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柳州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普通用卷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年广西柳州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5月份)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看到有德行的人就以之为榜样,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己。(2)司马迁《屈原列传》里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和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两句相照应。(3)李白在《蜀道难》中,既描写了蜀道奇异的自然景色,也通过“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蜀地可能发生叛乱的担忧。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道德语言主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语言,是全民用于记载道德生活经历、交流道德思想、表达道德情感、叙述道德意志、描述道德行为方式的工具。中国道德语言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对源远流长的中国道德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建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②中国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伦理价值诉求的汉语表达系统。汉语中的很多字词具有伦理表意功能,它们表达了中国传统社会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在汉语表达的意义体系中,伦理意义居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中国道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表达伦理意义。作为汉语的一个子系统,它由文字、词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并且借助这些要素表达丰富多彩的伦理意义。中华民族借助道德语言来表达其伦理价值诉求,实质上就是要表达我们追求的伦理意义。很多汉字具有伦理意蕴。《礼记》说:“德者,得也。”古代中国人所说的“德”在本然意义上是指“得到”,具体指人们获得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事实。可见,“德”字蕴含着要求人们以德求得或以得拥德的伦理意涵。有些汉字可以直接表达伦理意义。例如,《说文解字》中说:“忠,敬也。从心,中声。”“忠”字的字形直观地显示出两个方面的伦理意义:一是指“心正”,没有歪心思;二是指“专心”,没有三心二意。因此,“忠”的伦理要义是“忠心”或“心忠”。在汉语中,“忠心”或“心忠”是“忠”字内含的伦理要求。中华民族还非常喜欢用修辞手法来表达伦理意义。《礼记》中有这样一个经典隐喻:“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其意指道德是人的本性的根端,音乐是道德开出的花朵。这不仅将“德”与“乐”的关系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而且生动地描述了它们的伦理意蕴。

  ③中国道德语言反映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中国人具有崇尚伦理的悠久传统,历来主张以伦理引导人类生存、将伦理转化为道德、以道德规范规约社会生活。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通过道德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中国人最重视道德教育,坚持“道德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并且将它付诸落实。因此,几乎每一个人从小就会受到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会掌握比较系统的伦理话语体系。在中国,很多人知道“岳母刺字”等经典道德故事,能够熟练地引用《论语》《老子》等经典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恻隐之心等伦理术语。中国人普遍喜欢从“伦理”的角度来观察和谈论生活。在传统社会中,道德生活就是合乎伦理的生活。人们可以对政治、宗教、文艺生活采取超然的态度,但对伦理和道德却历来高度重视。遵循伦理的规范性要求,过有道德修养的生活,人们普遍信奉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④中国道德语言既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建构者。中国道德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语言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中国道德语言使它内含的伦理意义变成可以言说、交流、沟通、解释、理解的东西。没有道德语言的建构作用,道德文化只能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事实上,道德文化的历史实在性、现实实在性和未来实在性都需要借助道德语言得以建构。

  ⑤当然,中国道德文化对中国道德语言也发挥着同等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道德语言旨在表达的内容。如果没有道德文化提供的具体内容,中国道德语言便没有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⑥在如何认识中国道德语言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观点。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是指一个人说话、写作的文采;所谓“质”,是指一个人说话、写作的内容。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说话、写作的内容超过他表达它们的文采,就会显得不足;而如果一个人说话、写作的文采超过他想表达的内容,就会显得浮夸。他显然想强调,“文”与“质”般配才是最好的。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之间应该是“文质彬彬”的关系状态。中华民族历来追求美善合一的生存方式。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道德语言,并且用它来表达我们向善、求善、行善的道德生活,从而谱写了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摘编自向玉乔《中国道德语言的价值维度》)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许多汉字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有的汉字本身就能直接表达伦理意义,有的修辞手法本身也能表达伦理意义。

  B.中国道德语言是汉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能够借助汉语的构成要素很好地表达我们所追求的伦理意义。

  C.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之间是“文质彬彬”的关系,可见平实朴素的语言难以表达崇高美好的道德情操。

  D.道德语言是记载道德生活经历的工具,我们借此来表达向善、求善、行善的道德生活,谱写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阐述了中国道德语言与中国道德文化间存在着互相建构的作用。

  B.文章运用假设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提及“岳母刺字”的故事,意在表明道德生活就是合乎伦理的生活。

  D.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的本质关系恰如形式上的“文”与内容上的“质”的关系。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汉字没有表达伦理意义的一项是______

  A.“礼”字。《说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B.“家”字。《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豭’,牡豕也。”

  C.“性”字。《说文解字》:“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

  D.“伦”字。《说文解字》:“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蚂蚁如今被分成19个亚科。到目前为止,在所有昆虫群体中,它们表现出的适应多样性最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蚂蚁在其约1.2亿年的进化史中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单个蚂蚁的脑容量可能已经被拓展到了极限。当个体进化达到一定程度,进化线就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发展出优势。行军蚁、编织蚁、切叶蚁的惊人壮举并非源于单个群落成员的复杂行为,而是众多同巢“工友”共同协作的结果。如果你想观察一只游离于其群落之外的蚂蚁,这只蚂蚁的表现会令观者大失所望。游离于群落之外的蚂蚁根本就不是蚂蚁。(摘编自伯特?霍尔多布勒《蚂蚁的社会》,有删改)材料二:

