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说课稿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百家争鸣说课稿(通用1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家争鸣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百家争鸣说课稿(通用16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孔子的了解,教育学生要有理想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要培养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依据: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依据: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各家各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

  二、教法应用:

  教法: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2、学情分析:

  因为大多学生不大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教学过程:

  设计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千年孔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孔子,是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演短剧:《孔子讲学》,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接着我又让学生分组,为孔子创办的学校设计一份招生广告,至于广告的内容,我给予了指导,让学生从招收对象,老师的教育思想,可以参阅的资料等方面来设计。通过这样一项活动,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成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

  总结:2500年前的孔子因为其深邃的思想,精辟的理论,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新风尚,并以此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本节小字部分还介绍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因为这一问题,课标上没有要求,我做了简化处理,让学生课下为老子设计名片。节省了时间。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百家争鸣,我是这样设计的:百家争鸣的背景是难点,我将带领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之后得出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我指导学生列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张,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辩论题:“校园里出现的吃零食,乱丢垃圾的现象用哪家的思想治理比较好?”让他们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利用历史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评判总结,并教育学生既要敢于表达自己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

  3、课堂小结:

  新课讲完以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以列知识结构,可以列表格,可以勾画知识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

  5、布置作业:

  为了强化本课的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对比孔子的教学方法,帮老师提提意见。

  6、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地位和作用:《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

  3.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和学法】

  通过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温故而知新,ppt展示“四书”的图片,教师采用问答法,启发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四幅图,有哪位同学知道它们是什么么?

  生:《四书》

  师:很好,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提示:比如说都属于学派)

  生:都是中华文化经典,都属于儒家学派

  师:没错,《四书》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那大家能不能说出一些四书的名言警句呢? 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师:好的,非常棒。刚刚同学们对儒学名言信手拈来,可见对它十分熟悉。事实上,儒学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扮演着国家统治思想的角色。它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在数千年的潜移默化中已深入到每个华夏子民的骨髓当中。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除了儒家学派,也孕育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学派,比如道家,法家等等,各个学派争奇斗艳,大放异彩,现在,我们统称之谓: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的大爆发,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我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的时代,才能同时孕育出如此纷繁瑰丽的文化瑰宝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走进那个文化爆炸时代。

  教材分析:

  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学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共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完成学案,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简介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汉教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归纳及必要的分析、说明。突破重点。时间15分钟。

  第三环节:问题探究。突破难点。时间15分钟。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问题探究也包括了评价。另外,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查评价。时间5分钟。

  (二)教师活动:

  教师课前要准备学案。

  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简介;展示鲁壁、汉武帝、五经书影、授经讲学图等资料。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多媒体展示两个要探究的问题:西汉前期的政治为什么会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也可以参加讨论。

  (三)预设学生行为:

  完成学案。

  学生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会有疑问。

  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会有较多的疑问。

  (四)设计意图:

  完成学案,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展示资料增强历史感,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积极进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简介:汉代大儒;代表作《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

  3、评价: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

  2、西汉的儒学教育

  设计思路

  历史教学要为现实服务,搭建历史到现实的桥梁。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从现实出发,引出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学生掌握了思想家的思想之后,再用他们的思想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这一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空前自由、活跃的思想交锋。这一时期出现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在辩驳中互相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思想理论性很强,容易让七年级的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故事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家的思想,从而感受哲人的思想光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生了解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的能力,利用故事、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评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孔子、老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孙武等人的材料,阅读一些有关这些思想家的通俗读物;根据各派的学术观点,讨论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加深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并在学习辩驳中互相学习、吸收对方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1. 讲述学生熟悉的《塞翁失马》、《苛政猛于虎》 等故事,借助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深奥的哲学思想。

  2. 让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哲学例子,深入理解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又必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3、利用漫画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辨别各思想派别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开幕式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建设“和平”与“和谐”的人类家园。而这一思想的源头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我们先人思想光芒至今还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哲人先贤的思想光辉。

  2、学习新课:

  (一)老子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在学生说出老子、孔子之后,让学生找到老子的思想。

  ⑵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福祸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道理。

