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当代电视 第三期目录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4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引导水平       万 克

       ——天津电视台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7导向是天        张书省

       ——略论电视新闻专题的主题定位

  9满目缤纷相辉映 一腔热忱论伯仲

       ——各界观众踊跃点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13 我们需要这样的悲剧                 曾庆瑞

       ——电视剧《记忆的证明》观后

  15 呼唤良知 拷问人性                 王凡华

       ——看电视剧《记忆的证明》矛盾中的人性

  17展现当代中国军人的美好情怀   张正海

       ——军事题材电视剧《追日》研讨会纪要

  19军旅题材的新拓展                           秦宝砚

       ——电视剧《红领章》的启示

  20爱心与奉献的交响                 汪 帆

       ——电视剧《真情》观感

  22撼人心魄的爱情史诗           丁莉丽

       ——评越剧电视剧《毛泽东和杨开慧》

  24 为观众奉献精彩                  天 视

       ——写在天津电视台建台45周年之际

  26面向农村 服务农民 播洒文明   

       ——许昌教育电视台兴办业余戏迷剧团纪实

  28检阅栏目成就 促进电视繁荣   赵 彤

       ——第三届全国省市电视台优秀专栏节目奖评选活动综述

  31奇葩斗妍满荧屏               黄昌宁

       ——第三届全国省市电视台优秀专栏节目奖参选节目评析

  33细节构筑整体          潘红莲

       ——历史文献纪录片《百年小平》创作谈

  35源于生活 还原生活           崔志刚

  37戏曲电视剧创作刍议              马崇杰

  39珍爱金色童年 寄寓美好明天  刘 伟

       ——河北电视台少儿节目回顾与展望

  42童心 童真 童趣         王 洁

       ——编导少儿MTV的点滴体会  

  44把好电视对未成年人的报道关 朱 颖 李 翟

  46受众本位与节目编排           冯 剑    

  47西部纪录片:光荣、迷茫与梦想

  50再话电视节目改版         秦 雪

  53练就一双“会”眼         郑国臣

       ——也谈改进会议报道 

  54电视节目的形式创析           虹 雨 56“无过,无不及”          陈修身

        ——刍议新闻报道的“度”

  58试谈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冯 欢

  60宽容与沟通        冷冶夫

       ——电视台与DV人的对话

  62反思:媒体怎样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  

  64媒介环境的优化及绿色文化空间的建构 李春颐

  67收视率与满意度           邵 伟

  68以人为本 引领创新           徐正浩

       ——以科学发展观看电视节目创新

  70企盼多建一些《民心桥》       张雅田

  70观众不是道具         高建国

  71治治这些伪劣广告       姬建民

  72在统一的基调中展现魅力              王振宇

       ——从《记忆的证明》的美术设计谈起

  74因地制宜 量身定做     高树增 王秀莲

       ——地方台影视频道的经营之道

  75 创收性栏目的质量与收益          孙愈中

  36 DV自己 公益大众                      张 雪

  ——全国省级电视DV论坛及DV公益作品颁奖在合肥举行

  73 江西传媒移动电视开播          赣 视

  76年庆盘点 延安狂欢                 秦 沈

  77《春晚:中国新民俗》等18条         本刊资料室供稿

  80本刊声明                      当代电视杂志社

   

   

  2005年第三期 文章摘登 (1)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引导水平

  ——天津电视台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万 克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看形态的变化,看经济指标,还要看其文明程度,而大众传媒正是让受众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载体。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性原则是题中之义,毋庸质疑。作为电视媒体,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者,更是宣传者和实践者,所以,加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也就是一项基础工作,对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思想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闻媒体应该始终把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并结合行业实际和特点进行。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政治上高度一致,行动上高度自觉,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转变观念 ,自觉接受监督 。

  当前,新闻工作者在专业化、知识化的同时,也日益年轻化,因此,对于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很少系统、完整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际工作中,对新闻工作的认识也有差别,在涉及政治、民族、宗教等重大问题时难免把握失当。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是今后媒体的把关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应从“三项学习教育”入手,其及时性和必要性对于青年更为明显。

  新闻媒体应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这就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杜绝有偿新闻、提高媒体公信力都具有长久的作用。媒体要转变作风,自觉接受监督,就需要从观念上转变,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学习。而这种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的媒体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和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项学习教育是一个契机,是媒体改变作风、杜绝不良现象、重塑公众形象的契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整肃队伍,接受社会监督,媒体是三项学习教育的受益者,于国于民于己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同时,这也是实现“三贴近”的一次具体实践活动。 强化学习 培训是基础 。

  天津电视台自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共举办全台性的各类培训班11次,培训人数1200人次。用丰富的形式开展活动,如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实践活动等,共举办14次,有2400多人次参加。学习一开始,我们就坚持在领导带头严格要求上下功夫,在形式多样创新方式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取得实效上下功夫,使整个学习培训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培训学习工作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带头突出一个“严”字。台领导及各频道、部门负责人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文件。台长、总编辑做动员报告谈学习体会,各频道、部门处以上干部带头写心得体会。全台干部、编辑记者共撰写论文544篇。台里对全台35岁以下的青年编辑记者提出两个硬性指标:学习考核不合格者,在编职工不发记者证,外聘职工取消聘用资格。各频道、各部门按照“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三项学习教育读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文件汇编》,学习张立昌书记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观看电视纪录片《人民记者——穆青》,开展新形势下怎样做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大讨论。通过学习,增强了三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立了三个基本观点,即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喉舌的观点,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观点,新闻工作者是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观点。

  2.形式多样突出一个“新”字。天津电视台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既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讲座,又有市检察院李宝金检察长关于预防职务犯罪职业道德教育的报告;既有市委办公厅于秋军副主任关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辅导讲座,又有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验交流会;既有“以穆青精神拍摄《人民记者——穆青》摄制组的事迹报告会”,也有深入工厂农村学习实践活动。还充分利用台《天视信息》报、宣传栏等阵地报道三项学习教育进展情况,交流体会,宣传典型,收到了良好效果。

  3.成效明显突出一个“实”字。天津电视台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求真务实才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台里明确规定,学习培训要在“实”字上做文章。首先是学习培训组织要“实”,不走过场,严明纪律,认真研读有关文件和材料。每次学习活动都要有反馈,有检查,有总结。其次,学习培训同实际工作结合要“实”,做到五个结合:把学习理论同提高宣传引导水平结合起来,同提高自身素质结合起来,同学习身边典型结合起来,同塑造媒体形象结合起来,同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借学习培训的契机,重新考核,检验各频道、各部门的各项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 一个省级大台,一个肩负党和人民重托、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新世纪电视媒体,一个关乎天津大都市形象的电视台,特别是合并以来,天津电视台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当成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强调制度创新和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尤其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更加突出。

  1.查漏洞、订措施,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台里要求各频道、各部门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有典型意义的失误案例进行分析,举一反三,通报全台,警示大家。制订和完善了一大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如《栏目自律公约》、《部门例会制度》、《选题申报制度》、《节目评审制度》、《监督制度》、《事故等级认定及处理办法》、《奖惩制度》、《天津电视台节目变更流程》、《广告变更管理规定》、《流动字幕播出申报流程》、《延时直播编审制度》、《新闻栏目直播管理规定》、《违规备忘录》等。“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台管理更加完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为净化美化荧屏、提高大家文化品位起到了良好作用。为坚决杜绝各种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提供了制度保障。总之,制度建设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据统计,天津电视台目前已制定实施了49个管理规定,已编印成两册,发至全台各频道、各部门。

  2.认真落实天津市新闻界《自律公约》,制定了天津电视台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重塑队伍形象《自律公约》。成立专门小组,广泛听取意见,特别征询了从事电视事业多年的老领导、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论证,制定出了针对性强、符合电视规律、易记可操作、能入脑入心的“八要”、“八不”《自律公约》。同时,把制定《自律公约》的过程作为一次再学习、再统一思想、再提高认识的过程。

  3.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任何规章和制度都需要人来遵守,违反了规章制度也必须受到相应的惩处。这样才能体现其严肃性和公平原则,否则,规章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也必然会对宣传事业造成恶劣影响。为狠抓落实,对那些触犯雷区的人和事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在例会通报、批评,直至纪律处理。比如,曾对违反节目播出规定的部门提出批评和罚款,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和新闻纪律的台聘人员予以解聘处理等。从效果上看,警示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被批评和惩处的现象没有反复的迹象。大家也从中吸取教训,严格自律,以免重蹈覆辙。大家渐渐从被动服从变为自觉地遵守,使制度管理和节目运行逐步走入良性循环。典型引路 把学习推向深入

