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1

  文/普权

  张光斗: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1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曾担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

  92岁的张老,由于工作的性质无意中练出了一副铁脚板,俗话说:“人老先老腿。”然而这位耄耋老人却没有这种感叹和抱怨,依然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张老的养生之道重在心平气和,他说:“心平气和,是一种祥和的状态。”

  人心若不足,唯心平才能气和。心平,无非分之念,见可欲而不迷狂,于迁变得失具平常之心。气和,不卑不亢,不疾不滞安舒宁静。

  张老把保健纳入日常的生活中,并归纳为一二三四健身术:

  一贯知足。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乐为长寿之要诀,如何做到笑口常开,这虽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问题,却也与知足不知足关系甚大。不知足者对名利、地位、物质享受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发展下去心理变态,嫉妒强者,嘲笑弱者,自寻烦恼,自讨无趣,违背自然法规,损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一贯知足,才能适应自然规律。人至老年要正视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乐趣。以此平和之心怡养天年,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眼里充满美好的憧憬,身心自然平衡。在晚霞中回首前尘旧梦,在星光下凝望未来异彩,安详地过渡到更为宁静的彼岸。正是:“不悲镜里容颜老,且喜心中领域宽”、“有唱有吟空万念,无忧无虑乐长春”。

  二目远眺。这里所说的二目远眺,具有高瞻远瞩之意。时下,“近视眼”颇多,急功近利者大有人在,应予矫正。人生在世充满矛盾,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化解矛盾,确实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切忌势利眼,目光短浅,见小利而忘大义。能高瞻远瞩,坚定理想信念,顺应自然,则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三餐有节。“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上了年纪,可能要四餐五餐,以多餐少食为佳。不偏食,有节制,有规律,对身体有利。饱一餐、饥一顿,最容易伤胃。根据膳食科学报道:我国四大主粮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单一食用,其吸收利用率仅占51%-70%,而混合吃,可达80%-90%以上。玉米还有降低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常食花生、豆类,可使气血化生有源,气充血旺,心身健壮。食五谷杂粮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所以要想延年益寿,须五谷皆食,宜清淡,不偏食。

  四季不懒。保健三字经说:“常运动,勤思考,既强身,又健脑。多动手,精神好……”

  张老说,结合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坚持持久,定能防老。四季不懒,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此既可保持我们祖先的勤劳美德,又能焕发青春。

  生物化学教授郑集先生谈养生

  文/普权

  郑集教授1900年5月生于四川。曾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学、营养学和衰老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生物化学界的一代巨匠,抗衰老研究的领头人。

  为了研究科学,他熟悉了英、德、法、俄等国文字,74岁又学日文,90岁始学朝文。仅在80-90岁10年中发表的各种科学论文和科普文章就达72篇,出版专著7种,包括他的名著《衰老与抗衰老》。在年近百岁时,他还主持修订了高等学校教材《普通生物化学》。他年过百岁,依然思想敏捷,身体硬朗,还在编写《中国生物化学史》。

  郑教授之所以能既寿且健,自是有一套独特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营养方面:他重视营养合理,荤素杂食,素食为主。多吃蔬菜,不吃动物油脂和肥肉,只吃植物油,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和过辣、过咸、过甜食物,进餐定时,每餐只吃八九分饱,细嚼慢咽。饮食以“三低(低脂肪、低热量、低糖分)、二足(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和易消化”为原则。他说:“饮食能给人体‘加油’,是保持机体灵活和健康的重要条件,故不可忽视。我主张,老人的饮食应有充分的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我的饮食安排是:早餐基本上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两片面包。中晚餐则一荤两素,以素为主,常吃豆类及杂粮,上下午各饮开水两杯。除了经常吃些水果外,每天还要服些维生素片,具体服法是:每日两次,每次用维生素A一万单位1粒;维生素B1,10毫克,1-2片;维生素B2,5毫克,1片;维生素C,100毫克,3片;维生素E,100毫克,1片。我不主张多服补品,而且对当前各种各样的‘营养液’持保留态度,我认为许多‘补品’是为赚钱而在骗人的。”

  在嗜好和爱好方面:他不嗜烟酒,不赌牌,一切对身心有害的吃喝玩乐,坚决不沾染。他从小爱劳动至老不变,一切生活自理。经常做室内外卫生清洁工作、家具、房舍小的维修和庭院花木管理等。过去也间或去影院、剧院看戏,寒暑假参加一些学术活动。

  谈及生与死的关系时,郑老吟诵了他写的《生死辩》,诗中正是他抗衰老理论的总结。诗中写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2

  膏用小炷/[唐]孙思邈1 (1)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1(2)

  合/1(3)

  慈俭和静/[清]李庆远《自述》1(4)

  伤生/〔明〕王象晋1(5)

  至人/[汉]刘安1(6)

  虑祸/[南北朝]颜之推1(7)

  失和/(汉)苟悦1(8)

  修我灵气/〔唐〕司马承桢1(9)

  平正[春秋]管仲1(10)

  小劳之术/〔宋〕蒲处贯1(11)

  爽口物和快心事/[明朝]解缙1 (12)

  本刊专访

  恭喜健康/李登仙4(1)

  手巧,心才能够灵/顾玉东教授纵谈手和脑的关系/谭明5(1)

  寻找现代“记事珠”/唐希灿和他的发明/杨昆25(5)

  为地球未来操心的古道尔/杨素梅22(7)

  让美景在镜头中永恒/记汪宝树/邵传贤40(9)

  起点/汪宝树26(12)

  专家饮食金言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赵霖34(5)

  食不可无绿/赵霖51(6)

  “青菜豆腐保平安”文/赵霖37(7)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赵霖43(8)

  “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赵霖39(9)

  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 /赵霖52(10)

  “茶为万病之药”/赵霖55(11)

  男子不可百日无姜/赵霖48(12)

  女子不可百日无糖/赵霖49(12)

  名人与养生

  关幼波:淡泊荣辱善养身/崔普权7(1)

  尚长荣,越老越“贪玩”/崔普权8(2)

  洪昭光:自造一碗“养心汤”文/崔普权6(3)

  李滨生:多才多艺炼心境/崔普权8(4)

  “游侠”黎丁/夏达华9(4)

  周巍峙:戏称自己三有限/崔普权4(5)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长寿的真谛/阿荣4(6)

  马金凤,养生依靠三句话/崔普权5(6)

  高占祥:盘点养生“三字经”/杨末4(7)

  乌丙安,粗茶淡饭有规律/崔普权5(7)

  瞿弦和,夫唱妇随得心宽/崔普权8(8)

  文怀沙,自得其乐人长寿/崔普权4(9)

  方成:心舒自安常锻炼/崔普权16(11)

  杨少华,喜怒随缘笑平生/崔普权8(12)

  养生热点

  胎盘真的大补吗?/肖原8(1)

  王均瑶留下了什么-35亿元等于38岁/肖原4(2)

  “灵丹妙药”为什么都青睐绝症患者?/谭敦民6(2)

  风波过后说“无抗”/赵寒4(3)

  吃,我们还缺什么/鲁湾4(4)

  美容,一半是馅饼、一半是陷阱?/王志振6(4)

  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吗?/赵寒5(5)

  纳米服饰、化妆品究竟该不该用/赵寒6(6)

  患上膀胱癌,因为廿年前穿了一件衫/鲁湾6(7)

  蜂拥而上的各种体内排毒方法科学吗?/吕斌7(7)

  你吃的菜是转基因的吗?/鲁晓舒4(8)

  保健品的“陷阱”究竟有多深/谭敦民6(8)

  伤害猛于病/单山5(9)

  阳光维生素:真的预防癌吗?/张田勘6(9)

  《中国居民营养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告诉我们什么/谭敦民4(10)

  傅彪:肝癌四部曲的警示6(10)

  新世纪病因:幸福感淡化/鲁湾4(11)

  质疑:风靡美国的“生食革命”/谭敦民5(11)

  当心“过度医疗”算计你/孙淑芝7(11)

  转基因食品又起波澜/扬肃4(12)

  蔬菜排毒,健康肌肤为何风靡发达国家/谭敦民6(12)

  家庭医生

  老胃病也可以自疗/石太能9(1)

  春节需防八种病/陈根10(1)

  当你选择步行健身时/刘纪清11(1)

  按摩降压健脑十法/刘雪梅12(1)

  结石病的诱发原因/止敬13(1)

  解读神经衰弱/江远明14(1)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邱吉芬15(1)

  眨眼巧防干眼症/熊建华9(2)

  心力衰竭的假象/苏光路10(2)

  储存肌肉/王勉12(2)

  急性病夜间发作的应急办法/胡汉平13(2)

  一夜丹田手自摩/林中14(2)

  谨防大肠癌偷袭中青年/谷峰15(2)

  “血管体操“助健康/治铌16(2)

  治癌新"武器":放化疗增敏剂/杨昆8(3)

  突发冠心病怎么办?/琪东9(3)

  自身运动祛病情/周止敬10(3)

  防癌举措面面观/一枝12(3)

  当心代谢综合征暗算/ 孙淑芝14(3)

  防癌治癌新法种种/一枝20(4)

  足部保健不可忽视/钱星博22(4)

  老年人:体检要查哪些项/华明锋23(4)

