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题精选
郑州市2023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切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诗经》作为经,引中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中文中“文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指的其实是文献、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文学也有文化的含义,如《共产党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现代学科在西方分化出来以后,“文学”概念特指狭化的文学专业。“五四”以来的诗学从现代“文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四”以反封建著称,但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对传统道德中的永恒内容缺乏辨别的弊端。现代诗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别除《诗经》解释中的封建伦理,
认为《诗经》自从成为儒家经典,就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关教化”的金科玉律,而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种认识不可谓不犀利,但也难说不偏激。“思无邪”乃孔子所说,“温柔敦厚”系《礼记》记载,“经夫妇”一段则出自《毛诗序》,上述说法意味着历史上对《诗经》的经学解释全无价值。照这么下来,中华文化还有什么可讲的?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为是颂“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篇兼备美刺两说。这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其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摘编自乔清举《论<诗经>“经”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诗学将《诗经》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因此无法揭示《诗经》在历史上的文化功能。
B.《诗经》以诗教的方式,涵育人的性情,引导人向善,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C.在现代诗学看来,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
D.揭示“源的真实”是现代诗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学术探究能拓展《诗经》的阐释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亮出现代诗学的特点,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领起下文的具体论述。
B.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
C.文章指出“思无邪”来自孔子、“温柔敦厚”出于《礼记》,意在增强对现代诗学的反驳力度。
D.文章引用《毛诗》和今文经学对《关雎》的评价,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指广义的文化,但其现代含义是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
B.如果用现代诗学的视角来解读《行苇》的开头四句,极有可能抽空其积淀的精神底蕴和负载的文化价值。
C.对于《蒹葭》,有“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的说法,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经学的阐释思想。
D.采用新经学方式,既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文学价值,又有助于弥补传统经学的不足,开掘《诗经》的丰富底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峨冠博带、衣袂飘飘的屈子行吟泽畔,发出“逐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对浩瀚宇宙的终极叩问,越千载而其命维新,经风雨而弦歌不辍。忠贞爱国、上下求索的行为和精神跨越历史的诗行,生生不息,光彩熠熠。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邀游星辰,散落在神话和典籍中美丽的名字化作漫天星斗,照亮一代代航天人赤诚热烈的家国情怀,他们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崛起,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林中开辟天地。
(摘编自何家玲(千年求索 天问问天》)
材料二
随着梦天实验舱成功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经过地面技术人员的精确控制,通过精准转位,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对向布五在天和核心舱两侧,形成“T”字构型的一“横”,天和核心舱则是那一“竖”。
为何要经历在轨转位?据介绍,如果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侧向对接,会因为质心偏差对空间站姿态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可能会有滚转失控的风险。同时,根据空间站建造方案,两个实验舱将在天和核心舱的侧向永久停泊,如果选择侧向交会对接,需要在天和核心舱两个侧向端口分别配置一套“一次性”的交会对接设备,造成资源浪费。创造性地采用“平面式转位”,较其他国家的“翻转式转位”,优势明显。
“T”字构型有何优势?据介绍,转位后的“T”字构型结构对称,从姿态控制、组合体管理等角度来看,都是比较稳定的构型,易于组合体的飞行。且由于其受到的地心引力、大气扰动等影响较为均街,空间站姿态控制消耗的推进剂和其他资源较少。如果采用非对称构型,组合体的力矩、质心与所受到的干扰相对于姿态控制、轨道来说都不是对称的,其飞行效率更低,控制模式更加复杂,一旦构型发生偏转,就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和资源将其拉回。
(摘编自《梦天实验舱成功转位,为何空间站要构成“T”字形?》)
材料三
梦想无垠,未来可期。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全球性开放的平台,是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在构建外层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彰显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作出中国贡献。
(摘编自余建斌(三舱就位 筑梦苍穹》》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屈原开始,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叩问、思考和探索就未停止,新时代中国航天人更是以实际行动,谱写了“问天”的新篇章。
B.梦天实验舱经历在轨转位有两个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考虑;二是从优化设计方面考虑。这体现了空间站建造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C.如果空间站采用非对称构型,组合体的力矩、质心等因素就会影响飞行与控制,一旦构型发生偏转,将其控回的代价较大。
D.空间站的建设必须考虑组合体的控制模式、运行管理、所受外界影响、安全系数、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以及独创性等问题。
6.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彰显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南漳的前世今生
彭程
在鄂西北南漳县,我走入了汉语成语的一处源头。
历史文化名城襄阳辖下的这个地方,是楚国的发源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西周王室封熊绎为楚子,都城荆山丹阳,据考证地点就在今天的县城外不远。几代之后,从受封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作壁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这样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作为后世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筚路蓝缕”最初却是楚国先民艰辛而坚韧的生存境况的写照。