  不管蚂蚁将来是否成为蚁后,都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的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工蚁会服侍在蚁后的周围,接住产下来的卵,并立即搬到孵化房进行孵化。卵会在几天之内孵化出幼虫,幼虫初生运动能力很弱,需要由工蚁来搬动或喂养。幼虫蜕过几次皮以后,逐渐成熟就可以化蛹了。多数的蚂蚁幼虫会在茧里面羽化成为成虫。由于运动能力差,幼虫在结茧的时候需要工蚁的协助。工蚁要用巢土帮助它搭建出一个空间在里面吐丝结茧。等茧子做好后,工蚁还要将茧子打扫干净。蛹期是一个长长的休眠,幼虫已经有了蚂蚁成虫的形态。蛹期结束后,刚羽化成形的成虫要从茧子里出来时,外面的工蚁要把茧子给撕破,然后为它清洁身体,这只新的蚂蚁才算是诞生了。从此,新工蚁就开始承担家务活了。蚂蚁世界里在前线冲锋的是一些老残蚂蚁,一些蚂蚁甚至老到很难找到归巢的路了,但它们依然为巢穴战斗着,风烛残年的它们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实现着对群体的价值。(摘编自冉浩《蚂蚁之美:进化的奇景》,有删改)材料三:

  研究显示,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蘑菇体和负责处理气味信息的细胞在工蚁里丰度极高,这意味着工蚁倾向于嗅觉感知和处理复杂信息,拥有灵活的行为策略;雄蚁大脑的细胞组成趋势与工蚁相反,这与它仅担负交配职责而完全不参与蚁巢其他工作的行为相关;处女繁殖蚁和蚁后具有中间形态的大脑,意味着它们具有相对全面的行为模式。在处女繁殖蚁交配后转变为蚁后的过程中,视叶细胞类群的丰度降低,多巴胺细胞及其下游神经肽细胞丰度增加,一类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的胶质细胞丰度也显著增加。这揭示了蚁后成熟过程中调控生理、行为发生剧烈变化的神经机制,大脑细胞类群的变化和神经环路的重塑决定了其职责功能的转变及寿命的极度延长。(摘编自《蚂蚁社会分工的神经机制被揭示》,《光明日报》)5.下列对材料二中蚂蚁“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卵蛹幼虫成虫

  B.卵幼虫蛹成虫

  C.卵幼虫蛹成虫

  D.卵幼虫蛹成虫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蚂蚁的生活方式是在其约1.2亿年的进化史中进化而来的,与此相关,在所有昆虫群体中,蚂蚁是最能适应多样性生活环境的。

  B.蚂蚁的脑容量拓展到极限后,进化线就会转移到社会组织方式上,从而在蚁群不同类别的蚂蚁大脑中出现不同的细胞组成趋势。

  C.蚂蚁的“完全变态发育”要经过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并不一致,其中时间最短的阶段是卵的孵化过程,最长的阶段是蛹期。

  D.不同的细胞丰度、细胞组成趋势、大脑形态、大脑细胞类群,会影响到蚂蚁的分工、行为模式,甚至影响职责功能及寿命的变化。7.为什么说“游离于群落之外的蚂蚁根本就不是蚂蚁”?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春天

  张承志在东乌珠穆沁最偏僻角落的一个小山坡上,住着一个驼背的矮小老人。谁也懒得和他说话,也没有人下马到那个黑色的小毡包里坐坐。人们都忘了,这佝偻着背的矮老头曾经放过三十五年马,是个名震全旗的套马手。这一天那矮老头在空旷的草滩上踽踽独行。他偶尔看到新绿的大地尽头升起的热腾腾的白色蒸气时,总是慌慌张张地加快脚步。

  来啦,它来啦。老头自语道,它来啦,要下大雪啦。

  乔玛是被奶奶从睡梦里掀起来的。他满心不痛快地穿着袍子和马靴。不过他没有和奶奶顶嘴。当马倌既然是件又威风又舒服的事,当然在寻找马群时受点罪也就算不了什么。他低头推门,跨进了黑茫茫的雪夜。

  好凶的白毛风呐,马群一定顺风跑啦。真是见鬼啦,草地变绿了还下雪。乔玛追上马群时,大概已经是下半夜了。他一直顺着宝勒嗄斯?浑迪的长长山沟疾驰。马群准是顺着这条长沟被暴风雪裹胁着南去的,他伏在马背上想。这时他的眼睛在暗闇中辨出了他的马群。混浊的白毛风拥赶着马群嘶鸣驰骤,滚滚向南顺风惊逃。乔玛握紧套马杆子,吆喊出第一声——但他绝望地发现,平日里还显得蛮威风的喊声一出口就消失在漫天的风吼里。

  在马群最前头,他终于看见了领头逃窜的那匹马。安巴?乌兰!在整个东乌珠穆沁草原上,安巴?乌兰的名字像雷一样响亮。在强悍的套马手的圈子里,安巴?乌兰被描绘成一匹神马。安巴?乌兰能拉翻一个个大汉,脖颈两侧拖着好多根套马杆,穷凶极恶地闯过那种长廊。没有人套得翻它,乔玛想,这匹马有一个钢铁般的脖子。他纵马冲上去,怒声吆喝,直追那匹领头顺风跑的马。

