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篇1

  电视表演艺术的主体是人,人类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将生活中的各个角度和层面都能够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示出来,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从而增加了观众参与观看的积极性,同观众的互动程度也所有提高。这一系列优点说明电视表演艺术充分发挥了其充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职能。然而,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对于国外节目和表演的借鉴程度很大,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娱乐性的节目都有很浓的国外节目特点和气息,虽然在引进国外电视表演艺术的过程中,我国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他国文化的痕迹。例如,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当中,《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是最近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能够真实的将生活中的父女相处模式和人们面对生活困难中的态度展现给大家,贴近人们的生活,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这两个节目都是模仿韩国同样性质和内容的娱乐节目而产生的,只是在内容上稍微做了一些改动而已;而同时娱乐节目的《中国娱乐报道》和《娱乐无极限》等以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们在市场中的发展也逐渐成熟,同样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古往今来,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文化,文化能够促进世界各个民族的不断繁衍生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影子,然而它却是真真正正的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发扬和传承,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之后,能够留下来继续影响真人们生活的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精髓还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我国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后来,在经历了清朝末年的腐朽之后,我国的整个社会开始落后于世界各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反压迫,人们开始意识到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伴随着这种认识的上升,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革命来改革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的打击之后,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屹立不倒,并迎来了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继续对世界起着影响的作用。伴随着现代社会不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等,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尤其是当新的传媒手段电视产生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当中新的思想和文化都能够通过电视产生更加强烈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着能够与时展相融合的功能,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电视表演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二者之间能够产生相互影响和推动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艺术对电视表演艺术的影响

  1、丰富电视表演艺术的内容

  电视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发挥其自身职能的过程中需要拥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电视这一传播媒体;第二,表演内容。这就决定了电视表演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电视表演艺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所传播出来的基本内容通常都是我国国内的种种事件和知识,而观看电视表演艺术的大多数也都是中国人,进行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者和表演者也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种种迹象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表演艺术内容上的丰富作用。当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最初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的时候,首先是受到其他国家表演的影响的,电视表演艺术主要是对外国电视表演艺术的一种模仿,其中受到苏联电视表演艺术的影响较为深刻。我国的电视表演初期虽然没有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到现代科技发展当中,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充实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内容。

  2、促进电视表演艺术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视表演艺术的观众。观众的增加使得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者和表演者开始意识到增加表演内容的重要性。于是电视表演艺术开始逐渐吸收和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来丰富自身的内容,促进自身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电视表演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充分促进了表演题材、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和丰富,电视表演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并且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近年来,中国风的盛行中国派的文化得以兴盛不能够离开传统文化艺术对于电视表演艺术的推动。我国民族化的电视表演艺术是中国特色电视艺术的特点,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形成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意境美和气韵展现的淋漓尽致,将中国传统美学充分的展现了出来。有效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到电视表演艺术当中,提高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层次,丰富了电视表演艺术制作的形式和手段,同时也更加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效促进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发展。

  四、电视表演艺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1、宣扬中国传统美德

  电视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度在历史上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电视表演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吸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利用其将自身的表演形式、内容和手段进行了充分的丰富,与此同时,也极大的宣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无数优良的传统文化在经过时间的洗礼过后,至今仍被人们所接受和赞扬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电视表演艺术将这些精髓展现给观众,能够很好的促进我国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使其得到传承,不断的对我国的下一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的一个电视表演,《家》的摄制,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农村的留守老人,这些老人都是常年无人照拂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在各种条件和设施及其不健全的农村,节目组在拍摄《家》的过程中主动赞助这些孤寡老人去各个有名的城市进行旅游,而当前的明星则要留下来为老人做好地里的农活,要帮助老人喂猪、挖菜和剥大蒜等,通过为老人做这些工作来表达自身对老人的敬爱和尊重。在中国,这类的节目还有很多,能够有效的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朴实等传统美德充分的展现出来。这类电视表演艺术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入,能够不断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还能够有效的为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展现,促进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中国特色的形成。

  2、促进我国民族特色的自然流露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方法、形式和手段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它能够更好的展现作品内容。现阶段,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当中,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更加“唯美”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节目,其画面感更加强烈,优美的景色当中还能够适时的加入一些古朴的气息和景象,将大自然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电视表演艺术将我国各地的民族特色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有效的增加人们的见闻,提高人们的知识含量,促进人们对我国的了解,丰富了我国人们的精神生活。

  五、结论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当今世界电视表演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内容,促进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电视表演艺术风格;与此同时,电视表演艺术当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更好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扬,促进我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篇2

  1.1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学校教育有义务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艺术教育也不例外,而且将民族传统文化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将更有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塑造,比如在戏曲表演中有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二十四孝图就是典型代表;另外音乐的学习也有很多歌颂伟大的祖国的曲子,其中《祖国你好》也很具有代表性,这些内容都能很好的起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1.2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传统民族文化凝聚着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而且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所以说在中学艺术教育中,学生能接触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能给他们带来很好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作品所蕴含价值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审美观念。

  1.3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和教师越来越看重成绩,忽视了文化成绩外,学生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学习以及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说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贯穿于艺术教育中,能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比如在艺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音乐,美术或是戏曲等课程,而其中像音乐又分为管弦乐,合唱等种类,由此这些丰富的教学体裁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艺术课程的技巧和知识,也能了解到传统的民族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学习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就间接得到了全面发展。

  2、中学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将这一传统文化科学合理的贯穿到中学艺术教学中,并得到较好的效果是教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措施两方面进行改进,能将这一举动得到实践。

  2.1中学艺术教育者加强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素养。

  由于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和向导。因此,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能为学生学好民族传统文化提供较好的素材。一方面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要多留意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料,通过上网查询或是实地考察等来丰富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像学习特定的苗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以及讲述舞蹈在当时所代表的意义等方面,让学生能了解苗族人民的文化,也能对舞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跳舞的过程中能将其韵味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教师展现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对学习传统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能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师的水平会让学生有朝着这方面努力的动力,因为他们也想像教师一样得到其他人认可和肯定的目光,所以教师私底下提高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有很有必要的。

  2.2在中学艺术教学中学习传统民族文化的策略。

  2.2.1重新确定艺术教学的具体目标。

  无论是哪门学科都不是简单的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传输,而是要将人格的塑造以及其他能力相结合进行教学,尤其对于艺术教学而言,更加应该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同现代艺术相结合,不要让学生只了解现在,畅想未来,忽视文化的沉淀过程和历史,比如中国画中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特点之一,这就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影响。

  2.2.2传统民族文化教学的氛围营造。

  虽然艺术教育本身就含有民族文化知识成分,但由于教师和学校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技巧和运用上,对民族传统文化宣传较少,也就造成了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效果不佳的现象,由此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是将这一举动实现的基础。比如在学校的走廊或是宣传栏中张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像山水画,民族服饰特点等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宣传题材。除此之外,学校开展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是舞蹈,音乐等形式的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2.3穿插结合的教学策略。

  由于在艺术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有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因此,无论是学习舞蹈,管弦乐,还是合唱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相关联的扩充,以达到能让学生熟悉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苗族舞蹈时,芦笙舞是其极其既有代表意义的舞蹈,这教师在讲解芦笙舞的由来,所代表的含义时,就能穿插着讲讲类似的其他民族的舞蹈,像傣族的鼓舞也是可以在祭祀场合运用的。

  2.2.4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自然为主动的去接触它和了解它,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进行描述,必定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比如在讲解民间艺术时,讲述与当下比较流行的十字绣差不多的民间刺绣,根据历史的发展顺序用故事的形式进行介绍,并通过刺绣说明当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的魅力。

