并且风传他将重返政坛,拯救社稷。柳如是女扮男装拜访半野堂,柳的来访,复苏了钱谦益重新“建功立业”的雄心,二人顿成知音,结为夫妻。钱出山后政治上得不到施展,十分痛苦。他一面在柳面前强作乐观,一面加紧在上层周旋,企图通过谋取相位而后实现抱负。为此,他眼睁睁看着董小婉被迫入宫而不敢力阻,这使柳如是十分失望。南明小朝廷终于土崩瓦解。溃逃前夜,钱谦益意外被任命为代理首辅。董小婉含冤而死,这一切使钱感到震惊,他检点了自己一生怀才不遇却又患得患失的名士心态。最后,柳如是在精神偶像被破碎后慷慨殉节。钱谦益在郑妥娘等歌妓敦促下,为了保全金陵十万百姓的身家性命,痛苦“献城”。该剧编剧罗怀臻、纪乃咸,导演张森兴,作曲顾振遐,配器黎中信,舞美设计韩生、吴惠国,灯光设计潘家瑜、刘海宝,服装设计包翠玉,造型设计孙志贤。章瑞虹饰钱谦益、方亚芬饰柳如是、张咏梅饰董小婉、徐玉萍饰卞玉京、董美华饰郑妥娘。该剧由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于1991年2月15日,首演于宛平剧院。《文汇报》发表文章评论,陈西汀撰文赞为“脱尽女儿脂粉气”。钱度撰文对二度创作批评为“整体体现方面似有力不从心之感。对剧作所展示的特定历史氛围以及鸿儒名士的特殊精神气质,似乎还未准确把握”。《上海文化艺术报》邀请文艺界人士进行了专题讨论。同年,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联合拍摄成4集越剧电视剧,剧名改为《秦淮烟云》。由史济华饰钱谦益、单仰萍饰柳如是。电视剧出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在说白上用普通话配音。

  孔雀东南飞  传统剧。根据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编剧。写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贤淑勤劳,夫妻情笃。焦母虐待兰芝,迫仲卿休妻。夫妇忍痛分离,互誓各不嫁娶。兰芝回娘家,其兄逼其改嫁太守之子,兰芝不从,投水践盟。仲卿闻讯,亦挂枝殉情。民国28年(1939年)3月22日,该剧由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姚水娟等首演于天香大戏院。1950年,该剧由南薇编剧,东山越艺社演出,范瑞娟、傅全香主演,每天日夜两场,连满3个月。后来,很多越剧团竞相上演。1953年,由丁赛君、筱月英领衔的天鹅越艺社,在长江剧场演出,亦每天日夜场,连满5个月。1980年,上海越剧院作为赴香港演出剧目投入排练,10月26日,演出于北京影剧院(美琪大戏院)。导演朱铿,编曲刘如曾、金良,配器庄德义、金良,舞美设计苏石风,造型设计陈利华,服装设计陈利华、包翠玉,灯光设计明道宣。范瑞娟饰焦仲卿、傅全香饰刘兰芝、金艳芳饰焦母、董觉君饰小姑。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范瑞娟、傅全香代表作之一。1980年11月,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获好评。1981年冬,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成戏曲电视剧播映,剧中主要唱段由中国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

  双金花  传统剧。写书生王文龙京试中魁,出使番邦,与家乡隔断音讯。其妻蔡金莲偕小叔王文虎逃荒外出,卖唱为生。富家女谈金花、谈银花姐妹通过听曲,对王文虎的身世产生同情,约其夜到花园赠银于他。事被歹徒马超所窃听,遂于当夜先于文虎到花园,杀死丫环,劫走银子。而后来的文虎,则被当作杀人犯送官究办。金莲去武昌衙门告状,为小叔鸣冤。坐堂者正是已封藩王的王文龙,于是夫妻相会,文虎雪冤。后文虎金榜题名,娶金花姐妹为妻。该剧系越剧早期的传统剧目,是小歌班第一次进入上海的首批演出剧目之一。民国6年(1917年)5月19日,由袁生莫、俞存喜等组成的男班,演出于十六铺新化园(新舞台原址)。后为绍兴文戏时期男、女各班的常演剧目。其中的“大堂会”、“探监”两场,唱做并重,为老生、青衣的当行戏,又常作折子戏演出。民国23年(1934年)4月12日,高亭唱片公司将《大堂认妻)灌制成唱片,由男班演员楼天红、小月红演唱。这是越剧史上的第一张唱片。民国26年(1937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由第一副女班名演员施银花、沈兴妹演唱的《大堂会》唱片。民国28年(1939年),丽歌唱片公司又灌制了由商芳臣、邢竹琴演唱的《双金花》唱片。民国31年(1942年),百歌唱片公司灌制了由任伯棠、余彩琴演唱的《大堂相会》唱片。60年代初,上海越剧院学馆将《大堂会》一场整理成剧目教材进行教学。

  双狮图  传统喜剧。写奸相张泰,为夺取“双狮宝图”,嫁祸忠良欲绝赵家满门。赵子云贵脱逃,无意中潜入相府,被相府公子张友义、千金张幼梅藏匿。奸相带兵追至,威逼兄妹俩交出“逃犯”。嫉恶如仇的张友义对其父据理力争,劝其父改恶从善。张泰逆耳,父子反目成仇,赵云贵被囚死牢。张友义忍受着赵对他的误解,盗牌探监,放走云贵,又代赴法场受刑,使张泰骑虎难下。危急之际,赵云贵搬来救兵,救下张友义,并由忠臣李国忠奏明天子,使赵家冤情大白。该剧系小歌班初期,从新昌高腔移植过来。民国8年(1919年)2月15日,男班王永春、白玉梅班上演于上海第一戏院,后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常演剧目。少壮越剧团经整理于1960年1月27日(春节),首演于国联大戏院,连满1个月。卢湾越剧团建立后再度修改,剧名为《双狮宝图》,在1982年6月,复演于大众剧场、中国剧场,又连演连满1个月。剧本整理改编张光楣、导演贝凡、作曲唐惠良,布景、服装设计仲美、张莹。张小巧饰张友义、李忠萍饰张幼梅、邢月樵饰张泰、庞天华饰赵云贵。该剧以小丑为主角。整理本剔除庸俗的噱头与糟粕,着重描写张友义兄妹忠奸分明大义灭亲的义举。在“明志”、“劝父”、“监会”、“锄奸”等几折戏中,张小巧以丑角特有的诙谐道白,并用生丑糅合的表演方式,使观众含着眼泪欢笑,成功地塑造张友义的人物形象,成为张小巧的代表作之一。

  玉堂春  传统剧。来源于京剧,写官家子弟王金龙与名妓苏三誓偕白首,因金尽被逐,潦倒关王庙。苏三得悉,赴庙赠金,使王得回南京。后鸨儿将苏三卖给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沈妻皮氏与赵监生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将苏三问成死罪,解至太原三堂会审,主审官恰为巡按王金龙,遂使冤案平反,王、苏团圆。民国8年(1919年)4月7日,男班王永春、白玉梅戏班上演于上海第一戏院。合作越剧团于1952年12月编演。红枫、孙旭、傅骏、金风、李卓云等集体编导,刘如曾编曲,戚雅仙演苏三、毕春芳演王金龙。开始演出时,受当时思潮影响,认为王金龙是做了官的统治阶级,苏三是苦难妓女,阶级不能调和,戏演到“三堂会审”结束,不让两人团圆。后来才到“监会团圆”结束。《玉堂春》演出后,因故事情节群众熟悉,在“起解”、“会审”中有大段唱腔能发挥戚雅仙艺术特色,故受到观众欢迎。1959年再度复演,成为剧团保留剧目之一。1980年,静安越剧团重建以后,再演《玉堂春》,仍由戚雅仙、毕春芳主演,剧本由傅骏整理,导演李卓云、孔敏,编曲贺孝忠。从剧本到唱腔都作了加工提高,几经修改,成为该团演出场次最多、观众最欢迎的保留剧目。该剧艺术特色主要在于唱腔。内中有〔四工调〕、〔弦下调〕、〔男调〕、〔连板〕、〔倒板〕、〔清板〕、〔嚣板〕、〔二凡〕等腔调板式。《苏三起解》和《三堂会审》唱段,50年代,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80年代,又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全本《玉堂春》录音带。

  玉鹅恋  古装戏。根据民间故事编剧。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与才女郗文娟互生爱慕,却遭其父郗太尉的阻挠。然二人并不气馁,郗文娟冲洗了王羲之身上的骄气,启发他“人身有涯艺无涯”,鼓励他万里游学,再攀书法高峰。王羲之奋发向上,游学归来书法猛晋,感动了爱才惜才的郗太尉,最后在老师卫夫人的撮合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该剧由卢湾越剧团创作演出,乐秀琴编剧,霍鑫涛导演,何占豪作曲,仲美、熊根发舞美设计,筱月英饰郗文娟、刘丽华饰王羲之、魏梅照饰郗太尉、单林英饰平儿、金采凌饰卫夫人。该剧立意在“婚姻应建立在志同道合、相互鼓励进取的基础上”。为演好人物,主演筱月英、刘丽华特聘当代书法名家为师,习字观画,熟悉书法及相关艺术,感染熏陶艺术气氛,使扮演的角色具有特有的艺术气质。王羲之才气横溢,郗文娟飘逸脱俗,为观众和专家赞许。以弹拨乐为主的音乐旋律,细腻抒情且跳跃轻松,以工笔画为基调的舞美装置精致典雅且优美写意,都和谐地烘托出该剧的诗情画意。1981年8月,首演于大众剧场,连满73场,并参加1981年上海市首届戏剧节演出。上海电视台录制后经常播放,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摄成连环画发行。

