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绵山介公祠谈起,坦然接受“寒食”和“清明”的融合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后汉书·周举传》记载:

  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于子推之庙。

  这里提到“寒食”和“

  推之庙

  ”之间的渊源。

  推之庙

  ,也就是现在的

  介公祠

  ,又名

  介神庙

  ,乃是专门纪念春秋名人介子推的祠庙,位于山西晋中介休市境内。去年,笔者有幸瞻仰过介公祠,感触颇深。

  本文,将从介公祠入手,从介子推的故事,结合历史变迁,浅谈寒食节和清明节如何走到一起,并倡导大家坦然接受这种融合。

  一、介公祠和介子推

  介公祠位于介公岭景区之内,一入介公祠,就被里面绚丽的泥塑所吸引。祠内介子推和其母的彩塑,十分逼真,彩塑周围的泥塑背景也非常艳丽。在两边的立柱的浮雕上,讲述了介子推一生的故事,大致可分为6部分,包括(一)介子推的出生及家族情况;(二)介子推敏而好学,只有学习忠孝节义;(三)晋国发生内乱,介子推跟随晋国皇子重耳逃难,始终不离不弃;(四)介子推割股割股啖君;(五)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是为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忘记了介子推;(六)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拒绝出来,最终被烧死。

  历史上用文字记载的介子推,或许不如介公祠中那么丰富,但也足以让人感动。

  春秋时期,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为了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晋国其他皇子因此陷入危局。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带着心腹随从开始逃难,介子推就是其心腹之一。

  重耳在外逃亡19年,不仅多次遭到暗杀,而且风餐露宿,几次将要饿死。介子推对重耳忠心耿耿,19年不离不弃,有一次,重耳饿晕过去,介子推偷偷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掉一块,煮野菜肉汤给重耳充饥。重耳醒来得知此事,大受感动,因此许诺:“有朝一日我做了君王,一定会报答介子推。”

  19年后,重耳结束逃亡生涯,做了晋国的国君——晋文公。

  《东周列国志》记载:

  自随班朝贺一次以后,托病居家,甘守清贫,躬自织屦,以侍奉其

  老母。晋侯大会群臣,论功行赏,不见子推,偶尔忘怀,竟置不问。

  晋文公登上国君之位后,重耳只上过一次朝,因为淡泊名利,介子推便托病在家,侍奉老母。晋文公封赏功臣的时候,没有看见介子推,便把他忘记了。

  介子推的母亲私下问他:

  “汝虽不求禄,亦宜入朝一见,庶不没汝割股之劳。”(出自《东周列国志》,下同)

  你虽然不喜欢高官厚禄,但也应该入朝,让晋文公常瞧见你,也不算埋没了你“割股奉君”的功劳。介子推回答:

  “孩儿既无求于君,何以见为?”

  我既然不在意君王的赏赐,还入朝见他干嘛呢?

  老母曰:“汝能为廉士,吾岂不能为廉士之母?吾母子当隐于深山。

  于是,介子推这个“廉士”和“廉士之母”一起,隐居于深山之中。二人结庐于绵山,以草木为食。

  不久之后,晋文公在其他人的提醒下,想起了介子推,四处打探,听闻绵山上有一对母子很像他们。晋文公于是亲自驾车,来到绵山打算接介子推回去做官。

  然而,绵山层峦叠嶂,草木郁郁葱葱,想在大山之中找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最后,晋文公想出了一个办法:

  吾闻子推甚孝,若举火焚林,必当负其母而出矣。

  晋文公在绵山的三面放火,逼介子推出来。没想到,大火烧了三日,还不见人影。等火势熄灭,晋文公在一个柳树下看到了一对烧焦的母子。

  子推终不肯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军士寻得其骸骨。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祀之。

  介子推淡泊名利,宁愿被烧死也不想出来为官。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因此在绵山上为介子推立祠堂,每年安排人来祭祀他。因为介子推死于大火,晋国的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在之后的一个月内都不忍生火烧饭,皆以冷食充饥。

  国人思

  慕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一月,后渐减至

  三日……以冷水食之,谓之“禁火”,亦曰“禁烟”。

  之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晋国百姓都要吃三天冷食,“寒食节”因此而来。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寒食节的发展,它和另外一个节日渐渐融合,这个节日就是清明节。

  二、当寒食节巧遇清明

  中国人自古非常重视祭祀,孔子曰:“夫祀,国之大节也。”在《周礼》中,有许多关于祭祀礼仪的记载,其中,一年最隆重的祭祀大礼,就是“春秋二祭”。

  西汉时期,随着历法的发展,古人设置每15天一个节气,把一年划分为24等分,也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公元前139年,淮南王刘安主导编纂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并且十分详细地阐述了二十四节气和每年的气温、降雨方面的变化,以及对农业的指导作用。“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因为发生在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是“踏青”的好时节。又因为清明和中国古代的“春秋二祭”中的“春祭”时间较为相近,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渐渐选择在清明时期主持春祭,因此,清明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变成了祭祀、踏青的时节。