  3、结语

  本文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艺术教育中通过教育者加强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素养,重新确定艺术教学的具体目标,营造传统民族文化教学的氛围,采用穿插和结合的教学策略以及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将中学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这一举动得以实现。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篇3

  >> 舞台设计与舞台美术的几点表现与探索 关于秦皇岛市舞台美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谈舞台美术设计 浅谈舞台美术设计的创造性 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浅谈舞台美术设计的构思和创新 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浅谈《女人九香》的舞台美术设计 舞台设计与舞台美术的表现与探讨 对当前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的几点认知与思考 舞台美术的设计和分析 舞台美术空间设计的探讨 试论舞台美术的设计与层次 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分析 舞台美术设计的表意功能 对舞台美术设计的认识 浅谈舞台美术与舞台灯光的关系 浅谈舞台美术的重要性 浅谈舞台美术的发展和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浅谈舞台美术及设计的几点思考 浅谈舞台美术及设计的几点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贺 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更应该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给传统的舞台设计赋予新的含义。关键词:舞台美术;舞台设计;创新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39-01舞台美术是戏剧及其他演出艺术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种造型因素的统称。包括化装、服装、道具、布景和灯光。按一般演出惯例,舞台音响也归入舞台美术工作部门。舞台设计是由舞台、布景、道具、灯光等成分以及由空间、形状、光色、质感、活动等因素所构成的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体。在戏剧演出中,为演员动作展开的一切围绕物的造型处理便称为舞台设计。一、舞台美术(一)产生与发展

  在演出史上舞台美术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最早出现的是同表演关系最直接的化装、服装和道具。在西方戏剧的源头―希腊戏剧中,服装、面具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时一出戏的演员只有两三人,要靠不断更换服装和面具来扮演各种戏剧人物。布景是较晚的发明。它有一个从剧场背景向剧情背景的演变过程。(二)功能戏剧是动作的艺术,舞台美术总是直接或间接地结合着动作来发挥作用的。1、刻画动作的形象演员是动作形象的直接体现者。作为主体的人,也由于社会生活和自然条件的种种差异而具有各不相同的形貌、衣饰和精神气质。演员的外形同各种动作形象之间有着大小不等的距离,缩短这个距离,帮助演员转化成为所要装扮的形象,这是化装、服装的基本任务。2、组织动作的空间和时间

  动作是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存在、展开的。现代舞台设计对于空间的组织已不局限于演员与舞台、演员与演员之间,也对演员与观众的空间关系做出种种新的处理。灯光不提供实物,但它可以切割空间,可以突显或隐没实物,可以用它的流动性加强演出的节奏感。二、影响舞台设计的几个因素(一)经济、文化等大环境对舞台美术设计的影响1、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艺术活动的广泛开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发展也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这就要有高层次的文化导向来指导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建设良好的文化审美教育环境对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从人类的美和美感诞生开始,审美教育就已随之出现。因为文化艺术活动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审美教育要借助文化艺术活动的审美媒介,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净化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的艺术思想对舞台美术设计的影响1、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性”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性”代表的是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2、各种文化艺术思想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表现人类又化存在着一个由纵向与横向、时间与空间、传统与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就是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又面向世界,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外来艺术中一切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三)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对舞台美术设计的影响设计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舞美设计中的体现。可以认为,舞美设计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享受。舞美设计者对所要表现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就是说要把握住整台演出的精神、主旨,并开启人类的无比精美微妙而又富有朝气活力的意识,充分调动起人们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和创造这美好的生活。三、舞美设计中的三个层面的把握(一)传统灯光照明功能的延续与变化

  舞台艺术是视觉艺术,灯光的照明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而变化,则是指对传统照明方式的进一步解构,是对泛全局照明、局部照明,还是多空间照明方式的选择和把握。(二)对单一时空或多重时空场景的构建和再现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篇4

  >> 谈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造型设计 动画造型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古镇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共生研究 国产动画片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环境设计的结合与应用 现代动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结合的教学研究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探析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的融合 浅谈日本动画中的剑与传统文化 论述动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浅析动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基因的完美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动画影片创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动画教学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的研究 动画教学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修瑞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当前中国动漫在市场占有和创作上都深受国外动漫的冲击,而中国动漫曾有过辉煌的过去。挖掘浙中传统文化,以动漫的形式加以创作,从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走民族化之路,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浙中特色价值的作品,更新浙中地区动漫教育教学研究突破点。关键词:浙中传统文化;影视动画教学;文化转型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55-03网络时代下,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动漫的发展历程中的运用可谓比比皆是,中国动漫在21 世纪的发展蓝图,将民族传统文化比作是中国动漫的创作之“魂”。传统文化的动漫传播不仅关系着本土原创动漫发展瓶颈的突破,更是紧密联系着传统文化如何搭载影视、网络等新媒体优化传播效果,进而在全球化语境下更好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异质文明的特质。因此,浙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挖掘和创作,将动漫设计与中原传统文化结合, 走民族化道路, 有利于传承浙中传统文化,更促进浙中文化产业转型和发展。一、浙中文化产业概况与现状浙中历来都为文化礼仪之邦,历史上讲学群起,书院迭兴,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金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经济发展价值,为浙中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原创性资源优势。尽管浙中文化产业近年发展迅速,处于杭州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的辐射区域,拥有“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作为依托,然而目前浙中文化产业主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为主,文化产业层次较低,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领域,企业规模明显偏小,效益不高,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特色。但目前资源创新开发意识还相对薄弱,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比如:金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居全省前列,但文化艺术服务业占全省的比重不到6%,还缺乏有影响力的文艺团体和艺术表现形式;但广播影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不到5%,在影视服务方面还是在代加工阶段,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本地影视制作主体。另外,有些著名的旅游资源尚未发掘出深邃的文化内涵,缺乏旅游主题吸引物等。作为“文化朝阳产业”的传媒业、出版业、网络业、影视动画行业等的快速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但是,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使金华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尤其缺少能融合文化资本运营、文化艺术商务、网络及多媒体文化服务等多种知识的优秀人才和文化与经营复合型人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二、浙中传统文化融入动漫创作的意义“动漫是一种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文化”。 翻开金华历史书籍,有关神话历险、寓言故事、土特产来由等各种题材众多。如黄大仙的传说、酥饼的由来、火腿与宗泽、道情的故事等等,这些文化传说都有待挖掘和传承。将浙中特色传统文化运用于动漫创作之中,有利于传承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发展浙中地区的动漫业,不仅仅是开拓市场的需要,更是传承中华文明,进行爱国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带动金华地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丰富艺术形象浙中特色传统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于动漫创作之中, 这也是中国动漫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浙中地区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 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民族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动漫的艺术表现形式, 将地方本土文化语言成功运用于动漫创作之中, 同时结合人们现代的审美需求, 就能够创造出使广大观众喜爱的动漫作品。(三)传承民族文化动漫作品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成为浙中地区发展的主要媒介,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地位和知名度,进而达到挖掘和传承浙中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厚重的民族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负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息, 表现着浙中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特别是金华婺剧、道情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浙中剪纸风格、婺州窑等艺术形式,都

