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1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必修课,在不同学校的外语学院和文学院都有开设。在课程具体名称上可能略有差异,如“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等,但在课程内容上是基本相同的。本课程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在跨文化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华侨大学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的应用语言学专业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开课学期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2个学分共36学时。通过对这门课的讲授,笔者有一些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总结如下,希望能对以后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二、课程性质改革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1]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目的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

  其实,跨文化交际可以做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狭义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广义层面是指同一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也广泛存在价值观、行为习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差异。广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诸多方面有交叉的地方,如性别语言的差异、地域语言的差异等。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最容易想到的是,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可以避免对某种社会语言现象的过度概括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是构成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支柱性学科,而跨文化交际课程与两个学科都紧密相关,因此,学好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有重要意义,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修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科定位,把它从专业必修课提升到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更为妥当。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问题

  (一)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最终需要通过课程设置计划来体现和实施。而且,课程设置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即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主要考虑的是本课程在内容上比较浅显,主要是一些文化差异现象的简单介绍。而且内容上比较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内容上线条比较粗疏,受时间所限,介绍的多是宏观层面的差异。如果考虑到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现有课程在细节层面的讲解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

  (二)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首先,要调整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仅学到相关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既有课堂外的实践,也有课堂内的实践。课堂实践内容的增加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第二,增加总课时。为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必须在课时安排上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都是每周2个学时的课时量,约36学时。减去新生入学军训的时间,大约只剩下30个学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基本上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2]所以我们建议最好能在大学三四年级增加开设专题讨论课和案例分析课,既要增加系y性理论的学习,也要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的练习。这样可以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课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课堂学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学以致用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所有的课程其实都在强调教学资源的建设,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其特殊性,其配套资源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教材资源建设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跨文化交际课程研究的对象为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应该在教材选择上特别注意内容的时效性,选择最新版的教材以讲授最新的理论及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不同教材在内容上差异很大,固定选用某一种教材的做法是比较偏颇的,应该在综合多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教师的教案,因此,此课程存在教材资源建设的问题。同时,任课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到教学当中去,例如多媒体技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等。[3]

  (二)视频库建设

  音视频资源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具有载体多样化的关键特征,其利用声、光、图像等功能从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在非语言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展示上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特别需要音视频库的建设。把音视频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来了解其他文化的习俗、价值观的不同,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讲授。音视频资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主题分类的片段集合。比如,在讲授刻板印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把不同的美国电影电视中的华人片段集中播放,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华人整体的认知形象是怎样的。另一种是完整版的音视频资源,可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后欣赏,如电影《刮痧》、《上帝也疯狂》、《推手》、《暗物质》等。

  音视频库的建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需要把音视频资源剪切出来并分门别类,把主题相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耐心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才能从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源中搜集到符合自己需要的片段。

  (三)案例库建设

  具体案例的分析往往可以以小见大,像解剖麻雀一样展示分析的过程,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很大。所以,跨文化交际课程要重视案例库的建设,而且最好是真实的案例材料。案例教学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尚未普及,教学效果也不太令人满意,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案例库建设的落后。

  案例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单人开发案例和建设案例库是不可想象的。国际知名的案例库无一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案例开发的主力又应该是一线教师。只有一线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需要,从而编写出满足要求的案例。因此,必须组织一个教师团队来共同建设案例库。

  成熟的案例库可以提供丰富的案例供教师挑选,案例的真实性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注意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相结合,就可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跨越”到“超越”层面的飞跃。[4]

  五、教学方式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改革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课初级阶段较多是从认知层面讲授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总结为“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知识输出”的线性模式。这样理所当然会将知识传授视为重中之重,但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性和启发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面临着知识生态的深刻变化和职场需求的转变。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和来往的增多,使用基于线性思维的教育模式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完全部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不能只是教师的讲授,还必须保证一定量的实践课或练习课内容。贾玉新(1997)[5]指出,应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几个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实践和练习,可以从情感和行为层面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改革的选择

  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受学时所限,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的内容又比较广泛,很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知道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结合练习实践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要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鼓励他们开展富于应用性、思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其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交际环境营造者、学习指导者和学生潜力挖掘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另外,还需要在高年级设置专门的案例讨论课,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案例分析属于开放性问题探讨,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经常可以发现当前理论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相应地,我们也需要在考试方式上作出一定的改革。考试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考核应该增加实践内容的成绩占比,减少纯理论知识的占比。

  另外,在考试手段上也应该多样化,可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例分析总结,然后上升到理论认知的高度。

  六、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课程,跨文化交际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是其重要性却是无可取代的。讲好跨文化交际课,不仅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培养,也有利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视程度,在课程性质上由专业必修课调整为学科基础课。还需要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比例,使讲授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融合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于课堂教学之中,使这门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2]张春燕.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4).