  玉蜻蜓  传统剧。写富家子弟申贵生与妻张氏不睦,在法华庵与尼姑王志贞相恋,病死庵中。不久,志贞产下的遗腹子,辗转为徐家所收养,取名元宰。16年后,元宰中解元,获悉自己身世,乃到庵堂认母,母子团聚。小歌班初期,已有从唱书移演的《后游庵》,后从东阳班(婺剧)移植了全本《玉蜻蜓》。民国6年(1917年)7月17日,男班梅朵阿顺班上演于上海镜花戏园,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常演剧目。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浙江演出团取其后游庵情节,改编成越剧折子戏《庵堂认母》,由陈静改编,陈静、姚传芗导演,获剧本二等奖、导演奖、音乐演出奖。静安越剧团1981年,演出全本《玉蜻蜓》,傅骏改编,参考评弹话本和多种地方戏剧本。全剧着重写青年女尼思凡动情,产子遭难,别子痛心,认子不能,终以身殉的悲惨遭遇,赞扬平凡妇女善良心灵和牺牲精神,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金风导演,贺孝忠编曲,张坚安舞美设计。戚雅仙主演后志贞,周雅琴、朱祝芬演前志贞,杨文蔚演徐元宰。1981年10月,首演于美琪大戏院,11月,参加上海市第一届戏剧节,杨文蔚和周雅琴、朱祝芬获表演奖和青年演员奖,并获作曲奖和乐队演奏奖。戚雅仙与杨文蔚合灌录音带《玉蜻蜓》,由上海音像公司出版。1983年,戚雅仙和毕春芳合演《玉蜻蜓》“拒子”、“认子”,由上海电视台摄成艺术纪录片,并作为赴香港参加中国戏曲节演出剧目。1989年,金采风与毕春芳也出版录音带《庵堂认母》。1991年,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又出版戚雅仙、毕春芳《认子》录音带。1994年5月18日,上海电视台摄制播放了由傅骏、傅歆编剧,张佩俐、庞茂忠导演,肖雅、傅幸文主演的4集越剧电视连续剧《玉蜻蜓》。民国23年(1934年),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男班月月红、王永春演唱的《游庵认母》唱片1张。民国25年(1936年),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王杏花唱〔正调腔〕《志贞哭图》唱片1面。民国26年(1937年)至民国28年(1939年),丽歌及百代唱片公司,先后灌制了施银花、屠杏花演唱的《前游庵》、《庵堂认母》唱片各1张,施银花和赵瑞花演唱的《志贞哭图》唱片各1张,李艳芳演唱的《十二抽屉》唱片1面,筱丹桂、张湘卿演唱的《玉蜻蜓》唱片共2张。

  玉簪记  古装剧。根据明代高濂原作及有关川剧、昆剧本改编。书生潘必正赴试途中,来到姑母法成出家之处女贞观,读书备考,遇青年道姑陈妙常,两人相慕生情。观主法成惊见两人幽会,怕生不测,逼侄离观赴考。妙常雇舟追赶欲同行,又被法成追回。金陵首富王公子欲娶妙常,法成顺水推舟,妙常装孕拒嫁。潘必正惊闻妙常有孕,试毕急归,见妙常挺着大肚子,又气又恼。妙常故意逗趣,原来内藏宝贝百首相思词,有情人终于缔结好姻缘。其中“逼侄赴试”从川剧移植而来,“问病开方”、“三追舟”等有新的创造,最后两场则完全是情节发展的新作。该剧于1996年8月,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首演于逸夫舞台。剧本改编薛允璜,导演胡越、童薇薇,作曲朱立喜,唱腔设计陈钧,舞美设计顾大良、谢同妙、浦立,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设计张豫美。钱惠丽饰潘必正,陈颖饰陈妙常,胡敏华、章海灵饰法成,裴燕饰王公子。这台古典抒情喜剧的演出,剧场效果热烈,海内外观众给予广泛好评,北京《戏剧电影报》上的评介文章,称赞该剧“新方陈酿别有味”。尤其是钱惠丽的表演,借鉴学习川剧的喜剧手法之后,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舞台上三大块推移平台的艺术处理,也是个相当成功的创造。《剧本》月刊1997年5月号发表了《玉簪记》文学剧本。

  打金枝  传统剧。写唐汾阳王郭子仪七秩寿庆,幼子郭暧因其妻升平公主自恃高贵不去拜寿,一怒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向父皇母后哭诉,唐皇佯怒要斩郭暧。公主本爱其夫,反求唐皇宽恕。后郭子仪绑子请罪,唐皇将郭暧带至后宫温言相劝,促使小夫妻和好。该剧由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审室根据晋剧,并吸收婺剧等兄弟剧种剧本的优点整理而成,成容、徐筱汀、苏雪安执笔,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于1954年排演,10月31日,首演于大众剧院。陈鹏导演,顾振遐作曲,幸熙、周楚江舞美设计,吴报章灯光设计。吕瑞英饰公主、丁赛君饰郭暧、张桂凤饰唐皇、金艳芳饰皇后、吴天芳饰郭子仪。该剧参加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获演出奖、舞美设计及绘景奖。吕瑞英、张桂凤获表演一等奖,丁赛君获表演二等奖,金艳芳获表演三等奖。这是一出中型剧目,人物个性鲜明:公主的傲慢任性、郭暧的年少气盛、唐皇的豁达大度、皇后的贤淑慈善,被演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吕瑞英扮演的公主,稚态可掬,娇嗔可爱,有口皆碑。1955年7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出访民主德国和苏联,郭暧一角改由范瑞娟扮演。1960年和1983年,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获得好评。1963年,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将该剧拍摄成彩色越剧艺术片,片名为《金枝玉叶》,公主由夏梦饰演(徐涵英配唱),郭暧由丁赛君饰演。1984年,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电视艺术片播放,皇后一角改由赵秀英扮演。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吕瑞英、张桂凤代表作之一,曾多次招待国宾演出。1990年,吕瑞英等携该剧随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赴联邦德国、比利时、法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演出。1955年12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该剧单行本。1960年,香港万里书店将该剧编入《越剧精华》第一集出版。该剧的主要唱腔已由中国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

  龙凤花烛  古装戏。取材于清徐枕亚著的小说《玉梨魂》。徐梅红与施文宗从小青梅竹马,私订婚约。奈文宗父母重于门第,执意不允。几经周折,虽得如愿,然至龙凤花烛夜,文宗已思念成疾,不久逝世,遗下一女,取名小红。梅红抚孤守寡,心如槁灰。再加上施守礼家规严厉和续弦邱氏的冷嘲热讽,更是悲苦万分。正在此时,表弟鲁玉亭前来投亲,因玉亭相貌与文宗十分相似,又颇同情她的遭遇,并对小红悉心教导,使梅红深为感动。次年秋寒,梅红知玉亭行李甚少,即以文宗未穿之衣相赠,不料事为守礼得知,即召两人严加训戒,并强迫梅红在申报表上画押。从此将梅红禁闭闺中,不准出房一步。梅红受尽折磨,自知命难长久,痛将小红托咐给玉亭和冬青,带同远奔他乡。待贞节匾至,梅红已气断命绝。该剧由红枫编剧。1950年9月,合作越剧团首演于恩派亚大戏院,导演沈默,作曲刘如曾,戚雅仙、高剑琳、陈金莲等主演,演出连演连满了4个多月。1951年上半年,修改复演,将古装改为清装,由金风导演,戚雅仙仍演梅红,文宗与玉亭两角则由毕春芳扮演,又连演连满了将近2个月,遂成为戚雅仙的成名作和剧团具有流派特色的保留剧目。之后,在1962年,又作了第三次演出,剧稿全部重写,提高了剧本的文学性,深化了人物性格。1983年再度演出,由周雅琴和杨文蔚主演。剧本1950年由上海益民书店出版。全国有不少越剧团搬演,台湾高瑾越剧团曾在台湾演出过此剧,也颇受欢迎。剧中“四季衣”、“读信”等唱段,由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录制成唱片和磁带。

  北地王  历史剧。写魏军攻蜀,蜀后主刘禅不听儿子北地王刘谌的劝谏,决意降魏。刘谌怒而回宫,其妻崔氏听后,伏剑殉国。刘谌又杀子,继赴祖庙,对先帝灵位倾诉爱国之情后自刎。该剧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编剧庄志,在原玉兰剧团《国破山河在》剧本的基础上,参考川、京、湘、汉等剧种的剧本改编而成。导演石景山,作曲顾振遐,舞台设计幸熙,服装设计陈利华,灯光设计吴报章、金秀谋,技导汪传钤。徐玉兰饰刘谌、王文娟饰崔氏、周宝奎饰谯周、郑忠梅饰黄皓、魏小云饰刘禅、徐慧琴饰郤正。上海越剧院1957年6月1日,在大众剧场上演,首轮演出35场,上座率100%,观众达53 935人。该剧“哭祖庙”一场,唱做繁重,特别是大段〔弦下腔〕,运用了〔导板〕、〔快板〕、〔跺板〕等多种板式,音调高亢激越,感情悲愤壮烈,发展了〔弦下腔〕的表情功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哭祖庙”是徐玉兰的代表作之一,常作为折子戏演出,并作为小生行当的教材剧目。剧中“叹月”、“杀宫”、“哭祖庙”等场的唱段,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发行。民国37年(1948年),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徐玉兰、许金彩演唱的《国破山河在》唱片2张。

