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笔记 1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绪 ???????论

  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

  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

  《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

  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

  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

  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

  基本原则主要是:

  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古代教育中一些合理的东西仍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影响。另外,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也看到历史影响的的重要。

  第二,纵横联系、比较分析的原则。纵向联系主要是指教育自身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发展阶段的联系。横向联系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

  4.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方法:

  首先,《外国教育史》的学习不是一般理论知识的学习,它应从最基本的教育史实入手,掌握学习和记忆的一般方法。

  其次,《外国教育史》学习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可以利用“结构图”等形式来进行学习。

  第一章 ???????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 ???史前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一)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是氏族公社(公元前一万五千年—前五、六千年为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这时的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1.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受原始社会生活的发展影响的。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泛灵论”(animism)。他指出,原始人在解释他们的生活时,认为在他们所有所感知的事物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实体或“灵魂”在控制着物体。

  三、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变化

  1.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变化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十分简单和落后的。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也出现了学校教育机构的萌芽。

  第二节 ???????东方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到汉谟拉比(前1792-前1750,巴比伦的第六位国王)王朝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二、古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古埃及社会,法老(即皇帝)的权力至上,全国土地归他所有,由他分给贵族和僧侣,而强迫奴隶耕种土地。公元前332年,古埃及为马其顿所征服。

  1、古埃及的文字和学校

  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2、古埃及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3、古埃及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

  古埃及人对教育的认识与他们的对生活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古埃及文里,“教育”一词有“使其成为”的含义。在埃及人的生活里,由于人们信奉“多神论”和“万物有灵论”,因此人们非常崇拜各式各样的神,在教育上则有“学神”。另外在埃及的教育理念中,也是比较强调和谐和秩序的。

  三、古印度的教育

  印度也是世界文明古老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00年中叶,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进入印度,征服了当地人,建立了王国。

  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再生”人。

  2、婆罗门教的教育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3、印度佛教的教育

  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四、希伯来的教育

  希伯来是以犹太教立国的国家。所谓犹太教是以耶和华为唯一神的宗教。《圣经》中的“旧约”就是以犹太教为基础的。犹太教成为希伯来教育的核心。其特点是把信仰与求知结合起来,信仰至上,求知为信仰服务。

  1、早期的家庭教育

  在早期希伯来人的家庭中,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占有绝对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宗教信仰为主要目标,《圣经·旧约》成为学习内容。另外,希伯来家庭还重视对子女进行职业技能的传授。

  2、后期的学校教育

  希伯来人从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后,教育形式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学校开始出现了。公元前2世纪左右,学校从犹太会堂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较完备的制度。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释《圣经》的著作。

  第二章 古代希腊教育制度

  第一节古希腊教育发展概述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其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爱奥尼亚海的岛屿、今土耳其西南沿岸地区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荷马时代

  (2)城邦制时代;

  (3)希腊化时代。

  一、荷马时代的教育(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年)

  在荷马时代,尚未出现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的内容大致以军事和与军事直接有关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荷马时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教育。荷马时代的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

  虽然荷马时代的教育还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对希腊教育的历史发展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荷马时代教育中所具有的既注重个性发展又重视群体利益、既强调实行实干又注重雄辩、谋略的特点,为后来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城邦制时代的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因为,第一,他们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第二,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

  2、古典时代的智者派教育

  古典时代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谓智者(Sophistes,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派的出现在希腊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智者们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因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第二,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第三,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正是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思想才真正成型。这主要表现在,希腊教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已由智者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作了理论的探讨。简言之,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向东扩张,先后征服了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和印度(部分地区)等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军事帝国,开始了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新时期。在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变化呈现出明显不同于古典时期的特点。

  在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第一,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

  第三,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

  第四,在希腊化时期,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第五,希腊化时期教育中真正得到发展的是高等教育。

  本节小结:

  第一,古代希腊教育制度反映了西方奴隶制社会文化、科学的繁荣,它是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制度相比,古希腊教育不仅形成了初步的学校制度,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谐教育、发展人的职能的思想等,都对以后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希腊化时期希腊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其他国家教育的发展,也使希腊文化教育得以保存,使希腊教育与其他民族的教育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新的教育的形成。

  第二节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

  如前所述,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是古希腊城邦制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教育类型。

  一、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各尼亚平原。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perioeci),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helois),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

  1、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斯巴达立法者为了适应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军人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

  2、斯巴达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斯巴达的儿童在7岁以前主要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神话、传说。

