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篇1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中又有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绘声绘色等多种手法。

  描法中,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前者如烘托、衬托,后者如对比、反衬;此外还有实写与虚写、动景描写与静景描写、联想与想象等。

  诗歌的修辞手法中,比较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谐音等。

  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古诗词鉴赏题最常见的考查形式,提问方式有:

  诗歌(或某一诗句、某一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写作手法)?

  简析诗歌(或某一联)表现情感的手法。

  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一情感主题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请从某一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

  以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题目中的第2小题要求简要分析题目所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唐) 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参考答案是: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的芭蕉比做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分析上面的参考答案,我们可以整理出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几大要点:

  (1) 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中明确指出第一首诗运用比喻,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

  (2) 结合诗句解释这种表现手法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参考答案中详细分析了第一首诗的表现手法:将未展的芭蕉比做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第二首诗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中未作详细解读,我们不妨根据要点试着解读:“新绿”与“数点红”相互映衬,“芳心莫轻吐”则运用比拟,又将“未开海棠”与“闹春风的桃李”进行对比。

  (3) 结合表现手法的特点指出其艺术效果。参考答案指出,第一首诗的效果是“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的效果是“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这道题共5分,考场上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得到满分,得1分甚至不得分的也不在少数。总结阅卷情况,同学们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1) 遗漏表现手法

  如:第一首诗中“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表现出诗人有心事,却无人倾诉;两首诗都表现出了诗人对尚未开放的植物的爱怜之情。这个答案的前半句是对诗句的解说,但没有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解说也不是围绕表现手法展开的,只能得1分。

  (2) 混淆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通过未展芭蕉和海棠来表达作者对芭蕉、海棠的怜惜之情和对春天带来的寒冷的痛心切责之情。这两首诗都没有使用“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这个答案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这样的答案不能得分。

  (3) 只讲套话,不作具体解说

  如:这两首诗通过对即将吐芽生长的植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的爱怜之情;同时,写出了对小生命的安危的担忧之情,使诗句更加优美。这个答案没有指出写作手法,也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解说,“使诗句更加优美”这样的分析是套话,只能得1分。

  (4)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过于肤浅或主观臆断

  如:《未展芭蕉》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恶劣的环境,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但不放弃的精神。这首诗并不是表达“诗人身处逆境但不放弃的精神”,这种回答完全曲解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分。

  当然,也有比较完美的答案,比如:钱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芭蕉和东风以人的灵性,“怯”和“拆”字,生动地表现了“未展芭蕉”的可爱情状,表现了诗人对芭蕉的爱怜之情。元诗也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轻吐”和“闹”字十分生动,颇具情趣;此外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枝间新绿”来衬托“数点红”,突出了未开海棠之美,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又比如:《未展芭蕉》一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赋予芭蕉和东风人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芭蕉欲开未开、叶子微卷的形象;而“东风暗拆看”将东风写得十分灵动和富有情趣。《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枝间的重重“绿”和“数点红”相互映衬,显得清新爽目;又将“海棠轻吐芳心”与桃李的肆意绽放形成对比,表现诗人对海棠花的由衷喜爱怜惜之情。

  这两个答案,虽然答题角度有所不同,但文字表达都通顺合理,都涵盖了“手法”“具体分析”和“作用效果”三大要点,得分自然就比较高了。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 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这首诗的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颔联主要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颔联运用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诗题;背景;情与景;观点态度

  我国的诗词歌赋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博大精深,能集大量的情景于数十字之内,或豪放,或婉约,或抒民生之苦,或谈身世之哀,更难得的在于浓缩大量历史人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经典诗词往往意境圆融、启人深思,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对于中学生而言,对古诗词常识的缺乏限制了他们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故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我在此结合教学实践,对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一些策略作简要分析。

  一、读懂诗题,找感情寻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多古诗词透过文章诗题就能大致观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倾向,也能根据诗题而了解其内在的内容。每首诗歌都有一个题目,在这个题目中,蕴涵的是诗人写作时的心境,是诗人借以抒感的前提。这犹如我们写作一样,如作文题目为“妈妈,我的妈妈”,那么,更多的是要抒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同样,诗歌的题目也是诗人情感的核心所在。

  1.从诗题来看诗人的感情流向

  如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诗题中的“儿辈”可见作者的深意在“儿辈”而不在海棠,“赋未开海棠”即为作一首吟咏未开海棠的诗。再从诗歌的内容大致了解可见,诗歌一、二句数点海棠花蕾镶嵌于之间重重的新绿之中。三、四句笔锋一转由海棠而引出桃李。

  2.从诗题看诗歌的内容

  以唐宣宗宫人的《题红叶》为例。诗题“题红叶”发人追问,“红叶”有何可“题”,再一看,原来“殷勤谢红叶”是为了“好去到人间”,由此可见诗人是将“红叶”作为自己的象征。再结合诗的第一、二句看,诗人对流水太急似乎有些不满,为何不满?原来是深宫太闲,哀怨之情跃然而显。“题红叶”只因红叶可去“人间”,于是,那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就全在这“红叶”之上了。

  从题目到内容,这是诗歌鉴赏的常识,要提高对诗题的解读能力,还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归纳的方式来进行总结,如诗题中出现风花雪月一类多为抒发诗人何种情感,带有植物名称的又会蕴涵什么深意等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常识后,分析就迎刃而解了。

  二、查明注解,解背景探遭遇

  注解是诗歌鉴赏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才能打开离我们千年的作者之心。在初中古诗词中,很多诗歌都会在诗词末尾处附带上注解,这些注解要么交代诗人的生活年代,要么简述诗人的时代背景。

  1.透过注解了解作者的身世个性和时代背景

  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注解为“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江城子,词牌名。词题一作‘猎词’。密州,今山东诸城。”看注解让我们产生了疑问,苏轼怎么会在密州,打猎又有什么可写?再探究不难发现,宋神宗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该文是通过冬猎的盛况来反映作者关心国家统一,反映对敌人入侵欲为国献身的强烈愿望。由此,“密州”这一注解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苏轼的爱国之情。

  2.通过注解看作者的身世遭遇

  以唐杜甫的《不见》为例,诗歌注解为“这首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这首诗的标注部分注明了作者的经历和遭遇,只要找到了这把钥匙,诗歌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李白与杜甫是至交,李白生性狂放,在朝中得罪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流放夜郎至今获释,作为好友,此诗凝聚了杜甫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同时也抒发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当然,并非每一首诗歌都能很明显地看到诗人的遭遇,但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一些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时的感受,对理解诗歌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三、看诗歌的情与景

  文以载道,文章必定有诗人的情感,而更多的是将感情借助于物、景表现出来。因此,要鉴赏诗词,诗词中的情、景分析必不可少。尤其是那些借景抒情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更要通过引导学生从景来探情,在情中观景,在情境交融中领悟到诗歌的内涵。

  1.看诗歌的情感

  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诗题中“寄北”又被看做是“寄内”,即内人,妻子之意。很明显诗歌和妻子有很大关系。再看内容,“问君归期未有期”以问答形式来表现夫妻之间的关怀和惦记,事是宦游的乡愁和歉意油然而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乃蜀国,巴山夜雨涨满了秋池,这难道不是诗人归期难料后的相思和孤寂凄凉的象征吗?归期无期,只有在想象的西窗剪烛,重话巴山中聊以了。

  2.看诗词中的景物

  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其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写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为多么,“水何澹澹”将大海波涛汹涌之势表现出来。其中,有惊讶,有赞叹,还有初登山之印象。“耸峙”将山岛高耸之势写得淋漓尽致。观海因位置不同而感受不同,曹操站在山上,视野开阔,故从大处落笔,将大海的苍茫浑然气势展现出来。而山岛的巍然又一下子夺去了诗人的注意,从而引出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之语。而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为是山水景物之作,山水景物不过是作者抒情之依托,在那大海吞吐宇宙气象中才让人有了胸襟的开阔,诗人那踌躇满足、建功立业的抱负才屹立于读者面前。

  正所谓“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诗人眼中的景很多时候并非景,只不过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寄托罢了。在诗歌鉴赏中,通过对情和景的把握,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将情景融合起来,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通过景来观作者的情,从而深入理解诗歌。

  四、悟诗歌蕴涵的意象

  诗歌最注重意象的塑造,无论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我们甚至可以说,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歌不算是诗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悟到诗歌的意象,就把握注重了诗歌的内涵。当然,在指导学生对诗歌意象进行分析时,还要具体从意象的作用来分析。

  大致说来,诗歌意象的第一个作用是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即为朋友离别时的萧瑟和落寞而发。很多诗歌也借助意象来塑造一定环境,这在边塞诗和山水诗中较为常见,如王昌龄《从军行》的“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当然,诗歌中意象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以意象来塑造意境,意境和环境又有所不同,意境多为诗人通过多个自然景物而雕琢出的一个境界,是立体而丰富的,常常给人以“入其境”之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极写大漠、长河的平坦空阔,从而描绘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大漠”“长河”是大自然的真是写照,因为大漠之“大”,才有了“孤烟”之“直”,因为有长河之“长”,也才有了落日的“圆”,当大漠中孤烟直直地冲向天空,当傍晚的夕阳落入山腰,一幅宁静致远而又雄起壮丽的景象依然在脑际中生成,这才是诗歌之意境。有时,诗人也会用诗歌中的意象来渲染情感,从而奠定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明显地透露出一种伤感,让人心中猝然受寒,似要被诗人的伤感给冰住一般。此外,诗人还常常借助意象来抒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只要抓住了诗歌中的意象,从上述的几个步骤一一做起,对诗歌的鉴赏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由此可见,诗歌的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间来不得虚假,也没有捷径可以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读、多查、多讨论中去品诗歌、说诗歌,这样,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鉴赏也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左巧荷.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2]王晓媛.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5).