战国群雄逐鹿,楚国最终还是被更为强大的秦国翦灭。一条流经县境的百里长渠,见证了秦楚之间的争逐征战。南漳之行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武安镇谢家台,这里就是长渠的渠首。长渠又称白起渠,以当时秦将白起的名字命名。他率大军攻打百里之外的楚国鄢郢,久攻不下,便在此处的蛮河河段上筑坝挖渠,引水破郡。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了这场残酷的战争:“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时光移易,曾经戕害无数生灵的军事工程,在此后世代中变成了一条效益良好的灌渠,造福流域内一代代的百姓。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就是整修恢复白起渠,让自晚清以来逐渐荒废的古渠重新焕发了活力。就在几年前,它还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时值仲夏,南方炽热的阳光喷洒下来,汗流決背。停下脚步稍作歌息,手扶在身边墙垛粗糙坚硬的条石上,目光投向一河之隔的对面山峰。青翠蓊郁的坡面仿佛一面巨大的屏风,又在下方幽深清澈的河水中投下倒影,绿意沉沉,望上去心中似乎骤然被注入了一丝清凉。
这个地方,是一个叫作春秋寨的古寨。崇山峻岭,地势险峻,让南漳拥有多达上千座古山寨,集防御与居住功能为一体。春秋寨据称最早筑建于楚国时代,现存遗址为明清时当地山民为躲避战乱重建。寨子依鲤鱼山山脊走势迁回而建,呈条形布局,长约一公里,一面临山,三面被茅坪河环绕,从高处寨墙垛口探头俯瞰,但见断崖陡立,绝壁如削,令人胆寒。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如此通仄的空间中,却有两间石屋被作为学堂,大约分别相当于初级班和提高班,救老幼寨民乡亲识字习文,通书达礼。可见在至为艰苦的境遇中,文化和伦理在人们心中也一直占据着极其崇高的位置。
隔着一道茅坪河,对面山巅处益立着一座巨大的关公塑像。相传三国时关羽曾经在这里苦读《春秋》,春秋寨名由此得来。这个中国民间最为知名的战神的名字,将我的思绪向后推进了数百年,历史的眉目更为清晰。
襄阳这一带,是三国时代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而南漳可以说是三国故事的源头。在县城外不远的玉溪山下,一个地方叫作水镜庄,名士司马徽当年就在此隐居和讲学。他向前来拜访的刘备举荐了自己的弟子诸葛亮和庞统,称许两人为“伏龙”和“凤雏”。得到良材辅佐,刘备羽翼日渐半满,终于得以三分天下有其一。如今的水镜庄遗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背倚一面数仞高的陡壁,浓荫匝地,流水潺潺,清幽绝尘。庭院内分布着荐贤堂、水镜祠、三国故事碑廊等汉代建筑风格的景点,附会着史书里的种种记载。
我们一行是在高铁南漳站开通的第三天,从北京乘车来到这里的。从燕赵北地到荆楚南国,仅仅用了五个小时,这是三国时代的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
几天中不间断的行走,让有关变化的感受变得具体而寻常。头一天,在春秋寨所在地的东巩镇,我们参观了一个占地约三百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头的温室大棚中,一截截大小尺寸相同的椴木菌棒,被整齐地排列好,层层叠叠摞放在一个个木架上,鳞次栉比,横平竖直,仿佛一垄垄的庄稼。距此不远,是这家菌业公司的加工车间,所生产的干制香菇、干制黑木耳、食用菌苦等,大部分都外销东南亚。主人端出烘烤的香菇请大家品尝,拈起一颗投进嘴里,酥脆可口,香味浓郁醇厚。
如果不是听人介绍,我们无法想象,眼前秀丽恬静的田园景色,曾经千疮百孔,创痕累累。这里煤炭资源丰富,采矿曾经长期作为镇上的支柱产业。很多年中,裸露的矿坑仿佛是一张张漆黑的大口,吞噬了周边的山林农田。近年来,生态环保理念的大力践行,催生了食用菌种植等绿色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好处,以真切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颠扑不灭的理念。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引《左传》的记载交代楚国立国的历史,是为了表现楚国虽环境恶劣,但历史悠久、百姓坚韧,同时解释了“汉语成语的一处源头”。
B.白起渠由战争工具变成造福百姓的灌渠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叙述隐含作者对南漳摆脱过去艰辛、创造美好生活的欣喜。
C.春秋寨虽逼仄仍建有学堂,寨名由关羽在此读《春秋》而来,这表明南漳是个在困苦中仍尊崇文化伦理、文化香火绵延不绝的地方。
D.文章对春秋寨和水镜庄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展现了这两处遗址或险峻雄奇或清幽深沉的自然风貌,凸显了它们深厚的历史底蕴。
8.文中第二段画线部分体现了哪些语言特色?请加以分析。(6分)
9.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中“前世”“今生”各自的含意。(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谬,诛赏缪则善恶乱矣。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卫灵公问于史鳝曰:“政款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少焉,子路见公,公以史鳝言告之。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抱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少焉,子贡入见,公以二子言告之,子贡曰:“不识哉!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息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争,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袍/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日/司马为务/
B.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
C.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
D.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日/司马为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其刑而后德”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先”字含义相同。
B.“宁云妨……”与“宁溘死以流亡兮”(《离骚》》)两句中的“宁”字含义不同。
C.“断者不可属也”与“属引凄异”(《三峡》)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D.“三陈而不服”与“已为陈迹”(《兰亭集序》)两句中的“陈”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理国家有两个关键:刑罚与德教。德教是要培养善良品性并补益不足,刑罚则要惩罚奸恶以做效尤,王者、霸者、强国对二者的重视程度不同。
B.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执政严酷。公叔子认为这样会使臣民闭口不言,朝野上下不能互通消息,进而以“织帷幕”等为喻,建议向明主学习。
C.孔子认为治理民众应心存危惧之心,像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驰的烈马一样,要引导百姓走正确的道路,否则百姓就会变成治国者的仇人。
D.对卫灵公的问题,史鳝、子路分别认为大理和司马最重要,而子贡表示不理解二人说法,并以禹与有扈氏之战为例,表明执掌教化的职位最重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
(2)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无题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无题》诗与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类似,故隐其题,寄托其意。
B.首联描绘了两个瞬息变幻的特写镜头,“油壁香车”和“峡云”倏忽消失,令人怅惘。
C.颔联互文见义,描绘了溶溶月光之下,庭院里梨花摇曳、池塘边柳絮紫回的清幽意境。
D.颈联诗人想象着思念的人在萧索的寒食禁烟中孤独凄凉的情景,更加深了相思之情。
15.本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同样是表达相思之情,但两首诗表达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杜甫和苏轼分别在《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和“”来以酒寄情。
(2)《逍遥游》中庄子在阐述“小大之辩”时,以“两句来表现两种生物寿命极短的情况。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描绘了边塞大雪飞扬、旌旗僵冻的苦寒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高加林醒来以后,他自己并不知道时光已经接近中午了。
近一个月来,他每天都是这样,睡得很早,起得很迟。其实真正睡眠的时间并不多:他整晚整晚在黑暗中大睁着眼睛。
现在他虽然醒了,头脑仍然是昏沉沉的。
他从枕头边摸出剩了不多几根的纸烟盒,抽出一支点着,贪婪地吸着,向土窑顶上喷着烟雾。他最近的烟瘾越来越大了,右手的两个手指头熏得焦黄。
接连抽了两支烟,他才感到他完全醒了。
他开始穿衣服。每穿完一件,总要愣怔半天,才穿另一件。
好长时间他才磨磨蹭蹭下了炕,然后他舀一缸子凉水,到院子里去刷牙。
他的视线被远处一片绿色水潭似的枣林吸引住了。他怕看见那地方,但又① 地看。在那一片绿荫中,隐隐约约露出两排整齐的石窑洞-他曾工作和生活了三年的学校,在那里,他曾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角色。别了,这一切!
