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电影精选(九篇)
第1篇:七七事变电影范文
关键词: 叙事母题;拯救;团结;爱情
在新中国“十七年”期间,“革命”无疑是统摄整个文艺创作的时代命题。这一阶段的中国电影“关注的重点是群体、社会,着力表现革命斗争对个人命运的拯救”。①同样,在“革命”这一宏大的时代题旨之下,“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呈现出“拯救”、“团结”、“爱情”等多个母题变奏。
一、“拯救”
如果说“十七年”中国主流电影中的“拯救”是一种“阶级拯救”的话,那么“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表达的则是一种“民族拯救”或“民族解放”的意旨。将苦难与胜利并置、控诉与感恩交织的做法,成为烘托“拯救”主题屡试不爽的故事套路。“无论是表现社会环境的改善,还是重在个人命运的转折与思想觉悟的提高,对于‘救星’和‘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由衷的感激与礼赞才是这些电影真正一致的旨归。”“党”的形象,不管在影片中是以具化的“在场”方式出现,或是以抽象的“缺席”方式存在(泛化为某种笼罩性的时代氛围或集体力量),其人所共知的指向和引导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在“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景颇姑娘》、《芦笙恋歌》、《摩雅傣》、《锡城的故事》、《勐垄沙》就归属于“拯救”这一母题类型。在这些影片中,“一个被压迫的少数民族个体(被拯救者)”和“党的工作组”(“拯救者”)常常是必备的叙事元素,主人公在解放前和解放后判若两人的人生境遇变化常常是影片故事情节所着力讲述的内容,他们共同折射的是其身后的整个少数民族群体的民族解放过程,从而最终完成了“十七年”中国主流电影“拯救”母题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拓展”和“讲述”。
在《景颇姑娘》中,影片开始时云南独龙山寨早昆山官家的“女奴”黛诺痛苦挣扎的场景是解放前整个景颇民族历史境遇的直观象喻。电影文本的真正主体――黛诺,在此并未具备叙事中的主体功能,而是以“女奴”的身份处于经典的客置上,成为景颇族被压迫阶级和人民的指称,使其一开始就成为等待“拯救”的对象。后来,黛诺不堪忍受山官迫害逃下山去找工作组,“拯救者”工作队为之指明方向――参加民主改革。”②《芦笙恋歌》中男主人公扎妥的人生遭遇其所映射的无疑是整个拉祜民族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社会地位历史变迁缩影和生动写照。解放前,反动派实行了反动的民族歧视政策,对拉祜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榨和盘剥。
如果把这些影片与同时期的中国主流电影进行对比观照,可以感受到“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主流电影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芦笙恋歌》和《摩雅傣》简直就是《白毛女》的少数民族版本,《景颇姑娘》则是少数民族版本的《红色娘子军》。同《白毛女》一样,《芦笙恋歌》和《摩雅傣》其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同《红色娘子军》相似,《景颇姑娘》和《锡城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仍然是个体只有加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洪流之中,才能最终获得个体的“自我拯救”乃至“民族拯救”这一政治话语。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主流电影之间的影响和对应关系。
二、“团结”
“团结”是“革命”这一时代主题在“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另一个母题变奏,这种“团结”是一种“民族团结”的政治诉求,其最终指向仍然是“革命”的需要。在新中国建立之初,“革命”整体态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革命斗争的直接对象由反动政府转变为潜藏的特务,斗争的具体形式由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转变为局部的剿匪反特斗争,斗争的地域空间由祖国内地转移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为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新中国少数民族政策乃至整个革命统一战线最重要的政治诉求。如果说主流电影着力表现的是新中国诞生过程中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的话,那么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表现的则是新中国建立之后革命斗争在祖国边疆的延续。在“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归属于“团结”这一叙事母题的影片有《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两个巡逻兵》4部影片。
三、“爱情”
在革命话语主导一切的新中国“十七年”,革命成为文本叙事的全部中心,革命不允许感情的泛滥。于是文艺工作者们不得不将个人情感伦理组织到一个统一的革命信念上来,让爱情游弋在波浪滔天的“革命”与“政治”的夹缝。③纵观“十七年”的各种文本,爱情只作为增添革命内容吸引力的调料而存在。对爱情的书写大都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要么为了使革命的内容有点“人情味”、“吸引力”而添加一点恋爱的“佐料”,要么为了使恋爱故事免于流俗,有点“社会意义”而硬加入革命的“调色”。各种文本基本上呈现出了一副“爱情”搭台,“革命”唱戏的创作局面。“爱情”成为欲言又止的东西。
与主流电影相比,“爱情”则成为整个“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最为灿烂多姿的叙事内容,热烈的“爱情书写”几乎成为“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集体特征和另类标签。在“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爱情”的出场显得大胆热烈,痛快淋漓。主流电影中被规约的“爱情”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摆脱了“沉重的肉身”,亿万电影观众被压抑的情感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和宣泄,电影艺术家被抑制的创作才情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得到了发挥的空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热烈的爱情表达对当时苍白的政治话语是一种合乎时宜的补充,满足了政治高压、情感真空下,一般观众的情感愿望和观影需求。
如果说主流电影中的爱情是“革命”的点缀和装饰的话,那么在“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爱情则大胆的走到了影片叙事的前台,并逐步占据了影片叙事的中心位置。“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直接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有《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两部影片。④在两部影片中,爱情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和羁绊,向亿万电影观众尽情展示自己的真实和美好。
《五朵金花》对人性真善美,尤其是爱情主题的大胆表现,给沉浸在“集体狂欢”中的观众带来另一种审美心理的满足。影片敢于把爱情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并且不只是把爱情当作政治主题的点缀或作料来对待,而是真正把它作为一个作品的主题来加以表现。阿鹏寻找金花的过程,就是寻找爱情与幸福的过程。《阿诗玛》则讲述了云南石林撒尼姑娘“阿诗玛”和撒尼小伙“阿黑”凄美的爱情故事。影片载歌载舞,色彩绚丽,美不胜收。
总之,两部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甜蜜的拥抱、深情的凝视、大胆的表白、优美的情歌对唱、独特的爱情信物等等,无一不是美好爱情的浪漫体现,使在“十七年”主流电影中被“放逐”的“爱情”恢复了其本真的面容,找回了失落的自我。影片中英俊阳光、充满活力的“阿鹏哥”和“阿黑哥”、年轻靓丽的“金花”和“阿诗玛”无一不是“十七年”的“一时偶像”和美好爱情的象征,润泽着亿万电影观众干涸而悸动的心灵。
注释
①景虹梅.《激情燃烧的岁月―“十七年”电影的辉煌与尴尬》,《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第38页.
