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远嫁,汉元帝下令立斩画师毛延寿,此后几十年是否幸福?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因形容王昭君的美貌而为她留下的诗句。

  提起,人们对她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并远嫁到匈奴和亲,为汉朝地位的稳固和两方长期安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流芳百世,时至今日还为人们所称赞。

  可是,许多人不禁好奇,如此绝色的美女,汉元帝为什么没有为自己留下,反而送去和亲呢?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画像乌龙,误终生

  竟宁元年,当时是汉朝附属国的匈奴派呼韩邪来长安拜见,以尽藩国职责,并自请为婿。

  和亲在当时并不少见,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经常有和附属国交换质子或者和亲的情况,大唐时期著名的有文成公主进藏等。

  甚至在汉高祖时期,刘邦死后,匈奴的单于竟然向汉朝求娶吕后,这对于吕后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最终只能找了一个外室女子顶替公主。

  匈奴最早只是边境的一个游牧民族,在战国七雄争霸时,默默休养生息,积攒实力,等到汉朝时期,匈奴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屡屡进犯中原地区,这让汉朝皇帝十分头疼。

  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达到了顶峰,在将军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汉朝军队狠狠地打击了匈奴,匈奴的实力遭到大幅度削弱,此时已经难以和汉朝抗衡,便向汉朝求和。

  于是便有了呼韩邪来觐见汉元帝的一幕。

  面对呼韩邪的请求,汉元帝也求之而不得。

  两方已交战多年,百姓叫苦连天,再这样下去可能会两败俱伤,况且只是区区一个女人,又不用动用一兵一卒,于是为了安抚民心,他喜笑颜开地接受了呼韩邪的建议。

  但是眼前有一个问题,宫中并没有适龄女子可以送去和亲,汉元帝又不想苦了自己的宝贝女儿们嫁到那苦寒之地,便下令在宫女中挑选合适的,并应允会善待其家人。

  可是中也没有愿意离开故土远走他乡的人,和亲人选迟迟未定,这可如何是好呢?

  正当汉元帝愁眉不展之时,下人来报,说有一名叫王嫱的宫女自请去匈奴和亲。

  汉元帝诧异地挑了挑眉,心想,怎么还有人上赶着去受苦?

  不过有人站出来总是好的,总算是解决了汉元帝的一块心病,他也并不在乎此人是谁,他是怎么想的。

  为了不露出马脚,汉元帝将王嫱包装成了一个“白富美”,以此来证明汉朝的诚意,他将王嫱封为“昭君”,赐予了“宁胡阏氏”的封号,随行又携带奢华的嫁妆。

  临行那天,宫中百官为王昭君饯行,当王昭君着一袭红衣,缓缓走到人们面前时,惊得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王昭君有一蹙柳叶弯弯眉,小巧玲珑的鼻子,薄唇微启,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最为动人,让人过目不忘。

  王昭君竟然是个美女!

  汉元帝此时心中十分复杂,按理来说,宫中的美女应该早已被自己挑选成为妃嫔才对,怎么会有漏网之鱼呢?难道中间出了什么差错?

  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箭已在弦上,此事又涉及国政,他也无法撤回命令。

  王昭君是时候出发了,她望着这座困住自己的牢笼,即将前往另一座牢笼。

  秋风起,黄叶飞,马车上的王昭君伸手拨弦,一阵凄婉的琵琶声传遍队伍,树枝上的大雁听到王昭君的歌声,争先恐后地落了下来,从此,王昭君获得了“落雁”的美称。

  望着队伍离开的影子,汉元帝悔恨不已,回到宫中后,汉元帝大怒,令人彻查此事,不久,真相便浮出了水面。

  入宫无宠

  时间回到数年前。

  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一个不到15岁的小女孩正在河边哼着小曲儿,洗着衣服,这就是王嫱。

  王嫱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从小便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家里人的疼爱,又有着过人的容貌,在当地很是出名。

  突然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一个人,开口问道:“姑娘,你愿意和我去长安吗?”懵懂无知的王嫱被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人吓了一跳,经过交谈,王嫱得知此人是朝中的官员,路过时被她的容貌吸引,想将她带回长安,送入宫中。

  王嫱与家人商量一番,家人觉得王嫱有如此美貌,不嫁给一个好人家实在可惜,若真是去了长安,或许会有更好地出路,于是便和王嫱挥泪告别。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王嫱在乡亲们艳羡的目光中踏上了去长安的路,这也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

  初入宫的王嫱便和一群与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姑娘们住在一起,也就是后来的“储秀宫”,每天都有专门的嬷嬷来教导她们宫中的礼仪和规矩,为皇上的召幸做准备。

  闲暇的时候,姑娘们唧唧喳喳地凑在一起聊天,每个人都盼望着自己有朝一日会被皇上选中,一旁的王嫱不禁在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皇上呢?