  乔玛左驰右突地拦截着马群,不知不觉地,天亮了。他决心截住马群,他明白如果照这样扑向横在前方的乌拉盖河,四百多匹马的马群就会成堆成团地冻死、淹死在泥水里。奶奶说过的,春天马群吃了青草以后,就脱了长长的旧毛。只有一张皮的马最怕冷,更不用说结冰的河了。我也一样,我也会死在那泥泞的冰水里的,他不安地想。

  这时他一眼瞥见了安巴?乌兰。白鬃马正伫立在死马堆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真的,这是个白色的魔鬼,他害怕地避开了那马的目光。它今天要杀死我们,我和我的四百匹越了冬的马。

  铁青马嘶叫着,箭一般超过了安巴?乌兰,远远地冲上了南方的山坡。他沉重地跨下马背。他看见,铁青马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上,他想,这是我骑死的第二匹马。他笨重地跑了几步。来啦,它来啦,他斜眼盯着安巴?乌兰的长鬃,慢慢地探出套马杆。

  柔软的柳木长杆在空中划了一个好看的、简直是优雅的弧。乔玛感动得差点流下泪来。牛筋绳圈分厘不差地切过空气和雪雾,朝他意念中的那个位置飞去。乔玛清清楚楚地看见绳圈下切时正和一只尖耸的白色耳朵相会。半个神情凶恶的白色马头同时刚巧勾住那牛筋套的下沿。乔玛的心和头脑变成了一片空白,他在这一霎间用生命全部的力量猛地往后一坐。

  他吃惊地看见,一个身躯巨大的白兽像车轮一样在他眼前旋转着滚翻。巨兽颈上的白旗栽进雪地里,缠着亮铮铮的铁蹄。安巴?乌兰被摔倒啦,安巴?乌兰被我乔玛干脆利落地摔了一个筋斗。他痴痴地坐在雪地上微笑着望着安巴?乌兰,那白马正惊慌失措地爬起来,害怕地一步步踱开。他幸福地笑了。马群已经在那儿吃草啦。摔倒了安巴?乌兰以后,他徒步蹚着雪一直在走。我走了多久呢?一天?一夜?不知道。反正现在我要歇一会了,因为马群已经在树丛旁边吃草了。热清明以后的这场暴风雪就要停啦,他安详地想,因为带来这场灾难的安巴?乌兰,已经在我的套马杆子下驯服了。

  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周围有陡峭的峰峦的影子。蒙古草原是没有这样的大山的。他猜想着,铁青马一定还留在那儿,四腿笔直地站着不动,浑身披着薄薄的冰甲。它不会动,它是牧人乔玛摔翻安巴?乌兰的见证。马儿为什么这样怕冷呢?我就一点儿也不觉得冷。白色的魔鬼已经驯服了,风雪要停了,春天已经来了。我已经感觉到暖融融的风吹来了。

  【甲】那暖暖的春风不断地吹入他的胸怀。他觉得自己像是醉了,觉得春天的明媚正在煽动着自己的血液。嗯,春天,他想着,我要在这个春天修圈、打井,并且添置一副银马嚼,把蒙古包的小木门漆一遍。他索性解开腰带,把那件撕得稀烂、冻得梆硬的破皮袍脱下来扔在一旁。他真的累了,他想好好睡一会儿。

  这时,天放晴了。

  【乙】从远方峰峦起伏的地平线上,渐渐地现出了一块蓝蓝的天空。马群已经散开吃草,风已经停了。乔玛清晰地看见,在开晴的那块蓝蓝的天上,正飘来一朵神奇的、淡红色的轻云。

  牧人们从远离千里之外的坝上,从河北省北部的大山里找回了乔玛马群。在全东乌珠穆沁旗遇灾的上百个马群中,乔玛马群损失最小。半个月后,在老奶奶的破旧毡包前,公社为牺牲的牧马人乔玛召开了一个小追悼会。一大群骑手牵着马,围着那位老奶奶,有些人低声地哭了。

  散会以后,骑手们盼纷上马离开。有两个人在路过驼背的矮老头那个熏黑的三角包时下了马。老头站在门口迎接了客人——有人肯在这儿做客,可是新鲜事。

  两个骑手向老头打听,为什么冻死在风雪里的马倌全身都裸着。其中一个骑手又补充说,人们都说冻得快死的人只觉得热,是么?

