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1

  >> 关于合肥市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追星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近视率与用眼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贫困生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职专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某地区青少年“两抢一盗”犯罪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BRIC青少年及市场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解读《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湖南青少年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少年儿童课外期刊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社交网络应用的调查报告 关于柳林红枣产销情况调查报告 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教研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收入、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浙江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辽源市耕地质量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参见王彦恩《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报告(手机阅读篇)》,中关村在线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克敌.网络文学新论[M].凤凰出版社,2011.

  [3]曾繁亭,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聂庆璞,欧阳友权.网络小说名篇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1(06).

  [6]鲁若曦,曾少武.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特点探析[J].新闻传播,2011(09).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目的;学生;市区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06-03

  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解信息,相互沟通,工作、学习、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同时也出现了网络成瘾问题[1-2]。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2005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资料为据,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流行现状及其表现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成瘾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北京等18个省(区、市)城市中学生进行分层抽样[3]。各省级单位按好、中、差3个社会经济片抽选调查城市。各城市随机选取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职业高中各3~6所;分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整群参与调查。对象从初一至高三分6组,年龄12~18岁。受试中学生共181 832名,男生88 808铭,女生93 024名。

  1.2 方法和指标 由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测试队,统一按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研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规定的步骤、方法,在学校积极配合下,以班为单位,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现场质控完全达到要求。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与网络有关的内容,如每天上网时间、上网目的和网络成瘾相关行为等。主要分析指标有2类,均以“过去7 d”为时限,其中“每天长时间上网”界定为:每天上网时间都在4 h以上。“网络成瘾”指应出现以下10项指标中的至少5项:①过去7 d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②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内容;③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④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⑤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⑥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⑦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干脆逃学;⑧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而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⑩借上网以摆脱困惑、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2]。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男、女生长时间上网报告率 见表1、图1。

  6.7%的中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超过4 h,男生为10.1%, 女生为3.5%,各年级中学生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男、女生报告率均随年级呈上升趋势,高一达到高峰,高中各年级均显著高于初中各年级(P值均<0.01)。

  2.2 不同年级男、女生网络成瘾报告率比较 表2显示,中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为8.6%(男生为12.4%,女生为5.0%),各年级男生均高于女生。男生从初一到高一网络成瘾报告率呈逐步上升趋势,高一达最高峰(14.8%),其后波幅较小;女生报告率升势相对缓慢,也在高一达到高峰(6.0%),其后略有回落。该报告率的性别差异(男生>女生)、学段差异(高中生>初中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初中阶段网络成瘾报告率伴随年级上升的趋势也非常明显。

  2.3 网络成瘾中学生上网目的比较 表3显示,网络成瘾中学生上网目的居前3位的分别是聊天(80.9%)、玩游戏(77.0%)和多媒体娱乐(69.4%),显著高于其他内容。初、高中生上述上网目的顺序基本一致,聊天、玩游戏分别位于初、高中生之首。

  对网络成瘾者上网目的(可多选)的分性别比较显示,男生顺次为玩游戏(90.9%)、聊天(79.7%)、多媒体娱乐(71.1%)、下载软件(44.9%)、看新闻(33.9%)、BBS讨论(27.3%)、收发邮件(25.3%)和查阅学习资料(22.5%);女生顺次为聊天(93.0%)、多媒体娱乐(83.0%)、玩游戏(67.8%)、下载软件(40.6%)、看新闻(36.1%)、BBS讨论(35.7%)、查阅学习资料(29.6%)和收发邮件(26.9%)。见图2。

  3 讨论

  “网络成瘾”是“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的简称,专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冲动、失控的上网行为, 从而对自身健康产生明显的社会心理性损害。不过,根据青少年的问卷自我报告率只能获得筛查率,准确地说,所反映的实质上是“网络成瘾倾向”。大量研究显示,青少年是最易产生网络依赖的群体;多发生在初上网的1 a内,且多起源于聊天室、多用户网络游戏等双向交流服务途径[4]。如果听任那些具备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继续发展,可能导致以下危害:(1)因沉湎于虚拟网络而脱离现实生活,产生精神“信息焦虑”,性格缺失,弱化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人生观的建立,最终导致自我迷失。(2)弱化人际交流能力。高度依赖网络的青少年往往在网上潇洒自如,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忘记了同学、朋友、家庭和师长,走向离群、孤傲和个人主义膨胀。(3)网络成瘾现象对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很大。许多原本学习刻苦、善于钻研的学生逐渐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加之睡眠不足,常出现迟到早退、组织纪律性差甚至逃学、旷课等问题。有的为达到多玩游戏的目的而说谎、欺骗、偷盗、破坏公物,严重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5]。因此,为保障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对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控制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本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流行率为8.6%;低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成瘾率(8%~13%),基本反映我国现状[3]和近年来国内学者使用同一标准对不同地区群体进行的调查[6-9]。这些调查共同展现以下规律:(1)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社会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相对不发达地区(其中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网民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状况)[10];(3)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4)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中有群体聚集现象,和学习负担密切相关。最后这一点既表现为职高学生较高的报告率,也表现在学习负担沉重的高三学生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一等方面。民盟北京市委2001年的“电子网络游戏与未成年教育”称,当时北京市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初中生已达11.8%,高中生为15.1%,明显高于本类研究结果,可能与使用的筛查标准不一致有关[11]。长时间上网和网络成瘾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联;青少年出现网络成瘾现象也非真正起因于贪玩。换言之,该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更深刻的动因。网络成瘾倾向和其他健康危险行为一样,与青春期身心的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环境时尚,二是“行为的自我创造性”[12]。例如,男生比女生更易网络成瘾,与男生更易接受网络技术并享受其带来的快乐期望有关。此外,男中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行为发展不同步,盲目性、冲动性较大也有重要作用。高中生比初中生更易网络成瘾,尤其高一急剧上升,与他们正处于高度觉醒状态中的独立性,迅速发展的自我意识,以及家长、教师的影响力下降相关。高三学生网络成瘾率的回落固然起因于多数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来自教师、家长的催促不断强化,自主时间越来越少等客观因素,但这些环境压力对那些具有高度成瘾倾向者而言只是暂时的、表面的。Pratarelli等[13]分析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实际上和物质成瘾者有共性,只是其强烈欲望不是物质(香烟、酒、药物)而是精神,而且对自身的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控制、节制能力;也就是说,他们通常只想到要实现这些需要并满足于自己在该行为过程获得的,而全然不顾后果。Ebeling等[14]观察网络成瘾青少年上网过程反映出的人格特征,发现他们实际上很少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如搜索信息),真正想做的只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满足性渴求,甚至仅在利用网络来装饰自己的人格面具。目前,国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尚停留在流行病学调查阶段。针对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动因的深入分析亟待开展。