他② 地转过脸,开始刷牙。这时,看见他母亲正向偻着身子,在对面自留地的茄子吐里拔草,满头白发在阳光下那么显眼。大家对高明楼做的不讲理的事已经 ③ 了,但对村里任何一个不劳动的二流子都反感,再不能这样下去了!生活是严酷的,他必须承认他目前的地位-他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必须承认他目前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地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目前世界通用的历法是“公历”,又被称为“阳历”,它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准确定。①。在我国的农历中,每月的长度为29天或30天,和月相变化的平均周期29.53天吻合,从而能够保证在每月的十五和初一人们能分别看到圆月和新月;每年基本长度为12个月,这样得到的全年天数会比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围所用时间)的实际长度差11天左右。于是,农历采用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这种既考虑月相变化、② ,被称为“阴阳历”。
农历历法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经形成,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已经相当接近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该部历法首次明确提出了24节气。在公转轨道上,地球每转过约15度,农历就会设置一个新的节气。同一地区在同一节气时的气温、光照、雨水等条件基本固定,从而使节气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太初历》规定,如果某一年的某个月份中只有一个节气,那么这个月之后③ 。这种置闰方法能够把月份和气候的冷暖变化调节得更合理,被一直沿用到现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请根据材料内容,给“农历”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60个字。(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要信任你自己,依赖自己,从自身汲取力量。你不能因为痛恨这个环境而痛恨自己,你不能因为别人否定你,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否定自己。你也不能因为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吸纳和肯定,于是就自我排斥、自我贬低。……
你原来也是有力量的,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有力起点之一。
---崔卫平《自己就是一个起点》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李嘉诚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C(扩大范围,“成为儒家经典”“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说法不当。根据第四段可知,现代诗学认为“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指的是“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和“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金科玉律”,不包括“成为儒家经典”。)
2.(3分)C(A项中心观点提炼有误。统观全文可知,中心观点并非“《诗经》首先是‘经’”,而是“应重视《诗经》作为‘经’的意义”。B项论证的观点有误,并非“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根据第二段,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是为了引出“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表明应将《诗经》当作“经”看。D项论证的观点有误,并非“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根据第五段,引文论证的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
3.(3分)D(曲解文意。根据第六段可知,“采用新经学方式”,是为了弥补现代诗学的不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D(从“随着梦天实验舱成功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可以知道“梦天实验舱”是后发射,是实验舱Ⅱ,由此排除A项;从“天和核心舱则是那一‘竖’”可以判断B、C两项是错误的。)
5.(3分)C(A项“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叩问、思考和探索”“从屈原开始”于文无据。B项“环保意识”属于过度解读,在轨转位两个考虑体现的是空间站建造的“安全和节约意识”。D项说法绝对。作为一项科技,空间站的建设不一定“必须”考虑“独创性”。)
6.(6分)①创造性地采用“平面式转位”,减少了滚转失控的风险,避免了配置“一次性”交会对接设备的资源浪费。②建成结构对称的“T”字构型,构型稳定,易于组合体飞行,节约推进剂和其他资源。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A(“文中引《左传》的记载”不是为了表现楚国“历史悠久”。)
8.(6分)①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使语言错落有致,音韵和谐。②运用比喻修辞,用人生比喻楚国历史,生动形象,表意准确。③语言风格典雅凝练,用词书面化、文言化,给人典雅凝练之感。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前世”:指南漳的先民筚路蓝缕、坚韧不拔开国的历史;指南漳经历过战争的灾难,也曾受惠于白起渠;指南漳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辈出;指南漳曾交通不便;指南漳曾生态破坏严重。②“今生”:指南漳如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指南漳如今交通便利;指南漳如今生态优美。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D(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
11.(3分)A(A项,“先其刑而后德”中的“先”是动词,可译作“尊崇,重视”;“闻道有先后”中的“先”是名词,词义为“时间在前的”。B项,“宁云妨国家之治哉”中“宁”为副词,表反问,译作“难道”;“宁溘死以流亡兮”中“宁”为副词,表主观选择或意愿,译作“宁可、宁愿”。C项,两句中的“属”都是动词,都有连续、接续之意。D项,“三陈而不服”中“陈”是动词,同“阵”,列阵;“已为陈迹”中“陈”为形容词,译作“陈旧”。)
12.(3分)D(原文“不识哉”一句从语境来说,应是子贡对史?、子路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没有见识”,并非“不理解二人说法”。)
13.(10分)
(1)(5分)赏赐和诛杀,是用来区别贤能和奸邪/不才、分辨有功和无功之人的手段/方法。
译出大意给3分;“所以”(用来……的手段/方法)、判断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治理国家却多次变更法令,是不能遵守法令而把所喜好的当做法令的缘故啊。
译出大意给3分;“法法”(第一个“法”作动词,可译作“遵守,执行,恪守”)、“所善”(名词短语,译作“所喜好的,偏好的”)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D(并非诗人想象“思念的人”的情景,而是描绘自己在寒食时节颓唐沮丧的形象。)
15.(6分)
(1)《夜雨寄北》最后两句想象(1分)回家后与妻子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1分),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2)《无题》尾联运用设问(1分),运用“鱼书”的典故(1分)和“水远山长”的象征义(1分)表达了书信无法传递、道路不通、人事阻碍、难以相见(1分)的相思之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
(1)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尊还酹江月
(2)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3)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
示例:①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②无精打采/失魂落魄 ③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每答出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4分)①改句是常规普通的表述,不如原句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置于“地位”之后,以突出高加林此时的“农民”身份,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高加林的痛苦。/原句使用破折号,用以解释说明,突出了高加林地位的具体性质是“农民”,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高加林的痛苦,而改句没有这一效果。②改句是一个复杂的长单句,它表现的是高加林静态的心理状况;而原句用两个前后相连的短句,表现了高加林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③改句删去了“已经”这个副词,弱化了高加林地道的农民身份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这一语意;而原句“已经”表示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实,与前句“必须承认”相呼应,强化了语意表达。
(每写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6分)
示例:①我国还有一套叫“农历”的历法 ②又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的历法 ③将被加入一个闰月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0.(4分)农历是一种①以月相的变化为基准,②包含有24节气,③通过置闰方法修正其与公历年差异的④被称为阴阳历的历法。
(每写出一点给1分;所写句子应是以“农历”为主语的单句。)
21.(3分)农历采用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农历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修正其与回归年之间的天数差异。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①“采用以在特定的年份加入闰月的方式”中,“采用……方式”和“以……方式”句式杂糅;②“修正与回归年之间”中,缺失代词“其”或“它”。每改对一处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