  驼背老人默默地走出了毡包。他把两个年轻人撇在包内,独自眺望着草原。大地一片新绿,暖和的风挟带着青草的苦味儿。

  它来啦,这老人自语着,春天来啦。(节选自《春天》,有删改)文本二:

  诗化小说,一种追求诗意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N?弗里德曼认为,“随着意识流的出现,诗与小说结合起来了。”作家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常常在小说中像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思维空间大大开拓,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它的抒情性的因素撑破了严密的结构框架,冲淡了完整的情节密度。它凭借诗的隐喻、象征和主情性,让时间、心理变得交融浑然,让情节淡化而产生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

  有着诗意美的小说,具有一种从有限的形象画面,升华到无限的思想、理念的升腾力,一种从具体的人物情节提高到普遍的意蕴、诗情的概括力,它既有生活的具体实感、美感,又有引人思索的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铁凝的《哦,香雪》、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等,都是一种诗化小说,它们或有震撼心魄的激情,或漾动性灵的抒情,充满了诗的基调、诗的韵致、诗的醇味,是作家心灵同客观世界的契合的升华。(选自《现代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研究》,有删改)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以乔玛的内视角,通过其心理活动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具有艺术震撼力。

  B.为衬托主人公乔玛,作者在文章开头、结尾两次写到牧场老人,这样写也可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严谨。

  C.文中【甲】处表现出乔玛内心异常火热,胜利的喜悦冲淡了痛苦;【乙】处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乔玛悲壮的结局。

  D.小说中的人称交替变化,如“他”“我”“我们”,这增强了叙述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提升文章的可读性。9.小说以“春天”为标题有什么作用?10.张承志的《春天》如何体现诗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二的内容作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秋七月,南单于上言:“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愿发国中及诸部故胡新降精兵,分道并出,期十二月同会虏地。臣兵众单少,不足以防内外,愿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并力而北。冀因圣帝威神,一举平定,臣国成败,要在今年。已敕诸部严兵马,唯裁哀省察。”太后①议欲从之,尚书宋意上书曰:“自汉兴以来,征伐数矣,其所克获,曾不补害。光武皇帝躬服金革之难,深昭天地之明,故因其来降,羁縻畜养,边民得生,劳役休息,于兹四十余年矣。汉兴功烈,于斯为盛。今北虏西遁,请求和亲,宜因其归附,以为外捍,巍巍之业,无以过此。若引兵费赋以顺南虏,则坐失上略,去安即危矣。诚不可许。”和帝永元元年春,窦宪将征匈奴,三公、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宋由②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唯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前后且十上,众皆为之危惧,安、隗正色自若。侍御史鲁恭上疏曰:“国家新遭大忧,陛下方在谅阴,百姓阙然,三时不闻警跸之音,莫不怀思皇皇,若有求而不得。今乃以盛春之月,兴发军役,扰动天下,以事戎夷,诚非所以垂恩中国、改元正时、由内及外也。万民者,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故爱民者必有天报。今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不足,上下相迫,民间之急,亦已甚矣。群僚百姓咸曰不可陛下独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恤其言乎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臣恐中国不为中国,岂徒匈奴而已哉!”尚书令韩稜、骑都尉朱晖、议郎京兆乐恢皆上疏谏,太后不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两匈奴叛服》)注:①太后,窦太后,汉文帝皇后。②宋由,东汉臣,京兆长安人,曾任大司农,后迁司空、太尉。1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群僚A百姓B咸C曰D不E可F陛下G独H奈I何J以K一L人M之N计O弃P万Q人R之S命T不U恤V其W言X乎!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功烈”,意为“功业”,“烈”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含义相同。

  B.“敕”,意为“命令、吩咐”,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中的“敕”含义相同。

  C.“期”,意为“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并序)》里的“帝乡不可期”的“期”含义不同。

  D.“因”,意为“凭借、依靠”,与《过秦论》中的“蒙故业,因遗策”的“因”含义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南匈奴单于希望与汉朝合力讨伐北匈奴,让南北匈奴合并为一国,使汉朝长久没有北方边患之忧。

  B.窦太后打算同意北征,尚书宋意却认为应许南匈奴的请求是放弃安全而走向危险境地。

  C.对于出征讨伐匈奴之事,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不惧危险据理劝谏,前后上书近十次。

  D.窦宪将要出征讨伐匈奴时,侍御史鲁恭上书谏言在章帝居丧期间出兵不符合天意民心。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汉兴以来,征伐数矣,其所克获,曾不补害。

  ②书连上,辄寝。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偷生。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写出了吴蜀联军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

  B.“一鼓困曹瞒”与苏轼《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词的结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与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都是以人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D.词中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所见与所感有机统一,水乳交融。16.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周瑜和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7.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题。

  圭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主要用来标识四季、测定节气。“表”指的是竖直立在平地上的杆子或石柱,“圭”则是和表互相垂直平放着的尺。

  根据如图简要说明圭表测量的原理,不得超过50字。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陈忠实为了静心写作,主动回到偏僻的老家,与热闹喧嚣隔离;梭罗为了思考与体验,主动到瓦尔登湖,与工业文明隔离。隔离热闹与喧嚣,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体验和收获。然而,有的人却不避喧嚣,主动选择融入热闹的生活,亲近这个急剧演变发展的时代,他们在热闹中也收获了生活的馈赠。

  对于生活中的这种“隔离”与“融入”现象,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七、其他(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紧邻嘉陵江滨江路旁,一栋形似堡垒的石砌墙体映入眼帘。这座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栉比的高楼所遮掩,人们已经很难发现。但在当时,它却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重庆之蛙。

  1938年,著名无线电专家马简一创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陪都重庆对外宣传最重要的渠道。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各盟国反法西斯电台尽数落入日军手中,它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组成电台,这让日寇头疼不已。为此,日寇制定了疯狂的轰炸计划,五年半的时间里,围绕该电台进行了①的大轰炸。幸运的是,该电台躲过了重重劫难,雄鸣不止。无可奈何的日寇,将其称为“重庆之蛙”。

