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先祖智慧之美!一位隐居道医:中医训诂之黄帝三经
(文章共两万六千字左右,预计阅读时间一小时以上)
黄帝真身
黄帝是诸多文献经常提到的中华文明始祖,目前尚无考古实证可以表明其本人的存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到底有怎样的起源,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黄帝影子。在讲“黄帝”二字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下“五老冠”。五老冠是道教里的头饰,围戴在头部。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大家网络搜索“五老冠”看看图片,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唐僧戴的帽子吗?
五老冠
唐僧戴的佛教“五佛冠”和道教的“五老冠”在形制上相似度很高,甚至在不研究细节的地方,宗教用品生产厂家用的一个模子生产两个不同教派的法器。唯一能区别两者的不同的就是莲瓣上有不同的造像。五佛冠的造像是五佛,五老冠的造像是五老。五佛的主流分法大约有三四种,大体上分成金刚界无佛、胎藏界五佛、藏传禅定五佛等。五佛在不同时期和地域又被成为五智如来、五智佛、五方佛、五圣,或称五禅定佛。其起源还是藏传密宗。
五佛是佛教密宗最高级别的五尊神祇,分别是:中央毗卢遮那佛即释迦牟尼法身大日如来佛祖,两旁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有人会问我:“祝老师,你说这么多五佛知识,和我们黄帝啥关系呢?”别着急,知识对比着看就会增长智慧。
五佛冠
五佛的大概内容说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来看看道教“五老”。五老是五方五老,是汉族民间信仰和道教神祇,包括了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前不久,我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个道教的符咒,咒语写出来后,有人就质疑我写错了,问我道教咒语里怎么有梵音。我每次与大家交流大中华文化的交融现象时,总有人问我“知识产权”的事儿,“祝老师,到底是佛教抄道教,还是道教抄佛教呢?”文化可以溯源,但学习文化不提倡狭隘地“站队”。站队的事儿和经济利益挂钩太多了,有时不能还原文化的本相。
佛教造像中的毗卢帽
五佛与五老的问题上,我们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研究,不会因为“站队”而忽视其中的知识,反而我们会探究到中华源流蜿蜒曲折的撞击与相互包容最后奔腾入海的博大。比如,我们撇开“五佛与五老”的派别标识,单纯看这种莲花瓣的头冠形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中亚地区的文化遗留。狭义的中亚国家包括六国,即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广义的中亚就包含更多地域,它把来自希腊、印度、波斯、北亚游牧民族以及中国的文化搅拌成砂石混凝土。我们今天看到“五老冠”,从历史文献上看它形制,最早起源与萨珊波斯的皇冠。我在这里给大家的线索是“毗卢帽”和“萨珊波斯的皇冠”,对服饰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沿着线索深究。我在这里顺带一提,主要是让大家不要急着去“站队”文化与历史。
敦煌壁画中的毗卢帽
那么,五佛与五老的信仰架设上,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五方”。对于方位的崇拜与信仰,这种文化的初起恐怕早于任何宗教,超越任何国界。当原始人类开始辨析方向而发现不同方位的地理、气候、物产与生理反应等特性时,会崇拜其中的深奥而神秘的力量,并且逐渐把这些力量拟人化。现今不同文化的遗存现象里,我们都会发现世界通用的规律性崇拜。当然,我们中国汉文化把世界的规律统一称为“道”。道的具体下来,就是把事物的特性归纳分类。分成二三,分成七八都可以,分成五也是可以的。于是我们把方位分成四方、五方,或者八方。再细分到360度也可以。但凡事有个总纲总则,所以我们在“道”的溯源上经常用“大道至简”原则。四方五方就是方位最基础的简要原则。
在颜色的分类上,我们也是这个态度。颜色作为世界性规律可以分成冷暖两色调、中间色、三原色、七色光谱到十二色别。中华古代的汉文化是在“五行”哲学体系影响下的三观总和。所以,我们祖先觉得三观要正就只能选五个色作为正色。于是,青、黄、赤、白、黑的“五色”就成立了。再加上“道生一”与“九九归一”的“大道至简”原则,把所有的事物都在“五行”基础上归纳总结,于是“五色”可以对应“五方”。这科学吗?不科学。
前不久,和几个中医群的朋友讨论“五行”是否科学?我的观点如下:
1、“五行”属于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包含了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客观认识和朴素的科学测量。
2、哲学不是科学,哲学可以是科学的基础。哲学可以科学为前提,也可不以科学为前提。包含了科学因素的哲学,可以叫科学的哲学。哲学用科学原理去系统研究,也可以叫哲学的科学。但科学是科学,哲学是哲学。
如果诸位没有被鄙人绕晕,那么恭喜你,你至少中医学习领域上或者面对江湖骗子忽悠上,你可以保持清醒的逻辑思维。
好,当你逻辑清晰了,我们一起回到五方对应五色的哲学上。东方对应青色,南方对应赤色,西方对应白色、北方对应黑色,中部对应黄色。为什么这么对应呢?我能说出的道理和你们说得出的道理,都是祖先留下的文化传统或者是文献传承,里面的道理是科学吗?我想,中国人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会证实一些道理,但也会发觉一些事物不合道理。这就是包含了科学因素的哲学。它不是科学,但它有用。而且大部分可以证明是对的。只有概率起伏的误差问题。因为,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简而言之也是“道”。道是规律性的,是大概率,是大数据。处处可用,处处适用。
五色对应五方,我们不用问“为什么?”我们用就对了。就好像你去菜市场买菜,用“1+1=2”的加法或者“九九乘法表”和小贩讨价还价就行了。要是你在找零时和菜贩子讨论“1+1为什么等于2”,估计你一颗葱也买不到。当然,我把经验型的传统三观与科学型数理公式做逻辑比较是欠妥的。你们能懂我的表达就行。
在训诂学里,我们可以找到五色对应五方的注释。
1、青:寈【唐韻】【集韻】【韻會】倉經切,音鶄。【說文】東方色也。考工記曰。東方謂之靑。木生火。从生丹。丹、赤石也。赤、南方之色也。倉經切。十一部。丹靑之信言必然。俗言信若丹靑。謂其相生之理有必然也。援此以說从生丹之意。凡靑之屬皆从靑。【釋名】靑,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
