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小学生德育篇1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

  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理念后,德育作为教育之首,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得不被提上日程。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其他几个方面教育的全过程,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尤其对于思想未定型的小学生来说更具现实意义。德育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不仅仅需要依靠学校、教师的引导,家庭和社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小学德育提供更好的借鉴。

  一、小学德育现状

  (一)德育未得到真正的落实

  德育的目的由不同社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决定,当前我国德育目的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哺育年轻后代奠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陶冶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养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普遍存在走形式化路线,没有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的现象。第一,榜样示范作用弱。小学阶段的学生将老师作为最权威的重要他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言行,甚至伴随学生一生。近些年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滑坡现象,学校频频报道出老师体罚、辱骂、虐待学生,老师参与、进入违禁场所等,教师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对自身的言行缺少规范性的行为准则,对自我认识不到位,只看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的职业道德观。第二,课堂与常规教育脱节。德育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日积月累的工作,所以仅仅依靠几十分钟的课堂教育自然是不够的,除了对小学生进行课堂教育以外,常规生活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很难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规生活中关于德育问题的情境并不和德育理论教育一一对应,小学德育主要表现出课堂教育与常规生活教育相脱轨。第三,奖励机制不完善。小学德育中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对小学生好的表现没有给予及时或准确的鼓励,对小学生的陋习更多的是采取惩罚的方式,如罚站、罚抄作业、罚打扫卫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小学德育适得其反。第四,对学生缺乏积极关注。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教育,落脚点也应该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对外界一切事物都表现为好奇、多动,是拥有自己思维的、活生生的个体,但是往往小学教师把小学生看成是没有想法、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个体,对小学生的德育缺乏情感的倾注,未做到积极关注,没有很好地融入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未做到以情育人、以理育人。

  (二)德育未形成有效合力

  教育最初的形式是以社会教育的形式开展的,年长的一代将生产劳动技能传授给年轻的一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出现了,学校在人的教育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家庭教育却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便形成了三套不同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套教育模式有重合的地方,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三套教育模式的区别。只有将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高效的合力,才能将小学德育功能发挥到极致,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的未来之星。第一,没有统一标准。家庭中的德育教导孩子不是自己的事少管,关系到自己利益的东西一定不能谦让,这样的教育自然让孩子形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学校教育刚好相反,教导孩子遵纪守法、待人真诚、无私奉献,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热心、乐于助人的性格。社会对孩子的期望便是全能的人,尤其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尤为明显,处在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形式更多样、更灵活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大众传媒对家庭、学校德育构成了威胁。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有不一样的期待和标准,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也就不一样,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孩子往往容易混乱,无法获得良好的德育。第二,德育工作效率低。除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外,小学德育工作效率低,学校教师与教师、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部门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学校教师对德育工作所采取的态度就是坐等上级命令,缺乏大局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态度,以至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德育机制。

  二、小学德育的对策及建议

  在了解了小学德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后,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落实小学德育

  第一,利用榜样学习抓德育。小学德育中的榜样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师榜样对小学生的德育更是不言而喻,对于老师来说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素养,需要以身作则,能做到慎独,为小学生做好带头作用,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监控。第二,课堂教育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生活常规有机结合,在课堂的德育可以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小学生对德育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常规生活中及时对小学生所遇到的德育问题进行解释与引导。第三,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鼓励手段相配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在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深入他们的感情世界,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的活动,最终将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小学德育中。

  (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合力

  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合力是德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重标准下的德育,很难对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深入的教育,我们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教育服从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需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家长通过询问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这样也可以加强亲子关系沟通。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主动与学校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需要时刻注意避免把不良思想或行为带给孩子。第二,提高学校教师与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德育方面的学术与心得交流,邀请表现突出的教师在全校进行演讲,除了校内的交流,学校还应把眼光投到更广阔的校外,组织教师到外校学习先进思想与方法,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徐静.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J].鸭绿江,2015,(12).

  [2]黄志强.关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J].小学教育研究,2015,(4).

  [3]吴遵平.论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科学,2016,(1).

  [4]孙彩云.浅谈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J].思政教育,2013,(1).

  [5]康健.浅谈教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5).