  ⑶独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试着列举一下。如学习成绩的好坏的转化,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利用哲人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二)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本课知识重点,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让学生从孔子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中感受至圣先师的魅力所在。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孔子对“仁”特别崇敬,那么,“仁”到底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学呢?:学生归纳出“仁”就要求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之后问孔子“仁”的理想怎样推广到整个社会呢?引出孔子思想中的“礼”。“礼”就是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⑵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⑶但是孔子生逢乱世,他的“仁”“礼”思想会得到崇尚霸术君主们的赏识和支持吗?他的“天下归仁”的理想在当时能得以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孔子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呢?过渡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⑷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总结教育家的真正含义就是传播一种思想、将理想的火种传遍天下,融入漫漫的历史长河。

  ⑸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柱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仁”的例子。

  ⑹20世纪人类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遭受巨大的灾难。20世纪末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汇聚巴黎,其中一位瑞典物理学家说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世纪前,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怎样的智慧呢?从历史又回到现实,学生通过思考感受中国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芒,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三)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主张,让学具备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局面的初步感知后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联系学过的旧知识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出示漫画,让学生判断漫画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出示辩论题目,“结合本班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班风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启发学生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和感想,进行知识的加深和情感的深化。

  4、板书设计: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自我反思及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从导课到知识的传授一直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穿梭,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大手笔、大跨度的在历史与现实中搭建桥梁,师生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感受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辉,增强文化的归属感和历史的责任感,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②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⑵、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灵活运用学科整合等形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加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的铺垫,需要学生做到对知识的有效迁移和概括总结,所以被认为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学习主体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并且,在一个班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主动学习,有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也应该区别对待。

  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与时事联系引导法导入、问题预设法等。在这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分析问题的诱导,做到“因材施教”。

  说学法

  利用表格自主学习归纳法、对难点的合作讨论法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把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古为今用,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学习目标

  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北京欢迎你》,同时大屏幕展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提问:这五句话出自哪里?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宾用语这一导入设计,在于让学生了解现在孔子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孔子”这一重点。

  二、预习反馈

  让学生简单介绍孔子,并完成体现学习目标的表格,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三、学习探究

  (一)孔子

  孔子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课上有所了解,并结合学生刚才谈到的对孔子的了解。教师出示:(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然后分别从四个方面予以补充总结。

  (1)孔子生平:展示孔子像及生平简介。

  (2)思想主张:孔子思想以“仁”为主。

  ①提问:“仁”的意思,借以了解孔子的思想。

  ②提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对吗?

  可以让学生辨证的回答这一问题

  ③畅想天地:孔子倡导的“仁”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学生谈完的基础上以图片的形式作小结。

  (3)文化成就:

  提问:你知道孔子在文化领域有哪些贡献吗?

  在学生看书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以图片的形式作小结,强化记忆。

  (4)教育成就:

  提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让学生看书中有关内容并结合语文课所学,在谈完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小结:

  ①创办学校,广收门徒(展示图片、总结)

  ②总结了一套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对这些教育方法予以解释。并总结孔子及学说的影响力。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原因

  这是本课的难点。应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百家争鸣?再去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难点。

  2、表现: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1)提问:“百家”主要指哪些学派?各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回答上述问题,教师以图片的形式作小结。

  (2)看书填表

  让学生自主阅读P60-61页的内容,学会标记知识点,完成图表的填写。

  3、影响:促进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4、小结:

  再次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主要知识点,加强学生记忆。

  四、强化练习

  分为知识巩固、问题探究两部分。

  五、堂堂清

  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六、推荐作业

  分为能力拓展、课下练兵两部分

  七、板书设计

  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思想主张

  孔子教育成就

  (春秋)

  文化成就

  形成原因

  百家争鸣代表

  (战国)

  进步作用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要求一节课让学生了解五位思想家,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理解的特别透。所以我就采取了简化处理,把本课的教学设计成了一个表格的形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各位思想家的成就,条理清晰,印象深刻。学生基本都能概括出来,而且当让学生说时学生非常踊跃。本节课的最大收获就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本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觉课堂容量太大,所以这次说课我把本来课上应做的问题留做了课下作业,应该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然后提问: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问: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

  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

  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

  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

  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

  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

  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

  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有不对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提示:从立言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是对立的;道墨两家虽都倾向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史料进行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合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儒家和道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古代学者的思想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庙及衍圣公府的图片,提问: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

