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家庭教育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1

  关键词 学业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学生学业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家长文化水平、职业因素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作一次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结论

  (1)对高中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学业成绩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已不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学业成绩与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多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可以说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已较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但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仍有较大消极影响,父母是否偏爱、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也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3)父母的职业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因素,但有一定的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一提起家庭教育环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儿童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已达成了共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高中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生的学习同样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靠学校单方面的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同时也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学校作为最能动的力量,若能主动连接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营造起大德育体系,对提高教育整体效益也许会有很大作用。

  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唯一方式就是家长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已将新型家长会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的家长会形式有:交流式、对话讨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家长会的内容也涉及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多个方面,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值得借鉴。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测前假设有些出入。究其原因,可能与取样较少,样本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又都较集中有关系。但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弗洛伊德(Freud)的观点:“一个人若曾是其母的毋庸置疑的宠儿,那他会终身保持着胜利者的情感,这种成功的信心常常导致成功。”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自身越成功,对子女的期望就较高,会不自觉地以高要求、高标准规范子女,子女的成就感就降低。同时,由于要求严格,也可能导致子女形成较为强烈的外部学习动机,而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可见,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父母特别是母亲心目中的形象对其发展的影响力是较大的,直到高中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3)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明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也说明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同需求,父亲的肯定认可称赞,母亲的关爱理解照顾对高中生来说更重要。

  高中生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充分发挥,父母要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表达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情感状态,并给予积极的疏导。不断鼓励子女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信念与自信心。还要尊重并支持子女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父母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4)父母的职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关系,说明不同职业的父母会为子女提供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岗工人家庭,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一股奋斗精神,其独立性、进取性就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明显较学业成绩较差学生多,说明知识分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方式上是有优势的。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父母一方是干部的(特别是母亲是干部的)明显多,干部家庭在培养孩子上有什么劣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

  [3]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2

  一般来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生存、学业、精神、能力四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对这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基本囊括了这些内容,人文关怀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不断认可与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旨在探讨人文关怀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境遇,因家贫在求学中而背负比同龄学生更多的学业与家庭重担,然而他们也能自强不息的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前途奋斗。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为他们解难,在精神上,也希望为他们排忧,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问题频现,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共性、物质、理性,轻个性、精神、情感,不能兼顾平衡。

  社会各界要倍加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整体了解。这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困,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困顿,造成有些学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但同时,他们又对生活有很高的期待与向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上一丝不苟,勤奋刻苦,为改变自我的人生而奋斗,他们对友情、爱情十分渴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期待的矛盾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复杂性。

  在庞大的群体面前,过分关注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没能坚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过分关注物质脱贫,而忽视学生的“精神脱贫”,人文关怀的落实也大打折扣;通常教师一般借助规章制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我讲你听”灌输模式依然是主流,导致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刚性手段强,柔性方式弱化的态势势必危及到人文关怀效力的辐射面。

  2 增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是相辅相成,同为一体的,经济贫困能够直接导致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也能反作用于经济贫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多重心理障碍,一旦疏导不及时,时常发生恶性心理事件。对此,可以从提高认知、加强疏导、构建机制等几方面来完善。

  2.1 提高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认知

  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首先要认识到精神关怀应与物质关怀处于同等的位置,两者不可偏废。具体来说,核心在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键要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思政工作者在实施人文关怀时,以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征、精神需求等方面特征为基础,以经济援助、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作为发展的路径,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性为根据,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支撑,以培养“健康的人、全面的人”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将这些作为教育、引导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源泉,不断提升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实现人文关怀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2 加强日常心理疏导,搭建心理解困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借助心理教育的职能,帮助人文关怀能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实现。一般来说,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既需要日常的坚持,从发挥心理教育职能来说,可以对学生通过开设培养人格、调节情绪的心理讲座、开展网络自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学会自我解压。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机制来保证,从构建心理解困机制的角度来说,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搭建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平台,来开展日常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者也必须成为高素质、高涵养的影响者,成为与时俱进、知识广博的传导者,成为为学生排忧解困的服务者。

  2.3 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系统育人机制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3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仍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为一个人包含思想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并且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2.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发挥教育体系整体的需要。我国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当代大学生教育也是处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中的。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功能。

