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旧日本帝国海军D4Y“彗星”舰载爆击机?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怎么说呢,横须贺空技厂总是会搞一些花活出来…

  不管是樱花(就那个八嘎炸弹),还是橘花攻击机(设计的,具体制造还是中岛),都是他们搞的花活。

  而他们搞的那么多花活里最知名的,一个是彗星,一个是银河。

  而以彗星和银河为例,来看待日本高性能轰炸机的窘境。

  它俩都是要求有战斗机的速度和机动性能的飞机(对标零战)

  话说我们来看一下D4Y是怎么来的。

  前日本海军的飞机编号是这样的:

  一个字母+数字+一个字母。

  第一个字母表示机种,第二个字母表示生产厂家。

  比如,虽然咱们这里一股劲的叫零战零战的,可是人家的编号是A6M。

  A,在海军表示舰载战斗机,

  6,表示这里是第六种飞机了,

  M,就是Mitsubishi(罗马音),三菱的意思。

  那么,D4Y就好解释了:

  D,俯冲轰炸机

  4,第四种飞机

  Y,Yokosuka,横须贺

  那它俩是什么东西呢,准备说一下吧。

  最近人气比较高…至少有三个人提示说要看彗星了。虽然在早期的一篇作品中提到了这个彗星,但是内容犹嫌不足。二战时,三大类舰载机能否合并?

  所以,今天咱们开一篇,彗星和银河。

  那就看看吧。

  众所周知,在早期的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军搞俯冲轰炸的,是那个固定起落架的九九舰爆。

  它的凶名笼罩着早期的太平洋。

  从珍珠港到印度洋(82%的命中率炸沉竞技神…),从珊瑚海到中途岛,再到东所罗门和圣克鲁斯,以及瓜岛等等,都留着的它的恶名。

  至于挨过炸的,从列克星敦到约克城三姐妹,都被炸过,还有各种战舰,也都大抵挨过它的二五番(250公斤炸弹)。

  不过,赫赫凶名的背后是惨重的损失。

  珍珠港没的29架飞机,有一半是舰爆;

  圣克鲁斯海战没了近四成的舰爆;

  战争中,被野猫当软柿子捏的,还是舰爆(虽然舰攻也是),大概是挨几下就掉一半翅膀的那种。

  不过日本人倒是没咋追究为什么挨几下就掉下来,而只是合计:咱们为什么没有那么快呢?

  所以,早在九九舰爆服役之初,日本人就想要一个快速的俯冲轰炸机了,顺便航程再远一些,超过敌人的航程,让敌人够不到…

  没错,要求就这么质朴。

  此次操刀的,是空技厂技术少佐,山名正夫。(银河,樱花,新干线的设计师)

  于是,山名就带着团队搞飞机了,就是十三试舰上爆击机。

  海军对十三试舰爆的要求是这样的:

  最高飞行速度为280节(约合519 km/h);

  巡航速度为230节(约合426 km/h);

  飞机采用正常荷载(普通250kg炸弹)时续航里程为800海里(约合1482公里);

  采用重载荷(携带单枚重磅炸弹和副油箱)时续航里程为1200海里(约合2222公里);

  重载荷情况下要求能携带一枚500公斤炸弹。

  也是高速的要求,山名就想到了另一个事情:低阻力。

  为了实现这些要求,设计师们想了很多。最后,他们决定用液冷发动机。毕竟,液冷迎风面积小,阻力也小,动力够的话,速度会快一些。

  当然,他们选择了DB-601,让爱知(也就是造九九舰爆的那个)仿出了热田发动机。

  不过,日本人好久都没碰液冷发动机了(最早其实是用过的)不管是生产的技术还是维护的技术都不是很熟悉,所以热田的效率…很低。

  当然,除了这个发动机之外,彗星还有其他的减阻和减重措施。比如,设置弹仓(之前都是外挂的),层流翼,减小座舱阻力,设置整体的燃料箱(但是没有钢板防护…)等等。

  这使得彗星成为高翼载,长距离起降的飞机,这使得它和钟馗,雷电一样,难开…

  除此之外,作为俯冲轰炸机,彗星的襟翼也有些变化。

  它采用电力控制,从自动襟翼到气动刹车(减速板),从收放起落架到舱门控制上都是电动控制。

  不过,日本的电池不太好,机组地勤都是很伤脑筋…

  所以,彗星是一架超出了日本平均工业水平的飞机,但是说实话也不是很严重——换个可靠的发动机减阻,再研究一下电池,还是可以搞好飞机的。

  终于,1940年11月15日,新舰爆出厂了,发动机是热田11型。由于发动机质量不过关,所以故障频频。不过,在众多新技术的复合下,新舰爆的极速可达551.9km/h、侦察任务可以飞3780公里。