2、赤:烾【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尺。【說文】南方色也。爾雅。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竀。三染謂之纁。鄭注士冠禮云。朱則四入與。按是四者皆赤類也。鄭注易曰。朱深於赤。按赤色至明。引申之、凡洞然昭著皆曰赤。如赤體謂不衣也、赤地謂不毛也。从大火。火者、南方之行。故赤爲南方之色。从大者、言大明也。昌石切。古音在五部。俗借爲尺。凡赤之屬皆从赤。【玉篇】朱色也。【易·說卦】乾爲大赤。【疏】取其盛陽之色也。【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疏】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靑,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禮·曲禮】周人尚赤。【註】以建子之月爲正,物萌色赤。
3、白:【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4:黑:【唐韻】呼北切【集韻】【韻會】【正韻】迄得切,音潶。【說文】火所熏之色也。四字各本無。依青赤白三部下云東方色、南方色、西方色。黃下亦云地之色。則當有此四字明矣。今補。火所熏之色也。熏者、火煙上出也。此語爲从炎起本。从炎、上出。會意。?古文囱字。在屋曰囱。大徐本此下增?古?字。許本無之。呼北切。一部。隷作黑。凡黑之屬皆从黑。韓康伯曰:北方隂色。【釋名】黑,晦也。如晦冥時色也。【易·說卦】坤其於地也爲黑。【書·禹貢】兗州,厥土黑墳。【禮·檀弓】夏后氏尚黑。
5:黄:【唐韻】乎光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皇。【說文】地之色也。玄者、幽遠也。則爲天之色可知。易曰。夫玄黃者、天地之襍也。天玄而地黃。从田。土色黃。故从田。炗聲。乎光切。十部。炗、古文光。見火部。凡黃之屬皆从黃。【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黃中通理。
这些训诂文献依然告诉我们答案,而忽略逻辑。只告诉我们是什么,不告诉我们为什么。而且,在现代电脑字库里许多字已经简化成了不知原型的通用标准字。所以,我们会忽略许多古人在笔画里留给我们的讯息。那么,让我们一起回来字源溯根的训诂步骤上,看看这五色有什么蹊跷?
在字源文献查证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字形上找到规律,除了“白”字,“青、赤、黄、黑”这四个字里都有人字形,这个人字型让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人,古代做注解的文人士大夫到今天的研究文字的专家都是算是“文科生”。普通老百姓理解事物也是从身边生活中的事物上去联想。所以,大多数人看见“人”字形,就理解成“人类”的涵义。如果换成理科生或者天文物理学者来看,他们会联想到“超弦理论”中“膜”的结构形态。由于“超弦理论”的内涵奥义过于高深,我们不在这里探讨。我们用基础物理中比较通俗易懂的原理来理解“青、赤、黄、黑”和“白”的内涵。
“青、赤、黄、黑”四个字中的“人”不是“人类”,而是一种能量释放形态。是什么能量释放呢?在古文字“光”与“火”中,我们可以找到相似结构。
火与光大多时候是同时存在的。火焰正确地说是一种状态或现象,燃烧着的可燃气体,发光,发热,闪烁而向上升。火焰在地球上分成高温燃烧和低温燃烧。部分高温燃烧是等离子体,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火焰,都是激发态的气体分子。火焰中心(或起始平面)到火焰外焰边界的范围内是气态可燃物或者是汽化了的可燃物,它们正在和助燃物发生剧烈或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在气态分子结合的过程中释放出不同频率的能量波,因而在介质中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我们平常看到的闪电、流星以及荧光灯点亮时,它们都处于等离子态。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作为物质“第四态”的等离子态,本质上是物质原子内的电子在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形成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共存的状态,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
火焰流体方向示意图
那么这些烧脑的物理概念诸君不能一下理解的话,我们简而言之:光与火都是能量释放的状态。火有不同的颜色,光有不同的颜色。火的不同颜色说到底还是由不同的火光决定了。那么,颜色和光是直接的关系。这里我们又要涉及光学的物理常识。
光是能量的一种传播方式。光源之所以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原子、分子的运动,主要有三种方式:热运动、跃迁辐射(包括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以及物质内部带电粒子加速运动时所产生的光辐射。简明扼要地说: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是人类眼睛可以看见的一种电磁波。人眼只是对整个电磁波谱中的极小一部分敏感。可见光只组成了整个电磁波谱的一小部分。常用的不可见光有红外线(波长大于760nm),紫外线(波长小于380nm),x射线及远红外线等。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实际上只看到了我们身边东西的一小部分。
光学的基础常识中,我们知道白光通过三棱镜以后会化着七色“彩虹”。用物理术语讲,白光是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现象。七色光谱是我们大多数认识的光谱图,也是大自然中雨后彩虹现象,在没有光学仪器的古代,人们通过彩虹现象认识到七色。即使现在我们通过一些光谱图,依然会发现一个规律。红光、黄光、绿光三者排列顺序不管怎么颠来倒去,“黄”光始终在“中”间。而“红黄绿”在美术中被称为“三原色”,这里的美术中的三原色是颜料的三原色,是光线在物体上反射的三原色,而不是色光三原色。光学物理的色光概念中,红色与绿色经过一定比例混合后就是黄色了。所以黄色不能称之为三原色 。两种三原色的分法,物理学里叫加色与减色系统混合。其具体的常识内容,诸君可以依靠网络百科查询。
虽然现代光学“三原色”的光谱细分,在波长上数据上或许更为精准。但在反射光色归类上,把上古祖先“赤黄青”概念对应现代光学的“红黄绿”是无误的。而我们汉字有着模糊定义的文化现象,比如“青”,它可以是绿色系列,可以是蓝色系列。比如“紫”,它可以是红色系列、也可以是绿色系列,甚至黑色。在我的训诂系列文章里《中医训诂之红白秀才》中,我对紫的训诂分析,各位可以搜索来再看看。这里要说的是“紫”色为什么不在“五色”之中?