  [3]何高大.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6).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2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案例分析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跨文化教学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不管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往来、旅游爱好者之间掀起的出国旅游热、还是出于爱好主动学习第二语言,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跨文化交际。正因为有交流的需要,相对应地跨文化教学及其研究也应运而生了。为此,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跨文化相关的各种课程,教师们也结合教学经验采用了诸如讲课、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素材,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在这诸多方法中讲课仍然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对于传授知识的作用最明显,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而案例分析,尤其是对影音资料进行的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跨文化教学中去。

  二、案例分析法的选取途径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当时是通过采取真实情景或事件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这种方法受到重视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了。下面着重选取了三个途径来具体介绍一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真实的生活场景

  生活是最好的舞台。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特殊的生活场景,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外教提供的资源,多和外教交流,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可以组织一些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各种西方节假日庆祝方式、以及赴外企进行实地参观等等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外企的实训和上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中,面对面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然后把他们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冲突,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以消除摩擦和误会,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这些生活中真实具体的案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

  我们现在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学习、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到的。因为它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在阅读中对于西方文化进行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在社交场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条件,从而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非常有限,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空闲的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多媒体技术的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用于教学,尤其是跨文化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优点和特点。因为电影电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且受欢迎的一种媒体,它比别的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因为电影电视比起教学课本和其他书籍更戏剧化、动态化。而且它也能更加直观化地展现出人物的心理特点或是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将呈现给人们更丰富、更具体的观影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对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意识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西方优秀的电影情节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电影情节案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案例主要是提供了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来了解人物的行为,评价其对错,进而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应对。在跨文化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案列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跨文化案例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学习者来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个国家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和电视等,书本上面的东西都是死的,仅仅可以用来积累知识,但生活是活的、流动的,无时无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如此便导致很多人往往书本上功夫很到家,学得很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为其所用。然而,跨文化案例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缩影,是真实生活的演绎,里边不仅涉及了语言知识、行为动作,还涉及了为人处世、文化习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形象的场景往往给人更深的心灵感触,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案例的分析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为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工作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二)跨文化案例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力

  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约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则占70%。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尤其是外国人的非语言表达特别丰富。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将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呈现出来,学生能根据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增强对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理解力,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三)跨文化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文化的人看法肯定也不一样。通过对跨文化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我们知道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不是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对多种文化的了解,逐步学会站在不同立场看问题,促进多元化视角的形成,这种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这样,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避免误解、冲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国家、社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赵利群.运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与探讨[J].时代文学,2011(6).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维交流 冲突和障碍 跨文化训练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得以频繁的交往。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在维吾尔人和汉族人在交流过程中,会由于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等差异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障碍,因此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借助对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化解汉维交际中的种种矛盾和障碍。本文将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等三类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列举并分析案例。

  一、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案例1:小李在阿克苏某地区支教时和一位当地男老师结识,经常在一起聊天。一次他们聊起了各自的父母,男老师委婉地说“????? ???????? ?????.”。小李想进一步问问男老师的父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他问道:“??????? ????? ???????”。这是这位男老师突然借故离开,并且面露不悦。

  案例1分析:维吾尔族一般忌讳说“??????”,而是用“???? ??????”等30多种其它表达方法,“??????”这个词一般形容某个不受欢迎或者地位低下的人的死亡,用这个词来说这位男老师父亲的故去,是极其不敬的,不礼貌的表达方式。

  案例2:小张在阿克苏地区支教,有一次和当地老师一起聊天,老师提到一个名叫阿里木小孩子,因为涉水而溺亡,这位老师为这个小男孩惋惜,小张顺便问道:“阿里木生前学习是不是特别好?”这位老师听后闭口不言,看样子不是很高兴。

  案例2分析:小张的错误在于,他不该直呼死者的名字。在远古时代,即人们通过不说死者的名字谋求避免死者的灵魂返回到尘世,伤害称呼自己名字的人。现代意义上的这种忌讳(直呼死者名字),其原因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尊敬,而不是惧怕死人的灵魂干扰自己。人们提及死者的名字时,一般在前面加上“??????”(意为“受到宽恕的”,“受真主关爱的”)。

  以上两个案例分析说明,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跨文化交际,既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范和语篇结构非常重要,关乎到不同文化背景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非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等。“体态语”便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中将从这一角度分析以下案例:

  案例3:小王支教时,一天到学生家长家做家访,学生的妈妈热情地招待小王,准备了很多甜点,香喷喷的奶茶,小王喝了3、4碗奶茶后,觉得自己吃饱了,喝不下了,所以当学生的妈妈再次给小王添茶时,小王再三拒绝,甚至把碗拿开,不让学生的妈妈倒水,这个时候气氛突然变得很尴尬。

  案例3分析:在维吾尔的文化习俗中,不再核查,即用手盖住查完,示意主人不必再斟。如果用其它方式拒绝,会显得很不礼貌,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小王把碗拿开,这一简单的动作,使得当时的气氛突然变得尴尬不已。

  以上案例分析说明,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体态语方面,它能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思维方式,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使民族特点更加鲜明。不同民族的体态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不同,了解对方民族体态语的特点和内涵,能够让交流更加顺畅,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社会交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即是一个社会的习俗。人类社会的各种习俗是千百年中间逐渐形成的,有些习俗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但多数习俗已经无法弄清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案例4:小陈在支教时做家访,学生阿里木的家长热情地招待了小陈,一屋人聊得很开心,这时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原来是阿里木不满1岁的妹妹哭了,阿里木的妈妈赶快抱起婴儿,哄着不让哭闹,婴儿破涕为笑,小陈一边夸小婴儿乖巧听话,一边试图吻婴儿的脸蛋和小脚,这时阿里木的妈妈抱开了婴儿,并迅速放回婴儿摇篮。

  案例4分析:在维吾尔人的育养禁忌中,他们最忌讳的是婴儿遭到“毒眼”、“毒舌”的伤害,所以,婴儿的父母和其他人避讳夸婴儿或者以爱慕的眼光注视婴儿。维吾尔族也忌讳亲吻不会说话的婴儿,尤其忌讳亲吻他们的嘴巴,否则以为婴儿会常流涎水。还有人认为若多亲婴儿的脚掌,婴儿将会习惯跟人。小陈正式因为不知道这些文化习俗,所以会发生交际上的障碍。

  四、结语

  跨文化理解力代表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认知而向,它强调经由对自己与互动对方文化的理解,而改变对环境的个人感官的过程。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需要我们以跨文化交际的思维看待每个民族,以跨文化交际的敏感看待每个交际障碍和冲突,最终依靠跨文化交际能力解除,消除交际障碍和冲突,达成顺利、和谐的交流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4

  关键词:学习者需求;跨文化交际;教材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国内,跨文化交际这一跨学科研究,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从引进西方理论和研究方法,到结合中国实际多角度探讨学科内涵和外延,“跨文化交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关注。至今我国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外语院系开设了这门课程。注重研究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强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内外的普遍共识与具体实践(许力生,2012)。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担负起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目前,从高职高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进行了统计,截止2016年6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编写的跨文化交际课教材已出版超过60种。本文将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现行教材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课程学习者的需求调查,探究跨文化交际学教材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发展和此课程的教材建设提供帮助。

  二、学习者需求调查

  语言学家Harmer1983指出,研究教材的一种方法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Breen&Candlin1987、Cunningsworth2002等也认为,评估教材要考虑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和差异,以及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是否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等。特别是Breen和Candlin强调对教材的评估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首要目标。基于此理念,笔者进行了学习者需求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和意见。

  (一)调查对象及形式

  笔者选取了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2015年秋季选修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学生年级分布为大二及大三,学生共110名。调查形式为问卷和面谈结合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同时随机抽取了20名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更详细的访谈。

  (二)数据分析

  在回收的102份有效问卷中,大二学生42名(占41.2%),大三学生60名(占58.8%)。

  1.对教材的总体评价

  大部分学生(97.1%)对课程使用教材的总体评价良好,其中选择满意的占59.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37.3%。

  2.课程学习预期及教材内容评价

  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这一课程应涉及哪些内容,学生的认识各有不同。但能看出一些共性的认识,比如“跨国交际”是学生觉得课程最首要的内容,有86.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包含跨国交际。相比之下,对于本应属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跨性别交际”、“跨代(年龄)交际”等内容,学生并未有充分的了解。39.2%的学生认为“跨性别交际”属于课程内容,选择“跨代(年龄)交际”的学生为34.3%。根据后续与学生的面谈了解,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自身对学科内容认识的不足;二是所用的教材中的内容多为跨国、跨民族交际,对跨性别和跨代交际并未有所涉及。对于课程学习最感兴趣的部分,学生的选择集中在“交际案例分析”(31.3%)和“英语国家文化介绍”(30.3%)。对于属于课程重点的“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只有19.6%的学生选择。经过面谈也对这一现象有了进一步了解:大部分学生抱着实用性的态度学习此课程,希望能直观感受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学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就本应是重点的学科概念和理论,学生一致反映选文过长过难,理解比较困难。特别对于选此课程的大二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一部分更是难点。另外,学生认为各章节选文的编排过于零散,部分篇章之间关联度不大,很难从中提炼出重点。