  能够在动画形式的推广下创造出新的艺术价值。(四)振奋民族精神

  浙中传统文化历经发展, 已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形式,通过网络时代下的传播,能够与动漫设计成功结合,更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是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和进行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形式。(五)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创业创新加快浙中崛起 浙中位于杭州国家动漫基地的辐射区域,政策对动漫发展有着侧重,各种政策为动漫从生产到发行渠道上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政策支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中,国产动漫振兴工程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在浙中兴起动漫振兴,将浙中浙中传统文化以动漫形式加以应用推广,有助于推动科学发展和文化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快浙中崛起。三、浙中传统文化在动漫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一)国内动漫形象研究从迪斯尼的《花木兰》到梦工厂的《功夫熊猫》,还有日本动漫界大量以中国《西游记》等文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等为素材的作品,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已经成为近年来影视等文化产业挖掘和运作的重要素材来源。中外动画片已经出现了很多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创作成功结合的例子, 如中国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的角色造型成功借鉴了京剧脸谱的形式; 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 《猪八戒吃西瓜》采用了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功夫熊猫》虽然由西方制作,却充满了东方神韵,设计师把中国元素与动画制作融会贯通,大量采用了古典音乐,竹笛、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与精致的画面可以说是相映成趣,是一部中国元素大全的电影。1962年, 万氏兄弟制作的蜚声海内外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其主角孙悟空、玉皇大帝、巨灵神和四大天王等造型设计均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京剧脸谱、门神、民间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极具民族特征,赋予了动画造型及动画片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金华地区历史文化和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特色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动漫的艺术表现形式,把这些传统的、历史的本土文化语言成功运用到现在的动漫创作之中,将金华道情与金华历史文化故事,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就能够创造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动漫形象。

  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动画产业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宗教局、共青团中央等单位支持举办的中国文化遗产动漫大赛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它是秉承“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之宗旨,立足两大基点:用动漫手段讲述文化遗产故事,用中国元素丰富动漫作品内涵。通过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当下的文化产业提供创意,真正实现文化遗产惠及百姓的根本目标。高举“ 遗产”与“动漫”两面大旗,联手地方,声动全国,倡导以公益促进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学术资源和媒体资源加入活动宣传,为中国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各尽其力。

  2009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湖北省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时就指出:“动漫产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也包括成年人,动画创作生产意义重大,要把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在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首先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温总理的讲话深刻的警示我们要多创作反映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动画片,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人格塑造、对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动画片应当为青少年对文化认识与传承的有效方法。在政策的指引和动漫工作者的努力下,发展动漫产业是我国壮大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动漫产业在政策支持下加快发展,麦兜、喜羊羊是国产动漫界的惊喜。 (二)浙中动漫发展的转型思考专家估计,中国动漫产业还有3000亿元的发展空间,这亟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对外了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强调重点鼓励国内动漫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浙江各地也在纷纷打造动漫产业。例如, 杭州已打造成 “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宁波北仑港的动画行业基地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金华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电子信息作为金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也应加速带动相关动漫行业发展。

  金华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它的文化价值,更体现在可挖掘的商业价值。总所周知,动画形象的价值、衍生产品的开发是占据动画产业商业价值中最大的一部分。《功夫熊猫》、《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模式在国内国际大受热捧,更是在商业授权和衍生产品开发中获利。小到一根笔、衣服上面一个图案,日后会产生的效益生命力长久,且对文化的传承有很大帮助。金华的酥饼、火腿、佛手,试想这些传统特产如果在宣传和产品形象上赋予新的表现形式,以及金华婺剧、道情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都能够在动画形式的推广下创造出新的艺术价值。戏剧化的动作和锣鼓点子,取材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等题材,就是民族化。这类题材中的确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性,然而要看到题材只是一种媒介,通过它传播的思想观念、文化立场才是其精神本质。因此,我们在动漫创作中继承传统文化时,一定要把握好民族文化的要领,领悟民族化的核心精髓,将民族的文化性视作民族化的本质。四、浙中动漫在全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浙中地区有众多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这些文化宝藏的典型性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抢救和保护“化石”的工作本身就迫在眉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快步伐,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浙中地区的动漫坚定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创作和生产出具有浙中地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篇5

  >> 侗族“祭靖”及其文化功能 新丰“龙皇宫出行”及其文化功能 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白汉双语教学及其文化传播功能 中华民族艺术本体及其文化内涵 大同龙壁艺术及其文化价值 论拼布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苏州昆剧服装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二胡艺术发展及其文化演变 宋代青瓷艺术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书法艺术及其文化的培育 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价值的探索 咖啡书屋的多元化探索及其文化价值功能 试析报业文化及其文化构建 “新敦煌艺术”的价值建构及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论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及其文化精神 平远视角生态叙事的绘画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王家大院凝瑞居墙基石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竹艺术符号圈的构成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康百万庄园雕刻艺术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圣经插图艺术及其文化功能 圣经插图艺术及其文化功能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任东升 马月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温彻斯特手抄本圣经(12世纪)

  文字与图像相生相成,历史悠久。《周易?系辞上》有言“河出图,洛出书”,足见“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的搭配与和谐。经书在信仰者心目中是超自然存在的精神容器,文字和书籍自然非常神圣。为表达崇拜和敬仰之情,经书插图者不惜工本,甚至不惜金、银,着力装饰插图,例如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佛经里的“变相”插图,圣经古亚述文手抄本中黄金叶制作的耶稣及其他圣经人物图像,《古兰经》搭配细密画配的经字画。人类对神圣文本的膜拜是图画与书籍相结合的根源,而插图精致、图文并茂、装帧考究的经书,一直是人类书籍中的珍品。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圣经插图,种类丰富、风格多样,堪称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艺术长廊。

  抄本插画:基于原始艺术的“新型”艺术

  现存最古老的圣经可以追溯到《新约》诸篇成书后的公元101年至200年之间。基督教得到罗马帝国承认后扩展迅速。在地处偏远、未被战火波及的爱尔兰基督教传播尤为成功。追求清心寡欲的爱尔兰修士到西欧各地建立起修道院,并大量抄写经书以供传教所用。为彰显神圣,美化经书,画在羊皮纸手写书稿上的手抄本插画应运而生。因当时人们识字水平低下,手插画便顺应时代需求,成为辅助人们理解、激发阅读兴趣的新型艺术,广受欢迎。 地毯页

  手抄本插画是“蛮族”原始文化艺术与当地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后而形成的新型艺术。“蛮族”原始艺术中有描绘野兽的习惯,如在各种装饰中所用的兽形图案或由兽形变形而组成的花纹,被装饰在基督教的十字架上或手抄本的插图装饰中,制作于7世纪晚期的《林迪斯芳福音书》(Lindisfarne Gospels,现藏于大英图书馆)是杰出的代表。该拉丁文手抄本由诺森伯里亚岛上的林迪斯芳修道院主教埃德弗里斯设计并制作,共有259页羊皮纸,汇集了四福音书,每一篇福音前都有三幅插图:福音作者图像、地毯页(carpet page)和首字母页。其中,地毯页的装饰设计极具动感,交缠的造型、伸缩收展的意境彰显着动能与变化,弯弯曲曲的植物花纹图案贯穿成十字架的造型,色彩丰富和谐,彰显着整体美。首字母页的图案复杂有序,极具装饰性,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插画为爱尔兰-撒克逊风格,体现出爱尔兰、古典主义和拜占庭三种元素的融合。如今,《林迪斯芳福音书》成为英国保存最好的千年古书(该书的手写副本于1104年圣库斯伯特墓开启时被发现)。

  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中叶,抄本绘画在英、法两国广为流传。著名抄本绘画遗例见于英国的《温彻斯特圣经》(1170―1175)、《温彻斯特大修道院诗篇》(12世纪末)等。《温彻斯特圣经》(The Winchester Bible)罗马式泥金装饰,58.3cm x 39.6cm开本,抄录了整部《武加大译本》,包括《新约》《旧约》两个版本的诗篇以及经外书,书中的装饰图案,因真金和来自阿富汗的天青石而闪耀夺目,魅力大增。这版圣经并非温彻斯特本地的风格,而是来自整个欧洲大陆的风格。其风格庄重,恰好与教堂神圣风格相匹配,所用羊皮纸质地精致,排版设计讲究,这些可以通过抄写员仔细刻下的用作书写的线略见一斑。《温彻斯特圣经》是12世纪诺曼底政权的宗教象征,是英国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装饰最美的圣经版本。