  1.运用典型,推动工作。为了认真落实中宣部“向人民记者——穆青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市委宣传部和集团党委的领导下,天津电视台利用报告会、板报、纪录片等形式介绍穆青同志的生平业绩,学习他崇高无私的敬业精神和作为一名人民记者的高尚情怀;学习他心系人民,与普通百姓建立了深厚友谊的感人事迹;学习他坚定的党性原则和职业素养。并积极响应集团党委的号召,开展了向电台杜造栓、电视台李安同志学习的活动,及时总结《人民记者——穆青》摄制组的典型经验,在全台形成了远学穆青、近学榜样的热潮。

  2.学习典型,培养队伍。电视台召开了以中青年编辑记者为主的座谈会。围绕学习先进典型,肩负传承使命,大家一致认为,要学习李安对电视事业的执著和挚爱。把自己的心血融入到钟爱的电视事业中,创作出一批优秀的电视作品;学习李安勤奋敬业、精益求精,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境界;学习李安始终保持平静如水的工作心态,为人处世朴实真诚;学习李安满腔热忱,倾心帮助年轻骨干,言传身教带好年轻队伍。

  3.树立典型,解决问题。学习李安这个典型,是为了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着力解决“三观”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特别要解决好年轻从业人员的“三观”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积极的价值观;着力解决工作标准问题,把实现各项工作高标准作为追求目标;着力解决思想和作风问题,通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台兴起端正学风、转变作风、树立新风的热潮;着力解决“三贴近”问题,做到把对党和人民的感情反映到电视节目上来;着力解决精神状态问题,集中精力、专心敬业、励精图志、开拓创新。着力解决职业道德问题,谨慎、尊重、自律、谦虚,进一步增强中青年骨干带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 抓出成效

  1.扎实有效的学习教育活动促进了各项工作改革的顺利开展。2003年是天津电视台的改革年和丰收年,相继推出了体育、都市、经济生活、科教、文化娱乐等5个专业化频道,对人员队伍、节目设置、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天津卫视于2004年10月1日改版成功,其市场份额排名居全国省级卫视前列。应该说,没有系统、周密、严谨的策划和组织保证,这一切是难以顺利实施的。而人员素质的提高,使得这一整体计划的实施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从思想上克服和消除了等靠要,从体制上形成了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机制。此后,又完成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改革。比如,成立了节目制作公司,推出了全新的家居数字频道,向电视节目制播分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提升新闻评论节目的引导水平和理论深度,成立了新闻专题部,从体制上解决了长效保障机制。从宏观效果上看,整体宣传水平和广告收入大幅度提高。“中国政府新闻奖”、“金鹰奖”、“彩虹奖”相继落户我台。通过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提升了天津电视台的公信度。

  2.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成果显著。《中国人》栏目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性,在第一时间策划、摄制了大型纪录片《人民记者——穆青》。这是目前全国第一部反映穆青同志生平事迹的影像教材,发往全国宣传系统,得到了中宣部三教办、新华社和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评价。摄制组的同志们沿着穆青同志的足迹,深入河南兰考、扶沟、宁陵、辉县,行程四千多公里,拍摄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画面,克服了许多困难,采访了许多历史见证人。他们冒雪走进北干渠、红旗渠,用顽强拼搏的精神,以人民记者穆青的高尚情怀为榜样,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图像资料。摄制组带头人、高级记者李安同志30年来始终拼搏奋斗在第一线,创作出一批富有广泛影响的优秀电视作品。这个摄制组所在的《中国人》栏目组荣获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集体和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班组称号;李安同志遵循“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宗旨,干出成绩从不张扬也不满足,被评为天津市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

  3.不断增强自觉意识,有力地抵制了“四害”。经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天视人自觉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的自觉意识。我台重申了广告和宣传两条线的管理制度,严格管理二类广告,杜绝有偿新闻。对于不良广告,宁可不挣钱也不能播出。北京某医院的五虎消癌汤的广告,说的是一家五口人都在喝这种消癌汤,效果如何神奇。广告部审片时认为,这是一个虚假广告,断然拒播该广告。果然,没多久,该广告就被工商局查封了。文化娱乐频道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抵制低俗之风问题,逐个对栏目的每期节目严格把关,他们邀请京津专家学者专题研讨提高电视高端栏目文化品位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观众形成制度。天津电视台组织青年编辑、记者下基层已经成为惯例。2003年我台领导班子成员带领青年骨干深入本市工业支柱产业单位,来到三星显示器有限公司、三星高新电机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天津丰田、天津石化等大型企业,深入车间厂房。最近,我台又组织青年编辑记者深入静海县、武清区和蓟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实践行—天视青年到农村活动。通过深入到工厂、农村与基层工人、农民细心交谈、耐心沟通。既了解了工业、农业发展变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获取了重要选题,还听取了他们对天视节目的意见和需求,收获很大。 2004年5月29日,我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到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开展了“荧屏暖童心”献爱心社会公益活动。他们为福利院的孩子们捐款近2万元,为他们购置了电脑设备和许多美味食品。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我台干部职工捐款5万元支援灾区。这些活动扩大了天津电视台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树立了我台的良好形象。天津电视台认认真真落实中央、市委、集团党委指示精神,扎扎实实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实实在在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有力地提升了电视宣传的引导水平。

                              (本文作者系天津电视台台长)/责编:刘原

   

  导向是天

  ——略论电视新闻专题的主题定位

  ◆张书省

      电视新闻专题作品的最高追求或曰最高标准是什么?我以为是从集体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中升华出来,一滴水见太阳式的闪射出时代的精神,闪现出国家的、民族的、人民大众的最高利益,闪回出导向受众的传媒责任感。这是我从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连续播出的《保姆日记的官司》和《望大陆》等作品受到观众高度赞扬而得到的启示。

  2004年深秋,古都西安的市民为一个小保姆的日记搅得沸沸扬扬。事件缘起于一家报纸突然登出一条从陕北到西安打工的19岁的小保姆写的日记被雇主偷看并遭到解雇的消息,出于对打工族的同情和对农村孩子的爱护,舆论一边倒地齐声谴责雇主的无情和冷酷。随后,在律师的支持下,小保姆把雇主告上法庭。而终于迟迟露出水面的雇主开始在媒体诉冤,说日记被看以至被批注是其比保姆还小的雇主——上中学的女儿所为,他们家对保姆仁至义尽等等。舆论开始分化,甚至出现白热化的尖锐分歧。法院开始不予受理此案,不久又受理了,并在12月6日开庭,但在庭诉调查后却没有判决。《保姆日记的官司》电视新闻专题片就从不许记者进入法庭的法院门前切入,然后回溯了前一天记者分别采访双方当事人的情况。小保姆说,就在她请了两天假不在家的时间里,雇主偷看了她的日记,她进了门被雇主拦住,说日记不能带走,然后就说要叫保安,要赶她走。小保姆还举了一个她在日记上写的例子,说有一天雇主带她去参加朋友的酒席,雇主让她给孩子喂饭,孩子吃饱了就闹着出去玩,结果雇主让她带孩子出去玩,她空着肚子回到家中。小保姆说她回家把这事写入了日记,未料日记被偷看还加了严格批注:“请你赴宴已经给足了你面子,很不错了,难道还要给你一个人摆一桌酒席不成?”这让她的自尊受到极大伤害。而雇主家也一肚子委屈。女雇主说,两三个月来喂孩子吃饭都是老太太自己做,请客那天是朋友的孩子过满月,老太太陪人家老人去了,就让小保姆喂孩子吃了一次饭。老太太说,别人喂孩子我还不放心,累死也不雇保姆了,折腾全家人。老太太哽咽落泪。雇主高先生说,她在日记里原话写的是要把我们全家养肥了然后像杀猪一样一个一个都宰了,就是要叫我们家破人亡。记者问小保姆为什么写那么恶毒的话?小保姆说她那是幻想(想象),猪吃了就睡,饿了再吃,根本不问人家的悲欢离合。应该说,主雇双方还会有许多的矛盾纠纷,受众也渐渐在这矛盾中不再死死地站在一边,而是在是是非非中开始选择、思考。高明的记者高就高在不再去就具体的琐碎事务展示其理长理短,而是迅速地以记者的提示来引导受众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探索:“那么,是什么使双方积怨如此之深呢?”小保姆说是“人格上不平等”,雇主说是“自己首先要瞧得起自己”。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幼稚的头脑和相对成熟的思维在进行一场不等量的较量。于是,记者采访到了并迅即展现出他们冷静下来的反思。雇主说:“最主要的问题是沟通”,小保姆也说:“好几次我想坐到他们跟前说一说。”记者不失时机地展示出一些群众对此的看法,那就是主雇双方的理解、宽容和沟通。随后,记者又进入一步提出了一个从制度上对家政服务行业进行规范的问题。本来是一起小保姆日记惹起的官司,是一组双方剑拔弩张的矛盾,是一个法官也难拨拉清楚、百姓更是众说纷纭的难点热点问题,记者却成功地把它化解并提升到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行业规范问题,提升到了和谐社会建立与发展的高度。一桩具象的纠纷升华到了国家民族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和谐生存的理念,记者高水平的思考和电视作品高层次的品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异曲同工的是另一部作品《望大陆》。望大陆》情节相对简单,它从一条消息的同期声切入,开始是国学大师文怀沙高声颂读于右任先生《望大陆》的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观众也是首次感受到《望大陆》手稿和近百幅于右任先生的作品第一次展现在眼前的激动、哀痛和沉思。作品在用了三分之一多的篇幅回顾了于右任的生平、他对故乡的难以割舍的心情、他用血泪吟出的“望大陆”的诗句、他的作品终于得以回到故土之后,并没有继续在于右任先生身上作文章,而是笔锋一转,展示了来北京的台湾陕西同乡会秘书长张佐鹏在早年就与于右任相交,深受于先生感染熏陶,回到故乡的感人情景;接着又表现了从事两岸文化交流事业的出生在台湾的陕西人李志辉第一次回到故乡的生动场面;姑姑来到西安宾馆,抓起行李就走,说“宾馆不是家,这里条件再好也是不好,住在家里头有亲情嘛!”一句回家,使时间和地域带来的隔阂荡然无存,观者怦然心动、眼圈潮湿。作品后来还借一名书法家之口,说到了蒋纬国以及众多陕西人对大陆的眷恋之情,表达了“手稿回家了,可写诗的人什么时候才能魂归故里”的骨肉深情。专题片结尾是文怀沙老先生的代表着海峡两岸十多亿人民的呐喊:于右任的爱国主义是符合历史大潮的,他不是一个没落的痛哭,是黎明来到之前的一个婴儿的啼哭!两部作品,感人至深,沁人肺腑,使人留连,我们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启示。