四、写作(60分)
22.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治理国家有两个关键,就是刑罚与德教。行王道的人崇尚德教而罕用刑罚,行霸道的人刑罚与德教并用,强暴之国是重视刑罚而轻视德教。刑罚与德教,教化由此产生。德教,就是培养善良品性并补益不足之处;刑罚,就是惩罚罪恶并禁止后来者效仿。所以仁德教化最高的方式就是给予奖赏,刑罚最重的就是给予诛杀。赏赐和诛杀,是用来区别贤能和奸邪、分辨有功和无功之人的手段。所以诛杀与奖赏不能错乱,诛杀与奖赏错乱了,善与恶也就错乱了。
公叔文子做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敢入朝的。公叔子谒见他说:“太严酷了。”公叔文子说:“朝廷威严,难道说会妨害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执政严酷就会使下面的臣民闭口不言,下面的人闭口不言,那上面的执政者就如同聋子,聋哑不能互通消息,又能怎么治理国家呢?顺着针线就可以织成帷幕,汇积升斗粮食可以充实仓库,合并小水流可以汇成江海。英明的君主,只有接受意见而不实行的,未曾有不接受意见的。”
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民众的事,孔子说:“内心危惧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子贡问:“为什么要那样害怕呢?”孔子说:“那四通八达的国都到处都是人,按正确的道路来引导它,它就是我驯顺的家畜;不按正确的道路来引导它,它就是我的仇敌。像这样怎能不害怕呢?”
卫灵公向史?问道:“执政以哪一个职位最重要?”史?回答说:“大理最重要。断案不公正,处死的人不能复生,砍断的头不能连接上,所以说大理最重要。”不一会儿,子路来谒见卫灵公,卫灵公把史?的话告诉了他。子路说:“司马最重要。两国有了战祸,两军相遇,司马擂鼓以行军令,一次战斗指挥不当,就要死好几万人。以为杀人是错误,这战争杀人也很多啊。所以说司马最重要。”不一会儿,子贡入宫晋见卫灵公,卫灵公把这两人的话告诉了他。子贡说:“真是没有见识啊!从前大禹与有扈氏交战,三次列阵,有扈氏仍不降服,大禹于是施行教化一年,有扈氏就请求归服。因此说:‘消除百姓的争斗,哪有案件要办理?不摆出武器盔甲,哪有战鼓之声?’所以说掌教化的职位最重要。”
周武王向姜太公问道:“治理国家多次改变法令,是为什么?”太公说:“治理国家却多次变更法令,是不能遵守法令而把所喜好的当做法令的缘故啊。所以法令一颁布就产生动乱,一动乱就另外制定法令,因此他的法令多次更改。”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别。但究其共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如《步步惊心》《宫》这类穿越剧被限定在“奇幻”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论的课题。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前者以“度”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都强调了“度”在历史剧创作中的关键性,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的标准。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有助于让历史人物脱掉过于僵化刻板的面具”这种说法,往往又会遭遇“过度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着力探讨历史剧在建构真实上的叙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再者,意义判定的标准也在流变,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例如,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因此,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但是,阐释社群提供的意义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阐释社群会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成员范围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真实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
历史真实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与秘密的,这些空白可以经由剧的内容来串联,丰富与自洽。历史剧有意创造了一个自洽的可能世界,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景观。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与细节为历史剧的虚构提供了底本,在此基础上的推演、改造,填充,既保证了情节要素的正确,又差异化地再现了某种可能真实。
最终的结果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即通过一系列叙述策略去建构彼此之间的形式区隔,既不能消解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期待,更不能陷入消解历史的虚无。历史剧中的虚构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编历史真实,历史真实也需要为其中的虚构部分提供必要的理据支撑;而在真实与虚构博弈过程中生成的形式特征,恰恰是需要通过学理辨析才可以廓清的。
(摘编自陈文斌《真实与虚构:历史剧中的符号区隔及其文化效应》)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在历史剧《屈原》的创作中,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他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而突出其刚毅坚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并且将屈原放在抗秦反媚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郭沫若根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把宋玉写成一个小人。张仪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的依据,既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剧中的屈原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者和民族志士,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以及他的愤怒、他的抗议,便极能叩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
(摘编自宁爽《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剧可以按照媒介形态或风格类型进行划分,但这都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兼具真实与虚构这两个特征。
B.莱辛等人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要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叙述可能发生的事。
C.当代艺术研究者未必认同远古先民眼中的历史真实,因为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动态的,可能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
D.“失事求似”的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摆脱历史事实的束缚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也有助于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历史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历史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
C.历史剧《屈原》根据个别史料进行虚构创作,充分体现郭沫若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
D.历史剧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黑格尔把历史剧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文本类型,把“维持历史的忠实”作为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原则。
B.《红楼梦》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特征。
C.俄罗斯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论文学》一书中说:“戏剧的本质就是大家在一起,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
D.历史剧《胆剑篇》取材于“卧薪尝胆”的历史记载,但是作者曹禺在原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虚构与加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复兴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在即,同学们准备依据教材中《屈原列传》《离骚》等作品,创作历史课本剧《屈原新传》参加汇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同学们创作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潼关之夜
杨朔
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来一碗鸡蛋炒饭。”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他的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
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灰色军帽。他坐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旅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
他——年轻的军人——站起来 ,把座位让出来,又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用类似女人的柔声说:“孩子饿了。嚼点馒头给他吃吧。”
现在,他的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调配。
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
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饭的茶房招呼我说:
“警察来查店了。请您回去看看。”
巡警盘问得很详细。不到一刻钟,我听见警察也从对面房间出来,皮鞋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下去。谁在敲我的门?