  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ephebia)。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与绝大多数古代国家不同的是,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通过以上对斯巴达教育的分析,可以将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归纳如下:第一,斯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二,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一代;第三,整个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第四,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第五,国家注意女子教育。

  总之,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片面的。不过,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勇敢的战士,用来防御和增强斯巴达国家的实力,维护公民的地位,这在当时是成功的。

  二、雅典的教育

  雅典原是阿提卡半岛上的一个城市的名称,从公元前594年至公元前593年梭伦(solon)改革开始,中经前509年至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主民主制度过渡。这对雅典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1、雅典教育的目的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它不仅要把他们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2、雅典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学校学习。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弦琴学校和文法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有许多成功之处:第一,它把国家的意志与青少年的内在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第二,它使人的才能、倾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雅典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在公元前4世纪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威力而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区别:

  第一,就城邦对教育的态度而言,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雅典,在教育上则采取宽松的政策。

  第二,就培养目标而言,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主,而雅典教育则竭力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第三,就教育机构而言,斯巴达教育机构多为统一的、尚武的特点。雅典教育机构则具有私人和国家并举的特点。

  第四,就课程而言,斯巴达以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为主。雅典则于体育习武之外,着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第五,就教育方法而言,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习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第六,就师资队伍而言。

  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希腊出现了许多哲学派别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中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尽管从政治观上看,他们都是维护奴隶制的;在哲学观上,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但他们的思想对于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is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2、定义。

  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和真诚的“无知”态度。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

  一、理念论与“回忆说”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所谓真理、就是理念。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回忆。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二、灵魂说与“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

  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三、《理想国》与教育制度

  《理想国》(Republic)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书中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等人的对话形式表述其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讨论了政治体制、婚姻、优生、宗教、道德、教育、文艺等各种问题。在本书中,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

  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公民的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责其养育和教育。柏拉图很重视学前教育。为使幼儿受到美好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一切事情都应该慎之于始,幼儿教育更是如此。

  在幼儿教育之后,青少年要从7~17岁接受普通教育。这时期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育。音乐教育为了陶冶心灵,体育为了锻炼身体。二者不可偏废。

  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青年们要接受两年(从18岁到20岁)军事训练,一般青年到了20岁,学业就算基本结束了。少数优秀的对智力有兴趣的各方面发展良好的青年要继续学习。他们从20岁到30岁期间要研究高深的科学理论。

  到30岁以后,要进一步挑选为数极少的最优秀的人继续深造,这就进入到了学习哲学的阶段,一直学5年,到35岁为止。学完5年哲学以后,还必须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到了50岁时,他的知识、经验都丰富了,他就可以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是为了培养军人和执政者,这两种人在全体人民中是少数。他们是人中的精英,是国家的栋梁,唯有他们才能过共产主义的生活。共产主义既是优秀人物所组成的制度,又是保证能够创造优秀人物的制度。

  在柏拉图的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执政者即哲学王,哲学家应是热爱知识,不是爱一般的变幻无常的东西,而是爱永恒不变的真理。他所有的快乐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的,他不贪婪、不偏狭、不怯懦。

  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博大精深,它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的重要问题。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并且想到的。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学、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植物学、文学,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等著作中。

  一、灵魂说与和谐教育

  1.灵魂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动物的和人的生命。人的灵魂包含两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一是理性灵魂。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它是感觉的接受器,感觉是灵魂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

  2.和谐教育

  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为理性教育阶段。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二、论自由教育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级的东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理性灵魂,人的理性灵魂的功能是沉思。自由教育的实施,要想达到沉思的效果,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闲暇;(2)自由学科。

  沉思活动需要充分的闲暇。闲暇并非无所事事,闲暇与沉思相联系。沉思的活动也是一种有为的活动,他本身既有较高的严肃的价值。

  自由学科是自由教育实施的另一个必备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知识。所谓自由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音乐、绘画等。

  总之,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三、知识论与求知方法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类”的概念。他认为尽管一切知识最初都是要通过感觉的,但感觉所获得的只是个别的,零碎的知识,只有把这些知识放到“类”里面去,才能够理解这些知识,才可以获得更高级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类的观念不但独立,还有系统,它可以形成知识的系列和条理性;同时,分类的观念还提供了寻求知识的方法和条件,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亚里士多德的求知方法主要有二,一是“下定义”法。二是“三段论”法。如:

  大前提:“凡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要死”