  一、导向是新闻的最高原则和最高追求

      新闻消息也好,新闻专题作品也好,发不发,怎样发,其导向是首位,有利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而不是无利于甚至有害于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的最高利益,这是试金石。《保姆日记的官司》从是非之争中提出社会和谐的规范命题,以社会稳定为前提;《望大陆》从一首诗稿众多真情展示出两岸人民盼统一,特别是台湾人民企盼回归大陆这一民族最高情感,这就使新闻作品升华到了事理的高度。

  二、可视性是基础,深刻性才是目的

      对于电视来说,可视性是基础,是第一要求,不管是电视新闻、专题、文艺片还是电视剧,没有可视性就没有人来看,做得再正确也是白搭,但在可视性的基础上,绝不能搞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目的在于在好看中潜移默化或开宗明义地传达作品的深刻主题和崇高理念。这里的关键在于导向的艺术,既不可赤裸裸地高呼口号,又必须时时处处地隐含倾向,步步为营地导引观众走向作品设定的终极。

  三、大主题必须要小切口,切口越小越会深入

      琐细零碎,面面俱到,多头多义,什么都想涉及都想说,这是电视专题片的大忌。采编电视新闻专题片,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在选择素材时一定要敏锐地抓住小事情蕴含的大意义,如果背后没有大意义大主题,那就成了鸡零狗碎,拣一筐子也不值几个钱。记者的功力就在于,一滴水要能闪射太阳的光辉,还在于从一滴水逐渐去展示光辉的这个过程。所以,切口越小,事件越单纯越简洁,越能挖掘深化事件的深层次内涵。深掘的过程必然是越过浅层透过表象的过程,既不拖泥带水,也不无中生有,而是步步深化,直到掘出一个金娃娃。

  四、情感升华必须由小我向大我转化

  电视专题片中的感情表现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没有情感就像一株没有生命的塑料花,美而无味。情是根,根深根壮才能枝繁叶茂,这就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把个人私情升华成大众之情,由个性导入共性,如《望大陆》;二是要把情感升华到理智的层面,由具象导入理性,从而使这种情感由小向大转化,如《小保姆》。当个性的私情变成了一种大众之情、民族之情、国家之情,甚至是国家民族的情理所在的时候,作品自然是高层次的成功。

  五、导向是记者职业的第一责任感

      记者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神经末稍,又是一个民族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的守望者,他的责任是眺望,是发现,是告知,是警示,所以他必须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发展和归宿。他写下的每一句话,他编制的每一个镜头,都必须以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导向,一个合格的优秀记者,必然是这样的有头脑、有思想、有能力、有品位的新闻人,而决不是满脑子私欲或一锤子买卖的投机者或乞丐。这是一个界限,也是一条底线。我注意到,《保姆日记的官司》和《望大陆》的作者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这令我欣喜,令我兴奋。我们电视事业需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这样的好作品,更需要这样的好记者。在这里,我的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种导向,那就是我们民族有一支胸怀国家民族大局,负有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导向是天。飞天是美丽的极致。

  (作者系陕西电视台副台长)/责编:唐志平

   

   

  编者按: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刚落下帷幕,本刊记者便纷纷拨通各界朋友的电话,请他们就今年“春晚”的播出进行点评,发表看法。本刊从众多采访稿中遴选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批短稿刊载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屈指算来,今年的“春晚”已是第23届了。今年是农历的鸡年,央视的“春晚”一改往年的“独唱”局面,而改由全国各省电视台“合唱”。虽说是首次尝试,其优势已初见端倪。其气势之恢宏,其色彩之缤纷,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也正因是首次尝试,其在总体构思上、总体把握上,似乎仍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对鸡年的“春晚”,观众们的评价怎样呢?从被采访者的反映来看,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可见,观众的观赏水平是越来越高了。我们以为,顺耳的和逆耳的意见都得虚心听一听。古训道,“忠言逆耳”。那些尖锐的批评,尤其值得“春晚”的主创人员耐心听一听。当然,我们也提倡要尊重“春晚”全体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但有人提意见终归是件好事,它能促进“春晚”水准的不断提高,使之更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由于受出刊周期的制约,本栏目“新鲜出炉”的烫手稿件与读者见面时,恐怕早已“凉”了许多。因为到那时网上的也罢、报纸上的也罢,早已将“春晚”之事炒得熟透了。本刊一贯倡导“厚积薄发,后发制人。”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如此,时间会使我们的情绪冷却下来,那时,我们观察事物也许会更理性、全面些。因此,我们依然欢迎各界有识之士继续发表对“春晚”的评论,尤其会隆重推出那些有见地的好文章。

   

  满目缤纷竞风流 一腔热忱论伯仲

  ——各界观众踊跃点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本刊记者集体采访——喜庆吉祥的大联欢

  楚薪(北京西城区双旗杆观众):

  2005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以“盛世大联欢”为主题,开门办晚会。晚会邀请了全国31个省级电视台和新疆建设兵团共32位地方台主持人参加,晚会结构有新意。我爱看戏。往年,戏曲节目都是联唱模式,今年,以《守岁大观园》为题,融合了京剧、粤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进行带剧情的表演。由小品演员高秀敏、黄梅戏演员马兰、越剧演员单仰萍一起串演,尤其是82岁的马金凤唱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中气十足,获得了满堂彩。汤灿的“新民歌”《团圆中国年》并不是一首传统意义上的民歌。它采用了快三节拍,加入了圆舞曲的元素,使这首新民歌更具时尚性和可听性。港台演员的表演也有新意。成龙与内地武术健儿共舞共唱;刘德华创作、表演的新歌《恭喜发财》,伴舞的居然是高科技机器人,随着音乐节奏,表演着各种动作,别出心裁;容祖儿唱的《挥着翅膀的女孩》坐在秋千上,在空中随风飘动,颇有梦幻色彩。语言节目更加注重故事性,更加注重细节,冯巩、朱军的《笑谈人生》为相声注入了情景,李咏等表演的《明日之星》推出新人。这两个节目以央视的品牌栏目为依托,丰富了相声、小品的表演。晚会有新意,晚会又有浓浓的传统年味,贴满红红剪纸的直播现场,富有地域特色的春联,欢快的歌舞,逗乐的小品,陪全国人民度过了一个喜庆吉祥的大年夜。

  今年春晚有新意

  焦红彦(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

  今年的春晚有新意,好看。

      一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的35位新春使者捧着春联向全国观众拜年,把它当作红线串联起整台晚会,可说是创新之举。单说这些春联,就很有欣赏味道,在上下联的编排上也动足了脑筋,吸引着观众。

  二是节目编排上下了功夫,让节目内涵不断延伸。《谈笑人生》中刚刚谈完回家看望老人,歌曲《回家的人》便唱出了这一主题;小品《浪漫的事》表现了中年夫妇的爱情保鲜,接着唱起了歌曲《爱的阳光》,可见编导是煞费苦心了。如果将它们单摆胡搁,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作用,突出了电视晚会的特色。歌曲《那个士兵真好》演唱时,大屏幕上出现的是卡通动漫形象,新颖活泼且突出军民鱼水情的主题,使人眼前一亮。这样,电视晚会不同于舞台演出的特点也就突出了。