  3.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代型的家庭是与文化的开放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人交流、学习、了解新闻舆论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对大学生的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对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都是必要的。而每个家庭又都属于社会,每一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是必要的。家庭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家庭的基本作用,其中包括对大学生在内的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1.当今时代的教育途径更加信息化。一般来说中学生大多吃住在家,因此,其家庭教育是通过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平日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行的。相反,大学生基本上吃喝住行都在大学校园,远离家庭,家庭教育变成一种远程遥控式的教育。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电邮、信件等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动态,尤其当其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时,要细心观察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及时向辅导员老师反馈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家庭教育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2.当今时代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当今社会是以互联网为传递媒介的信息化社会,思想活跃、掌握科技社会新知识的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方面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过于依赖于网络,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困难面前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相对于大学生的这种情况,家长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强。但是,大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再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计从,他们希望在同等地位基础上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父母要把大学生子女放在民主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和教育,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看,大学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双向互动。

  3.当今时代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因此,其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在大学生活期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进入复杂的社会作必要的准备。因此,家长在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在爱情婚恋、人际相处、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已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扩大到大学阶段的“爱情婚恋、为人处世、成才、思想品德”等更多的方面。

  三、当代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高校要积极引导,家长要增强责任意识,掌握网络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第一,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新闻传播媒介对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有清醒客观的认识;第二,积极参与社区、妇联、工会等组织的家长学校,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为提高大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积极参加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的讲座,对大学生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咨询,把握正确方向和规律;第三,通过构建学习型家庭,提高自身素质。父母必须通过实践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学习,共同创造新知识,并且通过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进而能持续家庭的生命力与适应力(成长与发展)”。父母可以和自己的大学生子女友好交流、共同学习,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4

  (一)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素质修养教育

  人格素质修养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高校一直立足于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独立人格的培养、诚信教育等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Freud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5~6岁是人格形成的时期,此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对于人格已经形成的大学生来说,高校的人格素质修养教育只能起到完善和健全的作用,对于人格已经发生扭曲的大学生来说,高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其完全重塑与构建。因此,出身和成长在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比较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而生活在愚昧无知家庭中的孩子容易产生畸形人格,具有过激、偏执、孤僻等行为。这样的孩子进入高校后,势必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影响。

  (二)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业教育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大学阶段的学习明显不同于大学入学前的学习。高校学习要求学生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为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且要有较高的自控能力。然而,受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束缚的家庭,要求孩子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全部,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遭受挫折时,自信心下降,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还有的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尤其是刚刚离开家进入大学、自制能力差的孩子,没有了来自家庭的压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无论是哪种家庭教育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学业教育的负担。

  (三)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教育群体,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和阶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即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其彼此信赖、彼此尊重,并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高校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的情感教育、社会责任感、美感教育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当学校对孩子爱情观等情感方面进行正确引导时,有的家长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爱情是孩子完全独立、走向社会后才能涉及的领域,在校期间就应该好好学习,学校对此也应该跟家长一样坚决地反对。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使情感脆弱、不稳定孩子更加叛逆或行为消极,甚至泛化到其他情感领域,从而走向极端。出生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更不能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失去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甚至出现性观念的偏差。因此,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家长和学校都不能回避的、共同的责任。

  二、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引发家庭教育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原因有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功能的变化以及高校与家庭沟通机制。

  (一)家庭成员的素质

  家庭成员的素质是家庭教育好坏的主要原因。家庭成员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高品位的文化素质通过言行举止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榜样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将会是一个全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开展各项活动时,会积极配合,从而促进学校的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相反,出生在一个家庭成员素质不高、有不良习惯的家庭中的孩子,长期受到有形无形的影响和暗示,耳濡目染地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阻碍了他们积极向上地健康成长,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势必会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效果。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婚姻观念的改变,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离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等很多特殊的家庭结构形式。离异单亲家庭多是因为争吵、甚至肢体冲突、一方出轨等原因而出现离婚,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孩子由于家庭不健全、人际交往封闭、情感关注较少,使得他们在个性发展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孤僻、敏感、暴力倾向,对现实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学业成绩低下;在情感方面容易失去对爱的正确理解与表达。生活在重组家庭的孩子由于继父或继母的特殊角色,并存在传统偏见,给继父母增添许多麻烦,使他们无法按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孩子容易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4-2-1”式的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加,物质条件优越,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家庭教育不到位,致使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专断、多疑、抗挫折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主见等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家庭功能的变迁