  3.教材练习及配套资料评价

  对于教材的练习设置是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所帮助这一问题,大部分(74.5%)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帮助”,说明练习的设置对于此类非语言技能训练的课程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教材是否需要制作配套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超过半数的学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69.6%的学生认为需要添加此类配套资料,以帮助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理解。

  (三)学生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笔者得出几点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材的学生需求:(1)教材的重点概念和理论性内容应编排得系统化,避免过于零散和前后重复,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理解。选文应难度适中,重点突出,避免冗长。(2)教材内容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需要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将理论运用于实践。(3)除了教材本身,需要有相应配套的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以帮助学生自学和加强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三、现行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分析

  (一)研究对象

  选取经不完全统计,市面上可得的跨文化交际学国内教材中,大部分为2009年和之后出版或改版的教材。故本文在众多教材中,选取2009年以来国内出版的,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8本。其中7本为英语编写,1本为中文编写。8本教材中有1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

  (二)现行教材分析

  笔者根据学生需求分析的结果,从教材内容编排、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和练习及补充扩展资料这三方面,对这8本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进行具体分析。

  1.教材内容编排根据教材的目录概览,此8本教材章节编排各有不同,但大都涵盖了一些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话题和理论。对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这两个基本概念,8本教材均专门设章节讨论;对于“价值观体系”这一重要概念有7本教材设独立章节讨论;6本教材专门安排了一整章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5本教材涉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话题。但是,对于“文化身份”、“性别研究”这类本属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各只有一本教材设章节讨论。这与前面提到的学生需求分析的调查结果相吻合。教材内容编排的倾向性,造成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基本内容的认识不够完整。此外8本教材均直接或间接地选取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经典著作或教材的部分篇章或段落内容。其中选取频率最高的就是Edward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7本教材涉及)和“空间和时间的概念”(6本教材涉及)。但是,各教材的选文难易程度差异较大。有些简介摘选改写的篇章过于简单,同时部分教材从国外专著或原版教材直接选用的篇章过于冗长,对国内本科生来讲阅读难度也较大。

  2.理论与实践结合性8本教材都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4本是在章节内容安排上体现,理论概念介绍和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分编章节。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涉及的有:社会交往习俗、家庭观、跨文化交际与教育、跨文化交际与商务等。其余教材是在介绍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附上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某些案例的编写或选取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案例有明显的“虚构”之嫌,有些案例与之前介绍的理论知识点关联度不大。

  3.练习与扩展资料8本教材均在各章编写了练习,并且多为开放式的思考题。在考查学生对各章节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主观能动地考虑问题,而非机械地得出答案。其中有4本教材附有参考课外书目或网址的建议,利于学生拓展学习,拓宽了自学空间。但是有些问题编写过于笼统,与章节内容并无直接关系。有些推荐的阅读书目过于专业,难度不适合本科阶段的学生。

  (三)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发展现状

  基于以上对现行教材的分析,可对跨文化交际学的教材发展现状有进一步了解。可喜之处是:1.作为英语专业一门较新兴的课程,可选教材越来越多,越来越新;2.多本教材为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反馈,内容有了更新改进,更适合实际教学,更具时代性;3.章节的编排基本涵盖了跨文化交际领域讨论的主要话题,涉及了重要理论及基础概念。同时也发现一些现行教材的缺陷:1.由于一直以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此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描述,教材编写缺乏大纲实质性的指导;2.教材的原创性不够。大多参考国外跨文化交际教材体系,内容重复度高。3.未紧跟学科最新研究趋势。缺少较新理论的探讨,与学科本土研究的结合度不高。4.教学对象不够明确,教学安排不清晰。各本教材语言难度相差悬殊,笼统定位英语专业学生,未指明具体使用对象,如适合哪个年级的学生。8本教材都未给出教学时数、学时安排的建议,不利于教材的实际使用。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国内的起步较于欧美虽然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如今这一课程也大多被置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课程教材从一开始的寥寥数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充分说明了这门课程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基于学习者需求调查的教材现状分析,发现现行教材优劣并存。对教材发展现状的了解,有助于今后教材建设的完善和提高。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更适合的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优化教材的使用,仍需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教学断想[A]//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11.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5