②黎萌.《论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叙事模式》,《当代电影》2004年05期,第107页.
③陈 芬.《情归革命的红色恋曲―论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中的爱情书写》,《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3月第14卷第一期,第51-52页.
④在其他“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爱情”依然拥有充足的表现空间,占据了重要的叙事篇幅.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12月修订版.
2.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1979),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3.云南省志编撰委员会.《云南省志》(文化艺术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4.李显杰著.《电影修辞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5.李道新著.《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6.李二仕.《五朵金花”的‘今点’意义》,《当代电影》,2005年02期.
作者简介:
第2篇:七七事变电影范文
[关键词] 《七磅》;西方文化;主题;罪与救赎
影片《七磅》是由美国著名黑人影视明星威尔·史密斯和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成功合作以后的再度牵手,影片上映后观众对于影片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冗长的故事做铺垫,让观众看得有点摸不清头绪,因而影片也备受质疑,但是影视演员的精湛技艺和表演以及影片中蕴涵的沁人心脾的真挚感情和这感动背后的西方文化主题,也是电影赢得赞誉的地方。
一、关于电影《七磅》情节的介绍
电影《七磅》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特别是故事的事情起因,对于在大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已经感觉司空见惯了,就是一场车祸。在一个深夜。男主人公蒂姆开车送家人回家,在开车的途中因为打电话分心而导致了车祸的发生。在这场事故中,蒂姆心爱的妻子也撒手而去,并且还搭上了其他六条无辜的生命。在这场事故之后,蒂姆整个人变得十分沮丧,为自己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悔恨不已。蒂姆决定自杀,但在这之前,他决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那些已经濒临困境的人们,以便完成对自己罪行的救赎。蒂姆把自己的肺留给了自己的弟弟Ben,把自己一半的肝脏给了一个在儿童福利保障和家庭服务中心上班的黑皮肤女人Holly,把自己海边的房子送给了被自己丈夫虐待的女人Connie,让这个苦命的女人和她的孩子彻底摆脱暴力的家庭,为冰球教练George捐献了自己的肾脏,把自己的骨髓捐献给了以为患有白血病的儿童Nicholas,为失明男子Ezra移植了自己的眼睛,与此同时他爱上了适合自己心脏移植的女子Emily,感觉自己的生命重新找到了希望。但是如果自己不把心脏捐献给Emily的话,Emily就没有生还下去的可能。蒂姆把所有的事情都清楚地交代给自己的朋友以后,按照自己原先的计划把身体的七个部分分别捐献给了他指定的七个人,用自己的一条生命挽救了七个人的生命。
电影《七磅》的名字就有着很深的西方文化主题的烙印。第一,这部电影有着深刻的文学作品的原型,故事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讲的是一次犹太商人夏洛克借钱给一个人,但是借条上这样写的:“如果在将来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你没有如数如期将借的钱归还的话,那么我将在你身上的任何地方割下一磅肉来偿还。”电影《七磅》这部电影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男主人公蒂姆因为车祸欠了七条人命,所以就用自己身体的七处器官作为偿还,这些捐献的器官总体重量也刚好大约是七磅。电影中蕴涵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电影片名中的“七”在基督教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在《圣经》中,上帝就是花了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人类,人类犯罪以后,如果得不到上帝的救赎就要到七层地狱中受苦。同时,“七”这个特殊的数字在影片中也可以随处可见:车祸中丧生的人数刚好是七个,主人公用身体挽救的生命也是七条,主人公捐献的器官也是七件,主人公捐献的器官的总重大约也是七磅,主人公自杀的时间也刚好是七秒。
二、罪与救赎的西方主题文化
电影《七磅》的背后蕴涵着浓重的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文化的主题:罪与救赎。影片的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男主人公在车祸发生后的自我忏悔和救赎进行的。“原罪”是基督教信仰中的原点,也是对人类进行人事和剖析的前提条件。《圣经》中记录了人类鼻祖夏娃和亚当禁不住撒旦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后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带上了“原罪”。“原罪”和违背法律犯下的罪恶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关于原罪的产生,西方神教的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认为是人类和上帝不断背离和疏远的必然后果。和罪行对比,“原罪”有着下面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原罪”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逃避的。除非无生,则无“原罪”;第二,“原罪”没有特定的伤害的对象,这个受伤害的行为和过程没有固定的受害对象;第三,“原罪”救赎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一生对上帝的归依和对自我灵魂的沉重的忏悔来实现的。西方基督文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带有罪恶的,这种罪恶又衍生了其他的罪恶。既然人生来就是有罪的,那么如何进行自我灵魂的救赎一直是西方文化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基督耶稣成为人们精神归依的目标,教导人们用一种宽恕的博爱的心去爱护他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能因为环境的不好和他人的险恶去做坏事,最终完成自己对灵魂的救赎。