  叶香盗印  传统剧。故事原出老戏《七星剑》,分上、下本演出。讲千金谢素珍因父谢本章为七星剑之故,得罪权奸而从南京出逃,投奔扬州舅家。舅舅田节高官居当朝宰相,其子田荣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谢素珍屡被纠缠深感厌恶。时有十三省巡按周文进出巡,途经扬州,闻田荣劣迹,便微服察访,正遇田荣拦路调戏民妇,周挺身解危反遭囚禁,并将被处死。谢素珍贴身丫环叶香,走过水牢,闻周文进叹息之声,遂见义勇为,设计偷开牢门救出巡按,继而冒死深夜盗印,终于让周文进安然脱险。不料周又误登贼船,落入盗贼之手,被药成哑巴逼做船夫。谢素珍与叶香放走周后为避田荣迫害,主仆乔装出走,流徙途中被老父故友张定国收为义女。后周文进投状至张大人处,巧遇谢、叶,最后惩办恶贼喜结良缘。该剧为小歌班第一次来沪时,首批演出剧目之一,民国6年(1917年)6月4日,上演于十六铺新化园,剧名《黄金印》,由袁生莫戏班演出。同年7月17日,梅朵阿顺班又名该戏为《七星剑》,上演于镜花戏园。民国23年(1934年)王杏花演出后,作了较大改动,将上、下本缩为一本——从官船出巡到叶香放走周文进为止,改剧名为《叶香盗印》。建国后,在上海演出时,加上周文进为民除害惩办田荣作为结束。突出了除暴安良的主题思想,删去陈腐落套的情节,着重表现叶香见义勇为的品性。在“盗印”一场做功戏里,王杏花为细致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紧张的戏剧情境,做出了多种复杂的身段动作,使戏紧凑合理,有较强的可看性,成了王杏花的代表作,在越剧艺术教学中,常选作花旦的启蒙戏。1959年,由王杏花主演的该剧参加了上海市戏剧会演,获好评。中国唱片社灌制了王杏花、竺素娥演唱的《叶香盗印》唱片1张。

  白蛇传  神话剧。写在峨眉山修炼千年的白蛇(白素贞)和青蛇(小青),以主婢身份下凡,在杭州遇药材行伙计许仙。白爱许忠厚,结为夫妇。金山寺法海禅师从中破坏,唆使许在端阳节给白饮雄黄酒,白饮后显出原形,许惊吓而死。白醒后至昆仑山盗来仙草,将许救活。后法海又将许软禁于金山寺,白与小青水漫金山,与法海争斗,因白怀孕败回杭州。许逃出金山寺,在西湖断桥与白相遇,夫妻和好。不久,白产下一子,满月时,法海施法将白摄入金钵,镇压于雷峰塔下。数年后,小青炼成神火,烧毁雷峰塔,救出白。该剧在建国前作为时节戏,常在端阳节演出。民国7年(1918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五),由马潮水、费翠棠、王永春等组合的男班,演于上海华兴戏园。旧戏夹有迷信、荒诞的东西。1952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创作室重新编剧,内容上去芜存菁,突出白素贞善良美好的心灵。剧本由成容执笔,吴琛、韩义导演,刘如曾、陈捷作曲,幸熙、苏石风舞美设计,韩义、幸熙服装设计,洪鹰灯光设计,朱传茗、沈传芷舞蹈指导。袁雪芬饰白娘子、范瑞娟饰许仙、傅全香饰小青、吴小楼饰法海、金艳芳饰许姐、魏凤娟饰鹤童、赵雅麟饰鹿童。是年冬,该剧作为展览剧目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间,毛泽东主席陪同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泽登巴尔,在怀仁堂观看了该剧的演出。1956年3月,上海越剧院一团对该剧作修改演出,由袁雪芬任导演并饰白素贞,范瑞娟饰许仙、吕瑞英饰小青。布景新创一格,设计成皮影剪纸式。合作越剧团亦于1952年排演该剧,由红枫编剧,戚雅仙、毕春芳主演。中国唱片社先后在60年代、80年代灌制了由戚雅仙、毕春芳、胡少鹏、水青莲等演唱的“合钵”、“断桥”、“倒塔”等场的唱片。建国前,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傅全香演唱的“合钵”唱片。

  汉文皇后  历史剧。写汉文帝即位不久,册立窦姬为皇后,并找回了与窦姬失散12年的弟弟窦广平。正当姊弟沉浸在团圆欢乐之际,不料广平因幼稚无知,中人奸计,犯下死罪。文帝与窦后情深,对窦广平一案在执法与徇情上犹豫不定。然窦后深明大义,闻知弟弟凶讯虽痛不欲生,但还是支持文帝严明执法,处死窦广平。该剧由张波编剧,吴琛任艺术顾问,胡越导演,李修、庄德义编曲,苏石风、顾大良布景设计,金长烈灯光设计,陈利华、包翠玉服装设计,陈利华造型设计,王元培、郭友涓技导。金采风饰窦皇后、张国华饰汉文帝、赵志刚饰窦广平、沈永明饰贾大夫、袁东饰赵通、董觉君饰赵芙蓉。上海越剧院于1982年10月18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获得文艺界好评,上座较好。1987年,该剧舞美作品参加了中国舞台美术赴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布拉格舞台美术展,荣获“传统与现代舞台美术结合荣誉奖”。1988年,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5集戏曲电视剧播映,主要角色汉文帝、窦广平,改由曹银娣、肖雅扮演。198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

  西园记  古装戏。写书生张继华,偶入赵礼隐居的西园,巧遇王玉真在楼上摘梅失手,花落张身上。张以为玉真有意赠花,又误当她是赵礼之女玉英。适赵慕张之才,聘张至西园执教。某日,张又在园中见到玉真,欲表心怀,玉真含泪叹息而去。疑惑间,园公告以玉英病亡,张又误会刚才所遇的玉真为玉英之鬼魂,在闹出了不少笑话后,才知玉真乃玉英之义妹。误会消解,继华与玉真结成伉俪。该剧是一出抒情喜剧,上海越剧院二团于1980年国庆节,首演于北京影剧院。剧本根据明吴炳所作的同名传奇及贝庚改编的昆剧本改写。改写庄志,导演马科,编曲配器顾振遐、庄德义,舞美设计苏石风,造型设计陈利华,服装设计张娟娟,灯光设计吴报章。徐玉兰饰张继华、王文娟饰王玉真、孟莉英饰香珺、徐天红饰赵礼。该剧通过误会巧合的情节,产生喜剧效果。徐玉兰扮演的张继华,具有迂阔味和书呆气,表现出人物纯朴、憨厚、对爱情笃诚专一的性格。王文娟扮演的王玉真,外表端庄文静、柔顺矜持,内心爱憎分明、热情奔放,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该剧屡演均满座。1980年,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亦受好评。1982年,被上海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连续剧播放,同年获全国戏曲电视剧评比金鹰奖。剧中主要唱腔已由中国唱片公司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

  西施归越  历史故事剧。写越国打败吴国后,西施怀着吴王夫差的遗腹返归故里,遭到国人的鄙视和越王勾践的忌恨,也为旧日情人范蠡大夫所不容,终于跳崖自尽。该剧由罗怀臻编剧,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首演于南市影剧院。导演薛沐(特邀)、杨同时,作曲顾振遐、苏进邹,布景设计苏石风、杨楚之,灯光设计何一健(特邀),服装、造型设计陈利华,技导刘永珍、王佩珍。单仰萍饰西施、王金萍饰勾践、钱惠丽饰范蠡、刘军饰吴优、赵秀英饰西施母、王群饰东施。剧作者以现代意识审视传统观念,对这一历史故事进行了新编,注入新的意蕴,鞭挞世俗偏见,为传统历史剧的创新作了探索。1989年6月23日,《上海文化艺术报》发表了本市部分理论工作者的笔谈,评析了该剧的成败得失: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能激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另一种意见认为该剧强露的政治掩盖倾圮了真实的历史意义,人为的戏剧动作扭曲了内在的人物性格,悲剧实则不准确。《上海艺术家》杂志1989年第一期发表了该剧剧本。1995年,江苏省京剧院将该剧改编成京剧,参加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获“程长庚铜奖”。