      稍有不满意的是,35位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主持人中,美女占了绝大多数,虽然养眼,但把可怜的几位男性快挤没了,比例悬殊了点。另外,《守岁大观园》中加上几小段曲艺就好了。我国南北曲种有近百种之多,除了说之外,还有不少唱的,不应该忽视。

  不信春风唤不回

  冯光钰(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书记处常务书记):

      今年春晚,在广大观众的强烈期盼中,多年来弥漫电视荧屏的假唱之风终于销声匿迹了,“真唱”成为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一大亮点。

      今年春晚声乐节目一律真唱,效果甚好,人们交口称赞。其实,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通过完备的电声装置,完全可以保证真实地传递声乐技艺。事实证明,真唱才能展现演员的真功夫,展现他们的艺术风采。我们欣喜地看到,杨洪基、刘德华、彭丽媛、那英、宋祖英、祖海、韩红等等富有歌唱经验的演员,颇善发挥即兴表演的优势。面对观众的即兴表演往往是音乐演出最有活力的部分,现场演唱爆发的闪光点常常最富于艺术创造力。而事先在录音棚录制的假唱就无法体现出这种艺术的灵感。

      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歌唱的伴舞给人“歌不够,舞来凑”的“画蛇添足”之感。将歌与舞结合一体,使时间听觉艺术的音乐与空间视觉艺术的舞蹈紧密结合,本来是我国乐舞艺术的优良传统。但有的伴舞只求场面热闹,服饰华丽,舞姿却游离于歌唱内容之外,于真唱无补。有的歌唱如那英的《爱的阳光》、阎维文等的《为祖国守岁》并无伴舞,艺术效果也很好。关键是伴舞的演绎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助于歌曲的表现。鸡年春晚为电视真唱开了个好头,但愿“金鸡”真唱之声的春风劲吹不息。

  富有想象力的“春晚”

  沈文锋(泉州市广播电视中心):

      晚会的总体感觉不错,给人以欢乐、温馨、团结、振奋的感染力。这台晚会在节目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和洋溢着人文关怀意识,在节目的可看性上注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在舞美设计上注重高科技元素和流行元素的运用,在节目编排上走大众化路线,加快了节奏。

      晚会的贴近生活突出体现在人文意识和时新性上,包含了2004年许多热点,比如西部大开发、奥运会、兴旺的中国房地产业、金庸武侠热、热播的情感影视片、电话热线、彩铃彩信等等。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年来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的晴雨表。因此从最新的生活出发,就可以使观众很快地产生联想,产生共鸣,避免了主题先行和概念化的毛病。在编导一方,则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想象力,让我们觉得那么多优美的节目,那么新的生活气息,那么具有人文关怀。如《千手观音》,这个节目非常美,正是因为节目本身那么完美,那么富于想象,所以通过残疾人表现出来时,美与残缺形成的反差震撼了观众。因此当主持人教我们手语时,无论是现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发自肺腑地用手说出“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台上台下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2005年春节晚会首次大规模地把地方台纳入其麾下,一方面既显示了国家级泱泱大台的胸怀和气魄,另一方面也呈现了中国电视的互动性发展趋势,即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以我为主办春晚格局已悄然变化,向更多的参与和与地方台互动、联动的转化。

  盛世联欢 回味无穷

  伊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这台晚会最富创意的表现来自全国32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分为四组向全国观众的大拜年。他们带来了体现各地方特色的春联,两两相对,相互照应,使晚会不仅传达了全国人民团聚此刻的欢欣感受,也散发着一份浓郁的文化气息。十分巧合的是,1995年的春节晚会上,伴着《忘情水》的歌声,黄河沿岸的人们在晚会现场献上采集到的黄河水,将真情与实景交融在一起;十年后,各电视台选送的优秀节目和各地的代表—电视台的主持人也汇聚在央视的舞台,与观众一同分享欢乐时刻。电视晚会以这种为百姓乐于接受的视觉化的表现形式,巧妙地传达了整台晚会的主题:喜庆团圆,盛世联欢。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

      在晚会节目的筛选上,也可以看出导演们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创作构思。围绕百姓身边事的语言类节目《谈笑人生》、《男子汉大丈夫》、《浪漫的事》等,让人们在调侃与欢笑中体味了亲情、爱情与友情的真谛。针砭日常生活怪现象的相声《咨询热线》和小品《汇报咏叹调》能够出现在春晚之中,颇令人耳目一新。在外景场面展示中,导演放弃了历年简单堆砌全球华人贺新年的画面,将镜头聚焦在不能回家团聚,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的普通工人身上。那青藏高原修路工人的春节愿望—与外景主持人拥抱一下,以及他们向亲人拜年时含泪的双眼都无不令人动容。此外,屏幕下方不时滚动出现的即将表演的演艺明星的字幕条,意在提示观众不要换台,请驻足收看,也体现了央视春节晚会放低“身价”,低姿态传播的努力。

  理性看待开门办春晚

  张步中(华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无疑是近年每况愈下的春晚中最成功的一次。

  首先,开门办春晚编创构思中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各地方节目创作者由于对晚会导演的总体构思不了解(因为那时总导演尚未产生,更不要提构思了),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趣味、理解去编创节目。而节目审查机构执行的则是另一标准和要求,适应者留,不适应者被淘汰。但都打回去用什么?加之时间上又晚了,也就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

      其次,就入选节目而言,可谓广种薄收。200多个节目选中的只有20多个,且有的是整体经过加工、包装后使用的,还有的则只是作为元素使用。用郎昆在正月初一答新浪网友的话说,“地方台来的节目如果是原汁原味搬上屏幕,有的时候你会不接受……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特定的规律所造成的”。个中甘苦,真是只有自知。

      最后,从晚会的实际效果看,今年春晚确定以“盛世大联欢”为主题,可谓是匠心独运。然而,稍加分析则不难发现,“联欢”是做到了,“盛世”却远远挖掘不够。究其因,晚会缺少先期的总体策划恐难逃过失,而这不能不说与开门办春晚有关。

  创作上火候欠缺

  仍是“春晚”的老问题

  洪流(北京西城区德外街道观众):

  今年中央台第23届春节联欢晚会可谓多姿多彩,很有新意。然而,观罢此回央视的春晚,给人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节目仍然不多。究其缘由,还是那个老问题:创作上火候欠缺。拿歌曲来说,晚会上演唱的歌曲虽然多达十几首,但今后能脍炙人口、被老百姓传唱开来的恐怕不多。想想那首《常回家看看》吧,歌词通俗、亲切、易懂,谱曲也并不那么复杂,却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什么原因?贴近老百姓生活,能赢得老百姓的心呗。

  鸡年春晚的相声小品,最能逗乐的是相声《咨询热线》和小品《装修》。前者,讽刺了那些只顾赚钱,而不真心为他人服务的拙劣行为,引起观众极大的共鸣。事情虽小,令人深思。后者,漫画式勾勒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的嘴脸,讽刺了那些只想到自家屋子装修得美而舒适,而不顾邻里利益的人。这个小品,由于巩汉林、黄宏、林勇健三人出色的表演,其演出效果极佳,十分出彩。

      恕我直言,今年央视春晚的相声小品,能真正针砭时弊,赢得众人拍手称快的作品并不多。就拿《装修》来说,颇应上了一句老话:“穷人发财如受罪”。可回头想想,如今能买上新房,又能花大钱装修已算幸运者。老百姓心中叨念的是房价太高,尤其大都市的房价令人咋舌,工薪阶层少有人敢于问津。毋庸讳言,建筑行业的腐败丑闻不断见诸报端,我们的作者为什么就不敢用文艺作品来讽刺一回?讽刺的矛头要找得准。讽刺的功能不仅仅适用于老百姓自身的弱点,更应针对社会上那些蛀虫,那些有权势的腐败者。这才是老百姓更乐意看到的,也更能赢得人心,艺术家应有艺术家的勇气、责任和眼光。在一片歌舞升平、弹冠相庆的氛围之中,出几个节目警示、提醒、告戒某些人们,鞭挞那些腐败分子和醉生梦死者,还是蛮应当的。尤其对相声小品来说,单纯搞笑的作品,其社会意义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了。

  “春晚”疲态尽现

  邱红杰(新华社记者):

      以“草鸡”广告和贺电为主要线索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既没有给人留下一首具有流行潜质的好歌,也没有能让人津津乐道的小品,惟一让人惊艳的舞蹈“千手观音”也是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上的老作品。若以综合水平而论,它或许能在晚会中拿个全能奖,但若仅就单项而言,不少晚会的内容精彩程度不在它之下。这种水平与这台晚会所耗的时间、人力、财力相比,与观众长达几个月的期待相比,并不相称。演的人疲了,看的人也疲了。