  细密画:趋于象征意味的“方寸”艺术

  细密画(miniature)是中世纪的主要艺术之一,一般认为起源于欧洲的手抄本和小型木板蛋胶画,是一种精细刻画的小型绘画,画于羊皮纸、纸或书籍封面的象牙板或木板上。在帖木儿帝国(约1370―1507)时期达到鼎盛,18世纪后因欧洲殖民者入侵而几乎消亡。

  绘制细密画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由于其多为典籍或者圣经的抄本插图绘画,尺寸一般非常小,由此得名“方寸”艺术。由于工业技术上的限制,细密画颜料讲究,多采用矿物质,甚至以珍珠、蓝宝石磨粉作颜料。颜色并不复杂,但是被处理得和谐自然,质朴典雅,品位油然而生。形式上也不注重体积空间,大多是平涂技法。从整体风格来看,细密画融合了波斯工艺、日耳曼传统乃至中国宋元的工笔画风,极具艺术史学价值。

  基督教通过罗马传教团的本笃会僧侣再度传入英国,传教士们为了传教布道把大量的书籍带到了英格兰,这些书籍的到来也对英国本土的书籍插图绘画a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风格样式上英国的圣经细密画继承了凯尔特-日耳曼的传统,主要用线条,其主要特征是多运用各种动物和植物相关的隐喻性图案,比如,以鸽子寓意圣灵,以老鹰象征约翰。画面大面积运用金色、蓝色、红色搭配,有些地方辅以暗褐色的细线勾勒,使得整个画面既和谐文雅,又质朴庄重。

  1147年威德里卡斯修道院院长制作的《威德里卡斯福音书》(The Gospel Book of Abbot Wedricus)手抄圣经中有一幅插图《传福音者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清晰,故事情节完整,着色细致和谐,可谓细密画的巅峰之作。8个圆盘单元由涡卷的莨菪(天仙子)叶饰串联,构成一个整体的边框;四角的四个圆盘描绘了圣约翰生平的故事,中部左侧圆盘里的鹰是约翰的象征;画面中间是坐在高大的宝座上的约翰,上方圆盘中上帝手中象征圣灵的鸽子为他带来写作的灵感,中间右侧圆盘则是修道院院长在为他提供墨水。这样的两个圆盘使边框与框内人物融为一体。宝座的座边是连续的圆形纹样;座下是两层不同形式的连环拱廊;座上还有厚厚的软垫。靠背的顶部呈半圆形,饰以缠绕的植物图案。从插图中人物衣服的褶皱和家具造型可以看出,这幅画明显受到拜占庭艺术的影响。 传福音者约翰(1147年)

  尼德兰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以制作细密画著称,其细密画《逐出乐园》(藏于尚蒂伊孔德博物馆,尺幅29cm×20.5cm )以其精密的建筑设计,生动的人物体态,成为再现伊甸园神话的艺术佳作。画面表现的是天、水之间围墙状的伊甸园。哥特式建筑是设计的一大亮点,包括中间的生命之泉和右边的门楼。画面从左到右以连环形式描绘了原罪的故事情节:夏娃受蛇诱惑偷食智慧果,之后将其递给亚当;上帝因此震怒,屈指管教、降罪;最后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留意把守伊甸园出口的天使,其六翼在门内,脸部在门外。画家把伊甸园绘制成悬于空中的绝伦挂盘。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圆形的封闭空间内,两座哥特式建筑彼此呼应,高耸入云,画家有意将人置于可见的醒目位置,这种安排似乎既不合比例,也不合乎构图的自然结构,这正说明画家重在突出人,突出人体,突出人的故事。整个画面人物比例匀称、体态优美、神情生动。因此,此画堪称15世纪初人体绘画的杰作。

  多雷的铜版画:凸显立体感的“视觉”艺术

  欧洲版画历史悠久、创作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是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和独特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1534年,德国宗教改革家、圣经翻译家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印刷出版,里面插有150幅精美的彩色木刻图。2003年,为了纪念“圣经年”(Year of the Bible)德国的TASCHEN出版公司重印了马丁? 路德1534年版的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本。还原了马丁?路德的好友、著名画家、雕刻家卢卡斯(Lucas Cranach, 1472―1553)的彩色木版画插图。

  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 1832―1883),法国版画家、雕刻家,他的作品涵盖《圣经》、但丁《神曲》、弥尔顿《失乐园》等,所绘插图人物几乎成为文学作品角色的形象模板。1866年,多雷因为英文版圣经绘刻插图而名声大噪。实际上,多雷创作的240幅铜版插画最初印制于1865年的法语圣经,随后重印于各种德文版、英文版及其他版本的圣经。有的出版商甚至将多雷的圣经插画单独出版,取名《多雷圣经画册》(Doré’s Bible Gallery)。多雷的圣经插图风格对20世纪的圣经电影的场景制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美国导演格戴米尔(Cecil B. DeMille)执导的《十诫》,不少场面与多雷的插图十分相似。多雷的作品多是黑白两色,以铜版画为主。整体而言,其作品充实饱满、层次分明、质感强烈,表现了理性与情感相互交融的绘画理念。具体来讲,有以下特点:首先,素描特征突出。在阴影之处发掘素描语言所展现的艺术趣味,摆脱画面的单调乏味,在简洁的素描关系中呈现出的是丰富多变的色调与旋律,加强了作品的阅读性和完整性。其次,善于把握画面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点的组合与排列也相当有序,富有规律又不呆板,显得有条不紊。第三,对线条的运用特色独具,对线的使用不再简单划一,而有了更丰富的内在变化,和所绘内容相得益彰。第四,光感色彩到位,人物造型严谨,比例结构准确,且人物与背景自然融洽,立体感很强。正是这自然的色调使得画面富有美感,蕴含着复杂多变的视觉效果,将图像融入文字,使读者文字与图像的把玩中,获得全新审美体验。

  安妮的简笔画:凝练简约的“写实”艺术

  为了让圣经贴近大众,圣经翻译的功能从听写式记录上帝之言,转变为以读者接受为旨归的动态对等圣经翻译,即从形式对应的直译哲学转向功能对等的动态哲学,这使得新译本的语言表达趋于简单。与这种趋向“简单”的圣经翻译认识相配合,瑞士艺术家安妮(Annie Vallotton)为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英文版《福音圣经》制作了500余幅简笔画。安妮坚持“用简约的笔触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表现约伯无辜受难时对上帝公义产生动摇与质问的画面,以简洁的笔触,写实的意境,表现约伯的痛苦与坚强、无奈与不屈:双膝跪地,但颈项挺直,表明绝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左臂撑地,承受重压,却透露出受挫中的坚强;右手抬起,向下捶地,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懑;眉目紧缩,百般忧伤,但却凝神思考。约伯面对天降之祸的百般思考,全部浓缩于这方寸之间。 多雷的铜版画(19世纪后半叶)