  西厢记  古装喜剧。写唐贞元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发生爱情。时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许愿:有退得贼兵者以莺莺许之,张珙驰函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发兵解围。然崔夫人嫌张贫寒而赖婚,张珙相思成疾,莺莺在侍婢红娘撮合下,夜奔西厢探慰张珙,事为崔夫人发觉,拷问红娘,红娘据实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将莺莺许配张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张上京赶考,莺莺与张珙满怀离愁而别。本剧原是周恩来总理为了庆祝中朝协定的签订招待金日成首相,于1953年10月,下达给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排演任务。剧本由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审室根据元王实甫的杂剧,并参考何人改编本改编,苏雪安执笔。导演黄沙、韩义、陈鹏,作曲刘如曾、陈捷、倪秋萍,舞美设计苏石风、幸熙,袁雪芬饰莺莺、范瑞娟饰张珙、傅全香饰红娘、张桂凤饰崔夫人。本剧在10月下旬赶排后赴京。11月23日晚,该剧在怀仁堂招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周总理陪同观看。12月1日,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联合召开了该剧座谈会,田汉、阳翰笙、光未然、张庚等出席。1954年3月,在上海长江剧场公演该剧时,对剧本进行了修改,红娘一角改由吕瑞英扮演。1954年10月,该剧作为国庆5周年观礼剧目晋京演出,周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其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在怀仁堂观看了该剧。11月,该剧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导演奖、优秀演出奖。主演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均获表演一等奖。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携该剧出访民主德国和苏联,对该剧再次修改加工,删去了“佳期”一场戏,又在“赖简”一场戏前、后增加了“传书”和“寄方”两场戏。由吴琛、黄沙导演,刘如曾音乐整理,苏石风、幸熙舞美设计。袁雪芬饰莺莺,徐玉兰饰张珙,吕瑞英饰红娘,张桂凤饰崔夫人。该剧改编忠实于原著,以歌颂莺莺和张珙的纯真爱情,和挣脱封建礼教桎梏的反抗精神为主,一改以往舞台上常见的以红娘为主角的艺术处理。台词保持原著的文学特色,典雅清丽,被剧评家赞为“戏曲舞台上出现过的许多改编本中最好的一个。”唱词颇多存留原曲牌体的格律,唱腔上有较多的出新。演员表演细腻传神,莺莺的热情、矜持,张珙的诚挚、潇洒,红娘的热心、机灵,老夫人的古板、顽固,都刻画得很生动,是袁雪芬、徐玉兰、吕瑞英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成为上海越剧院优秀的保留剧目,被誉为剧种的代表作。1960年12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剧本收入1955年出版的《华东地方戏曲丛刊》第二集,1959年,又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1959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并编入该社1962年出版的《越剧丛刊》第一集。剧中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录音带,发行国内外。1987年7月至10月,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4集电视连续剧,由许诺导演,分中、青年两套演员拍摄。中年组由金采风饰莺莺、吕瑞英饰红娘、刘觉饰张珙、张桂凤饰崔夫人;青年组由华怡青饰莺莺、陈颖饰红娘、裴燕饰张珙、郁利群饰崔夫人。1952年8月,芳华越剧团曾演出该剧于丽都大戏院,由陈曼编剧、黄祖模导演,尹桂芳饰张珙、许金彩饰莺莺、戴忠桂饰红娘、徐天红饰老夫人。卖座甚佳,连演100多场。民国32年(1943年)底,大来剧场演出南薇编导的《西厢记》,演员皆反串行当,袁雪芬扮张珙、张桂莲扮莺莺、陆锦花扮红娘、吴小楼扮老夫人。民国28年(1939年),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由筱丹桂、贾灵凤演唱的《拷红》唱片。40年代后期,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由王文娟、竺素芳演唱的《拷红》和《红娘叫门》的唱片。

  光绪皇帝  历史故事剧。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背景,通过光绪与珍妃的爱情描写和康有为、翁同和等人主张变法、反对投降,同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反映了近代史上一场变革与守旧的尖锐的斗争。该剧取材于《瀛台泣血记》、《御香飘缈录》、《清宫琐记》、《慈禧太后演义》等资料,并参考了话剧《清宫怨》、《清宫外史》等编写而成,由红枫编剧,卓云、孔敏导演,贺孝忠作曲,梁音配器,朱一秋布景设计,张坚安服装设计,陈培造型设计,王世袭技导。毕春芳饰光绪、朱祝芬饰珍妃、魏兰芳饰慈禧、陈金莲饰翁同和、潘笑笑饰李连英。1981年2月,静安越剧团演出于美琪大戏院,满座1月,后移至共舞台续演1月。上海戏剧家协会为该剧召开了座谈会,受到了历史学家和戏剧界专家的好评。

  则天皇帝  历史剧。写唐太宗逝世,才人武媚娘被禁安业寺为尼。高宗继位,召武媚娘入宫为妃。王皇后生妒,用蛊惑妖法算计媚娘,为内侍刘承德揭穿,高宗怒欲废后,元老上官仪、徐敬业等劝阻,并诬媚娘。媚娘进行反诘,徐遭贬为柳州司马。媚娘晋封皇后,助帝革新政事。上官仪连结太子李贤,谏帝废武后。武后察知,废李贤而立李哲。高宗死,武后因李哲庸懦,废为庐陵王,自临朝称则天皇帝。徐敬业、敬猷兄弟起反,并使骆宾王草檄讨武后。武后平乱后采取设女科、立铜柜、开言路、亲出巡、理民冤等革新吏治之举。唐宗室不服,伪托奉李哲敕书谋反。武后召回李哲,瓦解政变,但见李哲懦弱如故,拟禅位于外姓。狄仁杰告以祖宗之法不能轻改,武后不得已,仍立李哲为太子,继己之位。该剧由吴琛(执笔)、王文娟、孟云棣创作,上海越剧院二团于1959年6月,首演于上海艺术剧场。吴琛、徐玉兰导演,顾振遐编曲,苏石风、顾大良舞美设计,陈利华服装造型设计,明道宣灯光设计。王文娟饰武则天、郑忠梅饰唐高宗、吴小楼饰上官仪、徐慧琴饰徐敬业、徐玉兰饰狄仁杰。剧作者根据史料,着力表现武则天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风度,受到文艺界的好评。王文娟扮演的武则天具有豪迈的气魄和机智果断的性格,亦受行内赞赏。《上海戏剧》1960年5月号,发表了该剧剧本。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60年8月,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1961年,河南豫剧院将此剧移植演出。吴素秋主演的京剧《则天女皇》亦据此剧改编。

  血手印  传统剧。又名《王千金祭夫》,写书生林招得与富绅之女王千金自幼订婚。林家贫,王千金约林花园赠金。马夫张培赞冒名劫金,并杀死王家婢女,致林被诬判斩。王千金赴法场祭夫,林母投状包公,旧案重审,冤狱平反,夫妻团圆。越剧老本来自宝卷,迷信色彩较浓。民国6年(1917年)9月11日,男班梅朵阿顺班在镜花戏园演出了《林钊得卖水》,后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常演剧目。1957年2月,该剧由合作越剧团改编演出,改编本力图通过林招得受冤事件,暴露封建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突出了王千金不畏强暴的性格,歌颂了人民幻想中的清官包公。该剧由傅骏改编、金风导演。戚雅仙饰王千金、毕春芳饰林招得、陈金莲饰包公、潘笑笑饰薛国舅、丁兆丰饰张培赞。戚雅仙在“法场祭夫”一折中,通过“三杯酒”、“托三桩”和“祭夫调”等唱段,尽情发挥唱腔艺术,被公认为戚派代表作之一。该剧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编入《戏曲小丛书》出版单行本,1962年,又选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越剧丛刊》第二集。“花园相会”、“法场祭夫”重场唱段,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发行。1939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赵瑞花演唱的《王千金祭夫》唱片1面。

  血染深宫  历史故事剧。写南宋高宗帝赵构之母自北归来,谓赵构之妹媛媛公主已死于金邦。不料媛媛前来求见赵构,经大理寺审辨确认,赵构接报甚喜。然太后却认为这是民女假冒,欲置死媛媛。几经周折,兄妹终于相认,赵构方知母后早已下嫁金将。但为保体面,巩固皇座,赵构不惜违悖人伦之情,亲刃媛媛,迫太后自尽。该剧由李莉编剧,原名《深宫怨》,曾发表于1988年《剧本》2月号。1989年春,经修改后由上海越剧院三团投排,5月9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导演胡越、作曲刘如曾、副导演兼技导方云、布景设计顾大良、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造型设计指导陈利华、服装造型设计张豫美。赵志刚饰赵构、孙智君饰赵媛媛、胡敏华饰韦太后、史济华饰王洪、许杰饰韩斌。国庆节赴宁参加中国艺术节华东片(南京)演出,并获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和文化部、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1988年——1989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