  现代家庭基本上都以孩子为家庭中心;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家庭的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社会保险制度越来越完善,老人离开子女仍然可以正常生活,传统家庭变得越来越小,这些变化使家庭中心下移,家庭的教育功能出现分化。一是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淡化,过分娇宠、溺爱,使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生活能力下降;二是由于家长言行不一,口头要求严,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一再宽容原谅,甚至有布置无检查,或者误导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使孩子在形成道德情操的积极方面被异化;三是家庭人口减少,成员关系简单化,使家庭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作用被弱化,使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许多孩子身上逐渐减少甚至失传。这些本应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却被拿到高校中来进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偏颇,加大了学校的工作难度。

  (四)家庭与高校的沟通机制

  由于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与家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一方面高校缺乏与家长的主动联系,大多数情况是只有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育工作者才与家长主动联系,告知其孩子在校的表现,而且仅限于就事论事,对于问题之外的方面则很少谈及到,这导致无法从根本上了解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可高枕无忧,对孩子在学校的事情不管不问,极少主动联系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甚至都不与孩子联系,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将所有的责任全部归于学校,夸大和泛化了学校的功能,而忽略了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不畅,导致出现问题时高校与家庭相互推诿,学生、学校和家长谁都不从自身找原因,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其不利,更不利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成员首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成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作为家庭成员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立场坚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切实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处处做到表率作用,对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敢于面对现实,承认错误,在孩子面前树立崇高形象。同时,作为家长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思想,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和心理状况,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正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把关心和爱护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结合起来。因此,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对孩子实施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当前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二)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家庭伦理道德是指家庭成员、亲友之间共同生活及交往等应该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成员要规范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自觉培养责任心,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懂得做人的标准。对于家庭成员年长者要注意树立人人平等的现代家风;对于家庭的核心———父母要注意加强孩子的尊老爱幼、社会公德的教育;对于与孩子平等的兄弟姐妹来说要注意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共同成才;对于单亲家庭或组合家庭来说家庭成员要注意建立以爱情为婚姻基础、以道德责任为保障的婚姻观念,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高校与家庭长效沟通机制

  努力探索高校与家庭统一和谐的教育方式,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途径。高校和家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双方摆正心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经常地、全面地相互沟通,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健全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掌握学生真实有效的家庭信息,通过书信、电话、网络、公开课堂等手段定期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状况;家长也要将学生在入学前和在家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家庭状况等情况对学生的辅导员予以真诚地沟通,辅助高校做好学生工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86-02

  大学生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是国家各项工作的后备人才,也要即将面对结婚生子成立家庭的大问题,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家庭,如何准备面对家庭,这就要求他们在面对成立自身家庭之前,对于家庭有正确的认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针对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这一新课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1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现状

  如今,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的很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而这些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中也不断面临着新挑战。但是我国目前没有较为完善的家庭教育学说,特别是高校的家庭教育课程和活动都还只是一些不成系统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课程也没有在全国各高校中普遍推行开来,所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还普遍存在着缺失的现象。

  1.1重视知识传授,忽略个体所需

  受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化的影响,现代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经济化了。教育仅仅被看作是升学谋职的一种手段,学校往往也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教育的精神享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具体实现。受这种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就建立在了学会如何功利的生活,如何满足生活之需,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变成了去塑造工具的人。学校在编排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时候,不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忽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生活被单一化、统一化了,学生也因此变得功利,变得更适合学习适应社会的经济化课程,而从意识上忽视了家庭化的观念。

  1.2师资力量薄弱,咨询人员外行

  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目前仍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课程,大多数家庭教育教学内容都是被包含在教育课程或者道德品质教育课程中,所以专业的家庭教育师资严重欠缺,而系统接受过家庭教育学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从父母角度来说,当前社会上没有较为专业的家长学校以向所需父母提供帮助,这实属教育发展的弊端。近一、二十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中国家庭子女的培养教育也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必将日趋强烈,也迫切希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1.3科学指导不足,发展规划片面