  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那孔子到底有哪些成就才能获得人们如此的尊敬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世界档案》的中百家争鸣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旧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一步瓦解,新的封建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过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思想领域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道家等学派影响较大,那他们的观点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主要学派

  1.孔子及儒家学说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孔子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以历史小记者的身份介绍:孔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学生明确: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过渡: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国,著书立说,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那孔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呢?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论语》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又有哪些思想主张?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明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时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政,反对苛政;教育教学方面提倡“有教无类”,还提供了很多教学原则及方法。

  教师总结: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过渡:相对于儒家的积极入世和强调仁义道德,老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那么他的观点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2.老子和道家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照片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老子的生平。

  学生明确: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著有代表作《道德经》。

  过渡: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道德经》的史料节选,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学生明确: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和民心,强调精神自由。

  教师补充: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其他学派也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于是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我们把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三)意义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百家讲坛》中百家争鸣的片段,提问: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那么它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请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教师补充总结: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采用系统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

  2.作业:思考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哪些继承和发展的体现,搜集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

  四、板书设计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1、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2、“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新课讲授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 2小组——孔子(儒)

  [学生活动1]

  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

  (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 随堂小品: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说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外,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从进度上看,初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启发思考)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如何更好的实现启发式教学,做好这样的“君子”,是教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下同)

  第3小组——孟子、荀子(儒)

  [学生活动3] 知识竞赛

  (抢答/备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学说思想,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儒学大师和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第4小组——老子(道)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 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结合)教材p45“动脑筋”以柔克刚

  (说明)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学生活动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备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孔子、韩非子、李连杰、施瓦辛格、周杰伦、丑小鸭、周国平《寓言两则》……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5小组——庄子(道)

  (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

  [学生活动5]

  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备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说明)本活动与下节历史活动课“《庄子》成语故事会”结合进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 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小组——墨子(墨)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

  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学生活动6] 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

  (备注)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第7小组——韩非子(法)

  [学生活动7] 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备注)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简介)韩非子的思想: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8小组——孙武、孙膑(兵)

  (简介)孙武:春秋晚期人,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率军攻破楚国。代表作《孙子兵法》

  孙膑:前以介绍,此略,代表作《孙膑兵法》

  [学生活动8]

  你能给大家介绍《孙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观点?

  (备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十击一,以众击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不战而屈人之兵”……

  (联系)对商业,学习的启发有哪些

  1—8个小组

  [学生活动9] 比较各学派间的异同

  (备注)如治国: 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时期

  道:无为而治,消极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战争观:儒: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墨:反对非正义战争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各学派间的异同,从而为思考下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新课小结

  [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我是一国国君/班主任,我认为应该以

  ? 来治理国家/班级

  (说明)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班级与治理一个国家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通过这种假定思考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推荐一套好书)蔡自忠漫画集

  (说明)可以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非常生动直观的了解诸子百家学说

  (介绍一个网站)

  (说明)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络mud游戏,你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然后选用儒、道、墨、法、兵、农六种思想之一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不同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试一试吧!

  (如何将网络更好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游戏这一普遍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更值得我们思考)

  教案说明

  本课属于思想史内容,理论性较强。故而教学的关键在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及通过多样化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主动性;又由于内容较多,故而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使问题可以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行探索性学习。如: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汉代以后被推崇备至,而当时却处处碰壁?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现代又为何加以重新认识?作为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为何会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对之处,为何常常为历代统治者同时采用?……此外,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些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感受这些思想魅力的同时,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态度、价值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不同观点。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寻找身边事物间的对立关系。利用成语“塞翁失马“,说明事物间的变化,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百家争鸣”时期,哪家学说更适合当时和现在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

  基础知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论语》。墨子、孟子、韩非。

  学法指导:有目的地查找有关历史资料,通过联系现实学习历史。

  教学重点

  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著作。

  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时期,各国争霸、争雄,互不相让,社会不安,人民陷入苦难之中。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理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老子

  由一组学生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查找工作课前已经完成)。

  之后由老师介绍老子画像及其辨证思想——对立与变化的观点(用老子与常从的故事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向学生说明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孔子

  介绍孔子生平与著作。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突出时代背景是奴隶制社会)

  引导学生分析“仁”字的内涵。(这里的“仁”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情操。)孔子的解释“仁者爱人”。