  问君能有几多愁  历史故事剧。南唐国主李煜,不谙政事,喜爱诗文词曲。周氏姐妹两人先后嫁于李煜为国后。先是大周后娥皇有病,周老夫人携小女娥妹进宫探望,李煜被娥妹天真活泼的性格吸引,约她夜半相会,娥妹似懂非懂,惶惶然手提金缕鞋悄悄赴约,此事被娥皇知道,醋意伤心,病势加重,娥妹探病,言明真相吐心曲,虽获姐姐谅解,但皇儿仲宣的突然夭折,使娥皇雪上加霜,悲哀过度而早逝。这时,赵匡胤北方建立了宋朝,早有扫灭南唐之意,先派宋使南来金陵议婚,欲以长公主为南唐继国后,李煜心中不愿,又怕得罪宋朝,正在十分为难时,娥妹假扮继国后,骗过宋使,一个玩笑,弄假成真,娥妹真的成了南唐继国后。于是宋兵借口进攻南唐,李煜无力挽救危局,与小周后垂泪对宫娥,仓皇辞祖庙,成了宋朝的降臣命妇。来到汴京后,身为违命侯的李煜思念故国,写了许多绝妙佳词,谁知新词成祸种,宋皇命小周后进宫吟唱侍宴伴驾,明知要受辱,李煜无力卫护,含恨饮毒,临终写下了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剧中词与曲,情深意远,优美感人。导演、表演、舞美、服装都有成功创造。尤其胡佩娣扮演的小周后娥妹,聪颖灵秀,纯情无邪,娇憨可怜,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上海越剧院一团首演于1988年。编剧薛允璜、导演胡越、作曲李修、舞美设计崔可迪、服装设计张豫美、灯光设计周银根、技导王佩珍,陈琦、胡佩娣主演。此剧公演后,上海各报发表了报道和评论。“手提金缕鞋”一折,1988年7月,参加全国越剧折子戏宝灵杯三新奖演出,名列榜首,获优秀演出奖。胡越获导演奖,胡佩娣获优秀主角奖,扮演太监的宋惠玲获配角奖。

  红楼梦  古装戏。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写林黛玉幼失双亲,寄居外祖母家,心情忧郁,体弱多病。表兄贾宝玉与她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宝玉祖母不许他俩联姻,而要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于是王熙凤用调包计撮合宝、钗。黛玉得悉,旧病加剧,烧毁生平诗稿,含恨而死。宝玉在洞房之夜明白骗婚真相,惊愤交加,急奔黛玉灵前哭悼后愤然出走。该剧由原上海越剧院二团排演,编剧徐进,艺术指导吴琛,导演钟泯,作曲顾振遐、高鸣,布景设计苏石风、许惟兴,服装造型设计陈利华,灯光设计吴报章、明道宣。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陈兰芳饰薛宝钗、唐月瑛饰王熙凤、周宝奎饰贾母、徐慧琴饰贾政、郑忠梅饰王夫人。该剧于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于共舞台及大舞台,连演54场,场场爆满,观众达86 343人次。1959年,该剧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晋京演出,周恩来总理莅临观剧并接见编剧及主要演员,对该剧加以肯定和鼓励。1959年春,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胡志明主席观剧后接见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1961年,刘少奇主席在沪观看该剧后接见了剧组演职员。1960年,去香港演出,角色调整为金采风饰王熙凤、吕瑞英饰薛宝钗。1961年4月,周总理陪同金日成到杭州进行国事活动,该剧奉调赴杭招待演出,周总理、金日成观后接见了徐玉兰、王文娟。1961年9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1962年,该剧被朝鲜国立民族艺术剧院移植为唱剧。1960年,上海越剧院首次携该剧赴香港演出。80年代以后,该剧分别以不同的演出阵容,先后赴日本、法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出。1962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成上、下两集的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岑范导演。影片在国内外放映大受欢迎。该片在1962年11月21日起,在香港连续映出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香港报纸在1个多月内发表了香港文艺界人士撰写的评论文章达100多篇。1978年,该片在国内重映,轰动全国,不少地方昼夜不停地放映,观众之多,创历史纪录。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59年8月,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又于1979年4月、1982年10月,再版发行,并被收入《越剧丛刊》第一集。1961年,香港万里书店将该剧编入《越剧精华》第一集出版。1993年,被选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1978年9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根据该剧电影选编的摄影连环画册。戏中唱腔,多次被中国唱片社及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国内外。该剧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歌颂他们的叛逆性格,揭露了封建势力对新生一代的束缚和摧残。剧本文词优美,雅俗共赏,音乐声情丰满,布景富丽堂皇,表导演细腻,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紫鹃等一系列艺术形象,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美。它是上海越剧院优秀保留剧目,徐玉兰、王文娟代表作之一,有剧种代表作之称。建国前,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尹桂芳演唱的“贾宝玉哭灵”和玉牡丹用〔四工调〕演唱的“焚稿”唱片。民国26年(1937年),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了支兰芳演唱的“黛玉葬花”唱片。

  花木兰  古装戏。由施银花、屠杏花领衔的第一舞台,于民国27年(1938年)9月3日夜场,首演于通商剧场,剧名为《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年9月12日至14日的夜场,由姚水娟,竺素娥领衔的越吟舞台,亦编演该剧,上演于天香戏院,剧名亦称《花木兰代父从军》。此剧根据古诗《木兰辞》,并参照梅兰芳的《木兰从军》改编。由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全剧分10场,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起,到她与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同伴团圆结束。该剧是女子改良文戏时期的第一个新剧目,也是越剧聘用专职编剧编演的第一个剧目。由于寓有爱国抗日之意,《戏报》、《梨园世界》两种报纸为该剧演出编了特刊,华兴电台在首演第二天就播讲了花木兰故事;英文《大陆报》则于演出前一天的9月11日,在“本地表演”栏目发表剧照和评论。把花木兰比作欧洲十字军时代的圣女贞德。姚水娟的表演先以旦角演出木兰腼腆娴静的裙钗面目,改换男装后又以生角演出木兰英武爽朗的气度,中间还穿插有武功。该剧在后来复演时,改剧名为《花木兰》。1944年1月,袁雪芬在大来剧场主演《木兰从军》,由徐进编剧,洪钧导演。

  花中君子  古装剧。源出于河北梆子传统戏《陈三两》。写才女李素萍家遭变故落勾栏,但矢志不作娼女,以卖文为鸨母挣银。因所作诗文每篇售银三两,故改名为陈三两。又认货郎陈奎为义弟,教其诗文,上京应试。尔后,三两被鸨母卖给珠宝商张子春为妾,三两不从,张贿通沧州知府,对其严刑拷打,逼其“从良”。不料知府即三两失散10年的胞弟李凤鸣。其时,京试中魁,职授巡按的陈奎钦差过此,三两不徇私情,要求陈奎将胞弟依法定罪。该剧由徐进、纪乃咸编剧,上海越剧院于1983年11月排演,张少祥、刘觉导演,苏进邹作曲,陆云峰布景设计,孙志贤、包翠玉服装设计,孙志贤造型设计,周银根灯光设计。吕瑞英饰李素萍、赵志刚饰李凤鸣、许杰饰陈奎、张国华饰李九升、张秋萍饰一寸金、徐德明饰张子春。男女对唱定E调,唱同腔同调。“花魁斗赃官”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女主角的唱工繁重,吕瑞英在大段〔弦下腔〕中融进〔尺调腔〕的成份,恰切地表现出人物既愤恨又悲痛的情绪感人至深。在“姐弟分别”的男女声对唱中,男角唱〔尺调腔〕,女角唱〔弦下腔〕、〔尺调腔〕、〔四工腔〕相结合的异腔,使男女声腔的衔接自然流畅,不失韵味。

  杏花村  历史故事剧。写宋钦宗时,金兵入侵,杏花村青年纷纷参军,王老汉舍不得儿子王强去从军,反命他外出暂时躲难。金兵入村,抢掠烧杀,村女小翠被烧死,王老汉见状觉醒,鼓励避乱回来的儿子上太行山聚义抗金。自己偕女儿、媳妇,与群众一起,为义军推车送粮。途中,粮队被金兵发现追赶,王老汉为保护大众,决定牺牲自己,把金兵引上岔路。金兵发觉中计,擒住王老汉欲杀,幸太行义军及时赶到救下王老汉,驱走金兵。该剧系1951年夏,上海越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联合大义演的剧目,是作者在1个月里赶写出来的。编剧徐进,导演黄沙,作曲陈捷、刘如曾、王元坚,装置设计幸熙、苏石风、韩义,灯光设计胡孑。徐天红饰王老汉,王文娟饰陈氏,尹桂芳、徐玉兰饰王强,傅全香饰王素莲,杨美蓉饰小翠,戚雅仙饰翠母,竺水招饰欧阳行,范瑞娟饰高健风,陆锦花饰翠哥,张桂凤饰金将,魏凤娟、张茵、吕瑞英、金采风、赵雅麟、丁赛君等担任群众角色,上台演员共达90多人。戏于7月23日开排,8月8日彩排,8月10日至31日,演出于大众剧院,场场满座。报纸有文批评该剧描写环境和人物都较概念,没有写出历史氛围。赵景深在《新民晚报》上,撰文赞扬徐天红扮演王老汉推车送粮的表演。

