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研究十篇
影视文学研究篇1
[关键词] 西方电影;文学;关系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文本思维的领域,电影是视听思维的阵地,二者看似互不相关,但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并且一直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我们也发现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影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那么,文学具有哪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文学对影视的贡献之一在于它的故事性。众所周知,故事性是影视剧的核心。影视剧要用故事的艺术性、情节的严密性,生动鲜明地将故事要素以视听的叙事方式呈现给观众。而文学作品在叙事方面与影视创作有着相通之处。其次,文学对影视创作的贡献在于它为影视剧提供了人物素材。文学作品以或是虚构、或是真实刻画现实主义的人物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塑造,这与影视剧创作人物形象的诉求一致。影视剧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常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再有,文学作品的语言对于影视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文学的语言由描写语言、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组成,影视创作通过镜头和画面来取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语言,但是生动并富有特色的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在影视制作中通常会被保留和利用。由此看来,电影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甚至一些影视评论者认为“电影是文学的”。
二、西方文学在影片制作中的体现
西方电影的文学源泉来自于西方文学。西方文学有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以《圣经》为代表的古犹太文学,两者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古希腊文学产生于公元前8~5世纪,其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戏剧。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电影《木马屠城记》就是根据《伊利亚特》改编的反映古代特洛伊战争的经典之作。而取材于神话的悲剧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顶峰,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更是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电影《玛莲娜》中,一个西西里岛的青春期男孩讲述了一段美丽又残酷的初恋故事。真正优秀的电影总有着丰富的意蕴,不尽的解读空间,《玛莲娜》也不例外。在这个有着纯净风景的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在一群活出了人类各种原罪的小镇居民中,沉淀着《圣经》带给电影作品的想象力。众所周知,《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世界各民族尤其是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圣经》的叙述与意象遍布欧洲文学艺术的各个角落,如果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学史要重新编撰。欧美各国几乎所有重要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而《玛莲娜》的导演托纳托雷正是出自意大利这一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因此,若在《圣经》的观照中来审视这部电影,用来自《圣经》中的原始意象解读这部电影的人物与叙述模式,能使这部名片的内涵得到更清晰的阐释。这一时期的戏剧除悲剧还有喜剧,最优秀的是阿里斯朵芬的《阿卡奈人》等。古罗马文学主要继承希腊文学而逐渐发展起来,在戏剧、史诗、小说、神话、散文、文艺理论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
《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合称《新旧约全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一道形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两大源头。
5世纪,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入侵改变并重绘了欧洲的版图,也给西方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他们的无知和野蛮一时间使欧洲的历史倒退了几百年。罗马帝国衰亡,欧洲历史进入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文学成了正统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例如,美国电影《埃及艳后》,反映了“奥古斯都”时期的历史:恺撒与埃及艳后之间的浪漫爱情,恺撒的被刺,屋大维对埃及的征服。影片中埃及艳后极具民族特征的美艳、华贵与狮身人面像相映衬的宏大场面,使它成为一部世界经典之作。另外,一部《加勒比海盗》成功地反映出该时代诸多的骑士文学特征。作为电影中两位男主角之一的威廉•特纳因其社会身份的矛盾,在内心深处有成为骑士的愿望。通过威廉的行为分析,可以得知威廉具备骑士的多项特征。具体来说,威廉具备谦逊文雅、英勇正义、保护弱者等骑士应该具备的精神。同时,以这种精神作为指导,威廉的行为也符合骑士行为的准则。从威廉参与的战斗的特征来看,导演有意突出了“骑士比武”这一模式,而电影的主题也和骑士文学关于冒险和考验的主题一脉相承。综上可以发现《加勒比海盗》具有浓厚的骑士文学色彩。这一时期还有《神曲》《罗兰之歌》《贝奥武甫》《亚瑟王之死》《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代表作品。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开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先河。作为对中世纪黑暗的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反抗、复兴古典主义、张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运动,于十五六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这一运动的到来标志着欧洲文学继古典文学之后的又一高峰,使西方文化经历了空前的变化。它提倡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使长期被禁锢的人的与生俱来的品质和特性得到解放。解放人、解放思想、以人为中心是文艺复兴的主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巨匠众多,成就辉煌。意大利的文学三巨头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等最伟大的代表作家将这一运动推向了最高峰。银幕上的莎剧,光是无声电影时期就有近400部影片,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后,也有近50部莎剧改编片。1955年美国在电视上播出劳伦斯•奥立弗主演的《理查三世》,一夜之间的观众,就超过了这出戏当年首次演出以来在英国剧院中看过它的观众的总和。据估计,这次观众达6 250万人之多。《罗密欧与朱丽叶》被19次搬上银幕。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三部《奥赛罗》的有声片,两部《哈姆莱特》(再加上一部由英国克里斯托费•普吕默主演的英国电视片),两部《李尔王》。第一部莎士比亚影片是1899年赫伯特•比尔博姆•特里爵士扮演约翰王签署《大》的一个简短记录,拍摄于伦敦堤岸上。1929年,玛丽•壁克馥和道格拉┧•范朋克在《驯悍记》中扮演凯瑟丽娜和彼特鲁乔,该片发行了无声和有声两种版本。从莎士比亚的全方位传播不难看出,处于不同的异质文学圈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人和群体的社会化,很难设想不需要经过文学传播来进行。
17世纪后期西方文学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兴起于法国并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伟大的剧作家莫里哀、拉辛;18世纪在英国声势浩大,出现了以蒲柏为首的古典主义派。古典主义继承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精神,在思想方面表现、阐述启蒙运动的影响。并与19世纪浪漫主义喊出了“打倒古典主义”的口号。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刻板保守的唯理论以及各种思想束缚,在文学创作方面提倡作家情感的自由表达、丰富想象力的驰骋、个性主义、平等主义、回归大自然等。浪漫主义起源于德国,是德国狂飙运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发展的结果,然后迅速席卷欧洲其他各国,如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并于19世纪30年代进入美国。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是美国浪漫主义的高潮阶段。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在诗歌领域,最伟大的诗人有德国的歌德,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美国的惠特曼,等等。小说、童话、散文也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体裁,如小仲马的《茶花女》,赞扬了美好纯真的爱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制度;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社会的官僚作风的倾向。根据这几部浪漫主义杰作改编的同名影片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鲜明体现。
19世纪后半叶是现实主义的辉煌时期。18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崛起于法国后迅速在欧洲各国掀起高潮,取代了浪漫主义,直到20世纪初一直领导西方文流。现实主义是应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引起的贫富差距悬殊、下层人民生活状况恶化的真实反映的必需而产生的,因此在艺术上高度强调“真实”,反对浪漫主义的盲目乐观、自欺欺人的“想象的谎言”,即对现实的歪曲、粉饰和逃避。天才巨匠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马克•吐温、艾米莉•勃朗特及他们的巨作是这一运动永远的丰碑。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起将西方文学推向了超过前两个的第三个高潮。根据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呼啸山庄》改编的同名电影,通过家族间的冲突反映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人的畸形心理和悲剧。
20世纪是现代主义的世纪。流派纷呈,各领。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等登上了艺术舞台。60至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则真实地变现了现代社会人的困惑、孤独、异化感和无奈及生活的荒谬、无目的、无意义。影片《儿子与情人》(1960)是根据现实主义作家劳伦斯的小说改编的,描述了主人公因为“恋母情结”而经历的精神困惑,也深刻揭示了产生这种不正常心理的社会根源,即莫里尔夫妇的婚姻悲剧,展示了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另外,有着“美国悲剧之父”之称的奥尼尔的作品中,大多数人物或被谋杀、或自杀、或以其他形式死亡。他的作品《毛猿》被搬上银幕,叙事手法兼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变现主人公寻找自我、归属的悲剧结局,突出了现代社会人的异化感和无归属感这一主题。
三、文学作品电影化原则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影视剧的制作目的有相同之处,都是要对社会不同阶段下的人物的生活方式、精神生存状态进行展现。文学一直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为文学作品电影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文学作品与电影制作的联系在今后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我们也支持将文学作品电影化的做法。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要坚持“忠实于原著”为主要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影视制作者一味追求忠实于原著,而忽略了影视剧制作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前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制作中的理念,这部影片的导演邦达尔丘克认为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关键的是尽可能地将原文学作品中原汁原味的思想、主题、人物性格展现到银幕上,同时也不失影视艺术元素的使用。这就为电影文学改编者的文学素养和影视制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和挑战。但是我们也看到,电影与文学作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学作品的电影化对二者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合,这种结合能够让文学和电影都成为真正的、广泛的、大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李晓灵.图像时代的电影:文学的终结与再生[J].电影文学,2008(01).
