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历代名人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古代:

  鳖灵

  鳖灵是乐山有史可考的最早祖先。为楚开明族首领,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率领开明族,沿长江而上,凿开“巫山峡”,进入巴蜀地区,在岷江、大渡河汇流处的三角洲(今乐山城及其以南一带)大规模治水,建立城邑,是为蜀开明王朝在四川建立的第一个城邑。其后开明族以此为基地,北进成都平原,建立了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氏蜀国。乐山之所以被称作“开明故治”,因是开天辟地的先启者鳖灵的城邑。开明氏为治水所开之山,后人称为榜山。宋代,榜山又称为至乐山,此山与今乐山地名有关。

  李冰

  秦蜀郡守。战国晚期(公元前三世纪),主持兴建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后又凿岷江、大渡河相汇处的离堆(乌尤山),“避沫水之害”,平整岷江河中险滩“盐溉”,疏通了岷江航道,便利了水运,使岷江成为古蜀地对外经济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为秦从巴蜀出兵灭楚,统一全国提供了保障。司马迁的《史记》、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吴省钦的《离堆考》等,对李冰凿离堆有明确的记载。李冰凿的离堆,今人称为乌尤山。古乐山人设庙祭祀李冰,有庙宇在泌水院,名川主庙,此庙今不存。

  邓通(生卒年不详)

  西汉蜀郡南安(治今乐山市市中区)人。汉文帝时为宫廷苍池船工,被称黄头郎。文帝时宠幸,赐钱逾万,封官至上大夫;后又赏赐邓通蜀郡严道铜山,允许他私家冶铜铸钱。邓通遂成了“富甲天下”、“财过王者”的富翁;所铸钱,被称为“邓通钱”。可以说,邓通是乐山第一个有方志记载的古代冶金企业家,邓通铸币促进了乐山和蜀地的经济发展。

  王勃(650—676)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能文,十四岁即席赋诗。十六岁应制及第,授虢州(今陕西宝鸡)参军,后招为沛王李贤侍读。总章二年(669),十九岁时作《檄周王鸡》。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古嘉州,是蜀王开明故治,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诗繁词茂。历朝历代来嘉州旅游的文化名人不计其数,但在唐代,第一个来嘉州旅游并留下诗词墨宝的当推“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

  李白(701—762)

  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时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大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开元十三年(约725年),李白出川放舟岷江,路过乐山平羌三峡,曾作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句境界空灵入妙,无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成为平羌三峡绝唱。平羌三峡因之称为“太白胜境”,享誉于世。

  杜甫(712—770)

  字子美。唐河南巩县人。祖籍湖北襄阳。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因曾长居于长安城南少陵塬,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次年脱险后,肃宗授官左拾遗,不久被贬。迫于生计携家西行,投靠亲友,辗转流落到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严武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765)离蜀经嘉州南下,滞留夔州,漂泊鄂、湘一带,大历五年(770)病逝在湘江舟中。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尊为“诗圣”。一生中写下了大量诗篇,有《杜少陵集》等。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博采各家之长。在嘉州留下《寄岑嘉州》等诗篇。

  海通(生卒年不祥)

  海通是唐代开元初年凌云寺的僧人,是世界最大弥勒石刻——乐山大佛的始建者。据史书记载,海通因目睹凌云山下三江奔流,惊涛骇浪,经常发生舟倾人亡的惨剧,于是他发愿倚山刻凿弥勒大像,借助佛的法力以“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为修建大佛,海通四处奔走,募捐化缘,经过数载艰辛筹备,才使工程顺利动工。在海通修造大佛时,曾有贪吏上门勒索,他面对贪官,大义凛然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酷吏一再逼迫,海通也说到做到:“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穷其一生精力建佛,其实用心良苦,在大佛建成后,客观上改善了通航条件,船只失事竟真的少了许多。史书记载,海通去世后,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和西川节度使韦皋相继捐献薪俸相助,朝廷方面也下诏赐款资助。大佛最终历时整整90年,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

  岑参(715—770)

  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为盛唐时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长于七言歌行,以边塞诗人著称。官至中书令。唐大历二年(767)七月至次年七月任嘉州刺史,敏于政事,人称“岑嘉州”。对嘉州题咏甚多,有对封建弊政的揭露,有对嘉州秀丽山水的颂赞,有志在报国为民而怀才不遇的失意感。离任后返成都,客死蜀土。后陆游汇辑成《岑嘉州诗集》。

  司空曙(720—790)