  [3]梁建.初中诗歌鉴赏教学刍议[J].文教资料,2010(36).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篇3

  关键词:宜兴紫砂陶;徐门紫砂;女性;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18-02

  宜兴紫砂陶自衍生至发展与女息相关。从徐门紫砂家传的脉络中就能看出女性的重要作用。她们的创作力在家族艺术中滴水穿石,渗透发酵,完整了徐门紫砂独特的风格,使其声誉传扬千里,在几代人共同的努力下,传承了,把握了,推进了,生生息息,世世代代。

  宜兴紫砂,人才济济,紫砂技艺,薪火相传。徐门紫砂世家,从民国时涉足紫砂的徐锦森开始直至今日到我这儿,已沿袭五代,从事紫砂事业一百多年,人员近五十人。其中有广为人知的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徐汉棠与徐秀棠兄弟,还有徐汉棠的长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达明。身为第五代的我和弟弟徐光也从大学毕业后回宜学习紫砂陶技艺,这些都是紫砂文化传承的有力证明。

  宜兴从事紫砂陶制作者数以万计,而其中却以女性者居多。她们温柔、善良、勤劳,一生默默为家庭、为生活案头伏作,不辞劳苦。徐门家族中就有一些这样的女性,她们默默无闻为家庭付出,亦为紫砂事业做出贡献。其中我最为了解的有徐祖纯的夫人邵赛宝女士,徐汉棠的夫人王庭梅女士,徐达明的夫人王秀芳女士。她们是婆媳三代(图1八十年代全家福从左向右从上至下第三排第五位邵赛宝女士,第二排第三位王庭梅女士,第四位王秀芳女士,手中抱的小孩是作者),三人无一例外很早就接触紫砂艺术,婚后为家庭付出心血,为丈夫创作赢取大量时间,悉心培养子女,助其代代成为紫砂行业的中坚力量。这些均彰显出她们在徐门紫砂技艺传承纽链上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席位,以及中华民族女性优秀的传统美德。

  邵赛宝是我的曾祖母,上袁村邵大亨的后裔,出身紫砂陶艺世家。她的父亲邵云甫,膝下六子一女。邵步云和三个儿子邵茂章、邵、邵全章都为当时紫砂名手。邵赛宝自幼小受家庭熏陶喜爱制作紫砂陶。

  30年代初曾祖母与曾祖父徐祖纯结婚,同时把家传的紫砂技艺带进徐家。当时徐家已经营“徐记福康陶器店”,全家合力制坯,以“海寿星”、“放寿星”、“顶海寿星”等日用壶为主,“龙蛋”、“洋桶”为辅,亦销售少量的小“寿星壶”,产品远销天津、营口等地。当时邵赛宝主要协作徐祖纯制作花盆、花瓶(图2长方美人瓶),先后生育六子一女,在她的悉心教养下,四个子女走上紫砂艺术之路,其中徐汉棠、徐秀棠兄弟终成就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55年“汤渡陶业合作社紫砂工场”(后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徐祖纯、邵赛宝夫妇双双加入。当时百业待兴,生产条件异常艰苦,夫妇俩将紫砂制作成型设备无私入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制陶工人。两人潜心制壶,还做茶盘、五子盘、七子盘及花瓶等,恪守严谨,直至退休。

  曾祖母邵赛宝婚后的生活年代正值紫砂陶业萧条期,她一方面不辞辛劳操持家业,相夫教子,另一方面,为了生计只能大量制作紫砂器养家糊口。邵赛宝作为一代女性强大坚韧的内心感染了家里每一个人,为未来的家族事业及子孙崛起赋予了重要精神力量。

  王庭梅是我的祖母,1933年出生在宜兴县大浦乡汤渎村一书香门第,父亲王鸿磐是当地知名人士,做过老师,代过乡长。王庭梅儿时入私塾念书,小小年纪就对绘画、剪纸等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新中国成立后,风华正茂的王庭梅刚满17岁,因有兄长关照,来到了宜兴县丁蜀镇蜀山老街,在东坡书院读书。1952年王庭梅与徐汉棠先生成亲,随后跟随先生迈入紫砂艺术殿堂。1958年她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在成型车间专门制作水平壶,大小尺寸均涉及过,有二杯、四杯、六杯至十二杯,直至1978年退休。

  退休后,勤劳务实的王庭梅继续从事紫砂制作这项事业。当时她的两子一女一媳都已跟随父母从事紫砂陶创作。在整个家族积极创新精神的带动下,王庭梅开始尝试制作微型壶。刚开始她制作手掌心般大的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她总结出想要做好壶,先要配套好工具。于是她逐渐设计制作出一整套微型工具,有:转盘、木拍子、竹拍子、矩车、刀、尖刀、明针、篦只、线梗、独个、针子、挖嘴刀、虚坨等。随后便开始专攻手捏微型紫砂壶。王庭梅承袭了传统的紫砂成型方法――泥条镶接拍打法。她制壶的难度在于拍打出直径小于5 cm的壶身和制作安装相当于面条粗细的嘴、把,并完全按照手工紫砂成型的技法和程序来完成。制作一把大壶也绝非易事,何况一把指尖小壶呢!

  在这个快乐又艰辛的过程中,王庭梅先创作了一套壶身直径在3.5 cm至4.5 cm的“微型什锦组壶”,大家看后连连惊叹。由于她的心思细密,手艺精湛,壶越做越小,直至后来设计制作出壶身直径在1.6 cm至2.5 cm的“仔型什锦组壶”(图3),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研究宜兴紫砂艺术的学者,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谢瑞华女士,特意来做专访并报道了王庭梅的创作历程。观王庭梅所做的手捏微型紫砂壶,犹如观赏紫砂家族中的珍珠。大的如同火柴盒般大,小的仅有小指头般小。无论做的再小,仍不失传统宜兴紫砂壶泡茶的基本功能。它们或制作纤巧、隽秀雅丽,或制作浑厚、造型古朴。这些茗壶小品盖缝严密,却又能通转自如,实在是大壶之缩本,民间艺术之精华。

  祖母王庭梅的生活年代在宜兴紫砂的复兴期,当时徐门紫砂如雨后春笋人才辈出,受到鼓舞的她创作出自己的微型紫砂壶,同时这种了不起的创作精神也感染了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

  我的母亲王秀芳,1954年生于蜀山,接受了新中国成立后完整的十二年基础教育。1973年进入宜兴紫砂一厂成型车间,跟随名艺人高洪英、束凤英学习紫砂技艺,打下了扎实的功底。1978年母亲与我的父亲徐达明结婚,即跟随公公徐汉棠大师学习,潜心制壶,期间亦在朱可心老一辈艺人身边学习紫砂技艺,受益非浅。勤勉好学的母亲1989年又去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造型系深造,对艺术的感悟有了系统的贯穿和提升。王秀芳自从与徐达明结为伉俪之后,学习勤奋,工作专注,制壶严谨,淡于名利,几十年如一日视制作紫砂陶为毕生要走的艺术之路。坚定美丽的她善于以竹为题材,以壶的特质体现竹的内涵,在工艺技法中挖掘实用价值,从传统传承直达艺术领域,终走上当代紫砂自由探索之路,强烈的创新意识足以使她济身新一代女性陶艺家行列。

  早期作品“双竹提梁壶”、“一节竹段壶” (图4),以及近年制作的光素器曼生壶造型简洁,古朴典雅,均为上乘之作。

  母亲制壶功底好,传统技艺精深,创作意识强,是我身边的良师益友。她谨遵徐门制壶传统,沿袭优秀门风,教我领悟艺品艺德。母亲经常与父亲徐达明探讨壶艺,潜移默化中指引了我,凝聚着我们三人的创作力量。记忆中的母亲早起晚作,伏案挑灯,专注辛劳,包括现在舒适的生活条件下,仍朴实简单,日日作壶。她的艺术活力,创作快乐同时感染了我,更激励鞭策着我,使我执着奋进,欲攀高峰。

  我以女性的角度去看家族的三代女性长辈,从同行的位置学习研究她们的经历造诣,再借助学术的理论总结各自的成果,终发现是紫砂找到了她们,家庭成就了她们,她们的精神世界如此放松,学习领域原来没有局限,艺术的自由跨越时代,游弋生活,被发现于心,感悟后,又归入自然。对艺的坚守,对质的颠覆,我也要轻装上路,追寻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钱剑华.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篇4

  1、养儿子任重而道远,加倍努力啊!

