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名言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1

  1、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格兰特

  2、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3、没什么比中了弹却安然无恙更让人兴奋的事情了。——丘吉尔

  4、永远不要在敌人犯错误的时候打断他们。——拿破仑·波拿巴

  5、任意对待被征服者是战争给予征服者的权利。——裘·恺撒

  6、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7、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的分水岭。——高尔史密斯

  8、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管仲

  9、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杉鬓发焦。——杜荀鹤

  10、唯有自传才是真正地历史。——托·卡莱尔

  11、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希特勒

  12、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13、金钱是爱情的基础,也是战争的资本。——托·富勒

  14、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15、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16、真正而持久的胜利就是和平,而不是战争。——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1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辛弃疾

  18、勇气和毅力就是魔力护身符,在它面前,困难会消失,一切障碍会无影无踪。——约翰·昆西·亚当斯

  19、每一代都至少应该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希特勒

  20、没有好战争,也没有坏和平。——王韵壹

  21、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22、作战基本原理,切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克劳塞维茨

  23、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陈寿

  24、爱情和战争都是不择手段的。——弗·斯梅德利

  25、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26、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

  27、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希特勒

  28、我总想战斗。——希特勒

  29、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威尔斯

  30、在恋爱和战争中先发制人,都是天经地义的。——贝恩

  31、所有的战争都是内部的战争,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兄弟。——弗朗哥·芬内隆

  32、历史会对我友好的,因为我正在创造历史。——丘吉尔

  33、我们最伟大的胜利不是从不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我们都能站起来——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34、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

  35、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36、有意义的战斗胜过无意义的生活。——乔治·帕顿将军

  37、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末日:这才能赋予我们继续的勇气。——丘吉尔

  38、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39、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40、懦夫在真正死去前就已经死过多次。勇者只品尝一次死亡的味道。——威廉姆·莎士比亚

  41、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42、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43、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44、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毛泽东

  45、守卫他人的权利是人类最神圣和美丽的事情。-卡希尔·吉布兰

  46、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萨都剌

  47、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司马迁

  48、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希特勒

  49、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穰苴

  50、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51、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52、一个英雄并不比常人都勇敢,但是他可以多勇敢五分钟。——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5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54、每个人的生活都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区别只在于他是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的。这是人和人之间的所有区别。——欧内斯特·海明威

  55、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列宁()

  56、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冯梦龙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2

  【关键词】 企业;竞争;名牌战略

  当今世界市场的竞争,正从商品价格竞争转向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非价格因素的竞争,并逐步聚集到产品品牌的综合竞争上来。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功固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的世界属于品牌,更属于大品牌、名优品牌、驰名品牌。

  一、名牌战略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CI)是企业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的体现。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事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有力武器。名牌战略同企业形象息息相关,知名品牌往往就是良好企业形象的具体证明。名牌战略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改善,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有助于名牌战略的实施,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保障。

  二、名牌战略是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谁能实现产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这一惊人的跳跃,谁就能占领市场,就能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名牌战略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预定的销售目标。消费者也日益认识到名牌的价值之所在,对名牌也越来越情有独钟。事实证明,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都远高于非名牌的同类产品。

  三、名牌战略可以提高员工向心力

  现代企业管理要高度重视内部团结,重视企业凝聚力,利用各种工作方式方法千方百计把职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名牌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粘合剂。一个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在内部组织管理中更容易统一意志,协调行动。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可通过名牌战略而培养提高,此种向心力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名牌对思想意识深刻影响的体现。名牌战略对内还可提高员工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更能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名牌战略也有助于企业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名牌战略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名牌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其潜在价值有利于我们开发使用。我们可以利用名牌的光环在投入阶段降低成本,如低价采购、低成本筹资等等;我们可以在生产阶段精诚团结,降低生产成本和各项制造费用;我们可以在销售阶段利用名牌战略提高单价和销量,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总额。名牌企业重视资源优化配置,把科技、质量、市场、信誉、效益放在整个生产经营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这种潜在的名牌效应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当很好利用的有价值资源,其使用并不逊于有形资产的作用。

  五、名牌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名牌战略可以促进一方经济发展,使地区优势得以发挥,并以名牌企业产品为核心,形成“互联网络”。具体而言:(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2)振兴一方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3)借名牌产品的名气,提高地区知名度,树立地区形象,改善本地区内引外联的软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4)鼓励名牌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优做强。“自己的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是低层次的,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对企业而言,可以形成名牌产品系列,促进相关产品的崛起。在国内外市场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获利机会。

  六、名牌战略可以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提升名牌的品位和档次,增强名牌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七、名牌战略的实施是改善管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和名牌建设的基础和动力

  企业以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创立名牌、发展名牌,提升市场竞争力,走名牌带动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型道路,改革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在名牌的宣传、培育、评价中,着力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

  名牌是企业的形象,企业制定和实施名牌战略是社会营销观念的要求,也是企业立足现代社会的经营理念。企业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就是要把生产,销售名牌产品放到关系企业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并把这一认识落实到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去,创名牌产品,做文明企业,通过以名牌引路,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3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思考、总结和探索,发现了一种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帮助的教学形式――“名词化”教学。所谓“名词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名词的使用,用名词展示课程目标,以名词作引线贯穿课程教学,拿名词作为学生合作和讨论的命题,以名词作总结课程内容的提纲,等等,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我就“名词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简单介绍,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评和帮助。

  一、课程标准的“名词化”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从表述的层次看,“虎门销烟”是识记层次,“《南京条约》”为理解层次,而“鸦片战争”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虎门销烟”用黑色表示“了解”,“《南京条约》”用蓝色表示“理解”,“鸦片战争”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三个名词,而在“《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鸦片战争》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香港”、“南京条约”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虎门销烟”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在“《南京条约》”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南京条约》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南京条约》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虎门销烟”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虎门销烟”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名词化”总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板书总结,在课程开始进行“名词化”目标展示时就留白,留下足够书写空间,在课程结束时补全。这样很容易达到总结的效果。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上台补全板书,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全板书。2.语言总结,学生根据板书中核心名词的展示,进行语言上的总结,甚至可以做一个“名词串联”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名词用语言将知识点用故事的形式复述和串联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4

  1、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2、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3、“拿住它,或者躺在上面。”——据说一位斯巴达母亲将盾牌交给自己儿子并这样说