  家庭教育学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也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理论经验,严重缺少本土特色,这就致使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当前,很多高校的家庭教育仍停留在表面工作上,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全面的发展规划,相关教师的经验和做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一不小心就会滑向片面性,无法实现实效性。如果各高校在开展家庭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能得到及时、科学、适当的指导,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纲要做指导,那么就可以避免很多误区,也可以大大增强家庭教育课程的效果,增加家庭教育学的经验,充实家庭教育学的知识系统。

  2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基础,它也被视为终身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趋向于半成熟状态,对于家庭的观点在较大层面上还存在于自身家庭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如果存在潜在问题的话,会影响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如果不加以导向,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2.1家庭教育助于大学生总结前人经验

  当谈到家庭教育观念还有方法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会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这也正是每个人都接受家庭教育的自我生活经历。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潜意识中以旧有观点去教育孩子,或按照自己父母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妄图让孩子按照自己意念中的趋向发展。在大学生中开展家庭教育学课程,可以让他们从书本上学习到各个国家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而结合自己家庭的状况,作出判断,选择最适合自家家庭的方式。

  2.2家庭教育助于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

  大学生处于走向成熟的最后一步,在最后青春期的发展中,很多已经倾向于去组建家庭,培养自己的后代。家庭教育的课程,可以教会他们正确的看待家庭,认识家庭,不只是自己未来所要组建的家庭,更多的是现在自身和父母所拥有的家庭。这种家庭教育现状,也可促进本身家庭的发展,对于父母处理不好的家庭问题,孩子可以充分发挥调理二者剂的作用,以自己的方式唤回父母曾经的温情。这样,教会大学生用理性的方式去处理父母问题,也有利于他们用宽容的人生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

  2.3家庭教育助于大学生展望美好未来

  古人云:三十而立。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倾向于在三十岁之前成家,以完成修身齐家的目的,这也就面临着一个从孩子到父母角色的转变。做父母后的人会面临到很多改变,有了孩子,家庭就出现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情况,面对那种情况,父母亲纵然会有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更多的是要面对生活中的琐碎,还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不能手忙脚乱。家庭教育学课程中会有对初为父母亲的指导,这样也就在潜意识中对年轻人坐了思想准备,让他们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去面对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

  3高校开展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

  3.1课程内容要明确

  理论方面,有良好的家庭情感与家庭品质教育,基本社会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方面,通过案例列举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重点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进行以父母为教育对象的家庭教育指导,深入研究家庭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方法。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青年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观念上去接受家庭,融入家庭,努力构建新型、和谐的家庭观念,增强对人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3.2课时设置要合理

  (1)增加必修课的内容,实行课程改革,在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增加“家庭教育学”内容,让大学生通过必修课接受家庭教育知识的正面教育;(2)开设家庭教育公选课,既是对必修课的一个补充,也助于让更多有兴趣并且有研究探索精神的同学丰富知识;(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多样,可以定期请社会专家、知名学者到校进行专题报告进行指导;(4)学校要提供可供学生咨询的渠道,例如设置高校心理咨询室或设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咨询室,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更为重要,助于学生在出现问题时可主动与教育者沟通。

  3.3师资水平要保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2)学校应增加对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从经济上保障家庭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有序进行;(3)学校应与政府、社会和家长合作,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把教育对象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从实践角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理论知识。总而言之,学校要从全面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家庭教育培训,有效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充分体现高校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妇运,2011(01).

  [2] 熊明霞.我国古代家庭思想中值得借鉴的教子与爱子之道[J].学前教育研究,2001(05).

  [3] 董群.重视家庭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J].家庭教育,1996(11).

  [4] 骆风.论建立我国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J].学术研究,2005(06).

  [5] 赵忠心.教育独生子女的关键是家长[J].华夏教师,2012(01).

