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9期文本解读|第十八期《琵琶行》初解读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琵琶行》作于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其实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与身世经历与白居易是相似的。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所以说诗人与琵琶女并不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其实是一个。这与苏轼《赤壁赋》中主客之间的矛盾的解释是一样的。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之事也未必可信,而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白居易把自己当成是琵琶女,借琵琶女来倾诉自己的情殇。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因此在这里文章的主题就是简简单单的诗人主观情感的宣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情处,诗人的心里是有柔和是脆弱的一面的。

  二、琶女不知青衫泪,隔岸犹弹琵琶曲——“长安故倡”与“落魄文人”的现实意义

  诗歌中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华易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

  琵琶女她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她的多才多艺,她悲惨的身世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羞愧、哀怨都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这个形象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文本对琵琶女的极其出色的技艺的描写和她早年春风得意,中年门前冷落,晚年独守空闺,其不幸遭遇极富典型性来看诗歌确实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这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作者在《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请意。”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 。如果说那虚构的情节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不仅抒发了“落魄文人”的抑郁苦闷,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表现了诗人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艺人的真挚同情。她有可悲的不幸命运,诗人则被贬出官,社会地位虽不同,但在身怀才艺而不被重用,以至沦落天涯,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将“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那么这首诗批判封建社会的现实意义就得以通过“落魄文人”与“长安故倡”显现,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在此基础上人们普遍把这首诗的主题概括为诗人白居易描写了琵琶女演奏琵琶的情景,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进而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了自己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慨。白居易是位现实主义大家,他的诗歌大多是感时伤世,关于这一点诗人在《与元九书》中在谈感伤诗这一题材时这么说过,“有事物寄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这首诗也不例外。

  

  芳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十五中学老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青年教师教案设计大赛高中组语文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兴安盟2017年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微课大赛二等奖。2018年乌兰浩特市学科素养课堂教学竞赛高中语文组一等奖。2019年兴安盟高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主持人

  琵琶声声如泣咽,一曲能教肠寸结。琵琶女边弹拨边哭诉“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那这里的“弟”和“阿姨”又是谁呢?请陈明老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谈一谈他的解读。《<琵琶行>所见“弟走从军阿姨死”语义考论》。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其世也。强调的是读者对作者熟悉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然而,要想准确理解文本,尤其是文言文本,仅仅了解作者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对古代的各种相关典章制度与社会风貌有基本的掌握,否则,就容易望文生义,做出错误判断。今天,我们就以《琵琶行》中的“弟走从军阿姨死”为例,结合唐代相关制度,探讨一下,弟和阿姨究竟是什么人,他们与琵琶女究竟是什么关系。

  《琵琶行》所见“弟走从军阿姨死”语义考论

  沈阳市第二十八中学 陈明

  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与信息经常出现在语文文本中,尤其在文言文本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文言文写作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今天的人研读几百年前,甚至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著作,如果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就无法准确的理解文本的寓意,甚至还会有“望文生义”的危险。正如孟子所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由此可见,文本研读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知识理解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决定文本解读的准确性与深刻性。

  本文略举一相关例子来说明:白居易的《琵笆行》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无论是人教版、语文版还是苏教版都将这篇文章收录为课文,该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从文章的上下文叙事内容可知,造成“门前冷落车马稀”即来客日益稀少的原因在于“弟走从军阿姨死”,加之琵琶女日益“老大”年岁逐渐增加,按照其自己的说法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不得已停止了这份曾经让她“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无比风光的工作,委身嫁给商人。目前,各个版本的教材均未对“阿姨”和“弟弟”做以解释和说明,而这两个人与琵琶女的关系也就无法确定,所以,很多老师将阿姨解释为妓院的鸨母,弟弟则是琵琶女的年幼的同辈男性家人,以此将“弟走从军阿姨死”解释为“(琵琶女的)弟弟出走参军,鸨母去世”。