三、西方文化主题下对电影《七磅》的解读
电影《七磅》中的镜头画面整体上显得十分压抑,男主人公蒂姆整天板着一张臭脸,目光是充满了压抑和痛苦、绝望和矛盾。主人公蒂姆人生的悲剧以及他所拯救的七个人都是有着不完美人生,这些都似乎符合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一个基本主题:人生来就是有罪恶的,人生下来就是受苦赎罪的,人的命运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尾的。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人生的救赎和忏悔。
电影《七磅》中的主人公蒂姆原本有着前程似锦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家庭,蒂姆正是通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和对他人友善的方式来完成对原罪救赎的,从而实现在人生的尽头可以从容面对上帝对自己末日的审判,从而升入天堂。但是开车途中的一个电话造成的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人生安排,一场车祸,七个生命无辜地离开了世界,其中也包括他心爱的妻子。《圣经》中的《摩西十诫》中有言:“不可杀人”,可是蒂姆由于自己的一时大意杀死了七个无辜的生命。电影中的很多细节中都反映了蒂姆的深刻忏悔:一个人在雨夜中在海边表达着对死去妻子的思念和深深的自责之情;一遍一遍地回顾看着新闻对于车祸的报道;自己一个人在夜里因为车祸而经常噩梦不断;和Emily交谈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一生的评价是“不值得一提”。可是当这些心灵的忏悔还是无法释放他灵魂深处的愧疚的时候,蒂姆做出了更加惊人的决定:用自杀的方式以求得到灵魂的救赎。倘若蒂姆什么也没有去做,只是在妻子死后直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他和这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就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他感人的地方。真正让观众感到震撼的是蒂姆精心设计的自杀计划,蒂姆的自杀多了平常人自杀中少有的环节——救人。为了实现救人的目的,蒂姆开始展开了自己的计划:收集资料,进行救助人员筛选,散尽了自己的家产并捐献了自己的身体器官去延续他人的生命。主人公的这种灵魂救赎的方式在让我们感动的时候,我们不仅反思到:救赎的道路究竟在何方?这种救赎的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主人公蒂姆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造成的错误用自杀的方式进行赎罪本来就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即使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圣经》在引导人们进行原罪救赎的时候也没有鼓励人们用消极的态度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其中“不可杀人”的教条中的“人”既是指他人的生命,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生命,因为人没有权利去伤害或者损害自己生命的权利。此外,为了实施自己的自杀计划,蒂姆又犯了其他的世俗之罪:冒充弟弟Ben税务官的身份去调查别人的税务记录情况;在没有经过Emily本人和亲属同意的前提下进入了Emily的病房中;迫使他的朋友Dan接受处理他自杀后遗体捐赠的嘱托;对于接受他遗体捐赠的人,蒂姆隐瞒了这一残忍和血腥的重生计划,又让他们背上了一重罪恶。我们不能断定,这样的人生和灵魂的救赎会让蒂姆得到上帝的宽恕吗?“一命”和“七命”,孰轻孰重,我们无从断定。
电影《七磅》中惟一的转机就是在蒂姆遇见Emily之后,在Emily强烈的求生欲望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影响下,蒂姆逐渐抛弃了自己原先的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重新燃烧起对于人生生活的火苗,虽然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和挣扎反复出现。但是正是在这一段时间,蒂姆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开始自己打扫自己的住处,开始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他更像一位丈夫那样照顾Emily,帮助她修理机器,和Emily互诉苦衷的情节把影片发展推向了高潮,此时蒂姆说出了自己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和Emily结婚生子在一起幸福地平静生活。我们坚信这是蒂姆此刻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此刻的主人公蒂姆心中重新燃烧起了生活的欲望和勇气,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那种人生消极颓废的态度荡然无存,但是此刻蒂姆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如果自己不将心脏捐献给Emily,那么她就会死亡,可如果自己自杀了,他就永远和Emily不会在一起了。蒂姆一个人在大雨中冲向了医院,向医生咨询Emily生存的几率。此时此刻,主人公蒂姆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是每一位电影观众可以真实感受到的,接下来主人公蒂姆做出了果断的选择——自杀,拯救Emily的生命,这一举动无不使所有的影视观众瞠目结舌,也正是这一超出常人想象的举动使电影的主题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同样是自杀的举动,但是二者的含义却完全不同了。电影《七磅》中的主人公蒂姆的人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为了挽救和延续Emily的生命,蒂姆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人性伟大的光芒,也是一种伟大的爱,同样这也是一种罪恶,一种让天堂的上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审判的罪恶。
四、结 语
电影《七磅》给我们带来的除了视觉上的享受外,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加上电影主题对于西方文化主题——罪恶与救赎的再现,这不禁让我们对人生和生活开始重新审视,其实我们要用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珍视目前的生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时刻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 吉小炜.英语电影的特征及其西方文化渊源初探[J].电影文学,2011(17).