用现代光学常识看待我们中医里的“五色”,我们会发现“赤黄青”是三原色,“白”色是可见光的复合形式,“黑”色是可见光被吸收的形式。如果以鄙人的五色排序,应当是“白、赤、黄、青、黑”。这种排序讲光谱波长是可以的,但我们大多数人搞不懂,用大家能懂的方式理解,就是“温度”。往往极高温度的火光是白色,比较高温的火光是赤色的,一般温度的火光是黄色的,低温火光是青色、黑色是没光了。这种排序不是精准的科学数据,是我们人类主观上感官经验的归纳。我们能理解的温度与颜色,都是以我们人类生理基础作为判断标准的。这种经验也是中医的经验。
那么我们在“白”字的古代字形上,我们能理解“白”与“日”的关系。日光就是白光,太阳有极高的温度。“赤黄青”是反射光的三原色,是太阳光照在地球各种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睛中的颜色。“黑”色就是太阳光被吸收或者被遮挡的颜色。黑白两道,可以理解成两个极端,也是极度的阴阳。道家的“两仪双鱼图”就是以黑白两色作为寓意的。赤色是白色的递减,青色是黑色的递增,黄色是赤青的交融。五色在古代叫作“正色”,这里“正”是标准、是依据、是参照、是基础。正色,就是基色。而紫,拆开讲“此糸”,此通假疵,糸指向交合混沌,属于杂色。
当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经验与科学混合的朴素哲学之后,五色对五方的传统观念就能找到合乎逻辑的注释出路。那么,关于“黄”的字源探究,总结如下。
祝至一训诂
【黄】
黄:廿火为炗(炗,音义同光),双王为田,上古与光同韵(g、k、h。),与皇通。指能量释放中不偏不倚的可见光。含中正之意义,可以借代方位名称“中”。【注:在爻文系统中,王是离卦,五行属火,田是复合离卦,白王为皇,本意指太阳之火。】
现代汉字“黄”中不是“田”而是“由”。但从甲骨文资源上看,“由”字不是“黄”的组成单位,“由”字甲骨文的字形描述是一口鼎锅上的菱形,可以理解成反应釜上的结晶。它与能量有关,但不是“火”与“光”。
甲骨文·由
黄的最初字义包涵了“正大光明”的寓意,故而黄色在中华文明中是至高无上的颜色,它象征着中原中土的黄土地文明,在以农业为基的封建王朝累世意念中,决然成为了神圣的色光。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黄色光代表积极正面的情绪,在人体热成像的光谱里,温和有爱的人会呈现黄光。
黄,作为古代方位指示的依据,莫过于“黄道”二字。黄道是指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简单地来说,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365或366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它是天球上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由“黄道”而衍生的另外两个名词更是与方位息息相关,那就是“黄经”和“黄纬”。
黄经,指太阳经度或天球经度,是在黄道座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一个座标值(另一个值是黄纬),在这个系统中,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至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黄纬是指天球黄道坐标系中的纬度。是用来表示天体在黄道坐标系中的位置的坐标值之一。以符号β表示。度量规则是以天球黄道为起始,沿黄经圈分别向北黄极(正)和南黄极(负)计量,各自0~90°。
在这里我们也提到了“天赤道”,这里的天赤道不是地球上的赤道。天赤道(celestial equator)是天球上假想的一个大圈,位于地球赤道的正上方;也可以说是垂直于地球地轴把天球平分成南北两半的大圆,理论上有无限长的半径。相对于黄道面,天赤道倾斜23.5°,是地轴倾斜的结果。当太阳在天赤道上时,白昼和黑夜到处都相等,因此天赤道也被称为昼夜中分线(equinocti al line)或昼夜平分圆;那时北半球和南半球都处于春分或者秋分。在一年当中,太阳有两次机会处于天赤道上。只要我们把地球赤道不断向外扩大,一直延伸到无限大,这个无限的圆就是天赤道。
传统古天文的“黄道”和“赤道”用光色作为位置标注已经出现了端倪,那么还有其他色光标注天文方位吗?有的。五色定五道。五道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里的“九道”。旧说日月运行有九道。按色分是五道,按数量分是九道。五道包括了白、赤、黄、青、黑。九道是说白道有二、赤道有二、黄道有一、青道有二、黑道有二,共计九道。无论是色谱布局还是数字排列,我们都可以直观感受到黄的中正意义。
然而在今天现代语义中“黄色”成了色情的代名词。这是西方文化外来语义的干扰,传说是1894年,英国创刊了《黄杂志》,其中内容颓废,它和许多廉价色情小说的封面一样,也被称为“yellow book”。在中国古代怕是只有圣旨才能用黄色作为卷轴封面,随着西方文化的干扰,旧时所说“邪淫”在后世变化成“色情”。当“色情”二字成为忌语时,我们只能在“扫黄”的新名词中看出官方的借代了。扫黄打非的本意是清除非法出版的小黄书,当“黄书”二字都成为忌讳时,“黄色”还算是说得出口的词语。当然,忌讳者中“假斯文”者在街头书摊打听非法出版的情色书刊时,其隐语更考智商。他们会问:“今天刘备到了吗?”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知道“刘玄德”别称“刘皇叔”。皇叔谐音“黄书”成为当代江湖春典,那不是汉字的错。
在我们回归汉字的本处,不仅可以解惑,也可以正心。黄色是正色,黑白赤青也时正色。它们对应五行时,我们的祖宗又用特别的名词来强调五色之正。黄者,土正。黑者,水正。白者,金正。赤者,火正。青者,木正。正是何意?是也。一以止。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说:“守一以止也。”正的本意是指天文观测中基准位置的星座。后来借代言行态度上基准。在社会管理中也借代“社会规范”,当社会规范形成文字,就是“正”文,正文的执行监督就是“政”。上古社会中,执行政令的官员也叫“正”。
在五行哲学作为思想指导的上古社会,行政干部又分为“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注:出处于《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第一任“正”官还有名录可考: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的异体字】冥,土正曰后土。
我们中国人在传统祭祀中感恩祖先时,经常提及“皇天后土”。“皇天后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最重要的神祗。注意!!神祗念作“神之”,不要念成“神低”,“袛”才念作低。“祗”字不要写“袛”,示氐是通神的,衣氐是穿着的。祗是地神,氐是星宿。袛是短衣,氐是古代民族。
皇天是天神,后土是地神。初期发源的土地是黄色的,土正之官着黄衣。我们中华汉文化中一直秉承着“祖先信仰”,会把历史上对人类社会有巨大贡献的祖宗们“封神”,按照封建伦理与朝廷官制分封官爵尊位。土正之官,后来成了土正之帝。土正之帝还是着黄衣,故而称为“黄帝”。这个文化逻辑就好比三国的关羽,当朝封爵是“汉寿亭侯 ”,到了清朝褒封成了“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除了“黄帝”,其他几个“正”官也在后世晋升为“帝”。于是又有了黄帝、玄(黑)帝、白帝、赤帝、青帝,历史上统称“五方上帝”。上帝们具体到历史上个体,大约是“黄帝(轩辕)、青帝(太昊)、赤帝又叫炎帝(魁隗)、白帝(少昊)、玄帝(颛顼)。”上帝一词源于此,上帝本是中华文化,西来耶教借用而已,也还没支付知识产业产权使用费。平日里修道的我,遇见耶教人士推广信仰之说时,我便打太极推说:“鄙人也是信上帝的。”以混淆来人思路作为婉拒。此上帝,非彼上帝。我信中华五方上帝,他们皆是“正”,正者,真也。今日西来之“上帝”,祂是“借”。借者,假也。此处只是说汉字本义,不议论文化是非。来的都是客,请上座。