  2、天公作美,护佑在下,天降麟儿,弄璋之喜。小儿无赖,就爱使坏。想要你亲,想要你抱。略备薄酒,聊表谢意。欢迎光临,不胜荣幸。

  3、xxx同志:如此高的生产效率,可喜可贺!恭喜恭喜!

  4、恭喜某某喜得贵子,事业后继有人,香火永蓄,寄望公子茁长成长,早日成才,子承父业。

  5、天赐麟儿,一身霸气。母有此子,必以他为傲。父为此子,引以为自豪。祝此麟儿,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6、恭喜恭喜!***哥喜得贵子升格当了爸爸,我们也可以沾光普升一级

  7、在大家的期待中,我家的宝宝终于满月啦,为了记录宝宝成长的一段经历,特邀请你来参加满月宴,观赏我家宝宝杂耍能耐,聆听我家宝宝欢声笑语,拥抱我家宝宝温软身体,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幸和喜悦!

  8、祝这个可爱的孩子, 我祝他健康成长, 快乐幸, 将来一定事业有成。

  9、(姓)家聚朋贺转觞, 滔滔江水贵命祥, 硕士博才人中强. 长风相顺伴安康. 命生不凡春秋畅. 百事如意轻歌扬. 岁月风雨成器长。

  10、宝贝,我们都爱你!健康成长,长命百岁,越长越聪明,越长越乖,越长越漂亮;也祝孩子爸妈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姑姑叔叔等所有亲人愉快健康。

  11、感谢我们的亲家,培养了这么好的女儿,端庄秀丽,知书达理,勤奋好学,善解人意.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对你们付出的辛苦.心血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亲属潜移默化的影响功不可没,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对你们说一声谢谢;

  12、十月艰辛一朝分娩,随着宝宝呱呱降生,我们初为人之父母,惊喜之余疯狂之后,迫不及待喜讯分享,特设酒宴办满月酒,邀请亲朋好友就席,望宝宝的天真可爱,给大家带来幸运吉祥。

  13、祝小宝宝健康成长,平安快乐。

  14、欣闻喜得贵子,特向您和全家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15、近日家中有喜,添丁喜得贵子,为了表示庆祝,酒店摆上酒席,邀请四方亲朋,特别邀请于你,望你捧场参加,也可沾点喜气,祝你一起同喜,万事大吉大利。

  16、"久违候教,时切遐思。望云树于邕城,赋霜葭于漠北。正欲修书驰候,思奉云翰先颂。披诵之余,敬悉阁下得占弄璋之喜。想天上石麟,他日定属栋梁之器。曷胜额颂,兹奉上(礼物名称),伏维笑纳。肃贺麟喜。并颂俪安。

  17、贺满月 钊业宏伟延龙脉;祝长生 年功卓著耀祖宗。

  18、我家有宝初长成,全家上下齐呵护;迷迷糊糊小东西,不识他爹和他娘;小嘴嘟嘟吹泡泡,有人亲亲眉眼笑;白白胖胖分量足,全家上下乐翻天;诚邀君来同赏宝,另有好宴相招待;君乐我乐同欢乐,喜事好事共分享。

  19、值得记念的日子,世界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美好,满月快乐。

  20、搏击蓝天何须一月,航行碧海更有双亲。

  21、在xxx得子之日,我前来贺喜,愿新生的小宝贝给你们带来数不尽的快乐!祝小宝贝: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22、在xxx得子之日,我前来贺喜,愿新生的小宝贝给你们带来数不尽的快乐!

  23、恭喜!恭喜!祝愿小毛毛分健康、聪明、漂亮!!!

  24、瑞世有祥麟已为德门露头角 ;丹山翔彩凤还从华阀炫文章 。

  25、希望你的宝宝健健康康成长。前途无量,大展宏图,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6、恭喜,请把你的经验与我们这些单身汉共享。

  27、祝小宝宝,健康成长,人见人爱,聪明活泼,将来考个名牌大学,前途无量!

  28、祝小宝贝: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29、祝福小儿满月赢 郑重装扮待月悬 亦趋亦进若神仙 佐天还要进八斗 健硕勤学飨父母 康乐人生诗书行 成就栋梁遂高志 长勒功绩耀门庭

  30、恭喜恭喜!xxx哥喜得贵子升格当了爸爸,我们也可以沾光普升一级。祝愿小毛毛分健康聪明漂亮!

  31、恭喜恭喜!家庭美满幸福,宝宝天真可爱。

  32、清爽夏风拂面吹来,吾家公主欣喜而至,幸快乐弥漫全家,我们特备满月喜宴,恭请你来参加,希望这次宴席是你最美好的回忆。

  33、璋弄瓦欢喜宴,高堂满座齐庆贺。愿得此子平安生,成就未来栋梁材。

  34、感谢六的大度,大气.大家风范,感谢我们儿子慧眼识珠;

  35、祝小宝宝健康成长,平安快乐!

  36、千金千金不换,喜庆掌珠初满月。百贵百贵无比,乐得头冠贺佳年。

  37、孩子,愿你快快脱去幼稚和娇嫩,扬起创造的风帆,驶向成熟,驶向金色的海岸。

  38、也顺便谢谢我们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看着儿子走进婚姻的殿堂.

  39、人说养儿来防老,我却爱女一般好。如今喜事从天降,喜得千金愿得偿。脸庞似父眼似娘,活泼可爱惹人疼。眼看出生快一月,摆下酒宴请亲朋。敬请光临!

  40、久违候教,时切遐思。望云树于邕城,赋霜葭于漠北。正欲修书驰候,思奉云翰先颂。披诵之余,敬悉阁下得占弄璋之喜。想天上石麟,他日定属栋梁之器。曷胜额颂,兹奉上(礼物名称),伏维笑纳。肃贺麟喜。并颂俪安。

  41、呱呱坠地,运临门全家人欢腾不已---喜得贵子,请帖寄去来邀你,等你喝喜酒哟。亲朋好友来喜气气紧跟来,小宝定然平安健康快乐更茁壮。

  42、(姓)家得凤三十天, 佳美俊俏喜颜添, 怡然自得迎客笑, 玉女如花降人间。感谢为九和六新婚典礼付出心血和智慧的所有亲属, 朋友和工作人员!

  43、(生肖)年之后,虽巾帼之身他年定可胜须眉。盛世乃出,看满月祥云来日必能展宏图

  44、"正切驰思,忽传雀报。得悉君家有掌珠之喜,敬贺敬贺。盖桂子将荣,海棠必为之先发。矧他日乘龙获选,射雀征祥。既有冰清,自来玉润,更为可贺。附陈(礼物名称),不足为礼,聊以伴函。顺颂潭祉。"

  45、含璋弄瓦欢喜宴,高堂满座齐庆贺。愿得此子平安生,成就未来栋梁材。

  46、一个小宝,呱呱落地,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喜气;不知不觉,满月来到,约来了亲友,办了桌酒席;特意通知,请你牢记,分享了快乐,品尝了甜蜜。愿你一起来,幸乐开怀!