      拿歌曲来说,多年未变的高昂老调门,空洞乏味的歌词,已到了让人充耳不闻的境界。伴舞的虽然服饰各异,但肚脐和大腿是那些美女们的共同装饰,舞蹈动作也都像是同一个舞拆成了几截搁在了不同的歌里。晚会办了20多年,港台歌星似乎还被导演拿来作为招徕观众的绝招,也没有想想那些老脸老歌在各个电视台早就让人看滥听烦了。回忆一下,现在真想念张明敏的时代。同样的道理,那些来到春节晚会的所谓“新人”,也早就不新了,谁还会盼望着等到大年三十去看他们长什么样,歌迷不会,不是歌迷更不会。这个时候是电话拜年的最佳时间。几个小品延续着多年来的尊老、爱幼、邻里友好以及百姓衣食住行的主题,演员照例是合辙押韵的贫,只不过没有贫出新的内容,没有能让人记住的经典语言,足见创作的乏力。这一点真得向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取取经。赵本山作为春晚的标志性人物,有决定春晚成败的作用,但今年并不让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他非得跟自己较劲,非得忽悠,因而忽得牵强,悠得无力,节目不能尽如人意。唱的和说的如果都不行了,春晚更不能指望少林功夫和杂技了。不过可以想见,这样一台晚会在广阔的农村还是大有市场的。除此之外,春晚的舞美倒是不错,变化多、层次多、“妖蛾子”多,但与其说那是“Creation”(创作),不如说那是“Money”(金钱)。

  春节晚会乏精品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尽管前几年有人大呼停办晚会,晚会还是年年举办,也许是有胜于无吧?何况今年是乙酉年,岂能乌有?今年的晚会依然热闹,这成了春节晚会持续不断的惟一特点。有了这个特点,晚会就算尽职了,尽到了年俗文化的仪式之职。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大概是一两个小品节目,其次就都随年而过了。与早期的晚会相比,能留下来的精品节目越来越少。编导们更注重舞台设计、灯光效果与现场气氛的喜庆热烈,更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而节目创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没有好的相声、歌曲、舞蹈,仅有一两个小品差强人意,还是从概念出发硬编出来的,不是来自于生活的精彩、鲜活与幽默。主持人真正成了晚会的“主人”,人多话多。

      总的来看,春节晚会越来越仪式化、形式化。尤其是多不胜数的舞伴歌,平庸乏味之极。春节晚会要想进步,仅在形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应当在文艺创作上再下功夫,应当接通生活源泉,应当接通民间艺术智慧。今年的晚会上,有一个节目是讽刺官僚主义的,有生活气息,虽被安排在12点以后播,也算是一种进步吧!一年一次的春节晚会,就不能给人们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益智怡神的精品节目吗?

  笑声来自真实的生活

  方位津(中央电视台):

      当我们回顾春晚的多次笑声时,蓦然发现,凡是能令观众开怀大笑之处,必定源自生活,贴近生活。从普通百姓日常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入手;向大众常碰到又无可奈何的烦心事、麻烦事找题材。创作上这一明确的目标化追求带来了春晚最上乘的节目。《咨询热线》让那类徒有服务虚名,实则繁琐口罗嗦,毫无诚意的热线曝了光;《装修》更是对不管他人不顾安全,一味好性儿而随意改动房屋结构,最终害人害己的装修现象给予了严厉批评;《汇报咏叹调》令人捧腹,因为千篇一律、假大空的会议套话几乎人人都有体会。至于《功夫》,更是在《卖拐》、《卖车》轰动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打假公司”、“揭骗咨询”等新行业的兴起,让“忽悠”不能横行,给正与邪多来了几次较量,使观众在笑声中更明白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老理儿。

      当我们担心春晚歌曲还能不能传唱,小品台词未必流行,特别是那种马年装马、鸡年演鸡、蛇年不知该扮什么的急就章节目还在充数时,一批创作者从生活中找笑,从真实中找笑已经形成了自觉意识,这才是最值得庆贺的。

  一道特色鲜明的精神大餐

  陆靖华(广州天河区观众):

      鸡年春节联欢晚会不再概念地体现其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审美功能,而是独到地将其提炼为 “盛世大联欢”主题,并以之作为晚会的鲜明特色。

      首先,晚会内容紧扣“盛世”、“联欢”做文章,开场歌舞直接命名《盛世大联欢》、刘德华的《恭喜发财》、舞蹈《千手观音》、争奇斗艳“民族风”、“流行风”,《闻鸡起舞─请茶祝酒拜大年》,以及《盛世钟声》都极力营造出举国同庆、欢乐祥和的气氛。其次,晚会形式上的创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晚会采用全国三十几家电视台主持人联合大拜年的形式,让地方主持人以“新春使者”的身份出现在晚会现场,同时利用中国传统过年习俗送楹联的形式,分五组贯穿晚会始终,向全国人民拜年,最后由央视送出大联。由于内在律动鲜明,极好地表达了“盛世大联欢”这一晚会主题,且代表各地特色的春联也使得晚会平添了一份文化氛围,提升了晚会的品位。今年是首次开门办春晚,全国选送的节目不仅凸现了中华大家庭盛世大联欢的特色,而且博采众长,拓宽了晚会的视野和思路,确保了晚会的质量。这种全新的大胆尝试,必将在我国春节联欢晚会史上永远留下亮丽的一笔。

  相声小品敢讽刺了

  方维颖(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

      笑一笑,十年少。每年春晚的相声小品十分引人关注,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有进步,讽刺性增强了,娱乐味儿更浓了。小品《汇报咏叹调》直指汇报工作中的通病—套活,那5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和要求,有谁没听到过,又有谁没用过?官僚主义、文山会海该歇歇了。小品《装修》爆笑不断,谁家没遭到装修的无情敲打,本想享受住宅乐趣的人却只能露出苦恼人的笑,花了不少钱却找来些许烦恼。相声《咨询热线》揭露了付费声讯台为赚昧心钱而搞的种种猫腻儿,把这些小伎俩串在一起不断引发出阵阵笑声。这三部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选择了老百姓经常接触的话题。对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给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成为很受欢迎的节目。可惜,其力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

  央视春晚感言

  老侃(北京观众):

      中央电视台四个频道同时现场直播,大中华的“年夜饭”热闹开场、安全落幕。与近些年相比,今年的央视春晚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

      央视春晚近些年屡遭非议,究其原因也很正常。一方面是组织者和编创人员承载着重负苦不堪言,作为国字号主流媒体的央视总想包出“色香味”俱佳的“大馅饺子”;另一方面“众口难调”的观众总想换换“口味”,特别是年轻人,吃惯了“麦当劳”和“肯德基”,早就对饺子失去了兴趣。从“快乐大本营”逃出去,寻找自己的“娱乐无极限”。平日里,看着几十个频道的综艺节目。从“娱乐至上”到“娱乐至死”。说白了,都是“娱乐惹的祸”。

      今年的央视春晚综合水平是近年最高的。小品《装修》与百姓生活贴近,《谈笑人生》巧妙煽情,都引起了观众共鸣。歌舞《争奇斗艳—民族风》、《千手观音》能够在春晚亮相,都是值得欢迎的。

  13亿中国人能够过上欢乐、祥和的日子,就是对“太平盛世”的最好诠释,无需刻意地去追求“歌舞升平”。如果上下左右都能以平常的心态,做到“知足长乐”,媒体也千万别跟着起哄,“减轻由于期望值过高带来的压力”,说不定,一不留神明年的央视春晚办得比今年更好。毕竟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义不容辞地“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浓浓亲情环绕春晚

  刘杰(北京建材培训中心):

      春节是国人大团圆的日子,春节晚会送上了浓浓的亲情,围坐在电视机旁的观众感受到股股暖流遍布全身。小品《浪漫的事》表现了中年夫妇的爱;而情景相声《谈笑人生》又在哥们儿之间的友情基础上,引出了双方的老母亲所谈的作为知名演员的儿子怎样努力做到忠孝两全,更道出了这二位为对方老人献出的一片真情。当大屏幕上出现了老人家的图像时,观众也和演员一样流下了热泪。

  亲情不只局限在亲人之间,一个短短的专题片《天路》映出了奋战在青藏铁路上的工人用颤抖的嘴唇说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使观众不禁心中一动,我们坐在温暖的居室内团聚,他们呢……更令人感动的是舞蹈《千手观音》,完美的舞姿,绝妙的境界,使人无法相信这是一群听不到声音的聋哑舞者,与其说我在欣赏舞蹈,更不如说我被一种生命的、美的力量所折服。                                                                                         (责编:芗君)

  《记忆的证明》究竟证明了什么?