  1945年8月10日,电台最先收到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请求的消息,潘永元、靳迈两位播音员立即将这一②的好消息向全国通报。“重庆之蛙”成为最先向全世界广播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新闻机构。

  重庆解放后,这里先是被用作重庆市房管局档案馆,后逐渐废弃,变成了③的荒芜之地,直到第三次文物大普查,“重庆之蛙”才重见天日,彼时它已经在那里静静等待了50多年。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这座电台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如今它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的传奇。19.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包含“人”字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俗话说,筋长一寸,寿长十年。因此,很多人都很喜欢拉伸,希望借此能把身体拉“软”。而所谓的身体“软”“硬”,用体育术语来说就是柔韧性。柔韧性,是衡量人体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我们也不必过度追求身体的“柔软”。

  事实上,人体的柔韧性①,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关节结构所允许的自由度不同、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连接组织在结构限制下伸长的能力不同等方面。除此之外,柔韧性与人的年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小,②;而随着年龄增大,如果不注意锻炼,关节周围软组织弹性和肌肉伸展性就会明显下降。

  专家指出,拥有良好的柔韧性,③,比如,能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度,改善肌肉和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功能,避免关节僵硬等等。而正确的拉伸锻炼,的确可以提升柔韧性,使关节韧带保持良好的活动度。但是,当某项拉伸运动使关节结构运动幅度超出关节最大活动范围,就会导致组织损伤。这样一来,也就得不偿失了。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B.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C.“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哲学探讨的话题。

  D.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的“理论家”越少越好。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小题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小题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解析】故答案为: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焉)

  (2)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重点字:察)

  (3)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重点字:豺)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离骚》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諑谓余以善淫。

  2~4.【答案】D、C、B【解析】(1)A.“有的修辞手法本身也能表达伦理意义”曲解原意。根据原文第②段“作为汉语的一个子系统,它由文字、词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并且借助这些要素表达丰富多彩的伦理意义”可知,应为有的汉字可以借助修辞手法表达伦理意义。

  B.“因此……”说法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第②段是“中国道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表达伦理意义。作为汉语的一个子系统,它由文字、词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并且借助这些要素表达丰富多彩的伦理意义”,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可见平实朴素的语言难以表达崇高美好的道德情操”说法错误。原文第⑥段为“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之间应该是‘文质彬彬’的关系状态。中华民族历来追求美善合一的生存方式”,强调的是美善合一,由此不能推论出平实朴素的语言难以用来表达崇高美好的道德情操。

  故选:D。

  (2)C.“意在表明道德生活就是合乎伦理的生活”说法错误,提及“岳母刺字”故事意在阐明中国人受到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会掌握比较系统的伦理话语体系。

  (3)B.“家”本义为屋内、住所,引申为安家、定居,此处无伦理意义。

  答案:

  (1)D

  (2)C

  (3)B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5~7.【答案】B、D、【解析】(1)A.顺序不正确,根据图示,应为“卵、幼虫、蛹、成虫”。

  C.“工蚁帮助幼虫蜕皮”错。原文的表述是“幼虫蜕过几次皮以后,逐渐成熟就可以化蛹了”。

  D.“蚁后对卵进行孵化”错。原文的表述是“工蚁会服侍在蚁后的周围,接住产下来的卵,并立即搬到孵化房进行孵化”,是“搬到孵化房进行孵化”,并非“蚁后对卵进行孵化”。

  故选:B。

  (2)A.“最能适应多样性生活环境”错。原文的表述是“到目前为止,在所有昆虫群体中,它们表现出的适应多样性最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蚂蚁在其约1.2亿年的进化史中进化而来的”,“它们表现出的适应多样性最令人印象深刻”不能说明它们“最能适应多样性生活环境”。

  B.“到极限后”“从而在蚁群不同类别的蚂蚁大脑中出现不同的细胞组成趋势”错误。根据材料一“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单个蚂蚁的脑容量可能已经被拓展到了极限。当个体进化达到一定程度,进化线就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发展出优势”和材料三“雄蚁大脑的细胞组成趋势与工蚁相反……”可知,原文所得是“可能已经被拓展到了极限”,而且材料也并未表明是因为蚂蚁的脑容量的拓展而导致“在蚁群不同类别的蚂蚁大脑中出现不同的细胞组成趋势”。

  C.“最长”“最短”错,原文只是说“卵会在几天之内孵化出幼虫……蛹期是一个长长的休眠……这只新的蚂蚁才算是诞生了”,文章并未明确说明“最短”“最长”的阶段。

  故选:D。

  (3)原因:由材料一“当个体进化达到一定程度,进化线就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发展出优势……并非源于单个群落成员……而是众多同巢‘工友’共同协作的结果……令观者大失所望”可知,当蚂蚁个体进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的进化线会由个体的进化,转向在社会组织方式上发展,游离于群落之外的蚂蚁表现往往会令观者失望;由材料二“刚羽化成形的成虫要从茧子里出来时,外面的工蚁……为它清洁身体”“风烛残年的它们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实现着对群体的价值”可知,蚂蚁的一生都处在不同的群体分工之中,它们的活动都需要群体协助,在群体中发挥它们的个体价值,单个蚂蚁如果缺少同伴的帮助,甚至完成不了从卵到成虫的过程。