  字文明。广平(河北永年)人。曾举进士,入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贞元(785)初期为检校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修造凌云大佛时曾随韦皋按临嘉州,司空曙《题凌云寺》诗句“石磴盘空鸟道过,百丈金身开翠壁”。略见建造佛像概况。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司空文明诗集》。

  薛涛(约758—832)

  中唐女诗人。字洪度。祖籍长安(今西安)。薛涛自幼聪慧好学,尤擅诗书,幼年时随父宦流落蜀中,遂入乐籍。历事十一镇,皆以诗受知。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薛涛为女校书,曾随韦皋游历嘉州。晚年定居成都百花潭浣花溪,创制深红松竹梅兰小诗笺,世称“薛涛笺”。曾有《锦江集》五卷,诗500多首,惜多佚,流传至今的只有70多首。与嘉州相关的诗篇有《忆荔枝》、《赋凌云寺二首》、《题竹郎庙》等。

  薛能(817—880)

  晚唐著名诗人。《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唐诗品汇》、《唐才子传》均载:“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一带)。”仕宦显达,官至工部尚书。时人称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唐代咸通七年(866)在嘉州担任过刺史,虽然在任只有短短一年,却写下了十多首题咏嘉州风物、抒写人生感慨的诗篇。其中《凌云寺》诗:“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霁月人来上,残阳鸽去栖。从边亦已极,烽火是沉黎。”在现存历代歌颂乐山大佛的诗句中,第一次出现了对“大像阁”和九曲栈道的描写,为恢宏的大佛楼阁建筑,留下了生动写照。

  苏洵(1009-1066)

  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眉州人。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初发嘉州》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作于嘉祐四年(1059)。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

  苏轼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东坡身为杭州太守,仍向往嘉州,思念城内的明月楼,写下诗句寄送嘉城张太守:“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时病逝常州。高宗时追谥文忠,赠太师。有《东坡前后集》传世。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又字同叔。北宋眉州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出身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因“实录不实”贬官为涪州别驾。后又迁戎州。作诗推崇杜甫,开创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着重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黄庭坚又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其风格以侧隐为胜,纵横奇倨。黄庭坚对嘉州山水多有吟咏,曾游叮咚井,诗云:“古人题作东丁水,自古东丁直到今。我为更名方响洞,要知山水有清音。”

  王十朋(1112—1171)

  字龟龄,号梅溪。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北宋政和二年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少时颖悟强记,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诗风雄浑豪放,独具一格,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亦表现出浪漫主义特色。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入蜀记》、《老学庵笔记》等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国家民族多灾多难,自幼受到家庭和周围爱国思想的影响。南宋绍兴年间应礼部试,遭秦桧所黜。及至孝宗即位举进士,放任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乾道九年(1173年)陆游摄理嘉州政务。关心民众疾苦,修堤筑城,防治水患,架设浮桥,便民交通,勤政理下,注意农桑生产,更念念不忘抗金复国,振军习武,主持秋季军训检阅。他在嘉州多善政,先后写了《登荔枝楼》、《凌云醉归作》、《重九会饮万景楼》、《夜行至平羌憩大悲院》等胜景感怀诗作。在其《渭南文集》中有30首,散见于《乐山县志》、《嘉定府志》的有19首。今有人搜集为79首,记载蜀中嘉州事颇多。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谥文穆。诗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云:“天下山水窟有二,曰嘉定,曰桂林。”

  李心传(1166—1243)

  字微云。宋代井研县人。庆元元年(1195)曾参加贡举不中,从此绝意于功名,毕生数十年潜心著述。搜集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宋宁宗嘉泰间70多年朝野旧闻,写成《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乙集。又历时3年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全书200卷,记述宋高宗36年间事,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相衔接,后世誉为“一宋之良史”。

  杨慎(1488—1559)

  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公认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大礼议”,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后曾多次返蜀,流连嘉州胜景,多有题咏。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彭汝实(生卒年不详)

  明嘉定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举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在朝多次直谏,并上书嘉靖皇帝,斥责奸臣,陈述时政得失。竭力反对“仪大礼”。并为首辅杨廷和之冤案辩护,都不被采纳。后为权臣厌恨,竟被权臣诬陷,夺职还乡,家居继以教授后学,终晚年。彭汝实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和水利建设,著有《九华书院记》、《嘉州水利功成记》等地方重要历史文献。乌尤山临江峭壁上的“中流砥柱”大字题刻,据说就出自他的手笔。《明史》载:“彭汝实与程启充及徐文华、安磐皆同里,时称‘嘉定四谏’”。