  亚里士多德关于求知方法的思想,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关于事物变化“目的因”的问题。

  二是:关于知识的“完备形式”问题。

  三是:关于知识层次的“划分”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知识都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高级的知识,一种是低级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

  1、形成了教育上,特别是学校教育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在西方这种影响长达2000多年。

  2、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方法在中世纪和经院哲学上为教会教育所利用,成为基督教神学辩论的重要武器。

  3、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对事物固定本质和规则的认识,是对人理性的认识,而教会教育的依据和定理则来自于对《圣经》和对教皇神谕的认识,《圣经》和神谕成为教会教育解释一切事物的基础。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以后欧洲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所强调的和谐教育、自由教育和以“普遍性”为基础的求知方法等思想成为西方教育中重要遗产。

  第三章 古代罗马的教育

  第一节古罗马教育发展概述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末;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27年;(其中,共和时期又可分为共和前期和共和后期,相应地,罗马教育主要是从共和时期开始起发展历程的。)帝国时期:前27年至公元476年。

  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奴隶制共和国。在庞大的帝国内,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贫民与贵族的矛盾也很激烈;帝国境内各被压迫民族与帝国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更是日益加深,反抗帝国控制和奴役的斗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一、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教育的形式看,这时的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从总的方面看,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共和后期。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共和后期罗马的学校主要包括:(1)初级学校。初级学校招收7-12岁的男女儿童,学校的主要内容是拉丁语。(2)文法学校。学校招收12-16岁的男童入学,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3)修辞学校。这类学校招收16-20岁的男性,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具有罗马特色的学校先后建立起来。其中主要有:(1)拉丁文法学校。(2)拉丁修辞学校。(3)医学校。

  从罗马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共和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个时期,罗马教育逐步从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开始建立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在帝国时期,由于政体和社会各方面条件的重大转变,罗马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罗马教育上的变化主要包括:

  (1)在教育管理上,帝国政府加强对初级学校频繁的视察和严格的监督。

  (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

  (3)由于专制政体的建立,通过演说而获得权力、地位、财富和荣誉的社会基础完全丧失了。

  (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

  (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出现了法律学校这种新型的专业教育机构。

  三、基督教育的兴起

  基督教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产生于小亚西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区。在帝国统辖地区,为了要摆脱帝国的奴役、蹂躏,一些人用救世主降世即将即将解救人间苦难等宗教迷信宣传,来秘密传播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思想。公元313年,西罗马帝国发布“米兰赦令”,基督教成了西罗马帝国的正统意识形态。

  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以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特别热衷用基督教精神改变教育的性质。与此同时,教会便开始自办学校,在西罗马境内,世俗学校逐渐衰亡,教会学校取而代之。

  从公元2世纪开始,为了传播教义、吸收教徒,基督教会先后开办了初等教义学校和高等教义学校等教育机构。初等教义学校是教会最早设立的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其目的是对原来信仰“异教”的皈依者.高等教义学校则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

  在基督教学校的兴起和发展的同时,罗马帝国原有的世俗性质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却在不断衰落。到西罗马帝国行将灭亡之际,帝国境内的世俗的教育机构大多已不复存在,教会学校代替了他们原有的地位。

  第二节古罗马教育思想

  在罗马教育制度发展的同时,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罗马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基督教教育的观点。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赛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和《论雄辩家》等著作中。

  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

  他指出,一个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养。

  首先,他必须具有广博得知识。在雄辩家所学习的各项知识中,伦理学是最重要的。

  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他不仅具有知识,更具有使知识充分、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再次,雄辩家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西塞罗进一步提出了以“人道”为教育理想的主张。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对昆体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Quintinlianus,35-100或40-114),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一)雄辩家的培养

  与西塞罗一样,昆体良也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

  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二)昆体良的教学论

  1.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

  2.教学组织形式: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

  3.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

  4.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昆体良的一个重要见解是反对体罚。

  5.昆体良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6.为防止学生因为负担过重而造成疲劳,昆体良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

  7.昆体良主张教学应当明白易懂。

  8.昆体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关于教师的论述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

  首先,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言行一致的人。

  其次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第三,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

  第四,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才可能有效地教学。

  第五,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三、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以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宗教哲学和教育

  奥古斯丁的最高精神实体就是上帝。上帝是不变的存在的本体,是绝对的精神。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实现其国际神权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政治中以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