  4、“异乡的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忠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温泉关墓志铭》

  5、“总有一天,我们神圣的特洛伊和普列阿提司以及普列阿提司持矛的人民,都会消失。”——荷马的诗句,迦太基的征服者,罗马名将小西比阿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吟诵此句,为自己的祖国而担忧。

  6、“在我们之外不再有别的部落,唯有波涛,峭壁以及凶恶的罗马人。即使是效忠和驯服也免不了受其骄横跋扈。这些全世界的强盗,在劫掠一切大陆后,现在又到海上来抢夺。如果敌人富足,他们就贪求财物;如果敌人贫穷,他们也要征服以获取荣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他们都欲壑难填,世上惟有他们对贫穷和富裕都怀有如此的贪心。他们抢劫、杀戮、偷盗却美其名曰“统治”,所到之处皆化为焦土,却称之为和平。”——塔西佗记述的不列颠酋长卡塔尼库斯在最后的格兰比安山战役前演讲中对罗马暴行的控诉。

  7、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8、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

  9、“只要有一个外国人在意大利的土地上,罗马就决不谈和。”——罗马国家座右铭,源出皮洛士战争中,罗马对希腊人的答复。

  10、“狮子率领的羊群战斗力远胜由绵羊率领的狮子”——亚历山大大帝

  11、“骰子已经掷下。”——恺撒,在越过卢比孔河的时候

  12、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13、“蔑视比杀戮更能刺痛敌人的心。”——维克提乌斯古罗马军事理论家和着作家

  14、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15、“雅典人,留来勉励大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是对于勇敢者而言,几句话就如同长篇大论的演讲。”——希波克拉提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将军

  16、“斯巴达人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斯巴达名言

  17、“懦夫的母亲不会哭泣”——拉丁谚语(拉丁姆是罗马城附近的区域)

  18、“如果在扎马我没有被你击败,那我将把自己列在亚历山大之上。”——汉尼拔,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侵入罗马本土的迦太基名将。

  19、“瓦卢斯,还我军团!”——公元9年在条顿堡,罗马三个军团在瓦卢斯总督带领下被日耳曼人全歼,奥古斯都闻讯痛哭。

  20、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21、“我不曾学会演奏美妙的音乐,但我知道如何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变得光荣与伟大。”——地米斯托克利雅典海军之父

  22、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23、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麦克阿瑟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5

  关键词:探究学习;设计;为民族独立而战

  一、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释义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实验、参与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问题的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或学习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资料,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方面的事实和证据;(3)形成假设,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4)检验假设,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

  二、走入设计现场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要求: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要求】

  1.了解美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的重大事件。

  2.能流利地表达出战争中纲领性文件《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

  3.分析独立战争对美国的影响――国内影响与国际影响。

  4.对重要人物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能以表格的形式或其他方式呈现,并评价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针对目标1:学生整体通过五目走战略,即第一目――战争之因、第二目――战争的经过、第三目――战争的结果、第四目――人物品评、第五目――把书共话议战争,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情况。

  2.针对目标2:A.资料展现帮助学生分析《独立宣言》,B.给予学生时间速记《独立宣言》核心内容,C.提问抽查。

  3.针对目标3: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分析。

  4.针对目标4:提供多样的方式让学生依据课本及教师提供的信息呈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及他们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美国的独立战争不仅是一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而且也是其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重要战争,战后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创造了一个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殖民地人人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文献《独立宣言》的内容和华盛顿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

  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给美国的影响和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评价。

  【学情分析】

  对于美国,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一方面这基于当今世界信息的发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地理学习的帮助。对美国的历史知道得并不多,历史上的名人也有一些了解,但对他们所做的事却不是很清楚,所发挥过的作用也不知道。对于《独立宣言》的作用缺乏完整清晰把握。

  新课的导入:

  让学生扮演“印象派者”的角色,畅谈他们印象中的美国是什么样子。

  教师总结:我们同学以现代人的身份从人物、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讲出了自己对美国的印象。没错,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的代名词,在当今世界中似乎多数都能瞅见他强大的面容,可是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们肯稍微动动你们的指尖,轻翻一下美国的历史,就会发现,美国也曾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那是他们还未独立前的事。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穿越至美国还在胚胎期那些年的历史。

  屏幕显示:致美国未逝去的历史――独立战争。

  问题群的设计

  第一目――战争之因

  为什么北美殖民地要发起独立战争?

  请问对于此地要发动独立战争,需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提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等方面考虑)

  为什么这场战争又被称为是“为民族独立而战?”民族的形成需要有什么样的基础?

  如果不发生战争,行不行?请简述你的理由。

  第二目――战争的经过

  请以时间为主线,以课本为依托,制作美国独立战争的大事年表。

  请结合美国独立战争示意图,以地名为主线讲述美国的独立战争。

  美国因一文献而降生,这部分文献是什么?它由哪个机构于哪一年由谁主笔起草颁布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文献所体现的重要思想。

  第三目――战争的结果

  战争的结果谁胜谁负?为什么?请从双方的角度去分析。

  战争对于美国与英国各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对其他地区有影响?如果有,请说明有什么影响。

  第四目――人物品评

  假设你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请你谈谈你在战争中的活动。请对自己做自我评价。

  第五目――把书共话议战争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案例点评:

  本案例以问题群的方式以4―3―2―1―1五步走战略方式进行,将本课的重要信息点全部显示,并且有难度的问题会给予相应的提示,凸显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这些问题中有些题是发散性思维的题,方便学生深入探究;有些则是以“我”为名而进行的设问,如此学生会主动地进入角色中;有些问题则从双方的角度提问,学生便于从多方位进行评价,培养了他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问题的层次上来讲,层层深入,便于学生分析掌握;从问题的角度上来讲,由事至人,有人之处不离事,有事之处不离人,体现了社会学科的特征。

  本案例的缺点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有只为知识而知识的嫌疑。从战争的性质上来讲一是民族之战,二为资产阶级革命这点在案例中没有显现出来。所提供的材料也就是局限于课本,并未铺展开来。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6

  关键词: 提升;国防竞争力;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97-02

  0 引言

  所谓的自主创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努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实践活动。[1]从全球的视角看,我军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还处在对外国技术的模仿或适应期。自主创新是关国家安危、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国防竞争力的核心。提高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关键在于提升我军高科技武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1 高度重视潜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干勇指出: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2]造就自主创新人才不能忽视潜人才培养。