  冬瓜的药用验方/乐而康24(4)

  跑步也讲姿态/谢良福25(4)

  上楼,你的膝关节疼吗?/唐玲光16(5)

  病患者应该牢记的忠告/苏光陆18(5)

  睡眠十忌/韩福林21(5)

  画钟测验老年性痴呆/陈文贵21(5)

  降压药不能经常换/方磊平22(5)

  如何增加保健用品的安全系数/蓝天云24(5)

  出游健康全提醒/丁海霞24(5)

  甲状腺亢进引起的腹痛/卓越25(6)

  情绪波动与皮肤病/王云祥27(6)

  痔疮的运动疗法/韦生28(6)

  酷暑降温妙法多/郭振东28(6)

  风湿病的冬病夏治良方/江雅文 28(6)

  白天饿痛,半夜痛醒是啥病?/邱吉芬 29(6)

  夏季用物易带来的疾病/黄治琼9(7)

  你会科学用枕吗/韦荣玉9(7)

  给老人检查应慎重/苏甘蓝10(8)

  生病是为了让你更健康/里程12(8)

  肛门瘙痒真尴尬/吕斌13(8)

  烦人痱子轻松防/黄乙14(8)

  水果妙治男性疾病/李宗谕15(8)

  去医院看病的学问/孙淑芝17(9)

  .老年皮肤瘙痒的中药方/晓红20(9)

  怎样防治脂肪肝/段振离21(9)

  教你对付“空调病”/卓然21(10)

  专家呼吁女性,警惕易癌变的妇科病/陈英云22(10)

  怎样分辨伪劣食品?/滨力23(10)

  不经意中摆脱神经衰弱/吕斌26(10)

  别把我们当成病/云鹏27(10)

  有氧运动为什么能防治癌症?/刘纪清10(11)

  鲜丝瓜治病验方/艾列奇11(11)

  生活时尚,文化养生/潘岳12(11)

  保暖――中风高发期内的第一要务/卓然15(11)

  精子杀手――芹菜/林芳珊20(12)

  痴呆成因及其预防/高洋21(12)

  挺起你的胸膛来/管村23(12)

  艾灸健身延寿的魅力/吴翠秀22(12)

  名医访谈

  尽揽人间春色捕捉精彩瞬间/蔡小荪养生经验/楼绍来16(1)

  乐天消解块垒愁/陈之才的养生经验/楼绍来15(3)

  汲取千家长 酿成百花蜜/记席德治的养生经验/楼绍来11(4)

  追求主客观的平衡和调/方宝华的养生经验文/楼绍来15(5)

  意守丹田性豁达,甘于淡泊获益多/楼绍来8(6)

  在动态平衡中养生/记钱伯文教授的养生实践/楼绍来18(7)

  意守丹田性豁达甘于淡泊获益多――唐溶先生的养生经验/楼绍来34(8)

  莫若素心伴月明/孟仲法的养生经验/楼绍来35(8)

  平平淡淡才是真岁岁年年保安康/朱南孙教授夫妇的养生经验/楼绍来22(9)

  糅合气功、导引、龟息而创新法/记奚九一的养生经验/楼绍来19(10)

  动静结合宗恬淡制怒节欲安五脏/秦亮甫的养生经验/楼绍来27(11)

  掌握规律顺自然,读书书法足自娱-----记徐蔚霖教授的养生经验/楼绍来18(12)

  食疗食养

  养生与“食不可无鱼” /王云祥19(1)

  搭配吃火锅 吃了不上火/石北20(1)

  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的醋疗方/武深秋21(1)

  乐在“煲”中/魏信德21(1)

  金老汉为何拜青山/石玉录23(1)

  状元蛋饺/王国华17(2)

  鲫鱼的食疗方/白达18(2)

  鸡的“零件”治病多/止敬19(2)

  吃醋,这种时髦未必适合你/吴国健20(2)

  饮用豆浆话利弊/王保卫21(2)

  喝汤治疗糖尿病/陈继英22(2)

  “吃掉”恼人的斑/郑永辉16(3)

  家厨眼中无废料/李平18(3)

  闲谈"绍兴老酒"/耿涛19(3)

  蜂蜜的分类和鉴别 /邓厚群20(3)

  饮食疗法 巧治咽炎/小龙14(4)

  糖尿病的药茶疗法/ 李乃新15(4)

  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要分清/郭瑞16(4)

  人类要期盼健康食物就要返回“石器时代”/文一7(5)

  中年人要把住“病从口入”关/孙淑芝8(5)

  豆腐白菜并不保平安/汪宝树10(5)

  香菜可治“百病”/山村12(5)

  吃维生素,不如吃蔬菜水果/卓然13(5)

  漫话牛蒡/鲁湾 9(6)

  男人需要这样补/彬慧 11(6)

  中年男性真的需要补肾吗?/书巧12(6)

  男女饮食与健康/王志振 14(6)

  五谷杂粮能治病/窦光宇 15(6)

  牛奶虽好,但不是人人都能喝/齐石16(6)

  国外糖尿病食疗新方/孙淑芝10(7)

  牛奶有营养买时要鉴别/李红英唐玲光12(7)

  多吃食物少吃食品/ 江艾14(7)

  买菜如买药/治琼14(7)

  男女最佳饮食/王志振15(7)

  吃出美丽和健康/丁海霞16(7)

  冷开水泡粗茶防血栓/李红业唐玲光16(8)

  中老年人预防脑中风的营养与饮食/孙淑芝18(8)

  科学喝奶20问/史春光 丁爽20(8)

  夏季药粥开胃健脾/晓红22(8)

  鸡肉鸡汤中的养生宜忌/止敬23(8)

  当美食邂逅地中海/潘岳8(9)

  中年人:悄无声息的骨质疏松/吕斌10(9)

  改改这些饮食习惯/陈思11(9)

  缺氟地区单纯补钙于骨骼无益/唐玲光12(9)

  金秋野菊入药来/陈志文14(9)

  维生素的忌口公告/云鹏14(9)

  秋季润燥养颜方/殷海昌9(10)

  糖尿病饮食没给我带来多少痛苦/孙淑芝10(10)

  艺术工作者,你近来"排毒"了吗/姚科12(10)

  食鸭食鹅保健康/周止敬14(10)

  饮食的约而精/倪合一16(10)

  “坚硬”的稀粥祛病健身/高志辉唐玲光17(11)

  花香可以治病/野马18(11)

  盐汤:早上如参汤,晚上似砒霜/方磊平19(11)

  豆腐饺子,美食养生的佳品/曹锡琴20(11)

  “老油条”是吃油条吃傻的吗?/单山9(12)

  预防早老性痴呆症怎样吃/孙淑芝10(12)

  土豆好吃疗效多/止敬12 (12)

  来自古籍中的延龄抗衰粥/王均容14(12)

  冬令进补,顺应自然/石太明13 (12)

  食疗谚语/姜作金15(12)

  心理导航

  婚外恋中的男女心思 /肖芸25(1)

  白领丽人,你心里阳光吗/柳君26(1)

  中国富人,感觉很累 /肖东27(1)

  父母是孩子心理疾患的制造者/梅娟22(2)

  都市白领心理五大怕/晓莉23(2)

  逃出"心魔"/文宇25(2)

  走出"寿命线"的阴影/姜一峰27(2)

  心理疏导帮助他摆脱了“窥阴”的窘境/周玉24(3)

  宽恕,开心的钥匙文/赵西岳26(3)

  擅于想象,身心健康文/宋劲宏27(3)

  得失之间须看透文/黄邦寨28(3)

  让理智穿过黑暗的隧道/止敬37(4)

  她为什么想掐死自己的孩子/苏甘蓝39(4)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关键/从敏41(4)

  中年男人,请把心放下/齐齐27(5)

  省身自知与内观疗法/宝树28(5)

  “情感短路”让美满婚姻出轨/仙子30(5)

  白领,你的心理需要解压/晓龙30(6)

  智商正常,为什么学习成绩不正常?/曲志文陈平24(7)

  宽容,何尝不是另一种动心的家教/高伟26(7)

  一块巧克力引出的两种非常心理/高伟25(8)

  心理专家为防止心理老化支着儿/陈英云26(8)

  运动、光照与营养,让人远离抑郁/汪宝树28(8)

  为自己制作一套“快乐”健心操/肖东30(8)

  远离不满,你便能拥抱阳光/祥旋26(9)

  一粒大号安眠药/黄宏27(9)

  “准老人”怎样排解心理困扰/吕莉28(9)

  都是压抑惹的祸/卓新31(9)

  抚慰心灵/甘梅容47(10)

  老年家庭的空巢危机/晓莉48(10)

  心理诊疗的“另类疗法”/肖东29(11)

  成功男人如何摆脱“心”之累/章睿齐30(11)

  爱,让人更健康长寿/章睿齐28(12)

  战胜自卑,走出孤独/江波30 (12)

  社会关系影响健康/齐石29 (12)

  百味人生

  血脉相连,我嫁给了姐姐的恩人/高晋29(1)

  大爱抵良医/关向东 鲍红宇42(2)

  女主持人,激情推出生命神话

  文/关向东41(3)

  残疾夫妻顽强拼搏,同日同获残奥会冠军/珂影29(4)