  安妮的插画常常简洁到令人拍案叫绝,《耶稣受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上方用两个直角勾勒出沉重的十字架;中间用两条曲线勾勒出耶稣倒悬的双臂,下方用一个圆形勾勒出耶稣头上的荆棘冠。观众虽然看不到耶稣的双手,也看不到耶稣的脸,但是完全能够通过十字架、双臂和荆棘冠“补上”画家未画出的“细节”: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的双手、痛苦却坚毅的脸庞,甚至可以把遭受残酷折磨后耶稣的所有身体细节和面部细节完全填补入画。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另一幅必须提及的插画是《呵静海浪》。《呵静海浪》展示了两个场面:风高浪急、小船几近倾覆(前景),耶稣呵斥海浪,一切顿然转为平静(后景)。画家用重叠的波浪形曲线来描绘激怒的海浪,具有动态效果;船中耶稣及其十二门徒的身影也进行了适度再现,但只是点到为止。在后景中,平静的海面映照着岸边的远山和小船的桅帆和船里的人;船中的人影分为两组:稳稳站立的耶稣张开双臂在讲天国的信息,而十二门徒安静地坐着,洗耳恭听。这幅插图兼容了粗犷和细腻两种风格,既有“大风大浪”的场面感,又有“海上泛舟”的剪影感,令人叹为观止!“场面感”最强烈的要算这幅数千人集聚岸边聆安坐于小船上的耶稣讲道的《海滨布道》插图。听众由远及近;或站立,或端坐,或下跪,或俯卧,或仰卧,形态各异。船中的耶稣伸出右手,指向岸边的人群。小船与海岸间,涟漪层层叠叠,将船上布道的耶稣与岸上的听众连接起来,“人山人海”的宏大场面跃然纸上。 安妮《呵静海浪》(20世纪70年代)

  马佐里插画:“违背”常规的表现主义艺术

  擅长表现主义画风的意大利画家马佐里(Dino Mazzoli, 1935― ),从2004年到2014年,马佐里手抄了1500多页基督教圣经,创作插图多达5000余幅,形式包括水彩画、拼贴画、蜡笔画。2015年5月《马佐里手抄手绘圣经》(The Holy Bible - Handwritten and Illustrated by Dino Mazzoli)发行了电子版。马佐里的圣经插图带有毕加索的印象主义和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的影子:狂野的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常给人不合常理的感觉。

  马佐里为圣经每卷书做了介绍,并配有表达主题的插画。《士师记》插画,马佐里用粗犷和夸张的笔调来表现健硕、勇猛、敢于担当的士师,粗大的利剑和厚实的盾牌颇有“磨刀霍霍向敌人”的气概。

  “论古列说:‘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悦的。”出自《以赛亚书》第44章第28节。马佐里的据此而做的插图笔触猛烈粗重,人脸不全是人脸背景也不单纯是背景,颜料似乎是随便抹上去的。这明显与抽象表现主义灵魂人物威廉?库宁(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的风格相似,只不过,马佐里还比不上库宁那么“混乱”。 安妮《海滨布道》(20世纪70年代)

  “我与父原为一”出自《约翰福音》第10章30节,意思是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与“圣父”上帝因目标相同而合为一体了。马佐里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幅上帝和耶稣“合二为一”的画。这怪异奇妙的两张脸很明显是在模仿毕加索。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篇6

  >>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陕西担当 试论发挥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战略研究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陕西段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甘肃段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 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发展思路研究 陕西职业教育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外贸的机遇与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研究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智慧考验 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地域文化发展研究 让新疆体育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彰显文化魅力 从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传统文化资源的网络梳理 论“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管理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陕西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传播研究 陕西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传播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丁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文化带,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文化传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了陕西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传播的策略,以期产生积极的理论参考作用。 关键词:陕西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115-02

  “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的长途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通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首次用“丝绸之路”代指这一交通动脉,后被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接受。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文化在古代丝绸之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沟通人类主要文明的核心纽带。在当今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文化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桥梁,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基础。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英文和法文均为Culture,本义为耕作和植物培育,后来引申到精神领域,有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之义。关于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被认为是人类学之父,他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1]。

  2.古代丝绸之路中文化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通道,但是这条通道无形中将中国的文化与丝路沿线的国家文化串联在一起。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儒家、道教思想通过此路传向西方,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的科技知识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及宗教,通过此路先后传入中国,经过反哺相融,对中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各种不同的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架起了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所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主要文明相互交流的核心纽带,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互动产生过重大作用。

  3.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丝绸之路基础上构想的一个由多边国家协商合作共同发展的地缘经济带。文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流动着的鲜活“血液”,是沟通丝路沿线国家最重要的切入点,也是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纽带。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汇通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有效途径,必将成为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沿线国家和谐发展的润滑剂、符合沿线国家人民的新期待。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

  二、陕西文化的基本特征

  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作为陕西发展的重要内容,必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陕西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下:

  1.完整唯一性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完整性、唯一性、丰富性和世界性等特殊优势[2]。陕西文化距今已有上百万年的历史。古都西安是中华文明之源头,汉唐风韵的中心,自周朝开始,先后有西周、西汉、秦等13王朝在西安建都历时1100多年,是中国唯一建都超过千年的城市。原始社会时期的陕西文化主要以半坡文化为代表;封建时期陕西的“秦文化”是西部文化的奠基[1];近代社会的陕西文化主要是中国革命文化;现代的陕西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呈现出古老而富有生机、厚重而又现代的文化特点。

  2.丰厚多样性

  陕西文化丰厚多样,主要表现在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壮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颇具实力的现代文化以及深受海内外关注的宗教文化[2]。从历史文化来看,陕西历史悠远,古迹众多,地上地下的文物数不胜数;就革命文化来看,陕西孕育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对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历史教育的文化基地;就民俗文化来看,陕西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从自然文化来看,陕西的自然文化丰富多彩,在质朴中藏着博大;从宗教文化来看,陕西是中国重要的宗教文化地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众多宗教在这里共生共荣。历史上发达、繁荣的长安,现代包容、开放的陕西,都孕育和承载了文化的丰富、厚重和多彩多样。

  3.开放包容性

  开放包容是陕西文化的一贯禀性。陕西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内涵形成的开放性。陕西文化资源是在融汇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成为自己的成分而形成的,文化内涵显得生机勃勃;另一个是文化资源享用的开放性。有形的文化资源可以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但是部分无形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可以跨越地域被利用和改造,从而被广泛共享。陕西今天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而这种包容的心态、吸纳的勇气、融合的气度,将会造就陕西文化的斑斓色彩,续写中外文明交流的辉煌。

  三、陕西文化在丝路经济带中传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其传播过程都离不开四个基本要件: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陕西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传播存在传播内容缺少品牌、传播媒介未充分利用和传播对象模糊等问题。

  1.传播内容特色不明、缺少品牌

  陕西文化总体的形象特色不鲜明,文化产品也缺少品牌。拿陕西的旅游形象定位来说,其定位一直在摇摆,且大众化倾向明显。比如,陕西在近几年先后推出了“人文陕西山水秦岭”、“山水人文大美陕西”两组旅游形象,缺乏“一以贯之”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大美”这一定位,在西部省份中就有青海省也提出了同样的营销口号,而且提出的时间比陕西早,在游客心中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容易引起游客审美疲劳[3]。其他的文化定位都缺乏特色,且比较零散,缺少叫得响的品牌和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内容,从而导致传播内容也缺乏特色、不容易给传播对象留下深刻印象。

  2.传播对象模糊

  传播应讲求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馈,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研究传播对象。陕西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传播,应了解其沿线国家的特点和其对陕西文化的需求及接受度。但是目前的传播都是只说传播内容,对传播对象的划分非常模糊,也没有认真研究传播对象,导致传播效果不尽人意。

  3.传播媒介未充分利用

  信息化的发展使传播媒介也日益多样,陕西文化的传播应充分运用多种媒介,实现多渠道传播,但是目前主要是活动类等参与型的传播比较多,各种传播媒介未得到充分开发和运用,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四、陕西文化在丝路经济带中传播的策略

  传播的目的在于“通”,亦即传播内容为传播对象所理解,使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实现信息共享。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制定了“文化先行”战略,这既符合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本质,又符合陕西文化元素的优势。