  三、百家争鸣

  当时的社会处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争霸,如何恢复中国的统一,结束社会的动乱就成为时代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各个学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1、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博爱、和平)(止楚攻宋)。

  2、儒家: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解释书上所引的两句话)。

  3、道家:庄子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应顺其自然。

  4、法家: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实行法治。(韩非的故事)

  讲述完后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默写各家提出的主张,并找学生将各家的主张写在黑板上。

  出示幻灯片:

  三个问题:

  1、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说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3、你认为哪些主张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列举)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完成,如有时间让各组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观点。

  完成课后的一、二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分析材料、讲故事、分组活动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知道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怀;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校园文化”之“国学文化”图片,用学生身边的古典文化知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文化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吗?(春秋战国。)那我们来回顾一下春秋战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播放视频,由此导入新课。

  讲解生产力发展导致了经济政治的变化,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导致思想文化变化,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和学派。

  我们先来看看图片上这是哪两位?

  展示《孔子问道图》,提出问题:孔子向谁请教?初步认识老子和孔子。

  (二)探究新知:

  1、老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投影片,了解老子生平。

  完成学练案上老子档案。适当讲解老子的政治观点及在当时和后来盛世的影响。

  2、孔子

  A、孔子的生平

  活动:请同学讲述自己知道的孔子生平。

  投影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地位。

  展示“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地方说明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

  投影世界十大思想家图。

  由此引出孔子政治主张。

  B、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吕氏春秋不仁》言:“孔子贵仁。”一语道破了孔子学说思想的核心。据清人阮元统计,仅《论语》中,“仁”字就出现了105次之多。——许杰编著《新编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而劳之;薄赋敛”。

  材料三: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去询问,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既然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也。”(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1)依据材料一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阐述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C、孔子的教育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孔子在教育思想上有没有体现出“仁”呢?

  当然有,“有教无类”。

  它为什么体现仁的思想?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除此之外,孔子还有哪些教育思想?

  投影图片资料

  材料一:

  《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思考回答

  (1)依据材料一,孔子在扩大教育范围方面是怎么做的?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

  (3)材料三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持什么学习态度和什么科学的学习方法

  重点引领

  自2004年创立至今,孔子学院已走过13个年头。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目前,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7年,各国孔子学院和课堂各类学员总数232万余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1272万人次。——中新社西安2017年12月10日电

  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儒家学说是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文化的世界名片。)

  3、百家争鸣

  结合图片,讲述历史原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大家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合作,猜一猜下列观点是战国时期儒、墨、道、法诸家哪家、谁提出的?并指导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有关战国时期诸子的故事或者成语。

  (1)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2)“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3)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4)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5)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适当进行讲解。

  展示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百家争鸣的影响:假如你生活在当时,你会选择支持哪一家学说?为什么?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有没有什么借鉴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三)本课小结

  投影诸子头像。讲述春秋战国是一个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是时代智慧的结晶,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那场大辩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及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四)巩固练习

  1、选一选

  (1)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想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你才及早发现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这时,你可以引用以下哪家的思想作为论据?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就是要爱人,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休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3)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4)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2、连一连

  将观点与对应的学派相连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道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兵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墨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法家

  万物虚无,祸福相依儒家

  (五)板书设计

  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

  墨家:墨子

  儒家:孟子,荀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掌握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

  2、学会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二:教学方法:

  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思考;

  教师有条理的讲解历史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并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四: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众答:儒家)

  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众答:有)

  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学生:乱,闹)

  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8页

  五:讲解过程(板书和讲解)

  百家争鸣——标题

  1、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的定义

  一:定义:

  诸子百家:(子是对人的尊称,诸子指的是孟子,荀子,庄子等人,百家指的是这个时候的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那了解了诸子百家,同学们知道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吗?有请。同学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学生答:不知道或者明白

  好,那下面老师和大家说一下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就是各派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现在老师出一道考题:古代历史上的百花齐放指哪一个历史事件?百家争鸣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问题,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每个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背景,在刚刚那句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中,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其中一点背景是什么?(众答:乱)

  对,但是我们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要学会全面的分析,今天我们就从经济、政治、社会三点来分析他的背景。

  下面我们来学习最重要的第三点内容,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请同学们预习三分钟后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三、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同学们预习好了吗?同学找到答案了吗?(学生:找到了)好,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