“请进。”
板门轻快地推开,他站在我眼前。一种熟悉的柔软的话语滚动在我耳边:
“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警察的话,我全听见了。”
原来我们是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更住到同一个客店。我们热烈地握着手,五分钟以后,便成了很熟的朋友。
“杨同志……”
“黄同志……”
我提议去散散步,他高声叫道:
“茶房,锁门。”
这家旅店坐落在潼关城外,接近陇海路车站。马路两旁的店铺已经早早关上门,潼关的城墙和城楼衬映在星空之下,画出深黑色的轮廓,比较白天似乎更加突兀、雄伟。
我们横穿过一条小巷,停留在黄河岸上。这其间,黃同志不停地哼着各种救亡歌曲。他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忽然,我听见他兴奋地喊道:
“喂,你看,这里全是战壕。”
他敏捷地跳下去,我跟随在他后面。他把身子俯在战壕边上,电筒一扳,做了一个射击的姿势,继而懊恼地咕哝着:
“你不知道,杨同志,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
“他是谁?”我一点不明白他的话。
“我的丈夫呀!”
“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
黄同志用电筒向我脸上一扫,也许我的表情太惊奇,遏制不住的笑声从她的嘴里迸发出来,仿佛黄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末了,她喘息着说:
“算了吧,男女有什么关系,值得这样大惊小怪。”
“你们结婚多久了?”
“两年,还有一个男孩。”她突然静默下来。她的革命意志虽然坚强,但她的心始终有血有肉。她一时沉入寂静的回忆中,更用简单的语音把我领进她那回忆的门限。
她的小孩刚一周岁,又白又胖。她的热情高扬在民族革命的怒潮里,时时吸引她走向战场,然而小孩总牵掣她。她的丈夫几次激励她说:
“勇敢点吧,你该做大众的母亲,不要做一个小孩的母亲。”
她当然是勇敢的。因此,一天早晨,她同丈夫离开家庭。抛在身后的是他们的小孩和一封留给父母的……
“动摇了吗?”时常,他们彼此故意讥笑着。
然而,当他们看见前方的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怎样在吃苦,他们感到羞惭,渺小。
“我一定打游击去,决不后退!”丈夫坚决地说。
“我一定追随你。”妻子也不曾动摇。
虽然她很勇敢,可是环境并不允许她。她被分配到延安“抗大”去学习。
“去吧,革命不一定在前线。”丈夫极力安慰她。
当天,黄同志就离开前线,恰巧同我走到一路。
“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她张开两臂,做一个飞翔的姿态。
谈话愉快地进行着,没有人留心到渐渐逼近的轻细的脚步声。突然,我的眼睛受到强烈电光的照射,同时听见有人在壕沟上骂道:
“什么人?滚上来!”
这意外的袭击使我们暂时失去镇静,但不久就恢复了神智。我们爬出战壕,黄同志亮一亮电筒,发觉对方是一位武装的士兵,右手拿着手枪,左手是一只正在放光的电筒。
“你们是什么人?”兵士喝道。但当他知道我们是来散步,而且验过我们的护照,就十分客气地说:“对不起。我刚在城门口放哨,看见这边一亮一亮的,当是有汉奸了。”
他走开几步, 停住脚,又叮咛我们说:
“近来这里很严,同志们顶好早早回栈房去。”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意味的夜晚——在潼关。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当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杨朔对散文的开拓和贡献是得到公认的。杨朔曾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吗?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寻求诗的意境。”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炼字句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其实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在此基础上,杨朔散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化散文模式”。
(摘编自唐歆瑜《当代文学主潮中的散文颂歌典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篇叙述巧妙,以倒叙的方式设置了悬念,而一段具有传奇意味的故事就从两个人一顿简单的晚饭展开。
B.文本一中“跳”“俯”“扳”“做”等一系列动词的集中使用,使语言极富感染力,体现了革命青年的战斗热情。
C.文本一对潼关夜晚环境的描写给人以优美雄浑之感,而巡警的盘问和哨兵的叮嘱又将人时时带入动荡时代之中。
D.文本二肯定了杨朔“诗化散文模式”对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他将诗与散文结合起来,提升了散文的美学价值。
7.关于文中黄同志回忆投身革命及奔赴延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女扮男装”给黄同志增添了木兰从军般的传奇色彩,也使叙事具有戏剧性。
B.黄同志离开家庭,由“一个小孩的母亲”成为“大众的母亲”,形象得以升华。
C.黄同志既有革命青年勇敢豪爽的性格,也有作为普通女子怨恨、不满的情绪。
D.黄同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整个抗战时代的一个侧影。
8.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文本一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 分)
9.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好诗”。论者称,文本一有着“朴中怀诗”的创作风格,亦即质朴的叙述话语中彰显了诗意的萌芽。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已,信如尾生高,廉如鮑焦、史?,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耳。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又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觳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臣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B.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C.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D.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不相同。
B.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
C.“先量其国之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量”相同。
D.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满足了;而苏寨却表示燕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织自足。
B.苏秦以秦、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续发问。
C.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
D.当燕昭王请苏秦代表燕国出使齐国时,苏秦并未立即答应;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制于群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矜载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
(2)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14.苏秦为什么不满足于兼具孝信、廉等品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二月二日挑菜节①大雨不能出
[北宋] 张耒
久将菘芥芼②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南宋] 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注]①挑菜节: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游观其间。②芼:用菜杂肉,制作羹汤。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首句写自己之前二月二日这天常会以菜做羹,呼应诗题中的挑菜节。
B.张诗并未直接写大雨,而是以道路泥深、不见人行侧面烘托,可谓精妙。
C.洪诗首句写田家已吃尽葛根,而小麦方青,可见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节。
D.洪诗次句“延颈”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庄稼丰稔的强烈渴望。
16.同样是二月二日的雨,却触发了两位诗人各自不同的情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当文武大臣争相效力时,君王就能在玩乐养生的同时达到“ , ”的理想政治境界。