  关键词:公共意识;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缺失;构建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就是基于此的学科,其教学多为案例教学,使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基本意识。虽有案例教学,但学生对现实案例并没形成理性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应挖掘其深层思想意识。因此,本文引用当下热门案例,结合问卷调查,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公共意识”解析跨文化案例,并探讨教学中构建公共意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规避文化冲突的意识,最终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公共意识的定义

  公共意识“指现代公民对社会公共领域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指孕育于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之中,以公共生活为立足点,以公共伦理为准绳,以公共利益为旨归,以公共参与和公共关怀为行为表征,以公民对公共领域认识和行为自觉性为基础而呈现出来的一种价值理念。”本文主要从案例涉及的社会公德意识、参与意识等方面着手,论述教学中公共意识的某些缺失和培养策略。

  二、公共意识的缺失

  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实证性论文只占很小的比例……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大力加强实证研究”。案例教学研究中,实证研究不可少。笔者针对在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百名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虽调查范围较小,但也能以小见大。

  题目一:如何看待“大陆幼童在香港大街的便溺事件”

  不知道此事的占22%,与己无关的占7%,能理解接受的占62%,认为香港市民多事的占3%,反对此行为的占6%。就这6%的学生深入调查,其反对原因基本为感性范畴。只有一个学生谈到,随行父母有责任维护公共领域。

  在此案例中,且不论香港早有相关法律,单就香港市民的参与意识,就凸显出其文化蕴含的公共意识。唯其如此,才会发生冲突。因学生常见在大街小巷、集会、公共交通工具上幼童随时随地便溺的行为,基本无人异议。如果幼童父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障碍可以理解,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解读这一事件时,则与公共意识的要求相差甚远。

  题目二:如何看待中国大妈自发在卢浮宫前跳广场舞

  学生对大妈的行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持中庸态度。而对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缺乏,即是公共意识的缺失。他们并不觉得大妈把广场舞“搬”到法国公共领域卢浮宫前有何不妥。

  问卷调查显示,基本没人从公共意识这一角度对当下文化冲突案例进行分析。由此推知,当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反应和措施,那么文化误解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与其专业要求不相符合。

  三、公共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公共意识有些缺失,教学中就有培养的必要性。那么首先需了解其缺失的原因。相较于西方文化而言,我们传统文化在公共意识的阐述方面不够突显。传统文化不缺公共意识,但是此公共意识的内涵明显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意识。因此,如何把传统的概念与时俱进,能够结合当下实际,对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就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案例教学刚好提供了一个契机,能够重新梳理整合完善此文化的核心内涵。另外,缺乏实践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现实中实践常流于形式,或比较匮乏。当问及“你认为目前公共意识实践教育状况如何”时,80%的人认为没效果,另外20%的人认为媒体进行曝光后有效果。现在媒体加强了宣传或批判,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就笔者观察,生活中公共意识的宣传和实践行动并不多。再者,在案例教学中,多固守从学习方法上探讨案例学习本身,很难跳出来深思不同案例背后蕴含的文化核心理念。因此本就缺乏公共意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又缺少实践活动,在分析案例时,很难首先意识到其文化思想核心。

  要在整个文化范畴内构建公共意识,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探讨。单就一门课程而言,在教学中有意图地构建公共意识,值得尝试。本文试图提出思路,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实践,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

  学生对公共意识来源的理解也不同:认为来源于学校的占45%,来源于媒体的占32%,来源于家庭的占16%,来源于公共环境的占4%,来源于朋友的占3%。根据学生的回答,列举如下措施:

  1.精选案例

  跨文化交际教学是课堂教学,无法亲身践行,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文化差异、时代特色、学生兴趣等,遵从“新颖性与真实性、生动性与针对性”原则。每次长假期间,媒体任务之一就是曝光缺乏公共意识的后果。那么可以利用这些有效资源,甚至可以借鉴公益广告,如央视最近的做“文明人”广告,引导学生探讨。最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中亲身所遇案例,可提前搜集,集结成册,供探讨学习。

  2.结合德育课程,加强实践

  “学校德育是传播、培育公共意识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学校德育课程一直都有,但为什么在经历长期的公德教育后,大学生公共意识还如此匮乏?这说明德育出现了弊端。要结合德育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光靠任课教师的力量很难做到,需要教育团队支持和协作。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可以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如,课后问卷调查、公共意识宣传、志愿者活动等。

  3.家校联合

  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被过于宠溺,缺乏公共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离校后若缺乏实践和鼓励,学校德育大打折扣。况且,家庭本身也可能缺乏公共意识。“可以让子女反向引导家长……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可把家长角色置换进案例,学生根据家长实际设计案例,并提出解决办法。于是,教育就不再遥远,并且家、校共赢。

  4.教育者自身应加强公共意识的学习和修养

  只有教师具有更高的公共意识修养,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否则,其教育就只是空头文章,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效果适得其反。

  总之,公共意识是跨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如何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加强公共意识,更好地预防文化矛盾冲突,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走出去展现我们文化的魅力,就必须先了解、熟悉他者文化核心,比如公共意识,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走出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观照[J].理论与改革,2012(3):107.

