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三年的神作续集,扑了?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但凡谈起恐怖片,推荐也好、榜单也罢,绕不开《孤儿怨》。

  从豆瓣的标记人数便可见一斑。

  东方恐怖经典如《咒怨》、《午夜凶铃》评价人数不过十数万,西式恐怖的《招魂》、《死寂》也不过三十万左右,再看看《孤儿怨》的标记人数,人气之高可见一斑。

  有人可能要说了,“《孤儿怨》还恐怖啊?你是没看过《厉鬼将映》、《鬼影》······”

  你别说,《孤儿怨》能有这么高人气,还真就是因为它没那么恐怖,从而能被更多人接受。

  不像上述有的恐怖片,那海报我连瞅一眼都浑身发抖,更别提推荐给别人了。

  当然,《孤儿怨》能成为经典肯定不能是因为它不够恐怖,虽说影片还残存不少无法解释的逻辑硬伤,但其环环相扣的紧张节奏、大跌眼镜的超级反转,包括当时年仅12岁的伊莎贝拉·弗尔曼惊人的演技等等,都足够使得它成为一代经典。

  如今时隔十三年再出续集《孤儿怨:首杀》,本以为会成为影迷的狂欢,结果影片的口碑与前作相比却有如云泥,问题出在哪了?真有那么差?还值得一看吗?

  《孤儿怨:首杀》

  片名“首杀”可见端倪,虽说新作是续集,可在剧情上其实是前传。

  第一部中的伊斯特登场时是在孤儿院里,然后才被维拉·法米加扮演的凯特夫妇看中并收养,进而有了后来的故事。

  这样一个怪胎为什么会在孤儿院里?影片没有做出解释。

  十三年后,借着前传《孤儿怨:首杀》,观众才终于知道了伊斯特的来历,影片所讲述的,正是伊斯特如何来到孤儿院的故事,我们甚至能知道,原来伊斯特的真名叫做丽娜。

  电影一开场就打了明牌,直接告诉观众丽娜作为萨尔恩研究所,也就是爱沙尼亚一间精神病院里危险系数最高的病人,是一个因患有腺体疾病导致身体等比缩小,使得她外表看上去是十岁的女孩,其实已经是个心智成熟的三十一岁女性。

  第一部中,这一信息点是全片最大的伏笔,真相揭开时,观众被匪夷所思的设定所震惊,更被小演员的演技所折服。

  到了《孤儿怨:首杀》,导演也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毕竟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伊斯特的恐怖也都有领教,所以打明牌是蛮明智的一点。

  不过少了这最惊人的反转,电影后续不就落入俗套惊悚片了?所以口碑才遭遇了滑铁卢?

  看到这里,包括后续丽娜逃出精神病院,在网上找到和自己外型相似的走失儿童伊斯特,并顶替她的身份来到女孩家中,与养母不合、勾引养父······等等一些列情节,都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孤儿怨:首杀》口碑下跌如此厉害。

  毕竟与前作几乎如出一辙的剧情走向,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我在心里也料定了,续作真烂的事实。

  可当进度条来到一半,影片中的伊斯特准备去屠杀一个发现她真实身份的警察时,一个我认为丝毫不亚于第一部中伊斯特是儿童身体成人心智的惊人反转出现!

  单就这个反转,《孤儿怨:首杀》就值得一看。

  只是可惜,整个故事的完成度有欠缺,观看时总给人以赶工之感,使得影片有的情节看起来很敷衍,有些坑没有填上等等,毕竟顶着的可是“孤儿怨”的名头,出现这些在用心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实在让人有些叹息。