  ◆仲呈祥

      作为一名电视艺术理论批评工作者,近来在鉴赏实践中最令我心灵震颤并获得巨大审美力量的电视剧,恐怕要算《记忆的证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杨阳导演)。这是一部以长期尘封的真实的严酷的历史事实为创作源泉拍摄的电视剧。全剧描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中国战俘和劳工被日军强迫押往仓津岛修筑日军工程。一方面,日军把他们视为战利品和奴隶,斥之为“支那猪”,在他们背上烙印编号,拿男战俘当靶子练刺杀,命女劳工为日军官“洗脚”,给他们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完全剥夺了他们做人的权利和尊严;另一方面,他们在原为八路军连长、因受伤才被俘的肖汉生和原为十九路军团长、为救士兵才当了俘虏的周尚文的引领下,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和人类的生命尊严,抗争、罢工、偷炸药,直至集体暴动,最后几乎全部战死。荧屏上,侵略战争的摧残民族尊严、摧残人性尊严和反侵略人民的维护民族尊严、维护人性尊严的激烈冲突悬念迭起,一浪高过一浪,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看过不少,为什么《记忆的证明》在今天如此强烈地直击我的心灵,引发我从历史的记忆中反思现实的生活和艺术?《记忆的证明》究竟证明了什么?

      首先,它成功地以审美方式在荧屏上呈现出一幅幅真实、严酷的历史画卷,雄辩地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付出了3500万人的生命代价的历史记忆永远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时光的流逝还是人为的抹煞,它都要顽强地从历史深处呈现出来,直击当代人的心灵,唤起良知,引发反思。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尊严、民族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以史为鉴,知耻后勇。”当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根本的还是文化力。君不见非洲一些早就独立的国家,为什么至今仍贫穷落后、挨打受气?根本上是缺乏文化力;而德国、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当时已被战争耗尽国力,但因其民族的文化力,如今又成为了发达国家。这个事实,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也都证明:文化力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尊严和民族忧患意识。《记忆的证明》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用民族精神、民族尊严和民族忧患意识至高无上的当代先进文化来审视、表现历史,对现实激情叩问,对忘却有力撞击,以艺术锻造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力,堪称功不可没。

      其次,题材是重要的,但题材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如此严肃的题材要拍摄得如此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必须要靠创作者掌握当代先进的历史观。《记忆的证明》证明,编导在唯物史观指引下,自觉吸纳当代人类新鲜的思维成果,对“二战”的反思达到了新的时代高度。一是自觉匡正了二元对立的是此非彼的单向思维,力求全面、辩证地把握历史和人物。周尚文是劳工大队长,肖汉生是副大队长,两人分属国民党和共产党。编导没有简单地是此非彼,而是入情入理地描写他们视民族尊严为第一生命的共性,展示他们不同的斗争策略和彼此间的误会和冲突。肖看穿了日军阴谋,主张以血还血,组织暴动;周却对冈田存有幻想,主张靠忍耐等待国际红十字会的救援。两人相互指责。但当他们获悉日军将于工程竣工后即杀死全部中国战俘和劳工的密电后,立即无条件团结抗日,以身报国。周抱重病嘱十九路军战俘全部听从肖的指挥,自己割腕自杀以挫败日军想用麻痹神经哄他口供的阴谋,并为暴动赢得时间;肖则奋不顾身,率众暴动,炸毁日军工程,并血战到底。肖的自强不息和周的厚德载物都被推向了极致,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性中的坚韧和博大跃然荧屏,感人至深。二是对侵略战争毁灭人性的揭露和对人性深度的艺术展示上,既不一味呈现血腥暴力的恐惧场面,又不回避掩饰战争的严酷,既不把人性抽象化先天化,又不一味赶人性扭曲变态的时髦潮流,而是在严酷的生存和斗争环境中去开掘人物身上人性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变化。譬如曾在老家当过土匪的劳工中的“另类”刘家正。他身上确曾有过“匪气”,在劳工中耍横称霸,甚至想对被迫女扮男装的本是医院护士的劳工闪红石施强暴。但严酷的斗争环境是人性的炼狱。因为他与日军也有血海深仇,当红石将他与鬼子并列痛斥后,他羞愧难当,责自“混蛋”,其人性得到了净化。最后,为了保守暴动机密,他遭日军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并夺刀刺杀4名鬼子,就义前还大喊“老子没亏本”!中华男儿血气方刚的人性深度,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与先进的历史观密切相连的,是先进的美学观。《记忆的证明》又证明:要使在先进的历史观引领下的深刻的思想发现在作品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创作者就必须要有美学精神的支撑。杨阳说得好:她之所以历时三载,锲而不舍地要拍好《记忆的证明》,除了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之外,便是她在美学追求上孜孜以求地在荧屏上呈现有力量、有美感的真实。如《记忆的证明》中的历史真实是残酷的,但这种残酷的真实背后,是民族精神、民族尊严和民族忧患意识的强化和张扬,是侵略者反人性、反人道的丑恶嘴脸的大暴露,因而是有力量、生美感的!这种有力量、生美感的真实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历史智慧、增强人的人文修养和伦理道德修养的。相反,某些在“造梦”、“写真”美学观点指引下的“娱乐片”、“搞笑片”里,往往展示出一种世俗生活碎片的近乎无聊的真实。这种无聊的真实,消解人的理想信念,伤害人的智力情商,降低人的人文涵养,败坏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所以只能给人的视听感官带来刺激感,而根本就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

     《记忆的证明》由中、日、韩三国演员联袂出演,显示出导演可贵的人类意识、世界眼光和博大胸怀。《记忆的证明》又证明:善于吸纳中外审美思维的新鲜成果,是艺术创作上不断勇攀高峰的必要条件。一部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证明:秦汉有文章,晋代有书法,唐宋有诗词,元朝有曲、杂剧,明清有小说……一个时代,往往会出现一种彪领这个时代文艺创作潮流的重要文艺形式。但其条件,都是这种重要的文艺形式一定吸纳了所处时代最高级的审美思维成果。如今,电视剧凭借着现代化电子传媒的优势,以其覆盖面之广、受众之多,已经实际上在当今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中起着别的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当今的中国电视剧创作是否都像《记忆的证明》那样,自觉吸纳了当今中外审美思维的新鲜成果呢?由此可见,《记忆的证明》证明的经验值得珍视。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责编:刘原

   

  2005年第三期 文章摘登 (2)

  我们需要这样的悲剧

  ——电视剧《记忆的证明》观后

  ◆曾庆瑞

  我们的电视剧当然需要正剧,也当然需要喜剧,但同样还需要悲剧。没有悲剧的电视剧艺术,一定是残缺不全的电视剧艺术。何况,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种“悲剧意识”!更何况,当下的国产电视剧正在遭受一种“泛娱乐化”甚至“恶性娱乐化”思潮的致命性的伤害呢!

  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生态环境里,我说,我们需要悲剧,需要《记忆的证明》这样的悲剧。记得胡适说过:“团圆快乐的文学,读完之后,至多不过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够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起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这对我们今天也有鉴戒作用。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悲剧意识”。它可以让我们在悲剧美感中净化心灵,面对历史和现实而不失忧患意识。

  《记忆的证明》张扬的是中国军民面对外敌入侵和民族压迫而不屈不挠地反抗斗争的精神。剧中的“现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艰难追忆求证过程,表现了当代中日两国人民对于历史的沉痛反思。看完电视剧,我们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周尚文、夏明远、陈四妹、贺子俊……,还有刘家正、老万、闪红石、魏三宝、小神仙……所有在山洞里不堪屈辱而被折磨致死和惨遭杀害的,那些在暴动中壮烈牺牲的,还有活着回到了祖国的萧汉生……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民族英雄。正是这些在尖锐的悲剧冲突中成功塑造的鲜明的悲剧形象,升华了感人的悲剧激情,给了我们强烈的悲剧美感,创造了宝贵的悲剧价值。