  47、感谢九的各位长辈和亲属对九的关爱,关照;

  48、正切驰思,忽传雀报。得悉君家有掌珠之喜,敬贺敬贺。盖桂子将荣,海棠必为之先发。矧他日乘龙获选,射雀征祥。既有冰清,自来玉润,更为可贺。附陈(礼物名称),不足为礼,聊以伴函。顺颂潭祉。

  49、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

  50、在***得子之日,我前来贺喜,愿新生的小宝贝给你们带来数不尽的快乐!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篇5

  关键词:曾国藩 和谐 家

  清末大儒曾国藩一生修家书千余封 ,内容大都是训诫兄弟,协调家庭关系,整伤家庭生活,子女励志勉学 ,读书做人 ,立身处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 ,现读来不乏熠熠闪光之处。曾国藩的家训伦理思想中与当今时代联系起来就体现在和谐上面。自我和谐了,才能家人和谐,家人和谐了才能与邻和谐,最后才能天下和谐。

  一、修身养性的自我的和谐

  曾国藩把《大学》之纲领当作自己立身切要之事,对格物进行了一方全新的解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对格物的本质理解使得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体现在格外物和格内物两个方面。

  曾国藩认为,在对外格物即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最重要的是谦敬。他强调 “家中男女老少 ,总以习勤劳为第一要义 ,谦谨为第二要义 。劳则不佚 ,谦是不傲 ,万善由此生矣。” “谦”具体从求学和为人两个方面来说。读书要虚心“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井蛙之窥天。”学海无边 ,学无止境 ,只有虚怀若谷 ,刻苦钻研,方能成为有识之士,建功立业,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若是稍有所获 ,就洋洋 自得 ,甚至目空一切 ,就会因虚浮轻薄而一事无成。为人谦逊 对人恭敬是“谦”的第二个方面。谦逊是恭敬的基础 ,有谦则恭 ,无谦不敬。茫茫人海 ,芸芸众生 ,各有短长,择其善者而从之。洋洋自得 ,趾高气扬是不可能与人和谐,和平共处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谦敬,曾国藩从两个方面来做的。孔夫子有言,做人之道“敬恕”二字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不愿的事情 ,也不能施于他人。只要能做到敬恕二字 ,设身处地 ,推己及人 ,将心 比心 ,就能使人际关系和谐通达 。再者就是要出去心中的“伎”。何谓“伎”者 ,“伎”乃嫉贤害能 ,妒功争宠。在其家书中曾给出这样的说明“己掘忌人能 ,己塞忌人遇 己若无事功 ,忌人得成务,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 势位苟相敌 ,畏逼又相恶 己无好闻望 ,忌人文名著 己无贤子 孙 ,忌 人后 嗣 裕 ,但 期 一 身荣 ,不 惜 他人污。”面对待左宗棠的讥讼交恶 ,曾国藩更是以宽容和谦敬之心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贤者风范 ,最终使左宗棠尽释前嫌 ,低头臣服。可能在诗歌和书法方面比不过左宗棠,但清朝18个行政省,其中的14个行政长官是曾国藩的学生,可谓是人才辈出,而左宗棠的帐下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担当重任了。这与曾国藩的敬恕精神体现的宽容待人,修身养性不无关联。

  同时曾国藩在其家书中也提到对内格物即要求自己要修身,必须“慎独”,继承宋明儒家“慎独”的修身传统。所谓“慎独”就是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和儒家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曾子之所谓 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槐,俯木作,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都不外乎“慎独”二字。做到这点才能够“内心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也就能“天君泰然”。便找到了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养成了勤勉、 谦谨的性格,达到明哲保身。

  二、孝悌基础上的家庭和谐

  中国古代社会“祀” 的第一要义便是“孝”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是中国传统家庭理论的核心 ,是维系中国传统家庭稳定、和谐的根本。“孝梯”是儒家家庭伦理的基石 ,也是整个传统社会伦理体系的逻辑起点。在曾国藩家书中的教育理念里,孝顺是第一位的,因此, 他从小就要求孩子们做到这一点, 不能有半点马虎,并且以身作则,带头饯行孝悌。由此,以孝悌为基础的家庭和谐理念形成。

  孔夫子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健在,不宜远游,曾国藩理应在家尽孝道,服侍父母。国难当头,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曾国藩只身赴京任职,带领湘战东西南北。实属不易。但是一封封家书然父母不牵挂,做到了“游必有方”。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说道: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帐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昔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更甚者,胡须的储留也要听从父亲的旨意“前父亲教男养须之法,男仅留上唇须,不能用水浸透,色黄者多,黑者少,下唇拟待三十六岁始留,男屡接家信,嫌其不详,嗣后更愿详示”

  惨闻母亲大人过世后,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余德不修,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惧之久矣。不谓天不陨灭我身,反而灾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隐愚大罪,不可胜数,一闻此信,无地自容。出家辄十四年,吾母音容,不得再见,痛极痛极!不孝之罪,岂有稍减之处?母丧未除,曾国藩“断不敢受官职,则二年来之苦心孤诣,似全为博取高官美职,何以地吾母于沧下?何以对宗族乡党?方寸之地,何以自安?”

  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示训是尽孝道,对兄弟的帮助教育曾国藩也当做尽孝道。曾说“余尝语贷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幸甚幸甚!”在对诸弟的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对待功名与孝悌,强调功名要有益于孝悌。在中国古代 ,人们皆认为“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以“学而优则仕” 来光耀门嵋。科举也就自然的成为至高的学问。但是,曾国藩却时刻告诫家人为学无论如何不能遗忘孝梯 ,即“为学 ” 要高于“为人” 。科举之贵 ,在于承欢养亲 ,这是必然的。在写给四弟中的书信中写到:“ 吾所望于诸弟者 ,不在科名之有无 ,第一则孝梯为瑞 ,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 ,毋徒汲汲于进学也。” 在曾国藩这一思想的影响下 ,其弟其子对科第仕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四弟曾国演一辈子就在家乡侍奉长辈 ,整顿家业,其子曾纪泽也“绝意功名” 。第二,劝勉诸弟切勿恃才傲物。“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举出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的事例在劝勉各位兄弟。他还说到: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要求兄弟们,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第三,勤俭持家。曾国藩的节俭 ,是受其家风的影响。其父曾麟书,一生节俭。他在山村教育子弟,经常告诫曾国藩 “ 仕宦之家 ,由俭人奢易 ,由奢人俭难。”曾国藩作为同辈长男 ,从持家开始就将“ 俭 ” 字放在头等重要的位子。他要求家人不着华服 ,不用奴婶。男丁下田耕地,妇女纺纱织布。还要求女人们做出的鞋子送给他验收查看,儿媳妇及女儿每月要做多少针线活 女儿婚后不准长住娘家 老家的丫环长大了要嫁出去。第四,制定家规,人人执行。以“家勤则兴, 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 永不贫贱”十六字为方针的家规, 他规定家中男子每日必看、读、写、作,女子需衣、食、粗、细,缺一不可, 并由曾国藩亲自检查验收, 凡居家中的儿女、 弟妹, 乃至侄儿、 刚进门的媳妇都要求遵照执行。还给出了家人课程表,涉及面极为广泛,从应事要求主敬严肃到“谨言、刻刻留心”,从“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的简单生活起居到“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修身养性之方法,从读史问学到“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金寡,气之盛否”种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一系列的宗法家庭规定维系着曾家的和谐与发展,使得曾家代代出英才。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等一大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都是曾国藩遵照他的教子理念培养出来的。可是说曾家的兴旺就是孝悌基础上家庭和谐的产物。

  三、爱之敬之的与邻和谐

  与邻居和谐在曾国藩家书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是和宗族姻党的相处以及与官府衙门的关系上。

  首先,曾国藩非常看重与宗族姻党的关系。要求自己和家人犯事尽量不扰邻。其母亲大人去世,在开弓散讣一事上,是这样要求的“开弓散讣,不可太滥,除同年同乡门生外,惟门簿上有来往者散之,此上不可散一分,春单请庞省三先生定,外间亲友,不能不讣告寄信,然尤不可滥,大约不过二三十封。”曾国藩不但尽量做到不扰邻,而且还尽量“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 在写给自己澄弟的家书中写到:“发卷所走各家,一半系余旧友,惟屡次扰人,心殊不安”“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曾国藩还敦促澄弟: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不扰邻还体现在不随便谈论邻里乡亲。对自家子弟好开口道人长短更严加批评。 “贤弟欲戒子弟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

  与宗族姻党相处,曾国藩不仅要求做到不扰邻,而且更要求自己和兄弟都要爱之敬之。“至于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要概爱之敬之。”此刻未理家事若便多生嫌怨,将来当家立业,岂不个个都是仇人,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人也”。想得更远的是,曾国藩认为如果自己被罢官,回家生活依然需要依靠宗族姻党,认为:“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对于入室偷窃的贼人的处置这样的小事上也是尽量不给乡里乡亲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自己的澄弟办贼一事上,曾国藩在家书中这样写到:“澄弟办贼,甚快人心,然必使其余志人等,知我家是图地方安静,不是为一家逞势张威,庶人人畏我之威,而不恨我之太恶。”贼人处置之后也是要求“不特而上不可露得意之声色,即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矜的意思。”最后,曾国藩要求家人做到,邻里乡亲有喜事,必前去贺之。从严格要求“不扰邻”到“敬邻爱邻”面面俱到,构建了与邻和谐的蓝图。