  这么一看,新舰爆还行。

  值得注意的是,彗星最早露面的时候,在中途岛,不过任务不是原来的任务了,而是,侦察。

  当时海军缺远程高速侦察机,就经常借陆军的百式司侦…为了不被陆军挟制,海军决定对彗星原型机进行改造,就是侦察机,来到苍龙号上面了。

  话说那些侦察机侦察还行,发现了约克城,结果无线电故障,没告诉,结果赤城加贺苍龙都被一波带走了…

  然后它们来到飞龙号上,并且告诉他们美军航母的位置,于是飞龙号就重创了约克城。

  但是飞龙也没活下去,侦察机也没留住…

  虽然但是,日本人对于彗星评价还不错,于是给了制式编号二式舰载侦察机,就服役了,和后来的彩云成为舰队之眼。

  不过,那个时候,其实它还不叫彗星。

  1942年8月15日,新舰爆的试制5号机俯冲的时候解体了…于是就重新设计了结构。直到1943年6月,加强设计结构的十三试舰爆终于量产装备,海军赐名彗星。

  这个时候,彗星终于作为俯冲轰炸机了…

  不过九九舰爆的老手,估计也没的差不多了…

  至于改进,就是从最早的热田21型的彗星一一型,到热田32型的彗星一二型,就是动力增强了而已。至于速度,已经达到了580公里/小时。

  后来,液冷发动机也造不出来了,于是和飞燕一样,也换气冷了,换的还是金星62型,1500匹马力的那种,速度只是略微降了一些,也就574公里/小时,但是太晚了。

  到了最后,日本绝望了。于是弹仓最后拉了个口子,装上八十番(800千克)炸弹,准备神风了,这也就是彗星四三型。

  什么,那个最后准备装誉的那个?算了,都没装上,就算了。

  除此之外,还有装备在伊势号和日向号航空战列舰的彗星二二型,以及夜战彗星的一二戊型和三三戊型等等(具体方式就是加装斜乐曲…),它们在最后都冲绳战役中,或多或少的发挥了些作用,但是不多…

  截至战争结束,也就不到2300架的彗星生产下来,至少可以说明,这个家伙,不是很好生产…也难以补充。

  彗星首次亮相在1943年的所罗门,不过数量不多,九九舰爆仍然撑着门面。

  倒是侦察机挺活跃的,做着指引飞机轰炸的任务(比如1943年11月5日发现美军舰队,但是攻击机队因为情报出问题了没看到…)。不过这个任务最后交给了彩云,自己就退出了。

  然后,就是史诗级别的马里亚纳的猎火鸡了,彗星也没能逃过地狱猫的魔爪,被大量击落…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居然有一些彗星突破了美军的层层防线,对邦克山和黄蜂号航母投下了炸弹,造成了轻伤…

  哦对了,还有一架彗星拦住了攻击大凤的鱼雷(虽然没什么用,还是沉了…)

  不过,插句题外话,当时负责攻击的601航空队开彗星挺难的,屡屡出现坠机事故,以至于日本方面一度终止彗星的着舰训练任务…

  虽然不管是训练还是作战,彗星挺惨的。

  但是,彗星至少可以作为还有机会突破美军拦截和防空火力的飞机存在着。

  而之后,美国人大概知道彗星是什么意思了。

  而第一个倒霉的,是普林斯顿号。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独立级轻型航母普林斯顿正在进行空中掩护。