(2)“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我们在校园里听雨赏花时,会联想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 ”的诗句。
(3)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孩子、爸爸、爷爷分别在土里玩耍、干活和守望的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踏上乡村的土地,一条条迁回的羊肠小道,载着你轻快的步伐。田野间,不时传来布谷鸟悠闲的声音, 偶尔也会有几声蛙叫,掺杂着① 的鸟声,似一曲田间交响;风吹麦浪,一颗颗饱满的穗头轻轻摇曳,黄昏的斜阳缓缓落下,挂在树梢间,又披在田野间,最后消失在远处的山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村人靠的是土地。土地给了他们依靠,给了他们温暖,更给了他们生命;对于一个世居乡村的人来说;土地是希望,是慰藉,更是情感的寄托。② ,日落而息,到了收获的季节,每一块田地里,到处可见收获的农人,金灿灿的麦子,象征着希望, 被收割于刀下。而割倒一片片麦子之后,人们又会拾起掉在地里极少数的穗头,因为乡村人更加懂得,一饭一粥,当思③ 。
黄土地不会辜负乡村人,就像乡村人不会亏待黄土地一样。人们将一颗颗、一粒粒的种子勤劳地播撒在土地上,用心血去经营,用汗水去浇灌;土地以根肥苗壮、麦饱果实报答着热爱它的,乡村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黄土地”“乡村人”按照不同的次序出现了两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但到月末时,却沮丧地发现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总也开始不了?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① 。 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体力劳动的时代,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而在脑力劳动的时代,精力代替时间成了更重要的资源。
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四种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意味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② , 做判断容 易失误;强大的思维能力背后,往往是坚定的意志力。③ ,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当我们重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体力休息,而是精力补充,他们应当散步、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这样的方式“换个脑子”。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丽呀,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卡吧。
B.老校长说:“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C.我们要照顾好各自学校的“小菜园”,劳动基地不能虚有其表啊。
D.有了我们这位小皓歌手,你想听歌太容易了,要多少,就有多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3分) B 2. (3分) A 3. (3分) D
4. (4分)
①材料一围绕历史剧真实与虚构的理论问题,从历史真实及其“度”的争议、判定,到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意义限度的确立,纵向展开,以例证、引证等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围绕历史剧《屈原》的实际创作,首先引用郭沫若的论述阐释“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接着以屈原等人的形象塑造为例介绍其艺术处理方法,最后以演出效果与其观点形成呼应。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4分)
①确立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的意义限度,实现情节要素正确与差异化再现某种可能真实之间的统一;②发掘历史精神,呼应时代需要,在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下观照当下,实现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分别从“历史真实”“艺术虚构”“历史精神”“时代精神”等角度作答,各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3分) A 7. (3分) C
8. (6分)
①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在潼关一夜。 ②叙事方式巧妙。通过一系列巧合,在对话中引入插叙,加快叙事节奏。③景物自然勾连。黄河、战壕、电筒等物象反复出现,前后勾连、照应。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从“场景”、“结构”或“情节”、“景物”或“物象”等角度作答,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6分)
①质朴情怀中的诗意传达。作品将质朴的革命情怀和真挚的个人情感倾注到黄同志的一言一行中,诗情盎然。②质朴叙述中的诗意构思。作品未正面书写战场,而是截取生活剪影,以普通女性彰显时代风采,诗怀壮阔。③质朴语言中的诗意描绘。作品选取日常的词汇和语句,精准刻画了黄同志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品质,诗味隽永。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从“人物”、“主旨”、“结构”或“情节”、“语言”等角度作答,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3分) B 11. (3分) A 12. (3分) C
13. (8分)
(1) (4分)手持长戟,磨砺宝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我就知道了。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砥”“是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4分)哪有作为臣子尽心竭力,反而获罪的呢?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安”“得罪”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 (3分)
①这些品行只能用来奉养亲人、不欺骗他人、不窃取他人财物;②苏秦认为自已是进取之人,想要有所作为;③这些品行不能给他带来显达,使他有所成就。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 (3分) D
16. (6分)
①张诗中的雨扫了踏青挑菜的兴致,令人无奈;由此想到故园灌溉的乐趣,却又洋溢温情。“雨”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怀。②洪诗中的雨是占卜收获时谷价高低的工具,预示着收获时谷贱伤农,田家因此会感到忧惧。“雨”触发了诗人悯农的情怀。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 (6分)
(1)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3)示例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苏轼《赤壁赋》)
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示例四: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评分参考: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
18. (3分)
示例:①不绝于耳 ②日出而作 ③来之不易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 (4分)
示例一:
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在土里干活;爷爷,在土里守望。
示例二:
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在土里干活;爷爷,在土里守望——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 有着几千年来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 (4分)
①先以拟人手法写黄土地如何对待乡村人,再写乡村人如何对待土地,二者形成类比;②使语意得以强化,更好地揭示出二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③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回环往复的意趣。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回答“拟人”“反复”可给1分,回答“比喻”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 (3分) C