  [6]贾伟.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J].吉林教育,2015,(7).

  [7]李桂辉.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J].科技教育,2013,(10).

  [8]张文红.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J].教育天地,2016,(8).

  小学生德育篇2

  一、让学生知礼仪、懂廉耻、善言行,做文明之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文明礼仪的民族,礼仪廉耻是每一个人在文化修养和素质上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更是决定着他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孩子们规范的礼仪和言行,让孩子们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通过规范的礼仪和言行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我们也要让学生懂得友爱和宽容,现在大多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往往也比较自私,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着去与别的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避免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们学会宽容,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不愉快时常发生,并且我们也要让孩子们学着去原谅别人,培养孩子们宽大的胸怀。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次奖励,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快乐的。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所需要的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谦虚谨慎的品德

  我个人认为,作为德育教育最为关键之处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触摸历史,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通过这些激起学生心中深切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底撒下爱我中华的种子。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不断地求知非常重要,我们要教会孩子们谦虚的品德,勤而好学,不耻下问,并且在治学的过程中要保持谨慎的学习态度。

  四、做孩子道德成长的同路人

  小学生德育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生德育;教育途径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为小学生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为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然而,网络还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天堂,还可以让学生进入不能自拔的玩乐的地狱。一句话,网络在给小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情感、心理和对事物的认知,还容易使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产生偏颇。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必须通过科学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问题解决好、处理好,还小学生一片干净、文明、科学的网络环境。

  1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质

  1.1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应该做好对孩子的监督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面对网络,小学生往往会迷恋,这时候就要求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做好监督工作。比如,电脑尽量不安装在孩子的寝室内;要在电脑上安装一些反黄软件,避免网上不良信息的出现;努力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学会正确上网,文明上网,不去看一些未成年不应看到的图片和文字;不间断地检查孩子的上网记录,了解孩子的网上踪迹;还可以通过和孩子网上聊天等渠道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实行有效的监督。

  1.2家长要多和孩子做情感上的沟通,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以引导为主,用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多在情感上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心理上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和制止。在使用网络的问题上,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提高自身素养,这样进行家庭教育时孩子才会容易接受。让孩子清楚网络其实就是一种工具,可以利用它学习知识,加强交际和沟通能力,可以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游戏和娱乐。

  2学校加强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行为

  如今,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今社会的道德约束,基于此,学校应格外重视对互联网的管理。比如可以设定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实现对网络信息的适时管理和限制;还可以制定相应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刚性上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另外,要设置一些关于净化网络、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课程,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一些文明上网、利用网络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用树立正面典型感染学生,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认识,从而增强他们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2.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阶段,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加强小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意志做铺垫。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课、品德课和班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把网络看作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平台,而不是娱乐和游戏的工具,让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2.2借助学校的网络资源,有效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少先队网站,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少先队网站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愿望,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找到真正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更好地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总之,要有效结合小学生特点,在尊重小学生的基础之上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搞好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曦艳.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68~71.

  小学生德育篇4

  一些德育教学工作者只是单纯地重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忽略了德育的“生活意义”。更有甚者,部分德育教师将学校的德育与“政治教育”简单地归为一体,因而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片面强调高尚的道德原则教育,忽视了生活具体细微道德的培养;无限放大德育的目标,一味突出纯粹的道德规范知识教育;单纯依靠大而空的英雄人物、伟人事例的说教,忽视从小事做起的细节教育;在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客观分析与针对性指导的基础上,简单地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来教导学生,使学生无所适从,因而使得德育工作沦为片面的知识理论说教与灌输的过程。如此缺乏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学生知行不一,其对道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失去了德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价值。

  二、实现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面对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针砭时弊,发掘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着手,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首先,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良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在亦师亦友的互相学习过程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因此,小学的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使培养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变态教学产物。

  2、从小事做起,以日常行为规范化实现德育生活化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否则也仅仅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开展离不开道德理论熏陶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内化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制定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突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培养,使理论性的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例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日常德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定期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的班会,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3、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体现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校方应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打造美丽的校园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使校园成为培育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圣地。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阅览室等场所,通过张贴科学家、学者治学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使榜样模范的感召力量无处不在,先知的谆谆教诲随时响起,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结语