然而,“五帝是谁”的说法在主流文献中可寻的记载有五种: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处:《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出处:《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处:《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处:《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出处:伪《尚书序》)
【注:颛顼,读音专需。帝喾,读音地库。庖牺,读音刨西。昊,读音好。】
这些说法都是以经书文献的地位影响力,导致历代的史籍皆是传承转述的。我们至今还没有考古上的实证去考察五帝的准确性。但学界公认,上古五帝实为氏族部落首领杰出人物,并不是实际君主数量。
有种声音认为,“帝、王”封号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的体现。而这些原始社会部落首领,严格讲就不是什么"帝"或"王",是封建社会的后人追尊他们为帝,所以会有诸多说法。
这种声音的表达,其实本质上又存在着字义训诂的分歧,那就是“帝”字的起源。当一开始就是认为“帝”是封建社会领导人的尊号时,本身就有历史局限性。如果我们单纯分析字源词源,会发现汉字的起初的质朴与深意。
比如“主席”,最初也就是部落聚会办酒席坐在最中间最上位的席位。比如“宰相”,最初也就是部落打猎归来,提刀分肉的人。比如“总统”,最初也就是部落里织布定经纬的能手。还比如“领袖”,最初也就是衣领与袖口,洗衣时的重点部位。还比如“砥柱”、“栋梁”等词语有着比喻式的衍生。那么“帝”就是“最高级别的封建君主”吗?我们可以深入探究而发现其中的奥妙。
【正】
讲“帝”之前,我们把前面讲到的“正”字再探寻一下本初涵义。“正”的训诂注解有许多,其中关于天文历法的解释词条,是我们要着重关注的。
①四月亦曰正月。【詩·小雅】正月繁霜。【箋】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謂之正月者,以乾用事,正純陽之月。
②【杜預·左傳·昭十七年註】謂建巳正陽之月也。正,音政。
③【史記·歷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然。
④七正,日月五星也。【書·舜典】作七政。【史記·律書】作七正。
⑤八正,謂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史記·律書】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
⑥宗正,星名。【甘氏星經】在帝座東南,主宗正卿大夫。
传统字源训诂方式是拆字,把“正”拆解为“一止”。认为正是“守一以止也。”后世多把“止”理解成“趾”。主流训诂从甲骨文字形分析,认为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
对于传统训诂方式我表示尊重,只是弱弱地问一句:“古人脚趾长这样?”有人说这是简笔画的艺术提炼,不能写实画出物体原貌。但我始终认为发明甲骨文的古人绝对不是简单描述大自然物体的特征,它在简练的笔画设计中有着数理逻辑与古代天文示意。
【甲骨文“天”】
甲骨文“天”字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方形框或者圆形框,不仅仅是代表“方向目标的指事”。它代表几何结构,包含了面积、形状、坐标等数理信息,包含着类似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形状既发散的三维直角坐标空间,即“宇宙的结构”。而“足”的甲骨文与“正”的甲骨文混用,才让后世一片茫然。
如果说古人简约地描绘自然事物的说法成立,那么亚敦(敦,音对。装盛黍稷的器具。)上“足”字才是真身。
我们通过甲骨文“足”和“正”的对比,会发现它们是一对镜像字。我们在过去的训诂文章里提到的“永”和“”,“节”和“奏”都是镜像字。
镜像字的特点就是笔画结构完全一致,字义相同或相近,有着彼此对应的意义。那么,“足”和“正”就现在语义不符合这一规律。所以,鄙人提出质疑,“足”与“正”中至少有一个是有解读的误区存在。
祝至一训诂系列文章的立论基础是古汉字发源于古代天文的记录标识,以“立杆测影”的系列动作、测绘示意、理化线性表达等程式而简化成符号。那么,“正”是怎么样的表达呢?祝至一认为“正”是角度测量的表达。
方形部分是宇宙形状,也可理解为星空某四个节点连线的区域在地球观测位的透射。被误认为脚趾的的部分,其实是角度测量参考线。
这种测量的表达就是“正”的本义,只有测量才能不偏不倚地确定基准正位。我们回归到“正月”的语义上,就能明白天体角度的校正是历法的基础。比如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取名为《夏小正》。它保存了我国古代珍贵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我们还知道“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 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的记录中,“正”是随着星座与地球的角度不同而校正一年中的起始。
本文前面提到的“木正、火正、土正、金正、水正”是对应“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当“五正”测量有着原始社会历法的重要意义时,于是“五正”就成了重要岗位或者荣誉,继而安排了人气高涨的部落领袖成为“五正之官”的代言人。
“五正”有了代言人,那么“五帝”的代言人又代言什么呢?或者说“帝”者最初又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帝】
主流训诂文献说,“帝”最开始是“花蒂”。部分主流学者们认为帝的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很显然这种解字的逻辑是看图说话,幼儿园毕业的水平。
还有一种的解字逻辑认为:帝的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上端的部分(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
学者们推理认为“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
这种推理我还是比较赞同,毕竟建筑技术是具有“科技含量”的,其中涉及到的测量技术在当时一定是少数人掌握的“黑科技”。但鄙人认为这种推理依然有着学者生活经验与学科局限造成的短板。帝,除了观察植物和修筑建巢以外,就不能干点稍微“高大上”的事务吗?答案是“帝还观察天”。《说文解字》里记载,“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古文上字。?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丄。”