  启示:通过分析三则材料内容可知,蚂蚁是群体生物,且每个蚂蚁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为群体创造价值。人类也是群体生物,这一点和蚂蚁类似,因此可以从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角度谈启示。

  答案:

  (1)B

  (2)D

  (3)原因:①蚂蚁的进化与生活主要在社会组织方式上体现出优势,单个蚂蚁的表现往往会令观者失望,蚂蚁们的壮举并非源于单个群落成员的复杂行为,而是共同协作的结果。②从出生到死亡,每个蚂蚁都在不同的分工中,实现着群体的价值,单个的蚂蚁如果缺少帮助,甚至完成不了从卵到成虫的过程。

  启示:人类也是一个群体,单个的人很难完全发挥自身的价值,只有将自己融入社会,为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自身的群体价值,让人类成为一个和谐而有力量的整体。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8~10.【答案】B、、【解析】(1)B.“为衬托主人公乔玛”错误。结合“人们都忘了,这佝偻着背的矮老头曾经放过三十五年马,是个名震全旗的套马手”可知,牧场老人和乔玛都是好的套马手,文章写牧场老人不是为了反衬主人公。

  故选B。

  (2)结合“好凶的白毛风呐,马群一定顺风跑啦。真是见鬼啦,草地变绿了还下雪”“白色的魔鬼已经驯服了,风雪要停了,春天已经来了。我已经感觉到暖融融的风吹来了”可知,故事发生在“春天”,“春天”是故事的背景;

  结合“半个月后,在老奶奶的破旧毡包前,公社为牺牲的牧马人乔玛召开了一个小追悼会。一大群骑手牵着马,围着那位老奶奶,有些人低声地哭了”可知,牧马人乔玛牺牲了,公社为牺牲的牧马人乔玛召开了一个小追悼会。作者巧妙地把乔玛的牺牲放在春天里,令人惋惜,增强人物去世的悲剧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张力;

  结合“牧人们从远离千里之外的坝上,从河北省北部的大山里找回了乔玛马群。在全东乌珠穆沁旗遇灾的上百个马群中,乔玛马群损失最小”“大地一片新绿,暖和的风挟带着青草的苦味儿。它来啦,这老人自语着,春天来啦”可知,乔玛马群损失最小,为保护马群而牺牲自己,彰显了牧马人的精神。标题“春天”含有深层的寓意,是一种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不屈的精神,也象征着一种希望。

  (3)本文淡化情节,散文化结构。文章只描述了马倌乔玛套马的过程,“真的,这是个白色的魔鬼,他害怕地避开了那马的目光”“柔软的柳木长杆在空中划了一个好看的、简直是优雅的弧”而且语言优美,本文写了青年马倌乔玛在暴风雪之夜为保护马群而英勇殉职的故事,情节简单。

  突出了情感意蕴和哲理内涵。结合“真的,这是个白色的魔鬼,他害怕地避开了那马的目光。它今天要杀死我们,我和我的四百匹越了冬的马”“看见,铁青马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上,他想,这是我骑死的第二匹马。他笨重地跑了几步。来啦,它来啦,他斜眼盯着安巴?乌兰的长鬃,慢慢地探出套马杆”“他吃惊地看见,一个身躯巨大的白兽像车轮一样在他眼前旋转着滚翻。巨兽颈上的白旗栽进雪地里,缠着亮铮铮的铁蹄。安巴?乌兰被摔倒啦,安巴?乌兰被我乔玛干脆利落地摔了一个筋斗。他痴痴地坐在雪地上微笑着望着安巴?乌兰,那白马正惊慌失措地爬起来,害怕地一步步踱开”可知,小说用宏大纷纭的场面描写烘托出险恶和紧锣密鼓的氛围,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他斜眼盯着安巴?乌兰的长鬃,慢慢地探出套马杆”“那白马正惊慌失措地爬起来,害怕地一步步踱开”使人从中领悟人与自然力抗争中所表现出的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以及“人生价值”等哲理内涵。

  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乔玛清清楚楚地看见绳圈下切时正和一只尖耸的白色耳朵相会。半个神情凶恶的白色马头同时刚巧勾住那牛筋套的下沿。乔玛的心和头脑变成了一片空白,他在这一霎间用生命全部的力量猛地往后一坐。他吃惊地看见,一个身躯巨大的白兽像车轮一样在他眼前旋转着滚翻。巨兽颈上的白旗栽进雪地里,缠着亮铮铮的铁蹄。安巴?乌兰被摔倒啦,安巴?乌兰被我乔玛干脆利落地摔了一个筋斗”可知,主人公套马的经历象征着人的精神意志与自然伟力之间的对抗,从而突显人类精神的伟大;结合“我就一点儿也不觉得冷。白色的魔鬼已经驯服了,风雪要停了,春天已经来了。我已经感觉到暖融融的风吹来了”可知,春天象征人们对人生的价值与理想的呼唤;结合“白鬃马正伫立在死马堆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真的,这是个白色的魔鬼,他害怕地避开了那马的目光。它今天要杀死我们,我和我的四百匹越了冬的马”可知,马的白色象征恐怖;结合“他看见,铁青马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上,他想,这是我骑死的第二匹马”可知,铁青色象征着意志力与战斗力,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意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答案:

  (1)B

  (2)①故事发生在“春天”,“春天”是故事的背景;

  ②作者巧妙地把乔玛的牺牲放在春天里,令人惋惜,增强人物去世的悲剧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张力;

  ③标题“春天”含有深层的寓意,是一种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不屈的精神,也象征着一种希望。

  (3)①本文淡化情节,散文化结构。本文写了青年马倌乔玛在暴风雪之夜为保护马群而英勇殉职的故事,情节简单。

  ②突出了情感意蕴和哲理内涵。小说用宏大纷纭的场面描写烘托出险恶和紧锣密鼓的氛围,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并使人从中领悟人与自然力抗争中所表现出的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以及“人生价值”等哲理内涵。

  ③象征手法的运用。主人公套马的经历象征着人的精神意志与自然伟力之间的对抗,从而突显人类精神的伟大;春天象征人们对人生的价值与理想的呼唤;马的白色象征恐怖,铁青色象征着意志力与战斗力,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意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文本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特点,再筛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

  文学类选择题解答步骤:

  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

  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

  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

  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

  11~14.【答案】D、D、、【解析】(1)“群僚百姓咸曰不可”是转述群僚百姓的观点,意思是“群臣和百姓都说(此事)不可行”,句义完整,故在“不可”后断开;“以一人之计”与“弃万人之命”结构相似,应在“计”“弃”中间断开;“不恤其言”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应在“不”前边断开。故在FOT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群臣和百姓都说(此事)不可行,陛下怎能因为窦宪一人的计策,而毁弃万民的身家性命,不体恤他们的呼声呢!

  (2)D.“‘因’含义相同”错。希望凭着圣上的神威。因:凭借,依靠/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因:沿袭。

  (3)D.“在章帝居丧期间”错误。根据原文“和帝永元元年春,窦宪将征匈奴”可知,后来窦宪出征是在“和帝永元元年春”,章帝去世,和帝“居丧”。

  (4)①兴:建立;征伐:讨伐;克:战胜、胜利;曾:竟、却、简直。句子翻译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数次讨伐(匈奴),但汉所得的胜利和收获,竟不能补偿给国家带来的损失。

  ②辄:总是;寝:被搁置;遂:于是、就;稍:逐渐。句子翻译为:奏书接连上呈,却总是被搁置。宋由感到恐惧,就不敢再上奏章讨论,而九卿也逐渐自行停止劝谏。

  答案:

  (1)FOT

  (2)D

  (3)D

  (4)①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数次讨伐(匈奴),但汉所得的胜利和收获,竟不能补偿给国家带来的损失。

  ②奏书接连上呈,却总是被搁置。宋由感到恐惧,就不敢再上奏章讨论,而九卿也逐渐自行停止劝谏。

  参考译文: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秋季七月,南匈奴单于上书朝廷:“应当及早趁北匈奴内乱纷争,出兵讨伐,打败北匈奴,成全南匈奴,(让南北匈奴)合并为一国,使汉朝长久没有北方边患之忧。我愿征调匈奴各部旧有和新投降的精兵,分路同时出击,约定十二月在北匈奴会师。我部力量单薄,不足以内外防御,希望(汉朝)派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合力北征。希望凭着圣上的神威,一举平定北方。我匈奴国的成败,关键在于今年。我已命令各部厉兵秣马,准备作战。请陛下审察裁决。”窦太后打算听从他的意见。尚书宋意上书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数次讨伐(匈奴),但所得的胜利和收获,却不能补偿给国家带来的损失。光武帝亲身经历战乱的艰难,显示天地间无与伦比的英明,所以趁匈奴人前来归降,对他们采取羁縻豢养的政策,于是边疆之民获得生机,劳役停止,与民休息,至今已经四十余年了。这是汉朝建立以来最盛大的一项功业。现在北匈奴已经向西逃遁,请求与汉朝通婚和好,应当趁他们归顺依附的机会,使之成为外围防御力量,巍巍功业,莫过于此。如果征调军队,消耗国赋,以听从南匈奴的意愿,那就是白白丢掉上策,放弃安全而走向危险境地。(对南匈奴的请求)实在不可应许。”东汉和帝永元元年春季,窦宪将要出征讨伐匈奴,三公、九卿到朝堂上书劝谏,认为“匈奴并未进攻边塞,而我军无缘无故劳师远征,消耗国家资财,求取万里以外的战功,这不是为国家着想的上策”。奏书接连上呈,却总是被搁置。宋由感到恐惧,就不敢再上奏章讨论,而九卿也逐渐停止劝谏。唯独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严守正道,坚定不移,甚至脱去官帽在朝堂坚持力争,前后上书将近十次,众人都为他们深感危险和恐惧,但袁安、任隗两人却神情镇定自若,举止如常。侍御史鲁恭上书说:“朝廷新近有大忧,陛下正在服丧,百姓感到若有所失,一天听不到皇上出入时巡防护卫的警报之音,就无不惴惴不安地思念,如同有所求而不能得。如今却在盛春之月征发兵役,为远征匈奴而扰乱全国,这实在不合恩待中原百姓、改年号而正岁时、由内及外处理政务的原则。万民百姓乃是上天所生。上天爱他所生的万物,犹如父母爱子女,天下万物中只要有一物未得适宜的安顿,那么天地气象就会因此发生错乱,何况对于人事呢?因此,爱护百姓的人上天一定有回报。现今刚刚开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的物资已经不能满足,官民上下交互逼迫,人民困苦危急,也已经很严重了。群臣和百姓都说(此事)不可行,陛下怎能因为窦宪一人的计策,而毁弃万民的身家性命,不体恤他们的呼声呢!对上观察天意,对下抚察民心,就足以明白事情的利害得失。为臣担心中国将不再是中国,难道只是匈奴(有这样不尊重中国的想法)吗?”尚书令韩稜、骑都尉朱晖、议郎京兆人乐恢都上书劝谏,但太后不听。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5~16.【答案】B、【解析】(1)B.“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错误。《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没有衬托周瑜之意,而是借英雄均埋没在时光长河中来抒发人生感慨。