[2] 欧阳敏.浅谈英文电影折射出的西方文化[J].电影文学,2009(02).
[3] 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艺出版社,2010.
[4] 陈国恩,杨永明.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第3篇:七七事变电影范文
放暑假了,今天我早早的完成了该做的作业,因为我和姐姐约好看电影。下午两点,我和姐姐一起去许昌“时代广场”。
夏天的天气真热呀,我们走进“时代广场”,迎面一阵阵凉风,让我们马上有了精神。上了五楼,一看电影介绍,片名是动漫《长江七号爱地球》。买票后走进电影院开始认真看电影了,这个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小狄”在学校里成绩非常差,每次都不及格,还经常被其她人欺负,原来她的家住在一座垃圾山上,家里很穷,有一天她上学,走进教室,看见经常欺负她的男孩子手里拿着一个玩具,名叫“长江一号”,小狄也很想买,就想让爸爸给她买一个,而爸爸没有钱,于是,小狄就伤心的走了,晚上,小狄的爸爸在一个大坑里找到了一个会发光的绿球,给了小狄,并说这是“长江七号”,说完以后,就去上夜班了,小狄在家和绿球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圆球变成了七仔(他有超能力),小狄的爸爸也把“七仔”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在全班去“绿色环保”的过程中,邪恶的蛋博士把“七仔”抓走了,并吸收了它的能量,最后并没有成功,却把全世界的空气全都污染了,而老师、七仔、小狄的爸爸和小狄都困在了,邪恶的蛋博士的实验室里,在紧急关头,“七仔”变成了一头神兽,把他们给成功的救了出来,为了不让人们受到威胁,他站在实验室的顶端,张开自己的嘴,把全部被污染的都吸进自己的身体中,最后变成了洋娃娃,因为小狄每天为“七仔”晒太阳,慢慢的,“七仔”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救活了回来,这就是美好的结尾。
看完电影,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电影里连外星生物都知道保护环境,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更要从自我做起,讲卫生,不乱丢垃圾、爱护花草树木,这样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第4篇:七七事变电影范文
关键词:十七年;中国电影;发展特点;电影创作;电影成就;
1949年―1966年(前),共17年,简称“十七年”。 “十七年”是指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巩固政权这一时期。
由于当时受社会背景、帝国主义的影响,我们搞了相当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国内的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当时我们的文艺方针又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因此政治风云的变化就不可能不影响到电影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十七年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
艰难曲折,大起大落。有人概括四起四落,在十七年中,出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这就是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1959年的第三次发展以及60年代初期的发展。60年代初期的发展尚未达到高潮,很快就由于政治原因而夭折了。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电影创作正如已故电影理论家钟惦同志所说:“新中国电影文学的起点很高。”这句话完全适用于新中国电影。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1959年50年代的第三次发展,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高峰,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是:
1、反映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
这个时期最成功的影片多是历史题材 。在纪念建国十周年的时候,为了总结和回顾历史经验,肯定成绩,鼓舞士气,这批影片大多是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就是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大多是正面歌颂为主的。
2、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全国的形式下,1958年5月二次会议上,在提出“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编,导,演,摄,录,美等整个创作人员的艺术素质普遍提高,因此,才能保证影片的高质量。
影片的风格样式是艺术家的艺术修养、艺术个性的体现。在“十七年”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中国电影的风格样式比较单一,但“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也没有停止过探索,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通过这些不同的风格样式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不同的艺术个性与艺术追求。
除革命的抒情正剧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在其他风格样式方面的追求和探索。
1、喜剧样式的发展:喜剧样式在“十七年”经历了一个坎坷而曲折的道路。1955年到1958年是喜剧电影探索的活跃时期,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吕班导演拍摄的“讽刺喜剧”,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等以讽刺为主要表现手段,讽刺国家干部身上残存的作风,讽刺人民内部的不良倾向,诸如,不愿赡养老人,爱吹牛,不拘小节等。但由于讽刺喜剧的分寸很难把握,一旦过头,就会变成悲剧。