  实际上,只要根据文章本身的逻辑关系,就不难发现,这种解释是不合适的,如果将“弟弟”解释成为琵琶女的年幼的男性同辈亲人,也就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弟弟本义,那么“弟弟”参军与否,与琵琶女能否继续从事其职业与工作并不会构成必然因果关系。另外,“阿姨”是不是就能按照推测,理解成为后世妓院的鸨母呢?如果是的话,“阿姨”之死,自然会对琵琶女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一定不具有决定意义。

  事实上,文章中已经给读者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交代,文章开头即谈到白居易询问其人“问其人,本长安倡女。”琵琶女自述身世,讲到“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关键词在于“倡女”、“虾蟆陵”、“教坊”、“名属”。

  在古代“倡”与“娼”;“伎”与“妓”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职业,后代虽有逐渐趋同和混同的倾向,但至少在唐代二者还是截然不一样的,“倡伎”指的是从事艺术表演的人员。琵琶女即属此类,既然如此,琵琶女不能视之为“娼妓”,“阿姨”也不能等同于老鸨(母)了。

  第二个关键词是“教坊”,各个版本的教材,在其页下注释一般都对教坊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人教版的解释是:“教坊:唐代所设的掌管音乐、教练歌舞的机关。”其对于教坊的性质、隶属关系、工作人员的身份、尤其是其与妓院的差异,并没有进行解释和说明,加之,读者对相关文化知识不甚关注与理解,就容易得过且过,简单解释。实际上,教坊创立于唐初,五代、宋、金、明皆有沿袭,一般情况下,其隶属于太常或少府,属于官方艺术机构,如果要以今天相参照对比的话,其至少是官方乐团或歌舞团。其主体工作是为朝廷或官方提供乐舞演出,但也允许她们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小规模表演活动。

  第三关键词在于“名属”和“虾蟆陵”,唐代户籍制度是十分森严的,这种森严不仅体现在户籍的普查与登记上,更反映在其与行业划分的结合上,实际上,唐代户籍深刻体现了唐代职业与社会等级制度的划分。总体来说,除皇亲贵族与官僚地主之外,其它社会成员基本上是按照士(获得读书功名与军户军功者)、农(至少是自耕农)、工(艺匠之类)、商、奴(部曲、佃户、家奴等)的先后顺序排列划分的。前两类人可通过军功或科举实现个人及家族“成分”的提升,进入官僚地主乃至贵族行列,而后三者,从政治制度方面一般来说是坚决制止其个人与家族阶层提升与变更的(当然,事实上有特例)。比如,按照当时的政治与科举制度,工、商、奴及罪人之后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所以,罪人之后、商人之子的李白无参加科举的资格),而琵琶女是教坊女子,户籍上其与其家人当属于乐籍,唐代孙棨《北里志·序》“京中饮妓,籍属教坊,凡朝士宴聚,须假诸曹署行牒,然后能致于他处。”该段文字充分说明,教坊女子为“朝士”的“聚宴”提供服务,但外出服务是必须受到“曹署”节制,拿着政府颁发的“行牒”才能外出工作。而文中“琵琶女”其家“虾蟆陵”即唐代教坊聚集地。从而得出,绝无其属乐籍而弟弟属军籍的情况。

  参考当时的政治制度固然重要,而最为直接的证据,莫过于同时期古人文献记载,所幸有唐代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北里志》传世,其中较为详细的记载了教坊制度及教坊生活:“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每多至十四五人,少不下八九辈。”“皆冒假母姓,呼以弟兄为之行第,率不在三旬之内。”可见,以兄弟相称不仅是男子专利,教坊女郎亦可。而教坊女从军则更好解释,教坊女属于官妓体系,如《全元杂剧》收录马致远仿《琵琶行》作品《江州司马青衫泪》中就有:“妾身裴兴奴是也。在这教坊司乐籍中现应官妓。”至少在元人的解读中,就已经将“弟走从军”解读为官妓从军或随军服务了,而文献中官妓从军入伍成为营妓的现象也非常常见。如高适的《燕歌行》就有“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其中的美人既是营妓。正因为假母去世,姐妹参军,自己原来的生活团体风崩离析,才导致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继而无奈“嫁做商人妇”。