  安磐(生卒年不详)

  明嘉定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历任吏、兵二科给事中。明世宗“议大礼”事件中,力谏不可。任中多次上书斥责奸臣,又谏皇帝不应参与宗教迷信活动。在朝屡进直言,多数不被皇帝听取,后因率众臣在皇宫跪伏直谏而被杖责,削职回乡,不久病故。被追赠太常少卿。有《游峨集》、《奏议草》、《颐山诗话》等。安磐与明代大文学家杨慎关系密切,时相唱酬。写有《凌云寺》诗三首,镌刻在凌云山上。并与徐文华一起参与了明正德八年(1513)乐山城墙维修的谋划工作。所作《江城记》一文,为乐山城建史留下了重要历史资料。安磐与彭汝实及程启充、徐文华皆称“嘉定四谏”。

  徐文华(生卒年不详)

  明嘉定州人。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不久升任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数进直言,不为所用。正德十一年(1516)被罢官为民,正德十六年(1521)起用为河南按察副使。嘉靖二年(1523),以业绩德行卓异入朝任大理寺少卿。因向皇帝直言上谏,两次停奉。嘉靖六年(1527)被下狱,发配辽阳。逢大赦,病体难支,行至静海病故。穆宗时被追认为左佥都御史。徐文华生前有大量吟诵嘉州山水的诗文,千古名句为“逍遥不用泛沧溟,咫尺峨眉即三岛”。徐文华与彭汝实及程启充、安磐皆称“嘉定四谏”。

  嘉州四谏国画/陈烈

  程启充(生卒年不详)

  明嘉定州人。正德三年(1508)登进士,任三原知县,后召入朝任御史。他对帝王宠幸高门子弟,总兵马昂献已出嫁之妹给皇帝,冗官、冗兵等现象不满,多次上书,正直敢言,为侯臣忌恨,被诬贬谪边卫10余年,后遇赦不再任用,归故里。在嘉定时期,他写有《嘉定州修城记》,记录了明嘉靖甲申(1524)动工至乙酉,完成的嘉州旧城维修扩展工程始末。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程启充与彭汝实及徐文华、安磐皆称“嘉定四谏”。

  王士祯(1634—1711)

  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时人称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康熙十一年(1672)典试四川,遍览嘉定名胜,留下不少题咏诗篇。

  李调元(1734—1803)

  字羹堂、雨村,号童山老人。清代四川罗江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官吏部主事、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乾隆五十年(1785),李调元返蜀,隐居罗纹江畔,为蜀中异才。与张问陶、彭端淑并称为“清代蜀中三才子”。编辑有《涵海》,对保存蜀中文献,尤有功焉。李调元和其从弟李鼎元、李骥元号称绵州“三李”。乾隆五十四年(1789)五月,李调元与从弟鼎元游历嘉州、峨眉,李调元赋诗四十余首,留有名言传世:“嘉州山水甲天下”。另作《峨嵋山赋》,感叹“吾今乃知天地之大竟有峨嵋。”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诗人。字仲冶,一字柳门。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貌似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张问陶与彭端淑、李调元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张问陶曾来嘉州游历,吟诗作赋,《嘉定舟中》:“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成为千古绝唱。

  现代:

  赵熙(1867—1948)

  四川荣县人。字尧生,号香宋,晚自号香宋老人。赵熙15岁应童子试,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一路走来,云帆高扬,仕途坦畅。1898年戊戌变法事败,他不畏强暴,挥毫作诗,痛悼刘光第等志士,以表对“维新者”之崇敬。辛亥革命后回籍,赵熙隐于故乡,靠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墨,以遗逸自居,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而就,风调冠绝一时,著有《香宋词》、《香宋诗钞》等流传。赵熙尤以书法功力深厚,秀逸挺拔,融诸家为一体。乌尤寺遍能和尚少年时曾是赵熙的学生,故赵熙常去乐山乌尤寺客驻治学,并写了不少诗文。今乐山乌尤寺、凌云寺的赵熙题咏不胜枚举,其中以乌尤寺钟鼓亭外壁所嵌14通《般若心经》和尔雅台上《尔雅台记》石碑,为赵熙书法之最。

  陈宗常(1881—1951)