  [6] 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家庭教育,2009(02).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6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7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8

  家庭教育支出教育投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家庭在学生教育上的经济投入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很多家庭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偏高,城市中等以下收入家庭感到子女教育负担沉重,家庭教育成本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

  一、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的基本现状

  1.家庭教育支出猛增,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偏高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一大困难,对于城市中低阶层家庭来说,原来被认为是“家常小菜”的教育费用变成了一份“昂贵的大餐”。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调查显示,城市家庭的年平均教育支出达到9000元左右。同时,教育支出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

  2.家庭教育支出的分配不合理,结构失衡

  相比于家庭教育支出偏高,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的现状表现得更为严重。在家庭的各类教育支出中,以选择性和扩展性教育支出为主,并在不断增加。有调查显示,小学有60%以上,中学也有50%左右的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这项费用占到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30%以上。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校、名校而交纳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的现象也在各城市普遍存在。

  二、家庭教育支出现状的原因分析

  1.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被放大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地塑造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社会,更好的造福社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受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士”观念的影响,家长对教育的目的的理解往往只局限在高学历和好工作上,许多家长把“考上名牌大学”等同于把孩子培养成了人才。据调查,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几个被老百姓经常放在嘴边的热门话题中,老百姓最愿意不计成本地投入的就是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大环境下,高学历的确是通向就业、晋升的一个便捷通道,家长自然要重视教育。教育目的的过度功利化,是导致家庭教育支出逐年攀升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2.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成本向家庭转移

  国家教育经费短缺,是造成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过高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我国GDP总量快速扩张、税收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相应地,国家财政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有了明显增强。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用极其有限的资金兴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现有的教育规模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受教育的需要。

  3.国家教育体制不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造成家庭教育成本过高,国家当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难逃其咎。虽然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但实际情况是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把有限的经费投入集中到少数重点学校,使得重点学校进入投入多、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普通学校则陷入投入少、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少生源的恶性循环。同时,高额的补课费、学校赞助费、择校费等成为家庭教育支出过高的推手。

  4.家庭教育投入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投资理念的指导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包含了太多盲目和感性的成分,不习惯用经济学原理理智权衡,也是导致家庭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从理论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支出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大多数家长不具有教育投资的意识,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有一定的投资意识,但对教育投资的理解过于狭隘。他们认为,想方设法赚钱以供养子女读书是家庭的第一要务,保证资金的充足成了他们投资教育的唯一方式。而实际上,家庭教育投资包括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金钱投入、文化投入、时间投入以及家长的自身教育投入。可见,经济投入只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一种形式。

  三、相关建议

  1.国家应加大教育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第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各地政府教育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把教育经费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挂钩,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列入政府工作考核中,杜绝地方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截留,切实保证国家教育投入落到实处。

  第二,各地政府自身还应着力提高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缩小与重点学校的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均衡分布。

  第三,各地政府应运用行政、法律的刚性手段,严格学校收费标准,严控超范围、超标准的乱收费现象。同时,对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辅导机构也要加大力度清理整顿。

  2.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理性教育投资

  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下,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愈演愈烈。要改变这样的风气,家长们需要认清教育的价值,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第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教育观念是要不得的。孩子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先天条件迥然相异,作为家长应该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作为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还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我国,上大学是成才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但这并不是唯一一条途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要根据家庭是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合理选择教育的方向。

  第三,家长应具有理性的教育投资意识,在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注意物质、精神等各种形式投资的有效结合,将教育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家庭教育支出应科学分配,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家长要改变以往只关注孩子的课业学习和特长学习的倾向,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劳动技能等方面教育的投入。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献爱心、传统美德教育等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二,家长要在注重经济投入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给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和生活上的指导。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精力、时间、情感的投入不是金钱能够替代的了得。家长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美化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三,家长自身的教育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益处的。家长还可以多读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总之,家庭教育支出决定着孩子的教育质量,无论是学校之内的教育投入,还是学校之外的教育投入,家长们切记要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根据家庭收入的情况,把握程度,量力而行,把钱用在刀刃上。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9

  关键词:大学新生;家庭教育;教育前置;社区教育

  一、引言

  大学新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期。在入学前的近三个月时期,父母或其他年长者的家庭教育替代学校教育,成为大学新生入学前逐渐完成角色转变的依托。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会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与中学相比,现代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与大学生不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之所以不在中学阶段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阶段普遍延后,另一方面是“高考的沉重压力暂时掩盖了因不良家庭教育带来的心理问题”。[1]大学新生入学前,如何避免家庭教育的误区,探究依托家庭教育推进大学生新生的前置教育,对于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未来大学生活,培养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此对所在学校大学新生进行了调研,以此来分析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误区以及解决的路径。