  综上所述,无论是结合文本前后文的内部逻辑,文章出现的部分字词的历史剖析和文化解读,还是参照历代仿写作品的理解说明,我们都不难得出,琵琶女属于服务于教坊的官妓,弟走从军指的是与她一起工作的教坊官妓随军成为营妓,而阿姨则是年老的教坊女,负责训练和组织教坊女的工作。

  由此可见,要想尽可能准确的向学生阐释文本内容,教师必须尽可能的运用古代文化、历史等相关知识做以立体全面的分析和把握,避免以得过且过的态度张冠李戴,望文生义。

  

  陈明,男,201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为沈阳市第二十八中学语文教师。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进课堂大赛现场课特等奖,第四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教师组)一等奖。辽宁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二等奖、沈阳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21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

  主持人

  “千言万语无尽处,情到深处自然浓”,无论是琵琶女还是琵琶声,都已是白居易眼中的风景心中的情。诗人也正是将自己和这两者作为线索,三线平行,回环往复,涤荡出了一曲动人的歌。接下来有请张建文老师为大家解读《三线平行,圆环反复,共谱一曲“天涯沦落”的绝唱 》。

  张建文老师开场白

  文本常读常新,这正是教学的乐趣。《琵琶行》作为经典文本,可以切入的点很多,比如对音乐的精彩描写,但其精彩之处,并不在比喻等修辞的运用,而是乐曲变化与琵琶女以及“我”的身世遭遇的同构,而这种同构关系是通过引入圆环叙事结构发现的。所以,文本要读出新意,需要教师多读书,引入新的解读工具,从而实现解读的自由。

  三线平行,圆环反复,共谱一曲“天涯沦落”的绝唱

  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国际学校 张建文

  《琵琶行》写于诗人贬谪江州的第二年,因到江头送客,临行饯别,听临船有“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弹奏,触发了对京城的怀念,听完后“始觉有迁谪意”。在诗中,诗人视琵琶女为天涯知己,与其同病相怜,哭人哭己,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运用双线叙事结构,将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身世遭遇融为一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后呼应,交相辉映,最终把天涯沦落之恨的抒发推向高潮。

  白居易在诗的小序中先简略地交代了自己(即叙述者)的遭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是能被琵琶声吸引并最终“泣下”最多的原因。然而,作为叙述者,并没有交代自己更多的身世,而其身世遭遇,是通过琵琶女的叙述来补充的。

  琵琶女的“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与诗人“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极为相似,可以说是诗人苦学成才的象征,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则是“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诗人这段经历的形象说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中的商人又象征着皇帝,在君臣父子夫妇一体的伦理体系中,这三对关系是可以互相象征的。“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这是白居易的主观意图, “嫁作商人妇”与“卖与帝王家”的心理是一样的。“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皇帝对诗人才华的欣赏多半出于装潢门面的需要,就像唐玄宗召李白入京一样,如果真以为可以规谏时弊就大错特错了,因此被贬是迟早的事情。

  诗人借琵琶女的身世遭遇,间接地介绍了自己的遭遇,而琵琶女在江州的经历却只用“去来江口守空船”一句略过,未免有些草草,但不用着急,关于这一段遭遇,诗人又通过对自己经历的详细描写做了补充:“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人用了整整10句来描述自己的自己感受,这种感受其实也是琵琶女的,正因为有这种共同的感受,琵琶女才会褪去初见时的羞涩矜持,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倾心地补奏一曲。

  大家读《琵琶行》,一般认为以叙写琵琶女的故事为主,是明线,其实,诗人真正的意图是借琵琶女的身世叙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正如宋人洪迈所说:“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姿,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为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耳。”