[2] 张晓云.莎士比亚和人类文化生活[M]//张泗阳.莎士比亚的三重戏剧:研究•演出•教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影视文学研究篇2
[关键词] 电影文学性;技术主义电影;审美价值
一、关于电影文学性
电影文学性的意思就是说从电影和小说有着很大的相似的这个角度为出发点来探讨一下电影的特性。多年来,中国电影与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将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相提并论,这两者的关系也相当亲密。而事实上我们对于电影的本性了解并不是很深入,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去忽视中国电影的本质,人们常常将“影视文学”取代“电影文学”,电影文学性对于衡量电影艺术质量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电影的文学性应该表达在电影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情节的张开上,从而表达人们对于命运的一种思考。不同类型的电影它的文学性品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每一部电影都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观众在审美角度上不会变更的东西。电影所体现的文学性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特点,要有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电影文学性是电影生命力旺盛的重要表现的一个特征。在电影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很多的电影人就是将一些经典文学名著稍加改编,形成电影剧本,获得了很大的好评,从而慢慢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人把电影归于戏剧的范畴,虽说如此,他们也非常重视电影的文学性。在美国好莱坞,早期的很多经典电影都倾向于向观众展现一个感动人心的精彩故事。可见,世界电影史上的电影艺术家都对电影的文学性相当的重视。
二、电影文学性快被人忘却的原因
“电影的文学性”这个概念被提出主要是因为电影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一直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相互促进的。电影虽然独立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之外,但是它仍与很多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则更加紧密:拍摄电影需要文学剧本,有很多电影的题材都是由文学名著进行改编的。我们就拿电影和文学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详细论述来说:电影与文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处,例如它们都在一个规定的时间中讲述一个故事,塑造多个与这个故事相关的任务。“电影的文学性”被一些电影人搬上舞台之后,得到了很多电影理论研究者的肯定,并将是否具有文学性作为评定电影优劣的标准之一。
电影除了文学性还具有绘画性。电影用其特殊的器┎摹―镜头去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明的视听效果已经成为现在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时尚,这也成了当时很多导演所认定的新规则。在中国的某一时期,电影曾被用作政治教育的工具,这也迫使我国的电影人去树立电影界的新规则,促使他们去寻求表达思想的新方式。一些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电影中的电影语法已经很快地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并确立为电影语言规则。电影的画面造型被推到了电影舞台的中心,成为电影的本性就是电影的绘画性。电影甩掉了附加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非电影因素。但遗憾的是,在整理清楚了电影需要什么的时候却逐步演变成了对电影同文学有机联系的抛弃甚至蔑视。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在以后的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电影形式化的语言模式得到了过多的重视,从而导致电影文学性却被掩盖。
在如今的电影产业中,追求观众的眼球效应成为电影主要发展趋势,并且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的电影都已经开始追逐这个潮流,现代的电影的演变主要是以场面和视觉奇观为主,已不再是以故事为主要审美价值的文化形态。这已经成为现代人消费、生活的一种怪诞的方式。在中国,很多观众都受到了好莱坞恢弘巨制的电影以及国外其他新奇的文化模式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中国的观众肯定会将目光再次转向依然无法满足他们娱乐需求的电视剧,这可能就是处于电影行业发展不健全的中国的观众的一种必然的选择。生存艰难的中国电影还能走多远,这是我们大家拭目以待的。
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电影与奇观的关系最为密切。追逐新奇的东西成为现在大多数人摆脱平淡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从电影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与新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新奇的追求无疑一直是电影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梦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电影电视竞争的不断加剧,对新奇的追求已经到了一种顶峰的状态,这样的特性是电影艺术独有的。
对电影的文学性的误解是如今电影人对于电影文学的片面理解所造成的,他们忽视了电影文学的真正所在,忽视了电影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观众追求新奇心态的影响下,一味地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和震撼,电影的正确审美观点被模糊化、误导化。
三、树立正确的电影文学观念
可以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来看,电影文学性对于电影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电影可谓是踩着文学的肩膀而不断发展的,从电影发展最初到现在,两者一直处于一种紧密联系的状态中。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比较重视艺术的内容,关注电影的文学性更符合中国的审美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强调尽善尽美,相对于比较单纯、表面的感官上的享受,更强调思想内容上的提升。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审美虽与感官享受密不可分,但是不能仅仅沉溺于感官享受之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一部反对过于追求表达形式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而强调写作内容的著作。他指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就是在写文章时一定要先确定内容,然后畅通的文辞才有可能产生。随后,他进一步指出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提出被今后国人所敬仰的艺术模式。他指出,文章中词汇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阐明作者意图,表达思想感情,过多词汇的堆砌,只会使文章的内容表达不清,造成词不达意的结果。语言华丽而内容平凡的文章只会让读者反感。这对中国人今后的文学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尽管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人的审美风尚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将审美观放在电影上,中国人更关注电影通过形式呈现出来的内蕴。虽然如今的年轻人受西方电影的影响,追求电影表达形式的新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电影的思想感情方面没有自己的追求。
电影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这也注定了它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活力。纵观如今的电影,由于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在思想性上未免显得贫乏。近几年,有绝大多数观众对中国的电影都有着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他们都普遍认为中国大导演不会讲故事。影片场面无比的壮观,但是却看不到电影的故事,技术主义电影是指新世纪以来主要依靠各种商业手段来博取票房的商业大片。比如著名导演陈凯歌的《无极》和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电影表明中国电影也在向技术主义靠拢。毋庸置疑,这些电影突出了电影的新奇性,代表了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但是他们仍无法与好莱坞等顶级的电影制作方相比。这些电影拥有的是雄伟壮观的电影画面,相对而言的是故事的情节却渺小可怜的,使花巨资精心打造的大片,被演绎成了搞笑故事。由此可见,电影里的文学因素,是中国电影能够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
我们都知道,电影是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和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效地紧密相连,以镜头作为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各种技术手段组成的声画结合的艺术。在现实中,却有很多电影过多重视电影的思想性,忙着讲道理,说故事,却把电影的观赏性给完全忽略了。面对如今电影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努力提高影片的画面质量,通过各种高新技术使画面更加逼真、绚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在将技术与电影的思想性进行完美结合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与研究,促使电影的健康发展。
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世纪的电影观众的要求更加高,对于中国电影我们不能过分强调电影的文学性、思想性,这与电影市场化、商业化的事实不符。因为现代中国人那些技术主义电影完全寄托在追求惊险画面的观众或者是那些根本就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技术主义不能与中国具有思想性的电影相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在中国电影中放弃寻求思想感情的追求。中国电影需要寻找能够把思想性和技术性相融合的电影题材,促使电影形式与思想的完美结合。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亟待加强对电影文学性的重视和研究。虽然强调电影的相对独立性是对的,由于如今的众多电影人对于电影的文学性、思想性、画面性、技术性都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过于的重视技术的发展、画面的华丽,而忽视了电影固有的文学性与思想性,造成电影发展的不平衡。技术的提高固然能提升电影的质量,满足观众在感官享受上的不断追求,但是缺乏思想性、文学性未免使很多电影华而不实,在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以后并不能让观众对亲情、爱情、友情、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思想性的电影未免显得有点怪诞,对观众形成正确的电影审美观点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也需要诗意的美,可以具有很高的文学性,电影需要思想上的升华,作为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国人,我们总会习惯于在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后细细品味,慢慢思考,我们需要有思想性的电影来提高我们的思想,美化我们的生活,装饰我们的人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在经济利益的追逐下,很多电影的文学性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技术,观众在观影之后可能更多的是一笑而过,走出电影院,我们只是娱乐了一下我们的生活,过多的重视技术必然导致电影作品在思想上的缺乏,对观众的审美观造成误导。
[参考文献]
[1] 张显翠,李梅英.论中国电影文学的流派――写在中国电影文学发展的新纪元[J].电影文学,2010(02).