  1.1 不少自主创新成果出自于潜人才 所谓潜人才是指已经具备了某种创造才能,但暂时由于缺乏适当条件和机会,尚未在实践活动中做出实际贡献的人员。潜人才是相对显人才而言的。在世界科技史上,有许多自主创新的成果,甚至是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重大成果,都是出自于起初并不为人所知的潜人才。比如,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他只是专利局的一名审查员,根本不是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名气,是一名能力和成果都还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潜人才。科学研究领域是这样,军事领域同样有创新的潜人才。1793年的英法土伦之战,法军安放在船上的陆战炮,打得处于优势的英舰猝不及防,使英军最终败北。陆战炮代替舰炮的打法是年仅24岁的少尉军官拿破仑的点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拉法格是一名普通的法军上尉,提出渗透战术,挑战当时盛行的“阵地战致胜”观念,德军第一次运用渗透战术就打败了俄国和意大利联军。这些战争史上的创新之举,最初都是出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潜人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在法国军事学院学习的戴高乐还只是一名上尉,然而,他却预见到“下一次战争将是坦克战”。并他在出版的《未来的陆军》一书中,明确提出精良的装甲部队将是未来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要突击力量。德国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根据书中提出的见解,创建了3个坦克师。在1940年5月,德军运用集群坦克闪击法国,战果明显。等等。这些战争史上的创新之举,出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潜人才。

  1.2 潜人才自主创新欲望要求更强烈 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它的成果刚刚显露时,往往会引起他人的歧视、阻止和嘲弄。这样的例子,在科技史与军事史上可谓不胜枚举。当富尔顿第一次试验蒸汽船时,岸上的观众不时送来阵阵冷嘲热讽,素有“军事天才”之称的拿破仑对“蒸汽船”也不屑一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杜黑时任意大利米兰师参谋长,因坚持航空力量的重要性和批评陆军司令部指挥无能,被军事法庭判处1年监禁,受到很不公正的对待。自主创新这种天然存在的风险性和不公正待遇,决定了显人才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它。因为显人才的利益与他们已取得的创新成果休戚相关,在现有的规则体系范围内活动,就可以得到足够的利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研究中发现的路径依赖规律),完全可以回避再创新的风险。相反,潜人才没有既得利益,不易受其地位、荣誉的束缚,敢闯敢干,他们也只有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断推出自主创新的成果,才可能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获取自己的利益,走出一条新路。由此可见,潜人才创新的动力更足,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7

  [关键词]冯小刚 《集结号》 正名

  有人说,冯小刚是创作战争题材电影的大腕,但我只看过他的这部《集结号》。我感觉冯小刚所追求的并不是“再现”战争,也不是“表现”,他更注重“发现”,力图挖掘和发现战争留给人们的一些别的东西。冯小刚的战争影片是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大前提下,更多地传达出他对战争的一种哲学思辨。

  一、名与实: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根据杨金远小说《官司》改编,冯小刚没有着重炮火纷飞的战争场景,尽管开篇有长达十分多钟的由特技、音响和道具的现代技术运用的残酷的战争场面,但整个影片却重在刻画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兄弟情。影片使人关注的不是为四十七个兄弟牺牲值不值,“关键在于他们的牺牲不能是无意义的,不能得不到正名。谷子地坚持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不能让他的47个弟兄不明不白地死,要为他们正名,他们要得到一个承认。这些都跟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不违背。”

  中国传统是非常重视“名”的。“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有理想有抱负就得“扬名立万”;“死而不亡者寿”。名,体现了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价值。对于在战争中死难的战士,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往往是活着的人来实现的。活着的人如何对待他们,便成为了一个社会道德问题。影片中一再提到;像谷子地的情况,光写信的,全国有十几万。影片结尾有一个全景就是:一个烈士墓地,树立着无数的木板式墓碑,纵横交错,一望无际。因而,谷子地所做的。也可看成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也是顺时顺势的。

  要为英雄正名,道路何其艰难。谷子地凭的是什么?他出身贱微,没有文化,却有“良心”,执着而坚定。当然。也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胜利的一方。那么,谷子地的目的是什么?是公平。尽管“胜利者是不被谴责的”,但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哲学家们认为世上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无论怎样公平的社会,总会存在有不公平。正因如此,谷子地的行为才更有价值:人人都努力追求社会的公平,不能因为存在有不公平,就停止奋斗,多一点公平和少一点公平都无所谓。观众必然会有疑问:像谷子地这样的事都得到了公平吗?

  逝者已矣,名对于他们已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了,而为他们扬名、正名,则既是政治、时势的权术,更是生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人生几何?对“死”当歌!更何况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英雄。影片不但是从另一个视野描写了战争,更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上有较深度的开掘。

  关于影片的大团圆结局,冯小刚解释说是“顺着观众的心气走的”,“其实我是照顾自己,因为我是这么想的。我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当40多个弟兄日后终于被发现的时候,谷子地的那种心情。我不愿意看到当他死的时候,也没有看到结果。所以我照顾了自己的想法,而我的想法又和普通观众的想法很接近。”

  二、残酷与柔情: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

  战争是残酷的,正是因为这种残酷,造就出了许许多多的平民英雄。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或侧重智慧和计谋,或表现英勇与壮烈,或二者兼而有之。冯小刚一方面想表现出这种残酷,另一方面又理想化地处理成,四十七个人的尸体都被集中到了一个坑道里。说冯小刚是理想化的,是因为这是一场惨烈的阻击战,活着的人似乎要先关注死人,这不合情理。当然,这不能不说,体现了冯小刚在战争片中的人文情怀。片中到处散布着这样一种情怀:带血的留着空字的家书,临死也不肯多用绷带留给活着的人,为掩护战友而牺牲自己,想念家乡、父母、妻儿老小……等等。

  《集结号》是一部英雄的神话。效死疆场的烈士自不必说,如瘸腿守陵的司号兵小梁子,为烈士正名不遗余力的谷子地、赵二斗等也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都有对敌人的残酷和对战友的侠骨柔情,影片在这一方面是把握得比较好的,没有使这些英雄沦为杀人或战争机器,我觉得这很重要。