  李娃传  古装戏。写唐代官家子郑元和,热恋长安名妓李亚仙,因金钱荡尽,被鸨母逐出,流落下层为歌郎,被其父郑北海发现,认为有辱家门,鞭笞至死,弃尸荒郊,然被叫化李四救活。一日,元和行乞市上,被亚仙遇见带归,劝其苦读。但元和恋情,用心不专。亚仙剔目以激励,元和遂发奋攻书,终于中试做官。父子、夫妻、翁媳尽释前嫌,合家团圆。该剧原系上海越剧院一团向成都川剧院学习剧目,1959年9月16日,移植演出于人民大舞台,剧名为《李亚仙》,由朱铿导演、项管森音乐整理、顾大良美术设计、明道宣灯光设计。范瑞娟饰郑元和、傅全香饰李亚仙、张桂凤饰郑北海、竺菊香饰李四,演出很上座,连演1个多月。1962年,朱铿、张洁娴参考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和六十种曲《绣襦记》进行改编,定名为《绣襦记》演出仍受欢迎,连续客满100多场,也引起了上海戏剧界的争鸣。《上海戏剧》1963年第二期、第三期分别发表袁斯洪和王一纲的褒贬不一的长篇评论文章。1981年,剧院将该剧修改复演,易名《李娃传》,由青年演员男女合演。1983年,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仍由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竺菊香主演,陈鹏导演、刘如曾作曲。该剧为范瑞娟、傅全香代表作之一。其中“责子”、“剔目”、“教歌”三场戏唱、做精彩,常作为折子戏演出。全剧已由上海电视台录像播放。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等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

  李翠英  传统剧。根据越剧传统连台本戏《玉连环》整理改编。写明朝年间,吏部尚书赵斌与狼山总兵白龙江同朝,白因故被打入天牢,赖赵保奏,幸免死罪被贬为民。为报恩,白将女儿赛花许与赵子云卿,并以玉连环为聘。十数年后,当白闻知赵亡家衰,顿萌赖婚之念,阴谋毒死了持环前来投亲之婿,然后逼女改嫁皇亲。岂料,被害的是个骗环夺命、冒名顶替的李文林。而赵云卿经人救治借宿客店,店女李翠英闻知云卿与赛花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遂设法让这对未婚夫妻去“灵堂”相会,并商抗婚之计。事败,白买通官府,诬云卿犯盗宝辱女之罪,屈打成招,判斩。李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向巡按邹应龙告状,终使冤情大白。《玉连环》系小歌班第一次进入上海的首批演出剧目之一,民国6年(1917年)5月28日,演出于十六铺新化园(新舞台原址),后为绍兴文戏时期常演的剧目。1958年冬,少壮越剧团进行整理改编,歌颂民女李翠英仗义救人的高尚品德。保留并丰富了原“串珠花”、“路台告状”等优秀片断,删去了“赵云卿扮女”、“李翠英破大小铁盘山”,后被皇帝敕封为御妹等芜杂情节,一改过去演《玉连环》多以赵云卿与白赛花这对夫妻坎坷命运为主线,和一夫多妻大团圆的俗套。该剧最早由该团的编、导、演集体讨论,分场编写,由编剧杨理执笔统一,导演贝凡,技导方传芸,作曲唐惠良(执笔),团美工组舞美设计。张云霞饰演李翠英、李忠萍饰演白赛花、庞天华饰演赵云卿、魏梅照饰演邹应龙、张小巧饰演李母、邢月樵饰演白龙江。1959年4月7日,首演于丽都大戏院,后经修改加工,作为向建国10周年的献礼剧目。次年,在锦江小礼堂为班禅副委员长作专场演出。该剧是少壮越剧团的保留剧目,是张云霞的代表作之一。卢湾越剧团于1982年春节,由范迪声在原有剧本的基础上,再作修改,充实了“打花轿”的情节,使李翠英的艺术形象更趋完善。“行路”、“告状”两场戏,1963年,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2张唱片,1980年,再次由该社灌制成小薄膜密纹唱片。民国33年(1944年),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尹桂芳、竺水招演唱的《玉连环》唱片2张和余彩琴演唱的《李翠英告状》唱片1面。

  何文秀  传统剧。根据同名传奇、弹词故事改编,剧情表现明代嘉靖年间,忠良之子何文秀自幼读书识礼,17岁时,因奸臣陷害,全家蒙难,他落魄飘零,遇相国小姐王兰英相助,两人相爱,私订婚姻。翌年,文秀受恶霸张堂所害,被诬入狱,幸被救出,后金榜题名,被任命为巡按。兰英以为文秀屈死,设灵牌祭奠3年,文秀在海宁寻访到兰英下落,化装成算命先生前去探询,深为兰英的至诚感动,两人终于团聚,并将张堂正法。民国11年(1922年)11月28日,男班费翠棠等上演于上海第一戏院。1953年1月5日,芳华越剧团演于丽都大戏院。剧本由陈曼、杨理改编。司徒阳导演、仲美舞美设计、郑传鉴技导、连波作曲,尹桂芳饰何文秀,许金彩饰王兰英。此剧为尹派代表作,唱腔富有特色。尤其是“桑园访妻”和“哭牌算命”两段,前者用〔四工腔〕,明快流畅,淳朴洒脱,字位节奏灵活多变,富有乡土气息;后者将〔四工腔〕与苏州弹词〔书调〕、杭州滩簧〔武林调〕融合为一体,创造出〔算命调〕。演唱时借鉴曲艺音乐说唱结合的艺术手法,说与唱衔接熨帖,随意自如,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这两段唱,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发行。1962年、1980年,福建芳华越剧团返沪演出,该剧为主要剧目之一。80年代,上海越剧院曾排该剧,由赵志刚饰何文秀。民国26年(1937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屠杏花演唱的“桑园访妻”唱片1张。1958年,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尹桂芳、许金彩演唱的“哭牌算命”唱片3张。1985年,中国唱片社灌制了赵志刚演唱的“狱中”、“访妻”、“算命”唱片3面。1988年,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灌制了赵志刚、连玉烨、胡敏华、史济华演唱的大薄膜密纹唱片《何文秀》2张。

  沙漠王子  古装戏。根据《天方夜谭》中的故事改编。剧情表现蒙古西萨部落年刚1岁的王子罗兰,因父王被反叛的酋长安达杀害,流亡沙漠。十余年后,罗兰邂逅沙龙酋长的公主伊丽,二人一见倾心,相约1年后重聚。1年后,罗兰赴约,公主已被安达掳去,于是乔装入宫与公主相会。安达作妖术使王子双目失明,后王子得沙龙相助,起兵复国杀安达。因思念公主,遂弃王位,乔装算命人抱古琴四处寻访。伊丽此时已留居霍逊酋长营中,一日闻琴,遂召进帐中,算命间认出王子,喜极而拥吻之,王子双目复明,二人团圆。该剧由徐进编剧、钟泯导演、仲美舞美设计。民国35年(1946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芳华剧团首演于九星大戏院。尹桂芳饰罗兰、竺水招饰伊丽、吴小楼饰安达、吕云甫饰沙龙、筱桂芳饰霍逊、戚雅仙饰碧美。该剧是芳华剧团正式建立后的第一出新戏,也是越剧表现蒙古族题材的第一个剧目,全部用蒙古服装,以沙漠风光为背景,布景、灯光绚丽多彩。剧中“算命”一段唱,从〔尺调腔〕的〔慢板〕开始,经〔缓中板〕再转〔慢中板〕、〔快中板〕、〔连板〕、〔散板〕、〔慢中板〕,疾徐错落,层次分明,行腔自然,随人物情绪的进展起伏跌宕;其拖腔、落腔典型地体现了尹派的特点,流传广泛。民国35年(1946年)曾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1981年,尹桂芳在连波协助下,又对这段唱作了加工,由中国唱片社重新灌制唱片。1982年,虹口越剧团重排,由陈曼编剧,任广智导演,连波作曲,陈必华布景设计,金长烈灯光设计,秦忠明服装设计。尹桂芳任艺术顾问,尹小芳、戴忠桂主演。1月25日,首演于中国剧场,连满60场,观众达84 079人次,上海电视台摄成录像播放。其舞美设计图参加了是年12月举办的全国舞台美术展览会。1985年,中国唱片社灌制了赵志刚演唱的《算命》唱片1面。1987年秋,上海电视台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由陈曼等编剧,赵慧娟导演,赵志刚、周晓芬、张承好主演。

  沉香扇  传统剧。写兵部尚书千金蔡兰英在庙中与书生徐文秀一见钟情。兰英临走时失落沉香扇,为文秀所拾。文秀为物归原主,卖身为奴入蔡府。不久,文秀与兰英再次相会,互盟终身后,文秀上京赴考,蔡夫人硬将兰英许配官家子昌义范,兰英女扮男装,逃婚出走,被文秀舅父陆绍龙收为义子。京试中,文秀中状元、义范中榜眼、兰英中探花,蔡兵部又将女儿许给探花,从而造成“三元夺妻”的局面。结果,文秀与兰英在书房相会后,得陆绍龙之助,为兰英解除了父母做主的婚姻,玉成文秀与兰英的姻缘。这是一出喜剧,为绍兴文戏时期常演剧目。民国8年(1919年)2月27日,男班王永春、白玉梅戏班即首演于闸北第一戏院。建国后,不少剧团整理演出。上海越剧院于1960年1月演出,剧本由金艳芳、吕瑞英、张桂凤、陈少春整理,石景山导演。是年6月16日,该剧在锦江饭店小礼堂为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等中央领导人作招待演出,由朱东韵、陈少春、张桂凤主演。该剧“书房会”一场,常作折子戏演出。上海越剧院于1980年,携“书房会”去香港演出,由王文娟、丁赛君主演。香港电影故事片《三凤求凰》即根据该剧改编。民国28年(1939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由姚水娟、竺素娥唱的《书房会》唱片。1961年,中国唱片社灌制了由陈少春、朱东韵演唱的《沉香扇》唱片2张。1986年,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灌制了筱月英等演唱的《沉香扇》唱片5面。