[2] 谢兆树,褚春元.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J].中州学刊,2009(05).
[3] 傅明,琦华.电影艺术的“文学性”坚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02).
[4] 阎景娟.影视剧的文学性与文学的电影性[J].中国电视,2002(11).
[5] 陈华文,向东文.动画片剧本创作的思维方法及其规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3).
[6] 杜军,杜娟.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学的关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影视文学研究篇3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71
生活在传媒时代迅速发展的当今大学生,已经逐渐习惯了通过大众文化传媒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所以从影视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观念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1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分析
改革开放的深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先进的采编播设备也使影视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优秀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1.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影视文化作品的生动性和观赏性以及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已经远远超越传统书籍。在这种情况下,主旋律影视作品也不像《地道战》那种枯燥无味,相反,加上知名明星的鼎力加盟,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教育性为一体的当今主旋律影视作品如《集结号》已经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观赏兴趣。而这类作品中展现的祖国形象和英雄人物以及历史沉重感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也越来越显现,这种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帮助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1.2有利于大学生吸收先进的思想文化
影视文化犹如一个世界型的图书馆,在这座巨大的图书馆里,有大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著名大学教师的授课视频展现在世界各地,比如我国的《网易公开课》,大学生可以从中吸取世界各国著名大学里教师的先进思想。这些思想不但节省了大学教师的时间并提升了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1.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今大学生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往往出现悲观厌世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万万不可取的。而影视作品如《奋斗》中一群大学生毕业后努力找工作的积极心态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再如《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钱小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对受众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影响较为深入。因此,当今社会中的此类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是有较大的积极作用的。
2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分析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醒我们,任何事物的作用都是一分为二的,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有消极的作用。因此,关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2.1影视作品监管不到位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在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造成了对影视作品的监管不到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才刚刚颁布不到五年时间,电影产业才刚刚进入法制的轨道。但是,在文化日渐开放的今天,电影也日渐商业化,一些影视作品凭借豪华的明星团队和导演本人的影响力获得了较高的票房。这类影视作品为了制造话题、吸引更高的票房,其中的暴力血腥、激情片段、虚幻的生活场景越来越多,对本来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甚至有些影视作品直接传递“拜金主义”、制造虚幻生活假象的批判,一些成年人都对此难以免受影响,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此,此类影视作品会促进大学生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观念的形成。
2.2国外不良影视作品会混乱大学生道德认知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据统计,中国手机网民超过7亿。各种视频APP软件广泛流传,而作为主要使用群体的大学生并不能理智的判断哪些视频是可以观赏的。特别是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量国外影视作品涌入国内,一些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的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较为不利,甚至混乱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如果任其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
2.3沉迷影视作品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
“煲剧”会使大学生整天沉浸于影视作品之中,特别是一些虚无的影视作品,让大学生沉浸在虚无的生活之中。长此以往,大学生就会形成人际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疏远的现象,从而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与当今日益开放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因为,日益开放的社会要求大学生应该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以,沉迷影视作品将十分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
3影视文化冲击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经选择
鉴于影视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高校教师只有加强策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发挥影视文化的积极作用,防止影视文化的消极影响。具体路径选择如下:
3.1合理运用影视文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样,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被改变了,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如果能最大化的借力信息化的积极功能将有力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学生也能通过借助大众媒介获取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素养也能由此提升。所以,合理运用影视文化将大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强化大学生道德伦理教育
强化大学生道德伦理教育,抵制腐朽思想与生活方式刻不容缓,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影视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前提条件,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立志成才,增强学生抵制大众文化不良影响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能力。
3.3优化课堂学习内容
影视文学研究篇4
[关键词]韩剧;群体心理;偶像崇拜;期待视野;接受美学
韩国自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政策以来,力争把韩国文化以商业化形式推向世界,在它所有国际化的文化产业中,影视剧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韩国影视剧受众意识很强,注重对受众接受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具有较强的文化针对性。因为这不仅影响到作品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程度,同时也对影视作品的再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法国象征派诗人瓦莱利在他的文章当中引证的那句格言:“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这是文学的铁的规律。”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够对部分受众群体产生审美影响,同时它也应该具有更为普世的价值观,从艺术上说,它需要精神上的升华进而实现对大多数人产生价值影响的可能性;从商业角度上说,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作品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韩国影视作品能够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正是源于这种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尤其是针对性的商业运作策略,即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深入分析中国当代观众的审美特征,尤其是对作为受众主体的中国青年群体的深入心理分析。因为韩流的主要传播者集中于青年群体,他们往往会引领潮流,影响“韩流”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因此对群体层级心理的分析也是我们研究“韩流”文化的重要命题。
一、中国青年群体心理与
韩剧审美文化的无缝对接