  小学生德育篇5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态度;情感与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81-01

  小学阶段是思想道德观形成的基础阶段,是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在自觉实践和主动参与中学习道德知识、树立道德理想、强化道德养成、提高道德素养。德育教育是师生共同参加的双向交流过程,师生间具有良好的情感是德育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投之以情,关怀爱护,就能让学生感到教师严中有爱,产生一种感激之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内心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从心理上接受、认同老师,也必然能消除疑虑和对立情绪,产生信任、爱戴、愉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此时的教育,便会充分发挥它的效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用自身的爱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笔者将从行为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阐述小学德育的走向。

  一、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个系统工程,要制定行为规范、榜样教育、持之以恒的训练、及时评估引导、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等等。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的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家境优裕,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宠爱,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平日里缺少苦和累的磨练,更有一些家长,教育不得法,在子女遇到困难时,不是引导启发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去解决、去战胜,往往都是帮办甚至代办,而学校也往往迫于安全压力,对凡是涉及苦、累、具有挑战性或对抗激烈的活动,往往推向边缘或干脆给予取消。孩子养成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习惯,这样会使得孩子心理品质脆弱,战胜困难挫折的意志能力低下。他们的逆境商数得不到锻炼,将来会怀着消极的心态面对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对孩子应多采取磨砺教育,参加拓展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精神,提高他们战胜乃至超越自我的坚强意志和能力。

  二、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小学生德育走向的主要发展目标

  小学生的情感是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在集体中,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祖国之间的关系,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小学生的情感又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当道德现象符合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时就产生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产生消极的情感。道德的情感会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它是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同时,道德情感会对道德行为的强度产生影响,成为推动行为的动力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让孩子健康成长已经成了我们社会的共同期盼,更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课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如何突破困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是摆在家长、学校和每一个社会成员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灵。如今,相当多的家长并不真正知道他的孩子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在追求什么。教师和家长要设法理解孩子,要关心他们所关心的事,要努力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他们从心底里信任你,你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并且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和浇灌他们的心灵,要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成长客观规律。如身体的发育、心理的成熟、逆反期的出现等等。就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哪方面问题做如何引导。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理念。因为不同的教育主体都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教师爱的本质是唤醒。”当教育超越纯粹说教,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取得自我教育的成功时,便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三、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最终取决于态度

  小学生德育篇6

  1课外阅读寓德育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更多地渗透到读书中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美德故事》等书籍,通过看书,教其尊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平等待人,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经沧桑、饱尝忧患的历史中体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引导其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2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家长要把对孩子的德育作为首要任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无时无刻不反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展现的每一个缺点都直接反映了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在学校里有的孩子骂人、打架、内向、不自信、自私自我,这些现象很大程度都反映了孩子家庭教育的不健全。家庭教育并不是过多的说教,而是家长自己首先能够默默地做到。其实孩子每天都在观察着、效仿家长,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无疑是给学生作下了优秀的“榜样”。

  2.1家长言行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不做言行不一的事,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2.2家庭文化要建立国家有民族文化,单位有企业文化,家庭也要有家庭文化。家庭要有追求,爸爸要奋斗、养家,妈妈要做饭、做清洁卫生,孩子要学习、听话。每个人各尽其责,互相配合。如果家长懒惰、颓废,必然会影响孩子。每个人都在做家庭的义工,妈妈洗衣、做饭是为家庭做义工,爸爸洗碗也是为家庭做义工,要鼓励孩子做家庭的义工,历事炼心,培养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对于孩子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家长不要给以草率、简单、甚至是错误的回答。家长如果当时回答不了,可以通过思考、查资料等方式在准备好了以后,给孩子彻底地解决疑问。

  2.3教育契机要把握孩子如果犯了错误,父母一定不能打骂、大发雷霆。孩子犯错是正常的,作为家长应该高兴,因为教育的时机来了,正好以此为契机,对孩子展开各方面的教育。正确使用奖罚制度,不能一味地奖赏而忽略了惩罚的重要性。

