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生表白的话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1

  有你,我的生活才充满快乐。今晚我们共进晚餐吧?

  真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 只有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 那样平实那样坚定。反之发誓、许诺说明了它的不确定,永远不要相信甜蜜的话语。用心去感受吧

  爱你所以我不愿去睡觉,因为现实比梦境更美好。

  爱情,有时候,是一件令人沉沦的事情,所谓理智和决心,不过是可笑的自我安慰的说话。

  爱情从来都是一种束缚,追求爱情并不等于追求自由。自由可贵,我们用这最宝贵的东西换取爱情。

  爱是有安全感,又没有安全感。爱是一种震撼,也是一种无力感。爱是诱-惑,也惟有爱能给你力量抗拒诱-惑。爱是忠诚,可是爱也会令你背叛。

  不是恋爱的感觉让我幸福而是爱上你的感觉让我幸福。

  没人值得你为ta流泪,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男人的一生,不过对女人做两件事:超乎她想象的好和超乎她想象的坏。女人用他的好来原谅他的坏。如果有一天他们不能在一起,不是他太坏,而是她太好。

  你可能不喜欢我,可你不能阻止我喜欢你。

  诺言是用来跟一切的变幻抗衡。变幻原是永恒,我们唯有用永恒的诺言制约世事的变幻。不能永恒的,便不是诺言。诺言是很贵的,如果你尊重自己的人格。

  憋死我了!你也不说,我也不说,咱俩总得有一个来挑明吧!算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说了“我爱你”!!

  不见你娇美的姿容已经一个星期了,真如七年一样。在这七天里,你的倩影无时不刻在我心海浮现!

  婚姻是看得的见的,爱情是看不见的;问候是看的见的,关心是看不见的。可是我爱你,却是显而易见的。

  蓝蓝的天空飘着雪花,漂亮的皮鞋漏着脚丫,你我的相识是个神话,请您温柔地回个电话!

  没有人看到我站在爱的悬崖边,只有我想要纵身跃入你爱的深渊,安慰……我找到了安慰,就算把我摔得粉碎。

  认识你的第一天,我就被你的眼神所征服,那时候我已知道,我已经是你一生的俘虏!

  我爱你,所以发信息给你,借着移动信号,送达我的爱意;你如果爱我,就请回信息给我,顺着我来时的路,回复你的甜蜜!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2

  关键词 白话报 近现代 办刊思想

  徐小凤,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传媒与文学研究。

  湖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湘哲社2010YBA030),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09C186)。

  学界对于白话与文言的界定,历来观点不尽相同。吕叔湘认为“白话是现代人可以用听觉去了解的,文言是现代人必须用视觉去了解的”。[1]由此可见,白话浅显易懂,是一种直观语言,易被人接受。中国的白话报产生于近现代之交,有数据统计,“清末最后约10年时间,出现过140份白话报和杂志,再加上不少适合妇孺阅读的浅说画报等,数目相当可观”。[2]其中较有影响的如《京话日报》《安徽俗话报》《无锡白话报》《平湖白话报》《福建俗话报》《湖南白话报》等,蔚为大观。

  白话报刊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和转折,从此,报刊真正成为替民众传播信息和知识的窗口,它使“高高在上”的文化走近普通民众。报刊不再是过去政府下达通告的渠道,不再是上层知识分子的咬文嚼字之所。

  一、白话报出现的历史背景

  1. 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渗透

  19世纪末期,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濒临亡国。为达到占领土地和统治人心的目的,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侵略,除不断地武力入侵外,还通过办报、传教等方式对国人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早在19世纪初期,第一批基督教传教士就开始来华办报,如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较早采用白话文体写作的《中国丛报》,由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该报在报道时事新闻时,大量使用白话,字眼浅显易懂。但它仍未能冲破中国“邸报”的层层包裹,破茧而出。中国近代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白话报刊――上海申报馆附出的《民报》,也由外商创办。该报通篇采用白话写作,其读者对象主要是社会下层识字不多的人。它使报纸的读者范围由官方扩至民间,由上层普及底层,《民报》完成了中国报刊从文言过渡到白话的第一次有益尝试。

  2. 启蒙思想的兴起和有识之士的实践

  清末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启蒙思想开始发展。国家危难的现状使大批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想寻求富国强民之道,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单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要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亡,使自己的主张产生影响,在当时民众文化教育匮乏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报刊这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来培育自己的支持者,使传播内容通俗化,变文言为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是加强和深化这种影响的有效途径。于是,白话报刊应运而生,并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蓬勃发展,成为左右大众舆论的主流媒介,文言报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 都市通俗文化的迅速发展

  东西文化和新旧体制的碰撞,影响到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进而使其把这种改变实施到自己所擅长的文化上来。清末,在政治启蒙意识的影响下,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对白话小说的大力倡导下,中国小说开始进入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亦即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时期,白话小说的地位也由过去的边缘向中心靠拢。另外,戏曲的转向,现代电影的出现,也都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于文化的接受方式:不再是阳春白雪的雅文,而是下里巴人的通俗白话。

  4. 旧式报纸弊端的凸显

  自报纸产生以来,中国上层统治阶级对报纸的监管就异常严格,对于私人办报更是严加管制,因此,中国的旧式报纸都带有浓厚的官方特色和政治色彩。他们从不把普通民众当做报纸的传播对象,也不把传播利润和传播效果当做追逐的目标。因此,旧式报纸所用的语言大都是艰深的文言古话,所载内容主要是些朝廷旨意和通告。

  关于旧式报纸对民众影响薄弱的原因,著名办报人彭翼仲将其归结为两条:“第一条是各报的纹理太深,字眼儿浅的人看不了,第二是卖的价钱太大,度日艰难的人买不起。”[3]另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南边出的有《中国白话报》《芜湖白话报》《杭州白话报》《绍兴白话报》,都是极好的,但有一层,都是订本子的,不能天天看见,也还觉得不大方便。”[4]由此可见,旧式报刊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白话报刊的出现势在必行。

  二、白话报的办刊思想

  1. 宣扬新思想,传播新文化

  与西方报纸大众化源自读者需求的动力因素不同,中国的白话报是办报者为点醒懵懂民众而孜孜以求的结果。报人为救国救民的目的积极宣扬新思想,传播新文化,以期能被更多的人理解并接受。《无锡白话报》的办报宗旨在于“俾商者农者工者,及童垫子弟,力足以购报者,略能通知中外古今及西政,西学之足以利天下为广开民智之助”。[5]陈独秀指出,他创办《安徽俗话报》的目的,就在于教育与服务民众,绝非仅仅为说些无聊的白话,希望“大家别要当做怪物,也别要当做儿戏,才不负做报人的苦心”。[6]《智群白话报》则把“开通下等社会,以新理新事又重衍,庶几扫除腐败社会恶习,于改良风俗或有补焉”当做自己的办刊思想。[7]

  由上可见,开启民智是传播新文化的基础,而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又是救国救民的最有效途径。因此,白话报鉴于自身的特殊性,自然成为普通民众接受新文化洗礼,投身社会变革力量的有效武器。

  2. 采用白话、方言,显现平民化传播理念

  白话报所刊登的文章,内容通俗易懂,语言形象朴实,完全摒弃了文言文的深奥晦涩,受到下层读者的欢迎,并迅速打开了自己的市场。林白水是《中国白话报》的创刊人,他于1903年12月19日在该报的《发刊词》中说“要让种田的、当兵的、做买卖的,以及妇女和孩子们,个个增长见识和学问”,明确提出了自己平民化的办报思想。1904年,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时,用平实的白话文谈天说地、博古论今,提出了与林白水相似的观点,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代表作《瓜分中国》,在文中,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比作“切瓜”,“我一块,你一块,大家一起分”。语言看上去轻松诙谐,表达的却是悲怆沉重的主题。《京话日报》通篇报道均用白话,就连商家送来的广告也“一律白演”。对于那些仍习惯于使用文言的投稿者,报刊编辑深表歉意,谢绝发刊。上海等地的白话报也开始以广东话、湖南话、苏白等方言发表议论、记录新闻。媒体报道中融入大量生动的方言词,“白话”的语言形态也在发展中被重塑。

  白话报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传播理念的改变,其告别了过去那种对读者单向宣讲的方式,尝试在读者与编者间形成一种“对话”,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欲”。如京城的第一家民间报纸《京话日报》,不仅大规模地发表下层读者来稿,公开声称不收取任何资费,且报刊编辑还经常对文章措词欠妥的读者稿件进行润色或者修改,同时一再强调“登报之后,有什么是非,都归本馆一面承担”。[8]这样不仅解决了稿件来源有限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报纸能够直接反映民间心声,正为读者的乐见。读者来稿中的作者既有职员、学生、中下层官吏等文化程度较高的,也有小店员、小商贩、小业主等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总之,“天下人”甚至包括优伶和娼妓,都可在此找到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席之地。

  3. 揭露社会弊病,履行舆论监督职能

  白话报对以往旧式报纸的一大突破就是敢于仗义执言,说民众的话。《京话日报》将国内社会新闻报道重点放在揭露政治腐败上,为百姓说话,特别是为人力车夫、贩夫走卒等弱势群体直言疾苦。主编彭翼仲认为“报馆是天下人说话的地方,专讲公理,不徇私情,徇了私便够不上报馆的资格”。[9]关于中国的一些不良风俗习气,例如供奉菩萨、谶纬之说、包办婚姻等,《安徽俗话报》用大量的篇幅对此进行报道与批判,这对于传播科学思想、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京话日报》第235号还刊登了《武职衙门聚赌》一文:“有某营武官,居然借游击衙门,邀请学堂的学生和各局委员,在那里尽夜聚赌。巡警局就在对门,关着面子不好意思去问。巡警整顿地面的责任,也会讲情面,实在可笑。”[10]官员公然聚赌,警察放任自流,这岂不是典型的官官相护?第214号的《捕厅贪赃被告》则揭露了地方恶霸的暴行:“高阳县捕厅冯太爷分受贿赂,纵容聚赌,闹出两条人命。”1905年还追踪报道了王府活埋侍妾的新闻和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春阿氏杀夫案”,连续发表《王府活埋人》《不近人情》等报道,引起社会关注,最终达到了惩恶扬善的目的。白话报的这些做法,使之逐渐深得民心,与百姓建立起了亲密关系,很多百姓自愿购买报纸义务为其宣传。