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是一个文化多元,思想活跃,且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中日益融合的时代,青年人的审美心理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条件下成长与嬗变的。因此,新世纪中国青年群体的审美形态不仅具有一般社会主体审美的共性,还拥有自身的独特性。青年正处于人生最为激烈的年纪,他们的身体素质日趋完善,各种机能也处于充分成熟的高峰阶段,他们感官敏锐,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对各种知识、经验和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尤其对于新事物易于产生高峰体验。在当今科技、资讯爆发式发展的时代,各种新经验扑面而来,“瞬间”“断裂”式心理体验日渐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现代机械复制艺术也日益呈现出惊颤式艺术体验特征。因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总体性规定就是震惊。在本雅明看来,震惊是一种现代体验,它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层出不穷地涌现有关,人们对此缺乏准备,因此产生了震惊”[1]。由此我们可以认定震惊是“现代都市生活无法予夺的特征”[2]。面对现代各类新潮的带有惊颤体验色彩的瞬间艺术,很多人无所适从,很难在第一时间快速接受、消化这种艺术惊颤。就这一点而言,青年群体无疑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追新逐异、张扬个性,高比例地拥有这种消化能力。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对于瞬间艺术的快餐式需求为文化经济开辟出新的商机,同时对于惊颤体验的审美需求、消化能力的群体分析显得极为重要,它能指导生产者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活动。文化消费作为消费主义最为重要的一环表现得尤其明显,只有寻找到对应群体才能使文化消费活动得以达成。韩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只有在对应群体的消费过程中才能使其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最大化。而青年群体无疑是其最好的一个接受群体,二者间在审美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
比如想象生活方式的内在关联性。青年群体因生理年龄的关系更为关注爱情、婚姻、家庭、浪漫等关键词,他们对未来的浪漫情怀、美好幻想在与时间的对峙中不断破灭,但内心的期盼却与日俱增,于是艺术上怀旧式的精神弥合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而韩剧无疑是这一精神弥合的最好填补品。韩剧多数以亲情、爱情、友情作为主题,极大迎合了青年人的浪漫情怀与爱情想象。韩剧中的爱情带有较强的乌托邦色彩,它经常超越现实生活中难以逾越的阶级与门第观念,男女主人公能够超越身份地位、工作优劣、出身背景等问题,表现出“为爱而爱”的纯艺术爱情观。同时家庭伦理秩序也表现出难得的完整与健康,比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等,它令人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暂时忘却现代社会家庭伦理秩序的崩败,其温馨的精神气质也与普遍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群体内在暗合。
同时对现代时尚元素追求的共通性方面。韩剧融入了当下最为典型的时尚元素,在郎才女貌的传统模式与现代都市潘磕嫦女神的传奇模式中,将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观念进行巧妙嫁接。加之服饰的优雅美观,俊男靓女的演员阵容,贵族化的生活方式等,这种资产阶级与中产阶级的审美定位轻易地捕获了中国青年人。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场争夺审美定位权的斗争。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韩剧全面获胜,不仅韩剧中的人物装扮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甚至唯美的镜头画面,悠扬婉转的背景音乐,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等,都刺激着青年人的审美视觉,使其形成一种内在契合与外在整合。
二、偶像崇拜心理与偶像塑造的功能性互动关系
青年人在寻找自身价值、探寻社会定位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实现自我评价,并与理想中的自己进行比对,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下,就需要一个参照物来与自身进行对比,或者有一个自己的模仿对象。[3]青年人偶像崇拜心理的生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作为一种知识的接受、传播、创造的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能够直接体现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的偶像崇拜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与社会关注的问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时期人们的崇拜对象一般是自己的父母,尤其表现为对异性的崇拜,更有甚者以父母之异性者作为“”对象,即“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例如:男孩会嫉妒父亲拥有母亲,并且会模仿父亲爱护母亲的行为;女孩会对自己的父亲有种高大、安全的依赖和崇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个体增强的欲望冲动不仅停留在父母身上,更会转移到父母以外的人,从而弥补情感上因摆脱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空虚感。尤其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展,青年人的自我意识及脱离母体意识增强,一个稳定符合个体审美需求的审美对象开始形成,而那些具有社会影响力,被大多数同龄人所认可的人物便会成为青年人的崇拜偶像。
青年人的崇拜对象大都具有同质性特征,一般都具有美丽的外貌、优雅的气质、独特的个性、高尚的品质、优质的生活等带有资产阶级消费色彩与中产阶级的审美想象。因为接受者的肯定性反应对一部影视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韩剧正是在分析受众群体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建构作品,韩剧突出的审美泛滥的特征迎合了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高尔基曾说过:“艺术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声音把你心中所美好的东西,把人身上所有的最珍贵的东西――高尚的、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4]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才具有审美价值,正是基于此韩剧塑造了一批接近完美的人物形象,比如《女主播的故事》中的甄善美,名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道德前置性与现实指向感,真诚、善良、美丽、宽容、严己宽人、舍己为人等,可以说传统社会的伦理美德被集中、放大,彰显成一种“女神”形象。而这一理想化的典型人物形象迎合了青年人的审美崇拜,成为他们摆脱父母的“移情”替代品。这种新的情感依托也成为他们能够接受的另外一种表现独立自我的形式。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也为青年人的偶像崇拜推波助澜。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年人,他们拥有着比高中时期更为充足的时间接触影视和网络,不论是电视、电脑,还是各种报纸杂志,都涵盖着大量的娱乐信息和明星新闻。部分媒体过度关注韩剧明星,甚至为了迎合青年人的追星需求,大量报道明星的最新动向和挖掘他们的私生活,迎合了青年人对明星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为他们的偶像崇拜提供了多重途径。
三、期待视野与韩剧的审美倾向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艺不是一种指向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和认识的一种“人际交流活动”。[5]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认为,任何一位读者在阅读具体的作品之前,处于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都是接受者的先在视野与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简言之,期待视野意即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6]因此作品能否被受众认同和接受,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受众的“期待视野”。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所说:“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者(受众)不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史的一种力量。”即当作品与受众在一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积淀、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一种审美契合,达到同质同构而被人们接受。
对于韩剧观众在尚未接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种先在视野。韩剧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大众文化已经迅速兴起,那些与网络同时成长的青年群体从精神空间到话语方式,从知识结构到外在装饰,已经基本“网络化”。可以说,以现代传媒为传播基础综合各种流行元素构建起来的大众文化,是理解韩剧最为直观重要的当下视野。同时韩国与中国同处于东亚地区,两国之间既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又有共同的文化根源。韩国作为中国的一个邻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属于“重人伦、重道德、尚礼仪”的一个国家,韩国与中国在文化根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上都有很大的相似点,所以韩剧容易使中国青年产生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这种方法明显地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 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 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7]不同的受众群体有着独立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和人生追求,从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各种不同的接受群体在生活方式的差异是其显著的标志,它构成不同群体对电视传播的不同期待。青年人作为韩剧的一个庞大接受群体,他们的期待视野不仅决定着对韩剧节目的选择,同样也决定着韩剧传播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受众群体的文化水平和生理机制有一定的联系。受众群体由于受文化高低程度和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限制,他们在选择影视节目的内容和价值观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新世纪中国青年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因此该群体更愿意选择那些感情细腻、层次和领域较高的影视节目。文化程度的深浅影响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决定着观众的期待视野。在生理机制方面青年群体中的女性观众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感感受,男性观众则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我的野蛮女友》中的情感微变,《极限特工》中的快意恩仇。韩国影视剧正是结合了这些影响受众期待视野的审美因素,从广大受众群体的角度出发来选材编排影视剧,正是与青年群体的期待视野相契合。
[参考文献]
[1]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3.
[2] [美]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32.
[3] 沈明泓.青年偶像崇拜心理透视[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4] [俄]高尔基.文学书简[M].曹葆华,渠建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33.
[5] 李家君.论中国观众对韩国电视剧接受与审美愉悦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02).