  小学生德育篇7

  关键词:小学德育;小学班干部;竞选行为;小学生德育发展

  1引言

  小学德育指小学阶段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正面、积极的言语、行为示范,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冲击,进而引发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教育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小学德育与小学竞选行为进行了实质性分析,并拟出小学德育对小学生竞选行为起着基础性作用。

  2小学德育的特点

  2.1小学德育的主导性

  在学生学习德育活动中,学生是道德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德育影响和教师是客体,教师是德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小学阶段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社会的影响,在掌握道德、法纪、心理、思想等知识方面与教师的指导密不可分。小学生要想认识和了解世界就要学习说话和写作,要想创造和感受世界就要运用语言去描绘和指称。而青少年儿童正处于学习语言的过程,正通过这一过程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相互沟通。在小学德育中教师通过语言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中感受到这并不仅仅是语言中和单纯事物的反映,更是生活的德育和能被理解的德育的存在。通过教育者语言的指导和熏陶,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在学校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的教学策略,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为小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发挥小学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了解学生、唤醒学生,缩短了德育“现实”与“虚拟”的情感空场。

  2.2小学德育的基础性

  小学德育以文明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及五爱情感教育为重点内容,德育内容针对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小学德育以培养小学生养成基本行为道德规范为出发点,与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人性发展的学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德育的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从青少年儿童所必须养成的行为习惯为根源,促使小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一阶段德育的知、情、意、行的要求,使小学生充满自信,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3小学德育的集体性

  科尔伯格提出的“公正团体法”是指通过对道德环境中的道德气氛、隐性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塑造、推动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发展。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与成人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增加。同伴间通过明确或是暗含的规则来影响他们的成员,例如遵守怎样的规范等。小学生通过遵守同伴群体的行为规范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假如一个群体倡导的是行为或者是不良的道德时,就会通过同伴群体间的道德氛围或规则影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品质。此外,同伴的交往也影响着竞选结果。小学德育通过塑造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集体的教育环境或开设有关团体精神的课程,促使小群体形成利他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小学生竞选行为的本质性内涵

  小学生竞选,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自我角色认同的表现,也是维护班级集体荣誉的体现。通过肇庆市城市及郊区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3.1小学生竞选的基本情况

  班干部的内涵是奉献、义务和责任,但选择班干部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服务同学的意识。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竞选班干部不仅仅是“优秀”的标准,更重要的还有责任,尤其是集体意识。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到外部动力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61%小学生曾担任过班干部。在竞选方式上,城区小学的班干部多数通过同学们选举推选出来,而乡镇小学则多数由老师指定。据调查,约7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竞选班干部,这类学生更适合当班干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伦理学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奉献,就在应该奉献、必须奉献之中揭示善的涵义。”因而班干部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奉献最好的体现,他们向往成为班干部,更多的是为了班集体而奉献自己。

  3.2小学生竞选的动机

  进入小学之后,儿童受外界影响,会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优秀小学生的评价标准,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小学阶段中,小学生追求成为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而班干部在小学生眼中无疑是“好孩子”的代名词。所以大多数小学生会根据这一标准,从而产生当班干部的强烈愿望。但由于正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好坏是非,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追求。因而当问到“您想当班干部的原因是什么?”时,回答“想获得成就感”的学生占34%,回答“想得到老师的重视”的占27%,回答“父母渴望”的占21%,而回答“身边的朋友是班干部”的有13%。由此可见,小学生竞选的动机多数是为了获取成就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赏,而不是真正为班级服务。他们认为当上班干部对自身有利,所以把当班干部看成是于自身有利的事,忽略了班干部的本质和它的存在意义。此外,因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有小部分学生会因身边的朋友是班干部而萌生当班干部的想法。小学德育的集体性促使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相似的品质和追求。

  3.3小学生竞选的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小学生竞选的动机与班干部的内涵不一致,但是当问到“在班干部竞选期间,您希望您的父母能帮助您什么?”时,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我要靠自己的努力”。由此看出,小学生争当班干部纯粹是为了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小学生,而并非向往权力。过半数学生认为当上班干部的好处是“能锻炼自己”,可以看出班干部的形象在小学生的眼中仍是正面的。身处于集体中,以集体来规范自身,逐步形成以集体为主的价值观,因而有大约42%的班干部能实事求是地为班集体服务,在班级管理中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希望发挥所长为集体服务,而这样的班干部是最令人满意的。透过各种关于小学生竞选的报道,许多人都会认为很多儿童是因为班干部背后的权力。但是调查发现,92%的小学生并不认为通过送礼获得支持是正常的行为,反而会喜欢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支持。小学生对成为班干部的向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班干部竞选中奉献、公正、责任等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4小学德育对小学生竞选行为的作用