  故选B。

  (2)《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著、年少建功。再联系“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写赤壁之战和周瑜是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

  《满江红?赤壁怀古》,“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戴词写赤壁之战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怀古是为讽今。

  答案:

  (1)B

  (2)①《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来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反衬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就的苦闷。《满江红?赤壁怀古》则借则借周瑜气概不凡、功业卓著来抒发诗人对时事的感伤。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简笔写赤壁之战,是为了衬托周瑜的军事才干;《满江红?赤壁怀古》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的排山倒海之势,是为了反衬南宋朝廷军事不振,国势衰颓。

  ③《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是为了伤己,《满江红?赤壁怀古》怀古是为了讽今。

  译文:

  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现在又怎样呢?

  江上渡口,江边小路,全是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胜过读历史书籍。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i折。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

  赏析: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清人纪昀十分欣赏这首词,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

  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当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后人再写《赤壁怀古》,要想获得读者的赞许,的确有些困难,戴复古写这阕词,也难免有望洋生叹的感觉。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题目要求根据图示说明圭表测量的原理,作答时要结合“圭表”的作用“主要用来标识四季、测定节气”和图示中的相关信息,如正午时分圭投射到表上的日影的长短与四季的关系来作答即可。注意表述要简明,连贯,思路要清晰,不得超过50字。

  答案:

  正午太阳照射表,表影投射在圭上,通过影子长度确定四季、测定节气。一年之中,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最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文字提示描述图片内容。

  图文转换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想象、分析、概括等语言综合能力。本考点的考查重点有二:一是一般图像的信息表述题;二是一般表格的信息表述题。无论哪种形式,考生必须先明确考察重点。

  18.【答案】打破那堵墙

  以前,我从未想过我会在家里,与其他人隔着屏幕参加考试。有人说:每一种隔离都在创造一种新的联系。是的,有时隔离并不是阻碍交流的墙体,反而将联系的通道拓展。

  这次的疫情来势汹汹,在两个多月的隔离中,往日被人们忽视的邻里关系,重新变得热络了起来,我有看到邻里间的物资救助,或是为老人操作电子设备。很显然,这次隔离创造了一种新的联系,邻里之间都增加互动,变得更加和睦。这样的新联系可以说是打破了邻里之墙,让社群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可是每一种隔离都能产生好的效果吗?或者说每一种新的联系对联系的双方都一定有利吗?事实不尽如此!

  在大数据的今天,平台为我们推送着我们喜欢的内容,从而导致其他我们不喜欢的信息从视野中消失,这就是“信息茧房”,也就是“信息隔离”。当“信息茧房”与外界发生碰撞,处于不同信息茧房中的群体完全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就演变成为了网络骂战。虽然说这也是一种联系,但这样的联系显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正如隔离让邻里和睦,隔离的真正目的不是造出一面墙,而是打破一面墙。隔离应该阻拦住错误的道路,将人们引导向正确的道路,这样产生的联系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因此,对于像“信息隔离”这样的隔离,我们应该勇于对他说不。只有走出自己的信息茧房,才能了解真实的世界。信息茧房犹如一口幽深的枯井,完全遮蔽了我们对世界的想象。困于其中的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不敢面对现实的世界;只有打破了那堵阻碍于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墙,才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脱困者。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身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用“活水源流随处满”的头脑和“少年心事当拿云”的锐气,对于阻碍我们进步的一切隔离说不。突破的道路肯定充满荆棘,但“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青年都不应在进步的道路上被隔离阻挡。

  人生本来就是在一次次破墙中进步,在不同的联系中升华。隔离并不可拍,只要积极面对隔离,终有打破那堵墙的时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列举了陈忠实为静心写作主动回到偏僻的老家,梭罗主动到瓦尔登湖,与工业隔离。然后引出隔离与融入,无论是隔离还是融入,都可能会给人带来收获。

  从材料还有写作提示来看,写作的话题就是“隔离与融入”,所谓的“隔离”指的是远离一种场合、环境,或者远离一种事物;所谓的“融入”指的是参与到某种环境当中,或者是某个群体当中。但是,这二者之间其实也具有辩证关系,但是“隔离”某种环境的时候,其实融入到另一种环境当中。

  关于“隔离”,你可以写,远

上一篇:初中生必备了解的青春期相关知识大全(男生版)
下一篇:赵蕾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