2、散文式电影:在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散文式电影业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代表性作品如《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这类影片实际上是集成和发展了《神女》《小城之春》等三、四十年代诗意电影的传统,影片的创作者们更多的接受了我国古典审美情趣如《林家铺子》重场面和细节而不追求壁垒分明的戏剧冲突,开头和结尾含蓄而富有韵律。
3、史诗式电影探索,就题材而言,十七年大部分影片都是人民革命战争的英雄史诗,但作为一种风格样式的史诗式电影,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解放初期,电影指导委员会曾片面的要求表现革命历史的重大题材。
4、惊险样式的影片在十七年也很有发展,在正面环境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斗争,我公安人员在人民政权下,对潜伏或潜入的特务进行斗争,敌特常常以合法的身份作为掩护,如《国庆十点钟》《秘密图纸》
回顾“十七年”中国电影,虽然经历了曲折、艰难的道路,但成绩是显著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创作队伍主要是由白区来的电影工作者和解放区来的文艺工作者这两部分人员组成。两部分力量结合,成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很快适应了新时代、新的生活,在全国解放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创作一批表现工农兵、风格质朴、充满时代气息的电影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面及主要存在问题:
1、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面: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塑造;造就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2、十七年电影创作中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问题: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
当时根本不敢公开研究电影本体,很容易被扣上“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等大帽子。当时人们主要是对影片做些政治性的评论。电影本体的研究,直到“”,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引起重视,深入研究。
三、十七年电影最大的成就:
1、使老百姓都能看到电影,在解放前只有在大城市,而且是比较有钱的人才能看到,农村不可能,普通老百姓买不起,在解放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能看到电影,国家还是流动放映,对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大好处。
2、采取国家来经营,建立了一个国家来控制的发行放映网络,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原来叫中国电影经理公司,同时跟国际上交流。这样,保证了中国电影一定的市场性,电影总是有地方放映,就是能够到电影院去放,虽然是由国家控制,但是那个时候呢,观众很爱看电影。
3、通过十七年的发展,培养了新中国电影的人才,除了解放以前,从延安,或者是随着部队过来的一些电影制作者以外,还有上海的一些老电影人以外,解放后因为特别是1950年建立了电影表演艺术学校,也就是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专门的电影杂志,像《大众电影》,是1950年6月1日创刊等等,这样使电影空前的繁荣起来,即为观众提供了一些电影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欣赏角度发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新的人才。这些人才到后来,特别是到了粉碎“”以后,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参考文献:
[1] 丁亚平《电影的踪迹―― 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 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3] 援引自中国配音网:《袁乃晨:电影融进了我的生命》,http://www.peiyin.com/2005/Article asp articleid=2171
第5篇:七七事变电影范文
七月偏似水,安生偏似火
七月骄阳似火,安生岁月安稳,而影片中七月偏似水,安生偏似火。单从名字看,许多没看过小说的观众可能会弄混七月与安生,而安妮宝贝仿佛偏爱反转的手法,七月是温柔、乖巧、安静的女孩,而安生偏偏是放荡、不羁、自由的女孩。
七月影片开头捉田鼠这个细节让大家对七月和安生印象很深刻,两者从刚认识便擦出了火花,似水的七月向往安生的自由与放任,似火的安生眷恋七月的恬美与温柔,两者在彼此认可的情况下勇敢地砸掉学校的报警器,成功地实现了灵魂的首次碰撞。
也许每个人都不停地在人群中找寻自己性格中缺失的部分,并不由自主地靠近,直到他们真正相遇。
笔者认为,七月的温柔与美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安生缺失的母爱,她用极大的温柔与耐心温暖了安生的心,从此,她不再害怕离别,她有了可以紧紧握住的双手。而七月,自小的听话、懂事让她如笼中鸟一般受禁锢,一旦感受到自由奔放的气息,便忍不住地想靠近。
一半是七月,一半是安生
刚开始观影的时候,笔者清晰地分清七月与安生,性格迥异,似红玫瑰与白玫瑰,而随着电影接近尾声,笔者恍然明白,她们身体里都潜藏着另一个人的因子,彼此一半是七月,一半是安生。这种惊人的互补与隐藏的性格皆缘于宿命带给她们的波涛汹涌。
两个女孩的友情故事本身便带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更何况这两个女孩有着如此迥异的性格,一个桀骜,一个安静,像是双生花中的两枝,同根却不同枝,七月与安生便是这样一种简单却又复杂的关系。
而影片中家明又将两个女孩的友谊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原本可以分享各种秘密的两个人却因为爱上同一个男孩而彼此疏离,这从反面也证明了两个女孩灵魂上的互补与潜在的相似。她们本就是一种灵魂,七月的心里藏着一个安生,安生的心理藏着一个七月,所以她们容易爱上同一个人。
安生在流浪时会给七月寄很多明信片,七月也会回信,从七月回信的语气中能感受到她对流浪生活的强烈向往,也能感觉到安生那偶尔渴望安定的心。七月对安生说,“你走得越远,我越是哪儿都不想去。”安生对七月说,“让我回家吧。” 她们是彼此灵魂的另一半,互相有对方向往的生活,渴望跟着对方过另一种人生。