  二、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体现出启蒙性与终身性、个别性与灵活性、感染性与权威性等特点,具有不可替代性。[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离不开家庭教育。大学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心理上还不很成熟,在进入大学前后,仍然要依赖于家庭的帮助,加强入学前的家庭教育相当必要。家庭教育作为非正规教育,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而言,前者是指“家庭成员之问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后者是指父母或家庭中的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3]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属后者,即在正规学校教育暂时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家庭中年长者的言传身教,帮助大学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有别于中学时期的传统家庭教育。传统的学生家庭教育是偏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中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考取理想的高校,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家庭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除了学业成绩外,其他似乎可有可无。高考结束以后,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使得传统的家庭教育失去重心,学生家长普遍出认为,子女已经考上大学,成为大学生,将来要远离家庭,独立生活,无需再如以前那样严格要求,“所以现实中很多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向子女提供充足的资金方面”,家庭教育不太关心。[4]这其实是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新生尤其要加强家庭教育,只不过是家庭教育的侧重点由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适时转变到教育子女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子女在离开家庭呵护的情况成够成长。大学新生入学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大学新生入学以后会面临的各种困扰,这些困扰归根结底是心理适应能力不够。心理适应能力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相关,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不高,会使学生产生“新生综合症”,严重的可能会引发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研究报告表明,在大学生新生心理适应困扰中,“资源利用、人际关系困扰最为明显,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最低”。[5]因此,大学新生入学前,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围绕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确定自己职业目标、如何学会独立生活等问题,进行有针对地进行预备,是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尽管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教育,但是也不是简单的过程,家庭教育也受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的家长素质、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成员关系等内部因素,都会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子女考取大学,对家庭而言是件大事。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大学生活是陌生的、充满期待的人生新阶段;对于家长而言,离开家庭生活庇护的子女进行大学生活,同样也是未知的、充满期盼的新生活。调查表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新生入学前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将未实现的愿望设定为子女目标,误导大学新生未来职业规划。许多大学新生在对大学生的生活充满期待的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在对大学新生未来职业规划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中,长辈的教诲影响很大。部分家长尽管并不了解新生所学的专业,甚至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兴趣、志向,但却对孩子将来做什么都进行了设计,而这些设计往往更多地渗杂了父母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包含了家长对于社会功利化的理解。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成为大学新生职业规划的目标。由此,在大学新生中,由于期望的目标与现实的条件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落差,专业兴趣不浓、追求目标不明以及学习动力不足,使得大学新生产生诸多的困扰。二是将大学教育简单理解为学业教育,忽视大学新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尽管都是正规教育,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却有根本的区别。如果说中学教育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那么大学教育是综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主旨。大学新生入前的家庭教育,最常见的教诲就是:到大学以后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其他什么事也不要问。教育大学新生入学后抓好学业成绩,这并无不妥,但是仅此还不够。大学教育毕竟不是应试教育,大学新生,在有效地开展大学学习之前,“最重要的莫过于大学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急于埋头努力读书,毫无遗漏地接受新的书本知识,而是要首先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充分的认识,明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6]大学教育的内容丰富,除了知识学习外,还有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理想信仰教育、职业道德培育、社会责任感养成,等等。三是将大学生活基本等同于物质生活,延长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周期。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利用课外时间,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培训、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科研项目、文学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但是初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面临选择困惑问题,因为在入学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入学以后的衣、食、住、行,认为大学除了学习以外,生活就是简单的物质生活,鲜有家长会告诉孩子大学生活会面临什么。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家长对新生入学以后生活的关注,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在入学前的教育中,缺失帮助新生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内容,甚至有些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参与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这无形中延长了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周期。四是将部分社会陋习视为社会的阅历,传递大学新生错误的价值观。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期,大学新生入学后新生第一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入学前的家庭教育是新生迈入大学,树立人生新标杆的起步教育。以自己的社会阅历教导孩子掌握为人处事的方式,这对于提高大学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部分家长将投机取巧、贪小便宜、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等一些社会陋习作为社会阅历,渗杂在新生入学的家庭教育中,显然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出现的功利思想、自私自利以及不诚信行为,住住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联。