影视文学研究篇5
关键词:多模态语言体验 语言习得 英文电影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05-03
1 引言
语言是通过体验而习得的,外语学习虽然安排在学校正规课程教学的框架下,但也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外语学习需要足够的语言体验的机会和实践锻炼的过程,需要学生全方位、多模态的接触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形成该语言的概念系统。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学生接触外语情景的机会不多,大部分时间都主要用于正规教材的学习,即便有语言的应用练习,也属于“控制”或“半控制”式结构。这使得通过教材英语学习后,很多学生的语言多属正式语体,难以用于真实的交际语境。例如,很多学生在见面问候时会说“How do you do”或“How are you”,却不知英语本族语者在生活中较少使用这样过于正式的表达。因此,在正规教材学习外,学生需要了解真实语境中语言的选择和应用。实际上,语言交际本身就涉及到声音、文字和动态的交际语境,是一种多模态的人际交互过程。因此,要学会一门外语,就必须形成理解、处理和应用多模态媒介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一方面,英文电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多模态交际视角出发,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多模态语篇,是交际行为的典型体现,是英语口语、写作输出所不可或缺的语料范本和话题来源。近年来,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研究不少,例如原版电影在文化教学、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等,但从多模态语言体验的视角对英文电影教学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本文将从多模态语言体验的视角对英文电影对于语言习得的价值进行研究,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对如何应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多模态的语言体验与语言习得
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内在的特征,是符号学、交际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所谓多模态是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声音、图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进行交际和构建话语[1]。国外对多模态语言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在多模态话语的层面,研究者从交互社会学、认知科学、文体学和功能符号学等视角对话语意义的建构进行研究,形成了很多成果。实际上, Halliday等学者早就意识到多模态话语的存在,认为除了语言符号,人们还有许多表达意义的方法,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2]。多模态研究的开创者Kress认为,所有的模态,包括视觉、姿态、动作等,都像语言一样,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模态[3]。这种语言交际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模态性也是人习得语言的重要特征。考察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不难发现,儿童习得母语即包括了语音、事体以及语境中的所有因素,涉及人的表情、肢体语言等等。正是基于对这些模态的综合体验,儿童迅速建立了世界与语言的关系,掌握了语言的自由表达,习得自己的母语。因此,必须承认,语言习得需要多模态的输入与输出的体验,以内化语言结构与意义的关联。单纯依靠静态的语音或文本材料,语言习得将被局限于静态、片面的理解层面,只有通过适应交际语境下的多模态话语信息,才能有对语言实际运用的全面把握。语言知识、语境知识、语用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习得,成为自然的、自由的语言能力。对二语习得来说,同母语习得一样,学习者需要有足够的体验,并且是多模态的体验,才能有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全面把握。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对正式的语言结构、语法的学习,忽视了动态的语言使用实践和语言体验的多模态特征,这使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系统的语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句法表达能力,却难以适应真实的交际需求。单纯印刷的文本仅仅是模态的一种,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其它的模态如图像、音乐、视频等都进入了教育视野[4],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交际多元化、多模态的特点。在此形势下,外语学习必须打破传统,积极与技术相融合,走进多模态的语言世界,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的立体化方式来实施教学实践活动。
3 多模态语言体验视角下的英文电影与英语教学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这一国家的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表现,也是外语学习的“活”的资源。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电影综合了听觉、视觉和文字等信息模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把语言的语音、词汇、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生动有效地组合起来,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真实、直观和多模态的交际场景,并且把语言的使用纳入了具体的文化环境。因此,对英语学习而言,电影是语言输入与输出体验不可或缺的资源。英文电影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地道、自然的输入,也能让学习者较直观地理解人物的情感、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是如何在语境中被应用的。电影有一般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的范本作用,尽管电影的语言不是英语学习纯粹的正式文本,但其动态性、生活化的特点又正是教材所欠缺的,是正规的英语学习之外必不可少的补充。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化中的大量生产,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的话语[5],而电影恰恰提供了理解多模态话语的便捷模式。原版英语电影涵盖的语言、文化的内容以多模态的形式立体化地呈现出来,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动态的语境。从多模态的角度出发,英文原版电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多模态语篇交际模式,这些模态对应着语言习得中的语音、语用、语境和应用的综合系统,对于缺少目的语语言环境的英语外语教学、学习和课外语言体验具有重要的价值。英文原版电影中,多模态的音乐、图像、视频以及及其他视觉符号都在交际中动态地与文字符号一起参与了话语意义的建构。这种话语形式远比单纯的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堂内的话语组合生动、丰富和深刻。伴随着剧中人物的手势、动作、话语的音调等,英语的使用原则,包括显性和隐性的知识都能被学习者深刻地理会、体验。多模态语言体验视角下,外语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的多模态特征,并基于此帮助学习者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因而应当提倡使用文字、图片、影像、副语言等多种模态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整合能力,使其身置其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语言,内化机构,从而有效习得语言。
4 多模态语言体验视角下英文电影教学的应用策略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建构由声音、图像、视频、互动参与为一体的多模态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的必然选择。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原版英文电影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新颖,信息量大,输入更为全面。因此,教师必须掌握通过观看电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听觉、视觉信号的刺激的策略,使学生获得更为稳固、全面的信息输入,从语音、声调、俚语、简化、省略、眼神、手势、语气等模态构建话语意义,从而弥补教材知识学习的不足。以下是通过英文电影教学获得多模态语言体验的常见策略:
4.1 做好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形成多模态语言体验兴趣
要有效利用电影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首要任务就是要激活学生参与语言体验的动机。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语言水平和社会认同的角度出发,鼓励、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英文电影教学的活动。教师可事先以英汉双语的形式介绍富有吸引力的图片、短片,宣传即将观看体验的电影,激发学生了解情节、了解文化的动机,激发学生体验、模仿电影中地道的语音和表达的动机。对采用英文电影体验语言的整体过程而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来确定教学的内容、目标,进而确定电影的题材。只有选取学生所感兴趣、符合课堂教学题材的电影,学生才有兴趣、动机参与观看电影,进而体验到多模态的话语,参与由此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选择新颖、时尚、新潮的电影,保证所选择的电影在语音、词汇和句子的使用上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从而使视、听、说的模态在交际话语的整体框架下与学生的知识系统有效融合,成为真正有效的多模态英语学习活动。常见的英文电影题材包括喜剧、惊悚、动作、科幻、卡通、战争、灾难、生活等,教师应在课前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确保学生有效地投入英语话语意义的建构,体验多模态的语言交际。
4.2 关注输入基础,引导学生参与多模态视听体验
多模态的语言体验包括从声音、图像、视频、音乐、动作、文本等多方面地对输入的立体化的感受。多模态的语言输入是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所必须的环节。通过英文电影,学生能够对不同的模态的英语表达和意义的构建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语音是话语意义的重要调节因素,从声音模态来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语音差异,如英、美、澳的语音、声调的差异,语调对意义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语音差异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其次,从词汇的角度而言,学生应注意比较正规英语的表达与电影中实际用法的差别,了解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及其社会功能的异同。例如在Gone with the wind(1939)中,一句著名的台词是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其汉语意为“坦白说,亲爱的,我不在乎”,这种表达就不是传统的Frankly, my dear, I don’t care的表达。在Sudden Impact(1983)中,表达“来吧,让我也高兴点”这一意义被建构为Go ahead, make my day,而不是OK,Let me also feel happy。此外,多模态的语言输入体验还要求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注意人物是如何结合语言、面部表情、交谈距离来实现交际意图的,并且要学会抓住语境,灵活地应用语言结构构建意义。当然,电影中的词汇、句子存在零散、偶然和口语化的局限性,观看完电影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就语音、语调、词汇、句子、语境等做进一步的总结分析,与学生的规范的课堂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在比较、体验中实现学生在交际中把握语言的动态识读能力。
要促进学生对多模态话语理解和体验,教师还应注意学习阶段的差异,可以先从情节简单、对话简洁和容易模仿的电影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例如,一定时期内,突出关注语音,一定时期内则关注词汇、句子或文化等。教师要在电影观看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词汇、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学生在体验电影的语言应用时,应尽量少看字幕,抓住情节线索,综合口语、语境、面部表情等模态理解信息。再者,由于课堂教学中电影学习的时间的限制,除了课堂内的学习,学生还应在课外选择一些适合的影片或重要片段,反复观看,以体验、模仿语言的多模态交互的过程。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如果电影中存在不健康、不恰当或语音不太清晰的地方,也需要进行恰当的处理,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或他人的技术帮助,重新剪辑、合成资源,比如分离视频、音频等,也请本族语者重新配词、配音,甚至借助剧本自制“微电影”来开展教学。
4.3 注重语言内化,推动学生参与多模态语言产出
通过原版英文电影体验了话语意义的动态建构之后,英语的教学应注重语言结构、语言应用策略的内化,最终形成自然的输出能力。在电影观看时即要做好以多模态的方式吸收语言,并且在电影观看完了之后要及时地进行口语或写作的输出练习。例如,通过分组讨论,视听促说,模拟配音、观点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输出。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影片中的人物、情节、语言、文化等内容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言,并形成小组总结。例如,在观看了马克?奥斯本和约翰?史蒂芬森导演的影片Kung Fu Panda(2008)后,可以就阿宝的性格特点、影片的主题,以及影片中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等话题进行讨论。电影Gravity(2013)主要是两位演员的活动和对话,可就该片的情节发展让不同的小组进行结对配音,并进行语音、语调、表情等效果的比较。在观看了多部英文电影后,还可让学生对这些电影的主题进行归纳比较,就当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或文化价值观进行辩论或进行某一主题的写作。此外,在语言的输出方面,还应当重视对影片中人物如何有效地表达意义,如何有效的理解意义进行分析和实践。例如,在观看了灾难片2012 Doomsday(2008)后,除了安排学生做小组合作陈述、主题和人物分析外,可以有针对地学习和体验应用电影的台词及其语音、语调对交际意图的表达,尤其要重视在生活中如何用英语表达类似的概念,比如Adrian的台词I’m famished. How are you, Aparna中,表达“饥饿”用的是famished而不是hungry;而Thomas对总统的台词Your English is more than sufficient for what I have to say则是利用间接言语(indirect speech)的语用知识构建了“你一定明白我的意思”这一话语涵义。通过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以及交际情景中这些话语的音高、重读、语调等模态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并将其迁移到实际生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语言、语境的经验,自导自编“微电影”,进行创新配音,加强教材英语与现实英语的比较,平衡应用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语言形式来建构意义,从而体验多模态的语言输出。
5 结语
语言习得是一个多模态的输入与输出的体验过程,因此英语学习是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以及英语在真实语境中的多模态的应用。无疑,教材的学习确保了学生获得一般的正式的语言结构和意义表达,然而这些知识和应用能力最终也需要在真实的多模态的语言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需要必要的语言体验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获得声音、文字符号、图像、视频、交际语境等多模态的刺激,从而全面地掌握语言的使用。电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学习资源,多模态语言体验的视角下,英文电影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涵盖声音、视觉、文字、身体语言等多模态的语言体验和学习的平台。在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21世纪,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英语外语教学都必须走出单一的依靠文字符号和脱离语境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体验机会,全方位、立体化地发展学生的输入与输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交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Kress, G. R. Multimodality.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cy Conference[Z].Cape Town,2001, November: 13-17.