  4. 开女智,体现男女平权意识

  在封建社会,妇女完全没有地位。女人从一出生便是弱者,不能够接受教育,不能够参与政治。在那个年代,并没有人去重视妇女问题。白话报从创刊起,就热衷妇女问题。如创刊于1905年8月20日的《北京女报》以开女智为宗旨,利用白话对妇女界进行启蒙教育。报纸中经常报道有关女性跳楼、上吊、投井等触目惊心的话题,而选择这条道路的大多是些缺少教化的女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夫权的绝对权威性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思想,《北京女报》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多方报道及强烈批判。除此外,为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北京女报》还极力提倡女学,并分别从女学与母教、女子与社会风俗的关系等方面来强调女子接受教育的好处。

  辛亥革命后,许多白话报刊对女子参政及革命女士的活动多有报道,如对于秋瑾案,报纸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和分析,既有政府的公文,也登有民间的说法,同时还附载了上海等地报章的报道,对社会各界公祭秋瑾女士的活动,更是以纪闻的方式大量报道。另外,有关女性的婚姻问题也成为讨论焦点,许多报刊就介绍过西方妇女在婚姻家庭上享有的平等权利,如财产分配、子女归属等问题。发表了《婚姻问题之研究》《自由婚姻》等一系列关注女子婚姻自主态度的文章,并提出了戒早婚,提倡一夫一妻等,由此体现出其“开女智”的主张。

  三、白话报办刊思想对现代报刊的启示

  1. 坚持自身特色,加强舆论监督

  白话报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平民化。白话报基于民众,又服务于民众,为老百姓说话,揭露社会黑暗和政府腐败,刊登了大量的时论批评,发挥了强大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如《北京女报》主要以批评女性的劣根性为主色调,督促、教育女性自立自强。《京话日报》则大量报道了有关揭露清政府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新闻,警示当局者。而如今的都市报在经过一番同城媒体的报业大战之后,追求所谓的新闻“硬化”,一味模仿党报进行大篇幅的会议精神报道,导致正面报道经常流于形式,丧失锐气,内容乏味,特色缺失,进而失去了自己的读者群。尤其是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方面声音孱弱,缺乏深度报道,不敢批评时政等问题。因此,白话报的强大舆论导向及监督能力值得当今报刊学习。

  2. 细分受众,准确定位

  作为报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工具,白话报有自己明确的办报宗旨和办报思想。在刊登文章时能针对不同的受众群,选择适合的内容,发表易于接受的言论。这样细分受众的结果,可使报纸互取空白,不易出现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复,从而获得受众的青睐。如今,由于报业竞争的激烈,信息传播工具的发达,报刊逐渐产生了同质化现象。越来越多的报刊对目标读者缺乏细分,一味把发行对象锁定为城市居民。出报时间重叠,编排手法和版面风格也趋同,报刊的个性特征逐步削弱。随着媒体日渐走向成熟,甚至各报对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大同小异,使得读者对报刊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的感觉。当今的报刊当继承白话报参与新文化传播、进行思想文化启蒙的文化传统,同时,顺应时代要求,结合各自特点,准确定位,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启蒙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 提高品位,注重质量

  综观近现代白话报刊,新闻题材严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明显特点,即新闻态度的严谨性、新闻事实的严肃性、新闻选择的重要性。以《安徽俗话报》为例,在它所报道的新闻中,涉及的多是有关教育、科技、政治、经济等国家头等大事的硬新闻,主题内容严肃,态度严谨。那种纯粹消遣化、娱乐化的新闻几乎看不到。这就体现了当时白话报刊语言通俗,但格调绝不低俗的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压力的加大,现代民众对于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为迎合受众,报刊内容也出现了“泛娱乐化”现象。明星绯闻、花边炒作大有统治报纸版面之势,甚至对新闻报道也采取娱乐形式的处理。报刊内容疯狂追求刺激化、媚俗化,以此来迎合受众的某些猎奇心理。虽说报刊的生存依赖读者,但报刊也不能仅仅一味地取悦大众浅薄的趣味。如果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盲目迎合受众,无疑是在自寻死路。

  总之,近现代白话报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为白话文在实践中的广泛使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培植了舆论空间,发挥了报刊应有的媒介功能。从更深远的角度看,白话报的出现,是对全民尤其是底层民众进行启蒙教育和信息传达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民众素质、履行舆论监督职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更高层面看,白话报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办刊思想值得现代报刊借鉴。也许现代报业应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报刊的元老,才能不忘报刊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振萍. 晚清白话问题研究纲要[J]. 清华大学学报,1999,14(1):96.

  [2] 陈万雄.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59.

  [3] 彭翼仲. 作京话日报的意思[N]. 京话日报,第1号.

  [4] 看报比读书还强[N]. 京话日报,第14号.

  [5] [7] 陈万雄. 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M].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38-45.

  [6] 陈独秀. 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M]// 任建树. 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85.

  [8] 来稿诸君鉴[N]. 京话日报,第229号.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3

  摘 要:孟悦的《演变的启示》则根据《白毛女》的不断改编的演变分析政治和非政治性的话语关系的博弈过程。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采用历史的回溯法论述《白毛女》的改编过程中的话语权彰隐,即所谓的五四以来建构起的女性主义话语始终作为一种工具,没有真正建构起主体性,以女性主义话语依托的非政治性与政治性话语的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便值得考究。并且据此思考《白毛女》研究批评的多重角度和女性主义话语的真正确立。

  关键词:《白毛女》;孟悦;非政治性;女性主义

  一、《白毛女》的三个文本

  《白毛女》作为一部已经被经典化了的革命文学,通过权力和文化的运作2,渗透着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从民间传说到歌剧、电影、京剧、芭蕾舞剧等多种形式的改编,几种不同故事讲述的方式,可以反映出左翼文学内部从“延安时期”到“时期”不同叙事之间的演变过程。而对它进行的不同阐释方式和角度也反映了不一样的研究视角和理论立场。

  孟悦的《演变的启示》具体分析几个文本演变之间的“文化上的接缝”:从歌剧《白毛女》存在的两种运作程序,到电影的改编,政治性话语是外烁的、显著的、占支配地位的,而喜儿和大春作为叙事客体产生了“自律性”和“相对超越性”,爱情这一主题作为政治性革命意识形态的对立面滋长出来;芭蕾舞剧改编则完全用政治话语的运作压倒非政治性话语的声音。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白毛女”这样一个存在于历史和文本中的底层女性,如何能够承载这种政治性和非政治性对立的因素?而两种对立是否绝对成立?从历史的脉络里,是否可以重新建构关于《白毛女》女性特质的多重性?

  二、政治性话语代替女权主义话语

  《白毛女》由传说到剧本的改编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解放区的“大众文艺”或“通俗文化”运动。是经过文化人对于地方和民间文艺资源的学习和利用。30年代中后期大批文人由城市到乡村进行转移,进行抗日宣传。这些文人大多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及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借助西方歌剧形式的痕迹。他开始试图揭示国家话语的生产关系如何构成,如何将国家的意识强加于性别和大众。这里必须回顾受到西方影响的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推动女权主义的发展,20世纪初期就有人开始推崇反对传统、支持妇女事业,解放妇女等主张。1915年陈独秀在创办的《新青年》中提到“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并且借由儒家思想和现代妇女对比来完成对儒家所等同的封建文化的批判。20年代初妇女解放运动达到了高潮,自由女权主义浪潮和马克思主义话语同时推进着女性在20年代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周作人提出的“人的发现”,包括了妇女,以“后来居上”的姿态追赶欧洲后来才提出来的发现女性的步伐。

  中国女性是近代知识分子选择表述的第一个受压迫的群体,而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左翼知识分子则表述为工人和农民。也就是说当时接受教育的人们受到的是被男性制造的女权主义话语影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络中,性别问题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取代了。源于五四以来男性主义提倡者的对于女性解放的的政治性利用,提倡新知识女性的独立也只是当时男性知识分子借此反对封建主义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歌剧《白毛女》中的女性生理心理特质并没有体现出来,而是作为阶级被压迫者的代言人的角色,召唤起所有劳苦大众的身份认同,而不是女性受众或群体的认同。

  三、革命文学中潜在的二元对立范式

  而电影《白毛女》的改编,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阶级对立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市民文化的兴起使得原本属于大众文艺的《白毛女》,又开始通过生活化的日常叙事进行的情节开展。这时候女性的细腻的情感和特质被强化了,受到了乡土伦理的影响,看似是一种非政治性的话语叙述,但仍然摆脱不了政治性话语的束缚,改动中强调喜儿的忠贞不仅仅是对于女性追求爱情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喜儿和黄世仁之间的阶级对立。所以无论是歌剧还是电影版本的《白毛女》都是一种政治性和非政治性话语讲述的融合,所谓的非政治性话语其实仍包含着政治性的本质。而这样的二元对立逻辑来论证时期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强烈政治性话语对非政治性话语的压倒和彼此彰隐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源于五四以来国家/个人、传统/现代、政治/审美的二元对立结构范式的建立,而忽视的是对于文学中女性主义独特本质的追寻。到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改写,就是进一步削弱写实性而加强象征性和理想色彩的倾向,这种对于女性过于本质化和抽象化的人物塑造,明显削弱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脸谱化和模式化成为了那个时期文艺范式的突出特性。