  1.打造品牌,特色传播

  文化品牌是文化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充分挖掘陕西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抓住陕西文化的基本特征,打造一批特色的文化品牌,使传播内容更清晰并富有特色,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比如陕西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等非常具有优势,可以整合资源并打造品牌,通过开展广泛的合作得以很好地传播。

  2.细分受众,精确传播

  要实现精确化传播,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受众,然后细分受众。受众的差异化决定了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传播中,受众可以以国别、民族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传统习惯,甚至加上年龄、性别等进行细分,了解不同人群对陕西文化的需求,从而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比如,对于“陕西村”东干族人来说,由于他们完整地保存了陕西人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所以他们对于陕西文化的心理接受度、亲切感自然是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他们对陕西文化的需求就和其他民族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传播内容的制定上也就要和其他民族有所区别。细分受众后制定的传播策略必定从大众走向分众,从分众走向窄众。

  3.拓展方式,多元传播

  陕西文化传播应紧密联系时代,抓住传统传播媒体和新媒体,多管齐下,开拓多元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多是官方的传播者,代表着权威、正式。新媒体借助互联网,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进行传播,以其方便、快捷、迅速等特点深受用户喜爱。在陕西文化的传播中,应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拓宽传播渠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巧妙结合,增强传播效果。一是将陕西文化和影视传播相结合,比如拍摄富有陕西地域特色或反映陕西历史文化的电影、电视剧等,将其重点推广;二是将文化和图书相结合,比如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推出陕西本土作家创作的图书;三是将文化和广告相结合。广告不仅与商业联系紧密,还可以与文化相辅相成。广告属于无等级的泛大众传播,具有文化渗透性,对受众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有巨大影响力,可以在商业广告中渗透陕西文化,也可以将陕西文化制作成广告宣传片,通过其短小精悍、高重复率的特征向受众传播。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篇7

  >> 贯彻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文化引领,大爱于行,实现学院内涵发展品质提升 贯彻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文化引领,大爱于行,实现学院内涵发展 让“十三五” 规划引领开发区发展 《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 用“五大理念”引领“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 制定好“十三五”江苏文化发展规划 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视频会召开 技工院校实施《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关键是扑下身子抓好发展目标落实 《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顺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用五大发展理念编制“十三五”能源规划 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的灵魂 “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炉等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印发等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 以五大理念为引领科学谋划兵团“十三五”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贯彻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文化引领,大爱于行,实现学院内涵发展品质提升 贯彻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文化引领,大爱于行,实现学院内涵发展品质提升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院长何宝林

  近年来,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根据人社部的工作要求,在“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的指导下,以培养“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结合学院实际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让学生充满知识和梦想,让老师收获成功和幸福,让校园平安温馨而和谐”的办学理念和“研究学生、教育学生、关心学生、体恤学生、热爱学生”的五项教育观,明确“用世界的标准打造中国工匠”的办学思路,着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夯实学院发展软实力,学院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一、以精神文化引领学院发展,扬起梦想之帆

  学校文化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校长”文化,“一把手”文化。近年来,学院充分总结多年的办学历程和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丰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负重奋进”的交院精神,凝练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勇于争先、敢于担当、永不懈怠”的新交院精神,团结带领全体师生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特色道路”。

  在大力实施“文化强校”战略的过程中,学院打造“从提升学生‘精气神’到‘高技能’的培养模式”“引进国际品牌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学生高端发展成长模式”,践行从“学技谋生”到“工匠精神”的特色育人实践,学院办学效益明显。近五年来,培养13名学生在部级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近百名学生在省、市级技能比赛中获奖,3名学生获得“全国交通运输技工院校百佳学生”称号,百余名学生获得省、市级“三好学生”“三创”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学院获得“部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全国职工教育职业培训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江苏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去年有幸获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渐提高。

  二、以产业文化引领系部建设,打造技教特色

  技工教育是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跨界教育。因此,学院按照“产业文化进校园”的要求,将产业文化作为系部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的主要参考依据,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长三角产业发展特点,紧贴社会和市场需要,做好“交通”这篇大文章。以“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零距离”“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零距离”为标准,结合学院实际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构建了以汽车类专业为龙头,机械、数控、交通、物流、公路等专业为补充,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成功打造10个省级示范、特色、重点专业,5门省级精品课程。

  根据各系部专业设置和教学工作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免息借款购房等方法加强专业型、紧缺型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速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开展“名师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青蓝工程”“教学新秀工程”,通过教师岗前培训、专业技能训练、教科研活动,着力提升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目前学院建成3个“名师工作室”和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18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和名师,专业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达60人,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的比例在90%左右,充分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学院发展需要。

  三、以企业文化深化课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用工需要的技能人才,学院按照“企业文化进教室”的要求,重视对合作企业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张贴操作流程和安全标语,模拟企业生产场景,开设名企“冠名班”,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真实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的气息。在课内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模拟企业团队合作模式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并下达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比学赶超的精神。构建“学-赛-训”的教学互促体系,通过“选拔与培养融合”“实训与课堂融合”“激励与评价融合”的方式实施“青苗工程”,打造冠军团队,培养学生的“高技能”。

  学院近年来与四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上海大众汽车、中电科五十五所等5家单位深度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南京金鹰国汽集团合作共建国内首家“前店后场”式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获得“全国交通技工教育研究会优秀校企合作项目”称。此外,主动学习研究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以发达国家的名企文化指引办学方向,开设中德、中韩、中澳国际班,努力以世界的标准培养中国工匠,满足了学生高端发展的需求。

  四、以制度文化规范学院管理,优化工作机制

  文化引领的基础是制度建设。作为一所拥有上千名教职工、近七千名学生的技工院校,学院连续8年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改革,以制度文化为抓手,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从领导班子建设入手,用制度规范领导干部行为,学院现代化管理效益明显。对于党员干部,学院将党规党纪作为的基本行为准则,先后制定了《加强校领导班子建设八项规定》《科级干部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及部门工作作风的规定》以及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差旅费报销等方面的系列规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提高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一线教职员工,研究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八条禁令”》《工作人员作风考核办法》《班主任工作年度考核办法》《教师学年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以先进的工作标准、科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院坚持“一个都不能放弃”的教育理念,围绕“以生为本、以爱为源、以德育人”的工作思路,以制度文化为抓手推行“行为引导法”,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学生《一日生活规则》《日常行为规范》《操行量化考核办法》以及文明班级、书香教室、温馨宿舍评比办法,从一言一行抓起,全面规范学生的在校生活,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渐行渐近。

  五、以活动文化提高师生素养,营造活跃氛围

  作为一所工科类技工院校,学院确立“做素质教育的领跑者”的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三风一训”为抓手,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成人仪式、志愿服务、传统文化进校园、光盘行动等活动,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顶岗实习、生活管理的全过程中,设立多项荣誉激励学生自律自强、追求卓越,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精神风貌。

  学院探索学生发展规律,每年举办技能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搭建师生交流技能和才艺的平台。实施“社团百分百”工程,结合学生喜好设置四十余项社团选修课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定期组织慈善义工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师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奉献中绽放青春,学校风生水起,蒸蒸日上。特别是今年搭建了一个平台,学校尝试举办首届舞蹈大赛,受欢迎程度和水平超出学院的预期,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取得了巨大成功。

  六、以环境文化滋养师生品格,建设精神家园

  优良的校园环境,能够对师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学院按照“学校就是学校,课堂也是车间”的建设思路,注重将环境文化建设与办学理念、专业文化、培养目标相结合,将标准色定为沉稳大气的蓝色,每幢建筑均独立命名为“崇德楼”“文渊楼”“启智楼”“汇知楼”等,代表未来大国工匠严谨认真、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和莘莘学子投身于时代、服务于国家的责任感。