  透支生命:父亲是绝症女儿永远的血库/祥子等37(5)

  绝症的姐寻失主,生命在爱的回馈中点亮/高伟41(6)

  母亲是我生命的脊梁口述/张儒安44(7)

  “午夜天使”情动西安城/安拉52(11)

  好人丛飞令人落泪/鲁晓纾52 (12)

  美容苑

  美发店:十大美丽谎言/丁海霞35(1)

  冬季护肤有诀窍/黄治琼40(2)

  “告别”脸上的皱纹/远明41(2)

  柠檬美容方法种种/王容兰48(3)

  情爱与哭泣--意想不到的美容妙法文/黄治琼50(3)

  “三多两少”皮肤好/王容兰27(4)

  敏感肌肤知多少?/高洋28(4)

  岁月无痕靠内养/晓莉49(5)

  拙健美莫如巧饮食/王云祥50(5)

  怎样在炎热夏季护卫美白皮肤/丁海霞34(6)

  女性穿着艺术谈/黄治琼36(6)

  肉毒素美容,真的可以使70岁变30岁?/杨昆30(7)

  有多少美可以重来/吕莉36(8)

  腿部健美秘诀/黄治琼38(8)

  巧施“摩”法改善容颜/王容兰28(10)

  花粥养颜女人如花/容茂生30(10)

  美颜抗皱妙方多/林芳珊29(10)

  香水:都市一族的化妆爱宠/黄治铌36(11)

  食鱼与美容/王云祥37(11)

  皮肤生理时钟与养颜护肤/王容兰46 (12)

  色彩诊断重塑你的美丽/黄治妮45 (12)

  养生论坛

  中老年人如何改善记忆/汪宝树36(1)

  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滨力38(1)

  由冰心的年龄账想到的/毕春峰40(1)

  祛除疼痛维护健康/汪宝树34(2)

  中老年再婚,你是否心跳?/吕岩萍36(2)

  追求美白贵在接近自然/张田勘38(2)

  先天不足后天补,后天不足自己苦/苏杨34(3)

  适应毒物的进化文/张田勘37(3)

  令人瞩目的“平衡健康”新理论文/谭珊珊39(3)

  男人滋补面对的诱惑/田勘34(4)

  吃也要因人而异/吕志远36(4)

  步步为营抗衰老文/王武中52(5)

  很多病是治出来的/单山 37(6)

  老年人与时尚/汪宝树54(7)

  激素与癌症的是是非非/张田勘40(8)

  质真素朴度休闲/汪宝树34(9)

  入秋“养身”莫伤身/段军36(9)

  “短板”论/鲁湾38(9)

  聪明过度伤身心/汪宝树38(10)

  “健康管理”人人需要/孙淑芝41(10)

  陈昭妃博士谈养生保健误区/于滨力38(11)

  人生何时宜养生/单山40(11)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吗?/鲁湾34 (12)

  怎样平安渡过关键时段/滨力35(12)

  二人世界

  隔三岔五坏一回/陋岩41(1)

  我为妻子生日做饭/德荣

  巧帮妻子度更年文/黄亦兵29(3)

  给性爱做秀文/肖芸30(3)

  妻子可以帮助丈夫创造富于魅力的爱/桂子50(4)

  注重你的婚内“性美”/晓莉52(4)

  性生活八个误区文/贤惠47(5)

  重拾婚前的浪漫/江南52(7)

  如何强化夫妻感情/吕莉53(7)

  不要让爱烧伤了彼此/晨风56(8)

  英雄暮年难无悔/谭敦民46(9)

  不说婚姻的“坏话”/晓莉45(9)

  经典性爱为何不能坚持到底/吕莉36(10)

  爸妈的爱情挺深奥/苁蓉37(10)

  我和下岗妻/冰子42(12)

  五招战胜性疲劳/小岚44(12)

  海外养生

  饮食――大脑健康的护身符/李皖生43(1)

  冥想――保健新方法/钟玉和42(1)

  国外糖尿病研究新成果/孙淑芝45(2)

  改善记忆有新招/钟正和46(2)

  威特利饮食法文/苏光陆46(3)

  撒丁岛缘何多百岁寿星?/汪宝树44(3)

  多食用水果远离白血病/李皖生46(3)

  日本大宜味村人为什么长寿?/汪宝树46(4)

  美国健康新理念/李皖生48(4)

  友谊使身体更健康/林晓文40(5)

  我这样成功减肥/李皖生41(5)

  桑拿王国的“桑拿/陈淀国42(5)

  美国不发薪的老年工厂/邹静43(5)

  高蛋白的导弹食品/孙淑芝 46(6)

  厄瓜多尔的长寿谷解密/汪宝树47(6)

  多饮酸奶,可除脂肪/李皖生50(6)

  患心血管疾病需要哪些营养补充剂

  /李延斌34(7)

  英国人的“健康新食谱”/杨末35(7)

  调整饮食,降低肾结石发病率译/李皖生36(7)

  揭开美容长寿之谜――冰岛纪行/逸博46(8)

  荷兰老人的健身方式/邹静47(8)

  世界流行的食疗方法/钟正和48(8)

  女性裸睡有益健康译/文易54(9)

  摄入抗氧化食物降低中风后遗症

  译/李皖生50(10)

  让心脏更健康译/清玉51(10)

  13种减肥秘诀/清玉46(11)

  自测健康10招/李皖生36(12)

  养生随笔

  感悟忘却/甘章成44(1)

  问候心情/黄宏44(1)

  不生气所以快乐/凡夫唐30(2)

  夕阳浪漫也欢乐/黄树海31(2)

  笑能医百病文/蒋光宇54(3)

  从富豪早逝感言“有求无执”/李隆汉55(3)

  保持25英镑的心态/蒋光宇 56(5)

  人生本无标准答案 /阙巧辉57(5)

  生活简单寿自长/赵化南56(6)

  心往好处想/关邑48(7)

  心态决定心境/蒋光宇49(7)

  学会倾泄/赵西岳44(8)

  咏钱养生/甘章成45(8)

  烂皮鞋咋变成了牛奶?/肖原55(10)

  夕阳金辉颂老年/宝树56(10)

  刀生锈与人莫闲/赵西岳34(11)

  哄哄自己/张庆和35(11)

  甜甜蜜蜜不算福/张庆和39(12)

  享受静默/关向东38(12)

  养生药房

  你需要额外的维生素吗/沙沙45(1)

  中药保健强身抗老/万春龙28(2)

  盲目用药害处多/倪合一29(2)

  喝中药不再痛“苦”/万春龙43(4)

  科学服药疗效高/梦娜43(4)

  你服药的方法正确吗?/懒猫53(6)

  开药前,你应该告诉医生什么?/王刚菊54(6)

  老年人用药务必做到小剂量/魏开敏56(7)

  千万别同我一起入口/云鹏52(8)

  感冒药又“感冒”了/刘明55(9)

  养生文萃

  青山不老/梁衡46(1)

  富未必幸福,穷未必不乐 /[墨西哥] 理查德?恩斯贝格尔47(1)

  耗费生命/佚名53(2)

  读书与养身/徐宗文52(2)

  盘点快乐/崔鹤同53(2)

  人生没有意义/毕淑敏26(4)

  幸福的篮子――(俄国)沃兹涅先斯卡娅54(8)

  为你的生命减肥/叶新55(8)

  永别的艺术/毕淑敏42(9)

  懒人主义我懒我快乐/向明43(9)

  快乐是一种选择/[美]阿戴尔?拉腊44(9)

  节令是一种命令/毕淑敏44(11)

  本性的回归/[德]叔本华43(11)

  幸福是一块黑面包/马国福43(11)

  感恩苦难/玉芳42(11)

  从50岁开始起跑/江雪50(12)

  人生风湿症/陶杰51(12)

  养生一得

  我的理想降压法/卞连举48(1)

  健身四法,受益八年/宋增明55(2)

  快乐的“秘诀”/刘英56(2)

  科学养生度耄耋/吴连芹57(2)

  坚持晨练好处多多/毕春峰53(5)

  步行治心病/熊正54(5)

  甩手治好肩周炎/段源54(5)

  按摩耳背治疗高血压/王敏慧55(5)

  打摩加练功活得很轻松/张海清55(5)

  肩周炎的自我疗法/岩平 57(6)

  串胡同缓解心绞痛/王冲 57(6)

  杂揉百家健肾功/齐石40(7)

  按摩合谷治好气管炎/段源39(7)

  清廉与长寿/文文42(7)

  小秘方防眼老/任建41(7)

  自悟自创“晨起操”/柳如是38(7)

  痔疮这样治/孙鸿宾43(7)

  用黄连素控制住我的糖尿病/唐玲光49(8)

  常到乡村转转/吴殿根50(8)

  百岁健身步行操/毕春风54(10)

  俭式养生/知言48(11)

  药物依赖曾让我远离健康/璎珞50(11)

  我的自然保健四字诀/张勇强51(11)

  我的养生健脑法/郝长福57(12)

  情感花园

  失婚女人七大必修课/晓莉50(1)

  网络情爱终成空/白梅50(2)

  轮椅情深/黄斌49(2)

  老夫少妻亦有情/赵寒55(4)