  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逐渐唤醒了人的良知,有些女作家们开始庆幸地意识到,否定了女性的感性生命特征,也就剥夺了女性全面发展的权利,否定了女性独立生存的价值,开始了女性对感性生命欲望的大胆追求。比如张抗抗的《淡淡的晨雾》、张辛欣的《最后的停泊地》、《在同一地平线上》等展示的是女性来自生命的无法压抑扼杀的本能欲望。徐坤作为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最深刻最自觉的女性意识作家,她的《遭遇爱情》中对于男/女性性别对立的维度进行创作,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话语逐渐开始真正建构。是否可以设想,如果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已经取得了独立的地位,那么《白毛女》的版本改编是否会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而不是被二元对立框架下抽空的女性主义话语缺失。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孟:《演变的启示――兼论雅楠文艺的历史多质性》,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李掖平:《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专题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4

  [关键词] 奥斯卡金像奖;凯瑟琳·斯托科特;《相助》;主题

  

  由凯瑟琳·斯托科特的畅销书改编、塔特·泰勒亲自执笔编剧并导演的同名电影《相助》,不但成为票房黑马,还不负众望荣获第84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此殊荣的获得,并不仅仅因为奥克塔维亚·斯宾塞将黑人女仆明尼演绎得入木三分,它更得益于整部作品中群像百态的丰满鲜活以及其中震撼人心的人文关怀。影片展现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种族、性属、阶级、同性恋等前沿问题,宣扬了爱、信任、勇气以及宗教虔诚等。本文探讨了该影片中黑人女仆与白人之间、黑人之间的互助主题以及该主题是如何在影片中得以表现的,指出深陷困境的黑人最终在互助中获得话语权从而赢得尊严与内心的自由。在黑人总统执政期间,该影片再现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盛行的种族主义,并赢得观众的认可,这无疑也是美国以史鉴今的自助努力。

  一

  《相助》改编自凯瑟琳·斯托科特出版于2009年的同名小说。在影片获得成功之前,该小说就已经收获如潮的好评。西比尔·斯坦伯格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评论道,“凯瑟琳·斯托科特的第一部小说错落有致、细致入微地讲述了南方妇女耻于向抚养她们的黑人女佣表达感激之情的主题”[1];《出版商务周报》赞曰:“这部小说将背景置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民权运动,内容乐观进取、振奋人心”[2];简妮特·马斯林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评论道,仿佛有个按钮被启动,刹那间斯托科特的小说《相助》开始风行,斯托科特对似乎最冷淡的家庭关系中所隐藏的情感与亲密颇感兴趣;[3]罗伯特·希克斯,畅销书《南方的寡妇》的作者,也在《纽约时报》上发文称赞《相助》是一部不可思议的小说,引人心碎,真挚无比,读来让人不忍释卷,书中人物的声音、她们的生活与奋斗令人回味无穷。如此赞誉,不胜枚举。

  影片忠实再现了同名小说所展现的超越种族的情谊与和谐。在20世纪60年代的杰克逊镇,表面静谧祥和的生活隐藏着种族主义的潜流。在黑人女佣们挣扎着承受的同时,一些有识的白人为改变现状尽己之力,力图拯救她们于水火之中。故事情节主要围绕艾比丽恩、明宁和斯基特三个女人展开。斯基特是一位刚刚毕业于密西西比大学的年轻白人女子。她反对种族主义,对于白人女友歧视黑人女佣的做法愤愤不平。当她得知将自己带大的黑人女佣康斯坦丁不知何故离家而去后,决意要写一部关于黑人女佣的书,以揭露社会中存在的残酷事实。经过几多的说服,艾比丽恩、明宁以及其他十数位黑人女佣先后向她讲述了自己在白人雇主家中遭遇的压迫、剥削和。这部名为《相助》的书将杰克逊镇搅得天翻地覆,引发了关于种族问题的严肃讨论。而在旷日持久的采访与写作过程中,斯基特同明宁与艾比丽恩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

  互助的主题首先通过该影片的片名传达给观众。与熠熠生辉的人物刻画、张力十足的故事情节相比,这部影片的标题显得平淡无奇,然而,正是这平实无华、毫不起眼的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成为贯穿首尾的一条红线,作品多个层面的主题也因此而衍伸开来,勾勒出“黑”“白”相间、斑驳陆离的60年代美国社会众生画境。影片的英文原名The Help本身就是一个双关语。一方面,它在美国英语指“黑人雇佣”, 这部片子简而言之就是关于黑人女佣心路历程的故事,此为其表层含义;另一方面,这个词意为“帮助”,该影片中黑人与白人以及黑人之间的互助,构成其深层含义。这一语双关的标题在翻译时只能取其一端含义而不可兼得。此作在国内出版的译名为《相助》, 避免了直译为《黑人女佣》之俗浅无奇,亦直指主题,且为观者留有悬念。同时,《相助》还突出了电影人物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体间性。

  影片中的互助主要在白人与黑人之间、黑人与黑人之间展开。黑人之间的友爱互助无处不在,集中体现在艾比丽恩与明宁的相互安慰与帮助。艾比丽恩之所以抛却顾虑,毅然决然地接受斯基特的采访,揭露白人雇主的伪善与欺压,正是因为她在与朋友明宁通电话时,听到明宁在电话另一端遭受希利丈夫毒打而自己却爱莫能助。

  影片更主要表现了黑人与白人之间超越种族界限的友爱互助。影片中黑人女佣对白人妇女的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处:首先,前者对后者家庭起居的照料、尤其是孩子的抚养甚至教育,黑人女佣的重要性与价值体现在斯基特对其保姆康斯坦丁的仰望与怀念;其次,艾比丽恩与明宁为首的十余位黑人女佣克服社会的压力,对斯基特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助其完成《相助》这部开天辟地之作,使其实现了打破残酷现实的梦想;再次,明宁直言而又真心地对待被其他白人妇女视为“白人垃圾” 的希丽亚,在其家中帮佣并助其稳固爱情;最后,在《相助》掀起轩然大波,斯基特在杰克逊镇无立足之地之时,仍是艾比丽恩与明宁为其扫除后顾之忧,鼓励她到纽约著名出版社就职,完成更高的使命。白人妇女对于黑人女佣的帮助具体表现为:首先,斯基特追究康斯坦丁离开的原因,这正是激励她揭露种族歧视与压迫的最初动因;其次,斯基特多次当着青年同盟成员的面表达自己对她们歧视黑人言行的不满,并且拒绝发表倡议各家建造黑人独立卫生间的倡议;再次,斯基特作品的出版帮助黑人女佣获得了最终赢得自由的重要武器——话语权;第四,希丽亚夫妇感激明宁的所作所为,邀请她永远留在家中工作,也表现出少数善良白人对黑人的尊重。

  正是通过互助这一主题,影片揭示了黑人与白人之间可以实现的理解与和谐,鞭挞了种族主义者的偏见与狭隘。在互助过程中,黑人妇女以其美德与友爱赢得了尊重与友谊。以斯基特为代表的有识白人女性鼓励艾比丽恩与明宁等女佣将她们与白人的故事讲述出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最终使她们获得内心的自由(如果不是全部意义上的自由),实现社会进步。这一切都是依靠“互助”而得以实现的。

  三

  上述所有的互助行为,始终围绕着斯基特帮助黑人女佣通过接受采访、出版图书最终获得话语权这一线索展开。影片始于艾比丽恩接受一个声音的采访,紧随其后的是一连串的倒叙,介绍杰克逊镇的情况以及黑人女佣的生存状况;正叙开始后,从艾比丽恩最初有选择的讲述到最后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直至更多的黑人女佣参与进来,协助《相助》得以出版,最终掀起轩然大波。这正是黑人女佣们通过把握话语权赢得自由的过程。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力紧密相关,真理不仅仅在于说话的内容,而在于“谁在说”和“如何说 ”,对话语的控制是权力的体现。在影片一开始,女佣们在雇主面前毫无话语权,二者的对话昭示了前者在权力关系中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黑人女佣们说得最多的无非就是谦恭、顺从的回应语“是的,夫人”;明宁在送准备去主家做工的女儿上车之前,一再嘱咐女儿“不要顶嘴”,等等。但是,当艾比丽恩耳闻目睹了明宁的遭遇,并受到《圣经》的启示,从而鼓足勇气主动邀请斯基特上门倾听自己遭遇的那时起,她们得到了倾诉的权力,控诉白人雇主对她们的压迫与歧视,逐渐获得了话语权,在《相助》的出版给予种族主义者致命一击的时候,通过话语实现的权力达到了高潮。

  主人公斯基特赋予了她们获得话语权的机会。斯基特不是种族主义者,她善良并满怀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思想。她冒着被同胞边缘化的危险替黑人说话,采访著书揭露为小镇生活中的安谧惬意所掩盖的黑人女佣饱受的与欺压,通过这种方式来怀念被解雇的黑人保姆康斯坦丁,因为康斯坦丁是主人公“仰望”的人,并且“教给了她[我]一切”。这从一个年轻白人女子的视角,肯定了黑人女佣所拥有的价值与美德,驳斥了对黑人妇女形象的歪曲。更重要的是,斯基特致力于要改善黑人女佣的境遇、改变社会现状。她给予了艾比丽恩面对白人雇主时敢于说“不”的勇气和力量。《相助》一书大获成功后,当青年同盟主席希利威胁艾比丽恩要将其假以盗窃罪投入监狱之时,艾比丽恩第一次面对白人反唇相讥,要将其丑闻在监狱中写出来并公之于众,“我知道一些关于你的事情。你别忘了”;“你是个不信神的女人。难道你不累吗,希利女士?难道你不累吗?”艾比丽恩的尖锐指责使希利立即涌出了羞愧与挫败的泪水。通过斯基特的努力,全杰克逊镇乃至整个美国社会都听到了黑人女佣反抗的声音。