  二、《琵琶行》叙事艺术的特异之处,还在于白居易借音乐来写故事,与琵琶女的故事、“我”的故事形成三线平行的叙事结构。

  白居易的《琵琶行》形象感人,原因就在于琵琶声中是有故事的,有白居易的,也有琵琶女的,不仅仅是描写性的,也是叙事性的。琵琶声在诗中,不仅是琵琶女与诗人相遇并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触媒,更是一段与他们的身世相互映衬的故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两句是演奏前的试弹,音调柔和婉转,仿佛是交谈前寒暄,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娴熟的技艺,也透漏出诗人欣赏音乐的深厚功底,是进入促膝深谈前的准备;“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此四句已经进入回忆状态,低沉舒缓,与下文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相照应,琵琶女弹奏的同时,脑海中出现的可能就是这些情景,而白居易可能也正沉浸在自己的京城往事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此二句比较流畅,弹奏动作多变,曲调繁复变化,与下文的“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相映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四句连用三个比喻,一会儿急迫,一会儿温存,一会儿清脆明朗,恰可与下文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描写相对照;“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承前启后,由欢快转为沉郁,下文的“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是最好的说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四句最为传神,既写出琵琶女的沦落过程,也点出了白居易的迁谪之意。琵琶女的沦落正如下文中“弟走从军阿姨死,……,绕船月明江水寒”等八句所写,令人动容;“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弹奏到了高潮,表达琵琶女对不平命运的控诉,其中自然也有诗人的心声。琵琶声到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随着琵琶演奏的起伏,琵琶女和诗人都像重温了一遍自己的往事,这种情绪,白居易用“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进行了补充交代。

  《琵琶行》诗中的三个故事——琵琶所弹奏的隐喻故事、诗人所叙述的琵琶女的故事和诗人所自述的“我”故事,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三个故事三条线索,构成了三个重复的圆环结构,它们平行发展,互相映衬与补充,逐步渲染和深化,共同完成了“天涯沦落”的主题呈现。更为巧妙的是,白居易将三个重复的圆环结构[1]有机地嵌在了诗人与琵琶女偶遇—相知—分别的故事框架中,通过环境的渲染与必要的叙述,形成了故事套故事的完整整体,这是白居易的独创,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历史中,很难被超越。

  

  张建文,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国际学校语文教师,全人之美深度语文研究所所长,运城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河东新语文》主编,《创新作文·最后一题》副主编,《学本课堂》副主编,开明出版社2017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副主编,河东吟诵社副秘书长。2012年出版论著《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

  主持人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琵琶一曲越千载,浔阳江畔留知音。知音难寻,但白居易寻到了他的知音。同是天涯诗意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愿我们诗意语文人彼此永为知音,痴情于此,醉心于此,努力于此,梦圆于此!

  一群主持人:

  杨霄云,任教于山东省武城县实验中学,教科室副主任。荣获市优质课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一等奖,教研成果获省一等奖。喜欢朗诵,担任多家平台主播。愿摇一叶扁舟,追寻远方的诗意!

  

  迟金凤,辽宁盖州一中语文教师,省骨干教师、董一菲诗意语文作室成员。喜欢朗读、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热心公益。愿意把“阳光般的笑脸,海洋般的胸怀”献给美丽的世界。

  

  朗读嘉宾:

  张少华,北京蒙巽书院创始人。国家广电总局人才交流中心青少儿文化艺术实训基地诵读与语言能力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培训与测评体系考级指导老师。全国特级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特聘配音老师,学部国学APP签约老师,上海九州书院特聘老师。致力于钻研古汉语汉字字义音韵考证及古诗文诵读艺术。为国内数百所学校、书院和各类机构提供课程支持及配音作品。

  

  助读嘉宾:

  刘岩,中共党员,市优秀共产党员。鹤岗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工作室聘任教师,《语文导报》通讯员。多年来在鹤岗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做出重要贡献。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课例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刘雨霞,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教育硕士、黑龙江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哈师大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市冰城名师、哈尔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哈尔滨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哈尔滨市中考命题预备人员。省市教育科研课题负责人,主编参编多部书籍、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杂志。

  

  海报制作:

  杨发鑫,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六中学教师。西宁市优秀教师。西宁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在青海省中小学教师岗位练兵活动中荣获课堂教学一等奖。

  

  

  

  本期责编:付艳文

  投稿邮箱:594510165@qq.com

上一篇:六白菖砂汤治疗股骨头坏死早期临床观察-中医骨伤专业论文.docx
下一篇:新闻xx、xx媒体…盘点真题里最容易丢分的63个考点!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