  沈园绝唱  历史故事剧。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唐蕙仙伉俪情深,为陆母所嫉,强令陆游与蕙仙决绝。陆游赴考,受到秦桧迫害,落第而归,迫于母命另娶王氏,蕙仙改嫁赵士程。10年后,二人在沈园偶然相逢,陆游百感交集,遂在壁间题词《钗头凤》,此后陆游投身戎伍,鼓吹北上中原,驰骋抗金第一线……嗣后,宦海沉浮,历时五十余年。唐蕙仙因忧患多病,不幸早逝。陆游在八十多岁重吊沈园时,只能长歌当哭。同时还寄望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该剧1994年8月9日,由虹口越剧团首演于曲阳文化馆剧场。9月,参加“’94上海新剧目展演”获纪念奖。编剧郑拾风、导演彭安娜、作曲何占豪、舞美设计崔可迪、灯光设计潘家瑜、服装设计张豫美。韩婷婷领衔主演饰陆游,蒋士英饰唐蕙仙。1993年春,该剧由上海电视台、上海越剧院联合摄成4集越剧电视剧播放,许诺导演,范瑞娟饰陆游、吕瑞英饰唐蕙仙。

  张羽煮海  神话剧。根据元李好古杂剧剧本《沙门岛张羽煮海》改编。写秀才张羽借寓于东海岸边石佛寺中。一日,他的琴声引来了东海龙宫的琼莲公主,两人志趣相投,琼莲临别相赠龙宫之宝鲛鱼肖帕,暗许婚姻,并相约八月十五在海边相见。谁知琼莲为拒天龙之婚,被龙王关入鲛人洞中受苦,张羽闻报借助鲛鱼肖帕闯入龙宫求见,反遭天龙之辱,被绑在鲛人洞外化成礁石。琼莲得讯舍出颌下骊珠救张羽出龙宫,张羽生还人间,并得龙母指点至蓬莱岛求仙相助,蓬莱仙姑赠他三件法宝,在沙门岛煮海,烧死天龙,降服龙王,最终成全了张羽和琼莲的美好心愿。该剧1983年7月4日,虹口越剧团首演于北京影剧院(美琪大戏院)。艺术顾问尹桂芳,艺术指导郑传鉴,陈曼编剧、徐为导演、连波作曲、陈必华舞美设计、金长烈灯光设计、孙志贤服装设计。尹小芳饰张羽、张蓓丽饰琼莲、程心如饰碧莲、李青君饰龙王、刘亚琴饰天龙、刘素素饰龟相。该剧的神话故事美丽动人,布景灯光具有神奇变幻的特色。“龙宫”一场布景制成模型,参加了 ’89上海国际舞台美术展。全剧由上海电视台摄成录像,多次播放。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录制音带1盒和灌成唱片1张。浙江西泠印社印成彩色年画16幅,向全国发行。

  卖油郎  传统剧。根据小说《今古奇观》第39回“卖油郎独占花魁”,和同一题材的传统剧目编写。描写宋朝卖油郎秦钟,为帮助同乡辛善在战乱中失散的女儿,不惜辛劳,积十两银子,去会见沦落风尘的花魁女辛瑶琴,直等到三更,瑶琴才大醉而归,秦钟奉茶端汤服侍至天明离去。后来,瑶琴遭恶少吴公子欺辱,被抛在雪地上受冻,又逢卖油郎相救,两次相遇,使瑶琴深为感动,产生爱情。后瑶琴与做了官的父亲团聚,仍不嫌秦钟“贫贱”,与之成婚。民国8年(1919年)5月3日,男班王永春、白玉梅戏班演出于闸北第一戏院,剧名为《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绍兴文戏时期的女班亦有演出。50年代,芳华剧团尹桂芳亦曾主演《卖油郎》。静安越剧团于1982年2月,重新编写,演出于延安剧场。剧本由红枫、傅骏改编,金风导演,连波作曲,胡银康舞美设计。毕春芳饰秦钟,朱祝芬饰辛瑶琴。改编本对传统剧作了去芜存菁的处理,突出了秦钟的忠厚老实和辛瑶琴的真挚感情。

  雨夜惊梦  古装戏。剧情表现侠盗林金标的女儿芸香,在路上受土豪华子明调戏,被过路青年骆文英解救,林金标将芸香许配给文英,华子明前来抢亲,被林金标击毙。林金标与芸香、文英雨夜畏罪出逃,投宿一古庙中,庙中香火讲述妖怪故事,芸香惊俱,不能安睡,恍惚间有魔王前来抢人。忽怪声大作,乡人来报,华子明实未死,已为官府所捕,请速返家,林芸香与骆文英遂成眷属。洪钧(韩义)、蓝明编导。民国32年(1943年)2月22日,大来剧场首演。刘雅君、袁雪芬饰前后林芸香,张桂莲饰骆文英,周雅云饰华子明,徐天红饰林金标,吴小楼饰魔王,陆锦花饰无须仙。该剧使用彩色聚光照明,吸收了外国电影中表现幻觉的手法,灯光和音响效果的使用,使梦境的表现瑰丽奇幻,充满神话色彩。

  明月重圆夜  古装戏。剧情表现渔家女钟慧珠某日售鱼归,路遇强暴,被青年程君毅解救,二人情投意合,爱苗滋生。君毅之父欲让他同主人之女袁明莺成亲,君毅不同意,父子反目,遂往苏州投亲,不料投亲不遇,流落异乡,恰遇客居苏州的明莺。明莺百般深情,君毅无动于衷,写信给慧珠,信被明莺偷换。慧珠收信,见信内说君毅已与明莺订婚,如晴天霹雳,深受刺激,轻生投湖,被老父所救。翌日,明莺来,欲以金钱买爱,在听慧珠倾诉衷情后,深深感动,不禁悔悟。君毅返乡,明月重圆夜,与慧珠互诉愁肠离情,一对忠于爱情的恋人,终于团聚。徐进编剧,洪钧导演。民国33年(1944年)2月17日,首演于大来剧场。袁雪芬饰钟慧珠、张桂莲饰程君毅、叶雅兰饰袁明莺、戚雅仙饰钟慧玉、徐天红饰钟老儿。该剧的特点是在越剧中第一次全剧使用〔尺调腔〕,〔尺调腔〕从民国32年(1943年)创造至此剧已较完整、成熟。百代唱片公司曾将剧中慧珠欲投水时的父女对唱灌制成唱片。

  金山战鼓  历史剧。写南宋时,金兵破临安,宋高宗赵构率大臣逃亡海上,各地义军及爱国将士奋起抗金,迫使金兵暂时北撤。南宋大将韩世忠率兵八千拦截,将金兀术统领的十万金兵逼进死港黄天荡,韩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宋军士气大振,终于以少胜多,大败金兵。该剧根据宋史“韩世忠本传”和“双烈记”传奇等材料编写,上海越剧院三团于1960年8月,首演于大众剧场。编剧徐进,导演朱铿、黄沙、陈少春,编曲陈捷、周柏龄,舞蹈指导方传芸、陶德康、赵君艳,舞台设计苏石风、顾大良、陆云峰,灯光设计明道宣,服装造型设计陈利华。张桂凤饰韩世忠、吕瑞英饰梁红玉、曹银娣饰赵构、竺菊香饰金兀术、吴小楼饰魏良臣。该剧颂扬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文艺界和观众的好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羊城晚报》及《上海戏剧》、《解放》等报刊均载文赞扬。1960年12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1961年,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又排演该剧,由张国华饰韩世忠、张丽琳饰梁红玉、徐瑞发饰赵构、杨同时饰金兀术、陈承秉饰魏良臣。

  泪洒相思地  古装戏。根据《今古奇观》中的《王娇鸾百年长恨》故事改编。剧情表现苏州书生张青云到杭州求学,中秋之夜,隔墙闻琴声,与少女王怜娟在后花园一见钟情,私订终身。3个月后,青云接到母亲病重的家信,两人忍痛分别。回到苏州,青云方知父母设下骗局,实为让他与吏部尚书之女蒋素萍成婚,为谋前程,他背弃怜娟。怜娟久无青云音讯,又因怀有身孕,被其父推入西湖,幸被渔婆救起,怜娟变卖首饰作路费来到苏州,青云非但不肯相认,还欲治她一死。蒋素萍同情怜娟遭遇,前去客店看望,怜娟已奄奄一息,临终前她诉说了自己内心的痛楚。该剧由胡知非、樊篱编剧,樊篱导演,邬长贵绘景,姚水娟、李艳芳主演,民国31年(1942年)4月1日起,越华剧团在皇后大戏院首演,连演84场,以后又多次重演,上座均好,成为姚水娟最著名的代表作。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了姚水娟演唱的《泪洒相思地》唱片1张。建国后,上海少壮、东风、虹口等越剧团曾将该剧整理演出。