  字珩伍。乐山县苏稽人。1909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12年归国,在成都法政学校任教。次年,任成都高等法院推事。1914年任首席检察官。同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922年,黎元洪复任总统,他被任命为总统府高级顾问。1923年返家,专心研究汉语及政治经济等学科。1951年病故。著有《中华文苑》、《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之研究》、《中国历史浅论》、《政治经济学》、《海秋馆诗集》、《中国文学起源》等。

  马一浮(1883—1967)

  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浙江绍兴人。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曾留学美、日,通拉丁文、美、日、法、德、西班牙文等国文字。研究和翻译了大量西方哲学、文学名著,对我国古代哲学、佛学、文学深有研究,对宋明理学造诣尤深,有“儒释哲一代宗师”及“国学大师”之称。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马一浮来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次年,复性书院迁到了濠上草堂,马一浮一住7年。1941年5月书院停讲,变成了刻书印经之作坊。1943年连这个作坊也实在办不下去,马一浮便只好鬻字为生了。1946年春离开乐山返杭州。马一浮对文字学、古典文学及哲学均深有造诣,著述甚丰,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字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老子道德经注》、《马一浮篆刻》等,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李劼人(1891—1962)

  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6年春相邀王怀仲、卢作孚等10人,发起商定在乐山合资筹办机器纸厂,厂址选定在乐山城北岷江河畔。1927年纸厂建成并开工,正式定名为“嘉乐造纸厂”。1938年,嘉乐造纸厂更名为“嘉乐制纸厂股份有限公司”,李劼人任董事长。1940年,公司董事会正式通过由李劼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特聘马寅初为经济顾问。纸厂产品满足了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四川用纸的需要,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功绩。1949年后李劼人历任川西区行政公署、四川省政府委员,西南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及作协四川分会副主席,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为我国著名的小说家,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另外,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

  郭沫若(1892—1978)

  生于乐山沙湾。乳名文豹,学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沫若是他第一次发表诗作时的笔名,取流经家乡的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哺育他成长的意思。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文幼章(1899—1993)

  加拿大人。父亲是一名加拿大传教士,为避难定居乐山。文幼章1899年生于乐山白塔街212号(现为白塔街幼儿园所在地)。一战中曾在加拿大军队服役,后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1925年在华西协合大学及华西协中任教,曾任大学英语和伦理学教授。1927年专程去日本,向哈罗德·帕默尔先生请教,回国后不遗余力地推广哈氏英语直接法教学。文幼章的父亲在乐山兴建教会医院(现为乐山市人民医院所在地),文幼章也把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到了乐山。他曾任加拿大和平大会主席,获1952年斯大林和平奖。1957年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1959年被选为世界和平学会第一会长。1965年被授予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金质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也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的称号。

  胡坤升(1901—1959)

  字旭之。车子乡人。1916年毕业于县高等小学。1920年毕业于成都省立第一中学。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师(南京大学前身),留校任助教。1929年考中清华官费留美研究生,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1933年写出关于变分学的高水平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获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转入哈佛大学研究。不久,回国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胡坤升是我国第一位变分学学者,早在本世纪30年代在国外留学期间,对变分学的研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后长期从事教育,掌握英、法、德、意、俄、希腊等6国语言,笃于学术研究,在数学上造诣颇深,许多著名数学家如华罗庚、柯召等都是他的学生。1956年起相继有论文发表于《四大学学报》,有《胡坤升遗著数学论文集》、《高等微积分讲义》和《变分法讲义》等教材传世。1959年病逝,终年58岁。

  曹葆华(1906—1978)

  翻译家。乐山县人。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清华大学文学系。民国二十年(1931)入该校研究院。1935年毕业,出版了《寄诗魂》、《落日颂》等诗集,翻译了梵乐希的《现代诗论》、瑞恰慈的《科学与诗》等。1939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翻译马恩列斯著作,直到1961年。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翻译、翻译组长、编译处副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副主任,先后翻译出版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高尔基、拉波泊、斯列波夫、尤金、伊奥夫立克、伊凡诺夫等人的政治理论或文艺理论著作数十本。1962年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遍能(1906—1997)