  打造冠军墙、名师广场、优秀学生广场、廉政广场和办学理念长廊、专业文化长廊、学生风采长廊,建设“育才林”、品牌实训室,形成花开四季、绿树成荫的美丽景象。近千亩校园无裸土,绿化率达45%以上。在这里,文化气息浓郁,书香四溢,处处可见师生们相互交流、探索新知的身影,逐渐形成了“明德唯真,厚技笃行”的浓厚氛围。

  七、以工匠文化引领转型发展,提高育人质量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学院近年来不断深化办学实践,认真践行“从学技谋生到工匠精神”的特色育人实践,教育学生以“专心、专注、专业”的态度对待学业,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形成“工匠精神”开学有讲座、平时有宣传、“工匠”上舞台、身边树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生根、开花、结果,努力培养有信仰、讲道德、重技术、敢担当、勇创新的名匠大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努力营造好W、尚技、团结、奋进的校园氛围,学院每年一大步,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人才辈出。为了认真总结工作经验,2013年学院编写出版了《蓝领梦工场――从提升学生“精气神”到“高技能”的育人实践》一书,对技工教育实践进行总结、研究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书籍《匠心独运――践行从“学技谋生”到“工匠精神”的特色教育实践》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出版,期待兄弟院校多提指导意见。

  传统文化艺术论文篇8

  中国戏曲,作为本土文化实践中最深入人心的大众文艺样式,积淀着中国人极为深厚的历史记忆和集

  >> 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研究札记 从历炼到力炼 历炼地狱火 财富嗅觉的历炼之道 OL一族历炼职场 历炼癌魔的医者路 历炼之晶 探求之果 纽约文化熔炉中的创意历炼 张庚与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研究 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研究 印度梵剧影响中国戏曲研究述评 毛泽东与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精粹――粤剧 中国戏曲欣赏浅谈 浅谈中国戏曲“谚语” 浅谈中国戏曲脸谱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 略论当代改造中国戏曲的三大社会工程 中国戏曲史前素朴因子初探 中国戏曲脚色新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研究札记 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研究札记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炼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

  中国戏曲,作为本土文化实践中最深入人心的大众文艺样式,积淀着中国人极为深厚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情感,特别是百姓生活经验中默默印证的情感、道德和伦理传统,以及这一切在戏曲艺术中极为丰富而独特的表现形式。正因戏曲体现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蕴含审美特质,千百年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至今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蓬勃的生命活力。

  戏曲其实就是民众生活的梦。日久天长,戏曲成了民众情绪最生动、最丰富、最充沛的表现形式,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也因戏曲而丰满,因戏曲而成熟。儒家传统历来推崇文以载道,使得可载可不载道的地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艺具有了特殊的心理意趣。而在任何时代,正统教化的道气愈重,人们对于通俗文艺的兴致也就更浓,更喜其不惮以对正统和尊者不恭敬的方式打破沉闷,使得人间活泼起来。何况,原先戏曲生存全靠观众认可,其间富含世道人心,凡经岁月淘洗而能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必定包含着民众的愿望和梦想,而这样的梦自然有益于整个民族的心理健全和生机活泛。

  如今,中国戏曲的主体仍然是传统戏,也仍然有赖于全国范围内地方戏的坚守与维系。尽管,今天的传统戏确切说来只能称为古装戏,而地方戏也不再是当年天高地远的土腔调。但为行文方便,此处大体仍说传统戏和地方戏,说传统性与地方性,姑且不论内中皱褶。

  中国戏曲之传统性及其经典性,不仅仅指向传统戏曲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其依托的特定时空,也藉此体现民族文化遗产的持久魅力,从而与现代社会形成各种意味深长的参照;更重要的是,这种传统性也指向戏曲艺术及其精神内涵的深处,让人领悟到戏曲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母体中备受推崇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维度。戏曲故事大多口耳相传,百姓心中的筛子就是他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理想愿望和价值观,合之则存,逆之则去。凡经筛选淘洗而能深入人心的那些价值理念,比如自然、和谐、情义、仁爱、忠诚、坚忍、公正、平等、自由、勤勉、朴实等等,即为中国戏曲历久弥新、感人肺腑的文化品性之所在。

  传统戏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渗透于文化传统,传统必得落实于具体社会生活,而当过往的生命体验在戏曲艺术中凝结为历史记忆,记忆又在不知不觉中融化于民众生活实践,代代相传,如静水长流、润物无声。只有从中懂得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与价值内涵,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同传统、珍视传统、弘扬传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基、特性和趋势,真正赋予当今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以灵魂、生命与血肉,让现代中国人还能在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慰藉,安身以立命。

  另一方面,中国戏曲之地方性及其本土性,则在地方戏活动中体现出特殊而重要的人文价值:因其芜杂、多元,常变动,且因时时处处凭靠着地方生活实体,紧贴着人情物理,常中生变、变中有常,故能涵括人世间的丰富和矛盾,并随着世代相承的演出和再现,使人不断返观自身更真实的生存状态,感受到其中细腻活泼的情感表达形式,亲近到生活的多种情趣和多样价值,从而更能延续人类视野的丰富与完整。

  地方戏看似平常、琐碎,乃至落入俗套,但此中显示的世俗生活能量之强大,虽不足以直接抗衡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却能以生活实体不易拘管的灵活与庞杂,更以民众在地实践得来的切身经验,而对各种形式的强暴和制约产生相当的拨动和破解,无形中就对统治意识形态的渗入和运作给予某种设限,于是帮助具体活泼的生命在各种严整的大观念大叙事下留出更多空隙,更可让人自由呼吸。这似可归因于地方戏的故事大多曾以宝卷、弹词、唱本、话本等形式流传于民间,年代既久,地域也广,各剧种在搬演中又难免因地制宜而增删不断,故而这些无名氏作者其实就是所谓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的民间艺人群体,再加热衷戏曲的文人雅士、三教九流,这显然导致戏曲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混杂与暧昧,事虽散漫无稽,而流传民间则必经人心筛选,其事可感,其情必真,日久必存真生命与真精神。存其真而又能取其精气神,这正是地方文化之重要性与独特性的根基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生机源泉。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所面临的整体危机和时代契机,其实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境遇的一体之两面。一方面,人们用来标识自身精神特质的文化认同,正在被各种所谓现代化、标准化符号所取代,致使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认同普遍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全球化造成的种种危机,也不断提醒和强化着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国族、地域、宗教、文化等问题的理解,并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新条件下,重新整合更广泛领域、更多种形式的力量,维护民族文化独特性和世界文化多样性,从而为克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精神资源。

  置身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国戏曲所涵纳的文化要素与审美特征,也彰显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重情、写意、美形、传神。许多学界艺界前辈对此都曾有所提炼,譬如“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张庚),“虚拟性、程式化、写意型”(王元化),“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真、以少胜多”(阿甲),“舞容歌声,动人以情,意主形从,美形取胜”(陈多)。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中国戏曲美学及其精神特质也凝结为独特的艺术灵感与文化智慧,不断赋予中国人参与文化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也将为中国文化参与世界文化的竞争融合、参与人类文明的延续积累,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此历史现实语境下,戏曲文化研究对于今天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更在于通过聚焦社会现代转型和本土文艺实践,探讨植根于民众社会生活的情感结构、审美体验、文化认同、主体自觉中可参与中国社会价值重建的资源,特别是要发掘出中国人在曲折中艰难创生并持守的更坚实牢靠的价值理念和生命意志,并试图在当今思想文化和社会实践的问题情境中赋形、取意、传神,使之成为可接受、可传承、可发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资源。