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二,七月因为无意窥见安生和家明在一起,二者的矛盾开始激化,浴室里的一场争吵戏也让周冬雨和马思纯的演技飙到爆。七月仿佛变成喧闹的安生,一改多年来的温顺、隐忍,不管不顾地指责安生对她带来的伤害,而安生仿佛变成了安静的七月,眼里含着泪默然地接受七月的指责,安静地反抗。这一刻,她们仿佛成了彼此灵魂中的另一部分,按照另一种的性格去演绎自己的人生。
二重结局里面,七月离开小镇,将孩子托付给安生,自己踏上了流浪的征程。七月成了流浪的安生,安生成了安稳的七月,原本灵魂密不可分的两个人终于找到彼此灵魂中的另一半,以另一种性格过活。
我们渴望成为安生,却最终成为七月
第6篇:七七事变电影范文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改编;电影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79-01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的中国电影,习惯上称之为“十七年”电影。在笔者看来,尽管这“十七年”中国电影有曲折、有坎坷、有着浓重的政治承载,但绝不能否认的是1949-1966年“是中国人民电影的振兴时期”①。尤其是政治因素对于文学改编的刺激与影响,更是值得我们所注意。
一、“四起四落”的十七年电影
建国伊始,政治意识形态在全国初步确立尚未稳定,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接踵而来。纵观这“十七年”电影,有低谷也有高潮,大致历程可概括为“四起四落”。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建国初的1950年前后。1949年,随着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新中国的电影事业迅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东北、北京和上海三大国营电影制片厂及十几家私营电影企业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相继创作完成了一百多部故事片。然而,在1952年,批判了《武训传》之后,情况便急转直下,许多部影片均受到了批判,挫伤了电影创作者的积极性,新中国电影走向了一个低谷。
第二个高潮是在1953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之后,电影产量逐年上升。1956年,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电影工作者呼吁电影创作的自由与创新,促进了电影创作的繁荣,使得电影事业有了二次高潮。这一年总数不仅达到了四十二部,而且还涌现出了《祝福》、《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等优秀之作。但是好景不长,紧接着出现的1957年“反右”扩大化,使繁荣的局面骤然凋敝。受这一“左”的思潮影响,加之1958年“”给电影创作带来的一大批质量低劣的“影片”,使新中国电影再次走进低谷。
第三个高潮也是新中国电影“十七年”中最大的一次高潮出现在了1959年。这一高潮的出现主要由于:一方面,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对进行“纠偏”;一方面,当时中央决定在文化领域组织一批重点项目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电影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因此,这一年的影片数量之多,题材之丰富。但1959年之后,“左”倾风日盛,新中国电影再次落潮。
第四次高潮是在1961到1963年间,由于中央全面纠正“”以来左倾错误,使得政治气氛有所宽松,为电影事业赢得了一个小回旋。然而,随着1964-1966年,在全国范围掀起的文艺界、学术界为主要目标的极“左”批判浪潮,及日后长达十年之久的“”,最终使新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沉寂期。
二、政治气候刺激了文学改编
在“十七年”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文学改编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随之沉浮不定。然而,就是在“十七年”电影的后期,我们发现有诸多电影是经过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文学的改编似乎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改编在此政治气候下的放光,是有其客观原因和历史原因。
首先,虽然有着沉重的政治压力,但是此时尚未有经济上的负担,文艺工作者可以平心静气的搞创作。“十七年”中,政治气氛时紧时松,文艺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没有商业竞争的压力,文艺工作者可以塌下心来,摒弃浮躁之气,在艺术上追求精益求精,从而有利于创作一批远离商业气息、艺术价值更高的作品。
其次,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改编名著虽为创作,但毕竟是基于“二度创作”,对作家心态自由度显然比原创要低。在名著改编成电影之前,已经有一部分受众,他们期待名著搬上银幕,而且,也可以规避掉不利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于是,改编文学名著,不失为当时电影工作者的一个好的选择。
最后,在“十七年”那个政治气候多变的时期,独立创作比将已有定性评价的现当代文学改编更具有风险性。于是将歌颂革命斗争的“红色经典”加以改编,则不仅安全,而且其中的一些紧张曲折的情节也能吸引观众。因此,《铁道游击队》、《红岩》、《红日》等文学作品大批改编。由此观之,在“十七年”时期受上述原因的影响文学名著改编尤为突出,当然,这也丰富了电影作品的创作。然而,这也说明了无论是电影创作还是文学的改编,均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总之,“十七年”电影是极具政治特色的一个时期,无论从剧本的改编,还是电影的繁盛与否都与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政治的波浪而起伏跌宕。当我们今天回眸这“十七年”电影时,我们不容否认的是政治决定了其发展,政治因素影响了其走向。当然,这“十七年”电影也奠定了新中国电影的坚实基础。“十七年”电影的光辉永载史册,“十七年”的文学改编更值得我们关注。
注释:
①夏衍.《中国大百科全书》前沿[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四页.