  4.1对小学生竞选目的的作用

  依照科尔伯格理论,处于习俗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其中,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为根本。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基于以上认识,研究可见,小学生竞选班干部的行为实则为社会化的过程,即尊重一定的参选规则,竞选班干部一职以满足班级、父母、老师或自身的需要。在小学德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多运用游戏渗透德育知识,但是如果教育者过多地将没有正面的引导价值的社会现象渗透到德育课堂中,仅给予“适者生存”的解释,则会导致小学生在班干部竞选时产生“榜样”作用,将导致小学生在班干部竞选过程中产生自我利益的获得大于服务他人的认知的形成。在小学学习的黄金时段,青少年儿童开始从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积累各种科技文化知识,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观。中国小学德育纲要培养目标是小学德育在实施过程中须贯彻落实的。为此,小学校园要发挥其美育功能,建立合理的校园文化组织体系,既要培养青少年儿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防止培养目标落实出现“空洞”。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建设完善的指导体系。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设以学生为特色的主体性活动。基于小学德育游戏性是日常生活的表征这一特点,教育者在践行小学德育内容时,创设各种竞选游戏情境,将学生引导到具有一定氛围的游戏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小学生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处于一种超于功利的审美状态,在遵守游戏规则、相互合作的观念下促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使得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培养青少年儿童具有分辨利他、功利现象的观念和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班干部竞选目的。

  4.2对小学生竞选行为的作用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小学德育的基础性为小学生竞选班干部行为提供了行动指南,它促使小学生的竞选班干部中展现其自身热爱集体,在集体中团结互助、热爱劳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并在竞选过程中展现自身良好的意志和品格。学校实施德育受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指导,培养小学生所必需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在小学生班干部竞选过程,学校德育发挥其作用,正确的学校道德教育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行为表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判断是非的。此阶段,小学生不具备自主选择与决策的能力,参与班干部竞选时会表现得缺乏主见,以他人为行动标杆。此时教育者应该与受教育者对话,在对话式教学中,使得双方对世界的认知真正融合,在校园中教师通过语言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情感上的熏陶,促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情景交融,习得道德知识、升华道德情感,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竞选行为中,在班干部竞选中实现自我,体现人性的价值与尊严。而处于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正误的判断更多的是依赖行为者的内部意图,而不是客观结果本身,这种为儿童自己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此阶段的小学生已经能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①,在竞选中通过内化的小学德育要求对自己的竞选行为做出判断和修正。

  4.3对小学生竞选结果的作用

  德育作为竞选行为的思想根基,从本质上对小学生竞选班干部的动机以及行为产生作用。杜威指出:“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的和道德的品质,但是这种塑造道德工作在于选择和调节青年天赋的活动,使他们能利用社会环境教材。而且,这种塑造工作不只是先天活动的塑造,通过活动进行塑造。”②教育离不开实践,道德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通过具有复杂性的、连贯性的实践,人实现自身的超越。实践是一种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交往对德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是在交往中进行的,即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中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途径。此时,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加,德育在同伴交往中实践,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德育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竞选的结果和当选者的道德认识,从而“掌控”其意向发展方向。例如,以与其的亲密度来判断班干部竞选的候选人,这会使得竞选结果偏离利他的轨道。此时,小学德育应该践行其集体性,在校园德育文化中对各种群体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熏陶;选择和安排好学生的活动,贯彻主题性原则,使活动成为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以促使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群体中产生积极的、利他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规范。同时这些影响的发生脱离不了环境的作用,随着小学生当选班干部能够向积极方向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德育教育的三大系统,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学生基于德育的竞选行为的基础上,三者应加强教育理念联系,坚持育人方向,形成教育合力。政府积极弘扬奉献精神,推广关于公平公正意识的公益广告,社区张贴正确价值观的宣传。学校与家庭坚持“家校一体”的教育方式,动用有利的教育资源,调动积极因素,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班干部竞选思想———积极参与竞选班干部,怀着公平的意识参与竞选,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提供有利条件。