在爻文系统里,一画开天。“一二三”在八卦系统里都是阳爻,而在不同的数理逻辑中,也都是可以代表层级不同的天。丄字如今写做了“上”,丅字如今写做了“下”,它们又是一对镜像字。丅字在鄙人文章《中医训诂之鸡色丁香》中有详细的解释,它是向下的趋势与力量。那么丄字更是立杆测影的初起,它指示向上的趋势与力量。《说文解字》对帝字的解析肯定了其笔画中包含了一、二、丄。帝的古字里反复强调了“天”的内涵。
我们在都市的夜晚仰望天空,除了光污染几乎看不见星空。古人抬头望夜空,繁星闪烁。这么多的星星,有没有与“帝”相关的星星呢?有的,在道家的古代天文系统里,有一颗星叫“帝星”。中国古代星象学里认为帝星是大名鼎鼎的“紫微星”。许多人知道传统算命术里有一本神秘的书叫做《紫微斗数》,却不知道什么是紫微星,也不知道斗数的斗是指什么。
古代祖先在观察测量夜空星座位置以后,结合中国古代朝廷组织结构给天上星座赋予了人格特征。北方在五色系统里是玄(黑)色,紫在古代与玄是相通的。北方天空就是北方的宫殿,用玄宫来指代,也可以用紫宫来借代。紫宫就有它的官职人员驻守,于是选了一些星星组成一个星官工作组形成保护紫宫的铜墙铁壁,取名为“紫微垣”。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于是,紫微是借指北极星。斗是指北斗七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祖先们将北斗和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斗极”。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而四季,在旋转的坐标体系看来和甲骨文“帝”字结构吻合。一横一竖划分了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四时。对角线则是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加起来,就是八极。在中国古代神话系统里,“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帝”寓意昊天上帝居住在紫微宫,主宰宇宙,次第天地,厘定节候。故中国古代认为北极星是众星之“帝”。即使在今天作为星辰的天文观察,或者从天文影响地球生命体系的意义上讲,依然可以把北极星作为参照。
而在“北极”方位的星,还不止北极星一颗恒星。还有四颗恒星与之合称为“北极五星”。在中国道家天文学中它们分别是:
“北极一”太子,(13 gamma Umi,Pherkad,星等3.0);
“北极二”帝,(7 beta UMi,kochab,星等2.05);
“北极三”庶子,(5 Umi,星等4.25);
“北极四”后宫,(4 Umi,星等4.82);
“北极星”太一星,(一名“天一星”,10 iota Dra,星等4.61)。
严格说来紫微星还不是北极星,而是“北极二”。但是北极二也可以是北极星,也可以不是北极星。此话怎讲?
古代天文志《宋史·天文二》和《晋书·天文上》都记载这么一句话:“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一之坐,谓最赤明者也。”意思是说,“北极二”一颗星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象征人间帝王,第二个作用是给北极星(太一星)当宝座。也就是北极星一般不在这一群星中,而是在约10度外的北极,但在此留有一个座位。这个座位就代表了北极星。换句通俗的话说,“帝”星的本质上是“帝”位,并且江山轮流坐。
这种轮流坐“帝”位、当“帝”星的现象还不是古代的人类臆测,现代天文学通过历史数据与现代科技测量发现,北极星是变换更替的。北极星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恒星,这是按位置取的名字。北极星语义上讲就是天空北极方向当值的星。由于恒星也在运动,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北极星也在不断更换,公元2019年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星 ,即勾陈一。而到了公元14000年时,北极星就换成了织女星。
帝星有着基准定位的作用,又有着更替的规律。这种特质与人间的王朝国运有着近似的对应关系,故而人间杰出的社会领袖参考天象而命名为“帝”。中国古代天空的星座命名系统有着社会形态的痕迹与人格化的烙印,但毕竟亘古稳定的天文自然现象早于人类的文明现象,可以假设在人类社会没有成型的原始时代,早期文明绝对有“夜观天象”的直观能力以及简单的笔画记录能力。
祝至一训诂
【帝】
帝,本义是以“天下”为观察位的北天极象限,是古代星空观测的定位基准参照。最初天文测量工具或者天文官员称为“帝”,后引申为人类社会或国家奠基人。
如果鄙人对“帝”的训诂成立,我们返回去看“黄”会发现有趣的巧合。字形上,“黄帝”都是左右平衡的架构,有“中正”之意。字义上,黄是光谱中间位置,帝是星空基准位。最有趣的是:在现代天文科技中,测量星座的距离或者物质形态以及年龄,会用到光谱学。而北极星是一颗光谱型为F型的黄巨星。换成不严谨的通俗说法就是,帝星是橙黄色,简称“黄帝”。
但是有人会说“帝星”在北,按五方系统而言应为“玄帝”。这里的误会源于传统神话系统的多样性,传统文化随着时代不同把帝的层级分成多级制,简单的分法是“天帝”和“人帝”的区分。五方对五色的帝,是人帝。天帝只有一个,人格化的叫“昊天上帝”,也就是对应黄色的北极帝星。天帝加上人帝的五帝,合称为六帝。后世虽然又有“天是天,帝是帝”的分法。但早期五方上帝中用五色标注的意向中,人帝“黄帝”与天帝“黄帝”的重合,更显之尊贵。就方位而言,北极星的位置相对稳定,不易变化。而位于五方中间的土位之德亦复如是。
基于天文学内涵而成立的“黄帝”一词,再结合到传统文学对“黄帝”人格化系列文献,全都能通透理解。比如《史记·五帝本纪》:“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土德”一词,最早就出自《史记·五帝本纪》,是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生克的性质附会王朝命运,认为土胜者为得土德。在中医看来,土胜则是五运六气的时间气象规律中的一种。五德的更迭不完全是王朝建立者的国运附会,而是天文历法对应的时间表,因为人心与技术双重障碍,但这个表不太准。五德的概念中,也有一套天文学说,就是太阳系五星说,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史记·天官书》说:“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女主象也。岁填一宿,其所居国吉。未当居而居,若已去而复还,还居之,其国得土,不乃得女。若当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东去,其国失土,不乃失女,不可举事用兵。其居久,其国福厚;易,福薄。” 这里把黄帝、土星、中央、土、夏季、日戊、己统一到一起,是后世的人为归纳。
文献显示,晋灼曰:“常以甲辰之元始建斗,岁镇一宿,二十八岁而周天。”广雅曰:“镇星,一名地侯。”文耀钩云:“镇,黄帝含枢纽之精,其体旋玑,中宿之分也。” 填星,又叫镇星,就是土星。
用土星代表人帝中的黄帝,是因为后世学者假托黄帝观测了土星,考定星历。附会者说土星公转周期是29.46年,挂职“黄帝”的这个天文官主观上从29年中取28年,所以分黄道为二十八份,每一份叫一宿。二十八宿的意义在于把黄道划分成28个区域,以便于更准确地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制订历法。
目前的考古证据尚不能证实黄帝是不是有观测星象的技术,但从文献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肯定“土正”与“黄帝”有着紧密联系。土正是一种上古官职,那么“黄帝”是不是一个上古官职或者是荣誉称号呢?