  当代高僧,佛学家、佛教教育家。俗名许旨光,法名宏善。乐山市人。1920年,在乌尤寺拜礼传度和尚为师而落发出家,曾师从赵熙学习文史书法。1923年到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1924年入四川佛学院读书,毕业后,受聘到川东佛学院任监学。1929年出川游方参学。1930年到北京,考入柏林教理院受学,追随太虚大师兴办佛学院校。“918”事变后,华北情势紧张,遍能离开北京回到四川。1932年任重庆汉藏教理院学监、教务主任。1935年受重庆华严寺之聘,任华严寺佛学院教务主任,任职3年。1938年受请出任乐山乌尤寺方丈。以后60年的时间,他都在四川弘化。1950年以后,遍能法师仍在乐山乌尤寺任住持。不过为配合政策,他带领常住僧侣做工耕田,美其名曰“农禅合一”。十年动乱期间,遍能法师被下放农村,直到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才重返寺院,恢复僧装,继续担任乌尤寺方丈。1988年,受宗教部门安排,遍能法师兼任新都宝光寺方丈。1992年在宝光寺创办四川省佛学院。他亲执教鞭,诲人不倦,受到全院师生敬重。遍能佛学研究造诣颇深,精通古典诗文,书法独具一格。历任乐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四川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峨眉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四川省六、七、八届人大代表,乐山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97年2月4日,在乌尤寺安详圆寂,世寿91岁。

  李伏伽(1908—2004)

  193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曾任中学教师、校长,报社记者、副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乐山专署文教科长、峨眉县副县长,乐山专科学校教务长,乐山市文教局副局长,乐山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四川乐山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诗词学会副会长。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有小说、散文集《曲折的道路》、《旧话》、《管窥集》、《风乍起》、旧体诗词集《涓溪集》、《李伏伽诗词钞》等。

  李琼久(1908—1990)

  笔名九躬、九公、九翁。堂号永好堂。乐山人。1932年毕业于成都四川美术专科学校。后自习并专事中国画、书法及金石创作。他一直从事美术工作和教育工作,擅长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亦善书法,曾发明了猪鬃画笔。1980年嘉州画院成立,李琼久为院长,创嘉州画派。他先后创作《山啸》、《达摩图》、《大渡河畔》、《渔海子》、《南行纪游》、《古陶器》等作品。1981年他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创作巨幅山水《泸定桥》。1983年为伦敦博物馆创作了《山鬼》。1984年香港《文汇报》专版介绍书画家李琼久。1985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李琼久画集》,四川省展览馆举办《李琼久书画展》。1986年赴日本访问,作品《瑞雪》被日本山梨县美术馆收藏。1989年为天安门创作了巨幅花鸟画,《古德林》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0年,他创作的《青衣别岛》,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海部俊树。2001年国家文物局认定李琼久书画作品为艺术珍品,受国家法律保护,并限制出境。生前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嘉州画院院长、中国老年书画协会顾问、文化部归国华侨联谊会顾问、《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顾问、乐山市文联顾问、乐山市政协常委。

  隆莲(1909—2006)

  四川乐山人。俗名游永康,字德纯,亦名铭燕。号清时散人、莲子、一行。1921年皈依三宝。1941年于四川成都爱道堂出家,同年腊月八日受具足戒。1942年获聘为四川莲宗尼众部教务长,同年住近慈寺女众茅棚,师事能海上师,并自此开始佛教比丘尼教学事业。为当代著名高僧、著名佛学家、佛教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诗人、词作家、书法家,当代第一比丘尼。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编委、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成都爱道堂堂长。著述佛教书籍多种,曾参加《藏汉大辞典》、《世界佛教百科全书》编撰,荣获日本佛教最高奖“传道奖”。

  王朝翔(1910―1988)

  著名画家,河北沧州人。晚年寄居乐山市。师从赵望云、张大千。早在1946年,作品《秋猿惊梦》被选送法国,参加在巴黎举办的国际邮电同人美术作品展览,受到好评并获大奖。同年上海《环球画报》选登了他的《虎啸》、《牧羊》等4幅作品。后举办“王朝翔国画展”。1950年其作品《高原的春天》,入选全国第一届美展。1986年有4幅作品选送日本国市川市展出,多幅作品被国家政府作为礼品送给外宾,被日本、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等外国友人收藏。

  任宗德(1910—2007)

  我国的影业先驱、制片人。生于乐山县东大街。在家乡度过少年时期。19岁赴北平私立华北大学预科攻读化学,毕业后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在重庆等地创办肥皂厂、煤油厂、酒精厂等,积累了资金。抗战胜利后,创办昆仑影业公司,相继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丽人行》、《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进步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1950年公司拍摄《武训传》,次年被遭受错误批判。1954年公司倒闭。1980年任宗德移居香港,利用广泛海外社会关系开展统战工作,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尽力。1983年和1989年先后当选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1995年由香港回京疗养,晚年思乡情切,病逝后葬于乐山城郊。