[2] Halliday, M. A. K.& R. Hasan (eds.).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C].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1985.
[3] Kress, G. R.Multimodality: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4] McVee, M. B.& M. M. Suzanne Multimodal Composing in Classrooms: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 the Digital World [M]. New York: Routledge,2012.
[5] 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影视文学研究篇6
[关键词]英文原声电影 英语教学 课程设计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的英语教学大多集中于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的训练,最多有时做一些翻译练习。从而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多年学习后掌握的只是“哑巴”英语。幸运的是,随着许多教学法和教学理论的引入,人们的注意力渐渐转向更具有交际直接性的听说能力的培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与世界的政治经济往来日趋频繁,英语听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但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不是单纯加大听说在课程中的比例或单独开设几门口语课和听力课,多建几间听力教室就可实现的。在教学中,学生常常抱怨说上视听说课很紧张,即使认真听收益也不大。口语练习更是让他们头疼,由于很难用英语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保持沉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令许多老师没想到的是,视听说课往往不是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是培养了学生的厌烦心理。
所有有责任感的教师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重新激发学生对视听说课的兴趣呢?改革教材、设计练习、引入新教学法,许多教师都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和尝试,但有些贴近生活的。内容丰富的听力材料往往被忽视了,那就是原版英文电影。
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穿插播放一些英文电影,但问题的关键是,英文电影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英文电影在课堂上扮演什么角色?尽管大家认为英文电影可以在英语课堂中频繁利用,但它们的使用往往局限于上课前的热身、课间休息的背景、以及补填课上零散时间的插曲。其作用至多相当于跑龙套的配角。很少有教师会围绕一部英文电影设计教学活动和练习,更不会考虑以电影为核心展开视听说教学了。所以说。英文电影的作用和益处还远远未被完全发掘出来。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从英文电影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开始。
1 英文原声电影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积极性的影响
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文电影最大的意义往往不在于电影的本身,而是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英语听说学习途径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主要是通过上课听老师讲解和听录音磁带或光盘来提高英语听说能力。随后又对其听录音的心理感受和听录音所能坚持的时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听录音容易让他们感觉疲倦,录音中听不懂的部分易使他们产生畏难心理,体会不到语言学习的真实场景和乐趣。
研究得知成年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并通过有意识地反复进行语言知识练习从而达到学习外语的目的。但是语言习得则类似儿童习得母语,是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并且进行实际的语言交际获得的。是一种高效的语言学习途径。(王德春,2002)以往外语教学主要以单一的课本和语言教学磁带或光盘为内容,使得一些学生更多地把课本和听力训练内容当作一种知识来学,而不懂运用。此外,有些语言教学磁带或光盘的内容与实际口语表达有一定差距,所以学生即便能用所学语言来表达。也有生硬不自然的感觉。随着学习英语时间的增长,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不断减少,很难再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这恰恰是英文电影所能带给他们的。电影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会话语言,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生动、逼真的视觉直观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使英语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怖感,从而让学生发现英语学习并不等于“头疼和困难”,而是一种享受。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许有人提出疑问:英文电影固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如何能使以电影为主体或主线的视听说课堂教学获得成功呢?没有教学内容,只有动力,岂不是华而无实吗?为了排除这些疑虑,下面我们就从英文原声电影的内涵及其外部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一下英文电影能给英语教师提供什么材料与内容。
2 英文原声电影的深刻内涵
电影是视与听相结合的艺术,一部精心挑选的英文电影,往往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材料。
2.1 发音
拥有纯正标准的语音语调是每个外语学习者的梦想。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生硬怪异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影里纯正的英音或美音对白。给学生提供了鲜活的模仿素材。电影来自于生活,英文电影中对白的语音语调更加自然。因此英文电影在对学生语音训练上更能发挥作用。英语教师可以选择语速适中,发音清晰的片断让学生进行模仿,在学生熟悉材料之后再让其根据画面进行配音,使学生的眼、耳、口、脑在练习中都能够发挥作用,从而使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词汇
电影对白可以作为学习和复习包括短语在内的词汇的绝好工具。如果所选的英文电影难度和学生的水平一致,对白中必然会有一些生词和短语:电影中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因此影片对白中的词汇和词组非常精辟,更加实用。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片断,结合情景讲解一下里面的单词和词组,学生在欣赏片段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这些词汇深深地刻在头脑之中,而这是凭机械记忆永远也无法达到的。
2.3 文化
从古到今,优秀的艺术都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时代文化的集中和突出表现。电影艺术也不例外。文化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只教授语言而忽视文化,英语教学就会变得空洞、枯燥,学生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言而无物的现象。英文电影可以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够激发有关文化异同的讨论。比如在教授“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就西方的婚姻观念和中国传统婚姻观进行比较。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对两个民族、两种文化有了更丰富、更具体的理解。
3 英文原声电影外的无限空间
以上分析了英文电影所能提供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但在视听说课堂以英文电影为主线或主体进行教学,除了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这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Wlddowson,1 979,Hamer,1984),我们的视听说课程设计也要遵循这个原则。要提高学 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就要挖掘电影视听功能外的元素来丰富教学内容。下面就除了听说以外的三种能力的培养分别加以讨论。
3.1 阅读
电影对白本身已经是很好的阅读材料,但除了对白外,还有很多与电影密切相关的文章供我们选择。每部电影都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组人所创造的独特产物。电影明星们的传奇故事,每部电影的历史背景介绍都可以给我们展示通向另一文化的出口。在杂志报纸上我们也会发现一部经典电影的故事和新闻。只要稍微留心,我们就会发现电影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阅读材料。
3.2 写作
写作练习可以选择与电影主题相关的题目。许多英文电影都有很深刻的思想内涵:The Lion King(狮子王)和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可以激发学生对正义与邪恶,贫穷与富有,平等与歧视的思考。为自己喜爱的影片写一个观后感。申明喜欢的理由,对影片的情节进行总结,这些都不失为练习写作的绝好机会,并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寓教于乐。
3.3 翻译
阅读材料中自然可以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翻译材料。而最能激发学生翻译兴趣的是电影插曲的歌词。这种练习对学生要求较高,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天才和创造力。比如我曾经让学生翻译电影《狮子王》的主题曲“Circle of Life”(生命的轮回),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并且创造得很出色。学生译完后,不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歌词演唱一下,效果会更好。
4 以英文原声电影开展视听说教学的方法
利用英文电影教学的关键就是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没有精心科学的设计,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学影片的难度而失去兴趣,致使教学成为形式。下面我将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总结一下以英文电影为主体或主线开展视听说教学的方法。
4.1 影片挑选的原则和标准
在我们采用英文电影辅助教学之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影片。选材有三要素:第一,语言含量不要太大。因为学生自身的词汇量有限。语言能力不强。过多生僻的词汇或俚语会给学生理解影片内容造成障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第二,内容要贴近生活。影片的情节不宜太复杂,应生动有趣,这可以引起学生的观赏兴趣。第三。发音要清晰地道。影片中的人物语音有鲜明特点,对话充分体现典型语言环境中人物的语气和用词特点,易于学生模仿。
4.2 教学活动的设计