作者简介:
第7篇:七七事变电影范文
昨天,我约了几个同学去看电影,我们看的是《长江七号爱地球》,《长江七号爱地球》是一部由真实电影《长江七号》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他的出品人也是周星驰。只不过演员变了。
长江七号的内容是这样:主人公小狄的爸爸狄爸以在建筑工地打散工养家,为了培养儿子成材,省吃俭用把小狄送入一流学府。狄爸在垃圾堆意外捡到神秘外星生物7仔,7仔能随意变作不同的工具和吸收和释放能源,帮助主人小狄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并产生许多的趣事。与此同时,小狄同学蛋挞头的父亲无意中发现了7仔超乎寻常的能量,为实现自己的野心,欲高价收买7仔,未料小狄父子不为金钱所动,情急之下绑架7仔到自家的研究所,并榨取7仔身上的能量。小狄父子冒险潜入蛋挞家研究中心,历经险阻,救出奄奄一息的7仔,一家人再次团聚。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蛋挞爸虽然获得了7仔的能量,却无力控制,导致研究中心爆炸倒塌,研究所的门即将关上,其在做了一个变大缩小枪,第八先把小弟和同来的袁老师送出去,可是在外面他们遇到了点麻烦,差点出不来,后来因袁老师会跆拳道,他们破门而出,7仔又变成了一只很威武的狮子形怪物,送了他们三人出来,但是无数致命化学污染物从研究所向外疯狂外泄,7仔奋不顾身地跳上研究所屋顶,将所有的化学污染物吸入体内,污染物没了,7仔也变成了一个布娃娃。
《长江七号》告诉我们,我们就算再穷,我们也不说谎,不打架,不去偷,不去抢。而《长江七号爱地球》告诉我们的主题很时间,它的主题很明显是在说环保,现在到处都在说低碳生活,这个主题也很合理。
《长江七号爱地球》是一部两全其美的电影,他十分的好笑,让我们几个同学笑得合不拢嘴,他也宣传了环保的主题,十分值得一看。
欣欣小学二年级:honghong
第8篇:七七事变电影范文
关键词 重大事件 电视科技新闻 报道特色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我国电视媒体一系列重大事件报道中的科技报道特色十分明显,本文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报道为例,对2008年重大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特色进行针对性研究。
一、“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特色分析
笔者通过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走近科学》、《面对面》、《今日关注》等栏目中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相关的电视新闻报道、新闻频道的“神七问天特别直播”节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神舟七号飞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相关系统的设计者及宇航员成为报道的主角。据笔者初步统计,《面对面》、《今日关注》、《走近科学》及《中国新闻》(12点)栏目中“神舟七号工程”方面专家(包括设计师、负责人)及宇航员参与报道人次数量累计达到155以上如图一、二,专家的采访报道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早期的现场报道采访、视频连线现场采访、演播室访谈、早期访谈等。如图二“作为新闻频道惟一的长篇人物访谈类节目。《面对面》栏目在神七报道中发挥自身节目特色和优势,以神七发射任务中的高端人物――航天员、七大系统总指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军人物为采访对象,由主持人董倩面对面作深度人物访谈,揭秘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讲述航天人在备战神七过程中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在发射之前,《面对面》栏目就独家专访了三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近距离深入地采访,讲述他们的种种经历,人生感受,这在国内媒体仅此一家。”而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今日关注》栏目作了7期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有关的特别节目,每期节目演播室邀请两位相关的专家,就事态进展穿插相关新闻背景展开话题讨论,播出时间分别在“神七发前”和“神七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两个时间段。《走近科学》栏目作了9期与“神七”相关的特别节目,重点在于通过报道普及相关的航空航天知识。中央电视台四套12点整播出的《中国新闻》从9月20日到9月29日每天都有15――25分钟与神舟七号相关的新闻资讯。同时在9月20日至9月24目播出的报道中贴上了“期待神七”的显著标签,国内专家及宇航员的采访形式比较多,每期都有直播的现场采访,而关于国外的专家及宇航员的采访大多是早期记者采访的报道,就报道的主要内容而言大部分专家在“神七发射前后”给予热情的祝贺与积极的评价肯定,采访的宇航员主要是有过太空经历的以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宇航员。国外的航天专家及宇航员从国家分布来看主要有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
2、“专家解读”、“揭秘”等名词是“神七”电视科技新闻报道中的显著标签,是报道的主要内容。笔者对中央电视台“神七”电视新闻报道就报道内容进行筛选后,节选出专家解读内容的部分报道,如资料二所示,主要解读内容为神七工程相关系统及硬件的设计及功能等,这同时也是“神七”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与亮点。
中央电视台神七新闻报道专家解读内容节选
火箭系统总指挥详解负8小时的工作(09月25日)
神七训练与神六神五的不(09月25日)
火箭系统总指挥:阴天对发射没影响(09月25日)
神七较神六多一个摄像头 以看清火箭分离过程(09月25日)
专家认为三位航天员状态良好、精神饱满(09月25日)
三种逃逸系统确保火箭发射万无一失(09月25日)
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三项重大改进(09月25日)
神七舒适性比神五神六要好堪比高级轿车(09月25日)
火箭发射前要做哪些调试(09月25日)
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的区别(09月25日)
逃逸塔的功能是什么?如何使用(09月25日)
多种因素确定飞船最佳发射时间(09月25日)
“神七”发射时为什么发射口令很重要(09月25日)