  [3]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26.

  [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9):323.

  [5]张晓青.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2(11):104.

  [6]王万明,王瑜卿.高校德育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J]. 中国高等教育,2004(7):34.

  [7]彭磷基.加强学生国民公共意识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3(28):7.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6

  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被尊重和认可,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各个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否进行充分交往并逐步相互理解、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探索。

  自Edward Hall于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以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由各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业已发展成为一门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美学、宗教、大众传媒和国际贸易等相关学科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美国约有一百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有的高校开始授予跨文化交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国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的外语院校近年来增加迅速,跨文化交际教材也出版多部。但是,跨文化交际课无论在本科层次或是在研究生层次目前都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授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还在探索探讨之中。笔者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对本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作一探讨,这里谈的主要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一些想法。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国际上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动,同时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汉语文化语言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理论的启迪,使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使人们渐渐认清了这样一个真理: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在美国,Steven Beebe 和Thompson Biggers 在美国大学中就跨文化交际开课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按采用多寡排列如下:讲课(lecture);小组讨论 (small group participation);个案研究(case study);学生报告(student reports);客座教师演讲(guest speaker);电影(videotapes);小组报告(small group reports); 角色扮演(experiential activities);实地调查(field works); 其他(others)。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中使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approach)最多,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交际产生何种影响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Beebe & Biggers, 1986)。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此前的80年代通常称为“文化知识课程”,专指为学外语学生开设的诸如所学语言国概况课,国情知识课,文化知识课或背景知识课等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方法。90年代起其内涵才有了新的扩充,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及因不了解谈话双方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有效解决怎么说、 怎样说更得体的问题。后才有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可见,相比美国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在探讨和摸索阶段。特别对于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而言,在开设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地研发教学方法是提升该门课程有效度的必然之举。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遵循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 庄智象(1996)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贤洲(1992)将文化教学的原则表述为阶段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根据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际”说,结合外语教学的文化交际研究主要的九项内容,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从语言的交际概念角度而言,需要教学的只是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以及可直接影响其进行有效交际的交际文化知识。就具体词语来说,遵循交际性原则,重点教学的交际文化内容应是反映目的语词语的民族文化语义部分。

  2.背景认知原则

  文化背景原则是应用语言文化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所学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是他们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因此,跨文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以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深刻揭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以有效解决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生成的制约因素。

  3.渐进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进行的。因此,文化教学也应遵循这个学习规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按等级同步进行。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系统地根据学生程度安排文化学习目标。比如说在初级阶段教初级的交际文化,而在中、高级阶段,就要安排相应程度的交际文化。

  4.典型性原则

  实践证明,交际文化因素中掺杂着许多非典型的文化现象,而我们所要教学的应该是目的语国家共通的文化知识和模式,而不是某一群体的文化或地域的文化,更不是个别或单独的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也要顾及语言本身和非语言所承载的典型性民族文化。

  5.适度性原则

  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需要,合理地教学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而不是无限制的或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学。适度的标准,最好是教学中遇到文化障碍时只根据此时此景的障碍而进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绍,其面和度可适当放宽一些,以便为今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障碍时提供思路。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

  笔者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提出几点意见。

  1.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按照此教学法的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处理和深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设计教学任务,把教材的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变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投入使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一些符合实际的主题和范围,了解不同环境下的语用交际规则,讨论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以达到原文化学习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典型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网络、电视、幻灯等播放外语录像、外语电影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邀请跨文化交际人士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双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际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比讨论法

  将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有效进行文化渗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外国民族,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中国民族的特点进行对比。(2)将中外节假日典故和由来进行比较。 (3) 将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礼仪寒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中外文化对比。(4) 中高级阶段可进行东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讨论。选择一些明显带有文化差异的项目让学生操练,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一个操作是可以进行代入教学,即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里进行对比和讨论中;另一个操作是可以让学生以报告或演示的形式进行汇报,明确地梳理中外这些方面的不同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加深跨交际中应遵循的不同文化了解。