  自己在外为官多年,那么对自己家乡的父母官,以及与衙门的关系,曾国藩又是怎么样处理的呢?在他的家书体现出来的是:不亲不疏,若远若近。不阿谀奉承,也不恃一时之官爵为难当地父母官,仍是以谦谨二字为主。对于新官加赋的情况,曾国藩是这样要求:新官加赋,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对于民告官,也是要求“我家不必入常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诞,乃为得体;为民除害之说,为辖之属言之,非谓去本地方官也。”

  四、现实意义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任务是建设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离不开家庭和谐。古训道,“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既是一种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更是一种清旷豁达的生活境界。国以家为基。家以和为贵。曾国藩家书传递出来的是一幅完美和谐的家庭拼图。在家中曾国藩中扮好自己的角色,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先做到了与己的和谐。然后以情晓“安”,以静至“和”,带领兄弟家人,用心来构建,经营和维护一个和谐家庭。最后与邻友善,创建了良好的邻里关系。如果用曾国藩家书中和谐理念来营造一个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如果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成员,都能够修身养性,富有责任感,富有谦让之心,富有关爱的美德,那么,我们和谐社会所倡导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在是一句空话,不再是政治家的口号,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将会如约而至。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2]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篇6

  当然,笔者在此只是乱发感想,作为一个普通的营销人,俺从学术上评价曾国藩好比班门弄斧,难免贻笑大方。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与《评点曾国藩家书》笔者囫囵吞枣的读了两遍,所注意与感触最深的,不是阶级斗争,不是权谋与厚黑,而是曾氏由一介农家子弟、文弱书生成长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个人成长与奋斗史。或许,这对营销人具更大的启迪作用。

  一、 失意与打击: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虽说最终位及人臣,于剿灭太平军后封侯。为汉人在清一代官级最高。但曾氏一生,命运的打击与痛苦从未停止过:

  一生体弱多病,早年进京赶考,肺病复发,差点一命呜呼。幸得略懂医术的好友欧阳兆熊悉心照顾,才勉强捡回一条命;

  一生癣疾成绝症,每遇变故或心情低落即奇痒难忍,直抓得皮屑满地、血肉模糊。曾氏常为此觉得生不如死,人生毫无乐趣可言;

  育有三子六女,长子夭折,六女除满女(湖南方言为最小的一个女儿的意思)曾纪芬高寿安享晚年外,其他五女或早夭,或郁闷而死,或难产而死,五个女儿婚姻大都不幸嫁的全是纨绔子弟。

  四兄弟有两个死于战争,六弟曾国华率部轻敌,结果至三河惨败,六千湘军全军覆没;

  创建湘军初期,朝庭不信任,湖南、江西地方政府勾心斗角,不仅不给资源,还暗处挖墙角使坏,让曾氏有苦难言;

  亲率湘军初战失利,跳河自杀未遂,幸亏湘军另一支塔齐布营于湘潭初战告捷,总算挽回一点面子。心灰意冷之际决定再次自杀,幸被左宗棠大骂一顿后恢复斗志,得以重整队伍;

  自己亲自现场指挥战役无一胜绩,落得个不知兵的骂名,此后自己也知趣不再决胜现场;

  江西战场三次被石达开打得落花流水,有两次差点连老命也不保。一次幸得部下营救,另一次太平军围攻南昌,曾氏于城破欲自杀之际,恰逢太平军内乱,石达开率部回南京勤王,曾氏才得以捡回一条命;

  江西战场与太平军周旋几年,无战功可言,朝庭与地方谣言四起,曾氏于父丧之际不打报告跑回湖南湘乡守孝,结果被朝庭“弃置一边”,曾氏一走,江西战场由胡林翼指挥,结果战况急转直下,湘军在江西战场连战连捷,把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曾国藩迎来人生最低谷;

  处理天津教案晚节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 …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我隐去曾国藩的名字,各位还会只是羡慕的眼光看待曾氏吗?也许常人在其中的一两个打击下,早已心灰意冷了,而曾氏却于屡战屡败之际,卷土重来,收拾队伍屡败屡战。

  曾氏为何有如此坚强的性格?唐浩明的《曾国藩》与《评点曾国藩家书》中给了我们答案。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点,一是湖南人王船山一脉湖湘学派讲究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大道理不是用来说的,而且要去实行的。曾氏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儒者,而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儒学大家。曾氏早年追随湖南大儒唐镜海研习理学,身体力行圣贤之言。二是湖南人的地域性格,湖南人有什么性格?用湖南人自己的话来说叫“蛮霸”,蛮霸有蛮横霸道不讲道理等负面的意思,也有刚烈执着的意思,这种性格于军事上,确实造就了湖南近代将星如云、人才汹涌的局面。晚清至民国有一句流行语:若要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三是与家庭教育有关,曾氏刚强的性格,与其祖父星冈公的教育分不开,曾氏祖父常以“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好汉打脱牙和身吞”激励与教育孙子辈。曾国藩也常以“天下事者激与逼着成其半”来自我激励。湘军创建初期地方并不看好,常为八旗与绿营耻笑。晚清太平军起义及地方匪乱,清政府允许各地方上自行组建团练剿匪。最终做大做强的也只有曾国藩组建的湘军一支。

  至于说曾国藩的性格全是阳刚的一面,那道未必,从他决定组建湘军时的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以及在日后的军事活动中在家书中表现出的退缩、保守、消极、过度忧虑、抑郁成疾等可以看出,曾氏同时也是一个十分软弱的人。曾氏自己认为,自己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得自于父亲的遗传,而刚强的一面得于母亲的遗传与祖父的教育。曾氏勤于修身,严于律己,敢于向自己的弱点挑战。最终能扬长避短。实际上,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正常人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弱的一面。一个人的性格虽然有遗传的一面,但自我改造对于完善自己的性格也是可以的。曾氏面对人生打击,适时较好的调整了自己为人处世之法;曾氏布衣好友欧阳兆熊说,曾氏一生有三变:由辞赋之学变为程朱之学,再由程朱之学变为申韩之学,后由申韩之学变为黄老之学。一生最后一大的转变源于江西战场不打招呼回籍吊丧,结果被朝庭“冷冻”,一时众口底毁,导致夜不成寐,抑郁成疾。幸有高人指点,说黄老可治心病……再次出山后,一以柔道行之,以至成巨功,再无得意忘形之色。

  二、 修身律己:不做圣贤即为禽兽

  理学家常给人虚伪做作的一面,但曾国藩克己复礼,严格修身的态度与行为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曾氏早年进翰林后,在京也有一段放浪形骸的日子。有学者考证曾氏曾酒后狎妓染上性病。但曾氏最终幡然醒悟。从此追随自己的老师理学家唐镜(字鉴海)研习理学,严格修身。其坚持不懈几至于到对自己苛刻的程度。每日勤写日记, “狠斗私字一瞬间”, 勤习书法,攻读诗词文赋及义理之学。在日记中,将自己不符合理学规范的行为一一记录在案。曾氏日记中记载,有次去朋友家宴习,艳羡朋友之妾容貌之美,回来后甚觉不妥,于是在日记中大骂自己私欲太重、修身不严。

  曾氏日记除创建湘军之初荒废一段时间外,其他时间均无大的间断。至于家书,则是一生没有间断。曾氏死后,留下几千万字的家书与日记,这种勤奋程度常人根本难以企及,这些都源于曾氏严格的律己修身的精神。

  曾氏律己修身之严,还突出体现在他节俭上。曾氏节俭到何种程度?曾的布衣幕僚、平民知己赵烈文有详细记载,例如其同治六年九月初六记可见一斑:“涤师(指曾国藩)来久谭,谭次,师脱马褂置榻上,又少坐即。余取视榻上衣:佛青洋呢面,布里,琵琶襟,极短而小;盖寒士所不屑者,为之太息不已”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作者以自己的亲眼所见,为我们刻画了无先例的节俭总督形象。身为大学士、两江总督,且手握重兵,每日经手的金钱千千万万,而自奉之节俭到如此地步,在古代官僚中能有几人?