就“帝星”在“帝位”的天文现象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推断说“帝位”不变,“帝星”在变。“黄帝”这个头衔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有着具体的在野领袖,并且是可变化的。现在的全球范围内的行政长官中,“总统”不止一个,“元首”不止一个,“主席”不止一个。古时中国的领袖中,“帝王”不止一个,“侯爵”不止一个,“宰相”不止一个。当然,黄帝也不止一个。即使是文献中只有“轩辕”是黄帝,但有学者考证说“轩辕”本身就是一个造车的职务。当然,轩辕也是星座的名。传说有个地方对应轩辕星的方位,叫做“轩辕之丘”,黄帝轩辕出生在“轩辕之丘”才叫轩辕的。黄帝不姓黄,他可以姓公孙、姓姬、姓熊、姓轩、姓辕、姓轩辕。所以,“黄帝”是一个职务或者荣誉名称的衍生。
这种用法,在我们中医文化中比比皆是。学中医者一定知道《长沙方歌括》不是“长沙”写的,而是清代医家陈念祖编辑张仲景的《伤寒论》药方而著,之所以名为“长沙”是相传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人们称之张长沙。但担任长沙太守的人不止一个。《丹溪心法》也不是“丹溪”写的,是元代医家朱震亨的学生整理归纳的。朱震亨故居赤岸村的有一条小溪传说岸边石头是红色,故而称之为朱丹溪。但住在丹溪的人也不止一个。
黄帝三经
那么《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吗?如果不是“黄帝”本人所写的,哪又是谁写的《黄帝内经》呢?
在今天,研究“黄帝”思想以及系列传说和古籍的学问,已经被命名为“黄学”。如今在黄学领域中,一些文化传承达成公认,学者们认为“黄学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曾是百家学术之林。”但也对“黄帝”和“内经”保持着严肃而谨慎的推测。黄学界认为黄帝是“远古中华民族的共有始祖。”其个人简历全是历代后世传说,目前尚无考古依据证明黄帝本人遗物的存在。考古证据只能证明各个历史时期提及“黄帝”的存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黄帝四经》。不过,它不是医书,它是一套治国政论,它由《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篇文章组成。通过考证《黄帝四经》,可知它们的初步成书时间当在战国前中期。这是可追溯“黄帝”一词出现最早年代的考古证据。
而《内经》的历代考证和分析,成了黄学中一个分支学科“内经学”。内经学当前一直公认“《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各种不同质疑与修正论调也一直层出不穷。这些声音来源于考古证据的缺位,也就是说还没有发掘出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实物。
那我们今天学习和使用的《黄帝内经》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刻本。这些刻本自称是从宋代刻本为模范的重刻。那么,宋代刻本的《黄帝内经》还有吗?还有的,宋刻本《黄帝内经》少量存世,算得上国宝级古籍了,国家图书馆就藏了一些。国家图书馆能查到的最早古籍善本是公元1115年,署名为王冰著的《黃帝內經素問亡篇》翻刻本。也就是北宋政和五年有人出资整理重刻了唐代道医启玄子(王冰道号)的书。后世文献记载王冰在唐代天宝九年(750)至宝应元年(762),历时十二年之久,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但没有唐代原本。宋后还传说他著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后来一考证发现皆是后人托名之作。所以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就是道医王冰在改编中窜入的。
那据可靠文献记载,《黄帝内经》的最早身影又在哪本古籍里浮现了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明确指出是《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方技略》。里面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那么《汉书》可靠吗?或者学者用于考证的《汉书》版本可靠吗?众所周知《汉书》又简称《汉志》,是汉代时期班固撰写的史志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也就是说《汉书》里没有《黄帝内经》的原文,只有《黄帝内经》四个字作为书目。
我们如果把考古证据为汉代的《汉书》拿来看看,就能确定这个事情的可靠性。不过不好意思,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汉书》被后世归纳到《二十四史》中,目前最可靠的古籍版本也只到得了明代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独立的《汉书》的版本很多,唐朝以前的版本多已佚失。目前实物可靠的是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刊印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时期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错误,是《汉书》的善本。
鄙人实查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点校本(简体版),1962年6月出版,1999年2月再版。此版点校依据是四个版本,最早依据是北宋景佑本。鄙人把这个版本的《汉书》凡是提到“黄帝”的书目都集纳一下。
祝至一整理《汉书》中记载“黄帝”相关书目如下:
●1369页
《黄帝四经》 四篇
《黄帝铭》 六篇
《黄帝君臣》 十篇 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 五十八篇 六国时贤者所作。
●1370页
《黄帝泰素》 二十篇 六国时 韩 诸公子所作。
●1377页
《黄帝说》 四十篇 迂诞依托。
●1386页
《黄帝十六篇》图三卷。
●1389页
《黄帝五家历》 三十三卷。
●1393页
《黄帝长柳占梦》 十一卷
●1395页
《黄帝内经》 十八卷
《外经》 三十九或七卷
《扁鹊内经》 《扁鹊外经》
●1396页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 二十三卷
《神农黄帝食禁》 七卷
●1397页
《黄帝三王养阳方》 二十卷
《黄帝杂子步引》 十二卷
《黄帝杂子芝菌》 十八卷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 二十一卷
以上文献考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事实,把这个事实演绎成情景对话如下:
大家说:《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祝至一:黄帝是谁?证据拿来。
大家说:没有证据,但是有古籍记载。
祝至一:是哪本古籍?证据拿来。
大家说:《黄帝内经》原本没有,但至少宋代有一本唐代王冰写的。
祝至一:请王冰出来作证。
王冰说:我好像在唐代整理了《黄帝内经》,宋代那本说是我写的,我不可能证明。而且全国唯一声称宋版的,断代是金代《素问》残本。
大家说:唐代王冰无法证明,但是汉代班固可以证明。
祝至一:请班固出来作证。
班固说:《黄帝内经》内容并没有记载我的书里,我好像把《黄帝内经》作为书目记录了。但是证据没有。
大家说:班固你把《黄帝内经》记载在你的《汉书》里,你忘了吗?