  (二)灵魂论和知识论

  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它也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功能:知、情、意。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人的认知活动包括三种能力:一是感觉,二是灵魂,三是思想。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也同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他强调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达到完全弃绝知识的地步。

  (三)伦理学和德育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禁欲主义是他的宗教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两个极重要的理论。到了中世纪,它们就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圣经中的有关亚当夏娃的故事制造出他的“原罪论”。它对教育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它成为中世纪学校恐吓和鞭打儿童的理论根源。

  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是他的原罪论的派生物。他每天采取斋戒和鞭打自己身体的办法,来到到禁欲的目的。这种用鞭打而强行克制并进而扑灭人的任何情欲的办法,以后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在大教堂学校中颇为盛行。

  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既深又广,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以及某些大学,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宗旨,为灵魂。他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

  第四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第一节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托马斯·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神秘、系统、独特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

  1.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

  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

  阿奎那的知识观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理性知识观、神性知识观。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实物的知识,感性知识可分外感性知识和内感性知识。

  2、论教学

  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号作为媒介,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图形和实物,知识即寓于这些符号之中。

  3、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

  第一,正反论辩式。第二,开放调和式。第三,启发诱导式。

  阿奎那的教育思想处于附属于神学的年代,其内核已蕴含着近代教育思想,强调理性,尊崇科学的重要成分,为教育思想发展到尊重人性的文艺复兴时代,起到了铺石垫路的作用。

  第二节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宫廷教育、骑士教育和城市教育

  一、宫廷教育

  在781年,查里曼邀请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阿尔琴(735~804)到法兰克王国,协助改进学校,发展教育。

  在原有宫廷学校的基础上,阿尔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在阿尔琴的管理下,法兰克王国的同听学校在当时成为世俗教育的中心.

  在改革和发展宫廷学校的同时,查里曼还致力于对教会学校的改进。787年前后,查里曼发布命令,要求教士不要忽视文学的学习,只有虚心诚意地和不甘落后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探索经义的奥秘。

  二、骑士教育

  1、封建等级制度和骑士制度

  2、骑士教育的目标

  训练骑士的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3、骑士教育的实施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从出生到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

  (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

  (3)从14~15岁到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

  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骑士十诫”。

  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虽也注重培养宗教道德品质,但以养成军士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三、城市教育

  中世纪城市与罗马早期的城市的主要区别是它不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而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中世纪的城市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中世纪城市的这种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为城市教育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在中世纪城市的形成过程,市民阶级的形成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和城市教育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影响。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一般都组织起行会。

  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市民阶级对教育的广泛需求。在这一时期,促使城市当局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出现了。

  与中世纪其他世俗教育机构不同,中世纪的城市学校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因此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其次,城市学校比较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再次,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第四,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大学

  从12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标志。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每一所大学的建立而言,又各有其特殊和具体的原因。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言的。

  二、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特点

  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

  但是,不论是“学生大学”,还是“先生大学”,执掌教务的并不是学生和教师个人,而是由他们组成的团体。在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组成的“组合”。

  在“学生组合”中,往往按照地籍,组成“同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同乡会”又互相组合,形成更大的区域性组织。“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教授会”。这是按所教学科而形成的教师组织。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中世纪大学建立以后,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了争取大学的支持,往往授予大学一定的特权。

  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是由各大学教师自定的。从13世纪起,经教皇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趣于统一和稳定。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第一阶段:可获“学生学位”,在此基础上可获得“硕士”或“博士”的学位。

  三、中世纪大学与经院哲学

  1.经院哲学的兴衰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教父哲学的继续与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进入13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经院哲学逐渐衰落。

  经院哲学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调和哲学和神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经院哲学家所作的工作之一,就是使神学哲学化。

  2.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经院哲学对中世纪教育影响巨大,它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密切,是当时大学的灵魂。

  第一, 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 第二,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

  第三,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

  第四,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

  第五,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经院哲学家在大学中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狭窄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第四节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庭的教育

  世俗文化教育体系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和对立斗争的局面,形成了拜占庭教育的基本特点。

  1、世俗教育

  拜占庭的教育仍然继续了古典教育的传统。希腊语仍然是教学所运用的语言。另外,当西欧的高等教育完全绝迹的时候,拜占庭的高等教育却继续存在。

  拜占庭的专科学校也较为发达。著名的有贝鲁特和君士坦丁堡的法律学校,雅典的哲学学学校,亚历山大里亚的医学校和哲学学校。

  2、教会教育

  拜占庭教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继续保持用希腊哲学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来钻研神学理论,探讨神学问题。它不像西欧教会那样鄙视古典文化。