  亲的私房钱/阿冰48(5)

  记忆中的微笑/马文博21(7)

  中年网恋亦真亦幻/刘薇43(10)

  寿星谱阳光老人,健康有道/吕岩萍52(1)

  “千金难买老来瘦”/朱亚夫王明洪58(2)

  养生红绿灯

  不能食用的食物/宋光华54(1)

  高血压治疗的六大误区 /华木兰55(1)

  警惕披着健康外衣的杀手――运动猝死/江波56(1)

  大量服用维生素不安全/张桂宝57(1)

  警惕一个日趋增加的污染源――电子雾/谭敦民17(6)

  用电脑,小心“青光眼”/张玉春 19(6)

  超声波到底对胎儿有害还是没害?/张田勘21(6)

  美丽却有损健康的细节/桂同勋23(6)

  用电脑,小心腕管病/张玉春28(7)

  说谎有损健康/止敬27(7)

  夏季午睡五注意/阿均27(7)

  用电脑,用成“丑八怪”/张玉春28(8)

  不让慢性病人发生悲剧/孙淑芝

  可别小看淋巴结/刘明49(10)

  可怕的隐形杀手/刘明24(11)

  用电脑,用出“依赖症”/张玉春26(11)

  干洗衣服不能立即穿/张田勘40(12)

  编读往来

  刷走疾病谢“养生”/王凤华57(8)

  体验蔬菜汤/程继安57(10)

  粗茶及相关问题答疑/唐玲光等56(11)

  努力,让我们继续/本刊编辑部57(11)

  养生书斋

  朱载和他的《十不足》/鲁湾47(2)

  颜之推的养生思想初探/沈尔安48(2)

  万全养生的整体论思维和实践――读《万氏家传养生四要》/齐石45(5)

  任我逍遥度百春--读《寿世保元》中的养生诗/韦公远46(5)

  心理治疗的嚆矢――读《七发》/鲁湾24(8)

  修炼成仙――魏伯阳和他的《周易参同契》/齐石52(9)

  养生趣谈

  多事之秋/温长路34(10)

  吃饭先号脉/温长路41(11)

  死而复生奇事多/温长路41(12)

  走出误区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误区/吕莉51(3)

  水,到底喝多少好/齐石42(10)

  营养专家侃吃

  吃鱼与骨鲠/白忠懋53(3)

  杂说“莜麦”/白忠懋44(5)

  四季养生

  春天,如何防病文/江继业56(3)

  春夏正是养阳时文/王云57(3)

  入夏养生先“养心”/张冰隅39(8)

  秋季养生"乐观"为要/张冰隅17(10)

  养生夜话

  人到底可活多少岁?/肖原60(3)

  活着需要证据吗?/肖原60(4)

  生命能值多少钱?/肖原60(5)

  食物还能添加什么?/肖原 60 (6)

  养生究竟听谁的?/肖原60(7)

  红尘究竟能不能看破?/肖原60(8)

  大病之后话养生

  中风十七年 缘何很健旺/吕志雄54(4)

  风雨十载斗癌魔/赵忠华55(6)

  保持良好心态欢乐笑对人生/李士正46(7)

  魏大夫信箱

  乙型肝炎可以通过共同进餐传染吗?18(4)

  如何预防乙型肝炎19(4)

  乙型肝炎能治吗?35(5)

  乙肝会通过体传染吗?36(5)

  什么是“大三阳”和“小三阳”39(6)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应该何时治疗?50(7)

  慢性乙肝患者为什么要定期进行复查?42(8)

  慢性乙肝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饮食应注意些什么?24(9)

  警惕肠道传染病的危害/46(10)

  关于丙型肝炎/21(11)

  虚假广告不可信/魏今波24(12)

  我的养生经

  笑对人生/江南尘12(4)

  养生百家

  吾将上下而求索/鲁湾34(1)

  长寿新说/卓然54(2)

  养生信息需要筛选/鲁湾23(3)

  吃了致癌物就会得癌症吗?/谭敦民21(3)

  “人死观”种种/鲁湾8(10)

  数字养生

  需要知道的数字等45(6)

  应该知道的数字57(7)

  名医讲座

  防癌与识癌/张健51(8)

  知识苑

  您掌握自己的“生命波峰”了吗/王云祥56(9)

  献血,人体健康的标志/止敬57(9)

  养生园

  最轻体重是多少等 45(11)

  本刊活动

  “启梦透气健康睡枕”有奖知识问答60(11)

  养生者说

  养生保健的诀窍――和谐/张冰隅15(9)

  也谈“生命在于运动”/张冰隅8(11)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3

  关键词:明代;香药;饮食风尚;社会阶层;奢靡观念

  DOI: 10.16758/ki.1004-9371.2016.04.009

  有明一代,在海洋为纽带的连接下,东南亚香药通过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民间贸易及西人中转等途径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加之商品经济的繁荣,长期以来,贵为奢侈品的香药不再是富贵阶层的专利。它们逐渐跳脱出原有的身份局限,从最初宗教祭祀的供养圣品、达官显贵享用的奢靡物品、文人雅士品评的清雅之物,转变成普通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治病疗疾之良药、饮食调味之原料,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明人的健康、饮食观念。然而,关于香药对明人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问题,学术界鲜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香药贸易与明人日常生活关系的笼统探讨上。1此外,关于明代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较少涉及对香药的考察。2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日常生活史为研究视角,以香药为切入点,以食谱、日用类书为核心资料,初步呈现这一历史场景,并藉以探讨以香药为代表的舶来品在明人日常饮食领域的运用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新饮食风尚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传播与流变,从而揭示明中叶前后中国奢靡之风的兴起之源。

  ~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明清香药贸易研究”(项目批号:15LSC003)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海洋文明史研究”(项目批号:09JZD0015)成果。

  1 参见张维屏:《满室生香:东南亚输入之香品与明代士人的生活文化》,《政大史粹》,2003年第5期;李曰强:《胡椒贸易与明代日常生活》,《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黄瑞珍:《香料与明代社会生活》,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陈冠岑:《香烟妙赏:图像中的明人用香生活》,台湾逢甲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参见S田y:『中国食物史の研究, |京:八坂房,1978年;K. C. Chang,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伊永文:《明清饮食研究》,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刘志琴:《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史学集刊》,1999年第4期;董萍:《论明人饮食文化思想的转变》,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侯波:《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陈秀芬:《养生与修身――晚明文人的身体书写与摄生技术》,台北:稻香出版社,2009年;Yue, Isaac and Tang, Siufu eds., Scribes of Gastronomy: Representations of Food and Drink in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一、中国史籍中“香药”的书写

  香药作为一个本草学概念,既是历史上舶来品的重要代名词,又是商品流转、海洋贸易与社会生活相互交织的集中体现,其含义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说文解字》曰:“香,芳也”,1“药,治病草”,2香药,即为具有芳香气味能够治病的植物。近代所编的《辞海》及当代的各类汉语字典基本沿袭了《说文解字》对“香”、“药”二字的解释。事实上,中国历代典籍中所记录的“香药”,在不同时期存在相应的流变,且内涵和外延与上述解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据笔者所见,“香药”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该书对香药并无过多介绍,只是在论述交趾地区的赋税时提到,“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3此处,香药与象牙、犀角并列,成为珍奇异物、名贵物品的代表之一,且在三国时期已从南海诸地传入中国。此后,由晋至隋的近三百年间,“香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多出

  现在佛教经典中,其不仅充当医病疗疾的药物,还被赋予一定的神秘色彩,成为宗教洁净观念的象征。自唐以后,“香药”在世俗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开始逐渐超越宗教典籍,无论是官修正史、地方志书,抑或是文人笔记、日用类书,都不乏香药的身影。同时,香药的意涵也较之前代更为丰富,且每一时期强调的侧重点皆有所不同。

  唐代史籍中的“香药”包括本土所产和域外进口两类,且多与佛教相关。4如杜甫在《槐叶冷淘》一诗中所提到的香药即为本土药物的合称,“元日,以香药入锦囊中,渍酒而饮,曰屠苏酒,可辟瘟气。”5此处使用香药配制而成的屠苏酒早在东晋时期即已出现,具有避瘟祛秽之功效,其主要配料为本土所产的“大黄五分,川椒五分,术、桂各三分,桔梗四分,乌头一分,拔楔二分”。 6此外,在诸多情况下,香药亦指代域外所出香品。如《蛮书》曰:“昆仑国,正北去蛮界西洱河八十一日程。出象及青木香、旃檀香、紫檀香、槟榔、琉璃、水精、蠡坯等诸香药、珍宝、犀牛等。”7此处的香药显然指的是昆仑国所产的青木、旃檀及紫檀诸香。

  宋元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香药成为舶来品的代名词,在很多时候特指从南海诸国进口的沉香、乳香、檀香、丁香、没药等香货。8

  据统计,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周去非《岭外代答》的《香门》卷、叶庭的《南蕃香录》及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所记香品多达四十余种,皆为通过海路输入中国的域外香药。9

