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青春期性教育:何时不再遮遮掩掩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早在1988年,教育部就要求各中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市教育局也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市直及县(市)中学将性教育课程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但实际上,性教育对很多人来说仍是一个“禁区”。学校和家长对“性”问题遮遮掩掩,而学生在青春期对“性”的好奇,促使他们只好通过“地下渠道”去探求性知识。一项调查表明,53%以上的中学生是通过同伴、黄色影像及网络来填补自己性知识的空白。

  本报特约记者  朱本双  通讯员 晓 昱

  自2004年秋季新生入学起,丹江口市一中在新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青春期性教育内容,学校规定入校新生必须接受每学期5个学时的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女性生理健康外,如何避孕、预防艾滋病等专题讲座也是学生的必修课,课程的形式除了播放光盘、设置宣传板外,还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护人员登门授课。

  青春期性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份迟到的“爱”。虽说是“亡羊补牢”,却为时未晚。

  性教育进课堂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生理上性成熟年龄普遍提前。据报道,在我国大城市的小学五、六年级中,已有3成以上的男孩和女孩具有了性成熟的标志,分别出现遗精、月经初潮等生理现象。特别是当今发达的媒介,诸如影视、网络等,在为青少年性早熟“推波助澜”,加上学校、家庭性教育不到位,导致中学生恋爱、婚前性行为等人数大为增加。广州市妇婴医院人流室今年1—7月的数据显示,该室每月有300多女性做人流,其中未成年人占1/4—1/5。为此教育专家呼吁,在青少年中扎扎实实地开展性教育是当务之急。

  我国的性教育二十年前就被提上议程,教育部在1988年就要求中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但经过了这些年,却仍然一直没能在中学真正实施。鉴于此种情况,2004年9月,省教育厅开始下决心让性教育在全省中学“强行起飞”,先后在十几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开设“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十堰市教育局也从2005年起要求市直及县(市)中学将性教育课程纳入学期教学计划。

  但实际上,性教育对很多人来说仍是一个“禁区”。学校和家长对“性”问题遮遮掩掩,而学生在青春期对“性”的好奇,促使他们只好通过“地下渠道”去探求性知识。一项调查表明,至少有53%的中学生是通过同伴、黄色影像及网络来填补自己性知识的空白。

  青少年性教育存在一定误区

  当前,青少年的性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一,被动造成性朦胧。很多人认为通过自己的悟性就可获得基本的性知识而不去接受性教育,从而对性的理解很朦胧。第二,社会对青少年的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能力估计偏低。中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3至18岁,这是一个富于激情但又危险的年龄段,他们生理上不断发育会带动心理上的渐趋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性知识一无所知,相反,他们会主动了解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只是在认识的层面上不够深。第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甚至多数教师,在面对青春期性教育的时候,依然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让“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前不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地对家长和青少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7.3%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65.8%的被访者认为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被访者认为家庭是性教育的第一课堂:认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占32.7%;认为家庭具有性教育优势环境的,占26.4%;认为青少年对于性的接受是心理使然的,占39.5%。总之,当前一方面是青少年性教育严重缺失,绝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对性讳莫如深,当孩子们对性的好奇自然流露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开始积极地“防患于未然”,禁止、呵斥甚至是打骂;而另一方面,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在性方面出现的问题存在着异常苛刻的道德审判“标准”——只要在性方面出了问题,就是你这个人道德品质有问题。

  性教育进课堂的基本对策

  成立中小学性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老师,让性健康教育成为有资金、有教育书籍的一门课程。鼓励各地根据不同情况,编写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的性教育教材。性教育教材不仅包括生理卫生、德育、伦理教育,还应包括更深层次的性审美、性人格、性价值观、性心理、性卫生等丰富内涵,科学地构建起性科学知识和性文化体系框架。同时,各地要加强中小学性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生物学、性教育学、性医学、性法学、性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彻底改变农村地区非专业教师滥竽充数的状况。同时,不仅要让性教育进入中学课堂,也要进入小学课堂。

  扩大性教育覆盖面。积极探索幼儿期、儿童期的生理健康教育,掀开性别的神秘面纱,让科学健康的社会性别观念伴随少年儿童一起成长。强化对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社区对外来青少年应该实行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立体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课堂、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的作用,营造温馨、和谐和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性教育是青少年的权利。让每位父母或老师面对孩子“我是从哪儿来的”等疑问时,能给孩子正确的解释,别再含糊其词,更不能打骂孩子,要履行好作为父母或老师的职责,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期待性教育堂堂正正进入中小学课堂,更期待老师们在授课时“放开”自己,对“敏感问题”不再羞羞答答、一跳而过。我们希望把性教育当作“终身课程”,如果谈“性”就如谈吃饭睡觉一样平常,那么,我们的性教育进课堂就取得了真正的成效。

  父母不该在性教育中缺位

  【新闻回放】

  日前,广州协佳泌尿科医院联合广东性学会开展的“让你的青春期在健康中度过”走进了广州市海珠区卫国尧小学,这是性教育首次进入小学校园。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提问,“第一次月经会不会痛?”“为什么青春期乳房发育不对称?”等成了学生们提问的焦点。当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朱嘉铭教授快要结束讲座时,很多没有提问到的学生,竟然一下涌到了朱教授的身边,问题像连珠炮一样,朱教授显得有些应接不暇。

  对于小女生来说,诸如“月经”、“乳房发育”之类的妇科常识性的问题,是需要母亲来回答的,现在,被小女生带到了性教育的课堂上,被她们当众提出来,寻求专家的回答,这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性教育问题的缺位。

  在中国人的家庭里,性教育是一个家长惟恐回避不及的敏感话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出时,家长就会用“你还小,这些问题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来敷衍和回避,让孩子对性问题处于一种朦胧潜意识之中,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取到正常的性知识和性常识,家长对性问题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糊其辞,越发加深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让不少即将进发育期的孩子们对自己可能出现的生理变化知之甚少,尤其对青春期出现的生理上的骚动与不安缺乏心理上准备。正是父母对孩子性常识教育和引导得不够,致使一些女孩子月经初潮时,不知所措,甚至于在惊慌之中放声大哭。

  孩子性知识和性常识的教育,是父母必须要承担起来的责任。而要让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享受青春期成长快乐与幸福,避免青春期成长苦恼与困惑,在学校推进性教育进课堂的同时,作为承担孩子启蒙教育的家长来说,及早及时地把性常识和性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以此来弥补家长在孩子性教育上的缺位,让家庭性教育在帮助孩子克服成长期的烦恼与烦躁中发挥应有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文化认同范文
下一篇:试析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公正观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