  四、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的路径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既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又要讲究适当的方法,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7]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中,围绕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活,有针对地选择切合实际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培育积极的情感,使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事半功倍,从而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打好良好的基础。但是,大学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做到与大学相衔接、与社会相适应,这还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协同。现代教育学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注重情感的作用,富于情感感染力;社会教育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富于兴趣吸引力;学校教育全面系统,能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方向明确”。[8]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相互配合可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与整体效率,促进教育方向的统一。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大学新生入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并辅之基本的社会教育。从中学毕业到进入大学,这段时间虽然只有二个多月,但却是正规教育的空档期,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可以促进大学新生完成角色的过渡。由此可见,新生入学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前置高校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协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提高大学新生教育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前置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就是将高校的专业思想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入学教育内容前置新生入学以前,由家庭教育来完成。通过教育前置,使大学新生了解大学、了解专业,从而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缩短入学以后的适应期。新生入学教育前置关键是要构建大学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相互沟通机制,学校提供教育内容,而具体如何传递给大学新生,需要家长根据家庭情况和学生个性,自行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时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生入学教育前置不仅可行,而且必要,这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学新生“空档期”可能出现的失范问题。同时理为重要的是,借助前置教育,家长与大学之间架构起相互通联桥梁,这无疑对大学生入学以后的成长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协同社区青少年社会教育就是依托社区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公德、社会服务、社会交往等内容融入家庭教育,培养大学新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为大学生入学以后的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社区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和目标,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家庭教育本身就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形式。[9]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大学新生社区教育需要注意教育形式的趣味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方式的时效性。例如,通过社区桥梁,组织大学新生家庭,参与社会调研、社区义工、尊老帮扶活动,这些活动看似简单,但却能培养大学新良好的社会风尚,同也提升大学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当然,前置入学教育与协同社区教育只是提高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效果重要路径,但是不是唯一路径。实施新生入学前的家庭教育还涉及到家长观念的转变、高校入学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针对不同家庭环境与大学新的个性特点,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广陵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31.

  [2]王世意.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145.

  [3]闫旭蕾,杨萍编.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

  [4]王春梅.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32-34.

  [5]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128-132.

  [6]赵百刚,王明哲,顾念念.大学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12.

  [7]柏凤岐.现代家庭教育实践与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读者出版集团,2012:53.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篇10

  社会教育的多样化是以公民为教育对象,以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教育资源对公民产生影响的多元教育。公民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之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有公民是构成社会的元素。当把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有机整合之后,这种强大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家庭成员中的公民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效的提高公民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公民教育以政治说教的形式为主,公民的行为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道德来制约,使公民素质教育显得单一。把学校、家庭、社会诸多教育资源的融合,使公民不自觉地置身在一个多元的教育环境之中,公民在有意和无意中接受了教育。于是,这种多样化的教育功能就得以彰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促使家长自我素质的提高。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进步,那么,家长就得给孩子一个积极进取的家庭环境,这便促使家庭中的成员提高自己的修养,改掉自己不良习惯。(2)学校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对家庭中的成员产生隐性的、积极的教育作用。(3)学生良好的行为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撼作用。(4)电视、网络平台、社会舆论等途径,对社会公民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5)教师长期与家长的沟通、对话,影响着家长对教育及自身素质的关注。(6)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和谐发展。

  二、家庭学校结合共同提高

  在教育各个阶段,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实施三结合教育实践中,各小学、中学,大学都应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充分依靠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逐步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指导和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各学校努力探寻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举办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动了解家长的需要和能力,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利用教育互联网络,交流家教体会。也可以利用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家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反馈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师德、师能水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三结合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而也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文明的发展。

  三、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统一的教育理念

  要使人得以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具备和谐的教育环境。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的分离,其各自的教育功能无法形成合力。要全方位全面推行教育的步伐,必须得到政府的调空和指导,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发挥诸教育功能的互动作用,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确保学生所受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一致性。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价值

上一篇:有没有给予人生感悟的书?
下一篇:品茶的唯美句子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