  宋代香文化研究专著《陈氏香谱》一书系统记载了“凝合诸香”的调配制作方法,域外香药和本土药草得以完美结合,其中“香药”目中的“丁沉煎圆”和“木香饼子”即是很好的例证,10丁香、檀香等进口香药和甘草、肉桂等国产药草相混合,组成新的医疗保健品。“香药”一词由此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仅指单味的香品和药材,亦是各类合香的总称。此外,在一些文献中,沉香、乳香、丁香、阿魏等香、药品并非被称为“香药”,而是被分类划之。如(大德)《南海志》的“物产”卷将沉香、速香、黄熟香、降香、檀香等具有较强芳香气味的香药归入“香货”类,而将脑子、阿魏、没药、胡椒、豆蔻等药用功能较为明显的香药归入“药物”类。1

  明清时期,沉香、乳香、檀香、没药、胡椒等香药不再被冠以“香药”总称的情况更为明显,它们更多时候是以各自具体的名称出现,“香药”作为专有名词的出现频率逐渐降低,然而其所包含的香品及药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有增无减。从现存史籍来看,明代香药的书写与前代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香药特性的记载更为详细准确。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多元。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2至宋代,《本草图经》、《本草衍义》等本草类书籍的作者皆已认识到“乳香为熏陆耳”,3然而唐慎微所撰《证类本草》依旧将乳香和熏陆香析为两条记载。4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本草书籍对其他香药的记载亦存在不当之处,如《本草图经》中将本不属于同类的沉香、熏陆香、苏合香、檀香、木香、丁香等香药皆归于“沉香”条下,5这一编排体例显然不甚恰当。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胡椒、豆蔻、苏木等香药特性的记录,在总结前代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新发现,从释名、集解(即生物学特性)、主治、发明、附方五个方面对每种香药的特性逐一进行了详细介绍。除《本草纲目》、《证治准绳》、《赤水玄珠》等医药书籍外,《便民图纂》、《遵生八笺》、《竹屿山房杂部》等日用类书中关于香药的记录也颇为详细准确。可见,唐宋之际,大部分香药品种虽已被医家、文人所知晓,但时人对其特性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就连最为基本的香药名称亦存在颇多争议,作为知识阶层的医家、文人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对香药的陌生更是可见一斑。至元明时期,尤其明中叶以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日渐被时人所熟悉,且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其二,香药应用的书写更为广泛多元。明初以来,随着香药进口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以及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首先,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有明一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例如,《瀛涯胜览》、《西洋朝贡典录》、《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如何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次,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由元至明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逐步转向美食调味。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1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其三,香药消费人群日益扩大。明代以前,作为舶来品的香药虽颇受欢迎,但因输入量少,价格昂贵,长期以来只能作为奢侈品被社会上层所独享。明初以来,在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民间海外贸易及西人中转等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保证了香药在中国市场的供需稳定,且使这一舶来品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宋元时期,香药应用于饮食的记载逐渐增多,日常生活用书《饮膳正要》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仅胡椒一种香药作为饮食调味品的记载就分别多达三四十条,然而,其使用人群仅局限于皇宫贵族及达官显贵之家。从两书的撰写者和书写内容来看,《饮膳正要》为元代御医忽思慧撰写的营养学专著,其适应人群为皇帝及其子女、妃嫔等;《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介绍的亦是历代名贤的居家日用事宜,而非普通寻常百姓。从饮食配方来看,使用香药作为调味品的主料基本为鹿、牛、羊、鸡等肉类及各种鱼类,而鱼、肉等荤食在当时是普通平民所无力消费的。而记载香药应用于饮食的明代书籍则多为面对普通百姓的日用类书,此外,福建、广东等沿海方志中,香药出现的频率亦相当高。因此,仅从书籍的类型及适度人群来看,明代的普通平民已开始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中。其次,史籍中大量出现运用香药描绘其他事物特性的表达,其中“胡椒”的运用最为普遍,“似胡椒”、“如胡椒”等词频频出现。例如,“阿勃参香,出拂林国,皮色青白,叶细两两相对,花似蔓青,正黄,子如胡椒,赤色。”2《农政全书》卷三十《树艺》在描述葡萄大小时曰:“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3《致富奇书》在介绍梧桐特性时曰:“梧桐:二三月畦种,如种葵法,稍长移栽皆阴处地,喜实不喜浮,子生于叶,大如胡椒。”4如果说用胡椒来描述我们不甚熟悉的阿勃参香和西域葡萄,仅能说明人们对胡椒的熟悉程度高于这些稀有物种,那么用胡椒作为形容在南北各地皆有种植的梧桐树所结果实大小的专业词汇,则足以体现明人对胡椒的熟悉程度之高。此外,明代的医书常用胡椒来形容制作药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等,再次说明了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二、香药与明代日常饮食

  香药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在饮食领域的运用很长一段时期内未能得到有效彰显。明中叶以后,胡椒、苏木、丁香、檀香、豆蔻等香药作为调味品迅速充斥日常饮食,尤以胡椒应用最为广泛。其不仅是烹饪食物的重要作料,而且经常用于腌制肉脯、果干,调制美酒、汤水,身影几乎遍布日常饮食的各个领域。

  烹制荤食。胡椒能“杀一切鱼、肉、鳖、蕈毒”,5因此明人在烹饪这类食物时,必添加之。《竹屿山房杂部》记载的制作鱼、虾、蟹、贝等各类海鲜及鸡、鸭、牛、羊等肉类食物的烹调方法中,胡椒皆是重要作料。兹随机选取几份菜谱列举如下:

  烹蚶:先作沸汤,入酱、油、胡椒调和,涤蚶投下,不停手调旋之可拆,遂起,则肉鲜满,和宜潭笋。

  江河池湖所产青鱼、鲢鱼蒸二制:一用全鱼刀寸界之内外牛酱、缩砂仁、胡椒、花椒、葱皆遍甑蒸熟,宜去骨存肉,苴压为糕。一用酱、胡椒、花椒、缩砂仁、葱沃全鱼以新瓦砾藉锅置鱼于上,浇以油,常注以酒,俟熟,俱宜蒜醋。

  辣炒鸡:用鸡斫为轩,投熟锅中,炒改色,水烹熟,以酱、胡椒、花椒、葱白调和,全体烹熟调和。

  牛饼子:用肥者碎切机音几,上报斫细为醢,和胡椒、花椒、酱拧白酒成丸饼,沸汤中烹熟,浮先起,以胡椒、花椒、酱、油、醋、葱调汁,浇瀹之。1

  从烹调方法看,四道菜的制作过程十分简单,皆具家常菜之特性;从添加的作料看,胡椒与油、盐、酱、醋、葱的身份并列,成为厨房必备;从菜色种类看,胡椒广泛应用于海鲜、淡水鱼、家禽、家畜的烹饪,其使用地域从沿海至内地。综合上述信息可见,跨海来华的胡椒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烹调荤食的不可或缺之物。

  烹调素食。胡椒味辛辣,在一些素食的制作中常常使用。如《遵生八笺》和《野蔌品》中都提到的芙蓉花的制作,“芙蓉花,采花去心蒂,滚汤泡一二次,同豆腐,少加胡椒,红白可爱。”2蔬菜的经典做法“油酱炒三十五制”,3胡椒为其必备调料。例如:“天花菜,先熬油熟,加水同入d之,用酱、醋;有先熬油,加酱、醋、水再熬,始入之。皆以葱白、胡椒、花椒、松仁油或杏仁油少许调和,俱可,和诸鲜菜视所宜。”山药、茭白、芦笋、萝卜、冬瓜、丝瓜等皆仿此法。4明代以前,胡椒、豆蔻等香药在烹饪菜肴方面仅限于“胡盘肉食”,5及至明代,胡椒在饮食领域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荤食,山药、萝卜、丝瓜等常见蔬菜在烹制已开始添加胡椒。可见,香药在素食领域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时人的饮食口味,而且使社会下层使用香药烹制菜肴成为可能。

  腌制食物。为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并使其味道更为多元,明人开始习惯使用胡椒、豆蔻等香药腌制食物,尤其明中叶以后,记载此类食谱的著作逐渐增多,而香药用于腌制食物的记录在宋元时期的日用类书及饮膳类书籍中则极少出现。如著名的“法制鲫鱼”,“用鱼治洁布牛令干,每斤红曲e一两炒,盐二两,胡椒、川椒、地椒、莳萝e各一钱,和匀,实鱼腹令满,余者一重鱼,一重料物,置于新瓶内泥封之。十二月造,正月十五后取出,番转以腊酒渍满,至三四月熟,留数年不馁。”6此外,豆蔻等香药还可用于蔬菜的腌制,如“折齑,一用芥菜a心洗,日晒干,入器,熬香油、醋、酱、缩砂仁、红豆蔻、莳萝末浇菜上e一番,倾汁入锅,再熬,再倾二三次,半日已熟”。7无论是鲫鱼,还是芥菜,其腌制方法皆较为简单,且原料容易获取,普通家庭很容易便能做到。