  拜占庭教会也重视教士应承担的教师职责。在公元7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教会曾经两次颁布了关于学校教育的通谕。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在13世纪以前对东欧的一些国家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阿拉伯的教育

  7世纪伊斯兰教建立后,在默罕默德德领导下,阿拉伯半岛归于统一,并迅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政权建立后,各种类型及各种水平的教育机构才陆续出现。

  1、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

  哈里发宫廷中的设备和人才比较充实,又给传习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慢慢地便形成了宫廷学校。取法哈里发的贵族大臣也常在府邸延聘导师,教育王孙公子。

  帝王宫廷还举行高深学术的讨论,邀集学者给哈里发讲学论道,是帝王教育的特殊方式。

  2、学馆

  学者之家简称为“学馆”。学馆以学者为中心传授高深的学识,这和传授简易的基本知识的私人设置的昆它布,在程度上是不同的。

  3.清真寺

  清真寺都在宗教活动之外,从事教学工作。清真寺开始设置昆它布以实施初等教育,慢慢地,清真寺传授高深知识也是极为多见的。

  当时的宗教和教育紧密结合而不彼此分离,清真寺不但是初等教育的场所,并且通过讲学和论辩而成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了。

  4、高等教育和图书馆

  中世纪时,阿拉伯国家的高等教育颇为发达。远在公元9世纪时,这里就出现了大学。9世纪初,哈里发迈蒙在巴格达建立赫克迈大学,这是阿拉伯的第一所大学。

  在阿拉伯国家里,图书馆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方面曾起了巨大的作用。图书馆俨然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大学。

  阿拉伯教育,尤其是阿拉伯大学,其中各种制度、课程、教师的地位、学生的游学等等,对于欧洲的大学影响很大。阿拉伯的学术、教育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着明显的影响。

  第五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生、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时期。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作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的基督教统治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一、文艺复兴运动及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但这一文化运动是以经济的新发展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为基础的。正是在西欧封建制度全面危机的形式下,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和教育等方面。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是通常所说的人文主义。

  二、人文主义教育活动及教育思想

  他们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重视用新的教育观指导办学,用新的教育方法培养人的思想,对近代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人文主义者(如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还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

  1、维多里诺(VittorinodaFaltre,1378-1446)的教育思想

  维多里诺总结了许多教育原则。主要有:

  (1)为儿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学校应是一个亲密的集体。

  (3)学校要对儿童负责,培养儿童良好的纪律。

  (4)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允许儿童个性的发展,给予适合他们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学习任务。

  2、拉伯雷(Rabelais,1494-1553)和蒙田(Montaigne,1533-1592)的教育思想

  拉伯雷和蒙田都是以文学作品来影响后世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对封建制度及其教育进行了批判,阐述了新的教育观。拉伯雷主要提出了在愉快、自由教育的基础上来培养人的思想,蒙田提出了培养儿童的判断力和主动性的思想。

  3、伊拉斯谟斯的教育思想

  伊拉斯谟斯(Erasmus,1466-1536)是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主要教育著作有:《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学》等。

  伊拉斯谟斯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教育的批判。

  伊拉斯谟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他指出:“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倡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追求一种新的教育,并注重扩大教育的对象。人文主义教育的这种新的特征主要是对人研究的参照物的变化。

  第二、创建新型的学校机构,使教育环境自然化。一种教育的实施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即学校机构来完成的。教育上大规模的改革必然要触及其学校学校机构的变化。

  第二节宗教改革时期各派教育

  与文艺复兴时期一样,宗教改革也是西方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也是西方教育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一些宗教人文主义者,大胆改革教育,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平等和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从而为西方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

  一、宗教改革运动及意义

  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西欧的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它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以城市贫民和农民为主力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它的锋芒所向是封建主义的重要支柱罗马教会,其结果使西欧基督教会大分裂,出现了基督教的新教各派。

  宗教改革运动时代背景。人民与教会的矛盾,是宗教改革运动形成的社会基础。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也与罗马教廷和教会的腐败有重要的联系。宗教改革的直接导火索是由教皇利奥十世批准出售“赎罪券”所引起的。

  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从天主教内部分裂出了新教。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就在于它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1)“因信称义”的主张。

  (2)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思想。

  (3)提出了新的天职和善功的观念。

  (4)提出了政教分离的思想。

  二、新教各派的教育改革

  在新教教育中,有影响的是德国路德派、法国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派办的教育,这是在三种不同理论指导下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