班固说:我睡太久了,记不清了。你们把我写的书给我看看。
大家说:你本人写的书没有找到,这本宋代《汉书》的你看看,是不是你写的。
班固说:这书我不熟,汉代的我不能证明宋代的书是我本人写的。
大家说:那你怎么记录《黄帝内经》在汉书里呢?你看过吗?
班固说:我不记得我看过《黄帝内经》原文,但是在汉代它是我们的皇家畅销书,所以我记录了它的名字。不过,在汉末晋初有人专门整理过,那人好像叫黄埔一期。
大家说:对,对,你老人家说的东汉末年的皇甫谧。
祝至一:请皇甫谧出来作证。
皇甫谧:班固说的假话,他是公元92年仙去的,我在公元215年才出生。他不认识我的。
祝至一:皇甫谧你可以整理过《黄帝内经》?
皇甫谧:我不记得了,不过我整理过秦代以前的古医书。
大家说:皇甫先生,你整理过《黄帝内经》,不过那时不叫《黄帝内经》,应该是《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至要》三本经典。你后来合三为一,成了一本《黄帝甲乙经》。你忘了吗?
皇甫谧:是吗?你们把我写的书给我看看。
大家说:不好意思,你老的原著找不到,我们只能找到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的初刻本。
皇甫谧:不好意思,按说我是西晋的人,不能证明北宋的书是我本人写。
祝至一:皇甫谧先生,你当时整理的秦代以前的古籍,有哪些呢?我很感兴趣。
皇甫谧:我不记得了。秦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统一文字,我也是好费劲才把这些六国文字的古籍破译整理了。古籍我都看过,也藏好了。就是不记得埋在何处了。
大家说:还是说明《黄帝内经》是有的嘛,只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重见天日。
祝至一:大家注意,皇甫谧只是说他整理过先秦古籍,并没有说整理过《黄帝内经》。
皇甫谧:嗯嗯,依稀有这么回事儿。我不记得了。
祝至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众侍卫:在!
祝至一:速查皇甫谧!
众侍卫:是!
资料显示:“在中国历史上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医学家,皇甫谧堪称第一人,他的著作《针灸甲乙经》将《灵枢》、《素问》、《黄帝明堂经》类编为一书,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对针灸学的发展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有趣的是,《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相传是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这里看得出《针灸甲乙经》挂名“黄帝”之后“名人效应”显然大增。那么皇甫谧是否看过《黄帝内经》?没有证据的。我们只能推理他至少看过和引用过《素问》、《灵枢》。《灵枢》最早称《针经》。后来又称为《九卷》,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九灵》、《黄帝针经》等名。
而史料显示,《素问》、《灵枢》最早皆是独立的经典。由于都有黄帝的假托,加之语言结构相似,在后世合二为一。《素问》、《灵枢》的合并为什么叫《黄帝内经》?有了内经就有外经?世说纷纭。
我们撇开虚假证据和相互牵强附会的后世学说,直接深入到文字本型去寻找《内经》的蛛丝马迹。“经”字,鄙人在《中医训诂之骨法三部》中对字源“巠”做过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基本认定《黄帝内经》四字中的“经”,还是经典的本义。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的流派学说主干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道家的“道德经”以及佛家“金刚经”等。
所以,我们集中精力看看“内”字。传统学界对“内经”的“内”做了非常多的论述,鄙人就不一一罗列出来。我们也承认“内”字的内涵与外延。只是如果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参考,不妨和鄙人一起探究文字的乐趣。
假设皇甫谧在西晋获得了汉室文献的遗留,假设他的确看到了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的系列医经,假设先秦时期有一本书的确叫《黄帝内经》。那么,通过文字学去判断,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根据六国文字(大篆)或者商代甲骨文、或者周代金文的考据显示,我们可能还有几本书可以存疑,那就是《黄帝三经》、《黄帝丙经》、《黄帝呐经》。
这三本书都是《黄帝内经》的古文字通假而成的假设。在古文字中,“三”、“丙”、“呐”三个字和“内”是同型字源。
古文字·三
古文字·丙
古文字·呐
古文字·内
在古文字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内”与“三、丙、呐”是通用的。如果假设这三本书是存在的,那么从字义上我们用逻辑推理是否可行呢?结果是奇妙的。
《黄帝三经》:黄帝写了三部医经。“三”又混同“叁”和“参”,意指星斗。
《黄帝丙经》:黄帝写了甲乙丙三部经,历史上有《黄帝甲乙经》,那么《丙经》可以是合理的。“丙”又有“病”的借代,莫非说病理。
《黄帝呐经》:呐字又通假“讷”和“纳”。黄帝写了关于呼吸吐纳的运气秘籍。“丙”古文字有肺部形状,“呐”有吸纳内敛的意向,也有向内的指示。
鄙人对《黄帝三经》有偏爱,“三”字内涵比较丰富。另外在中医历史上也有《黄帝三经》的说法。中医学界的《黄帝三经》其实还是指皇甫谧撰写的《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至要》。其中《针经》别称《九卷》也就是《灵枢》,《明堂孔穴针灸至要》简称《明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自序云:“《素问》论病精微;《九卷》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歧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又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
根据传统学界的定义,那么我们说《黄帝三经》是指《素问》、《灵枢》、《明堂》。只是鄙人认为这中间仍然有缺陷之处。《素问》、《灵枢》、《明堂》三者之间一定有逻辑关系才能称为《黄帝三经》,而如今的释名资料让三者关系莫名其妙。
《灵枢》与《明堂》在组词上结构相同,枢与堂都是建筑有关的名词,灵是修饰枢的,明是修饰堂的。在传统建筑营造学上,枢本义是户枢,指的是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后来延申到重要皇家重要建筑以及其中官职的涵义,比如:
枢府(国政机要之所。宋多指枢密院。宋朝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号为二府)
枢垣(朝廷中重要的、接近皇帝的官署)
枢辖(指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
枢幄(枢密院)
枢衡(指中央行政机关。也指行政中枢的主要职权)
枢秘(指中央机要部门,犹枢要)
枢柄(主要的权柄)
枢奥(中枢堂奥的所在)
枢廷(政权中枢)
枢近(在天子近侧或中央机要的职位)
枢辅(旧时指中央掌军权的大臣)
枢秘(指中央机要部门,犹枢要)
等等…………
堂的本义是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后泛指房屋的正厅。或者是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建筑场所。而“明堂”更是特指古代天子举行大典的建筑。有人考证明堂是早期观察日月的天文楼台。
巧合的是,枢和堂也是中国古代天文中星座的名称。枢星是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枢星。这里还要提及一个纽星,即是北极星。斗极即是枢纽。明堂星在《晋书·天文志上》记载:“房四星为明堂。”后世又把狮子座τ、υ、e三星也叫明堂。古天文学认为明堂星位于太微垣西南角的外边,是天子颁布政令的宫殿。如果星光明亮,预示就吉利,如果星光昏暗,预示就凶险。五大行星、客星以及彗星的运行侵入明堂星的所在天区,君主就无法安住在皇宫里。
我们知道星象学的太微垣,是三垣之一,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太微垣星官系统中,二十个官职中里有一个名叫“灵台”。故而有学者认为《灵枢》的“灵”也是星名。所以,《灵枢》和《明堂》是一个系列的,而《素问》却不是。后世对《素问》解释多为牵强附会。那么,《素问》要怎样的命名才能通过逻辑判断呢?