利用英文电影进行视听说教学之前,教师应将影片内容及作者的情况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对整个作品有充分了解,把握人物性格,便于掌握和运用语言。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地设计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电影。也可以设计分组讨论,使学生看完电影产生回味,激发思维热情,提高他们创造性地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播放影片时可以分段播放。让学生模仿、复述。以及给影片中的人物配音。对台词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及句型可作适当的讲解,但重点要放在读音和对台词的理解上。淡化语法。学生要尽量模仿剧中人物的语音和语调,并注意掌握好单词的发音规律和技巧。电影教学给写作任务提供了话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结合自我感受写出影评。从而使学生有任务可做,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语言和文化,也另一方面促进了学习动机
5 结语
影视文学研究篇7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影响
丰富多采的影视世界给大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促进人们审美理解力的发展,并且使他们养成一种按照自己体验到的人类行为规范模式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习惯.由此达到改造青年学生认知方式的作用。健康向上的优秀影视片.发挥着影视文化的主导作用。在我国影视发展历史上.我们有许多优秀影视片,它们弘扬远大理想.讴歌浩然正气,对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发挥过积极作用。今天仍然具有魅力和可以利用的宝贵价值。
2.影视文化对道德意志的正面影响
优秀影视片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走向。教育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在充分获得美感的享受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良好的思想性格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优秀影视作品中各种社会人生的再现典型性格的榜样作用对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完成这种教育,使学生依靠坚强的意志。实现远大的理想。而优秀的电影电视剧有人物有故事,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很易打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情感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3.影视文化对道德行为的正面影响
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中。主要特点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的统一起来。作到言行一致。影视文化当中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类美好的道德风尚,能使青年学生间接了懈社会,使他们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他们关心集体,关心同学,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踊跃参加社会活动,能自觉地认识到个人的历史责任。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近年来青年助人为乐、扶贫济困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比例明显提高。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论及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正面效应之后,还要正视它所可能带来的社会负效应。这种负效应是随着商业化而来的。
1.影视文化对道德认知的负面影响
某些影视作品仅仅强调了娱乐性,这在很大层面上打消了青少年对人生、对世界严肃、复杂、认真的思考。比如。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国人了解历史的很好的途径之一。可是,影视剧作者为了追求高额的票房价值和轰动效应。在对待历史题材时。他们不仅戏说历史,而且还胡说历史。古人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可是目前的历史剧使大学生认为历史都可以改变,还有什么不可以改的?这就造成他们对学校强调的道德观念发生动摇。
2.影视文化对道德意志的负面影响
影视的过度影像化倾向.使大学生在观赏中以感性的接受方式取代了文学阅读中的想象阅读方式。长此以往,想象阅读会改变人对艺术的审美欣赏方式,局限青少年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阅读使他们不用动脑思考.思维随着影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转动。养成了无目的,无条件的接纳,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不再积极的参与生活。只是被动的接受电视电影传递过来的信息。同时,电视极易为人填充空虚,制造欢乐,甚至用美妙的假象来暂时掩盖现实的残酷。因此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依赖性一电视瘾。
另外,西方国家利用影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青年学生对此则表现出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和国外的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道德流派的观点时,分辨能力差,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这种影响力无疑是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
3.影视文化对道德行为的负面影响
现在的许多影视作品,宣扬的许多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那种极端民主、绝对自由的政治观。青少年在这种影视文化的影响下,无视一切道德规范法律纪律。主张个人绝对的自由,反对任何约束。“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成为其为人处世的准则。
另外,大学生看多了充满暴力色彩的影片后,思想变的倾向于暴力.在处理问题前脑袋中的暴力念头总会占据主要位置。现在的影视剧的状况的确让人担优,在喧闹的社会背景下刺激成了众多人的追求,众多的暴力片成了受大众欢迎的作品.很少有哪一部片子没有暴力镜头。这使的暴力倾向的影片对我们的思想的影响较大。
三、营造良好大学生影视文化道德教育校园环境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生活起居主要是在校园内。学校教育环境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有很多高校的学生自发组织的影评社,影视节等大学生社团,就是间接反映了影视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地位。我们应该积极的进行引导,使之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1.开设影视鉴赏课程.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高等院校的影视文化教育应该在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同时。做进一步的拓展.向学生分析影视及相关的网络文化对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影响,探索影视信息与社会特别是社会中大学生个体的关系.分析影视及互联网文化中体现的价值观等,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影视作为文化的基本性质与社会的关系。使大学生在面对庞杂的影视视听信息时有较为正确的人生取向和辨明优劣的能力。
2.加强审美教育,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影视文学研究篇8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
(一)突破时空限制
影视文化有着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如今的影视文化具体一定的开放性,并且保持着高效运转,一部影视作品可以自如连接现代和过去,在故事情节上完全不需要受到限制。对于思政工作来说,可以借助影视文化的这一优势[1]。向高校学生传播思政方面的一些教育内容,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论坛,接受正确的思政辅导,摆脱以往思政工作中的时空限制。如今很多高校采用观看影视作品、专家影视讲解等方式,对思政工作起到辅助作用,这就是对影视文化突破时空限制特点的有效应用。
(二)丰富教育资源
如今影视文化发展快,影片数量多,大量新的影视作品出现,这就代表着对于高校思政工作来说,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高校学生实现与思想大师的深入交流,对自身的灵魂和思想进行升华[2]。如今很多影视作品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些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都是珍贵的资源,而且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思想上产生进步,是更容易受到欢迎的一种方式,思政工作者可以减轻压力。
(三)便于?l现问题
改革开放后,影视作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各种类型的都有,高校学生也会参与其中,感受新影视文化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实际上高校学生如今面临竞争压力[3],很容易与影视作品中一些虚拟的形象产生交流,在经历或者思想上产生共鸣,这就意味着不仅可以从中获取正能量的影响,某些不好心理也会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来。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只要对此展开分析,就可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及时发现高校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思政教育。
(四)加强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关键的内容,近年来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强化高校学生的爱国教育很重视,也进行了大量工作,在经验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借助影视文化强化爱国教育在实践中尝试过,效果好。事实证明,在爱国主义影视作品中,思想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的艺术内涵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另外就是感染力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是受欢迎的。如今高校学生对这些爱国主义作品进行欣赏后,就会激发爱国情感及理想主义,用影视文化强化高校学生的爱国教育已经是一项关键的措施。影视作品本身就可以当成一种宣传媒体,对高校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教育工具若是可以得到有效利用,那么素质教育的成果会更加有效。
(五)强化知识更新
影视文化可以让高校学生不断在知识和观念上更新,是一种高校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如何将影视文化在思政工作中的优势发挥出来,需要结合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影视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影视文化在爱国教育方面发挥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生活体验看,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大学生基于本身年龄和生活方面的特殊环境,社会体验方面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影视文化可以是一种娱乐工具,也可以是一种丰富社会体验的途径,从而对高校学生进行新知识和新理念的传递,让高校学生不断丰富知识。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道德认知