  论“过去时”,这部戏设置的悲剧冲突,绝对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性侵害和深重的民族性灾难的冲突。那就是,二战末期,一千多名中国战俘和劳工被抓到日本本土的仓津岛,为日本军国主义者修建一个代号为0053的基地——日方妄图用以阻挡盟军登陆的秘密军事设施。剧中,我们的同胞不仅备受日本鬼子的侮辱欺凌和残酷镇压,而且还得知秘密工事完工时全体同胞都将被日本鬼子秘密杀害。国民党战俘团长周尚文和八路军战俘连长萧汉生,还有普通劳工的中心人物刘家正,挺身而出,下决心要带领自己的同胞杀出一条生路,一起回家,回到自己日夜思念的祖国。然而,面对茫茫大海,面对吃人的恶魔,遥望西天之下故国的山河和亲人,他们用生命战胜死亡,不屈不挠地抗争,直到血溅仓津小岛,前赴后继,想要夺到一条回家的血路,又是何等地艰难!何等地凶险!何等地无望!最后,暴动失败,除了萧汉生一人跳海生还之外,其余中国战俘和劳工全部遇难了!这样的悲剧冲突,让人看了以后心潮难以平复!还有,剧中那些连缀在这个总的悲剧冲突上的种种的悲剧冲突也都具有这样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看了以后也都让人心潮难以平复!导演杨阳曾经说,每当她想到那些满面沧桑的老劳工,他们干涩的眼睛里含着泪水,干枯的手臂颤抖着伸出,喉咙里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讲述着自己悲惨的过去和一生的不幸……她的心中就痛得要滴出血来。可以说,就是这样的悲情,促使杨阳在剧中充分揭示和大力激化这种悲剧冲突,让这种悲剧冲突中的人物和故事给了我们今天的观众以极大的心灵的震颤。警醒我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虽然,这样的警醒不是要在今天强化民族仇恨,不是在今天还要用民族仇恨去代替理性的民族和解。但是,当着那个葬送了我们的战俘和劳工的宝贵生命,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空前的巨大灾难的民族,还有那么多人不愿意承认发动侵华战争的罪行的时候,想想这仓津岛上的苦难同胞,想想八年抗战中我们伤亡的1800多万人民,380多万军人,还有180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和经费消耗,我们真的不能忘记那段历史!

  这种悲剧冲突延伸到剧中的“现在时”。杨阳他们把戏剧冲突设计为幸存者萧汉生要求证自己所写的回忆录的真实性。他让孙子萧忆在日本姑娘青山小百合的帮助下,踏上寻访历史真实的日本之旅。但求证困难重重,一个又一个当年“仓津岛血案”的当事人,出于种种原因,都在记忆的“证明”面前却步了。直到最后,老年冈田才和老年宫崎一起在自杀前证明了萧汉生的记忆。这其实也是充满了悲剧意味的。这种悲剧意味也是十分震撼人的心灵的!这里充满了理性的反思与呼唤!不是宣泄历史的恩怨,也无意于鼓噪民族复仇的冲动。在这里,一切的反省都是寄厚望于人们良知的觉醒,寄厚望于人们向往和平,坚守正义,珍爱生命。

  在这部电视剧里,这种震撼人心灵的巨大力量,首先是由全剧所塑造的鲜明的悲剧形象给我们的。

  这部电视剧塑造人物,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是,它特别发掘了各种各样人物的人性的深度复杂性。至少,周尚文、萧汉生、刘家正、夏明远,还有冈田、宫崎美惠子,这些主要人物的人性的深度复杂性都尽其所能地表现出来了。这恰恰就是我们用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水平高低、成就多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比如周尚文。这是我们中国电视剧历史上人物画廊里当之无愧的“这一个”。应该说,剧本设计一个国民党的中级军官周尚文担当劳工领袖的重任,就是一个大胆的艺术创新。按照剧本的设计,周尚文这个人物的角色使命,除了担当全体劳工的领袖,凝聚全体劳工的心灵和意志,还要连接日军的头目冈田,牵动冈田的人性的展示,再就是在一种既团结又冲突的矛盾关系中烘托萧汉生的中国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周尚文的悲剧就在于,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就是拼死拼活也要把这些跟着自己一起落难的兄弟们一个也不拉地带回去。为此,身为劳工大队长,在和冈田总监的周旋中,甚至一度完全相信了冈田。他和冈田下围棋,甚至达成协议。他对冈田承诺帮助冈田尽快完成基地的建设,冈田则对他承诺工程一完工就放全体中国人回家。周尚文竟还相信了冈田。他于是告诫大家不要逃跑,他于是也反对劳工破毁设备跟日本人作对,他更是制止萧汉生他们组织暴动的计划与活动。他忍辱负重地面对一切,敌人的羞辱、同胞的误解、同情者的“施惠”、老部下的不信任,还有病痛的折磨、意志上的煎熬,他全都要忍受!等到得知了敌人要秘密杀害全体劳工的阴谋,他不仅身先士卒与敌人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还将组织斗争的重任托付于萧汉生,而后舍生取义,割腕结束自己的生命,粉碎了冈田妄图从他身上获取情报破坏暴动领导核心组织的阴谋。剧本的艺术设计,导演的艺术造型,演员段奕红的艺术表演,使得这个人物身上散发出壮士风骨和人格魅力,大力张扬了我们的民族精神。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周尚文人生价值的毁灭,正是悲剧艺术给予我们的巨大的思想震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

  说到人性的深度复杂性,还有那位宫崎美惠子也很特别。作为冈田旧日的恋人,她为能够作为军医来到劳工营而十分欣喜。她当然愿意协助冈田顺利监督基地工程完工。起初,她整顿环境卫生,改善医疗条件,反对日军施暴,救治中国劳工,都是为了冈田。当然,也许还有作为医生对待病人的人道主义。然而,等到察觉了最后要秘密杀害全体劳工的阴谋,她又起来反对了。冈田骗她,答应她去争取不杀中国劳工,她也就相信了冈田,还要帮助冈田去寻找策划暴动的地下组织的秘密。甚至于,逃出去的李继成的行踪就是她向冈田告的密!对于周尚文,宫崎美惠子甚至都因为他的风骨和人格而心仪于他,心动于他。然而,为了她的国家,她的皇军的大东亚圣战,还为了未婚先孕的孩子的父亲冈田,她又要容忍冈田用药麻醉周尚文骗取情报。可以说,是她的告密导致了暴动的失败、劳工的惨死……你说,这个人该怎么看?她,其实还是个悲剧。她的悲剧是在于人性的严重扭曲。

  我觉得,这种人性的扭曲,其实也表现在冈田身上。戏里边,冈田和宫崎美惠子正是相生又相克的。

  就电视剧《记忆的证明》所塑造的悲剧形象而言,我还想说的是,周尚文、夏明远、陈四妹、贺子俊,还有刘家正、老万、闪红石、魏三宝、小神仙,所有在山洞里不堪屈辱而被折磨致死和惨遭杀害的,所有那些在暴动中壮烈牺牲的,还有活着回到了祖国的萧汉生,他们的悲惨和壮烈,都能引起我们内心十分复杂的感情涌动,都按照美的规律升华了我们感人的悲剧激情。

  大家都知道,悲剧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其效果的巨大是别的艺术无法比拟的。这种巨大的悲剧效果就是它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是一种悲剧的特殊美感。这种特殊的美感,人们称之为悲剧激情。黑格尔曾说,“激情”是人们通过艺术对生活“真谛”理解而达到的一种高度的兴奋,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当然,在黑格尔泛泛说到的各种艺术激情中,悲剧激情最为强烈。而这种悲剧激情无疑是在于,悲剧艺术既然通过苦难和毁灭展现了事物的价值,它除了给人以痛感之外,还会给人以“美感”。这种悲剧美感又产生于悲剧痛感,两者又是在交互的作用中被激发、被增强,直到增强为悲剧激情的。所以说,悲剧激情就是这种痛感与美感的复合情感。

  你看萧汉生的戏。这个人物,一身的粗犷豪气,简直就英姿勃发。为了掩护同胞,他站铁笼宁死不屈。为了惩罚杀害他爱的姑娘闪红石的刽子手山花隆美及其爪牙,他拼死搏杀。那阵势堪称惊天地泣鬼神!围绕着这个萧汉生,剧中有好多的戏都演绎得非常感人。除了刚刚说到的,还有掩护那陷于尴尬中的女扮男装的闪红石洗澡的戏等等,以及周尚文下棋救人的戏,刘家正慷慨赴难的戏,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些戏,都排斥平静而追求激化,趋向激烈。事实上,只有在激化、激烈之中,悲剧性冲突才表现为灾难的制造和降临,表现为真善美被假恶丑暂时压倒,才能在加深痛苦的同时强化美感,引发并且强化和升华悲剧激情。就像剧中人物个个走向悲剧人生的归宿而使中国劳工的灵魂得到飞升一样,创作者镜头下的灾难被制造出来,让它降临到悲剧形象的头顶之上,是有方向性的。它所指向的,正是受难者的人格或价值,也可以说,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功能,灾难才能既让你痛彻肺腑,而又获得审美愉悦。

  最后,我还要简单地说说《记忆的证明》的悲剧价值。

  亚里士多德早就说了,“悲剧是一种特别的艺术”。“特别”,显然是指悲剧描写人的痛苦,描写灾难和毁灭,使人伤心落泪。但是。黑格尔后来说,悲剧是崇高的艺术,它不能随便地没有选择地再现人的苦难和毁灭,不应当“让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件仅仅作为厄运而出现的不幸事件,博取我们的同情。”这就使人们想到,悲剧展示人的苦难和毁灭,决不能使我们满足于这种单纯的“展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目的或本质,是要以否定的方式来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得到肯定和再生。