  谷子地有时显得暴烈:他在前指导员被炸成两截时不肯接受敌人的投降而下令枪杀俘虏;他在找民政局领导时,因语言不合,会暴跳如雷,踢桌子扔椅子;在当年团长的墓前得知“集结号”的真相时甚至要砸毁墓碑。但这些暴烈似乎都事出有因,也更显血性汉子的阳刚之气。另一方面,他也不乏柔情;他对王金存的另眼相看,对王金存媳妇的安排;对赵二斗的舍身相救等,都体现出他对别人的真诚与古道热肠。能如此待人者其心必善,其情必深。那么这样的人会去打仗杀人必定有情可缘。这种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是以往战争片中所少有的,尽管这还不足以解释战争的合理性,也是影片难能可贵之处了。

  小梁子的戏并不多,然而却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只出现了三次:除了最后一次是授勋外,一次是团长给谷子地下达阻击任务时,团长让他把自己特意留着的两包香烟拿出来给谷子地。再出现时,已经到了解放后,谷子地终于找到了能为自己证明的团长。团长却已长眠在烈士陵园,而小梁子则是陵园看守人。他拖着战争中打残的跛腿,解说自己为何当了看陵人,当谷子地从他口中得知集结号的真相而暴怒时,他声泪俱下极力维护着已经牺牲了的首长,甚至甘愿代人受过。这种忠诚,这种情感,不仅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也是许多没有过战争经历的人难以理解的。

  王金存这个人物是一个比较俗套的典型。从刚开始的一上战场就吓得尿裤子。到最后的壮烈牺牲,这样的人物、情节都低似曾相识。影片中他是鹤立鸡群的“文化人”,不但自己每天给家里的母亲和媳妇写信,还帮战友家书。但作为指导员,实在看不出他的才干与作为。其作用有三:首先他是一个平民英雄的代表。没有人生来不怕死,也没有人天生会打仗。“见点血就好”,血与火、生与死摆在面前的时候方显出英雄本色。其次,他又是一个“投笔从戎”的类型人物,尽管影片并没暗示他的学历出身。其三,是创作者们表现人文情怀的一根线。战友们对故乡、亲人的情怀,他成了最主要的诱发者、集散地。

  转贴于

  赵二斗是影片及影片主人公的救星。正名其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九连还有谷子地,而谷子地能为英雄正名却全靠赵二斗。从影片的思想内容看,赵二斗是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楷模,而从故事的结构与进程看,他又是个穿针引线、必不可少的人物。

  其他如:排长焦大鹏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却在牺牲前撒谎说:我听到集结号了。目的是不愿九连全都牺牲了,给弟兄们留条活路。神李茂盛为团长从死尸身上找表而被敌人打死了,等等。这些英雄身上体现出的都是“爱”,关爱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这才真正完成了对战争英雄的塑造。这也是影片所传达出的英雄主义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战争与和平:反思的尴尬

  影片留给人们思索的东西有很多:

  1、公平的尴尬

  影片涉及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和平时期三个阶段,就故事结构而言,解放战争是整个故事开篇,是造成谷子地们悲剧的缘起,也是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铺垫。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看,影片的叙述啰嗦了些,确乎让这一段沦为了特技的卖弄,对人物缺乏更深层的刻画。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谷子地与连队其他人之间的兄弟情谊。所以,当谷子地为英雄正名而遭遇了到底是为英雄正名才能为自己正名呢,还是为自己正名才能为英雄正名的尴尬(这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时,就难免有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尊严,而非整个连队荣誉的错觉或歧义。当然,这种尴尬也并非都是影片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还有更深广的社会历史原因,然而更大的尴尬在于:谷子地穷尽生命追寻的公平真的公平吗?谷子地们是得到了公平,更多的无名英雄呢?真的是一个“公平”的典型掩盖了九十九个不公平吗?

  2、谁委屈了英雄

  战争中的牺牲都是不可避免的吗?影片似乎在告诉人们,是有人有意要让九连牺牲的。因为战争的规则是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一个建制不全的连队的牺牲能换来大部队的突围,这于战争而言就是最人道的了。但影片在此的漏洞太多。谷子地因为枪杀俘虏被关了禁闭,但关禁闭是否可看做是处理前的一种临时安置措施,而让他带队去送死才是终极处置呢?至少我当时就有这种感觉。谁知偏偏只有他大难不死,所以既没人来找他们,也没人为他们留下证明。如果有心,当时要证明他们的牺牲应该不是很难的吧?是谁委屈了英雄?这应该是影片无法回避的问题,但观众得到的却是诸如时间太长,文件太多,形势骤变之类的解释,并且是轻描淡写。就算刘团长后来也牺牲了,如小梁子所说“他一直有愧”,他就没有过为他们说话、为他们正名的机会?他可是升了副师长才牺牲的啊!所以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好像这既不能怨国民党反动派,也与日本鬼子无关,究竟该怨谁呢?因此,故事的逻辑性还存在疑问。所以影片只有草草了事,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不能让这事延续到反右、大跃进、文革吧,那就讲不完了。谷子地为战友正名这个文戏、主线几乎没有矛盾与对立面,因为中国的传统中好人大概是不能成为阻碍的。

  3、《集结号》号称是一部商业电影,作为商业电影究竟是迎合观众重要还是艺术性重要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8

  关键词: 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计量语体分析;词类

  中图分类号:H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5-0114-06

  一、引言

  报纸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主要用于概括、评介新闻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新闻标题可以分为主题、引题、副题等等。

  计量语体分析指采用计量的方法来研究语体。计量语体理论认为,确立一种语体的特点体系,可以通过统计某些成分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而得以实现。[1]从语体的角度来看,标题语言属于标题体。对于标题体,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计量的方法来研究。

  学界对报纸新闻标题的研究,主要从语法、修辞、语用、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写作等角度展开。例如白丽娜的《作为亚语篇的报刊新闻标题》(2014)、李春林的《广州地区报纸新闻标题的修辞研究》(2008)、楚军和周军的《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研究》(2006)、辛斌的《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的转述言语》(2013)、曲蕾的《英文报刊新闻标题中名词化隐喻分析》(2013)、王海的《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制作策略》(2008)等等。从文献来看,虽然报纸新闻标题语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有关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从计量语体分析的角度,对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极少,因此,在这个领域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谨以此文纪念为抗战做出过贡献的将士及报人。