  影片展现黑人女佣在白人女性的帮助下获得话语权,以图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境况,不仅宣扬了超越种族与阶级的友爱与情谊,更肯定了消除种族歧视与压迫需要不同种族的共同努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助》小说的出版与影片的上映,正值美国首位黑人总统执政、白人主义略有抬头趋势之际。作品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重新提及美国历史最黑暗的一页,无论是在提醒,还是在警示,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更重要的是,这恐怕也是这个民族以史鉴今的“自助”之举。

  四

  总体上看,影片虽集中表现了黑人女佣的辛酸,但更饱含着对爱与自由的热切向往。无疑,影片最后一幕是对各种情愫的集中体现。在艾比丽恩与雇主希利争斗获取胜利后,同时却也遭到了解雇;在与一手带大的雇主依依惜别后,艾比丽恩满含泪水,踉踉跄跄离去,而孩子则一边敲打着窗户,一边呼喊着她的名字,恋恋不舍;她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总结道:“从来没有人问过我做我自己是什么感觉。一旦我讲出了那些事实,我感到自由了。”这时她露出笑容,在歌后玛丽·布莱姬那首《活的证据》的背景音乐中,坚定地迈向眼前那条笔直的大路。影片结尾所展现的黑人女佣与白人的深厚感情与面带笑容走向笔直大路的象征,体现了消除种族歧视与压迫、实现自由平等的乐观前景。

  [参考文献]

  [1] Steinberg Sybil.Book Review:“The Help” by Kathryn Stockett[N].The Washington Post,2009:Arts & living.

  [2] Starred Review of The Help by Kathryn Stockett[N].Publishers Weekly,1 Dec.2008:reviews.

  [3] Maslin Janet.Racial Insults and Quiet Bravery in 1960s Mississippi[N].The New York Times,19 Feb.2009:C6.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5

  关键词:白鹿原 詈词 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社会的各种因素和个人的不同特征会对语言产生影响,这就是社会语言学这门学科研究的中心。其中,语言与性别、年龄差异、阶级阶层、行业职业等的关系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口语中的詈词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独特现象,将其放置于社会语言学的背景中来看,我们能发现很多问题。我们知道,詈词即侮辱他人的粗野的或恶意的话语,它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词汇现象。

  实的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而深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于1997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的一大特色是出现了众多詈词,充分体现了社会和语言的相互关系。下面我们从小说詈词与关中方言特色、性别使用差异以及人物的社会背景等三个方面的关系展开分析。

  一、詈词的关中方言特色

  《白鹿原》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扛鼎之作,除了直击心灵的思想性和厚重丰盈的历史感之外,使用大量关中话的语言特色也是其中无法忽视的原因。关中话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主要集中在关中一带,东起河南灵宝,西到甘肃天水一带。作者实土生土长于陕西西安,而西安方言是关中话的代表方言。所以为了突出小说的地方特色,表现作品的文化内涵,实在小说写作中使用了大量的关中话,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中。因为詈词是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的、具有明显粗鄙色彩的俚俗词语,所以关中话的方言特色在小说人物的口头詈词中表现得更为鲜明。

  牲畜和动物窝不住的野鹁鸽、龟孙、瞎熊、熊包、海兽、猪、狗、王八、畜生等

  人体器官及生理行为我日他妈、我、日逛窑子、敞口子货、二货、狗猫、烂货女人等

  不雅或不祥之物(屎尿、死亡、鬼怪等)、跷尿骚、你放屁、乱葬坟里的野鬼、蔫鬼鬼子、老不死的、不得好死等

  以上两者或更多内容的结合以及其它、你碎驴日的、死皮赖娃、二道毛、谬种、软蛋、瓜蛋儿、害人精等

  詈词按照内容一般可分为牲畜和动物、人体器官及生理行为、不雅之物三类,《白鹿原》中詈词也大致可以这么分类,和普通詈词不同的是,小说中的詈词充满地方方言特色。现从小说中选择部分詈词分类后列表如下: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牲畜和动物类中的“瞎熊”一词。众所周知,熊的视力很差,所以关中话会用“瞎熊”来辱骂别人没眼力、不成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个詈词,比如第十二章,镇蒿军残部也就是杨排长和他的士兵们东逃过白鹿原,奸杀抢掠,无恶不作,田福贤以及属下的九位乡约都成了供杨排长驱遣的狗,杨排长等撤走后,“九位乡约再也压抑不住,敞开嗓子嘲骂那一杆子河南蛋子全是瞎熊,诅咒他们注定不得好死”①。这个情节中,乡约们用“瞎熊”来辱骂杨排长等人,一方面把他们说成比人低等的动物,另一方面又指他们没眼力、没脑子。再如第十五章,鹿子霖某晚与田小娥干不轨之事时,听到村里对田小娥倾慕已久的狗蛋在窗外朗诵以引起田小娥的注意,于是鹿子霖设计使狗蛋第二天又在窗外朗诵起来。“鹿子霖不失时机地走到窑门口,从背后抓住了狗蛋的后领,一串耳光左右开弓抽得密不透风:‘狗蛋你个瞎熊,瞎得没眉眼咧!’”②在这里,鹿子霖辱骂狗蛋是“瞎熊”,具体指狗蛋竟然对田小娥怀不轨之心,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个没有自知之明、没眼力、不成器的家伙。所以“瞎熊”这个关中方言詈词在小说中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人物对话更为生动,进而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

  我们再来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另外一个词“驴日的”,很显然,这是牲畜和生理行为结合的詈词,且非常具有关中方言特色。第九章中黑娃在渭北一个叫将军寨的村子里给姓郭的财东当长工。有一次,黑娃受郭财东的小妾也就是田小娥指派做活耽误了时间,同是长工的李相责问他,“黑娃你碎驴日的扫地扫这长功夫?”③长工李相、王相等人都是没文化的粗人,靠体力在郭家熬活以维持生计,而且晚上“睡在马号的大炕上,一溜进被窝就开始说女人”④,所以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大多粗俗低下,王相就用“驴日的”辱骂黑娃以表现对其做事拖拖拉拉的不满。另外,同样在第九章中,黑娃和田小娥的被郭举人发现,于是郭举人暗地里派他的两个侄儿来拾掇黑娃,其中一个侄儿骂道,“你个驴日下的六畜!”⑤黑娃和田小娥的不轨关系无疑有违纲常伦理,有损于郭举人的脸面,郭举人的侄子骂黑娃“驴日的”来表明黑娃的人品问题。所以,虽然“驴日的”是一个十分不雅的关中方言詈词,可是它却使得人物对话充满了生趣,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

  实用关中方言风格浓郁的语言来描写人物的对话,在人物对话中又使用了众多颇有方言特色的詈词,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的明智之举。虽然詈词大多粗鄙而不登大雅之堂,但正如索绪尔所说的那样:“语言学的人物之一就是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够概括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和‘优美的语言’,而且要注意一切表达形式。”⑥《白鹿原》中人物言说的詈词方言特色突出,情感表达直接,在凸显人物鲜明性格的同时,也表现了关中地域文化的粗犷与豪放。

  二、詈词的性别使用差异

  性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变异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为部分语言的使用赋予了“性别”的色彩。⑦在句法、词汇、语义等方面都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异:

  第一,男女两性在使用詈词时,各有他们所偏好使用的词语。男性使用的詈词范围相对较广,特别是和性器官和有关的詈词几乎都是出自男性之口。《白鹿原》中,大致来看,男性经常使用的詈词有:、婆娘见识、、敞口子货、二货、狗屎、海兽、狗猫、烂货女人、谬种等。而女性所使用的詈词相对没有那么露骨,力度上稍微弱一点。《白鹿原》中女性经常使用的詈词有:脸皮厚、瞎熊、冤家等,也不乏像白嘉轩母亲、魏老太太这类女性使用混账二、、猪尿脬、碎这类詈词。以此来看,女性所使用的詈词在语义的强烈程度和修辞色彩的低俗程度普遍低于男性所使用的。但个别的,要考虑到个别女性的身份地位、文化水平等因素。白嘉轩的母亲,在白鹿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妇女,没什么文化,但见识阅历相对丰富,白嘉轩父亲死后,作为家中的长辈像男人一样骂粗话就不足为奇了,这是符合人物形象的。

  第二,《白鹿原》中詈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我们看到同性之间、异性之间的对话均有大量的詈词,但很多时候,詈词不是在发挥其贬损对方和宣泄情绪的功用,而是当作关系密切的人们之间制造亲密氛围的手段,男性一般用于同性的朋友之间,女性一般用于情侣、夫妻之间。⑧黑娃来到郭姓的财东家熬活时,和郭家的长工相处的十分融洽,他们聊天中常出现詈词,低俗的笑话,如李相骂黑娃是个瓜蛋儿(陕西话,人傻之意),这是他们关系不错的表现,只是觉得黑娃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并没有恶意。到后来,黑娃被赶出财东家,由于强烈思念小女人悄悄跑回去打听她的下落,李相说到:“你龟孙把人家日了,郭举人早把她休了,还回来个!”⑨这粗俗的话语之间也没有恶意,这是李相“活泼的天性”⑩异性之间对话詈词的使用在小说中很多处,较为经典的就是黑娃和田小娥私通时的对话。田小娥听了黑娃从长工那里学来的酸故事之后,嘴里嗔骂着:“黑娃你跟那些瞎熊长工学成瞎熊了!”B11这也是女性使用詈词的特有的一点,常常为了表达亲昵的感情,正话反说。