  然后,10月24日上午,634航空队的4架彗星出来了,其中一架彗星在大约460米的高度俯冲,投下了500公斤的炸弹(当然它随后没了,被防空火力击落了)。

  炸弹击中甲板中央,击穿飞行甲板和机库,在动力室上方的乘务员居住区爆炸了,顺便点燃了6架在机库里满弹满油的鱼雷机和鱼雷…

  之后,普林斯顿成为被最后击沉的正规的舰队航母。(护航航母另算)

  之后,彗星一边进行正常进攻,对美军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威胁(其中最大的战果可能是在1945年3月重创富兰克林号,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事是银河搞的,反正是空技厂的飞机搞的)

  另一边就是神风了…

  彗星速度快,航程远,载荷大,是神风的绝佳机种,于是就挂着800公斤的炸弹进行神风了。

  而通常,彗星有两种方式神风:

  ①从距海面只有10-15米的超低空接近目标,再突然跃升至500米后向下撞击。

  (这个战术具体的画面参考日本电影《永远的零》里最后宫部久藏开着零战对着CV-14的战术动作,操作好了比较难拦截。该说不说,电影虽然就立场上确实有很大问题,但是战术上确实不含糊。)

  ②从6000米高度先以20度角边加速下滑边寻找目标,在1000米高度改以50度角对准目标俯冲撞击。

  为了提高飞行速度,甚至加了火箭(但是放弃了);为了造成更大创伤,在撞之前,飞行员会先给军舰投弹再撞击…

  于是,彗星就这么疯狂的战斗到战终。直到最后,宇垣缠坐着彗星,完成了最后一次特攻,为日本的军国主义,献祭…

  彗星的技术水准,其实是相当不错的,就整个俯冲轰炸机而言,除了爱知的流星(B7A)以外,在日本没有比它技术水准更高的俯冲轰炸机了。

  但是,彗星的天时人和都错过了。

  天时,是俯冲轰炸机不再作为单独的机种存在了。

  二战的发展,动力的增加,使得战斗机都可以挂着几颗炸弹就可以俯冲轰炸了,甚至投完炸弹之后还能保护自己…

  人和,就是日本自己的工业水平不够,不太支持运用大量新技术的彗星的生产。

  最后,日本人发现(或者也没发现),自己造的这个高精尖的彗星,被时代抛弃了。

  不是因为不够先进,是因为俯冲轰炸机没有了位置。

  彗星是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没有它的船…

  有一说一,我其实不是很清楚陆上攻击机(G开头的)和陆上爆击机(P开头的)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似乎G开头的是雷击机(鱼雷机),P开头的是爆击机(俯冲轰炸机)。

  银河就是后者,代号P1Y,甚至是陆上爆击机的第一种飞机。从编号上讲,它是开创性的飞机了。

  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有争议的事物呢…

  日本人知道自己之于老牌列强的差距,造船(战舰)的能力不如那些列强。于是想找其他方面去弥补。

  那找什么弥补呢?

  就飞机吧,最好是远程的飞机那种。

  在日本海军,也就是IJN的装备中,有一种飞机是作为他们的支柱力量,就是陆基轰炸机。

  在二战中,陆基轰炸机是作为轰炸和对舰攻击的主要角色之一。

  所以,在日本海军,双发的轰炸机不止是轰炸机,它还是反舰攻击机。

  有的时候,它在某种意义上,真的是战略轰炸机,经常从日本过来跨洋攻击的那种(九六陆攻经常干这件事)

  为了适应广阔的亚太战场,日本人,不管是海航还是陆航,对于中型轰炸机(双发轰炸机)的航程有着变态的要求,动辄5000—6000公里,至少也有2000公里了…

  此外,众所周知的是,日本的轰炸机也受到了快速轰炸机的思想的荼毒,所以机动性也好,速度也挺快(相对于盟军同行…)

  至于拿什么换的呢,那就是防护和载弹量。

  (当然防护似乎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离谱,后期也有改善,但是载弹量是真的不大,也就一吨…更何况早期还没有一吨…)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九六陆攻和后来的一式陆攻。

  