  换言之,通过平心静气立足于戏里戏外的民众生活世界,我们还可能从根本上从整体上来领会和肯定,那些默默存活于现代通行的主流认知感受系统之外,有关吾土吾民在紧贴着自身历史现实的思想与社会实践中所开显的别样传统。与之相应,我们的研究、思考也才能回真向俗,向着历史与现实的纵深处开放并落地,扎扎实实,接上中国的“地气”。 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简称“戏改”或“三改”(改人、改戏、改制)。这场由国家政党主导的整合度极强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实践,事实上有其深广的历史情境和渊源:一是晚清戏曲改良运动以降的近现代戏曲改革,历经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救亡运动等等的催迫和磨砺;二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大众文艺改造,从“新秧歌”标志的“延安文艺运动”,到“样板戏”标志的“文化大革命”;三是上述改造运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即中国主流社会在民族国家建构及其现代转型中,对于民众生活世界的纷繁形态中所含异质的清理、整饬与消解。

  从“延安新秧歌”到“文革样板戏”,中国的大众文艺实践在民族国家建构中表现出鲜明的本土意味,同时也融铸着新的文化政治和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新中国戏改运动,无论是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剧目改编的政治意识形态化,还是传统表演形制的现代化、以及现代戏的生成与崛起,都直接关涉到“新中国”如何通过大众文艺实践的“推陈出新”来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以此重塑现代民族国家理想和人民主体形象,包括如何强化宣传机制、变革政治形态、培育文化认同、重建社会秩序,进而如何再造民众生活世界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等重大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

  “戏改”的目的就是“改戏”,首先落实为整理改编传统戏。但凡谈及旧戏改造,人们必举毛泽东题词“推陈出新”,也常引其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言:“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简言之,旧戏改造,就是要发掘并发扬旧戏中富有民主性、革命性等谓之“人民性”的文化遗产及其精神资源。新中国对戏曲的功能性定位,也明确体现于1951年5月政务院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人民戏曲是以民主精神与爱国精神教育广大人民的重要武器”,“应以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内容”,“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以鼓励和推广,反之,凡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应加以反对”。

  改造旧戏,在“澄清舞台形象”的同时,更重要的当然是对旧戏的思想内容进行改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协同作用:一是对传统戏曲的整理,其中又包括剧本的文学内容和实际的舞台表演;一是当国家意识形态全面介入文化生活并左右舆论导向时,围绕戏改而形成的特定的评论阐释系统。这些戏曲改编、评论与整体阐释系统的任务,当然是要协调好传统戏曲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封建伦理道德”和新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及其社会生活形态的关系。改戏的目标就是要用新意识形态来整理旧戏,改造大众的审美趣味,规范对历史和现实的想象方式,从而塑造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民”主体。但这种改造也必须考虑到大众接受程度与实际教育效果,从中也多少能看出戏改限度之所在。

  具体怎么改?改得怎么样?戏改着力点究竟在哪里?而对于具体剧目来说,尤其对于那些传统“骨子老戏”,这究竟是一次“解放”的契机,抑或无谓的困局?为了更具体、也更集中地考察改戏过程,我从流传较广的神话戏、人情戏、鬼魂戏、历史戏中,并有意识地从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剧目中,选取了一些久经历炼的“骨子老戏”,以专题和个案相结合的方式,综观剧本、表演、评论所呈现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通过仔细梳理它们当年在重点整理改编过程中的曲折遭遇、引发的文艺论争以及连带的人世沧桑,尝试分析“推陈出新”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所呈现的情感结构、社会伦理及其文化政治。

  这里碰到几个关键问题。譬如,“人民性”与“民间性”的关系,戏改讨论中直接表述为“人民性”与“封建性”的问题。“人民性”无疑是新中国戏改实践的首要关键词。值得辨析的是,“人民性”固然有其政治意涵,而“民间性”又何曾自在自为?二者不过是相对而言。也因二者实际存在的错综关联,传统戏中日久形成的“民间性”特质,一经国家意识形态整合而擢升为“人民性”之后,虽有所简化和遮蔽,但毕竟在共生和保留中蓄养其潜质。即便统摄为“人民性”的剧目,仍会以戏曲所擅长的表演情趣和生活气息,有效作用于观众接受层面,而同意识形态宣教目的保持距离。那么,当意识形态淡出或变化之际,那些曾被冠以“人民性”的内容,能否经由同情的理解而复现其肉身,复现其全然融化于生活世界的“民间性”特质?倘说国家意识形态是所谓虚幻的社会建构,而维持其结合的生命力之强却依然可感可触,那我们能否从中窥见某种超越“民间/官方”模式而更为真切活跃的中国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生命内核?事实上,就像过往的“封建性”自然而然成其为“民间性”,而当年的“人民性”相对于今天的新意识形态看来,不也已经成为了某种“民间性”?要说历史无情吧,也有情。

  再如,“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也是戏改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后,对作为政权合法性基础的民众主体和“人民”地位的标举,相应也使作为其社会载体的民众生活世界和地方性文化实践得到了关注。其间,原本扎根于民众生活的人情伦理、风俗习惯等“地方性”文化特质,在自下而上的发掘提升过程中,与中央集权的地方分权体系及其意识形态动员机制相结合,由此获得了更多的现实性、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而所谓“地方性”特质在不同关系结构中的彼此渗透与重组,的确在具体历史实践中打开了基层和民众利益的表达空间,进而也垫实了可供国家意识形态征用吸纳的民间资源、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

  如果说,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作为地方戏发展的黄金时代,恰恰与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造和建设同步展开;那么“革命样板戏”中表现出的鲜明而激进的文化政治意识,也正是社会实践遭遇挫折之后转向“文革”文化政治的典型表征。而在“革命”话语中具有民主意志、富于历史能动、并形成高度政治认同的民众主体,遂成为政党主导的社会政治运动的有效动员手段和对象。与此同时,话语层面所标举的民众主体,作为社会实践中持续发挥作用的群众基础,终究还是一个文化领导权必须依赖的力量。而军民、官民、政党政府和民众之间同生共存的“鱼水情”,作为特定历史实践经验被普遍化之后的意识形态表述,也可谓是“革命中国”尚未耗尽的历史遗产和政治资源。

  那么,新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实践,尤其大规模展开的地方性、群众性的革命文艺改造运动,究竟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启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困境与文化改造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从地方戏到“样板戏”的改编移植过程,有效整合地方性、民间性、群众性的社会文化资源来创造新的“普遍性”和“总体性”,并以此刷新改造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将新的文化政治诉求注入更为严整自洽的“尖端”文化样式,以此覆盖和清除异质性因素的存在,使之成为“现代”的“革命文艺样板”?在此意义上,“样板戏”的实践可谓登峰造极。而追溯从地方戏到“样板戏”的历史过程,也就成为我们考察和反思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重要路径之一,无论对革命中国还是现代中国而言,恐怕都绕不过去。

  要而言之,在具体戏改过程中,纵横交错地涉及到种种看似对举对立、实则相生相克的结构性关系,诸如生活世界与意识形态、文艺与政治、异质与主流、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国家等等。因此,对戏改实践的梳理和解读,或可尝试着破除上述种种机械二元论,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倘能不把现代性、国家意识形态和民众生活世界等等看作截然分列抗衡的力量形态,而更多注意其错综勾连、纠结共生之处,或可放大我们重新考察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实践的视野、胸量与格局,从而有可能在当前世界无可逆转的经济一体化走向中,提供出更多紧贴着本土历史实践而来的启示。 三

  选择中国戏曲文化这一僻静领域并愿意作长期持续的努力,除此间涵纳着幽微而独特的历史和思想认知价值外,更深层的

上一篇:“只要做出一个伦理选择,就会产生恶”
下一篇:如何评价汉文帝?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