  制作果脯。明中叶以后,由于饮食消费奢侈风尚的盛行,带动了饮食精致化的消费需求,各类果品开始被加入不同香药,制作成风味独特的果脯。如“芭蕉脯,蕉根有两种,一种粘者为糯蕉,可食。取作手大片,灰汁煮令熟,去灰汁,又以清水煮,易水令灰味尽,取压干,乃以盐、酱、芜荑、椒、干姜、熟油、胡椒等杂物研,乓涣剿蕹觯焙干,略令软,食之全类肥肉之味”;8“衣梅,用赤砂糖一斤,为率釜中,再熬,乘热和,新薄荷叶丝八两、鲜姜丝四两,日中暴干,置臼中捣和丸之。有脱杨梅肉杂于内,今加白豆蔻一两,白檀香二两末,片脑一钱e,白砂糖为珍糖,再熬,后仿此。”9芭蕉、梅子等水果加入胡椒、豆蔻、白檀等香药制作成果脯,不仅间接延长了水果的保存期限,而且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时人的饮食。

  调配物料。胡椒、白檀等香药不仅可以在烹饪、腌制食物时,作为单味作料加入食物中,还可与茴香、干姜等多味作料一起调配成方便快捷的调料包。最为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素食中物料法:莳萝、茴香、川椒、胡椒、干姜(泡)、甘草、马芹、杏仁各等分,加榧子肉一倍共为末,水浸,蒸饼为丸如弹子大,用时汤化开。

  省力物料法:马芹、胡椒、茴香、干姜(泡)、官桂、花椒各等分为末,滴水为丸,如弹子大,每用调和捻破,即入锅内,出外尤便。

  一了百当:甜酱一斤半,腊糟一斤,麻油七两,盐十两,川椒、马芹、茴香、胡椒、杏仁、良姜、官桂等分为末,先以油就锅内熬香,将料末同糟酱炒熟入器收贮,遇修馔随意挑用,料足味全,甚便行厨。

  大料物法:官桂、良姜、荜拨、草豆蔻、陈皮、缩砂仁、八角、茴香各一两,川椒二两,杏仁五两,甘草一两半,白檀香半两,共为末用,如带出路以水浸,蒸饼丸如弹子大,用时旋以汤化开。1

  上述四种物料皆可称之为“省力物料”,它们不仅是居家烹饪的好帮手,而且便于携带,适合外出使用,且保存期限较长,类似于我们今天厨房常用的“十三香”和方便面中的“调味包”。这些便捷物料的使用,大大简化了做菜程序,其味道不但丝毫未减,而且由于多味物料的混合而更加美味,故大受时人欢迎。

  酿制美酒。早在东晋张华的《博物志》中已有“胡椒酒方”的记载,2至宋元时期更是出现了木香酒、片脑酒、白豆蔻酒、苏合香丸酒等种类丰富的香药酒,然而这些香药酒虽用“酒”命名,却以治病疗疾及调理身体为主要目的,并非日常的饮用酒。明代以后,利用木香、沉香、檀香、丁香、胡椒等香药酿造美酒、制作酒曲的方子逐渐增多。如时人常饮的“羊羔酒”、3“蜜酒”、4“鸡鸣酒”5皆加入木香、胡椒、片脑、丁香等不同香药酿制而成,且“蜜酒”的酿制即有三种不同的方子。除酿造美酒外,胡椒、木香、丁香、沉香、檀香、豆蔻等香药还是制作酒曲不可或缺的原料,如著名的“大禧白酒曲方”6在以面粉、糯米粉、甜瓜为主料的基础上,加入木香、沉香、檀香、丁香、甘草、砂仁、藿香、槐花、白芷、零苓香、白术、白莲花等多味物料,共同酿制而成;“朱翼中瑶泉曲”7则以白面、糯米粉为主料,加人参、官桂、茯苓、豆蔻、白术、胡椒、白芷、川芎、丁香、桂花、南星、榔、防风、附子一同酿造。明代常见的一些酿酒法及酒曲方,有些在宋元史籍中已经出现,如载于《多能鄙事》和《竹屿山房杂部》的“鸡鸣酒方”在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巳集《曲酒类》中已经出现,明代盛行的“瑶泉曲方”最早见于宋代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然而这些酿酒方在宋元时期应用较为有限,真正受到重视是明中叶以后的事。明中叶后,奢靡之风盛行,人们对饮食也愈来愈讲究,宋元、明初时所撰的大量日用类书纷纷重新刊刻出版,书中所载的诸多食谱、酒方开始真正得以普及。

  调制汤水。明清时期饮用香药汤水的风气十分盛行,日用类书中出现了诸多调制香药汤水的配方,如《竹屿山房杂部》全书二十二卷中就有两卷单独介绍各类汤水,且其中所记载的大部分汤水配方都需加入豆蔻、丁香、沉香、檀香、片脑等不同香药。时人经常饮用的汤水有:水晶糖霜和片脑一同熬制的“无尘汤”;8白砂糖、藿香、甘松、生姜、麝香、白檀一同加水调制的“香糖渴水”;9黄梅、甘草、檀香、姜丝、青椒共同酿造的“黄梅汤”,10等等。这些汤水不仅味道甜美可口,而且片脑、檀香、甘草等有益于身体健康药材的加入,使其又具保健功效。此外,沉香熟水、丁香熟水、豆蔻熟水、檀香汤、胡椒汤等以各类香药命名的汤水亦十分常见,且多出现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遵生八笺》、《竹屿山房杂部》等日用类书的饮食或养生条目下,足见时人已不再将这些汤水视为药物,而多将其作为保健的日常饮品。加之其制作方法简单快捷,通常只需将香药投入沸汤中,入瓶密闭,随时取用,时人多饮之。

  制作香茶。明清时期由于人们对饮食追求的日益精致化,对茶叶的制作颇为讲究,每种茶叶是否加入香药,加入何种香药都有严格规定。如“藏茶宜m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1此段文字虽是介绍茶的特性,但茶畏香药的描述,已间接说明了香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应用之频繁。藏茶虽畏香药,制作或冲泡时严禁加入,但其却是制作龙麝香茶、香茶饼子不可或缺的原料,著名的“经进龙麝香茶”即以白檀末、白豆蔻、沉香、片脑等配料,加入上等茶叶烘焙而成;2利于保存且方便携带的“香茶饼子”,亦是以白豆蔻仁、荜澄茄、沉香、片脑、白檀等多味香药,加入孩儿茶中制作而成。3从制作方法上看,“经进龙麝香茶”和“香茶饼子”的制作流程颇为复杂,且对每种香药的数量及炮制都有严格要求。然而,并不是所有香茶的制作工艺都如此复杂,如“脑子茶”的制作,只需将“好茶研细,薄纸包,梅花片脑一钱许于茶末内埋之,经宿汤点”即可;4“法制芽茶”只需“芽茶二两一钱作母,豆蔻一钱,麝香一分,片脑一分半,檀香一钱细末,入甘草内缠之”便可。5从上述各类加入香药的茶品配方及制作流程可见,既有焙制精良的龙麝香茶,亦有方便快捷的脑子茶,足见香药在制茶领域应用之广。

  三、香药、贸易与明代饮食风尚

  香药多产于热带,其产区主要分布在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沿岸的也门、亚丁、伊朗,东南亚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等地。然而,不同时期香药的产地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交流的日频和贸易的日增,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诸多香药的种植区域不断流转。有明一代,中国市场上消费的胡椒、苏木、檀香等大宗香药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源源不断的香药输入,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多重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人的日常生活,尤其对明人饮食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即以“不征”为基调,广泛建立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这一政策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占城、暹罗、爪哇、苏门答腊等国纷纷加入朝贡贸易体系。明成祖即位后,在继承太祖“不征诸夷”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怀柔”的范围,放宽朝贡的限制,并派遣船队远赴东西洋各国,远播声威,广通贸易,官方海上贸易出现鼎盛局面。据《明会典》记载,明前期,东南亚各国的朝贡物品主要包括象牙、犀角、珠宝、织物、器皿、香药、奇珍异兽等,其中香药所占比重最大。6关于通过朝贡贸易入华的香药数量,《明实录》、《明史》、《西洋朝贡典录》、《殊域周咨录》等史籍皆有丰富记载。例如,洪武十五年(1382年),“爪哇国遣僧阿烈阿儿等奉金表贡黑奴男女一百一人、大珠八颗、胡椒七万五千斤。”7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暹罗斛国遣其臣思利檀剌儿思谛等,奉表贡苏木、胡椒、降真等物一十七万一千八百八十斤。”8此外,郑和下西洋采办归国的货物也多为胡椒、苏木等香药,“西洋交易,多用广货易回胡椒等物,其贵细者往往满舶。”9由于史料所限,虽然无法确知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回香药的具体数量,但从下西洋活动结束后明廷官库中存留的香药数量,我们仍能判断出其所带回香药数量之庞大及产生影响之深远。据载,正统元年(1436年)三月,“敕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等,于官库支胡椒、苏木共三百万斤,委官送至北京交纳。”1