  二、语料及研究方法

  我们以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中央日报》上的新闻标题为例,采用语料库、计量和对比的研究方法,从标题长度、词长、词型例比、词汇密度以及词类分布的角度,对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进行计量语体分析。我们采用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资源网传媒语料库”的在线分词标注系统,[2]按照粗颗粒度①对文本进行分词和词语标注,提取语体标记的数据。

  本文语料包括两类样本:一类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和的机关报《中央日报》(1938-1945年)新闻标题语言的样本,总计1393条;另一类是《人民日报》新闻标题语言的样本。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014年10月至11月期间《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作为对比样本,总计1272条。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我们将从标题长度、词长、词型例比、词汇密度、词类分布这几个方面,探讨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的语体特征。

  (一)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长度

  标题长度是对新闻标题语言进行计量语体分析的重要参数。我们对语料中标题的长度进行了考察,统计了标题的平均字数以及每行的平均字数。详见下表:

  从表1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平均字数略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46;每行的平均字数也少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3.11。标题长度上的差异也许和报纸的语相有一定的关系。语相(graphology)是文体学中的术语,“指语言的书写系统,如手写系统和印刷系统,以及与书写的媒介相联系的特征,如标点符号、段落划分、空格等。”[3]抗战时期的报纸新闻标题大多采用直排的排版方式;而《人民日报》则采用横排的排版方式。例如:

  (4) 同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会谈

  ――《人民日报》2014-11-2

  (5)中国援助埃博拉疫区医疗物资抵达科特迪瓦

  ――《人民日报》2014-11-2

  例(1)和例(2)为《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例(3)为《中央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它们均采用了直排的方式;例(4)和例(5)为《人民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它们都采用了横排的方式。直排时,标题的平均字数和每行的平均字数都不宜过多,这是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凝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长分布

  我们对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长分布进行了统计,并将其与《人民日报》新闻标题的词长进行了对比,详见下表:

  从表2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单音节词占比约为49.33%,《人民日报》中单音节词占比约为33.77%,二者的差值约为15.56%;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双音节词占比约为44.44%,《人民日报》中双音节词占比约为55.08%,二者的差值约为10.64%;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词占比约为6.23%,《人民日报》中三音节及以上的词占比约为11.15%,二者的差值约为4.92%。

  单音节词在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所占比例较高,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有较多的文言词有关,而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词。我们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4]对抗战时期报纸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里单音节词中的文言词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

  从表3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单音节文言词共出现了294次,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的单音节文言词仅有40次。表3中的数据证实了我们的推论。我们认为这是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凝练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双音节和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词所占比例均低于《人民日报》,一方面可能与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有关,另一方面也许与《人民日报》新闻标题多用惯用语有关。“惯用语是口语中形成的表达一种习惯含义的固定词组。”[5]我们对抗战时期报纸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的惯用语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

  从表4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惯用语仅出现了26次,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的惯用语共出现了180次。表4中的数据证实了我们的观点。

  词长分布上的差异表明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比《人民日报》更庄重典雅,而《人民日报》的语言则更大众化。

  (三)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型例比

  词型例比(type to token ratio)是词总次数(词例)与词种类数(词型)之比。词型例比越低,词汇越丰富,“书面语体一般比较舒展、严密,词汇量也较口语丰富”。[6]词型例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词型比例=(公式1)

  按照这个公式,我们计算出《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新闻标题中的词型例比约为3.56,《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的词型例比约为3.54,二者的差值约为0.02。

  这说明在词数相同的情况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汇丰富度与《人民日报》新闻标题相差无几,它们都属于报纸新闻标题体。

  (四)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汇密度

  学者Ure(1971)将词汇密度定义为文本实词数与文本词汇总数之比。[7]她的研究表明,英语口语体的词汇密度在40%以下,书面语体的词汇密度则高于口语体。词汇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词汇密度= (公式2)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计算出《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新闻标题的词汇密度约为86.51%,《人民日报》新闻标题的词汇密度约为91.60%,二者的差值约为5.09%,表明二者的词汇密度较为接近,词汇密度均较高。这说明抗战时期的报纸新闻标题和《人民日报》一样,都是书面化程度较高的报纸新闻标题体。

  (五)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词类分布

  词类是可量化考察的语体标记之一。词类选择和使用频率上的差异往往反映了语体的差异。

  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词类划分的标准,我们将语料中的词划分为12个类别,并对这12个词类的分布进行了考察,详见下表:

  从表5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代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15%;动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3.72%;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93%;数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2%;助词的比例也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40%。

  表5的数据还表明,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名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5.49%;形容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30%;区别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38%;量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20%;介词的比例也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17%;连词的比例也同样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14%。

  从分布上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与《人民日报》相比,差异较大的是名词、代词、动词、副词和量词。下面我们分别讨论这5类词。

  1.名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名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名词分类的标准,我们对语料中名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详见下表:

  从表6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普通名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4.21%;而时间名词的比例则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78%;处所名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37%;方位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2.06%。

  名词分布上的差异与报纸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抗战时期报纸的话题集中在对战争的报道上,而《人民日报》的话题较广,涉及的领域较多,因此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普通名词的比例较低。由于该时期的报纸在报道战争时,需要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因此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和方位词的比例均较高。

  2.代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代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代词分类的标准,我们对语料中代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详见下表:

  从表7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人称代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4.86%;指示代词的比例略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95%;而疑问代词的比例则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5.81%。

  在抗战时期的报纸和《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中,疑问代词的比例均低于其它两类代词,主要原因是疑问代词多用来表示疑问、设置悬念。而报纸新闻标题则多为实题,其特点是叙事,即直接概括地标明新闻事实,[9]因此报纸新闻标题较少使用疑问代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疑问代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这也许与该时期报纸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抗战时期,人们最关心、最急于了解的是战况,因而新闻标题要一目了然。

  3.动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动词的比例较高,这是因为报纸新闻标题重在陈述新闻事实,即叙事。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动词分类的标准,我们对语料中动词的分布情况进行考察,详见下表:

  从表8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表示存在、变化的动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35%;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5%;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1%;表示判断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7%;表示能愿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12%;表示趋向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5%;形式动词的比例也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5%。

  从分布上来看,在抗战时期报纸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表示存在、变化动词的差异较为明显。这也许是因为表示存在、变化的动词,能够与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交代战斗的地点。例如:

  例(6)是《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例(7)为《中央日报》中的新闻标题,这两例中的动词“有”分别与表处所的名词及名词短语“西线”、“沿江两岸”组合在一起,交代了“炮空战”、“炮战”的地点。例(8)为《中央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动词“发生”与处所名词“瓜岛”组合在一起,交代了“海战”的地点。

  4.副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副词分类的标准,我们将语料中的副词分为7类,并对这7类副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

  从表9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时间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5.28%;处所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32%;肯否定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5.57%;语气副词的比例也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2.25%;而程度副词的比例则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6.87%;范围副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08%;情态副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5.47%。从分布上来看,在抗战时期报纸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时间副词、肯否定副词、程度副词以及情态副词的差异较为明显。

  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时间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是因为该时期报纸的报道大多与战争进程有关。例如:

  例(9)为《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时间副词“正在”分别修饰谓语“庆祝捕杀”和“痛歼顽寇”。例(10)为《中央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时间副词“正”修饰谓语“坚抗入侵德寇”。

  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肯否定副词、语气副词的比例均高于《人民日报》,这与时代语境以及报道者的态度有关。当时我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为了鼓舞民众,报纸新闻标题多用肯定副词“必”“必定”等修饰谓词性成分,以表明报道者的主观态度;该时期的报纸新闻标题还多用语气副词“岂”“竟”等修饰谓词性成分,表示对法西斯势力的强烈不满。例如:

  例(11)为《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肯定副词“必”,表明了报道者的态度;例(12)和例(13)都是《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语气副词“岂”“竟”表达了报道者的强烈不满。

  程度副词、情态副词在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比例较低,这也许与报纸的语相有一定的关系。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采用直排的排版方式,所能容纳的字数较少。程度副词多用于修饰动词,承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加之版面有限,所以较少使用。

  5.量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量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偏正短语较少使用量词。例如:

  例(14)和例(15)均为《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在这两例中的偏正短语“多人”“三报馆”“一官吏”中,均未出现量词。

  我们对语料中“数+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

  从表10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数+名”的比例约为59.13%,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数+名”的比例约为43.24%,二者的差值约为15.89%。我们知道,在古代汉语中,“数+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中的“三人”。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数+名”的比例较高,表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

  结 语

  我们从标题长度、词长、词型例比、词汇密度以及词类分布角度,对抗战时期的报纸新闻标题体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平均字数以及每行平均字数较少,且采用直排的排版方式;单音节词的比例较高,双音节和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词的比例较低;词型例比较低,词汇丰富度较高;词汇密度在80%以上。上述特点表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凝练、庄重典雅,是书面化程度较高的报纸新闻标题体。

  第二,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类分布中,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和方位词的比例较高,因为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多用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和方位词来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表示存在和变化的动词的比例较高,而其它类别动词的分布则相反,这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需要交代战争发生的地点有关;疑问代词的比例较低,这与该时期报纸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肯否定副词以及语气副词的比例均较高,表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闻报道者的态度。上述特点反映了该时期报纸的时代背景以及报道者的态度。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本文挂一漏万,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我们所选用的语料样本数量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其次,由于受到时间和语言处理工具的限制,我们尚未提取句法层面的语体标记,因而我们未能揭示出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在句法层面上的语体特征。

  今后,我们将扩大语料规模,对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在句法层面上的语体特征进行探索。

  注释:

  ①粗颗粒度与细颗粒度切分标准请参看《面向语言监测的自动分词标注规范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何淑琴.谈英语文体的定量分析[J].外语研究,2005,(1).

  [2]http:///cucseg/.

  [3]胡壮麟,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辞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梁奇,郑方,徐明星等.基于trigram语体特征分类的语言模型自适应方法[J].中文信息处理,2006,(4).

  [7]Ure J.1971,Lexical density and register differentiation. In G.E. Perren & J.L.M. Trim(eds.). Applications of Linguistics: Selected Paper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Linguistics[C]. Cambridge: CUP. 443-452.

  [8]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彭朝丞.新闻标题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A Computational Stylistic Analysis on Language of Newspaper News Headline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Exemplified by Xinhua Daily and Central Daily News

  Zhao Xue Gu Xiaoyu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67-02

  品牌是企业整体形象在市场上的定位,其本身反映了企业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品牌形象塑造可以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而有利于建立和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品牌忠诚度”,提升品牌的价值。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甚至被看成是企业的生命,品牌竞争已成为当前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在当代,品牌是企业形象和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与品牌的竞争。品牌的重要性不仅在企业的实体化生产中得到体现,在虚拟化生产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品牌战略的含义与目的

  所谓品牌战略是指把品牌和商标作为产品的旗帜与企业的形象,着力培育和拓展品牌优势。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产品的价格性能比,增强品牌的竞争实力。品牌战略也是指企业为了发展而围绕品牌进行全局性的谋划方略,是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为核心而进行的,并围绕企业及其产品品牌展开的一系列行动方法和决策。实施品牌战略的目的主要有:

  1.获得高知名度。高知名度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得以顺畅销售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产品在市场上的高信誉度。具有较高市场信誉度的品牌,对消费者而言,代表着产品的高品质和良好的服务水平。对合作企业和提供贷款的银行而言,代表着可靠和值得信赖。对企业本身而言,则代表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获得市场主体认同的保证。

  3.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了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建立了高信誉度,从而在市场上更容易扩大其市场覆盖面,增加其市场份额。

  4.获得长期经济效益。成功的品牌战略在提升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的背后,带给企业最直接的好处就体现在帮助企业实现巨大的销售额和高额的利润,使企业获得丰厚的资本利益。

  可以看出,品牌战略的直接目的就是树立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良好声誉,增加产品市场份额,取得巨大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品牌战略则是要实现品牌和企业的壮大和持续发展。

  二、企业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许多企业觉悟到,企业发展到今天,再走传统的道路已经不行了,应走现代化经营之路,去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但是,许多企业意识到品牌战略是一回事,在付诸实践时又是一回事。当前,商业企业在实践品牌战略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1.对品牌的认识程度不够。大多数企业把品牌简单的理解为知名度。认为只要花大价钱,大做宣传广告,引起轰动效应就能够创造品牌。这样做,不但消耗了企业的大量经济资源,对品牌的打造也无用甚至有害。其次,许多企业认为只要给产品设计个好名字,使用有表现力的包装和商标,找个知名的形象代言人等等就可以创造出好品牌。但是,这实际上把品牌认同为一种符号和标志,集中注意力于表面文章。企业形象可以靠设计而形成,使自己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但品牌不可以,它必须是打造和锤炼出来的。通过广告宣传、利用新闻事件制造轰动效应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而对于知名品牌的形成没有任何意义。