  不过,从后来在中国的作战记录来看,九六陆攻的性能是不够用了(飞得慢,防护差劲)。在最后对英国的印度洋舰队进行毁灭性打击之后,九六陆攻就退居二线,作为巡逻机了。

  至于一式陆攻,它一直还可以(虽然受着打火机的争议),超低空对舰攻击的水平还是有的,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它一直不能俯冲轰炸,这个让日本人不太满意…

  (啊?还以为就德国人玩那么花呢,你们也想着这事…)

  当然,日本人看到了德国同行的作品,JU-88。

  那个时候,JU-88速度快(也是相对于同行而言),低空性能不错,可以俯冲轰炸,远距离打击舰艇和目标,可靠性不错。

  1940年,日本人过去考察,看到了这个飞机,决定自己也去搞一下这个飞机。

  当然,日本那里也没闲着。这里提一下这个叫空技厂的东西。

  日本的横须贺空技厂,海军航空技术厂,是海军辖属部门,军队管的,和三菱,中岛这些财团的性质不同。

  它本来只是航空研究部、横须贺海军工厂航空实验部/航空发动机实验部。不过,在山本五十六的主导下,1939年4月,这些部门就合并为航空技术厂,并接受横须贺镇守府管辖。

  空技厂同时承担海军飞机的设计、生产、试飞、修理等工作。

  在日本人考察飞机的同时,空技厂在进行验证机的制造试飞,比如:

  高速的Y-10,

  飞得远的Y-20,

  飞的高的Y-30。

  空技厂顺便在进行技术储备。当日本人从德国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三种飞机中的Y-20进展不错。于是,海军就让空技厂把Y-20验证机和JU-88合一起,造一个新飞机。

  于是在1940年,“十五试双发陆上爆击机”立项,结合以往陆攻指标和Ju-88的设计思想,准备研发,要求是这样的:

  具备和一式陆攻相同的续航能力(最大转场航程约5500km);

  飞行速度与零式舰载战斗机持平;

  可以对海雷击、对地水平轰炸,也可以对海对地俯冲轰炸;

  挂载一颗鱼雷/800kg炸弹是起飞距离不大于600m。

  俯冲轰炸最高速度648.2km/h。

  而项目的负责人,还是山名正夫(之前搞彗星的那位),以及三木忠直。

  于是,在空技厂的技术储备,优秀的设计师的操持之下,项目挺顺利,两年就搞定了这个飞机,代号银河,编号P1Y。

  山名正夫造出来什么东西呢…

  为了达到高速(减重的目的),设计团队是对日本轰炸机进行了精简。

  比如,一式陆攻七人组就简化到三人组,就剩下飞行员、侦察员、通讯员。

  (终于意识到一式陆攻人员太多了…不过对于剩下的三个人,要求也提高了…)

  于是就缩小了尺寸,体积也就是一式陆攻的六成,顺便减小命中面积。

  同时机头投影面积减少,这样就降低风阻了(不过代价是飞机座舱有些窄,比A-20还要窄几厘米)。

  银河的主翼布局类似于彗星,内侧主翼用层流翼,外侧主翼用半层流翼,中单翼布置。

  俯冲性能上,山名正夫就把之前彗星用的两段式空气刹车襟翼放到银河上,以增加俯冲轰炸的稳定性。

  至于弹舱,可以挂载一枚800kg炸弹、或两枚500kg炸弹,或者一颗九一式航空鱼雷。

  不过,鱼雷太长了,鱼雷长5.27米,而弹仓只有5米,于是装鱼雷的时候得拆除后油箱和前部弹舱门。

  至于动力装置,空技厂把希望放在誉上面…(怎么又是它)

  结果如同各位想到的那样,性能不佳,故障频频,严重拖累了研制进度。

  虽然后来量产银河的誉一二型引擎,改善了高空性能,略微提升了引擎功率,降低了些故障,但是,产能仍然不足。于是后来银河上火星了。

  (莫名想到天山的遭遇…)

  发射的武器呢,量产的银河前面安装了20mm机炮,后面自卫装上了20mm机炮(也有换13.2mm机枪的),也…还行。

  至于油箱和装甲,银河主翼设置了7个燃料箱,包括5个防弹燃料箱(自封油箱)、2个整合式燃料箱在内,这些燃料箱都安装有自动灭火装置,主翼外端放上,二氧化碳填充装置,以防止被敌机击中后起火。