  1、强调教育为国家服务,重视高等教育。

  2、初、中等教育由私人团体办理、负责。

  三、耶稣会派的教育改革

  这个团体的目的是确保天主教会的原有阵地,对天主教进行改革,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使天主教在与新教的斗争中取胜。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

  第七章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大教学论》与教育适应自然思想

  一、教育活动与《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是捷克民族遭受政治和宗教压迫的时代。1614年,他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开始研究教育改革的问题。

  1628年,夸美纽斯随“捷克兄弟会”成员被迫迁往波兰,从此终身流亡国外。在波兰时,夸美纽斯开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

  夸美纽斯的的思想:

  1.在政治观上

  2.在宗教观上

  3.在认识论上

  4.在社会观上

  二、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它的的提出,主要受到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首先,这个思想的提出是他把文艺复兴以来“引证自然”的思想在教育中的全面运用,力求探索自然法则对教育影响的结果。在他看来,自然不仅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自然的发展规律就是宇宙万物的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二节泛智教育与学校教育思想

  一、泛智教育与学校教育体系

  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泛智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

  “泛智”思想实际上是使所有的人都竭尽个人的能力学习和积累所有的知识,其中有两点宝贵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类以广泛的知识教育,就会在人心中培育和发展美德和虔诚的种子。其次,所有的人都是可以教育的。

  如何研究和进行广泛的知识教育,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研究并总结出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求人人都应该掌握这种对于现实生活有益的、有用的知识。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广泛发展教育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泛智教育”思想是夸美纽斯一生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的核心。

  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泛智教育”的思想出发,夸美纽斯论述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和普及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成年(0-24岁)这一阶段,以后就主要是发展力量了。他把这一时期按照人的发展顺序划分为4段,每段6年,分别设立相应的学校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学校各阶段的特点和内容:

  1、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夸美纽斯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1)要让儿童去活动,不应阻止他们的爱好和兴趣。

  (2)父母要亲自抚育子女,使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

  (3)不仅注重感官的教育,还要求给予儿童以多方面的知识教育。

  2、关于国语学校的教育:

  (1)应对所有的适龄儿童进行教育,反对过早的教育分化。

  (2)所有的儿童都要先学习国语,为以后学习拉丁语打下基础。

  3、拉丁语学校的教育:

  这是为12-18岁的青年设立的中学。在拉丁语学校教育内容更为丰富。。

  4、大学的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大学应该是研究的人类知识专门学科场所。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周全的。

  总之,夸美纽斯所设想的四级教育体系,注意到了各级学校的前后衔接和层次的递进,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反映了民主教育和普及教育的思想。

  此外,夸美纽斯十分重视通过设置学校开展普及教育工作。

  二、学校教育组织和管理

  在夸美纽斯以前,还没有人从理论上论述过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

  针对中世纪学校教学效果低的个别施教的传统做法,夸美纽斯要求实行班级制。

  针对中世纪学校组织十分松散,学生入学或离校停学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的普遍现象,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应实行学年制的要求。

  夸美纽斯了阐述班级教学的益处。

  夸美纽斯在总结实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教学工作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对后来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上,夸美纽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在学校教育问题上,夸美纽斯还论述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等问题。

  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尽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受一定时代的限制,但是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教育思想。正如一些后来教育家在评价他时说,夸美纽斯的教育是一个重视知识的教育,是一个理想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是一个为了人类的教育。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学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八章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特点概述

  一、近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政治基础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新型社会和新的社会关系:即由过去的身份型社会开始向契约型社会转变;由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转变变为一种契约关系。

  二、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改革和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1、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宣扬的自由、平等的观念,促进了近代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的重视和对教育普及的追求。

  2、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宣传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价值观,把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与中世纪教会教育相比,近代西方教育是一种追求世俗化和回归现实的教育。

  (二)与古希腊教育相比,近代西方教育是一种重视现实和追求物质利益的教育

  第二节近代英国教育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教育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

  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

  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四、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870年通过了“福斯特法案”。法令规定:

  (1)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由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

  (2)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

  第三节近代法国教育

  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教育

  从9世纪中叶到15世纪末,法国教育也是以基督教教会的教育体系为主的。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的成长。

  宗教改革以后,教育权主要掌握在天主教手中。

  17世纪,法国的各级教育仍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法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教会的管辖之下,大学排斥新教徒的现象非常普遍。