  通过朝贡贸易及郑和下西洋的双重渠道,大量的东南亚香药进入到中国府库,并被明廷大规模用于赏赐、支俸。自洪武十二年(1379年)开始,胡椒、苏木被大量用于赏赐,且受赏人群不仅包括高级官吏,在京及各地军士,甚至役夫也受到同样赏赐。此外,永乐三年至成化七年(1405―1471年)的六十余年间,利用胡椒、苏木折钞支俸几成定制,直至“京库椒木不足”,2方才宣告停止。该项措施虽为明廷节省了大量开支,延缓了钞法败坏的进程,但持续上调的折钞比价,使官员们的实际俸禄不断下跌,为了补贴家用,大批官员纷纷将俸禄所得胡椒、苏木拿到市场销售。这一行为无形中加速了胡椒、苏木的商品化进程,扩大了胡椒、苏木的消费群体,由此引发了香药消费热潮。这一并非以单纯经济目的出发的官方贸易,“在无意间建立了一个跨国的共同市场”。3面对供不应求的消费市场,沿海商人纷纷犯险涉海,远赴东南亚各国购买香药。“苏杭及福建、广东等地贩海私船,至占城国、回回国,收买红木、胡椒、番香,船不绝。”4除沿海商人外,亦有部分内地商人参与到贩运胡椒的行列之中,更有部分市舶官员利用职务之便,私下违禁交易,足见民间香药贸易之盛。以胡椒为例,1500―1559年的六十年间,从东南亚输往中国的胡椒达3000吨,隆庆开海之后,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孔道,开禁后的1570―1599年的三十年里,仅从万丹港和北大年输往中国的胡椒量就达2800吨。5

  鉴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香药贸易有利可图,刚刚进入亚洲市场不久的西方殖民者便积极投身于此项贸易之中。自成化开始,葡萄牙人就已进入到闽海贸易,据林希元《与翁见愚别驾书》载:“佛朗机之来,皆以其地胡椒、苏木、象牙、苏油、沉、速、檀、乳诸香与边民交易。”6继葡萄牙之后,荷兰人来到亚洲,于1619年占领雅加达,并将其更名为巴达维亚,作为其在亚洲的贸易基地。荷兰人来到亚洲的时间虽晚于葡萄牙人,却以后来者居上之势,迅速控制了马六甲、马鲁古群岛、占碑、安汶、万丹、巴达维亚等著名香药产地及香药贸易港,并在大员建立商馆,将东南亚的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国。据《热兰遮城日志》记载,每年的4―7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会派出数艘甚至数十艘商船出航大员,每艘船运载香药数量动辄数千担(1担≈120斤)。例如,“1637年8月3日,从占碑来的Duyve号运来2509担又40斤胡椒,及2383担又55斤占碑的胡椒,125担又85斤由快艇Bracq号运回来的巴邻旁(即巨港)的胡椒,加上费用开支总值45,380.2.4荷盾。”7荷兰东印度公司运至大员的香药,除极少部分运往日本外,绝大部分都销往中国市场。

  官方贸易、民间贸易及西人中转等多途径的香药输入,有效保证了明代中国市场的香药消费,加之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奢靡风气的日盛,明人对饮食的追求相对于前代更为讲究,在食物、茶酒中添加香药成为当时的饮食风尚。

  自明中叶开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从社会上层到普通民众,整个社会弥漫着浓重的奢靡风气。8正如张翰万历年间所撰《松窗梦语》所言:“今也,散敦朴之风,成侈糜之俗。”9明初朱元璋倡导的古朴节俭之风至明中叶逐渐被时人抛弃,士庶尽务奢靡。

  就饮食而言,明代品列渐多,烹饪日精,渐趋华侈,海参和燕窝等高档菜品渐入上层社会之餐桌。1嘉靖时人何良俊描述明前期松江府宴会时提到,“只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惟大宾或新亲过门,则添虾蟹蚬蛤三四物,亦岁中不一二次也。”2明中叶以后则出现很大不同,“寻常宴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3至明末,奢靡之风更盛,无论社会上层,还是普通百姓,竞相奢华,明末清初的叶梦珠写到:“缙绅之家,或宴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即庶士及中人之家,新亲严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矣。”4明中叶以来,除宴会菜肴种类日益丰富外,宴请频率亦日增。据万历《通州志》记载,当地以前“庶氓之家终岁不客,有故则盂羹豆肉相招一饭,不以为简也”;今昔则大有不同,“今乡里之人,无故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肴果无算,皆取之远方珍贵之品。”5可见,在饮食消费方面,相较于明前期菜品单一、无要事终岁不宴客的现象,明中叶以来,无论是菜肴品种,还是宴请频次,皆有很大改变,筵席食物不再满足饱腹即可,转而被追求丰盈、讲究排场的奢华之风所取代。

  除菜肴品种和宴请频次大增外,在食物中添加香药成为明中后期饮食的一大特色。在香药进口数量猛增及时人饮食消费观念陡转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东南亚香药作为明人饮食调味品的独特魅力得到大范围彰显,其身影几乎遍布日常饮食的各个领域,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俨然变成了大众消费品。

  首先,从香药在食谱中出现的比重来看,《遵生八笺》、《群物奇制》等日用类书,以及《宋氏养生部》、《饮食绅言》等饮膳类书籍所记录的食谱,香药出现的比重极高,几乎与葱、姜、花椒等本土调味品相比肩。以胡椒为例,这些书籍中添加胡椒的食谱高达数百种,其中仅《宋氏养生部》一书中添加胡椒的食谱就高达七十六种,胡椒不仅用于肉食、淡水鱼、海鲜等荤食的烹饪,笋类、青菜、茄子等素食的炒制,还是腌制食物、制作蜜饯、调制汤水、配制香茶的必备原料。其次,从食谱的发掘及刊行来看,一方面《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多能鄙事》等这些包含诸多饮膳史料的日用类书虽早在元末明初已经成书,但其受重视及大量刊行多在明中叶以后。例如当时较为流行的《便民图纂》一书,从成化、弘治到万历中期的一百一二十年间,在北京、苏州、贵州、云南等地区,至少刻版了六次,足见其刊行数量之多,流传范围之广。另一方面,新的饮膳书籍和涉及饮食知识的日用类书不断涌现,如宋诩的《宋氏养生部》成书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遵生八笺》、《饮食绅言》与《群物奇书》均刊行于万历年间,且这些书籍皆为坊间所刻,足见时人对饮食精致化的消费需求,以及添加香药的食谱在社会上的受欢迎,作为舶来品的东南亚香药在悄无声息中带动了明人的新饮食品味与风尚。

  值得一提的是,自明中叶开始,社会上盛行的使用香药作为调配物料的饮食风尚,至明末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挑战,追求“真”、“鲜”的新饮食旨趣开始萌生。晚明江南士人张岱在《老饕集》序文中曾言:“余大父与武林涵所包先生、贞父黄先生为饮食社,讲求正味,著《饕史》四卷,然多取《遵生八笺》,犹不失椒姜葱渫,用大官炮法,余多不喜,因为搜辑订正之……遂取其书而铨次之,割归于正,味取其鲜,一切娇柔泡炙之制不存焉。”6然而,张岱追求食物本真味道的饮食思想仅代表了部分江南士大夫的追求,主张添加香药的食谱依然风行于世。这一现象不仅可从明清鼎革之际,海外贸易中胡椒、檀香、丁香等常用饮食调味品的大量进口中得到佐证,亦可从文化心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当使用香药作为饮食调味品的饮食习惯风行于平民阶层时,为了区分身份认同,士大夫阶层便开始积极构建、塑造新的鉴赏品味。

  明末开始萌生的追求“本味”的新饮食旨趣至清代日趋成熟,并逐步取代明中叶以来盛行的添加香药的大官烹饪之法。《闲情偶寄》、《食宪鸿秘》、《养小录》、《醒园录》等书中关于饮食内容的书写,无不透露出作者对“鲜”的强调,“本味”成为士大夫阶层追求味觉感官的最高境界。从食谱具体内容来看,“清代单纯以饮膳为内容的食谱或食单,在种类和数量上皆远远超过明代,可以说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高峰”,1然而添加香药的食谱则比明代减少很多。尤其自清中叶开始,饮膳类书籍更强调食物的“鲜”,而非“甘”,更注重食材的挑选及准备,而对于作料的使用则关注较少,当时流行颇广的成书于乾隆年间的《随园食单》和《调鼎集》中的大量食谱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随园食单》中所列食谱大多为作者袁枚在外学习后的亲自试验,这一点在该书序文中曾明确提到:“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2该书中所记食谱的可操作性较高,加之这些食谱多为作者在外品尝到美味佳肴后,令家厨前往拜师学习而得,也更能反映时人真正的饮食情况。然而,就是这样一本极具实践性的饮食书籍中,明确记载使用胡椒的食谱仅“羊头”和“羊肚}”两条。3据推测最早由乾隆年间江南盐商董岳荐所撰辑的厨师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之作《调鼎集》一书中,仅鹿肉一种菜的烹饪中添加了香药,且做法介绍颇为简单,即“关东鹿肉蒸熟片用,又加丁香、大料烧用”,4

  其他涉及到香药的八条记录皆出现在卷一的“调料类”中,后卷记录的诸多菜谱中亦极少添加这类调料。可见,《随园食单》和《调鼎集》中所列大量食谱与清代文人士大夫所强调的追求食物“本味”的思想不谋而合。

  要之,自明初开始,随着朝贡贸易和民间海洋贸易的发展兴盛,东南亚香药等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长期以来被社会上层独享的香药自明中叶开始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开来,饮膳类书籍及日用类书中香药出现的频次创历史新高,添加香药的食谱纷纷涌现,曾贵为奢侈品的香药俨然变成了大众生活必需品。作为海洋贸易标志性产品的香药在饮食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明人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全新变革,也映现出明代奢靡风气的萌动、扩散与普及,渐成日常。