  3.案例教学法

  对“跨文化交际”课堂而言,案例教学可以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选材上,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影视,文学作品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在操作上,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导演、配角,起引导、组织和纽带的作用,而不应该是评论家与仲裁者。教师要真正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

  五、结语

  不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社会制度,在两个民族之间总是存在着文化差异。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定还不足以很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目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确保课程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讨论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相信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ebee,S.A.,& Biggers,T. The status of the introduct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35,56-60.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年第一期

  [3]李润新 “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第3期

  [5]赵贤洲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7

  关键词: 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案例分析建议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我们的视野,形成了到中国学习汉语的热潮。但是,他们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缺乏足够认识,以及误用第一语言或是第二语言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和谈话方式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便容易出现交际语用失误问题,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随着当今中西交流的日渐发展,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随之也相应提上日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导致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近年来,虽然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于如何将语用学运用到分析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错误加强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但研究的方向往往都是关于如何认识和分析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对生活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的却是少之又少。立足于这样的一个现状,笔者将从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着重分析外国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的语用失误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

  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是语用规则迁移(pragmatic transition)所造成的。具体说来,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在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时,我们采纳了英语语言学家托马斯的观点,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语用语言失误即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是指说话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为表达某一意图而选用某语句,且对其语意的理解恰好与母语使用者通常对该句话语意的理解不一致,或者是语言表达在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间转换不很恰当时出现的语用失误。这是一个语言问题,是语言间语用构成上的区别导致的。

  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错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通常出现在对话内容和对话发生场合或情况不相适宜时。社会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这么两种情况中:一是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或其权利、义务、职责明显不同;二是个别情

  况下没有考虑到听话人承受能力或者不合适宜的无忌讳畅言。

  二、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实例及分析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语用的表达常常借助语境,而语用的理解更需要借助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重视语言运用的语境的研究,就很容易造成沟通不顺利,产生交际障碍甚至冲突。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语用规则,把一种语言的语用规则套用到另一种语言上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导致交际没法顺利进行下去。以下的案例,就是由于外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没有注意相应的语境而造成了语用失误。

  案例1:

  在中韩合拍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北京,我的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个在北京生活的韩国男孩因为语言不通导致误会被抓进了派出所,误会澄清后他离开了派出所,一出去便对前来接他的中国女孩说:“今天你可要请我吃豆腐了。”其结果可想而知,他被中国女朋友赏了一巴掌。

  这一实例正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合操汉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韩语的表达方式;其二是不懂汉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用汉语。那个韩国男孩错在不了解自己说的话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在韩国,如果一个人摆脱了牢狱之灾,那么他的亲人,朋友会请他吃豆腐来表示洗清罪过、摆脱霉运;而在中国,对一个女孩说“吃豆腐”则是占便宜的意思,带有调戏的韵味。由于他不了解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莫名其妙地吃了一记耳光。

  案例2:

  一位美国留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谈话类节目,在节目中,他讲述了他刚来中国的时候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一天,他应邀到一位中国朋友家做客,女主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席上,还不断地招呼他多吃,他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忍着胃痛费尽全力吃光了所有的饭菜,而后松了口气。这时候只见女主人沉默、尴尬地看了他一会儿,起身又去厨房做了两道菜端了上来……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到,那位美国留学生在同中国人的交际过程中出现了社会语用失误。他不了解中国人在餐桌上再三劝他多吃只是中国人表示热情好客的方式,只是客气而已,并非强迫他吃掉所有东西,同时他也不明白中国人招待客人的时候,往往会比实际需要的食物多准备一些,剩菜才是正常的。因此,他勉为其难地吃光了满桌饭菜以表示对女主人手艺的赞赏,而他没想到的是,这时候女主人也产生了误会,认为自己做的菜太少令客人不够吃,因此感到歉意并立即去厨房重新做了两道他再也吃不下去的菜。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两名外国人和中国人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并不仅仅是因为语言的缘故,还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所致。外国留学生在和中国人进行交际时,这样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很多学生发现虽然自己的语言水平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交际方式的了解,在日常的生活中,仍然很难与中国人进行流畅、顺利的交往。

  三、对提高外国留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建议

  外国留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文化的因素,就会导致像前面所述那样的语用失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使学习者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始终重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他们就能更为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笔者认为,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深的本土文化素养,还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由于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与其他文化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区别,在教学中,就要求汉语教师不断地在这些文化间向学习者进行对比介绍,这就要求汉语教师既要对本国的文化具有较深的了解,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提供给学习者想要的东西。美国学者莫兰指出,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是文化信息的提供者,是文化学习的示范者、引导者、启发者、目击者和倾听者,是学生进行文化合作学习及研究的伙伴。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在文化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其次,为外国留学生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语境,提高语用能力。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选用有真实的语言环境、能真实反映中国文化生活内容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多接触地道的汉语表达形式,提高语用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化周、汉语角活动、汉语专题讲座、观看中国电影等活动来加强外国留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学习,使他们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获得发展自身语用能力所需的相关信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