  古人云:取法乎上,可得其中;曾氏早年立志“不为圣贤即为禽兽”。以古人中的“圣贤”为榜样。曾国藩心目中的古代圣贤按德行、文章等指标来分大约有四类共三十几人,曾国藩不仅身体力行向他们学习,而且将这三十几人画像,刻于家乡石上,勉励后世子孙也向他们学习。这有点象我们现代人说的“向成功人士学习”。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成功人士学习,无时无刻都可以榜样激励自己。从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行为,最终达成自己的理想。

  营销是一种工作自由度比较大的职业,面临的诱惑也比较多,酒色财气四者随时都可以让营销人失去方向。曾国藩的修身律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三、 忠于理想:虽南面王亦不如此

  曾国藩除理学家身份外,本质上还是一个文章大家,曾国藩的最大兴趣在于即吟诗作对,作文论道,自己一生渴望的,是在学术与文章上取得成就,于青史留名。对于南面称王并无多大兴趣。晚年曾氏于军功上封侯时,仍悔恨自己在学问与文章上无所建树。当然,曾国藩确实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所维护的伦理价值无非是忠君爱国,尊王攘夷那一套。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曾氏也是一个忠于自己理想的人,而不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湘军攻下南京后,东南半壁江山全在湘军的势力范围,此时只要曾氏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当时清政府已经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曾氏很多幕僚也早已经看出了这点,并找机会多次向曾氏暗示南面称王,推翻清政府恢复汉人江山。但都被曾氏严辞拒绝了。连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堂与胡林翼都找机会暗示他。左宗棠有次托胡林翼送给曾国藩一幅对联:“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暗示曾国藩趁此机会自立为王。曾国藩不为所动,将左的对联改了两个字,回绝了左宗棠:“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不可问焉。”以此暗示自己无称王的想法。

  有朋友说营销人都是机会主义者,有奶就是娘,挣钱就是唯一的理想。此种理想笔者不敢苟同。钱当然需要,但一个人追寻自己的理想、忠于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那种滋味与成就感不是单纯的靠钱可以换来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成就了自己的理想,钱自然而然的会跟着来。

  四、 功成名就:半由天命半由人

  纵观曾国藩一生,功名成就让我等凡人不可不敬畏。连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年轻时候都说,“吾观乎近人,独服曾文正。”抛开旷世功名外,曾国藩的幸运也让人羡慕不己:

  道光二十年会试高中,赐同进士,点翰林。曾氏家族五、六百年从未有功名,这次高中连同点翰林,在曾氏家族乃至湘乡算破天荒;此次高中,曾国藩只是赐“同进士”,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相当于XX学历”,而不是真正的进士。曾氏一生常为自己“同进士”出身耿耿于怀。按说当时,同进士要想点翰林根本不可能,只能回老家先歇着,有机会做候补知县,但曾氏确实幸运抓住机会被他混进去了;

  高中之际肺病复发,差点丢了性命,幸得好友欧阳兆熊照顾总算捡回一条性命;

  道光二十七年连升四级,由翰林院侍讲升为二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而此公三个月前还闹着要回籍省亲。但苦于费用不足,没去成。要是真回家溜达一趟,哪来三个月后圣眷天恩之顾。若无此连升四级,更别谈后来号令地方之影响力以组建湘军。这种东西,除开运气外,找不到更好的解释;

  数次战败,自杀未遂;或被人救困与危难之际而化险为夷;

  … … …

  曾国藩的功名与幸运,让我这无名小辈敬而远之之外,更生“半由天命半由人”的宿命想法。其实这个想法到不是我的首创,而是曾氏自己的想法。曾氏在家书中多次反复唠叨,事业之成功与否,人之成名与否,不完全由个人努力而决定,这中间还有命运的安排。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篇7

  一看题目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化而用之,题目乃诗文之精髓。“诗言志。”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内容的体现,尤其是题眼,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围绕诗歌的题眼“归”,我们设计出“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的问题,诗人的情感主线就很好把握了。

  试分析2012年的诗歌鉴赏题:

  全国新课标卷: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从题目“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第一问就很容易解答了,它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行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紧承第一问而来,“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题目为“思远人”,开篇写“红叶黄花秋意晚”,不写人,而写景,有何作用?处于开头,想想结构上的作用,答出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这样就很容易分析出得分点“首句起兴,写红叶黄花秋意晚,点明红、黄乃深秋之特色,渲染离别伤感的悲凉气氛,表达作者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辽宁卷:

  初

  见

  嵩

  山

  张

  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风清瘦出云来。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分析】从题目“初见嵩山”可以看出,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是惊喜。第一问很快就解决了。第二问紧承第一问而来,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果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会有惊喜之情吗?诗人不言嵩山,先从宦游失意写起,先写作者奔走风尘,困顿疲惫,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也引起读者想见青山的愿望。但作者仍不让青山出面,又说“日暮北风吹雨去”,仿佛在人们的期待中又拉开了一道帷幕,直到最后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由于有前面的层层铺垫、重重笔墨的渲染,嵩山的出现才更引人注目,才更有诗的韵味,才更引人体味诗人得见嵩山的特有情怀。

  二看注释

  注释,即注解,解释字句中晦涩难懂的文字,注释作者的生平经历,简介写作背景等。这些注释可以帮我们疏通文意、理解诗文内容。这些注释还可以让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试分析2012年的诗歌鉴赏题:

  四川卷: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分析】由题目“子规”看起,再看注释,结合《琵琶行》中学过的知识“杜鹃啼血猿哀鸣”,联想关于屈原和“秭归”的典故、传说,那叫声“行不得也哥哥”,那叫声“不如归去”,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凄惨,凄切。我们就不难答出第一问“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第二问紧承第一问而来。但在选意象时,我建议应首选“子规”这个意象来作答。如答案: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重庆卷:

  鹧 鸪 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分析】由注释我们明白词的下阕内容,我已经老了,机巧之心早已荡然无存,一向怕人的沙鸥在我面前自在地掠飞。柳溪父老应理解我,我却久已不去溪南旧钓矶钓鱼了。“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早已荡然无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题干问“为何”,我们回答: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久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却了旧钓矶”,表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

  三品意境

  诗歌的主题往往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品意境,先找作者选取的意象,再找修饰语,最后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系列具有伤感之情的冷色调景物,勾勒出一幅萧瑟的深秋晚景图,营造出一种黯淡、凄凉的氛围,传达出漂泊天涯的游子内心深处无尽的孤独哀伤之情。

  试分析2012年的诗歌鉴赏题:

  江西卷:

  江 城 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分析】“杨柳”,在词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说。所以,本词中“杨柳”应该还有象征离别的意思,可指惜别、依依不舍等。更有“动离忧”直接点明“离”,还有“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可见有伤别、怀人之愁情。“飞絮”,乃柳絮飘飞。柳絮飘飞之时,乃暮春时节。“飞絮”与上阕的“杨柳”相对,故“杨柳”代指初春季节。由初春到暮春,韶华易逝。因“柳”与“留”谐音,有伤离别之意。故“杨柳”暗寓男女离别,“飞絮”暗寓青春易逝。因此,这两个常见意象在这特定的情境中就有了以下复杂的情感:伤别之愁,怀人之情,韶华易逝之叹。这样,答案也就很容易拟定了。

  山东卷: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分析】第一问问开头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就要先找意象。意象有“晓路”、“萧萧雨”、“江乡”、正在飘的“叶”等。此“晓路”非彼“小路”。“晓”,乃天刚亮的时候,如“拂晓”、“破晓”、“鸡鸣报晓”、“晓行夜宿”等。再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名句有“春眠不觉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我们不难理解“晓”的含义。结合文题“吴松道中”,结合注释,明确“晓路”就是指清晨起航时。“叶正飘”是叶落之时,乃秋季也。此时“雨萧萧”,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故可拟答案为:开头两句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分析】“孤舟”这一意象,并不是这首诗中孤零零的一个意象,它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这样,它就把作者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舟”前的修饰语“孤”,结合诗题理解,表达了作者漂泊在外,孤寂、思乡之情。

  四析手法

  鉴赏诗文,要想得分,必答手法。手法,乃艺术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结合诗文,仔细分析,明确答出手法,即可得分。

  试分析2012年的诗歌鉴赏题:

  全国大纲卷:

  落

  叶[注]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诗歌的前三联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落叶。第一联和第三联是从作者的角度或其他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第二联写“翻思向春日”和“肯信有秋风”,“思”和“信”的描写主体应是落叶,这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落叶人格化,赋予落叶以人的思想、动作、情感,更形象生动。第二联插入一、三联之间,使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分析】题目是“落叶”,说明本诗的主要描写对象应该是“落叶”,主角应是“落叶”。选写其它的意象,则是运用衬托或对比等手法。最后一联“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中的“君”是对“落叶”的尊称。“君”是主角,“松”是配角。“松”“立”而“君”“落”,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达了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又强化了作者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注]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分析】“软”乃“柔软”,是一种触觉。“红光”是看到的,属于视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运用通感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东山晴后雪景的最爱之情。“涌”即“涌出、涌来”。结合注释,雪后晚晴,四山皆青,唯东山全白。诗歌的题目和第三句,作者写道“最爱东山晴后雪”,现在“软红光里”涌出了银白色的山。即银白色的山像波涛一样涌出来。这里,作者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一个“涌”字,写出了夕阳红光映照下,被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一样涌出的奇丽景象。还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雪后东山之景的最爱之情。

  五答情志

  “诗言志。”作者的思想感情、志向、观点等,必然会成为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点。做诗歌鉴赏题,肯定要答情志。

  试分析2012年的诗歌鉴赏题:

  江苏卷: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分析】“恨”乃“怅恨”、“遗憾”之意。“怅恨”、“遗憾”什么呢?回归文本,“恨极在天涯”,指思念远在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分析】第三句写山月不知主人公的心事,第四句写花自飘零水自流,无人怜惜,无花解语,主人公满腹心事、孤独寂寞。所以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满腹心事、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分析】从结构上看,赏析的是结句,即结尾一句,如果找手法,则为“以景结情”。作者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衬托作者心绪不宁,以“碧云”“斜”落终结心情的低沉——“恨极”。

  浙江卷:

  未 展 芭 蕉

  [唐]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分析】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手法,如将未展开的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这样写,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运用衬托、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自然之美,而且赋予海棠一种沉稳、自主自爱的品格。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爱怜之情。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篇8

  关键词:民族企业家 胡雪岩 荣毅仁 权力寻租审时度势

  中图分类号:F092.6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 Entrepreneurs’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Luo Li(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College, Tai 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Hu Xueyan and Rong Yiren have accomplish something really great in business. Beacouce of a higher state of consciousness that Rong Yiren reached his end-result is very different form Hu Xueyan.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business, Hu Xueyan relies on successful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Rong Yiren support by his signature style of undertone.Of all the money and all the success Hu Xueyan had obtain with the help from the offi cials.Rong Yiren’s achievements depended mainly on his ability to assess the situation. Finally,we know him as the outstanding businessman、State leaders and an extremely patriotic personage.

  Kay words:National entrepreneurs Hu Xueyan Rong Yiren rent-seeking powers assess the situation

  胡雪岩和荣毅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位著名的商人,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谋略胆识,在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中成就了一番商业伟绩。然一个人境界的高下决定其志向的高下,志向的高下决定其眼界的高下。作为商界领袖,不同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两人不同的战略决策,并导致迥异的事业结局。

  1.商场初征的路径选择

  1.1胡雪岩的风险投资策略

  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恰逢中英鸦片战争全面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日长、洋务运动蓬勃兴起,是艰辛与机遇并存的特定发展时期。他出生于安徽贵溪,古称徽州。徽州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有丰富商业内涵的文化概念,明清之际曾形成了最大的商帮――徽商。徽商一方面诚实守信,积极拼搏,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另一方面也具有精于算计、左右逢源的市井商人特质。这是胡雪岩生存的背景基础,也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胡雪岩出身于贫困人家,13岁孤身出外讨生计,19岁被杭州一钱庄老板收为学徒。在这期间,他吃苦耐劳,留心积累经验和人脉,在与各路来往客商的交往之中,逐渐练就了非同一般的眼力,“察人之所未察”。他果断出手,把代收的500两银子私自贷给王有龄进京补实,这种行为无论对钱庄和他本人都冒了很大的风险,但却是深思熟虑后的风险投资决策。年轻有为的胡雪岩不可能一辈子做小二久居人下,要发展必须有贵人相助,但身处底层的他不可能结识贵人。他随时寻找发迹的机会,经过审慎观察,见王有龄虽未中举,但颇有才华,且重情义,此次进京补实缺,将来必有前程,是奇货可居。后来实践证明他慧眼识珠,王有龄果得官爵,并知恩图报,扶持胡雪岩开设阜康钱庄,而胡也充分利用这官场资源,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他准确的判断力和超人的风险投资胆识,还表现在左宗棠陷入困顿之时,胡几乎是以全部家产为抵押,解决了左宗棠军队粮饷短缺的困境,协助他收复新疆,得到左宗棠极大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胡雪岩的风险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以此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被称为“红顶商人”,时有“做官当学曾国藩,经商当学胡雪岩”的评价。

  1.2荣毅仁的“潜龙勿用”战略

  荣毅仁,江苏无锡人,出生于清末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世家,伯父荣宗敬和父亲荣德生兄弟早年经营钱庄,后创办面粉厂和棉纱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先驱。

  荣毅仁是天赋异禀的传统商人,弘毅、敦厚、智慧、并敢于创新,其经商才华在20世纪的本土华商中独占鳌头。他兼具中国传统商人的文化精髓,晋商的敦和诚信之风、徽商的敏学结仕之气皆圆融于身。同时,他成长的年代又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年代,“科学”与“民主”两杆大旗高举,洋务派与保守派、科学与玄学、革命派与改良派等论战开拓了人的视野,活跃了人的思维,引进新文化和新技术的呼声高涨。在此大背景下,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的荣毅仁,接触到了国外资本主义的先进文化,受到民族资本主义思想和新思潮的影响,后来成为派民建的一员。他眼界开阔,思想开明,这为他以后成为一名工商业大资本家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尽管出身工商业世家,但荣毅仁的从商经历是脚踏实地的,从基础做起,从底层做起,从“潜龙勿用”到“现龙在田”,很好地践行着《易经》的智慧。首先担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在这个岗位上充分锻炼,六年后兼任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而后又经过两年出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虽然其有家族资产作为基础,但是这种稳扎稳打、从基幼銎鸬木历使其得到严格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深刻体验到创业的艰辛,这也使他后来面对各种风云时能够表现出临危不乱、以安天下的领导者风范。

  2.飞龙在天的巅峰战略决策

  2.1借势立业,胡雪岩个人财富聚集战略

  在晚清前现代经济的场景里,在传统规范的约束、少数家族的垄断、外国经济势力的强势入侵的笼罩之下,想通过单枪匹马的个体经营活动而致富的空间极为有限,政治是获取财富的有效途径,[1]商人用财富获取权力和官员用权力获取财富的两条腐败套路必然纠结在一起。胡雪岩创造的财富神话,是以官商结合,借势立业为其达成的路径。他曾捐纳取得道员资格,并利用与王有龄的关系湖州公库并办丝行,说服浙江巡抚黄宗汉入股开办药店,终于攀附上左宗棠。

  同治元年(1862),左宗棠的部队与太平军作战,“晌项已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众多。”粮晌短缺使左宗棠困扰万分,胡雪岩以其敏锐的嗅觉认定左宗棠必将是清朝力挽狂澜的重臣,于是决定雪中送炭,于三日之内筹得十万石粮草,顿解左宗棠燃眉之急。从此左宗棠对他有依靠更有关照,提供了大量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的业务,并要求本部清军将攻取太平军时所缴获之物无论大小,悉数存于胡雪岩之钱庄中。另外,在左宗棠受命西征新疆后,所需军费一直不能落实,在胡雪岩的策划与运作之下,左宗棠说服朝廷向外资银行贷款,共借六次,总额达一千六百万两,史称“西征借款”,这些款项与利息的运营全部由胡雪岩经手操办。

  有了资本,胡雪岩便在各市镇广设商号,频繁从事贸易活动,其生意约分两大类,一是利用官场关系经营公权下的商业,例如为政府筹措外资贷款,采购军火、机器等物资,二是经营民用商业,涉及大米、生丝、茶等大宗商品的倒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王国,短短几年“以小贩贱竖,官至江西候补道,衔至布政使,阶至头品顶戴,服至黄马褂”, 在构建了炫目的财富大厦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荣誉。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中有记载:“私财亦二千万。”《一叶轩漫笔》中亦云“富可敌国,资产半天下。”“清史而立货殖传,则莫若胡光墉。”[2]

  2.2审时度势,荣毅仁的家国战略宗旨

  实业救国是荣毅仁的人生经营宗旨。荣毅仁生长在中国近代新旧交替、四处战乱之时,在那个官僚资本排挤、日本帝国主义威逼利诱的战乱年代,他的家族凭借智慧和力量,在解放前开办了包括纺织、印染、面粉、机械等二十多个工厂,均革新传统的手工作坊,应用先进的机器生产,保持与世界领先水平同步,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家族企业。