22. (6分)
示例:①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②情绪不佳的时候 ③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写作(60分)
按照2022年新高考作文标准。
南通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媒介批评应该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的一些范畴,其中对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关注,是媒介批评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物质与精神的绝然二分。而传统的文化批评只是善于揭示艺术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动因,勾勒各种文化思潮的多副面孔,往往有意无意掩盖了艺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美可以无功利,但批评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于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不能用简单的批评模式来应对。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改变了传统语境,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同时,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在当代艺术领域,特别是影视领域,大资金的介入和运作有时是赤裸裸的,更多的时候是模拟或再造文化和艺术评价体系,如专家评论、学术研讨会、权威媒体的采访和专访等等,通过艺术评价体系来改变媒介环境楔入社会的心理。
在当代文艺界,经常的情形不是先有创作,后有批评,而常常是艺术行为和艺术评价互相影响同时出现,有时艺术评价甚至前置。这里不仅仅是指广告,也指大资本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即便对文化资本的运作需要保持警惕,但当今社会文化也离不开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不是包罗万象的批评,它对当下社会文化的阐释,更多从新兴媒体功能和路径分析着手,并不取代以往的一切批评,只是提醒人们,在观念的艺术向技术的艺术演变过程中必须开拓新的批评范畴。
(摘编自蒋原伦《媒介批评与当代文化》)
材料二:
非遗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习惯、信仰和情感等。经过漫长的演变,非遗文化形成了独特且完整的文化系统。随着环境与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非遗文化需要不断地调适自身,并寻找到新的传播方式,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非遗文化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这种覆盖面大、传播面广、且有很强用户基础的新兴媒介进行传播与传承,体现了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使得非遗文化在主体结构、形态样式与社区模式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体结构方面,非遗传承人、社区成员等原生主体的权力开始弱化,再加上部分原生主体文化自觉的缺乏,最终导致其主导地位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拥有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短视频平台。形态样式方面,原生语境与实践土壤逐渐虚化,历史与环境赋予非遗文化的功能、价值及意义逐渐失去;而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美,不断加剧向视听觉化转变,将大量具有装饰性和表演性的元素混入非遗文化,甚至为了功利过度包装,强化唯美娱乐功能,往往造成其所建构的非遗文化只是部分或片面的结果。社区模式方面,文化原生环境要求以“在场”接触体验的方式去获取非遗文化,强调仪式感与庄严感,而短视频平台说到底只是一种线上的展示,弱化了大众的“在场”体验感。
我们不反对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融合,也不反对短视频平台在展现非遗文化时展示商业价值,但也应该警惕新媒介文化对非遗文化的主体结构、形态样式及社区模式干预与重排所带来的问题。非遗文化因为对新媒介平台技术、资源及受众的依赖,只能不断调适自身来迎合新媒介文化。最终,非遗文化不断被变异、被解体、被丧失,甚至被同化入新媒介文化体系之中。而非遗文化逝去的部分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来接替其功能,极有可能造成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或没落。
所以在主体结构方面,短视频平台需要确立明确的非核心主体角色意识,即认识到自身仅为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播与传承的后援力量,自身的价值应该是非遗传播的辅助者,帮助非遗传承人及非遗社区成员更好地进行非遗实践。在形态样式方面,应该从一开始就杜绝非遗在短视频平台视听觉化转向的发生,要求短视频作品在策划与制作中禁止过分包装、极致渲染的视听觉追求,而尽量真实、整体地展示非遗,或者由专业研究机构联合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文化内在的价值、意义,从而使非遗文化体系得到完整且原真的维系、传承和弘扬。在社区模式方面,可以开展相对应的非遗线下活动,从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非遗社区这一系统性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工程的建设。总之,只有两种文化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姿态进行融合,才有可能让非遗文化从虚拟性重回现实性。
(摘编自杨帆《新媒介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互动与调适:基于短视频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变现象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对于传统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关注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考虑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交织,兼顾物质与精神层面。
B.“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形象地揭示“美可以无功利”的特征,同时提醒批评家要对当下文化有清醒认识。
C.虽然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融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发展,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性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或没落。
D.非遗文化传承人及非遗社区成员是非遗的核心主体,而短视频平台的介入,往往使得他们发挥不了核心主导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文化批评模式已经很难加以应对。
B.大资本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有时会使艺术评价先于艺术行为。
C.短视频平台虽然拥有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但也存在为了功利过度包装等缺点。
D.由于非遗文化向视听觉化转变,它不仅失去意义与价值,也失去仪式感与庄严感。
3.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二中“非遗文化在形态样式上发生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
B.抖音平台现场直播书法家创作书法艺术作品并进行拍卖。
C.文化部门录制民间艺人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皮影戏。
D.贵州省黔西南地区开发让游客亲身体验蓝染的旅游项目。
4.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篆刻已逐渐被激光篆刻代替。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一现象。(4分)
5.如何运用媒介批评的观点评价当今非遗文化的传承?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信使 铁凝
四月的下午,空气清透,雾霾不在。街边的樱花忽然就盛开了,紫丁香也这里、那里喷放着苦而甜的团团香气。
在一个嘈杂的路口,车遇红灯。陆婧偏头看着窗外,眼光落在临街一间门脸不大的体育用品商店。一个腿有残疾的女人从店里出来,弯腰从地上拎起两摞半人高的鞋盒。陆婧瞬间认出了这张脸:李花开!