  在魏晋时期,清明节还没有形成节日,而在山西等地的晋文化中,寒食节已经是纪念介子推的重大节日。所以,二者在区域和形式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又因为寒食节的时间约在清明节的前两天,二者时间非常接近。到了唐朝,这一现象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明和寒食开始融合。

  三、寒食节和清明节初步融合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不仅国家经济繁荣,而且文化方面也趋于丰富。更重要的一点,唐朝的统治者发源于山西太原——晋文化的中心地带。

  在唐朝,儒家思想得到了长足发展,朝廷倡导“忠孝治天下”,因此,对祭祀非常重视。同时,唐太宗对山西当地的寒食节十分留恋,便把寒食节习俗带到了长安,通过朝廷的力量,将寒食节发扬光大。

  寒食节,是“忠”文化的一种,而“清明”,则融合了祭祀,是“孝”文化。因为两者日期实在太近,唐玄宗时期,干脆把二者合二为一,并且放假三日。唐玄宗在《开元礼》中作出明确规定:

  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觉得三天假不够,越是增加一天,《唐会要》记载云:

  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到了唐德宗时期,这个假日被延长到了七天。也就是说,在唐朝时期,朝廷法定寒食、清明放假。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也是“清明”变成“清明节”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从渊源上说,寒食节和清明节并不是继承的关系,只是因为两者的时间相近,因此渐渐融合。

  换句话说,二者就好像是两条不同的列车轨道,因为在“唐朝”相交,之后通过“并轨”,变成一条轨道。

  四、清明节、寒食节的文化融合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条相交的轨道,最终合二为一,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融合,在文化方面也有更多的融合。其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1.祭祀和扫墓

  在源头上,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某个人,和祭祀有关。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进而发展到和祭祀也有关联。因此,二者融合起来最重要的节日文化,就是祭祀和扫墓。

  宋朝时期,理学兴起,封建伦理观念更加深化,孝文化和清明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宋朝甚至规定:

  为追悼亡亲,以表孝道,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

  祭祀和扫墓习俗被延续到今日,这也是当今清明节的主要内涵。

  2.节日的名人效应

  为了便于节日的传播,从古代开始,中国的重大节日几乎都和历史人物有关。例如屈原至于端午节,嫦娥至于中秋节。清明节也不例外,因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而清明节和寒食节又逐渐融合,渐渐地,人们把介子推当作清明节的“代言人”。这种做法并不“荒谬”,而是节日文化融合的一部分。

  3.插柳

  插柳文化最初是起源于寒食节,当年介子推死在一棵柳树之下,柳树被火烧死。第二年枯树发出新芽,人们认为这是介子推“显灵”,因此每到寒食节便以插柳和戴柳为习俗,这一习俗被清明节所继承。

  4.踏青和郊游

  唐代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描述的正是清明时期,少年郊游的情况。清明节发展到唐宋时期,不仅仅是踏青郊游,还包括斗鸡、荡秋千、嬉闹、放纸鸢等习俗。

  5.火禁

  因为介子推被火烧死,因此山西等地在寒食节到来的三天左右不烧火主煮饭,后来演变为习俗。唐朝以后,这一习俗也有部分延续,特别是在繁华的都市,清明节到来时,朝廷也会倡导禁火一天,甚至还和古代的城市消防联系起来。

  6.节日信仰

  农耕文明占据中国古代史的绝大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和农耕文化有关,深究其根源,不管是封建帝王,还是底层百姓,无不希望每年都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因此,清明节也被冠以农耕特色,人们希望在清明节这天,祭祀天地,请求能够风调雨顺。在部分区域,每逢清明节,民间有吃“枕头馍”、“青团”、“清明蛋”等习俗。这种节日文化,是寒食节和清明节融合之后的衍生文化。

  五、如何看待两种节日的融合

  如今的清明节,和端午、中秋、除夕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不仅仅是“节日”,还是“假日”。在互联网文化中,很多人认为清明节遮挡了寒食节的光芒,这对古代的寒食节是不公平的,笔者不这么认为。

  笔者认为,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是唐朝以前的清明节,

  我们今天的清明节假日,实际上是古代“清明节”+“寒食节”之后的“新清明节”。

  因为古代“清明节”和“寒食节”的节日文化和习俗已经被“新清明节”所继承,我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祀祖先、缅怀先烈、插柳、踏青。

  至此,清明节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含义。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两大传统节日的融合。

  当然,我们在融合传统节日的时候,也要完善地保存和记录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习俗。

  让我们在过“新清明节”的同时,仍然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底蕴,仍然能体会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沉淀。这才是清明节的的“新时代内涵”。

上一篇:重见天日
下一篇:唯美爱情—大陆第一部讲艾滋病的电影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