神七飞船未来几天的看A(09月25日)
杨利伟谈“神五”发射全程感受比坐飞机更稳(09月25日)
专家解读“神七”任务航天员的训练内容(09月27日)
3、神七工程进展动态与航天知识普及同步进行神七升天电视科技新闻报道是报道的主要特色。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栏目主持人端端在9月20日报道中说:“《中国新闻》和《新闻60分》中推出“期待神七”系列节目,报道中国航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为观众朋友普及航天科技知识。”
二、2008年重大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特色分析
1、与重大事件相关的专家、学者、工程师、设计者、负责人成为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的主角。报道“解读、揭秘、权威”色彩浓厚。
2、重大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就内容而言。多种学科交汇特点明显。就上述中的两个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为例有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建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气象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汇综合。比如神舟七号报道从飞船的研制到发射系统的设置都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气象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航天员的选拔训练除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外还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3、重大突发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在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其中科普报道突出。比如观众了解“神七”的相关动态时也了解了具体的空间科学知识,比如“什么是太空行走?太空行走有什么难度?”、“火箭的作用以及航天服的设置”等。
4、重大事件电视科技新闻报道中标签名词成为事件代名词,其中含有很多的科技成分。专业的代名词如“空间站”、“太空行走”等相关的专家在报道中都做过具体的解释。
5、要求现场报道记者及演播间主持人具有足够的相关科技知识储备,成为电视科技新闻报道的“准科学人”。因为观众的科学知识及科学素养参差不齐,而主持人及现场报道记者承担着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事实真相、工程原理等的重要任务,在完成这个报道任务的过程中,主持人及现场报道的记者要进行大量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储备,成为了报道领域的“准科学人”。
第9篇:七七事变电影范文
据说在台湾地区上映并引起轰动的影片《海角七号》,2009年春节前后会在大陆公映。近日来,台湾与香港的媒体有了“海角七号”情结,在海基会与海协会高官会面时,作为一个话题提问并当做重要新闻播报。一部电影变换身份,成为有些政治味道的话题,激起记者们的职业敏感,原因十分明显:片中的感情故事涉及台湾的历史,尤其是日本占领时的那段历史,而这段历史曾引发过中日两国政治与外交的摩擦。电影里的隐喻,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政治反应。
《海角七号》的剧情并不复杂,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彼此交织。明的是一个在恒春夏都沙滩酒店沙滩上举办大型演唱会的故事:演唱会原本邀请的是日本歌手,但恒春当地人坚持由自己的乐手暖场,因此代班邮递员阿嘉、老邮递员茂伯、民警、小米酒推销员等人拼凑成一支极不专业的乐队,由日本小姐监督。这个临时乐队相互之间发生不少纠葛,当彼此间的冲突白热化时,一只写有“海角七号”的邮包勾出了暗的线索――一段半世纪前日中恋人的故事。邮包写着旧时的地址,里面有一份过期发黄的爱情。
记者关注这条暗的线索。作为隐喻,电影里反复出现一个搭船而去的日本男人,在台湾光复之后,他仍对留在台湾岛上的中国恋人念念不忘;用没有寄出的信笺与独语倾诉情感,仿佛是代班邮递员阿嘉与监督摇滚乐队的日本小姐之间前世姻缘的隐秘象征。记者的这番解读,显然把电影的出发点看走眼了,表面上逻辑通顺但本质上离谱。在我看来,这部织体复杂、人物众多又充满当代语境的作品,传达的主题是“人与人沟通的失落”。不论是在历史语境中(台湾光复前后),还是在当代处境(商业文化侵蚀下的恒春)中,人与人难以沟通的宿命,既在那艘返回日本的船上,也在今天这支拼凑而成的摇滚乐队里。电影中的每个人都难找到可傍依之人,受伤于世界,失落于世界。电影开始时主人公扔下的第一句话――“台北”,做出的第一个动作――砸断电贝司,是这部电影的调子。剧中那个既是教堂的琴童又是摇滚乐队键盘手的小女孩说,“上帝把我赶出来了”,这句话可以被看成当代社会人的基本处境的潜台词。
电影里暗的线索,与其说是对政治的,不如说是对一个逝去的感情世界的隐喻与象征。那个戴礼帽、自言自语的人,穿着旧日的雅致服装,痴迷的是旧时的浪漫与思念,与今天身穿牛仔裤、T恤衫的摇滚一代相比,情感古典而深沉。当他用一生的独语支撑起情感世界时,当下的红男绿女已经不可能再有那个隐喻中情感世界的奢华与深沉了。醉酒的日本小姐与性情暴躁的阿嘉相拥时,那艘古旧轮船作为远去的背景,完成的是半个世纪前没有完成的告别。看似叠加在一起的昨天与今天,其实是场误会,世界变了,二者之间只留下错愕。
《海角七号》十分好看。放松,自然,人物的刻画恰到好处,幽默而不失深沉的关照。但让观众真正弄懂这部电影并为它叫好并非易事,在美国洛杉矶试映时,便遭到了冷遇。媒体的政治解读与误导也许加深了观众的困惑,“影响的焦虑”已经预判在先。2008年的“金马奖”,这部电影铩羽而归。
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部表现中日围棋手的电影,名叫《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年在日本上映,1984年在美国上映,获得过加拿大第七届蒙特利尔电影节大奖)。这部概念化的电影表达的意思是:个人的感情与命运,应该超越国家、战争与历史的局限。中日两国当时最有名的男演员孙道临、三国连太郎出演,黄宗英与沈丹萍也在里面饰有角色。影片上映时,正赶上两国关系趋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影评人评论多多,电影艺术与外交两者的结合前所未有地紧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