  四、总结

  在交际中,文化是制约语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语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有着更高的要求。前面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势在必行。外国留学生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只有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相结合,因此要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水平,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长期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雅婷.语用迁移与交际效应[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李鸿曜.语用知识与语用失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5]李庆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例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

  [6]刘烨.常见的语用失误及其解决方案[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

  [7]王潇潇.如何培养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09.

  [8]易珊红.中西文化差异在日常会话中导致的语用失误[J].江汉大学学报,2004.

  [9]赵丹.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文化探源及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10]周霞.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礼貌原则中的语用差异[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9.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68-02

  一、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商务交际是指发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交际行为,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个人或社会团体,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词汇与语法资源,运用语用策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大量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开始从事与外贸相关的工作。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只要自己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同时懂得相应的商务知识就可以进行跨国商务活动,造成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了。事实上,很多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都会感觉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在具体的商务实践中,他们会下意识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不一样的,现在大部分人持“线性”的时间观念,认为每一天都不重复,所以特别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然而,在一些落后地区,人们还是持有“环性”的时间概念,以为时间像一个封闭的圆环,可以循环使用。所以在实际商务交往中,就会表现出有些国家的人们商务拜会等非常守时,简单寒暄几句后即进入正题,而有些国家的人们赴约迟到司空见惯,甚至会谈好几个小时都只是喝咖啡、聊天,不会进入正题。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都有一些禁忌等,如给中国人送钟是大忌,因为钟是终的谐音,给人送钟,就等于想让人早点死。因此,如果不考虑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缺少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相关知识,轻则会闹出笑话,重则影响双方贸易的结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然而,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介绍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只是简单通过自己的讲解来介绍跨文化商务交际,这些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对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任课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商务知识。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是近几年才在全国普及,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语言功底非常扎实,但是对于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很欠缺。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恶补方式掌握并积累了商务知识,但同时实践经验非常少。鉴于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商务培训班等,与时俱进,了解学术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或者利用各种机会到外贸公司或者跨国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商务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既可以加深教师对于商务英语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而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动的实践知识。

  (二)注重任务教学法的使用,锻炼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任务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辅助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授课内容制定教学任务,学生则为完成这一任务而制订一系列的计划,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该计划,并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最后得出自己的经验教训。这种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较单薄,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应模拟实际的企业环境,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练习一些商务技能。例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商务礼仪的认识,了解到商务谈判的原则与技巧,掌握一定的谈判策略,同时还加强了个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另外,通过让学生拍摄视频,从学生的视角去发现生活当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由于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选修课,大部分院校都安排大班授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觉愉快地加入到课堂建设中来。教师同时应对于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组织学生针对任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尤其对于学生容易忽视的文化差异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以后犯错。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学生在对案例进行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这种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他们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案例的选择是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的案例只能通过书籍和网络来获取,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编辑,选取一些与探讨主题密切相关的案例,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应进行事先提问。教师的事先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对于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的语言知识,培养了跨文化意识,同时还对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进行了训练。通常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组织,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由记录员来记录要点,由汇报人来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跨文化的交际意识。最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有效的保障了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四)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

  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与学习平台改进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播放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及视频短片,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商务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以及社会习俗。例如,教师可以播放像《刮痧》、《世界是平的》等电影片段,通过具体的情节来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录制自己的模拟商务活动的活动短片,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资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十分有限,但是在课下,学生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来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下广泛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名著、观看原汁原味的电影和电视剧等,并且创造各种机会使他们彼此交流心得体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题材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还扩大了文化视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对于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鼓励学生多和外教交流,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交流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轻松的学习模式。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可以为将来成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打好基础。因此,学校可定期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演讲比赛、英文电影配音、英语文化节和英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并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展示英语才能和用英语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策划以及其他的语言问题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经常去口语角交流,提高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结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任课教师和教育部门共同完成。高校教师应在平时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实践经验的积累,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意识以及解决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瑗.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32-33.

  [2] 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张佐成,王彦.商务英语的界定[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6):51.

上一篇:最新民族团结的故事演讲稿3分钟 民族团结故事演讲稿感人(十七篇)
下一篇:原创古埃及王室的婚俗,兄妹父女皆能通婚,究竟为何?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