  第三,男性更经常地使用詈词作为宣泄强烈感情的手段,用其作为语气词、感叹词使用,来表达赞赏、惊奇等意味。如鹿子霖所骂:“谁欺侮你你给大说,大叫他狗日水漏完了还寻不见锅哪儿破了。”B12“狗日”只是鹿子霖骂人时用来增添强烈感情的助词,去掉这个词这句话仍然完整。再如勺娃的心理过程中出现的这句话:妈的,你不敲我脑袋我还没想到学手艺哩!B13“妈的”,在这里是个语气词,表现出勺娃内心的极度不满。

  詈词使用的性别差异是有一定原因的,我们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这也是男权社会遗留下来的问题,女性在谈话中的地位低于男性。《白鹿原》中是社会背景也是如此,故事发生在有封建残余的西北平原的山村,女性地位低下。二是男性想心理禁忌较少,詈词较多是关于性方面的,女性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会自觉地选择避免使用詈词。

  三、詈词与人物的社会背景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全民性,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阶层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语言是有差异的。社会语言学认为,不同阶层的人在语音、词汇和言语方式上都有区别。詈词作为特色鲜明的词汇语用现象,语言的社会属性自然也适用于它。一般来说,社会层次越低,语言修养越差,使用的詈词就越粗鄙,同时使用詈词的频率就越高。我们选用小说中社会阶层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白嘉轩、鹿三来作对比。

  白嘉轩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是白鹿原上德高望重的族长,所以他位于社会阶层的金字塔顶端。出于情绪发泄的需要,他的话语中也有不少詈词,但大多相对委婉。如第七章中,白鹿原上改革,史县长通告:“一亩一章,一人一章按章纳税,月内交齐,抗拒不交者,以革命军法处治。”B14于是白嘉轩为了原上百姓的生计,与徐先生共同策划写了一张传帖。与徐先生商讨的过程中,白嘉轩说:“给那个死(史)人一点颜色瞧瞧,骚一骚他的脸皮。”B15他说这话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史县长不顾民生的怨愤,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他的表达在情绪上是十分激烈的,可他也不过用了“死人”、“骚一骚脸皮”这样的比较含蓄的詈词,而与牲畜和动物、人体器官和生理行为等丝毫无关。另外还有多处,比如同样在第七章中,白嘉轩对一中年人说:“不是我姐夫劝退方巡抚,你多半都成了乱葬坟里的野鬼!你们现在官儿坐稳了,用不着人了是不是?”白嘉轩说对方是“乱葬坟里的野鬼”也是粗鄙程度较轻的詈词。

  鹿三所使用的詈词的粗鄙程度就不同了。虽然仁义的白嘉轩一直把鹿三当成兄弟一般对待,但东家还是东家,长工还是长工。就像黑娃总对白嘉轩背挺得太直耿耿于怀,实际上是潜意识里对阶层差距悬殊的不满。白家长工鹿三的社会地位无疑是卑微的,而他所使用的詈词也较白嘉轩粗鄙低下得多。由此可见,长工鹿三所使用的詈词大多粗鄙低下。

  另外,知识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人们选择詈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以朱先生和黑娃为例。

  朱先生在白鹿原上是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浸透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神髓。朱先生在詈词的使用上也和别的男性有着很大的不同,多了一点儒生之味,少了一些粗俗之气。朱先生在骂县长时说他“软得像块豆腐”,用比喻的手法道出县长的胆小怕事的性格。朱先生愠怒的时候不多,一旦怒起来也不让别人。如朱先生因为县志经费问题而跑得头皮发麻之时,忍不住撂出一句粗话:“办正经事要俩钱比上割筋还难。”B16比起鹿三等原上的其他人直接用“二货”、“”这类詈词显得有水平,又比族长白嘉轩用“海兽”这类词显得有个性。再如朱先生对白嘉轩发怒时所言:“我也不是卖狗皮膏药的野大夫!”“狗皮膏药”即骗人的货色之意。

  再来看墨水不多的黑娃詈词的使用情况。比起朱先生,黑娃使用詈词的频率高得多,比朱先生更有代表性。黑娃本是个淳厚的乡村娃,在经历和田小娥不能进祠堂之事后,因为怨恨,再加上阅历地位的变化,骂起人来甚是咄咄逼人。在搞“农习班”的期间,黑娃曾发火大骂:“你是个熊包,你是个软蛋!你是枪,你是白铁矛子见碰就折了!仨月的受训白学了革命道理,不要钱的肉菜蒸馍白了!你不讲义气不守信用,结盟发誓跟喝白开水一样。”B17排比句骂起来颇有气势,这和黑娃莽撞的性格也很符合。

  以上我们从小说人物使用詈词的方言特色、性别差异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白鹿原》的詈词作了社会语言学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实的《白鹿原》主要写的是近现代关中地区的风物和故事,所以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詈语非常具有关中方言特色,同时小说中的詈词还带有明显的性别色彩,此外詈词的使用情况和人物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白鹿原》的人物特色分明,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了他们的语言特征,而詈词是一种明确而直白的词汇现象,这种语言特征在詈词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的詈词分析让我们发现小说《白鹿原》的构思的奇妙和语言的生动,这也是这一作品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扛鼎之作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 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宁娇.浅析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2.

  [4] 王承瑾.电影《傲慢与偏见》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电影评介.2010,17.

  [5]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注解:

  ①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54页

  ②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213页

  ③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06页

  ④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05页

  ⑤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17页

  ⑥ 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第170页

  ⑦ 张宁娇.浅析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

  ⑧ 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第179页

  ⑨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19页

  ⑩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19页

  B11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15页

  B12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211页

  B13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533页

  B14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81页

  B15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82页

  B16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451页

  B17 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72页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6

  一次,中国队与日本队鏖战,由于连日太过劳累,她竟然当场晕倒在地。于是,摄影机镜头一下子都投向了她。当女儿在电视前看到这一幕时,哭着给她打来电话:“妈妈,如果你累死了,我就没有妈妈了!”然而当她与女儿谈起排球时,女儿说:“我不愿意听。”她惊讶地问:“为什么?”女儿说:“因为它占有了你的全部时间,让你忽视了我,它是我的敌人。”没想到,女儿因为对她抱怨,居然连她从事的排球运动也恨上了。

  是的,她就是郎平。

  本来,郎平到了美国加州过上了相夫教女的生活。1995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国家体育总局想到了郎平,国家一声召唤,她二话没说就告别了丈夫白帆和女儿白浪回到北京。然而,这次回国的代价却是巨大的,不久,她就收到了白帆从美国寄来的离婚协议书。

  中国女排让她没有时间伤心流泪,她把所有精力倾注在了女排上,成天吃住在女排。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她硬是将排名第八的中国女排带上了奥运会亚军的领奖台。而过度的操劳也让她晕倒在了比赛现场。

  2005年,曾经被郎平拒绝的美国女排似乎知道了白浪对妈妈的呼唤,他们再次向郎平发出邀请,请她任教。她在几经考虑后,认为中国女排的实力已不容震撼,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女儿的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通电话上了。

  然而,从女儿只有3岁时她就离开,到再次去美国,已是13岁的白浪却与她怎么也亲近不起来了。只因为长达10年且是最为关键10年的亲情缺位,在女儿的心灵上已形成巨大的伤痛。女儿说,是排球让她失去了完整的家,也是排球几乎让妈妈的身体垮掉。她不想让妈妈再陷落在排球中了,哪怕妈妈与她谈论排球她也会抵触,她要妈妈“警醒”。

  郎平知道女儿这样做是出于对自己一片深沉的爱,她要加倍弥补自己长达10年对女儿缺失的爱。那段日子,无论自己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陪女儿,和女儿交流,一起探讨人生,研讨功课,讨论女儿喜欢的体育活动;在生活上对女儿更是体贴入微。慢慢地,女儿和妈妈无话不说了。

  一天,母女俩正说得高兴,白浪突然说:“妈妈,你说我如果打排球,会不会像你一样厉害?”郎平思考良久,说:“你身高、臂长、弹跳和灵活性都不错,妈妈觉得你有打排球的天赋呢!但这首先取决于你自己喜欢它。”

  原来白浪继承了父母身高臂长的基因,13岁时就蹿到了1.80米,高出同龄的孩子一大截。她从小就特别爱运动,足球、篮球都喜欢,甚至连舞蹈也学得有模有样。听了妈妈的话后,白浪笑呵呵地说:“我当然喜欢排球啦!”