如今某些影视作品在功能上仅仅突出娱乐性,导致对高校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错误引导。高校学生在接触这类影视作品后,会对人生、世界及社会的思考失去积极性。例如一些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本身这类电影可以让大众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但是某些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得到较高的票房,同时也为了扩大影响力,不仅是在戏说历史,更是胡说历史。这种以娱乐和经济为目的的影视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二)影响学生意志
如今影视作品出现过于影像化的特点,导致高校学生观赏影视作品时,保持一种感性的方式,取代文化阅读中借助想象力欣赏的方式。感性的方式会让人改变审美方式,这对高校学生来说,不仅是审美方式的转变,而且会影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导致高校学生不再积极用自身的智慧展开思考,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会直接带动高校学生的思维,这种欣赏是完全无目的的,也是一种无限制的接受,让高校学生逐渐失去思考能力,被动接受信息。此外,影视作品本身可以让人填补空虚,也可以为人制造一定的欢乐,但是很多时候是用美丽的幻想掩饰现实,这对高校学生无疑会产生依赖性,对三观引导不利,将导致高校学生不再积极生活。
三、影视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借助影视文化促进“三观”引导
当前社会正在经历体制转换期,高校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因此,在思政工作中可以借助文化活动缓解高校学生的压力,也可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三观引导。需要建立校园影视文化基地,首先是加强硬件支持,思政工作者需要注重控制影视文化的输入。其次是影视文化本身的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是需要明确的,根据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政工作任务,加强软环境建设。最后是成立机构,高校影视文化方面需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与影视部门与管理部门加强合作。
(二)提高学生的鉴别力
要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识别带有腐朽思想的作品,这类作品本身体现的就是高消费的理念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让高校学生明白这种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缺陷,要引导高校学生对文化伦理进行深入思考,用艺术指导这样的方式,指导高校学生正确选择影视文化,同时摒弃不健康的文化内容。
(三)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影视文学研究篇9
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
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授课教师:AlexanderCampbellHalavais(halavaisu.washington.edu)课程说明: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网上教学)。授课内容:第一周:知觉理论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奇,《知觉的工作》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第三周:符号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源》;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索绪尔,《任意的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霍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第五周:视觉的机制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第六周:模拟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莱姆,《第七次突围》第七周:作为视觉域的城市阅读材料:魏特姆,《物理空间》;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芒福德,《隐形城市》;米歇尔,《进入生活的计算机》第八周:信息环境阅读材料:哈拉威,《虚拟狗宣言》;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克卢兹,《本世纪的十大界面》;克兹维尔,《精神与机器即临的融合》第九周:狂欢、交游、混乱和文化壅塞阅读材料:贝伊,《时间自动区域》;埃柯,《走向一个符号游击战》;莱里,《屏幕》
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视觉文化研究计划(研究生)研究计划说明:视觉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研究生研究或课程包括以下一些领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建筑,1920世纪欧洲艺术和建筑,澳大利亚艺术和建筑,美学艺术和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摄影、艺术画廊和博物馆研究,亚太艺术等。研究性学位:哲学博士学位艺术研究硕士学位澳大利亚艺术研究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研究硕士学位课程性学位:澳大利亚艺术课程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课程硕士学位课程资格硕士学位艺术研究生证书视觉文化教师证书3.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Riverside,本科)专业名称: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课程提供关于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首先强调历史与理论,其次强调生产,主修课程由三组课程构成:1)电影与视觉媒介;2)电影、文学与文化;3)人种志、纪录片与视觉文化。辅修:电影与视觉文化辅修课程提供对于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突出理论和历史而非生产,以便培养学生的媒体知识。课程选录:电视艺术导论;当代艺术批评导论;数码成像导论;现代西方视觉文化;电影研究导论;世界电影批评方法;视觉人类学导论;电影与媒介理论;电影与媒介史专题;媒介之间:艺术、媒介与文化;大众媒介与通俗文化;居间摄影;社会性别、性征与视觉文化;种族、族性与视觉文化;电影与视觉文化专题;高级摄影实践;脚本写作;舞蹈与视觉研究;电影与媒介体裁专题;国际电影、独立制片电影和另类电影;比较电影研究;高级数码成像;摄影史:20世纪;日本电影与视觉文化;电影、录像与艺术:理论与历史。
影视文学研究篇10
关键词:影视翻译字幕翻译配音译制
近年来,翻译学科的发展虽日新月异,但总体上的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重诗歌、小说、散文等类的笔译或口译,而轻影视类的翻译。影视翻译领域之中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翻译体系,其研究方法与理论仍不太明确,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还是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
一、影视翻译研究的发展
西方学者从翻译视角进行影视翻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1956年出版的期刊Lelinguiste/Detaalkundige中的TraductionetCinéma一文和1960年出版的杂志Babel的特别版Cinémaettraduction可以说是欧洲最早的影视翻译理论研究。1974年Dollerup发表的文章OnSubtitlesinTelevisionProgrammes首次单独对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英语电视节目翻译成丹麦语时出现的不同种类的错误。
而IstvanFodor则在配音译制领域的研究中是位里程碑似的人物,他的研究可是说是奠定了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其1976年出版的英文著作FilmDubbing:Phonetic,Semiotic,EstheticandPsychologicalAspects中,他首次从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角度综合系统的研究了影视作品的配音译制。书中首次提出了电影译制要在语音,人物性格和内容三方面达到“同步”的观点。
在同年,Titford发表了Subtitling:ConstrainedTranslation。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constrainedtranslation这一概念。Titford认为影视翻译译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受到了影视这一特殊媒介本身的特质的限制。在Titford的理论基础之上,MayoralAsensio,Kelly和Gallardo等学者在其后的研究中将constrainedtranslation这一概念运用到了影视翻译实践中。
1987年,欧洲广播联盟在斯德哥尔摩主办了配音和字幕大会,这是欧洲首次在配音和字幕领域举办的会议。在这次会议的带动下,一系列相关的会议陆续召开,影视翻译的相关出版物也大量涌现。会议的一大成就就是达成了一项非强制性指导方针,旨在推动欧洲各国间配有翻译字幕的电视节目的交流和传播。
上世纪90年代,西方的影视翻译研究开始了其“黄金时代”,影视翻译研究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91年,luyken与四位欧洲的影视翻译专家合作出版了OvercomingLanguageBarriersinTelevision:DubbingandSubtitlingfortheEuropeanAudience一书。该书从专业视角分析了针对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转换的不同翻译模式,并对欧洲的译制影视作品的数量,人员成本以及受众偏好等都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研究。随后在1992年,瑞典字幕翻译家Ivarsson出版了著作SubtitlingfortheMedia:AHand—bookofanArt。这可以说是欧洲第一部全面研究字幕翻译的著作。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字幕翻译的技术发展历程。1998年,Ivarsson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书中加入了许多如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下的影视翻译策略与技巧。这两本著作可以说是为欧洲影视翻译研究日后发展的奠定了基础。
1995年以后,西方影视翻译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代,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增加。其中研究较有成就的有芬兰的Gambier,丹麦的Gottlieb,希腊的Karamitroglou,瑞典的Ivarsson等等。其中Gambier可以说是影视翻译领域当仁不
上一篇:原创同一个爸爸却命运不同,郑少秋四个女儿差别太大
下一篇:国产悬疑电影推荐豆瓣9分以上 国产悬疑电影推荐豆瓣9分以上有哪些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