  四、分组讨论:

  在诸子百家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个派?最想加入哪一个派成为他们的弟子?为什么?现在同学们前后两排讨论一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老师走到学生中看学生们讨论的情况,并适当的给予引导)

  同学们讨论讨论好了吗?下面有请。同学起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学生一:我喜欢儒家。)好,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的好,他从儒家的思想,和教育方面的贡献说了他的观点,分析的很全面

  (学生二:我喜欢墨家。)这位同学分析的的很好,他的角度很新,从现代意义的角度,分析了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给我们现代人的影响,还有国家的角度,人才的培养方面。很有见解

  (学生三:我喜欢道家。)这位同学是从现代社会自身的角度看,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是一个功利的,追求自身利益的社会,想一些词就可以看出,走后面,灰色收入、潜规则,社会很黑暗,但是我们可以借古人的观点净化自己的思想)

  (学生四:我喜欢法家)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好,法律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准则,现代社会的依法治国,从国家的高度看待这思想,很好。

  为什么要组织同学们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呢?就是要让大家学会正确的分析历史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历史现代自身来全面的看待问题、要又新颖。有眼光的学习历史、

  (分组讨论:辩证唯物主义、结合历史现代自身、全面——板书)

  五、课堂小结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遍这节课的内容,讲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定义,各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重点是表格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熟记。

  六、课后作业

  这节课的课后作业就是复习黑板上的内容,下节课提问、另外一个作业就是抄写表格里的内容)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位于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上承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即百家争鸣的萌芽时期,下启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即百家争鸣结束,儒家思想确立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统治地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本课教材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20道选择题,3道简答题。山东4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具体题目是1.(2012·山东文综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解析】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倡导重农抑商,以增强国力。因此法家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二、结合教材分析,说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了解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了解,因而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式教学、史料分析法

  学法:表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

  2、讲授新课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百家”是指有一百家吗?“争鸣”在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争论的主题是什么?社会环境允许争鸣吗?这种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自由的认识与争鸣才能创造出光辉、深邃的精神产品。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主题概念,有利于学生对该主题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

  环节二:感悟先哲思想

  步骤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

  阅读史料,总结孟子思想:

  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民贵君轻

  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

  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仁义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

  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利用规律(道家)

  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从而克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步骤2、从宇宙观、政治观、心性观、历史观四个方面比较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

  设计意图: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政治主张治国?说明理由。假如你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平民百姓,你会更倾向与哪种思想?阐明你的理由?

  升华: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想象,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西方,柏拉图专门有本著作,就叫《理想国》。在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孔子的“大同”思想。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思想家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伟大的救世的热忱,拯救世道,关心民生的这样一种热情。有伟大的志向,同时也有崇高的道德,尽管他们的很多思想,可能在今天看来很落伍,但是他们的道德,他们的智慧,对我们都是有永恒的启发的。

  步骤4、案例分析

  请问:如果你分别是信奉儒、墨、道、法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墨家:这是师生关系不和问题,主张兼爱,即爱学生如己。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那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要连坐!一人讲话,周边同学都要一起受罚!

  过渡:上面我们一同领略了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争鸣思想在中国历起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学生生成认识。

  环节三、古为今用

  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诸子百家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思想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

  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学领域。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学而优则仕,官本位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2.留意一下我们当代生活中还有哪些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等)。由此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民俗是群体传习文化的重要方式。以丧葬礼为例,古代中国社会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处理死者看作是重大而庄严的事情,并视其为调整家族和

  1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传统丧礼大致包括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礼几项程序; 按与死者血缘关系

  的亲疏,对服丧功期也有严格规定。现今的丧葬仪式虽已简化,但从中仍然能够窥探到传统伦常观念的影响。又如除夕祭祖、中秋节合家团聚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亲亲的伦理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承。

  3.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课堂小结: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六、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很圆满的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但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基础知识的差异,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 学生讨论时参与问题的完整度。

  2, 对教材细小知识点的把握。

  本节文言文较多,对教材所引文言材料的理解程度。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重视人的作用;创造利己形势;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

上一篇:美国访问学者申请硅谷访学都有哪些名校?
下一篇:江苏省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现代文阅读(散文&说明文).do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