  于是,白浪暑假的时候,郎平就带她到美国女排训练基地,这样自己就可与女儿天天相伴了。这当然是郎平到了美国后一直所盼望的。正如郎平所料,以前女儿尽管没怎么摸过排球,但一上场,一招一式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白浪从此一旦有时间,就会在排球场上训练。

  2008年夏天,白浪和队友们参加了美国青少年奥林匹克排球锦标赛,白浪和队友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冠。之后,白浪被选入了美国少年队,不久在泛美少年排球锦标赛中又一次获得冠军。表现突出的白浪被美国媒体称为“美国女排的未来之星”。

  这时,有记者问白浪:“有一个问题一直想问你,当年你妈妈与你说起排球你都不愿意,后来你又怎么主动要求打排球?”这时,白浪神秘地一笑,说:“母女之爱其实是一个‘同心圆’。本来妈妈是要我打排球的,可我拒绝了。后来我想明白了,只有满足妈妈的心愿,她教我学,我们母女俩常常在一起,感情才会越来越深厚,母亲也不会在排球上向死里拼了。”

  白浪的话让记者频频点头。

  白浪有关“同心圆”的想法很快得到了验证。尽管郎平执教的女排成绩非常好,她也成了美国的英雄,可当美国女排还想与她续约时,她却婉拒了。因为她一心要当一名好妈妈,好好照料即将考大学的女儿。当了全职妈妈后,每天除了为女儿做一日三餐外,还到体育馆看女儿训练,回来后针对训练或者临场发挥情况提一些建议。

  2009年8月,白浪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并顺利被该校排球队录取。在庆功聚餐上,日益成熟起来的女儿对妈妈说:“你不用再为我牺牲了,我不再怨你,永远支持你。”

  2010年5月,郎平又一次回到中国,成了广东恒大女子排球的主教练。女儿的进步也越来越快,她成了斯坦福大学女子排球队队长。

  2011年6月17日,“中美青年女排对抗赛”在北京光彩体育馆举行,白浪代表美国队出战。因出色的表现成为场上最耀眼的明星,并被记者们称为“小铁榔头”。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7

  为减轻家庭负担女孩儿选择长跑 初上跑道便露峥嵘

  白雪的父亲叫白天喜,母亲叫季玉峰,家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安镇合心村六屯,两人生于1967年。1986年,白天喜夫妇生下女儿白晶。1989年12月25日,白雪来到世上。白雪出生次年,她的弟弟白扬降生。

  8岁那年,白雪人村小学读书。那时白天喜夫妇靠种一垧地生活,一年收入仅几千元,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极其艰苦。见父母没日没夜苦干,1999年,懂事的大女儿白晶主动退学,帮家里干活。姐姐的退学让白雪一夜之间就长大了,她愧疚地想:姐姐为家里做出这么大牺牲,我该为家里做点什么?她开始收敛心神读书,聪明的她成绩很快上升。

  2001年10月的一天,白雪放学回来后兴高采烈。白天喜问女儿遇到了什么喜事,白雪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学校开运动会,我报名参加了3000米比赛,拿了第一名,比第二名快了好多呢!”白雪读小学时,学校从没举行过运动会,白天喜一直没发现女儿有这方面才能,他也觉得女儿认真读书才是正事,就没往心里去。

  然而从这年冬天起,白天喜发现白雪迷上了跑步。家里离学校有三公里远,她放着父亲给买的自行车不骑,每天跑步上下学。2002年10月,学校又要举办运动会。、比赛前几天白雪就跃跃欲试。兴奋地说不拿冠军不罢休。有白雪比赛那天,白天喜正巧去县城办事,就顺路拐进学校观看。很快白雪参加的3000米比赛开始了,她一马当先跑在前面。还剩几百米时,她竟把第二名落下100多米,她竟把双手裤兜跑完最后一圈。白天喜看得呆了,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几天后白雪找到父亲,说:“爸,学校老师说我有长跑天赋,我想上市体校。”想起女儿奔跑的英姿。白天喜心有所动。但想到家庭现状,他又暗暗摇头,于是他推托说“我想想”。第二天白天喜把这事说给村里一个“见多识广”的人,那人说:“女儿再有出息,长大了也是别人家的。再说白雪那么大了,早过了练体育的最佳时期,再怎么练也练不出来了。”白天喜回家后,白雪又缠着父亲提出上体校,白天喜摇头说:“女儿,穷文富武,你练体育的话,光吃穿爸就供不起。”白雪央求道:“我上体校就是想给家里减轻负担,我打听过了,进入省体校就有工资。还管吃住、发运动服。再说我也爱跑步。爸,你就答应我吧。”女儿想上体校竟然是出于一片孝心,白天喜心里暖乎乎的、不由得点点头。

  几天后的一个周末,白天喜特意带白雪来到齐齐哈尔市业余体校。观摩完白雪跑步后,体校领导告诉白天喜,白雪确实在长跑方面有天赋,但她究竟有多大潜力谁也不敢说。校方答应招白雪人体校,但条件是最初她连最基本的伙食补贴也享受不到。完全自费,一年费用需4000元,一次交清。当时自家一分余钱也没有,白天喜的心一下子又凉了。

  回家后,举棋不定的白天喜征求妻子的意见。季玉峰也连连摇头。但白雪怎么也压抑不住跑步的愿望、她常常涌上一股“没来由”的自信。半个月后的一天,白雪忍不住央求季玉峰:“妈。你答应我去体校吧,我一定能跑出息了,到时候加倍还你钱。”一旁的白天喜跟前不由得浮现出大女儿的身影,他鼻头一酸,想:这是白雪第一个人生梦想,我已经亏负了大女儿,就别再冷二女儿的心了。

  女儿进步神速父亲大变脸冷酷的背后是无尽慈爱

  白雪人体校没半个月,就随体校中长跑队到江苏徐州集训。集训结束后,在队内测试中,白雪竟然打破了3000水的齐齐哈尔市成年纪录。这成绩令白雪的启蒙教练李卫国瞠目结舌,连连惊呼:“我见过好的苗子,但没见过这么好的,白雪的未来必定不可限量。”

  半个月后白雪告别父母前往北京,到火车头体协基地报到,师从著名教练王德显。真正专业从事这项运动了,白雪有过短暂的惊喜,但很快她就体会到了其中的甜酸苦辣。离家不到十天,白雪就抓心挠肝地想家。她想听父母的声音。可当时白家没电话,白天喜夫妇要到几公里外的县城才能与女儿通话。白雪每天的运动量要跑几十公里,常常累得训练结束后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而且长跑训练极其枯躁,白雪常感到内心有一种无法排谴的压抑。还有,孙英杰等优秀选手的成绩超过她不知多少倍,有时她泄气地觉得,一辈子也达不到她们的水平。

  为让女儿安心训练,白天喜有空就往县城跑,通过电话安慰女儿。一次他与白雪通电话,说着说着白雪抽泣起来。诉说苦恼。白天喜很心疼。可紧接着他心里咯噔一下,隐隐担忧女儿半途而废。那天他回家后一晚没睡。狠心做出一个决定:女儿兴许真的能跑出息了,为了她的未来,今后我要在她心中改变慈父的形象,对她“残酷”。

  几天后他又与白雪通电话,白雪刚要向他诉苦,白天喜拦住她的话说:“你说要多给爸妈挣钱,怎么这么快就变得没出息了?”几天后他再次与白雪通电话,又冷冰冰地说:“路是你自己选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既然做就要做到最好,才是我的好女儿。”几次下来,白雪再也不抱怨了。不过她嘟着嘴嗔怪道:“你以为我会放弃长跑呀,才不是呢。我就是和你撒撒娇,可爸爸没有以前对我好了。”白天喜鼻子一酸,仍硬下心肠:“你长大了,得学会面对生活了。”

  转眼2003年春节将至,白天喜给白雪打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家,白雪却告诉他,队里春节也不放假,照常训练。这大出白天喜的意外,他心情低落地放下电话。年三十是闽家团聚的日子,白家却独缺白雪。季玉峰忍不住落下泪来。白天喜心里也不好受,但他装作无所谓的样子说:“大过年的你哭什么,过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多了去了。这样的人才有出息。”

  可刚出正月,白天喜先熬不住了。和妻子一道踏上去往山海关的火车,看望正在那里集训的女儿。第二天上午他们来到训练基地,在宾馆住下后,白天喜怕妻子见不得女儿训练的辛苦。他哄骗妻子在宾馆休息。独自来到训练场看女儿训练。他看了两个多小时。女儿休息时他来到她身边,无意中发现女儿的鞋渗出了鲜血。他强逼女儿脱下鞋子,只见白雪的脚上血泡叠着血泡。白天喜心疼得不得了,忍不住说:“闺女太苦了,要不咱们不练了。”白雪马上严肃起来:“爸你别大惊小怪的,这点儿血疤算什么。你可别跟我妈说呀。不然我真的半途而废了。”白天喜只得点点头。

  从2004年上半年起,白雪开始参加国内比赛。那时她的成绩一般,偶尔她获得名次,就打电话向父亲报喜,“爸,这次我得了第五名”、“爸,这次我得四名了”……白天喜为女儿的进步高兴,可几次过后他便开始怕她满足于现状。一次,白雪在一项全国

  性比赛中获得铜牌。兴冲冲向爸爸报喜。放下电话,白天喜用白雪刚给他买不久的手机给她发了条短信:“你练长跑后爸就成体育迷了。不过每次爸爸看比赛,总是只记得住冠军的名字,连亚军是谁也记不住,你说是怎么回事?”白雪马上明白了爸爸话中的含义,她羞愧得马上脸红了,也涌起一股好胜心。她给父亲回了条短信:“爸,我明白了,你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胸前国旗促女孩儿成长“新东方神鹿”为国扬威

  2005年9月,第十六届亚锦赛在韩国仁川举行,白雪参加了一万米和五千米两项比赛,均获得冠军,她也是此次亚锦赛上惟一的双料冠军。这是白雪第一次代表国家出国参赛,当她站在领奖台上,听着耳边响起国歌,看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时,她的心头不由得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特别是她参加完一万米比赛颁奖仪式退场时,几位华侨边流泪边向白雪挥手。几位西方人则向她连竖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中国,中国。”那一刻白雪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也就在那一刻,她顿悟了她比赛代表的不是她个人,而是整个国家!想到自己当初练习长跑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帮家庭减轻经济困难。她不由得惭愧得羞红了脸。那天回到住地,她和父亲通电话。通报完喜讯后白雪说:“爸。我以后跑步不再是为你挣钱了。”白天喜一愣,随后逗女儿:“以后你自己攒着。再过几年谈恋爱结婚,给你的小家用。”白雪哈哈大笑,随后正色说:“以后我一定要夺得一枚世界大赛金牌,为国争光。”白天喜心里乐开了花:“我女儿长大了!”