  从这个意义上看电视剧《记忆的证明》,我以为,它所创造的悲剧价值在于,它表现中国劳工儿女的苦难和毁灭,是为了突出和肯定真善美的价值。剧中,这些劳工儿女生命的死亡是毁灭;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和作为中国人的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展开的斗争被残酷镇压是毁灭;他们回家的理想、希望以及为之而英勇奋斗的精神的被扼杀也是毁灭。这都是激发人们悲剧痛感的根源。然而,在他们还没有被毁灭之前,电视剧的创作者又都竭尽全力表现了他们这些悲剧人物的价值,在观众们知道他们德行的高尚而又身遭不幸时,再也不会生还时,就不会不痛惜、不痛苦了。他们毁灭了,他们所体现的真善美的价值却被放大了凸现了出来。还有,它用这些中国劳工中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所造成的痛感强烈地否定了丑恶的势力,揭露和批判了侵略者的战争罪行。

  说到这里,我还要指出的是,电视剧《记忆的证明》的悲剧审美艺术,其实还是属于英雄悲剧的艺术。这就使得它与“崇高”联系在一起,具有悲壮崇高的格调。而且,这种悲壮和崇高,还不同于人类艺术史上别的时代和其他民族的悲壮和崇高,而具有了我们的民族的特色。

  遗憾的是,由于叙事上的“过去时”和“现在时”要两头兼顾,有时候,“现在时”插进来,人为地中断了“过去时”中不能中断的情绪的延续和积淀,也就是中断了本来是不该中断的艺术审美,让人觉得别扭,反而有损于审美效果了。要是不巧,在插进来的“现在时”叙事里,有萧忆和青山小百合谈情说爱的一些情景,甚至有青山小百合的滑稽表演和开怀大笑,就更让人觉得全剧叙事风格的不统一不协调了。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责编:柯)

   

  呼唤良知 拷问人性

  ——看电视剧《记忆的证明》感言

  ◆王凡华

  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记忆是可悲的;而这份记忆若没有留下证明又太遗憾了。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9年后的今天,近日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记忆的证明》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触动了也许是我们心中都最不愿意回忆的往事。

  二战末期,千余名被迫到日本仓津岛修筑工事的中国战俘和劳工,不堪日军的残酷奴役,进行了一次几乎没有成功希望的不屈反抗。他们的尸骨抛在异国他乡的荒郊野地,无人掩埋、无人祭奠。50多年后,惟一的幸存者萧汉生辗转回到祖国,临终前他将回忆录交给了孙子萧忆,在日本姑娘青山小百合的帮助下,两个年轻人踏上了寻找历史真相的艰难之旅……

  电视剧《记忆的证明》把堪称生命之痛的历史记忆塑造得刻骨铭心,这样的记忆无论有怎样的时间阻隔和空间障碍,它都会顽强地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直击当代人的心灵;而经历时间越久,时代越是前进,人们也就越能从这种记忆中发现和思考更多新的东西。而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这部电视剧中对于战争中人性的反思和叩问。《记忆的证明》塑造了简单而又复杂的人性心理特质。说它简单,是因为该剧所涉及的全部是战争时期的小人物,没有什么名流大家,战后也大多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他们的情感是再普通不过了。而说它复杂,又是因为这些普通人的情感被置放于一个民族最为悲切的年代,这些普通人所经历的曲折和磨难中所包含的历史内涵是极为复杂的,其人性深度是极为深刻和尖锐的。

  《记忆的证明》对于人性弱点的揭示,其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形象地令人信服地指出,最艰难的考验是超越肉体生死的,是如何面对接踵而来的精神煎熬和情感磨难。该剧的戏剧冲突都带有明显的性格斗争的内在紧张性,有时这种紧张更是让人喘不过气来。同时,所有的这些人性的较量都在道义的尺度上,都能很好的把握在正义、善良是占据上风的天平上。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中,都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矛盾情结:善良-忏悔-煎熬。该剧力图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把人物的性格要素中的人性做了典型外化和瞬间放大。

  萧汉生是当时中国劳工的典型代表,也是惟一的幸存者。对于这些劳工而言,在仓津岛的日子,最可怕的不是电网和刺刀的看押,不是挨饿和苦役,甚至也不是杀头,而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他们的反抗和斗争,从罢工、偷炸药到为死者举行葬礼、逼冈田枪毙打死女劳工的日本兵关泽,直到最后集体暴动,也就被赋予多重意义。他们不仅是在反抗暴力侵略和压迫,保卫自己的生存权利,也是在为捍卫民族尊严和人类的生命尊严而战。虽然最后几乎全部战死,但在精神上被打败的却是日本看守军。而对于惟一幸存的萧汉生来说,能够回到祖国也许还有其它许多的意义。作为当时的中国劳工,萧汉生有责任把事实的真相公布出去。可是公布真相就要面临这样的问题——首先得查出当时的劳工中究竟是谁做了叛徒。而这就是萧所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因为他不想知道自己的哪个兄弟出卖了整个组织秘密。但是,那段悲惨的历史,死去同胞的生命又使得他不得不拿起笔来,用回忆录的形式揭露事实的真相。那段悲惨的历史回忆成了他内心中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冈田总监是该剧着力塑造的日本军人的典型。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敌人形象;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他对中国文化很了解。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冈田可能是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青年,是中国人的朋友,而不应该上战场成为刽子手,战争对于他来说也是很残酷的。事实上,作为战争加害者一方,冈田本人也在受着非正义战争的迫害,而他的凶狠更多是表现在他的内心。他的一生必将都是矛盾的、不幸的。特别是在战后,他既想承认过去,又有罪行被指证后的恐慌。战后,冈田隐姓埋名,回避了这段历史,甚至对家人他也隐瞒了很久。而他的内心之中也一直是对战争期间的所作所为有所忏悔。长期以来,他不但自己隐瞒事实的真相,还要挟别的老兵不能说出去;甚至利用宫崎美惠子的善良和纯真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事实的真相,死去的中国劳工的生命又在他的灵魂深处不断撞击,他因此备受煎熬。在忏悔、赎罪、隐瞒这样的矛盾交织中,他最终还是决定将事实真相告诉公众,随后选择了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应该说冈田的一生,是始终充满矛盾的;他的命运就是在善恶交织的斗争中结束的,他的死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弱点和苍白。

   宫崎医生是战争中一个女性的典型代表。她美丽、善良、柔弱,对于中国劳工的遭遇,她十分悲哀但又无能为力;对于冈田想要开始的大屠杀,她想要阻止但又毫无办法。从一开始她就处于冲突矛盾斗争的中心地带。战后的宫崎医生,本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她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战争的阴影始终缠绕着她,是她记忆中所无法回避的。心中良知不断地要求她去勇敢地说出真相,可是因为冈田的阻止,她再三地退缩。当最终的忏悔仍旧不能缓解心理的压力时,她勇敢地写信给萧汉生,说出了当年事实的真相,并最终释然的离开人世。宫崎的人性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矛盾性,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得到彰显,假丑恶的一面受到鞭挞,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和冲击。

  《记忆的证明》所讲述的战争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但记忆是不朽的证明。无论什么年代,良知的失落都是最可怕的失落,人性的颠覆都是最致命的颠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信仰、良知、道德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记忆的证明》正好给我们,也给那些至今不愿正视历史的人提供了这样的警示:是回忆在精心雕琢那受伤的心灵,洒下的是鲜血和热泪,留下的是纯洁和善良。请不要再伤害那些已经受伤的人们了!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学院/责编:刘原)

   

  展现当代中国军人的美好情怀

  ——军事题材电视剧《追日》研讨会纪要

  ◆张正海

  200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中共浙江省金华市委宣传部在金华市联合举办了26集电视连续剧《追日》研讨会。重大革命与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嵇绍莹、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华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春武、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锋等出席了研讨会。

  闵一行(金华市副市长):我们金华看《追日》的观众非常多,反应比较好。《追日》有崇高的理想、有美丽的爱情故事,是一部极富文化品位的艺术作品。该剧文化信息含量大、艺术格调高。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她可以给我们城市注入丰富的色彩和鲜活的气息。同时,我们也需要《追日》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城市精神。

  邵钧林(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追日》这个戏是继《DA师》之后在军区首长、政治部领导关心下抓起来的,中央台影视部从剧本先后8次修改及拍摄都始终关注和参与。我们前线话剧团靠自身力量搞一个

上一篇:重温南方谈话:当年流传京都老翁坐看风起云涌
下一篇:马蓉再见!情人节这一天,王宝强的公司彻底“甩掉”了马蓉、宋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