  刘朝东(1911—2000)

  曾任嘉州画院副院长。绘画花鸟均已成一家风范。错划右派被劳动管制期间,挥画笔,呕心沥血。他精心绘制横幅《祖国万岁》和《朝东百鸟画谱》、《朝东小品》、《朝东花鸟屏条》等大量作品,体现出他的宽容胸怀及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孜孜不倦努力耕耘。那千姿百态的花鸟,洋溢着古嘉州特有的灵气。八十七岁高龄,朝东先生画集出版。

  张志成(1912—2010)

  乐山市牛华镇人。1935年毕业于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1940年毕业于中央技专化工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毕生潜心艺术探索,其书法扎根于柳、黄,上溯汉、魏碑版,并擅长写意花鸟画。其书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并为日本、加拿大等海外人士收藏。“此生有幸风雨兼程育桃李,仙逝无恨德艺双馨品自高”,这是对先生最好的评价。

  杨风(1915—2000)

  乐山市人。号蜀人、蜀翁。曾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嘉州画院副院长。受其父艺术熏陶,自幼就显露出绘画天赋,画物、画人均显出灵气。拜乐山名士钟伯山为师,学习中国画,先考入四川省立艺专,后入成都南虹艺专深造。杨风毕生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研习国画艺术,渐成风格,曾在乐山举办个人画展。与陆俨少、冯建吴、吴一峰等省内外知名画家交情至深。不断探索国画艺术的创新,为嘉州画院创始人之一。

  陈敬容(1917—1989)

  著名女诗人。乐山城区人。1932年春读初中时开始学习写诗。1934年底只身离家前往北京,自学中外文学,并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旁听。第一首诗《十月》作于1935年春,1946年在上海《联合日报晚刊》上发表。1938年在成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5年在重庆当过小学教师。1946年当过杂志社和书局的编辑,同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星雨集》。1947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交响集》(上海森林出版社),并到上海专门从事创作和翻译。陈敬容是《九叶集》诗友成员。1948年春,与友人王辛迪、曹辛之等共同发起创编《中国新诗》月刊,编刊《森林诗丛》任编委。1949年在华北大学学习,同年底开始从事政法工作。1956年任《世界文学》编辑,从事外国文学介绍和编辑工作,为中国作协会员。其诗作和散文被收入《陈敬容选集》,翻译作品有《巴黎圣母院》、《绞刑架上的报告》、《安徒生童话》等。诗集《老去的是时间》获1986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张悲鹭(1917—1993)

  原名克祥(克强)。回族。出生于五通桥区石麟镇。曾就学于乐山县立初中、成都东方美专、四川艺专。1936年公费留学日本,归国后创作《百虎图》,轰动一时,郭沫若为之题图八十八行诗。1940年在郭沫若、周恩来支持下,四次出国办画展,在苏、美,深受斯大林、罗斯福赏识,获美国艺术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上海凌云美术研究所所长、凌云画院院长、安徽师院美术教研室主任、滁州师院名誉教授。

  何康成(1917—2004)

  五通桥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嘉州画院顾问,政协五通桥书画院顾问。1940年毕业于四川成都南虹艺专,曾受教于张大千、王朝闻、张书旗、史岩、叶正昌等诸位老师门下。他遍临古今画谱。后专攻花鸟,尤精画鸡,人们都称他为“何鸡公”。1955年《雄鸡报喜》、《百鸡图》入选中国首届美展。1963年《秋水芙蓉》作品获全国美展—等奖。1964年参加阿尔巴利亚展出作品《鸡》、《鹰》并被收藏。1980年以来,精品频出,《荷叶石鲁小鸡》、《麻雀》、《百鸡图》、《十二雄鸡图》、《春色满园》、《雄风》、《友情》、《幸福之家》等作品先后进入日本、法国、德国、瑞士国家艺术馆。1989年作品《松鹰》、《高唱凯歌》被十—届亚运会组委会收藏。作品、画论已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名画家介绍》等收录。

  张邯(1919—1986)