  (哦对了,还可以挂副油箱…)

  此外还有装甲和防弹玻璃,防护可以说相对完备了很多…

  (不过也有说银河结构不行的,比如说机身主要承力部位的蒙皮厚度0.8毫米和0.6毫米,最坚固机翼连接处是1.4毫米,机头下方0.5毫米,机腹0.4毫米等等,说人家太薄了,得出结论说,银河防护似乎不太行…)

  好吧,咱们姑且先抛开争议,先往下看。

  1942年6月,原型机造完了。

  空技厂不愧为空技厂,银河的性能还可以,在5000m高空飞出了566.7km/h的极速,最大转场航程5371km,俯冲极速达到了703.8km/h,海军表示不错,甚至准备同时进行量产和作战测评(以往是先测评再量产的。)

  一年之后,1943年8月,空技厂将银河的生产线交付中岛,同年11月,批量型P1Y1银河一一型开始量产。

  第一个吃到螃蟹的是新成立的521航空队(代号鹏),其队长是江草隆繁,一位开着俯冲轰炸机的老海鹫了。

  当然,521航空队并不孤单,还有其他的部队,比如:

  装备战斗机(零战)的261空(代号虎),263空(代号豹)

  装备陆攻(一式)的761空(代号龙)

  侦察的121空(代号雉)

  它们在1944年一同部署在塞班,关岛那里准备去参加一场6月份的决战。

  当然,各位也知道决战的结果了…

  至于银河,除了随着521空被消灭之外,也有一些问题。

  这飞机很难维护,故障频频,使用率不是很高,于是被揶揄到“国破银河在”…

  当然,马里亚纳的事,就算结束了。除了有人想直接撞军舰之外,还有一些人有其他的想法…

  白天攻击不行,那傍晚呢…?

  1944年7月10日,海军进行了整编,该撤的撤,该并的并,就将522、524、541、721、攻击第262、攻击第161、攻击第501几个航空队以及陆军飞行第98战队编入762空,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航空队。

  762空可谓群英荟萃,除了银河之外,还有彗星,天山,彩云,飞龙(陆军加入)(当然还有老骥伏枥的一式陆攻)这些高性能的轰炸机/侦察机。

  当然,有这些飞机还不够。

  自从马里亚纳之后,日本人急需破解美国的“叹息之墙”的战法,也就是突破战斗机和VT高炮引信组成的防空网。

  源田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考虑到未来战场的气候问题(台风),他认为,可以浑水摸鱼。

  军令部同意了。

  为了能够进行作战,“T”部队(762空整编,T是台风的首字母)开发新打法,配备新武器,配属的气象班,强化通信设施,雷达成为必备等等。

  (陆攻上的天线…)

  在傍晚打,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

  于是,新组建的轰炸机们就在台湾航空战进行着激烈的战斗。

  早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战果的,比如重创几艘巡洋舰什么的。(重创堪培拉,休斯敦,它俩比牺牲在瓜岛的芝加哥强多了,没沉)

  时间想的很对,就是恶劣天气。

  不过,并没有打破美军的防空体系。

  机会不多,训练捉襟见肘,甚至缺乏战斗机护卫,雷击编队被宰。

  当然,也能看出来银河突防能力确实不错,但发动机故障率有些高,而且扛不住战斗机和高炮…

  于是,日军夜间薄暮攻击队也就那样了。

  但是,以银河和彗星为代表的高性能轰炸机,一直有动作…

  1945年3月,银河长途奔袭2900公里,抵达乌利希环礁展开神风,结果兰道夫被撞了,顺便800公斤炸弹也炸了…但是,没沉。

  之后是3月19日清晨,富兰克林号对濑户内海空袭。舰队准备放飞攻击编队时,却遭遇日军空袭。在早上7时8分,银河的两枚250kg炸弹正中富兰克林号,还跑了…

  按说250公斤炸弹算不了什么,但是其中一枚炸毁了前部升降机,前机库内的人员几乎全部阵亡。

  另一枚把舰尾的升降机炸毁,顺便引爆了炸弹,高射炮弹和燃油(当时富兰克林号准备发动攻击)富兰克林号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结果约有60枚500磅炸弹被引爆,“小蒂姆”火箭弹点火后四处乱射,整舰右倾13度,直接间接造成至少724名舰员死亡,265人受伤。