  ~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明清香药贸易研究”(项目批号:15LSC003)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海洋文明史研究”(项目批号:09JZD0015)成果。

  1 参见张维屏:《满室生香:东南亚输入之香品与明代士人的生活文化》,《政大史粹》,2003年第5期;李曰强:《胡椒贸易与明代日常生活》,《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黄瑞珍:《香料与明代社会生活》,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陈冠岑:《香烟妙赏:图像中的明人用香生活》,台湾逢甲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参见S田y:『中国食物史の研究, |京:八坂房,1978年;K. C. Chang,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伊永文:《明清饮食研究》,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刘志琴:《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史学集刊》,1999年第4期;董萍:《论明人饮食文化思想的转变》,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侯波:《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陈秀芬:《养生与修身――晚明文人的身体书写与摄生技术》,台北:稻香出版社,2009年;Yue, Isaac and Tang, Siufu eds., Scribes of Gastronomy: Representations of Food and Drink in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1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附检字》卷7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47页。

  2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附检字》卷1下,第24页。

  3 陈寿:《三国志》卷53,《吴书八?薛综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2页。

  4 [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撒马尔罕的金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91―438页。

  5 杜甫撰,鲁编次,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卷26,《槐叶冷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23页。

  6 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8,《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257页。

  7 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卷10,《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8―239页。

  8 林天蔚:《宋代香药贸易史》,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第91―114页,第145―160页。

  9 参见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之《志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36页;周去非:《岭外代答》卷7,《香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1―250页;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61―212页。

  10 陈敬:《陈氏香谱》卷4,《香药》,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4年,第439―440页。丁沉煎圆:丁香二两半,沉香四钱,木香一钱,白豆蔻二两,檀香二两,甘草四两。右为细末,以甘草熬膏和匀为圆,如鸡头大,每用一丸噙化,常服调顺三焦、和养营卫,治心胸痞满;木香饼子:木香、檀香、丁香、甘草、肉桂、甘松、缩砂、丁皮、莪各等分。莪醋煮过用盐水浸出醋,米浸三日为末蜜和,同甘草膏为饼,每服三五枚。

  1 参见陈大震、吕桂孙:(大德)《南海志》卷7,《物产》,收入《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甲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2 李:《海药本草》卷3,《木部?熏陆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第41页。

  3 苏颂:《本草图经》卷10,《木部上品》,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343页;寇宗]:《本草衍义》卷12,《熏陆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第82页。

  4 唐慎微:《证类本草》卷12,《木部上品总七十二种》,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399―402页。

  5 苏颂:《本草图经》卷10,《木部上品》,第344―345页。

  1 参见忽思慧:《饮膳正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第20―89页。

  2 周嘉胄:《香乘》卷4,《香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84页。

  3 徐光启:《农政全书》(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447页。

  4 陈继儒:《致富全书》卷1,《木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5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3,《果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第1858页。

  1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4,《养生部四?虫属制》;卷4,《养生部四?鳞属制》;卷3,《养生部三?禽属制》;卷3,《养生部三?兽属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8―179、170、163、150页。

  2 高濂:《遵生八笺》卷12,《饮馔服食笺中》,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715页。

  3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5,《养生部五?菜果制》,第183―184页。

  4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5,《养生部五?菜果制》,第183页。

  5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18,《木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9页。

  6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4,《养生部四?鳞属制》,第171页。

  7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5,《养生部五?菜果制》,第181页。

  8 刘宇:《安老怀幼书》卷2,《芭蕉脯》,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78页。

  9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养生部二?糖剂制》,第145页。

  1 邝[:《便民图纂》卷15,《制造类上》,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年,第236―237页。

  2 张华:《博物志》之《博物志逸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4页。

  3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6,《养生部六?杂造制》,第198页。

  4 刘基:《多能鄙事》卷1,《饮食类?造酒法》,明嘉靖四十二年范惟一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善本,第15―16 页。

  5 刘基:《多能鄙事》卷1,《饮食类?造酒法》,第14页。

  6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16,《尊生部四?曲部》,第303页。

  7 杨万树:《六必酒经》卷1,《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53页。

  8 高濂:《遵生八笺》卷11,《饮馔服食笺上》,第663页。

  9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养生部二?汤水制》,第147页。

  10 高濂:《遵生八笺》卷11,《饮馔服食笺上》,第660页。

  1 高濂:《遵生八笺》卷11,《饮馔服食笺上》,第650页。

  2 周嘉胄:《香乘》卷21,《香属》,第502页。

  3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2,《尊生部十?茶部》,第327―328页。

  4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2,《尊生部十?茶部》,第328页。

  5 高濂:《遵生八笺》卷13,《饮馔服食笺下》,第754页。

  6 参见徐溥等撰,李东阳重修:《明会典》卷97、98,《礼部?朝贡》,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97―906页。

  7《明太祖实录》卷141,洪武十五年春正月乙未,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8《明太祖实录》卷201,洪武二十三年夏四月甲辰。

  9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88页。

  1《明英宗实录》卷15,正统元年三月甲申。

  2《明宪宗实录》卷99,成化七年冬十月丁丑。

  3 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著,黄中宪译:《贸易打造的世界》,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4 崔溥著,葛家振点校:《漂海录――中国行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95页。

  5 Anthony Reid, David Bulbeck, Lay Cheng Tan, Yiqi Wu, Southeast Asian Exports since the 14th Century Cloves, Pepper, Coffee, and Sugar,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1998, p.86. 万丹,又称“下港”,位于爪哇西部,16世纪中叶以后逐步兴起,一度成为东南亚的重要贸易港,中国、波斯、阿拉伯、葡萄牙等国商旅往来不绝。北大年,位于马来半岛东北部,16世纪初已成为华商在东南亚的重要商港,后因巴达维亚等港口对华贸易的兴起,自17世纪中叶起逐步衰落。

  6 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5,《与翁见愚别驾书》,载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73页。

  7 江树生译注:《热兰遮城日志》第一册,台南:台南市政府发行,2002年,第334页。

  8 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9 张翰:《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7页。

  1 冯立军:《认知、市场与贸易――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参贸易》,《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冯立军:《论18―19世纪东南亚海参燕窝贸易中的华商》,《厦门大学学报》,2015第4期;冯立军:《略论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燕窝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2期。

  2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34,《正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4页。

  3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34,《正俗一》,第314页。

  4 叶梦珠:《阅世编》卷9,《宴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3页。

  5 万历《通州志》卷2,《疆域志?风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347页。

  6 张岱:《琅治募》卷1,《序?老饕餮集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页。

  1 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26页。

  2 袁枚:《随园食单?序言》,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页。

  3 袁枚:《随园食单》之《杂性单》,第102、104页。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篇4

  姚伟钧、刘朴兵、鞠明库所著《中国饮食典籍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正是针对中国饮食史研究领域遇到的这一具体问题,秉承“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学传统,完整、详尽、细致地梳理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清代几乎所有关于饮食的文献和无文字的饮食资料,对于后世学人查找、搜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资料、考镜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源流,都大有裨益。其他较为重要的著作还有陈诏《中国馔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王赛时《中华千年饮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王仁湘《珍馐玉馔:古代饮食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曦《中国饮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华国梁《中国饮食文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征雁《昨日盛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赵荣光《饮食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子辉《中华饮食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姚伟钧《中国饮食礼俗与文化史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邱庞同《饮食杂俎———中国饮食烹饪研究》(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周芬娜《饮馔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龚鹏程《饮馔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周海鸥《食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中华书局2013年版)等。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四种,含上述姚伟钧等著《中国饮食典籍史》)、俞为洁《中国食料史》、瞿明安等《中国饮食娱乐史》、张景明等《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这套丛书,从四个侧面完整梳理了中国饮食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对把握中国饮食文明演进规律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二是更加注重断代饮食史和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高启安著《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通过对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壁画中大量饮食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结合传统史料中的饮食资料及现今河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饮食现象,分别从食物原料、饮食结构、饮食加工具、餐饮具、食物品种和名称、宴饮活动等方面揭示了唐五代时期敦煌饮食文化。刘朴兵著《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对唐宋两代的食品、饮品、饮食业、饮食习俗、饮食文化交流、饮食思想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发现唐宋饮食文化有着许多显著的差异。唐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而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则大大减弱。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宋代饮食文化则显得细腻精致。唐代饮食文化的贵族化色彩显著,宋代饮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突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经济的范畴,而宋代饮食文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则显著增多。唐宋饮食文化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与唐宋社会文化的差异基本上是一致的。唐宋两代的饮食文化也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自身发展的连续性。

  这方面其他较为重要的著作还有:王赛时《衣食住行汉唐流风:中国古代生活习俗面面观》(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王赛时《唐代饮食》(齐鲁书社2003年版)、周新华《稻米部落:河姆渡遗址考古大发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王晓华《吃在民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姚淦铭《先秦饮食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姚伟钧、刘朴兵《清宫饮食养生秘籍》(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等。三是关于中国饮食具体门类的研究也更加细致深入。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历千年

上一篇:《椒生随笔》清·王之春
下一篇:团史展览馆|青年工作大事记之2012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