  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及江浙一带的大资本家多举家外迁,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去了国外。荣氏家族其他成员也陆续离开大陆,唯独荣德生、荣毅仁父子决定留下来,建设新中国。建国后,他成为与政治风云密不可分、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顺势而起的企业家。早期向提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能否转化成为非对抗性矛盾的问题。[3]后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将自己的商业王国无偿交给国家,这一壮举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戏称他“红色资本家”,给予“爱国又有本领”的评价。继而担任恒大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东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工商界的典范。接着是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两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直至五年任期的国家副主席。

  3.商业巨贾的落幕

  3.1公权博弈私权,胡雪岩的败局已定

  胡雪岩以一介商人戮力跻身官场,利用权力寻租,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但成亦官场,败亦官场。这种过分依赖公权力聚集财富甚至发国难财的做法,也将其置于利益纠葛的漩涡。因为商人和官员的行事原则毕竟有诸多不同之处:商人既然以牟利为宗旨,必然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其他因素t少有顾忌;而仰食国家俸禄的官员们则以恪守“廉洁奉公”的圣训为要务,私下纵有各种“灰色收入”,绝不敢公然从官款中挪取。胡雪岩既然通过捐纳跻身官员之列,自然要遵守官场规则。然而他从根本上又是一个商人,总是按商人的谋利原则行事,在代政府向外贷款中浮报利率,将实付利息与应付利息之间的差额据为己有,为自己取得了周转资金并赚取利差,也就是今天的吃“回扣”,自以为是精明机巧,实则涉嫌侵蚀公款,触犯了官场禁忌。

  此外,官场中还存在着残酷的派系斗争,依附于某一政治派别的商人极可能沦为其他派别攻击的目标。在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政治斗争中,胡雪岩靠拢左宗棠,自然就处于李鸿章的对立面。李为了遏制左的势力,打压左的财政支柱“胡财神”,也势在必行。1883年,正当胡雪岩因大量囤积生丝,资金周转困难之时,阜康号遭到了挤兑。[4]官府非但没有及时救市,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反而推波助澜,开始反腐调查,追查刑部尚书文煜在阜康号中所存银两来历不明案件,最后下令“即由顺天府向该号商按照定款如数追出,以充公用”,[5] “所有阜康银号应交充公银十万两,著拨给顺天(府)以充赈需,即由刘秉璋①严行催追,如数解交顺天府,毋稍迟延。”[6] 利用官款过多,与政府官员交往过密,一旦为政治风浪所波及,就难逃倒闭的命运。光绪九年(1883)冬,胡雪岩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票号如多米诺骨牌般纷纷倒闭,传奇财富帝国随之烟消云散,并殃及他票号。“巨家如刘云记、金蕴青皆相继坏事,其余商店接踵倒闭,不知凡几,诚属非常之祸”。[7]

  公权力过于强大且不得节制是传统商人生存艰难的另一因素。在前现代的法律框架中,官、商力量地位不对等,公权力过于强大,且与私人权力间缺乏法律的界分,其代表主体官府可以毫无顾忌地跨入私法的领域。 [8]商人以及其所代表的私人权力有时固然可以附庸于官方谋取商业利益,但就整体而言,则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利用的地位。在官府同商人进行各种交易中,不是契约关系,商人被期望产生利税,在他们破产倒闭时,官府很少考虑其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往往因自身利益受损而翻脸,急于主张自己的“优先受偿权”,甚至还将债务人名下的全部财产都延揽来担保自己债权的实现,损失却只能由商人承受。胡雪岩虽然可仰人鼻息,借公权力牟取巨额利润,却终究难以摆脱火中取栗并最终引火烧身的宿命。

  3.2荣毅仁的华丽转身

  在经历了“”动乱后,1979年,荣毅仁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中国经济格局仍然游离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人们还在争论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荣毅仁首先跃入国际市场的,成为“敢于闯荡国际市场的先行者”。当时“左”的流毒尚未肃清,不少人常常议论中信方向究竟对不对头:“荣毅仁真傻,放着部长不当,却去搞这有风险的新玩意儿,他的苦头还没吃够呢!”有人质疑:“再搞这种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东西,怎么能说得清楚?”荣毅仁却对中国经济拨乱反正的大趋势有最准确最深刻的判断,敢为天下先。他说:“资本主义社会经常使用的方法,不应被视作只适合于资本主义经济环境。”

  他善于创新和利用市场规律,敢于应用新思想,在他的带领下,中信公司开创了多个中国第一:第一个开展国际租赁业务,第一次在外国发行债券,第一个经营房地产业务,第一个开展国际经济咨询业,第一个涉足国际商用卫星通信事业等等,为改革开放摸索路径、积累经验。比如,当时中国急需化纤品,在建的国家重点工程―――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下马导致的损失更无法预料。加之“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封闭式思维阻力巨大,荣毅仁力排众议,提出发行海外债券。他对主管部门领导说:“融资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出了问题我负责。”从而让这个项目起死回生。在国外发行债券,这是新中国成立33年来第一次,一时被誉为“借蛋孵u”的“仪征模式”可谓敢为天下先的模式。

  以政府支持为强大后盾,荣毅仁以其非凡的身份与经历,成为一位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人物。他雍容大度,气宇轩昂,英语流畅,引西方人士侧目。他交友广泛,善结名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是荣家的座上客,美国洛克菲勒、前国务卿基辛格以及世界驰名大企业的首脑几乎都是他的朋友。特别是将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聘为顾问,令舆论诧异。他以政治家的卓越眼光和商人高超的智慧,帮助中央打破当时西方对中国的所谓制裁,让世界有了了解中国的窗口。

  他以当年大上海资本家的“长袖善舞”、财技逼人而所向披靡。荣毅仁办公室有两样东西十分醒目:一是一个大屏幕的电子显示器,屏幕上不断刷新着各种信息、数据,令人眼花缭乱。二是一幅巨型彩照―――荣毅仁与邓小平亲切握手。这是他的智慧与真情的表达。

  在他的经营之下,中信公司成长为一个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扇窗口。“我从1979年担任中信公司的董事长9年以来,共投资、合资搞了209个企业。”[9]中信公司先后在海外发行债券共6次,总金额近6亿美元。还在国内经营外租赁、外汇银行、咨询服务、房地产业等方面的业务,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迅速发展成一个拥有近60亿人民币资产,集生产、技术、金融、贸易、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标杆,成为海外关注度非常之高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风向标之一。《三联生活周刊》李鸿谷评价说他是引发中国市场经济的很重要的一个人物。美国《财富》评选出的1986年世界50位“最富魅力的企业家”中,荣毅仁榜上有名,他是新中国成立近40年大陆企业家跻身此行列的第一人。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评价荣毅仁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懂得国际经济规则、同时又在西方拥有人脉资源的人。

  4.战略眼光高下之考量

  4.1个人视阈樊篱终未超越

  胡雪岩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已然隐含了令其败落的诸多因素:有受洋商排挤的因素 [10],外国商人在不平等条约和武力的双重保护下,大肆倾销商品,开办企业,掠夺劳工,中国商人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应对此类剧变,倒闭停业者众多;有经营问题遭到挤兑的因素[11],有政治斗争与公权力的清算。也有人认为是骄奢导致了“一时灯火楼台,很快灰飞烟灭”的结局。[12]一言以蔽之,战略眼光的不足,人生格局的狭小是其败落的根本原因。

  胡雪岩可谓为富且仁,以博爱为宗旨开设的“庆余堂”,接济世人,并向军队提供药品,也曾解囊支持清政府,赢得胡大善人的美名和爱国商人的美誉。但由于出身于底层,个人修养的先天不足,自下而上创业的艰难,始终以个人为人处世为首要,虽有善举,很难有大的人生格局与高的精神境界,未能从根本上对国家做出贡献。对金钱贪婪,一味地以权力寻租追逐利益,却没有清醒意识到官商结合的巨大风险,没有及时从官商结合的态势中摆脱出来,沦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狭小的人生格局决定其缺乏战略眼光,使他发迹暴富后,不思个体利益的超越,不思对国家、社会、百姓有更多的担当,而是急于享受创业的成果,生活腐败在所难免,“他营造庭园,收姬纳妾,邀友狎妓”[13],他常自谓“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妾,风流一世,此生足矣。”狭隘的个体意识可见一斑。汪康年在《庄谐选录》中分析道:“杭人胡某,富坷封君,为近今数十年所罕见。而荒淫奢侈,迹迥寻常所有,后卒以是致败。”

上一篇:科技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下一篇:优·伴读|未来,少了三个颜色 [当魔鬼靠近天使]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