  屈  原  历史剧。根据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为蓝本进行改编。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反对腐败,推行仁政,对外主张联合抗秦,遭到贵族大臣上官大夫靳尚等的反对。靳尚利用怀王的昏聩及南后的贪婪,收受贿赂,与秦使张仪同流合污。张仪游说以600里地归楚为饵,诱楚绝齐亲秦,受到南后的款待。他们为除屈原,在一次预谋好的酒宴歌舞上,南后佯装酒醉,倒向屈原,屈原无奈搀扶,适遇怀王临场所见,于是屈原被诬革职,囚禁太庙。屈原的学生婵娟,崇仰屈原爱国的政治主张,闻师受陷,四出寻找,好容易在太庙重见时,已是饥寒交迫,屈原以酒为婵娟暖身,谁知酒中有毒,婵娟身亡。屈原悲愤填膺,长啸天问,并把题有桔颂的纱巾复盖婵娟身上,以作祭奠,在旁监禁的卫士深为感动,救出屈原,火烧太庙,共谋救国大业。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于丽都大戏院,由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音乐顾问陈歌辛,连波、金笳作曲,仲美舞美设计。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尹桂芳为扮演屈原,还专程赴京观摩赵丹主演的屈原。继而又向文怀沙(楚辞学者)、陈鲤庭(话剧《屈原》导演)、叶苗(话剧《屈原》舞美设计)等请教和考证。为塑屈原形象,她冲破越剧小生行当,带上胡须,较成功地塑造了高风亮节的爱国大诗人的形象。该剧在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获优秀演出奖及音乐演奏奖。扮演屈原的尹桂芳和扮演婵娟的戚雅仙,获表演一等奖,扮演渔翁的商芳臣和扮演张仪的徐天红,获表演二等奖,扮演南后的许金彩和扮演靳尚的许瑞春,获表演三等奖。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将“诬陷”、“天问”两场灌成唱片。

  孟丽君  传统剧。写元代才女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元成帝识破丽君乔装,欲纳为妃,丽君不从,后在太后帮助下,丽君得以救忠除奸,与皇甫少华完婚。该剧为绍兴文戏时期常演的连台本戏,情节曲折。民国10年(1921年)3月5日,男班梅朵阿顺班首演于升平歌舞台,后为绍兴文戏时期常演剧目。上海越剧院于1957年7月25日,演于大众剧场。剧本由张桂凤、吕瑞英、陈少春根据男班艺人刘金玉、金喜棠的整理本整理,陈少春执笔。导演朱铿、副导演张桂凤,音乐整理薛岩,舞台设计顾大良,服装设计陈利华,灯光设计吴报章,技术指导薛传纲、李君庭。吕瑞英饰孟丽君、陆锦花饰元成帝、陈少春饰皇甫少华、张桂凤饰皇甫敬、吴小楼饰孟士元、金采凌饰苏映雪。1980年3月,上海越剧院二团根据丁西林的话剧《孟丽君》改编排演,改编吴兆芬,导演吴伯英,编曲金良、子川,舞美设计杨楚之、王强华,服装设计张娟娟,化装造型设计孙志贤,灯光设计明道宣,技导夏阳、刘永珍。王文娟饰孟丽君,丁赛君、曹银娣饰皇甫少华A、B角,金美芳饰元成帝,孟莉英饰荣兰,唐月英饰皇后,周宝奎饰皇太后。1982年夏,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剧播映,获全国第一届戏曲电视剧评比一等奖。剧中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等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民国25年(1936年),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男班王永春、张雪芳演唱的《孟丽君?游上林苑》唱片1张。民国26年(1937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施银花、屠杏花演唱的《孟丽君?看图》和赵瑞花演唱的《孟丽君?看画》唱片各1张。1958年,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张云霞演唱的《孟丽君?描容》唱片1张。

  春  草   古装戏。根据福建蒲仙戏《春草闯堂》移植改编的讽刺喜剧。写尚书之子吴独调戏相国小姐李半月,打死民女张玉莲,被义士薛玫庭愤而击毙。尚书夫人迫令知府胡进处死薛玫庭,李半月贴身丫环春草闯堂辩理冒认薛为相府姑爷,胡认势不认理,到相府对证。情急间,半月权认薛为未婚夫,相国李仲钦在京闻讯,以为有碍家声,写信命胡将薛处死,春草和半月知情,巧改书信,致使胡大张旗鼓送薛进京完婚。百官到相府祝贺,皇帝也赐下了“佳偶天成”匾额,李相国见事弄巧成拙,只得认薛为婿。1962年,福建《热风》杂志第二期公开发表了由陈仁鉴(执笔)等编写的《春草闯堂》剧本,少壮越剧团据此移植。剧本由范迪声移植改编,俞子涛、方传芸导演,唐惠良作曲,仲美舞美设计。张云霞、薛桂珍分A、B角饰演春草,徐志芳饰李半月,庞天华饰薛玫庭,张小巧饰胡知府,魏梅照饰李相国。12月22日,在上海共舞台首演,首期演出46场,均满座,上海电视台作现场直播。1980年,全剧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薄膜密纹唱片发行。1982年,卢湾越剧团进行重排复演,“行路”、“闯堂”两场,又被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多种盒带发售。该剧原系少壮越剧团保留剧目,是张云霞、张小巧代表作之一。

  春香传  古装戏。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立古典艺术剧场同名演出本移植改编。写朝鲜李朝中叶南原府艺妓月梅的女儿春香,在广寒楼前邂逅当地使道子弟李梦龙,互生爱慕,私订百年之约。不久,使道调任汉阳,命梦龙随往,但不许春香同行。梦龙只得与春香忍痛别离,并相约中举后再来接她。3年后,新任使道卞学道,艳羡春香,意欲强占,春香不从,被判死刑。时梦龙已任巡按御史,得讯后急赴南原查办了卞学道,与春香团聚。该剧于1954年8月2日,由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二团首演于长江剧场。剧本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务省安孝相翻译,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审室改编,庄志执笔,洪谟、石景山(执行)导演,薛岩、竺纪扬编曲,苏石风、幸熙舞美设计。王文娟饰春香、徐玉兰饰李梦龙、陈兰芳饰月梅、钱妙花饰卞学道、筱桂芳饰房子、孟莉英饰香丹、徐慧琴饰老狱卒。首期演出89场,场场满座,观众达90 337人次。1954年冬,该剧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演出奖、舞台美术奖。徐玉兰、王文娟获表演一等奖,徐慧琴获表演二等奖,钱妙花获表演三等奖。1955年,又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本奖。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王文娟代表作之一。曾于1954年10月,在沪为缅甸总理吴努招待演出,1955年,为朝鲜青年艺术团招待演出。1955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天桥剧场观看了该剧的演出,并到后台会见演职员。1961年,剧院携该剧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曾有新凤霞主演的评剧和赵燕侠、言慧珠分别主演的京剧等兄弟剧种、剧团移植演出。剧本被编入1955年出版的《华东地方戏曲丛刊》第四集。1955年《剧本》月刊6月号发表了该剧。1955年8月和1962年5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剧中主要唱腔,已被中国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

  珊瑚引  古装戏。取材自晋代史实。剧情表现晋代石崇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出外巡视时,用几万匹锦缎沿路张设锦屏风,将年荒世乱、民不聊生的景象遮挡。石崇与豪门斗富,把一石石的香稻米当柴烧,随意将贵重的珊瑚打碎;还草菅人命,无端将丫环珊瑚杀死。石崇的宠姬翔风看不下去,苦口婆心地劝他,他非但不听,反而用玉器击她的头,将她打死。田汉编剧、南薇导演,民国37年(1948年)9月18日,雪声剧团首演于大上海影剧院。袁雪芬饰翔风、范瑞娟饰石崇。该剧是田汉专门为雪声剧团而写,也是他写的第一个越剧剧本,演出广告上明确地写着:“豪门斗富,针讽现状”。剧中展现出一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触目惊心的图画,使观众能清楚地联想起黑暗的现实,也能明确地感受到“一个旧世界的毁灭”(剧中翔风的台词)是不可避免的。剧本通过石崇斗富及其没落的故事,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出戏在音乐革新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伴奏全部用民族乐器,用了4只琵琶,还用了三弦、凤凰箫、笛子,创造了新型的大胡。演出引起轰动,各越剧团及沪剧、江淮戏剧团,纷纷前往观摩。

  珍珠塔  传统剧。写河南官宦之子方卿家道中落,去襄阳姑母处借贷,遭到姑母奚落,愤而辞归,表姐陈翠娥得讯,以赠干点心为名,暗赠珍珠塔,姑丈陈培德赶至九松亭,将翠娥许婚方卿。方卿归途中被强盗邱六乔劫去珍珠塔,冻饿雪地,为宦家毕云显所救,邱将珍珠塔典银时,为陈府发现,陈培德与翠娥始悉方卿遇难,下落不明。后方卿中试封官,乔装道士再至陈府,以唱道情讽姑母,并与翠娥完婚。该剧来源于落地唱书的书目,民国6年(1917年)6月6日,首次来沪演出的袁生莫戏班,演于新化园。后为越剧各个时期的常演剧目。该剧剧情曲折,有较强的戏剧性,原分三本演出,经几代艺人的舞台实践,艺术上不断丰富,成为“肉子”较厚的骨

上一篇:原创安以轩公布结婚时疯狂掉粉,为爱掉粉值得吗?
下一篇:窥探《迈阿密风云巩俐》:揭秘这款火爆社交软件的背后故事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