  5结论

  德育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竞选行为深受德育的影响。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道德水平较低,学校和教育者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影响群体渗透德育,使小学生勇于承担当班干部的责任,锻炼自己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由此使小学生在参与竞选中树立公平意识,培养合作、学习、服务、奉献精神。

  作者:露舒 蔡文欣 甘楚君 吴敏娜 郭佩杭 单位: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石兰.学校德育最优化整合的实践与理论[M].上海:百家出版社版社,2001.

  [2]王维娅.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系列教材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8-1.

  [3]刘在花.莫让“官本位”思想玷污小学生[J].中国德育,2012-12-08

  [4]朱树忠.小学德育中情感体验教育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29.

  [6]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范成树.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9]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小学生德育篇8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学校化;生活化;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37-01

  一、品质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品质的人是其他一切的基础,也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对于小学生而言,积极有效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发展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误区

  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指思想品德课。其实不尽其然,广义的德育不仅仅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将法纪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纳入到了德育内容中。内容的泛化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再加上很多学校对德育的评价仍然是以试卷、分数定夺,因此,难以体现出德育的实际效果。

  2、家长重视成绩,忽视品德教育

  每个家长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受人尊重的人才。不可否认,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仍然是以考试来作为标准判断,但是,作为家长,是否在关心学习成绩及身体健康外,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呢?家长种种期盼体现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却是离本意越来越远。

  3、不良信息网络泛滥,降低德育效果

  首先,学生从学校课本上获得的知识已经跟不上网络信息带来的新变化,小学生仅仅依靠有限的书本知识是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其次,网络信息的监管缺乏实效性,小学生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无意间接触不良信息,从而难以自拔。最后,对于网络的问题少年,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采取的措施一致为打压和杜绝。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逆心理,从而自暴自弃,进一步堕入深渊。

  三、对策建议

  1、多措并举,实现小学生德育“学校化”

  (1)立足教材深意,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是经过众多学者进行考察研究,最终确定编排的。因此,整本书的课程以及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刻含义。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教材的编写也相应的有不同的插画,可以说学生对画面的理解甚过于对字面的理解。将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故事或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融入到课程的教育中,引起学生共鸣,鼓励学生们向英雄榜样学习。

  (2)德育要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德育,说到底最主要的是思想上的教育。它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样,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一是尊重学生的情感。教学活动应该是认知、情感、行为这种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德育重点的教育内容即思想道德,因此,要将自己同学生的灵魂放在同一个平行线上,正确把握教育的方向。将内容进行现实化讲解。引导学生在体会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时候,要联系实际。运用联想法,启示学生。比如在自然课上,有对小昆虫、小动物一家的描写。启示小朋友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环境,给小动物们一个绿色的家。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德育效果。对于实践活动,学生们都特别的热衷,这个时候,大家没有压力,思维和身体都处于活跃阶段,这时的教育会更加的深入内心,有助于铭记。比如,在学校进行“洗城”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来了解环卫工人的不易,在外无论是自己的形象也好,为环卫工人着想也好,真正的把爱护环境卫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2、德智并重,实现小学生教育“生活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紧而接之的是学校教育。家庭和学校占据了小学生百分之九十多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德育效果。因此,要将德育“生活化”。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己爱人爱国的美好感情,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真正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家长要改变自己重智轻德的教育观。从自己做起,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3、正确引导,实现小学生德育“网络化”

  一是加强网络环境监督。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小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敢于同其作斗争,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二是利用网络优势,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增加信息化方式。“德育需要网络,网络更需要德育”,德育工作,重点是以心换心、以爱博爱,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打压。三是借助网络桥梁,进行疏导讲解。现在的学生都好面子,有的问题自己说不出口,有的想法不想让别人知道。通过网络的QQ或者是微信来进行谈心,既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有助于老师适时的掌握学生的情况,拉近感情,取得德育的效果。

  祖国的发展要看明天,明天的发展要靠少年。品德是一个人之所以值得存在的根本。德育更应该从小抓起。目前我国的德育工作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越来越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从最美女教师到最美妈妈,从诚信道德模范到十佳少年,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不断的提高。本文从学校、生活以及网络三个角度对小学生的德育方式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绍佳;李 骥.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寻[J].教育探索,2008,8:3-12.