  又名西庚。乐山城区徐家土扁人。10岁时因家境沦落,辍学到商店当学徒。15岁开始学习篆刻书画。1952年调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继调天津中国画研究会工作。师从于刘子久、刘奎龄、孙其峰等。“文革”中下放山区,“文革”后在咸阳市生产资料公司工作。张邯学艺从传统入手,能入能出,学古而不泥古。他的金石,初学黄小松、丁敬,次学邓石如、吴让之,再学赵之谦、吴昌硕,将古玺、封泥、六朝文字入印,合百家而另辟蹊径,自成一家。治印50年,部分作品被收入《现代印章选集》。其书画多次参加全国展览,还先后在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展出。1986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在西安举办《张邯书画作品展览》,展出作品200余幅。张邯先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分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分会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天津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社员、咸阳市美术书法家协会主席、咸阳市秦都区文联名誉主席、政协咸阳市委员会委员。1986年11月病逝,终年67岁。

  李道熙(1920—2007)

  犍为县人。早年师承岭南画派梁又铭。后博采众家兼收并蓄,师法自然,融会贯通,在继承传统绘画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上,尤其在花鸟画和书法上有所独创,形成自家风格。嘉州画派著名花鸟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史馆员,乐山市美协主席,嘉州画派创始人之一。曾为黄河流域碑林、四川峨眉山等大小寺庙题有楹联、匾额。1979年作画面赠邓小平。1986年赴日本展出,博得日本同行好评。作品《峨山白头鸟》送法国展出,获荣誉奖。1986年参加四川省美协举办的四人联展,其作品《墨梅》、《墨鸡》被省博物馆定为三级文物收藏。1992年应邀赴北京为天安门城楼作画,已编入大型画册。1996年应邀赴北京为中南海作画获荣誉奖。1997年应邀赴北京参加钓鱼台“纪念红军长征六十周年”书画笔会。1997年当面赠画给乔石委员长。1997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作《吉祥图》获成就奖。2000年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书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2001年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书画作在香港展出。

  田家乐(1923—2011)

  五通桥区人。1941年毕业于四川省立乐山师范学校。1954年结业于四川省艺术干部学校。擅长书法,喜爱文学,有《天下名山》、《峨眉山名胜欣赏》、《乐山旅游》、《峨眉山千年史程》、《田家书画》等10余部著作出版问世。1997年5月在乐山举办“田氏书画展”。文博副研究馆员。《峨眉山志》编辑部副主编、兼峨眉山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乐山市史学会理事、乐山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乐山市书协顾问、峨眉山市文联常委等职务。

  黄高彬(1927—1998)

  黄高彬是乐山的地方文化活动家,是优秀的文化组织工作者。1951年在乐山县人民银行工作时,就表现出对于文化的热爱,对于书画的鉴赏。1958年以来,他先后在乐山县文化馆、县文管所、乐山大佛乌尤管理局工作,并担任领导。几十年里,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实施大佛维修保护,精心搜集郭沫若资料,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为乐山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1980年嘉州画院成立,李琼久为院长,他为副院长,在此期间,他十分关心乐山的老年画家,不断提携青年画家,并在大佛寺为嘉州画院提供了平台,使嘉州画院在整个四川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毛西旁(1928—2006)

  原名毛绍清,毛少堂。乐山人。1946年在《蜀南晚报》当记者编辑,后远走重庆读书。1949年12月应征入伍,在湖北武昌第一预备学校当教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流放北大荒劳动度日,折磨受尽。后虽平反,但青春已殆。1964年回到四川,在偏僻沐川黄丹区供销社工作,历时十六载。1980年回到乐山城,并入《乐山报》社。1983年调到乐山市市中区地方志办公室,搜集考证嘉州古今文史,先后编辑出版《乐山市志资料》、《乐山史志资料》、《乐山历代文集》、《乐山历代诗集》,校注古籍《德音录》、《译峨籁》等数十卷,达千万字。

  罗孟汀(1931—2002)

  乐山牛华溪人。亦名孟鼎,笔名孟南陵、南陵、文汀、石鼎、白水明等。肄业于四川国医大学。1949年底乐山解放时,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30师文工团。孟汀先生自幼热爱家乡山水,较系统地学习了文博、文史和美术方面的知识。广泛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乐山古城沿革及乐山大佛历史文化资料,曾撰写市史资料多部。钟情金石书画艺术,与书画名家苏葆祯、吕林、赵蕴玉、岑学恭等人过从甚密,生前常与李琼久、刘朝东、杨风、李道熙等共同探讨嘉州书画。

  熊世森(1934—1991)

  犍为县人。自幼酷爱美术。1950年毕业于美术音乐班。1951—1960年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后到省建一公司乐山分公司工会搞宣传工作,曾任乐山画院副院长。受嘉州画派影响,师各家之长,兼收并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自己风格。他的花鸟画,造型生动,笔墨清新,雅俗共赏。特别是画鹰,气势雄健,别具一格,曾在省职工美术展和全国职工美术展中获二等奖,受到美术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庞祖云(1941—2008)