  2009年8月23日,白雪站在世锦赛女子马拉松赛的起点线上。北京时间17时15分,随着发令枪响,白雪迈开了通向冠军的第一步。比赛进行到十五公里时,中国选手周春秀和朱晓琳轮番领跑。进行到三十公里时,俄罗斯著名选手伊兰马诺娃领先,白雪仍在第一集团。到达三十五公里时。日本选手尾崎好美和埃塞俄比亚选手莫尼亚领头赶上,此时第一集团只有她俩和白雪、伊兰马诺娃四人。

  赛前,中国田径队并没把白雪列为冲金重点。然而此时白雪回头一望。其余三名同伴已被甩下老远,她顿时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这时她感到体力已经熬尽了,但她知道,对手和她一样难受,谁坚持住谁就是最后的胜者,于是她咬牙提速。很快冲到领跑位置。到四十公里时。尾崎好美开始加速,超过白雪。看着对方的背影,白雪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她看看运动服胸前的国旗,一把甩掉遮阳帽,暗道:“为了祖国,今天我拼了!”

  这以后两名选手交替领先,最后1000米时白雪的速度越来越快,表现出强大的冲刺能力。尾崎好美的心理和体能彻底被击垮,落在后面。白雪第一个冲过终点,成绩为2小时25分15秒,这一成绩超过了,上届世锦赛和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的成绩。赛后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高度评价白雪的发挥,惊呼又一个“东方神鹿”横空出世。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8

  关键词:合作原则;语用预设;礼貌原则;违反

  林语堂说:“幽默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的心态,是一种看世界的眼光,看人生的角度。”[1] 富含个性化的幽默对白是小品成功最为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拟从合作原则、语用预设和礼貌原则视角出发,以小品《婚姻介绍所》为例,从语用学层面剖析幽默产生的机制。

  一、理论综述

  1. 合作原则

  Grice认为,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会话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包括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需求,不能提供多余信息量;质的准则: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不提供自知是虚假的和缺乏证据的信息;关联准则:所提供信息要与话题内容相关;方式准则:说话要简练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这四条准则即“合作原则”。 [2]

  2. 语用预设

  “预设”最初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Frege提出。他认为说话人为了保证句子和语段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预设”具有共识性和合适性的特点。共识性即交际双方所共有的信息;合适性即说话人的言语行为要得到实现须满足必要的适切条件。具体而言,为了使预设被听话人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身份、性别、年龄等。[3]

  3. 礼貌原则

  Leech提出了区分礼貌不礼貌的标准,即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宽容准则、表扬准则、谦逊准则、同意准则和同情准则。其中表扬和谦逊准则都是指尽量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夸大对自己的贬损,即“贬己尊人”。 [4]

  二、合作原则与幽默

  《婚姻介绍所》是一部有郭冬临、郭达和蔡明演绎的经典小品,讲述了一婚介人员(郭冬临饰)试图为两名大龄青年(郭达、蔡明饰)彼此介绍对象而闹出的笑话。小品中的对白围绕“幽默”而展开,通过有意无意地违反合作原则达到产生幽默的效果。

  1. 违反量的准则

  郭东林:(建议地)给她猜谜语缓和一下气氛。

  郭达:好吧。

  郭达:蔡小姐,刚才实在对不起,林师傅说,让我给你猜一个谜语缓和一下气氛。

  郭东林:这个也说啊。

  蔡明:猜谜语,(假装惊奇地)那一定很难吧

  郭达:哎呀,(自豪地)那当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郭达:听好了,我们猜一个人的名字,(转头问郭东林)哦,她叫什么

  郭东林:他叫蔡明。

  郭达:(转头对蔡明说)有了。菜地里面挂电灯,照得蔬菜很光明。

  郭东林:(失望地)这叫什么玩意儿啊。

  郭达:这是一位小姐的名字,哎呀,而且这个小姐她还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蔡明:(不高兴地)我要回家。

  郭达:好好好,我公布谜底,其实这个名字不是别人,就是你,蔡明,蔬菜地里很光明。

  这段对白中,婚介人员建议男青年用猜谜语的方法缓解气氛,而男青年却将这种建议告诉女青年,他的谜面设置也过于直白,违反了量的准则关于所提供信息不得超过交际所需的要求,这些貌似单纯的多余台词恰好是幽默产生的源泉。

  2. 违反质的准则

  郭达:无中生有?无中生...哦(似有所悟地),(转过身对蔡小姐说)蔡小姐,你家里面都好吧

  蔡明:挺好的

  郭达:嗯,你爸爸好吧

  蔡明:很好

  郭达:妈妈好吧,

  蔡明:很好

  郭达:孩子几岁吧

  蔡明:我儿子三十八岁

  这段对白中,男青年试图使用婚介暗示的无中生有的办法制造幽默,但却问了一个很荒诞可笑的问题,女青年并未因此尴尬反而回答儿子三十八岁与男青年同岁,故意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违反了质的准则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而产生了回话含义,起到了反讽、挖苦的效果。

  3. 违反关联准则

  郭达:(吞吞吐吐的)我说,一朵花啊,嗯嗯嗯,蔡小姐,请问你的芳龄。

  蔡明:(慢慢地)我吃过饭了。

  通常问年轻女士年龄是不太合适的,而小品中的男青年似乎比较木讷,对诸如此类的社会常识不了解。女青年属于大龄相亲对象,不太愿意回答男青年关于年龄的提问同时避免尴尬,于是岔开话题以一句“我吃过饭了”试图暗示男青年不要触及此类问题。这违反了关联准则说话人提供的信息要与主题相关的要求,因而让人捧腹大笑,幽默也随之产生。

  4. 违反方式准则

  郭东林:(在傍边暗示)别着急,一朵花

  郭达:(吞吞吐吐的)我说,一朵花啊,嗯嗯嗯,蔡小姐,请问你的芳龄。

  这段对白发生在故事刚开始时,婚介人员提示男青年使用夸张的表达“姑娘你真漂亮,就像一朵花一样”赢得女青年好感,但他只说了“一朵花”三个字,方式准则要求说话清楚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一朵花”显然不能让女青年明白男青年想表达什么意思,违反了方式准则从而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三、语用预设与幽默

  取消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和合适性

  郭东林:女同志最怕问岁数了,用点别的方法,比如说,无中生有啊,

  郭达:无中生有?无中生...哦(似有所悟地),(转过身对蔡小姐说)蔡小姐,你家里面都好吧

  蔡明:挺好的

  郭达:嗯,你爸爸好吧

  蔡明:很好

  郭达:妈妈好吧,

  蔡明:很好

  郭达:孩子几岁啊

  蔡明:我儿子三十八岁

  郭达:(生气地)这不像话嘛

  郭东林:活该,人家姑娘没结婚嘛,哪来的孩子。

  郭达:你刚才不是要我无中生有嘛

  这段对白描述了婚介人员提醒男青年使用无中生有的办法在和女青年的交谈中体现自己的幽默,然而对于如何使用这种办法两人心中有着不同的预设。在询问女青年家中一些基本情况时,男青年的“孩子几岁啊”做出了一个与事实(女青年没结过婚)相反的预设,即女青年有孩子。男青年试图通过他所理解的无中生有做出的假预设体现出自己幽默,但该预设违反了预设的合适性原则,即言语行为要与交际语境和客观事实相符合。同时,男青年对于“无中生有”所做出的预设与婚介人员的预设大相径庭,违反了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即交际过程中所提供信息为交际双方都可理解。以上对白中男青年对预设的共识性和合适性的违反恰好构成了小品幽默之处。

  四、礼貌原则与幽默

  违反表扬准则和谦逊准则

  郭达:这么说,今年你已经三十岁了,(傻笑) 好好好,这个年龄好啊,俗话说的好嘛,男人三十一朵花,女人三十豆腐渣嘛。(大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年龄好啊。

  男青年本想用夸张的手法体现自己的幽默博 取女青年的好感,但“男人三十一朵花,女人三十豆腐渣”丝毫没有给女青年留有任何面子,反而是在最大程度上“贬人尊己”,彻底违背了礼貌原则中的表扬准则和谦逊准则,形成了幽默产生的氛围。

  结语

  本文运用了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语用预设和礼貌原则三大理论以小品《婚姻介绍所》为实例分析探讨了小品语言幽默产生的机制。通过对三大理论中相关准则的违反,小品个性化的对白在不同情况下都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9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艺术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是被世界公认的著名女性代表作家。也是英国小说文学史上的在20世纪杰出的文学品论代表作家,其作品所达到的巅峰可以与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相媲美。很多理念上在当时都走在了文学领域的前沿。其作品在19世纪初叶,继承和发扬了英国18 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风格上介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之间,具有很经典的代表意义。在19世纪30年代中期,现实主义小说被广泛流传,简?奥斯汀的很多作品恰恰迎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不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具有自己的独自特点,可以说女作家简?奥斯汀为当时英国小说发展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就是一个典型的特例,主要描述了班纳特一家五个女儿终身幸福的婚姻大事,在线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婚姻状况,也由此塑造了无数个独立上进、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女性形象。

  一、讽刺意味浓厚,善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电影作为一种空间艺术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为观众呈现出最完美的艺术的体验,将影片中的内涵和故事情节完整的展现给大家。所以影片中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紧凑,简洁,在很多时候还要利用口语化的特点把鲜活的人物形象勾画出来。对于人物的心里面写在影片中是很难展现的,所以很多时候需要观众自己通过场景和画面去一点点领会。美国著名学者德威斯特尔就曾这样说过,同一种文化在人的对话和非语言行为中都有所展现,这里所说的非语言主要包括人物的眼神、表情、身体动作,还有各种表情。可以说这种非语言的表达在电影行为艺术中可以占到八成以上的比例。影视语言的不同点就体现在这,它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可以直观的运用文字语言,非语言的行为又恰恰凸显了他的优势。所以说非凡的表演效果和音响可以从更多的侧面刻画人物心理特点,这一点在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影视改编中分外明显。