  2.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认为商业实施品牌战略是重要的,但现在企业里要做的事情很多。再说,实施品牌战略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件事要慢慢来。当前最要紧的是把销售抓上去,其它的事都要放一放。其实,把销售抓上去诚然重要,但怎样抓上去呢?不是已采取了各种扩销、促销措施都收效不大吗?与其屡战屡败,倒不如狠下心来研究品牌战略,从这里找寻突破口,从而找准方向。

  3.品牌定位不明确,缺乏企业文化内涵。品牌不仅仅是反映不同企业及其产品之间差别的标识,它还体现着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建立品牌,实际上是将一种企业文化充分展示的过程。当企业开始建立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和贯穿其中并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但许多企业并未注意到这一点,造成品牌没有深层、明确、具体的内涵,难以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其它的配套战略就会显得盲目,缺乏针对性,也就谈不上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

  4.品牌竞争靠打价格战。价格竞争固然是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拓展市场,促进销售的一种策略选择,但其中存在着消极影响。大多数企业会身不由己地参与到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中,似乎除了降价就没有更好的营销手段了。如果持续打下去,则会变成恶性竞争。企业由于利薄,技术难以创新,质量难以提高,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品牌价值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中急速下跌,最终导致许多驰名品牌在无序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真正的品牌不是靠降价创立的,它的生命力也不是靠降价来维持的。相反,成功的品牌很少在价格上出现频繁波动。高质量才是创世界知名品牌的根本保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竞争力的源泉。

  5.品牌缺乏核心价值。对品牌而言,品牌核心价值就如同灵魂一般。如果一个品牌没有了自己清晰的核心价值,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势品牌。而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终极追求,是一个品牌营销传播活动的原点。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都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演绎,并丰满和强化品牌核心价值。海尔的核心价值是“真诚”,品牌口号是“真诚到永远”其星级服务、产品研发都是对这一理念的诠释和延展。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是创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反观国内的很多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月月新、年年变,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能促进产品销售,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积累。

  三、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

  品牌战略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品牌创造、品牌管理、品牌传播、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品牌创新、品牌保护等。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为了打造企业品牌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应重视以下策略。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企业的经营者,要不断学习现代商业知识,了解国内与国际商业发展的形势,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

  2.实施品牌创新。IBF国际品牌联盟副主席麦奎尔说过:企业要持续不断地对品牌予以关注,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创新,不断巩固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现代经济中的品牌创新,其本质是一种全面品牌创新,包括了产品组织技术价值传播营销管理市场等方面内容的创新,是以品牌创造和品牌培育为核心的综合性一体化创新.,因此,品牌创新是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3.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关系到一个企业兴衰成败、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决策,它是企业品牌经营的提纲和总领,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先做对的事,然后把事情做对。品牌战略就是做对的事,如果事情一开始就错了,那么不管过程如何努力,都会是事倍功半的结果。目前,全世界的大品牌也不过五百强,大企业集团也不过五百家,关键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有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关键所在是这一异质性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的,所有著名品牌正是开发到了区别于同类别产品中的异质性才获得成功的。

  4.始终不渝地追求品牌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灵魂。没有质量,品牌就如“无水之源”,失去了根本立足点。优秀品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提供更高的可依靠的质量。许多顾客青睐名牌,甚至不惜以高价购买主要就是由于名牌所体现的质量优势,名牌从来都以优质为基础的。品质是企业创名牌的根本,是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和追随度的最直接原因,是品牌大厦得以稳定的根基。没有高品质,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牌,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质量作为品牌的本质、基础,会影响到品牌的生存和发展。同时,高质量会带来品牌的成长,会带来高的市场份额。对那些雄心勃勃想创名牌的企业来说,质量作为品牌的本质是一道必须攻克的难关。

  关于战争的名言篇10

  关键词:战地记者;政治传播;使命感;舆论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672-8122(2017)05-0127-02

  战地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的那些人[1]。战地记者区别于军事记者,战地记者是和战争紧密相连的,和平时期则无此说法。军事记者则多指军事媒体内从事相关采访写作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自国际关系史通常列为起点的三十年战争开始的历次大型战争,让战地记者作为一门职业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在大型战争发生期间,活跃在采访一线的,除了本国记者外,还有来自国外媒体的记者。以久负盛名的威廉?霍华德?拉塞尔为例,由于其在各大战场上的出色报道,他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逝世后被安葬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他一生采访过超过十场战争,包括克里米亚战争、南北战争、普法战争等,为《泰晤士报》发回战地报道无数。南丁格尔走上前线并创立战地护理制度,就是缘于拉塞尔对战场真实情况的报道而带来的影响。拉塞尔的出色表现让他由此成为后来各国战地记者的榜样。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也担任过战地记者,战地记者的经历对他后来成为政治家以及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优秀的战地报道既能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获知前线战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战双方对战事的了解。由于战地报道对于舆论走向的引导,战地记者的工作也成为了政治传播的组成部分。受限于战争双方军事机构的严格管制措施,战地记者想要写出优秀的报道,难度就会变大。所以,要想写出好的报道,战地记者就越需要更多的努力。总体来说,当好一名战地记者,既要有明确的使命而且敢想敢干,同时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访到更多当事人挖掘到更多信息,当然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完成使命的前提。

  一、战地记者都有着伟大的使命感

  战地记者是一部分具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的理想职业之一,如何将战场上变幻莫测的情况准确传递给广大民众,是战地记者的伟大使命。作为战场上没有装备武器的特殊人群,战地记者所面临的风险非常不确定。冒着生命危险写出深入详实的报道,为各国民众带去第一手战事消息,正是伟大的使命感使然。

  有一位中国女性被称为“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她叫胡济邦。胡济邦精通多国语言,一度在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她于1935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担任新闻秘书,1941年开始兼任《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联记者。苏德战争期间,胡济邦穿梭在战场前线,采访报道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系列战争,采访过崔可夫、朱可夫等苏军将领。由于丰富的采访经历,她由此和多国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5年5月7日,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国家主席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了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在提到中俄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部分时,特别提到了胡济邦并表达了对她作出莫大贡献的认可,“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2]”