  庞祖云出生于乐山一个梨园世家。解放初,进入重庆市川剧团,从事专业文艺演出。1966年后,调重庆市川剧二团任艺术室主任兼导演,并坚持各种演出,逐步成为重庆川剧演艺界的名丑演员。1987年,庞祖云进入电视界,成为电视剧演员。1993年,四川电视台播放了他演出的电视剧《九根毛》,并在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获最佳男主角奖。1995年起,庞祖云先后成功出演《山城棒棒军》、《老坎客栈》、《傻儿师长》等电视连续剧。其中在《山城棒棒军》中的出色演出,使他成为四川著名笑星,受到观众喜爱。在《老坎客栈》中,庞祖云“梅老坎”老道而又诙谐幽默的模样,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艺术形象。2008年10月,庞祖云因食道癌和脑梗阻,在重庆市渝中区天坪医院逝世,终年67岁。

  尧茂书(1950—1985)

  乐山市市中区人。少喜绘画,酷爱摄影。1965年为乐山地区印刷厂工人。1974年调西南交大电教室搞摄影。1980年,他萌生征服长江的念头,决定自费乘橡皮艇漂流长江全程,结束“长江自古无人漂”的历史。1985年5月,尧茂书带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和大批行装取道兰州、西宁,过青海湖,越柴达木盆地,经西藏翻过唐古拉山,6月上旬赶到长江源头——格拉丹冬雪山脚下,开始长江漂流。7月16日到川、藏、青三省交界处的直门达。7月24日下午,于金沙江段直门达下游几十公里处触礁遇难。首漂长江的勇士尧茂书在漂流33天、行程1100公里后,长眠于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之中。1986年初,《沈阳青年报》、《当代青年报》等五家报纸经读者投票,推荐尧茂书为1985年“中国青年十杰之一”,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首漂长江、献身祖国的优秀青年”称号。次年全国20多个单位组成“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踏着尧茂书的足迹,完成了他未竟之业。

  靳岷江(1953—2008)

  曾任乐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于1978年开始摄影。从1982年至今,已有千余幅作品发表或获奖。摄影作品《神游》曾获得乐山地区“家乡美”影赛一等奖。《藏区少女》获四川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摄影二等奖,《嘉阳小火车》获得中国第22届摄影艺术优秀奖。连续5次获得乐山市“郭沫若文艺奖”的特等奖与一等奖。1989年,反映彝族生活的《老人》作品,获得中国第五届国际摄影铜牌奖。在2008年汶川5.12抗震救灾中,靳岷江在灾区遇难。同年6月,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靳岷江“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的称号。

  万明(1962—1986)

  乐山市市中区人。丹棱中学高中毕业后,在丹棱县畜牧局工作,不久调到丹棱县广播事业局工作。1985年调到共青团四川省委主办的《青年世界》杂志社当记者。在首漂长江的尧茂书“敢为天下先”精神的鼓舞下,1986年6月,万明首批跟随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出征采访,8月23日,长漂队抵达世界最深峡谷——云南中甸虎跳峡口,行途中,万明被山上滚下的乱石击中头部,以身殉职。万明热爱新闻事业,凭着顽强的毅力,他跟随长漂队奔波跋涉,行程万里,写下了5万多字的稿子,讴歌长漂勇士,赞颂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他摄下了大量珍贵镜头,在《青年世界》和《中国青年报》上连续发表了《奔向大江之源》等15000字的系列报道,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殉职以后,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他“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中共四川省委根据他生前请求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他“优秀记者”称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刘高坤(1963—2013)

  乐山市中区人,先天残疾却能歌善舞,他初露头角是在乐山举办的一次演唱大赛上,取得第7名,从此“袖珍歌星”的名声越来越响亮。1988年,从小做着明星梦的刘高坤离开乐山,到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独闯“江湖”,受聘于深圳市蛇口区“海上世界”,担任节目主持人,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技艺赢得观众好评。1989年获深圳“十大歌手”称号,1991年获深圳“特美思”杯青年歌手大奖赛特别奖,并获深圳“杰出优秀艺员”称号。2013年5月18日凌晨,刘高坤因车祸不幸去世,享年50岁。

上一篇:美军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的行为是否违背伦理?
下一篇:十部必看高分名人传记电影 - 附观看链接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