  《傲慢与偏见》中,依据性的语言元素被应用得恰到好处。片中贝内特先生与自己的太太不管是在思想意识还是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分歧,简?奥斯汀在作品中虽然没有直接用语言去描述贝内特的心理但是却巧妙地把他与其夫人的思想矛盾融于故事情节当中了。贝内特太太一心为了女儿的婚姻做准备,并急于让自己的丈夫去拜访宾利先生,贝内特先生对自己妻子那点小心思心知肚明,很多时候他的回答不仅是对妻子急功近利心理的一种嘲讽,在很多时候也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思想,不愿意去拜访宾利先生这个场景就是一个最好的写照。虽然在后面的故事情节中两个女儿同时爱上了军官,贝内特自己的观点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在很多的戏剧作品中都有会利用这种反讽结构把作品中的内涵更完美地表达出来,同事也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的抨击。在影片的最开始,达西认定贝内特家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所以说想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婚姻有点不太现实,可以是故事的结局恰恰是达西自己与贝内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结为了夫妻,同时那个高傲的伊丽莎白曾经信誓旦旦说即使天下没有一个男人也不嫁给达西,这种反讽剧情的巧妙设计为影片的艺术增色不少。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是几位“智者”都在与现实的嘲弄斗争中,那位被一直公认为最愚蠢的贝内特太太却展现出来了少有的智慧,这种荒诞的叙事手法超越了电影原有的观念,也从另一个视角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奥斯汀的讽刺艺术体现在影片的很多情节中,不仅融合了喜剧荒诞的叙事手法,也刻画了众多的喜剧性格。在影片《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口口声声说贝内特的几个女儿又傻又蠢,没有什么优点可言,但是后面又说到莉齐聪明伶俐,这样的语言特点对人物的性格的展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侧面也向观众展示了剧中形形的人物特性。

  二、极具性格的影片语言为故事的情节推波助澜

  用对话的方式来表达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般小说作品常用的手法,但是在电影艺术中往往都是利用语言来刻画人物的心灵,也为故事情节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作家简?奥斯汀善于应用语言对话来塑造人物,刻画出一个个鲜明生动又富有个性的人物性格用言外之意发表了复杂的情感世界,从而烘托出整部作品的主题,也奠定了作品诙谐幽默的格调风格。

  在影片的创作中,不同人物性格的表达对话截然不同,一般高雅的任务再对话中都很有内涵,没有任何嘲讽的色彩,也总是用一种优美的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说话的内容就足以展示出人物自身的层次和性格,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中,简和丽迪亚、卢斯卡和伊丽莎白在语言对话中,丽迪亚一般都是在大声嚷嚷着说话,“我是多么想在你们之前出嫁啊,那时,我就可以带你们到处去参加所有的舞会。”而简的回答都是含蓄而委婉,姐妹之间的话语如此天差地别,也就预示了她们各自结局的天差地别。

  对话语言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作品中对贝内特先生的对白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说明。贝内特作为一家之主,他的语言对儿女们是有着决定和影响作用的,比如女儿伊丽莎白与柯斯林的婚事一事上,贝内特告诉自己的女儿,你从今天开始要和你的父母其中一个成为陌生的路人,因为你选择这桩婚事我永远不想再见你,你要是不嫁给他,你的母亲就永远不会再见你。还有在得知小女儿要出嫁时,他又对妻子说,我们要把所有的丑话都说在前面,我永远也不想在郎伯恩接待他们,那只会让他们更肆无忌惮地胡来。对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读出贝内特先生对威克姆夫妇婚后重回郎伯恩来定居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为了增强语言的视听感善于运用白描、议论等手法简?奥斯汀在很多情况下都习惯运用的白描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性格,简单的人物对白虽然在很多时候显得稍有些苍白无力,但是却能够真实地刻画出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阔太太和阔佬爷们的鲜明形象,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特点为作品增色不少,同时也成为作品的一大特色。就影片《傲慢与偏见》而言,贝内特家的女主人贝内特太太是一个智商不高又不学无术的女人,在很多时候还喜怒无常,只要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儿就以神经衰弱自居。在一开始时,她先是急于抢先认识彬格莱,想摆脱朗格太太的介绍,在对话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不相信朗格太太肯这么做。她自己有两个侄女。她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瞧不起她!”但是当最后彬格莱和吉英的婚事已经无法更改的时候,她又提起要与朗格太太好好谈谈,并且一再强调对方的人品是多么高尚,其侄女们也都是规规矩矩的好姑娘,这种利用语言冲突矛盾的风格鲜明地勾画出了贝内特太太的人物性格,一方面说她们的相貌是多么难看,一方面又表达自己如何喜欢他们。这都表现了她自私而又反复无常的个性特征。在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是利用了这种手法,那就是咖苔琳夫人,当她的马车路过柯林斯牧师家门口时很多人都在手忙脚乱地去迎接她的到来,可是伊丽莎白却没有这么做,口中说道:“我以为是猪猡闯了进来,没想到是咖苔琳夫人母女。”这种尖锐的语言描述就把咖苔琳夫人盛气凌人的架势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村庄当中,不管是哪个佃户对生活不满足,或者穷得已经无力支撑,她都会亲自出马去解决所有的纠纷,打消怨言,直至最后让他们骂得恢复太平。饭后又要大家聆听她来“断定第二天的天气会如何”。通过这些白描的手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专横跋扈的老太婆形象已经跃然于纸上。让读者在细细品味的同时也多了一丝意味深长的感叹。

  反语、夸张也是文章中惯用的手法。如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不是恳求伊丽莎白嫁给他,而是用一种能够表现自己地位的话语说出来的,他这样说道,贝内特小姐我一直在努力地抑制我内心中的情感,因为我打娘胎里出来就被灌输了这种思想,我一直坚信我会和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我本是一个傲慢的人,但是生活的磨炼让我没有了棱角,所以我不得不回到您的身边。即便是向爱人倾吐衷肠时也不忘显示出自己的傲慢。也正因为此,伊丽莎自同样声明自己绝不会嫁给一个“傲慢自私的人”。其实,达西是个如此傲慢的人,伊丽莎白又何尝不是呢?从最开始她对达西的偏见,致使她宁愿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并深深地反感着达西,到后来慢慢地了解他的为人,才终于正视自己的内心,对父亲说出“其实我们两个人很像”,并最终与达西结合。伊丽莎白聪明、高傲的个性注定她不会一开始就接受某个男人的殷勤示好,她所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金钱,她看重的是爱情,然而也正因为她自身的高傲使她时时提醒着自己,对于爱情宁缺毋滥;对于达西在舞会上对她的初次评价她才会那样恼怒。反过来再看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那一段我们只会觉得让人捧腹,柯林斯以夸张的言语暗示伊丽莎白嫁给自己的益处,同时又提醒她那种欲擒故纵的小伎俩在他柯林斯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以这种夸张的甚至让人觉得好笑的话语反衬出伊丽莎白坚强的个性与高傲的性格,同时也使得柯林斯这个形象更加显得低俗不堪,让人心生一种无奈的厌恶。

  四、结语

  如果我们单出去谈论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差异,可以这样去理解,文作品为电影作品的发展提供最为丰厚的素材,电影把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被很多次的翻拍,同时一部优秀的影片也会再次推动文学作品的畅销。《傲慢与偏见》就是这样的有经典巨作,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片都给人很大的冲击,耐人回味。多次在翻拍过程中推陈出新,也使得电影不断在原著的基础上给读者与观众更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白敏.论《傲慢与偏见》的魅力[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04).

  [2] 田力超.浅谈《傲慢与偏见》之人物刻画与婚姻爱情[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2).

  [3] 焦丽荣.简?奥斯汀和她的《傲慢与偏见》[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对女生表白的话篇10

  事实上,时也要有“旁白(性语言)”。但是,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又不该说呢?

  丈夫的抱怨

  我丈夫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平时无话不谈。一次他俩相聚,几杯酒下肚,朋友便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的心事来。原来,丈夫的这位朋友结婚已快一年了,但每次和妻子过性生活时,妻子就像一具木偶似的,不言不语、无声无息,没有什么反应,使他感到性生活索然无味。他怀疑妻子是性冷淡。现在俩人的关系也有点冷淡了。而依我对他妻子的了解,她不会是什么所谓的性冷淡,只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性生活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性事旁白”。

  我的弟弟也有类似的沮丧。一直以来,我弟弟都在怀疑自己的性能力,怀疑每次他和妻子时,她没有得到足够的欢愉。因为弟媳总是在性生活中沉默不语。弟弟说:“记得在新婚蜜月中,有一次情到深处时,我伏在她耳边问道:‘你快乐吗?’她只是紧皱着眉头,显出强忍疼痛的样子,我也不知道她是怎么了,只好停止了动作。事后才知道,我的动作太猛,弄痛了她。但是妻子为了照顾我的感受,不扫我的兴致,忍耐着不说。明白了这些后我很感激她,但是还是有些遗憾,我想妻子如果坦诚地说出她的感受,我就会注意一下自己的方式,我们肯定会更和谐一些。”

  弟弟又说:“至今我和她结婚已过半年了,但有许多次,我特别想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让妻子心满意足。直到有一次,在我的追问之下,妻子告诉我,她其实一直没有得到过真正的高潮,我的自信心立刻轰然坍塌。我感到沮丧极了,怎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我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其实,作为妻子,如果你感到“情满心间”,为什么要压抑自己呢?如果你感到丈夫的性方式令你不愉快,即使出于爱,为什么不将真实的感受告诉他呢?

  许多女人选择不说的原因可能有:觉得说出性感受是一件特别不好意思的事情;或是虽然他让我不舒服,

上一篇:2015年日本7.4分剧情犯罪片《纸之月》BD日语中字
下一篇:“强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世界——人工智能的技术飞跃与应用伦理前瞻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