  机会来得很快,并没有让她们等多久。

  有一天,一个老太监突然带着一位画师来到他们的住处,通知他们皇上要挑选妃嫔充实后宫,命令画师给每一位姑娘画一张画像。

  众所周知,汉元帝十分好色,后宫中美女如云,这样一来,姑娘们都希望这等好事能落在自己头上,于是她们想到了一个办法。

  古时候的画师画像便如同现代的照相机,必须清晰真实,不能有所美化或丑化,待选的姑娘们为了让汉元帝一眼就注意到自己,纷纷拿出自己的细软贿赂画师毛延寿,但是王嫱却不为所动。

  有的说法是王嫱自小清高,不屑于用这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来获得汉元帝的喜爱,还有的说法称王嫱出身普通家庭,没有多余的钱财来贿赂画师,但无论是哪种说法,结果都是一样的。

  所以,即使王嫱美艳动人,还是刻意将她丑化了,将她的眉心痣点在了嘴角旁。

  当汉元帝一张张过目这些年轻女孩的画像时,一张平平无奇的脸映入他的眼帘,他嫌弃地皱了皱眉,将画像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里。

  就这样,王嫱与变凤凰的机会失之交臂。

  往后的几年,在深宫中的王嫱真正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由于没有得到皇上的青睐,她走到哪里都会遭到白眼,受尽了旁人的欺负,她如同一朵娇花,即将枯萎在这冷寂的后宫之中。

  无数个日日夜夜,她都在后悔当初来到长安,暗自垂泪,可是事已至此,她也没有别的退路。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呼韩邪欲和亲的消息便在宫中传遍了。

  人人都对于此事避之不及,不愿意去到那苦寒之地孤苦伶仃地度过后半生,可是王嫱却觉得,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与其在这深宫中孤苦一生,不如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便有了前文那一幕。

  《后汉书》中对此事有记载: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汉元帝下令彻查此事后,很快就找出了罪魁祸首画师毛延寿,并将其斩首示众。

  他万万没想到,多年前的一幅画像,竟然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时的王昭君,坐在前往塞外的马车上,行至路半,队伍经过了一处战场,硝烟已过,只剩下了漫山遍野的尸体。

  王昭君命令马车停下来,走下车望着这些将士的尸体,捡起牺牲士兵手中残损的旗帜,眼角滑下了一滴泪,一股莫名的家国情怀涌上心头。

  大雪漫漫,王昭君默默伫立在雪地中,仿佛是在为死去的将士们哀悼,心里又在想什么呢?是对故土和亲人的不舍,还是对将士们年轻生命逝去的惋惜呢?

  王昭君在此刻意识到,此次和亲,不仅仅是一桩婚姻,自己身上肩负的还有百姓的安定以及家国的使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年轻的王昭君就这样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踏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路。

  香消玉殒

  王昭君到达匈奴后,过上了一阵子幸福美满的生活。

  呼韩邪为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身后是辽阔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已到中年的呼韩邪满脸笑容地拉住了身穿异域服饰的王昭君的手。

  王昭君来自中原,自然吃不惯匈奴人常吃的牛羊肉,而且居住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除了喝水之外,连日常洗脸和洗澡都成问题。

  更严重的是,她与当地人语言不通,日常交流起来十分困难。

  好在呼韩邪不曾苛待她,对她甚是宠爱。看着王昭君因为不习惯当地的饮食而日渐消瘦,呼韩邪便为她请来了一位中原的厨师专门照顾她的饮食,还请人教她当地语言。

  王昭君也尽到了做妻子的责任,两人相敬如宾,不久后,王昭君产下一子,名为伊屠智牙师。

  汉元帝也算遵守了当初的承诺,封赏她的家人,呼韩邪还允许她的家人来到匈奴探望王昭君,看着自己的家人过得很好,王昭君的心中可能也有了一丝慰藉。

  本以为日子就会这样一直过下去,可是天不作美,几年后,呼韩邪病逝。

  当时的匈奴实行“嫂婚制”。

  何谓“嫂婚制”?即迎娶后母及嫂子,在如今看来,这是严重违反纲常伦理的,可是在那个年代,传宗接代是第一要务,实行婚嫂制本质上就是不浪费人口资源,有利于更好地繁衍后代。

  王昭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她怎么能接受如此违背纲常的安排?于是焦急的她请人捎话,老单于已死,希望汉朝能允许她能回到长安。

  如若是汉元帝在位,或许会答应王昭君的请求,但是此时的皇帝已经变成汉成帝了,王昭君对他来说只是一名普通的宫女,一枚用来制衡匈奴的棋子,实在无需为她劳心费力。

  汉成帝拒绝了王昭君,只冷冷地回了三个字:入胡俗。

  无奈之下,王昭君只能按照习俗嫁给复株累单于。

  此时出现了一个很可怕的局面,自己的儿子竟然成了自己新丈夫的头号敌人,复株累单于担心自己这个弟弟某一天会谋权篡位,于是设计将他暗中杀死了。

  王昭君唯一的儿子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丈夫手里,她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积郁成疾,一病不起了。

  此后的11年,王昭君心力交瘁地扮演着一个单于夫人的角色,还为复株累单于生下了两个女儿,直到他去世。

  33岁的王昭君按照习俗要嫁给下一任单于,也就是自己的孙子,这对王昭君的三观和认知无疑是致命性的打击,她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愤恨和不满,绝望地服毒自尽了。

  临死前,王昭君将自己的子女叫到跟前,拉着他们的手嘱咐道,一定要和汉朝世代交好,不要再起纷争,并将自己的坟墓朝南修建,她想在死后也能望着自己的家乡。

  公元前19年,王昭君年轻的生命陨落了。

  她身为单于夫人多年,十分体恤当地人民,深受百姓们的爱戴,人们将她葬在大黑河南面,每当秋天落叶飘落之时,只有王昭君的坟墓前青葱一片,人们便称此地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了避司马昭的讳,将其名字改为“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为民族友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事迹被人们流传至今,成为了一则美谈。

  她远嫁匈奴多年,为当地引进了先进的耕地技术和工具,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将两地和平稳定的局面持续多年。

  只是,再多的爱戴和荣华,也无法消解王昭君此生在边塞内心的苦楚,只能在青冢静静遥望自己用生命守护的家乡。

上一篇:考公难,编制难,这个问题是你死后都解决不了的
下一篇:拒绝被代表!国产青春片的摸胸、开房、堕胎才不是我的青春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