  但哪怕如此,还是得强调一遍,《孤儿怨:首杀》值得一看。

  以下内容含剧透,强烈建议看过影片后再来看,和前作一样,这依旧是部不能被剧透的电影。

  续集依旧请来了伊莎贝拉·弗尔曼担当主演。

  演员的身体现实中是没有问题的,今年25岁的她就算再想装年轻,也装不了十岁小孩,哪怕脸能凑合给观众,身高这硬伤可掩盖不了。

  导演想的办法是,远景、背面就找来儿童替身,正面、近景就用她本人,蹲下来或者不拍下半身就好。

  相比影片的故事,这些都是小问题,毕竟伊莎贝拉的演技摆在那里,哪怕刚开始看会觉得这小孩看上去有点老气,到后面也就不会再注意。

  那个不能被剧透的反转才是重点,我强烈怀疑编剧的灵感来源于2012年巴特·雷顿制作的纪录片《冒充者》。

  既然是纪录片,肯定就是真实事件了。

  纪录片的故事发生在1994年的得克萨斯州,13岁男孩尼古拉斯失踪,四年后,西班牙一个潦倒的男孩告诉大家,他就是那个失踪的尼古拉斯。

  尼古拉斯的姐姐从美国飞过去,把他带回家,所有亲戚都来祝贺,除了哥哥杰森,他一直不愿意见失而复得的弟弟。

  最后他还是来了,但在后来的采访中,这位尼古拉斯告诉记者他与杰森见面的第一眼就知道,对方压根就不相信他是尼古拉斯。

  后来在FBI的调查下明确了事实,这位尼古拉斯果然是冒充的。

  可尼古拉斯一家,尤其是母亲、姐姐,都坚定不移地相信,他就是尼古拉斯本人!并拒绝做血液检测!

  有人说可能是亲人接受不了打击,不愿再让梦破灭,索性就把他当做是尼古拉斯。

  但另一种猜测也被多数人认可,真正的尼古拉斯已经被杀了,凶手正在母亲、姐姐、杰森三人之中,且三人必定知道实情。

  回到《孤儿怨:首杀》,反转正是取材自《冒充者》中的第二种猜测,丽娜冒名顶替的伊斯特已经被母亲和哥哥瞒着父亲杀害了,但为了不让父亲起疑,母亲和哥哥只好假装她就是伊斯特。

  后来母亲和哥哥更是和伊斯特直接摊牌,让她乖乖听话,否则他们不惜再杀一个人。

  嗜血怪胎遇上冷血母亲,《孤儿怨:首杀》玩起了以恶制恶。

  当母亲掏出手枪,抢先在伊斯特之前解决掉知道她身份的警察时,我直接瞳孔地震。

  反转惊人又有趣,震撼程度不输第一部。

  整部影片看下来,父亲好像 是最可怜的人,他有着恶魔妻子、恶魔儿子,结果又遇上了一个恶魔怪胎冒充他女儿。

  但是影片最后,父亲眼睁睁看着妻儿去世,虽说伊斯特的牙套不小心掉出来,但他的反应完全不正常,他好像突然就知道了真相,坚定地认为对面的人压根不是自己的女儿。

  为什么会如此?

  结合妻子和儿子不同寻常的伦理关系,以及父亲画作中女儿的形象,包括影片中提到伊斯特很像“丽兹波顿”。

  丽兹·波顿是美国十大悬案之一丽兹·波顿悬案的主人公,1892年丽兹·波顿持斧头砍杀了自己的父亲和养母。

  很多历史学家推测,波顿可能是乱伦的受害者,认为她们的父亲在她们的母亲去世后,开始性虐待她们,且父亲的尸体面部被多次击中,表明凶手对他怀有强烈的仇恨。

  结合《孤儿怨:首杀》中的父亲,我猜测可能他本身也是一个恶魔。对女儿做了苟且之事,他虽然知道女儿是被妻子和儿子杀害了,但是也不敢声张,一家人各怀鬼胎。

  所以当伊斯特出现时,他即使知道她是冒充的,但在妻子面前,他仍装作慈父,把她当做是失踪的女儿,直至妻子死去后,他才立刻翻脸。

  当然,这些都纯属猜测,影片并没有给出确凿的证据表明父亲知道实情。

  如果能将这些信息都发散开来,《孤儿怨:首杀》难说不能再现前作的辉煌。

  可最后的成果正如上文所提,有的地方敷衍,如伊斯特逃出精神病院的方式;很多坑没有填上,如父亲角色的完整度以及母亲杀害女儿的真相等。

  总体看下来,影片及格线是有的,故事可看度是有的,反转依旧是惊人的,细节的不到位实在是不该。

  真是那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

  编辑/塔吊红茶

  商务/阿乐(微信:pachongsw1)

  期待你将文章分享给更多的友人

上一篇:西湖大学研发AI辅助心理咨询机器人,免费提供咨询服务,AI的心理咨询真的能理解人
下一篇: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与南通和南通大学的情缘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