  18世纪,法国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向法国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

  18世纪中、后期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法国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

  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不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还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有利地推动了其它国家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和反对农奴制的斗争。

  三、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组成新政府。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在教育上建立起了具有法国特色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第四节近代德国和俄国的教育

  一、近代德国的教育

  (一)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德国是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德、意、法)以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宗教改革运动后,德国的新教和旧教都加强对学校教育的争夺,形成了德国历史上历来重视教育的特点。

  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基本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实现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统一,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相联合的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德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德国实科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二、近代俄国的教育

  (一)彼得一世前后的俄国教育

  1.俄国是从9世纪开始过渡为封建制国家的。

  2.俄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从彼得一世(1672-1725)开始的。

  (二)农奴制废除以后的俄国教育

  1.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改革运动的洪流。

  2.19世纪60年代是俄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俄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给予极大的重视,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等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封建农奴教育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第五节近代美国的教育

  美国是北美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历史相对较短、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美国独立以前的教育

  在美国独立以前,受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13个殖民地的教育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1.北部殖民地工业发达,居民大都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十分重视民众的教育。

  2.在中部,当局没有统一的设立学校的要求,各教派分别设立学校。

  3.在南部,统治者主要注重上层社会青年的教育。

  这个时期,各个殖民地学校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个:

  1.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有主妇学校和市镇学校。

  2.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

  3.在高等教育上,这一时期主要有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哈佛学院。

  总之,美国独立前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宗主国英国教育的移植,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

  二、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以前的教育

  1775年,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776年,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建国初期,美国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并动员一切力量,唤起人民办教育的积极性。

  1787年通过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虽然没有对教育的权力做出具体的规定,但1789年通过的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却涉及了教育。由于教育行政权下放到各州,这样就形成了各州具体管理教育的体系。

  19世纪初,美国各级教育逐步发展起来。

  在初等教育上,由于受美国不断扩张领土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普及初等教育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19世纪20年代起,美国工人阶级掀起了为设立免费公立学校运动的斗争。随着公立学校的大量开办,培训师资、建立师范学校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中等教育上,受公立初等学校运动影响,美国也出现了公立中学的运动。

  这一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改革之中。

  首先,兴办公立高等教育。其次,重视技术训练和专业的教育。第三,原有的大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南北战争后美国的教育

  1861年~1865年,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在教育领导体制上,联邦政府认识到中央设立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性。

  南北战争后,在欧洲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这一时期,美国的初等教育也有较快的发展。随着初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和初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美国开始重视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公立中学得到较快的发展,各州普遍设立公立中学,公立中学成为公立初等学校的继续。

  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除重视学校科目外,还重视许多实用科目。

  在高等教育上,这一时期,美国在强调高等教育讲求实用原则的同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1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多层次、多结构发展的阶段。

  第六节近代日本的教育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日本形成独特的教育体系。

  一、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教育

  明治维新以前的260多年,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江户时代或德川幕府统治时期。

  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主要有中国的儒学、日本的国学(和学)和西方的兰学。

  二、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教育

  1868年,是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治维新”后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时期。

  第九章洛克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教育思想基础与《教育漫话》

  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对西方近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1、生平

  洛克出生在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1666年,洛克结识沙夫茨别利伯爵,对洛克的政治观有很大影响。1693年,发表了《教育漫话》。1704年,洛克去世。

  2.思想基础

  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观和哲学观是密切联系的。

  在社会政治观上,洛克赞成君主立宪政体。

  二、“经验论”与求知方法

  1.“经验论”

  (1)认识论。在认识论上,洛克反对当时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这样,知识与经验的关系问题成为洛克所思考的中心问题。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主要讨论了知识和人的心智关系问题,并提出了经验是一切知识来源的观点。

  人的经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的经验,一个是内部的经验。

  2.求知方法

  关于求知的方法,洛克首先提出了知识定义的方法。二是提出了推理的方法,洛克强调个体可以进行推理的重要意义。

  3.对“经验论”的评价。

  洛克“经验论”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3点:

  (1)只重批判方法,缺乏创新方法;

  (2)只重视具体而轻视抽象观念;

  (3)忽视了人的主动性。

  三、《教育漫话》简介

  1.《教育漫话》是洛克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2.《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

  3.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各国(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绅士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论教育的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的教育家,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作用。

  洛克认为英国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绅士教育上。

  二、论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是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为绅士将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它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许多新的特点。