  这架银河隶属于762空,而这名单机突入美军舰队的飞行员却资料不详…

  但是,这最后也改变不了什么…

  最后,在1945年8月5日,一架来自护航航母的FM-2野猫击落了一架银河,完成了野猫最后一次击落,战争也接近尾声…

  不过,银河不止这些故事…

  其实,原先日本海军还是有夜间战斗机的,叫月光,不过它太慢了…

  所以,日本也准备在快速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进夜间战斗机,比如,银河。

  1943年7月,川西完成了银河夜战型,代号极光。1944年5月完成原型机的制造。

  在这次制造中,川西改用火星发动机,武器为斜乐曲系统机炮,安装名为玉的雷达,八木天线,代号P1Y1-S,可以搭载对地武器的型号被命名为P1Y2。

  至于战果嘛…只有没有被确认的击落的B-29…

  银河,也就那样了。

  似乎日本的快速轰炸机似乎没有办法发挥它们的速度优势,来躲避战斗机的攻击。

  说实话,从飞行性能上看,它们确实拔得头筹。

  就一堆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来看,最优秀的还是彗星和流星(B7A),跟零战五二型差不多,而对手的地狱俯冲者和复仇者的飞行性能还不如它们。

  而双发的轰炸机,如果说有破500的话,也就是道格拉斯的A-20和A-26能比银河和飞龙强,不论是飞行性能还是载弹,防御等等都行,可靠性也更好。

  而如果说它们差哪里了,其实也就那样。

  如果是单发的俯冲轰炸机的话,大概和彗星一样,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没有它们的船。

  如果是单发的鱼雷机的话,其实也是向攻击机发展了,就像流星一样,能挂鱼雷,也能俯冲轰炸了。

  而其中发展最好的,是道格拉斯的A-1攻击机,流星没啥机会了。

  如果是双发的轰炸机的话,银河还不错,除了载弹量略小,也没啥问题。

  就算是问题,那就是第二个问题了,就是整个的技术问题。

  说到最后,还是日本的工业水平不够,没有力量和技术储备去大量生产新式轰炸机。

  比如彗星和银河,或多或少都有些可靠性的问题。

  (至于陆军的飞龙…三菱似乎没说,陆军也没啥发言的,但是也没啥战果…)

  至于流星,这个日本舰爆舰攻的集大成者,生产性还不错,不过也没什么大规模量产的机会了(一百多架),如果前两者还有参加像马里亚纳大海战的机会的话,那流星是没有了,就只好作为美国的战利品罢了。

  (虽然,就算是大规模生产,那个发动机,誉,还是一个问题…)

  而它们的故事,大部分在日本法西斯被消灭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补充:日本海军的编号意思(不太全,如果有查到,稍后会补充)

  A:舰载战斗机,

  放在后面是Aichi,爱知航空机。

  B:鱼雷机 C:舰载侦察机

  D:俯冲轰炸机,

  放在最后是昭和飞机工业的意思(L2D运输机,就是人家的)

  E:水上侦察机 G:陆上攻击机

  H:大艇 J:局地战斗机(截击机)

  K有两个意思,一个是Kawanishi,川西公司,一个是Kawasaki,川崎公司。不过川崎似乎没给海军设计过飞机,所以K通常表示川西。比如强风,就是N1K。

  (其实还有一个叫Kokusai,没看出来这个是啥…)

  L:运输机

  M:特种攻击机,放在后面是Mitsubishi,三菱的意思。还有一个是Mansyu,满洲飞机制造厂。

  N:水上战斗机,放在后面是另一个巨头,Nakajima,中岛。

  P:陆上轰炸机 Q:水上巡逻机

  R:陆上侦察机

  Tachikawa,立川飞机制造厂。

  Yokosuka,横须贺空技厂的意思。

上一篇:江苏省广播电视局 行业资讯 干货
下一篇:真题 | 2019-202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汇编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