陆婧想不到三十多年后李花开也来了北京。她丈夫,那个叫起子的也来了吧?陆婧心里加重着“也”字的分量。什么时候她的脚跛了?敢情也受过伤啊?“也”,她心里玩味着这个字。
三十多年前,陆婧和李花开是大学同学,也是闺蜜。李花开是当年系里的美人,常常爱犯轴脾气。她家在山区,穷。大二时,李花开的下铺丢了几张饭票,认定是李花开偷的。李花开激愤地绝食两天以示清白。第三天,同宿舍的陆婧强行背着李花开去了校医务室输葡萄糖。后来那同学在一本书里发现了那几张饭票。
大学毕业后,陆婧和李花开同在一个名叫虽城的北方城市工作。那是她们共同的激情时代。先是李花开突然告诉陆婧她要结婚了,对方是她在虽城的远房亲戚,有房,私房、独院儿。和李花开不同,陆婧家就在虽城,她工作后仍和父母同住。
冬日的一个周末,陆婧随李花开去了她将要嫁进去的私房、独院。推开吱嘎作响的单扇榆木院门,眼前的院子只是一条狭窄的夹道。西屋窗下整齐地码着蜂窝煤,挨着蜂窝煤的,是被旧提花线毯盖着的大白菜,叫人嗅出过日子的烟火气。当年的陆婧是不屑于这类烟火气的,眼前的蜂窝煤、大白菜只让她相信,李花开真的要结婚了。
出了那院子,李花开只问了一句,你说值吗?陆婧没有回答。
几天后,一个消息震惊了她们:厂里一个女子,因为分房不公,寻死觅活。李花开说,房比命大么?陆婧说,房是命的一部分吧。李花开又问,你说值吗?她没有听见应答。很快,她就嫁给了那个远房亲戚——画彩蛋的起子。
不久,陆婧也恋爱了。陆婧的恋爱像是一场无药可救的疟疾。对方名叫肖恩,是她父亲的大学同学,因工作耽误了婚姻,彼时已是北京一个文工团的业务团长。这是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无论是年龄的差异,还是空间的间隔。
秘密恋爱固然秘密,却仿佛必得有一个可靠的人分享才更够秘密。几个月后,陆婧把李花开约到一家卤煮火烧小馆。她脸色潮红,嘴唇颤抖,十指交叠地扭绞着。她的讲述琐碎累赘而又宏大激昂,她顾自笑着,眼里有泪光,她觉得她的闺密也必将为她这不凡的倾诉所倾倒。
李花开的嘴里却只是偶尔迸出一句:“我娘啊!”这是一个本身不含褒贬的感叹词,但在此刻,李花开喊出它来表达的是决不同意。两人争吵起来,昏天黑地。但李花开到底让了步,她答应保密,还答应了陆婧的提议:肖恩写给陆婧的信从此寄往李家。那私房、独院,在陆婧看来最是安全。
北京寄往虽城的平信隔天可到,陆婧一个星期至少两次去李花开家取信。有时李花开加班回家晚,在家的起子也会代替李花开把信送至陆婧手中。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次,起子请求陆婧那当局长的父亲调动工作,被拒绝。第二天,起子就把自己偷拍下的信的照片寄给了陆局长。盛怒之下,父亲把女儿轰出了家门。
陆婧立刻把电话打到了李花开的厂里,那是一个悲愤加绝交的电话,一个鄙视的不容分说的电话。陆婧那一波又一波的语言风暴如耳光噼啪,痛打在电话那头的李花开脸上。陆婧只听见李花开一迭声叫着:“我娘啊!”又听见她“呕呕”了两声,像在呕吐。陆婧摔了电话。
又是四月的一个下午,太阳很好,雾霾不在。
陆婧和李花开对坐在一间粥铺喝粥。
“这几十年我常常想着要是看见你,第一句话到底怎么讲,千头万绪的。”李花开说。
“是我摔了电话。”陆婧说。
“我放下电话就去单位找你,哪儿都找不到你。”
“先去了北京,后来出国了。算是闪婚吧。年前刚退休,业务荒疏大半。”陆婧以短信似的句子讲述了自己的三十多年。
“你呢?”
“离了。”李花开端起粥碗又放下。
“就为我?”陆婧心有不安。
“不是为你,是非离不可。做人要重信守约。”李花开的讲述也很简明,开始起子不离,让她替肚子里的孩子想想。她上了房,站在房顶逼他同意,不然就跳下去。他不松口,不信她会真的跳。刹那间她迈前两步,眼一闭就跳了下去。
陆婧的心像遭到突然坠落的重物的击打,一阵沉闷的钝痛。
“你这是,轴得不要命啊。”陆婧竭力眨着眼往回憋着泪。
李花开说:“有信使给鼓着劲。”
“信使”两个字是陆婧的忌讳,那是旧年的伤口,可她们的会面又无论如何绕不过这两个字。
李花开说:“其实你也是我的信使。我第一次把信送到你手上的时候,你就已经是了。到最后,没有那些事,没有你摔电话,我也下不了决心去奔真心想要的日子。”出了粥铺,陆婧意犹未尽地说:“那年我一气之下逃到北京,才知道偌大个北京不会安慰你的委屈。”
“可偌大个北京能够包容你的委屈。”李花开接上陆婧的话。晚风吹拂着她略微倾斜的身体,那样子实在很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偶然的街头一瞥,陆婧即刻就认出了三十多年未见的李花开,只是此时的她对李花开腿跛了颇有幸灾乐祸之感。
B.小说中有人因男方有私房而决定嫁给他,有人因分房不公而寻死觅活,叙写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房子的心态。
C.小说中两次出现的“我娘啊”,不仅是李花开山村身份的体现,也都表现了她听到陆婧述说事情时内心的震惊和愤怒。
D.小说讲述了特殊年代的一段令两位朋友隔膜三十多年的人生变故,重在激发读者去思考人世的无常与情谊的脆弱。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描写消失的雾霾、苦而甜的丁香等,既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也隐喻陆
上一篇:电影论文(精选5篇)
下一篇:狗血!扒一扒如家、7天、汉庭三家酒店的伦理关系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