  1、体育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一开始就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

  三、论儿童的健全精神教育

  洛克关于儿童健全精神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1)重视人的早期,特别是儿童时期健全精神的发展和教育;

  (2)重视以理性为指导的儿童健全精神教育;

  (3)重视理性指导与有效管理相结合的儿童健全精神教育。

  1、儿童健全精神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的关系

  在《教育漫话》的开篇,洛克首先关注的是儿童健全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是有特定涵义的,即主要是针对那些身体本来健康、至少没有疾病,在不借助医药范围以内的儿童身体的维护和改进。

  关于儿童健全精神的教育,洛克是把它放在与身体健康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上。

  2、关于儿童健全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

  (1)儿童管束和放任的问题

  儿童应该受到管束。

  应该实行有条件的管束。

  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思想基础与《爱弥儿》

  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1、生平

  ①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②1742年,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结识了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思想基础

  卢梭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和教育等领域。这些著作虽然内容不同,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共同点是抨击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方法和途径。

  政治观

  卢梭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要求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张社会契约论。

  恩格斯指出:“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脱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卢梭的政治思想实质上是以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把资产阶级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新人便成为社会改造的重要的一环。

  二、《爱弥儿》简介

  ①概况:《爱弥尔——论教育》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公分五卷。前四卷提出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②卢梭认为,研究教育要先从研究学生开始。应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行起来容易的方法。这种思想和方法就是自然主义的思想和方法。

  ③“自然教育”的目的观:在《爱弥尔》一书中,卢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目的观。

  ④论教育的作用:卢梭在书中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⑤对《爱弥尔》的评价《爱弥尔》是西方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论著,其中所论述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当然,《爱弥尔》一书所反映的卢梭的教育思想还具有一些不足。

  第二节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对“自然”等概念的理解:关于自然主义教育,涉及到“自然”、“自然主义”和“自然教育”的概念等问题。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里把爱弥尔的教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2岁以前幼儿期的教育;2-12岁儿童期的教育;12-15岁少年期的教育;15-20岁青春期的教育;爱弥儿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

  1、卢梭儿童观和教育观的依据和基础。

  (1)幼儿期与儿童期的区别。在卢梭看来,幼儿是指“不会说话的人”儿童期开始后,他们开始说话,哭的时侯要少一些。

  (2)少年期与儿童期的区别。在儿童期,儿童还是很柔弱的,在少年期,他们已经变强了。

  (3)青年期和少年期的区别。卢梭认为青年期是儿童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2、儿童期是个体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在教育史上,很少有人对儿童期给予特别的关注,卢梭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人。

  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观

  (1)关于儿童发展的动力问题,卢梭认为儿童自身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

  (2)关于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卢梭认为,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发展是经过几个明显的、相互联系的阶段的。

  4、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教育观

  ①卢梭关于儿童主体地位的论述,反映在教育上,构成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②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个性自由发展的作法。主张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

  由的教育,是任儿童身心自由发展的教育。

  第三节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教育。

  (1)过早用理性教育孩子是不自然和虚假的。

  (2)要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自然教育

  2、应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自然教育

  (1)“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的区别

  (2)应对儿童进行“隶属于物”的自然教育。

  3、反对进行“积极教育”,主张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1)“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的含义和区别。

  (2)进行“消极教育”的必要性。

  4、自然教育应当通过儿童做事情来进行

  (1)做事情来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

  (2)可以利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

  (3)事物学习与符号学习的区别

  5、自然教育应当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

  (2)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

  (3)培养儿童成为学习主人的技巧

  6、自然教育还可以通过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进行

  (1)身体教育与理解力。

  (2)感官教育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1、知识教育观

  在知识学习的内容上,卢梭认为,首先应当学习有用的,而且能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

  在知识学习的方法上,卢梭强调,首先要把培养儿童爱好学问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2、劳动和职业教育观

  在这个阶段,卢梭认为,爱弥儿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接受职业和劳动教育。

  职业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手艺的需要,也是培养人的趣味和心灵的需要。如何选择职业,卢梭提出了几条原则。

  3、道德教育观

  (1)自爱和他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卢梭认为,人的种种欲念来自于自爱。

  卢梭在强调自爱心的同时,也反对自私心。

  (2)要培养儿童具有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

上一篇:[清穿]太子的作精胞弟
下一篇:《新倚天》中的金花婆婆,原来还演过黄蓉,没想到43岁依然很美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