祝至一认为:
一、《素问》命名一定有建筑相关的语义。
二、《素问》命名一定有天文相关的语义。
可是《素问》的命名已经沿袭千年,不可能更改的。唯一推理出路,就是假设“素问”两字有误。可能吗?通过古文字训诂,我们发现居然有可能。
首先,“问”字与“门”字在金文中混用互通。今天的粤语地区仍然把“问”读做“门”。
其次,“素”字中“糸”字与甲骨文“玄”字混用。
也就是说《素问》有可能是《玄门》的误写。有人说,“素”字上面还有一个“主”呢,在古文字系统里,那不是“主”而是“生”。在爻文体系,同时是“震”卦。“素问”两个现代汉字放在古文字里是三个字:生、玄、门。而这里“生”是修饰“玄”的用法。用“震”位表明玄门方位的做法。当然,这里的“生”与后世的“八门”中的“生门”有关,只是后世有后世的调整与解释。
如果把《素问》解读为《玄门》,和《灵枢》、《明堂》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字义与词义还有内涵外延在逻辑上是通顺的。玄灵明,门枢堂,巧妙得很。
营造学:
门,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两扇为门。
枢,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一扇为户。灵,灵台指学宫、祭台、观星台、墓室。
堂,厅堂高的房屋。
天文学:
门,天门星。玄门即是天门。
东方七宿角宿中之两星。在左角南,主天门侍宴应对之所。即室女座53、69。英文Celestial Gate,传说为黄道上的门。《晋书·天文志上》:“天门二星,在平星北。”《步天歌》:“角下天门左平星,双双横于库楼上。”
枢,天枢星。灵,灵台星。
堂,明堂星。
堪舆术:
门,天门即是天关、上砂,指穴场水流的入口处。
枢,中宫,为全宅气流之关枢。
堂,明堂,穴前平坦广敝的空地。
针灸学:
门,天门穴。
枢,天枢穴。灵,灵台穴。
堂,明堂穴,上星穴。
中医生理学:
门:玄门指鼻。明·虞搏《医学正传》:“鼻通天气曰玄门。”
另指阴户。见于汉·马王堆医书《合阴阳方》,即女性外阴。
枢:寰枢。灵,灵台一指头部或者额头,另指心。
堂:明堂,指鼻子。《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
另指全身所有穴位点。《医说》:“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
当我们把“门”、“枢”、“堂”的内在逻辑理顺时,我们会发现《黄帝三经》的书名时成立的。基于文章前面对“黄帝”的训诂,我们会发觉《黄帝三经》是以“帝星”为基准而编著的古代天文医学。而且,从今天遗存改编的《黄帝内经》内容上看,其核心“天人合一”思想以及生理病理、经络、腧穴皆有古代天文的对应。《玄门》讲医理,开门见山说玄妙。《灵枢》讲经络,承前启后似枢纽。《明堂》讲腧穴,豁然开朗坐明堂。
后记:
2019年初应邀参加某机构“我爱《黄帝内经》征文比赛”,提笔写来发现自己的文章有点唱“反调”的意思,于是推辞而退赛。后来把“反调”经过考证后,基于为大家提供新的角度学习《黄帝内经》的初心,用了近十个月时间写成此文。此文不是要否定《黄帝内经》以及动摇中医理论之基础,而是通过推理与训诂发现《黄帝内经》更多深意。严谨地说,目前传世的《黄帝内经》只能叫做“宋版《黄帝内经》”。但我本人认为原版的《黄帝内经》也许深藏在某个帝王的墓穴中,或许有一天就像在1973年才出土《黄帝四经》,可以证明传说的真实。
在这一年考证过程中,随着考古、文献等证据不断浮现,《黄帝内经》应为《黄帝三经》的观点日益坚定。曾犹豫此文是否公开,后来一想“中医的良性发展不是靠盲目的祖先崇拜,而是靠严谨考证和独立思考的精诚态度。”故而公开此文观点。
《黄帝三经》的天文内涵中,其实也是《黄帝内经》的机要,帝星的暗示是要我们中医人认真对待古代北斗历法的应用。《黄帝内经》中有一章专门讲“九宫八风”,这就是建立在北斗历法基础上看待生理病理的学说。关注北斗历法而解读《黄帝三经》,也就是鄙人撰写此文的用意,谢谢大家一年来的敦促与期许。错漏之处,多多担待。
祝至一改稿于2019年11月11日
作者简介
祝至一,有西医背景的道医。自幼拜师习武,问道青城武当。后求学于川北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现退休隐居蜀北乡野修道。
微信号 zuseal
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请联系微信:卢医生
微信号:luyi520323
邮箱:2870679002@qq.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每日更新
上一篇:新闻观培训总结汇总十篇
下一篇:我们该如何理解女权主义?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