  二战欧洲战场上的中国战地记者,除了胡济邦,还有著名作家萧乾。萧乾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三S”之一的斯诺曾是他的老师。1939年二战期间,萧乾时任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负责人,他在好友余道泉的推荐下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任教,同时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一方面是学业的继续,另一方面是血雨腥风的战场。萧乾大胆作出决定,中断学业作为战地记者奔赴欧洲。除了战场上的相关采访外,萧乾还采访过联合国成立大会和波茨坦会议以及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两位战地记者的出色表现,都是出于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报道战场第一手新闻的执着使命。

  近年来,凤凰卫视在华文媒体中大放异彩,驻外战地记者们在第一时间发回的独家报道功不可没。从2001年开始,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多次深入阿富汗前线发回现场报道,除了三进阿富汗采访报道,她还于2003年赴伊拉克,2011年赴利比亚进行战地采访。此外,还有活跃在冲突地区发回第一手战地报道的卢宇光,远赴利比亚战场采访的女记者傅晓田等。正是在包括闾丘露薇在内的记者们的努力下,凤凰卫视的国际报道和国际评论得到了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

  二、战地记者通过深入报道引导舆论走向

  由于战地记者深入战场采访,他们写出的报道往往能对舆论走向起到一定的影响。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15年1月22日致爱德华?格雷爵士的信中,谈到了战地记者的极端重要性,“他们在军事方面没有任何作用,但是能非常有效地阻止公众舆论对你的挖苦嘲弄。[3]”罗斯福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战地记者的重要性,强调战地记者的报道既能消除公众对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能有效引导公众舆论。

  以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为例,1982年6月12日,在阿根廷驻马岛守军最后投降的前两天,法拉奇采访了阿根廷总统兼陆军总司令利奥波尔多?加尔铁里。原本计划做好各种应对的加尔铁里根本无法应对法拉奇的连珠炮的有备而来的发问,最后无奈承认阿方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基于情绪,不是黄金,不是石油,不是战略地位。[4]”无疑,加尔铁里的表现,在法拉奇的笔下所记录下来的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各国民众关于阿根廷的舆论走向。

  当然,战地记者们更重视报道的客观公正与平衡。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美国国际新闻社记者伯雨登、《芝加哥日报》远东特派记者史蒂尔,以及斯诺等人先后通过各种渠道将他们采访和了解到的消息发回英、美的多家媒体,他们的平衡客观报道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内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评估。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些外国媒体驻中国记者的深入采访报道,仅从一方发出的声音或外国媒体单方面引用方的报道,外界对于皖南事变的评价将会是无法预知的情况。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S”是外国驻华记者中的代表。三位美国记者分别是斯诺、史沫特莱和斯特朗,由于他们的名字首字母都是S,加上都一度在中国大地参与采访报道活动,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三S”。他们的媒体报道和相关著作,大多都和中国战场密切相关。以斯诺为例,作为美国《密勒氏评论报》驻华记者,冲破重重阻力到延安采访中共高层,多次和彻夜长谈,不但出版了《西行漫记》(又称《红星照耀中国》),还在多国媒体上发表了关于中国的文章,将他看到的中国真实情况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20世纪70年代,他也作为两国领导人的“信使”在双方之间传递信息。

  三、战地记者面临的工作环境多面且复杂难辨

  战场情况向来瞬息万变,而且由于交战各方都有自己在宣传方面的严格的管制措施,这对想要写出高质量报道的战地记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美国在近年的几次战争中就开始表现出对于战时宣传管制措施的极度重视。

  越战初期,由于媒体介入战争的力度不大,政府并未觉得有多少阻力。但当媒体的关注度逐渐加深,更多的美国民众开始通过驻越南的战地记者从各类型媒体发回的报道了解到越南战场更多和更进一步情况时,舆论走向开始出现了急剧变化。美国媒体驻越南的战地记者们提供了更多观察和思考越战的角度,由此连带的公众舆论变化令美国政府猝不及防。美国在越战中的失败,美国军方认为新闻记者和媒体报道负有责任,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渐加强了新闻管制。在随后的战争中,既有美国军方不允许记者随军的做法,比如1983年的美军入侵格林纳达。也有采取各种手段拖延记者随军时间的案例,比如1989年美军攻入巴拿马城之后两天记者才获准进入战场采访。到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军更是创造性地推出了“嵌入式记者”(Embedded Journalist)的做法,对想要采访伊拉克战争的世界各国媒体记者的报道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如此大环境下的战地记者,要想写出出色的报道更是难上加难。

  近年来,当代战争开始出现了“独立战地记者”,他们并不隶属于任何新闻机构,全程依靠一己之力完成独立报道。事实上,为了报道真相和揭露谎言,独立记者比普通战地记者面临的阻碍更多,他们还要考虑自己的报道如何能够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比如香港资深女记者张翠容,就是独立战地记者的代表。

  当然,复杂的工作环境也引申出了一些相关问题,新闻伦理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代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争夺马岛的战争中,在战场进行采访工作的BBC战地记者的报道也曾给英国高层和军方造成了不大不小的麻烦。5月4日,阿根廷出动战斗轰炸机攻击英军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阿军发射的两枚“飞鱼”导弹中的一枚击中了谢菲尔德号的要害,谢菲尔德号随后起火并下沉。事发后英军一度试图封锁消息,但BBC仍然公开了这个消息。甚至还有资料提到BBC记者曾将英军战斗部署的位置通过广播播报出去,消息被阿根廷军队收听到后迅速增派了援军,由此极大地增加了英军的打击难度并随之造成了更大的伤亡[5]。BBC的战地记者要不要做出这样的报道或者说在什么时候做出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关于新闻伦理范畴的争论了。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地记者,除了熟练运用驻在国语言、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熟练的采访技巧外,还需要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对于新闻真实的执着追求。虽然世界和平是未来的大趋势,但冲突和战争依然不可避免,战地记者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展江.战地记者纵横谈(上)[J].军事记者,2001(5).

  [2]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5-05-08.

  [3] (美)拉斯韦尔.张洁等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北京:中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孙红雷和王珞丹连续剧(在哥面前演什么潜伏)
下一篇:经典的好莱坞大片排行(精选五部好莱坞电影)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