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对农村留守 “妇女、儿童、老人”关爱保护工作的建议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镇务工、外出经商,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三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人群。留守人群情况如何?带着这个问题,靖边县妇联以中山涧镇、小河镇、红墩界镇、宁条梁镇、杨桥畔镇、王渠则镇6个镇为重点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采取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研情况如下:

  一、“三留守”人群的人数及分布

      调查显示,我县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总数约9748人,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乡村,其中留守老人总数约4075人,占留守人群总数的41.8%,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留守妇女约4632人,占留守人群总数的47.5%,主要集中在北部、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总数约1035人,占留守人群总数的10.6%。

  二、“三留守”人群的生活现状

  (一)留守老人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1、劳动强度大,子女关心少,缺乏亲情温暖。村里的留守老人中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都要自己干,还要饲养家畜家禽。到了农忙季节,身心更加疲惫,加之子女外出时间长,对老人有的逢年过节问候一声,有的只有在困难情况下才想起老人,老人身心备受冷落。

  2、经济状况差。目前农村老人除部分享受低保、领取养老保险金、高龄补贴外,绝大部分经济收入微薄,没有根本的保障。加之留守老人体弱患病者较为普遍,很多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小病扛、大病捱”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

  3、缺乏精神慰藉,生活寂寞。留守老人大多除身体上劳累、经济拮据外,心里一直牵挂在外的儿女,但因与子女见面少,内心深感孤独。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的普遍养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留守老人便备尝孤独寂寞之苦。

   4、“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无保障。“留守老人”陷入生活上无人照管、生病时无人寻医侍药、有困难无人可帮的窘境,安全隐患多。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中山涧镇长渠村的张俊芳老人,76岁,老伴去世后,儿子在外打工,独自一人生活。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平时无人照料,随时都有犯病的危险,看了实在令人心寒。宁条梁镇庙畔村的留守老人姚子华,68岁,老伴、儿子相继去世后,儿媳、孙子外出打工,老人独自生活,自身还患有子宫癌,不定哪天“驾鹤西游”。这些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缺乏基本的保障。

  (二)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受损。“留守妇女”的家庭由于男人外出,家庭的重担压在留守妇女肩上。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琐事,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超强的劳动负荷使留守妇女的身体大幅度透支。通过走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留守妇女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大厦。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常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沟通,双方互相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导致感情危机,出现家庭暴力现象。还有一部分男人外出打工后有了外遇还不愿离婚,目的是为了让妻子在家照料老人、孩子,既不打骂也不理睬,女人则为了孩子一直隐忍留守在家。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能力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被盗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幅降低。

  (三)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1、缺乏亲情关爱影响身心健康。据调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很少回家,只能偶尔与孩子电话联系,子女缺乏父母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孩子性情孤僻,逆反心理强。再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营养跟不上,又是长身体时期,便导致了他们的身心成长明显不如在父母监护下的儿童健康。

  2、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监护人的能力低。作为主要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与孩子存在代沟。监护人有的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根本没有精力教育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孩子几近放任自流,缺少道德上的教育引导。二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偏差。很多务工族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法纪行为关注甚少,致使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孩子们得不到良好教育。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学校条件较差,师资配备也远不如城里学校,加上学生人数少,教师没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受不到良好教育,思想品德和文化课滑坡就成了必然。

  4、留守儿童的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辈,他们年纪大,精力不足,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也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孩子在学校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缺乏安全教育,以致留守儿童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溺水、触电、打斗、摔伤等意外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三、对策及建议

  (一)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我们建议:

  第一, 强化家庭养老功能。要做好《老年法》等的宣传教育和模范表彰工作,树立道德典型,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第二,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低保范围,让农村65岁以上困难老年人都参加进来,保证老年人衣食住行基本无忧。其次是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对农村轻壮年劳动力每年个人出一部分钱,然后各级政府补助一部分,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多渠道集资兴办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空巢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加上政府补贴,搬进老年公寓,进行社会化养老。建立村级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减少孤独感。

  (二)对于农村留守妇女我们建议:

  1、一是党委政府应积极与村周边相关企业紧密协调,提供相关培训,使农村留守妇女能够就近上岗,有效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二是出台有利于农村创业的政策,增设农民创业贷款项目,放宽限制,简化贷款手续,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2、充分发挥村级妇女组织在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发挥“妇女之家”作用,加强留守妇女管理。农村妇代会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定期组织留守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通过看农业科教视频、组织农村娱乐队、开展节日庆祝活动、依托农村阵地建立聊天室等,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把组织的温暖送给留守妇女。二是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交换劳动是农村在农忙时节普遍采取的方式,针对某些留守妇女家庭劳动力短缺问题,应该组建互助组织,扩大互助范围,把农村自发交换劳动的行为转化为有组织的互助行动,村干部身先士卒,对一些家庭特别困难和劳动力特别少的留守妇女家庭给予帮助。三是对有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农村家庭实行档案化管理。摸清工作对象,建立起相关资料档案,联系经常化,及时反映和解决这些家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充当起党和政府与这部分弱势群体联系的桥梁。

  3、建立农村妇女健康保健长效机制。建议政府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特别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力度。财政、卫生、计生、妇联等部门要整合项目经费,把农村妇女免费健康普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措并举,确保农村妇女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免费的身体检查,把党的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健康知识宣传,妇联应联合卫生、计生、社会健康公益团体等,将健康知识讲座团,延伸到农村,特别是加强对妇科保健知识的普及,有效提升农村妇女的健康意识,注重自我养护,自我关爱。

  4、强化留守妇女维权意识。加强对留守妇女维权知识培训,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妇联系统维权服务的宣传力度,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较为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指导。加大对农村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力度,制作以案说法、法律讲堂等教材片送到农村,组织观看。

  (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建议:

  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第一,淡化“留守儿童”观念。社会在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时,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比如在农村学校要多开展各类交流互动活动,特别是利用各种节假日在农村要多举办一些歌诵亲情、感恩生活、人格教育、安全常识等方面的娱乐活动,由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第二,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爱和治疗。各政府职能部门应组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心理介入和疏导的措施,避免关爱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肩负着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部门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着力加大对贫困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寄宿设施和容纳能力;二是要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心理疏导能力并确定专门教师负责留守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三是鼓励儿童跟随父母就近入学,加强家庭管理。

  3、引导农村家长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和义务。一是强化农村家长的责任意识。利用媒体,在农村加大对留守儿童现状及个案的宣传,提升农村家长的责任感,鼓励他们尽量把孩子留在身边。二是利用农忙或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村委会联合镇村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要求父母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多回家看看孩子。三是学校要与留守儿童家长建立联系平台。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互留电话,经常家访,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

  4、加大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一是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一些举措。比如:可指导县城各学校降低入学的户籍、成绩、费用等门槛,让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享受跟随父母外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可由关工委牵头,发动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等参与这项工作。我们特别建议,各镇党委镇政府应指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三留守”人群的管理,并由县上将此作为考核内容。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普遍社会现象,必将持续较长时间,有其合理积极因素,也因此会引发一系列家庭、社会问题,社会舆论要给予高度关注,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带来的积极因素,抑制因此而产生的消极因素,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对子女、妻子、父母的监护、关爱、赡养责任,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家庭的关系。要教育留守人员,立足现实,增强信心,自立自强,在留守中创造出不凡业绩。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凝聚民智民财为“留守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为“留守人员”解决实际困难。

上一篇: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1975)
下一篇:律影热荐|超好看的6部法律影片,剧情上头又引人深思!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