  [2] 刘小玄.当代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0,5:5-13.

  [3] 陆建新.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大学,2006,4:25-28.

  小学生德育篇9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行为习惯;价值观念

  一、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

  在德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将德育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政治素养教育以及“三观”教育三个方面,这对于引导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校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依据的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均体现了对学生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艰苦朴素、勤于劳动、诚实善良的良好品质。

  (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大部分学校都将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再借助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借此让学生明白自身荣辱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步树立起集体为先的责任感。由于现阶段的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他们进行这种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学校可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立足点,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学生的激昂斗志,使之树立起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信念。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生思想单纯且不成熟,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其日后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分辨是非黑白、分辨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以正确的视角看待社会现象,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高效的德育课堂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当对课堂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教材当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及途径,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德育课堂,将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出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在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音、体、美等学科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拼搏精神的教育,在磨练他们意志品质的过程中,促进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除了在各个学科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获取与思想品德有关的信息资料。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片段、Flas等,或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说教的局限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仅凭说教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探寻提高德育教育成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相对简单,正因如此,使得他们却比成年人更加憧憬丰富多彩的生活,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希望能够与社会接触。鉴于此,教师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多为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满足学生愿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并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老人,由此不但可以给老人带去温暖,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提升。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农田中进行劳动,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使其认识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小培养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应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借此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联络,让家长了解德育教育对其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这样既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又能让家长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的不足之处,从而有侧重点地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方针,使家长吸取到学校教育制度的精髓,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只有学校与家长达成一致共识,并多进行交流沟通,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也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逐步提升,从而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担负起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积极构建起高效的德育教育课堂,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王国庆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建一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生德育篇10

  【关键词】德育工作;常规教育;行为习惯

  本文阐述的德育是指狭义的德育,也就是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影响,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指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引领;政治教育是指对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进行影响,使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教育是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三者中,道德品质教育占据第一位,政治教育占据第二位,思想教育占据第三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对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共同起作用。

  一、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目前我国正在把德育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事实上德育教学与文化教学还有很大差距。

  1.教育部门对德育教学重视不足

  很多学校至今仍紧抓着应试教育不放,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以此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成绩的标准,淡化了思想道德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不会做一些与自己工作质量无关的事,而是侧重把精力放在了文化知识的教学上面,所以才造成了重知识轻道德的状况。

  2.没有充分发挥家庭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学校一贯认为知识是教育的主导,家长由于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始终认为知识是孩子的一切,所以,如果孩子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培养,那么在家中就更不会有道德教育的痕迹,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

  3.没有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但在教学工作中,德育要求并没有贯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德育教育的概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就不会涉及德育教育,结果口号大于实效,学生也就不会有德育的概念。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改进措施

  1.注重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用

  在小学里,各班的班主任老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多数活动都是他们组织开展。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教师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带头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注重抓常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的训练要常抓不懈。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教师不但要讲求耐心,而且还要细心。大家都知道,喜欢听表扬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表扬也要运用得恰当。教师可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有利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把批评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3.注重德育教育的量化管理及落实

  学校采用必要的德育量化管理,也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好方法,德育量化管理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学校、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结果。如:小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了解决迟到问题,各班级就通过点名、登记以及相应的处罚等,来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制度,自觉安排好学生上课学习的时间。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三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管理,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4.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

  让家长走进校园,定期举行家长会或组织家长到学校进行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摩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以便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让教师走进家庭,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状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方互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总之,人们一般在小学阶段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和注重改进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马超文,20世纪90年代我国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拓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1)

  [2]黄建榕,德育新模式与德育环境化,深圳大学学报,2011(5)

上一篇:这不是娱乐
下一篇:油耗是亮点,29.2万迷倒一片!新中产家庭的首选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