  在网络时代,既要积极鼓励、引导青少年进入网络世界,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加强对收集学习资料、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健康娱乐等实际功能的引导,同时应把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到公共卫生的高度来认识,动员全社会参与,采取以下综合预防措施:①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完善相应政策,加大对网络、电子游戏厅、网吧等的监督管理力度。②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特征和个体、群体行为聚集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教育。③开展以生活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交流氛围。④在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生活制度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文娱体育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净化心灵。⑤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认知的积极引导作用。本研究所发现的一些流行性规律和特征对制定正确措施有很强的启发作用。例如,已知中学生以娱乐和舒解压力为主,聊天、玩游戏、多媒体娱乐位居前3位。上网目的有鲜明的性别差异:男生爱玩游戏,尤其是打斗性、攻击性游戏,反映出其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女生则爱和兴趣相投的人聊天,希冀通过网络认识新朋友,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能对同情自己的人倾诉,获得安全感,寻求情感支持。应针对这些需求加大投入,制作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博客天地,让他们在舒缓身心压力的同时有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对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都将发挥正向作用。

  4 参考文献

  [1] GOLDBERG I.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2006-09-12).

  [2]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oronto, 1996.

  [3] 季成叶,主编.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3-81.

  [4] 谭三勤,李增庆,曾腊初,等.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3):97-102.

  [5] CAPLAN SE. Relations among loneliness, social anxiety,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yberpsychol Behav, 2007,10(2):234-242.

  [6] 李德敏,冷晓,刘德荣,等.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16 (7):766-768.

  [7] 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8] 江光荣,胡姝婧,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9] 彭宁宁,朱佳佩,冯小刚,等.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42-245.

  [1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

  [11]郭丽,高宏,王怀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5,6(2):134-135.

  [12]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61-264.

  [13]PRATARELLI ME, BROWNE BL.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internet use and addiction. Cyberpsychol Behav, 2002,5(1):53-64.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21-04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继电视、电话之后,以其方便、易操作等良好的性能,受到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青睐。[1]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多所小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了当今小学生的上网行为特点,以期唤起全社会为小学生创造优良的网络环境,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天津市市区和郊县区分别随机选取4所小学,共8所,每所小学四、五、六年级各随机选取一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共发放问卷1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098份,有效率为93.1%。

  (二)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1)学生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所在地。(2)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包括网龄、每周上网时长、上网地点、上网内容、家长支持与否、上网对学习的影响、班级成绩排名、是否有网吧上网经历。

  (三)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学特点

  1098人中有男生534人(48.6%),女生564人(51.4%);四年级414人(37.7%),五年级305人(27.8%),六年级379人(34.5%);来自城镇676人(61.6%),来自农村422人(38.4%)。

  (二)网络使用时间

  1098人中1034人报告有上网经历,占94.2%,有一年以上网龄的学生占64.3%。(详见表1)不同性别之间,男生报告率(95.7%)高于女生报告率(92.7%)。经检验,男女生网龄时长无差异(p=0.177>0.05)。不同年级之间,各年级报告率分别为:四年级(91.5%)、五年级(93.8%)、六年级(97.4%)。经检验,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网龄差异显著(p=0.000

  1034名有上网经历的学生中,37.1%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详见表2)经检验,男生每周上网时间长于女生,有差异(p=0.012

  (三)网络使用地点及目的

  当被问及平时经常上网的地点时,学生的汇报情况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家中的电脑(88.1%),学校提供的电脑(21.5%),自己的手机(19.8%),网吧的电脑(4.4%)。当被问及上网的目的时,学生的汇报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查学习资料(67.3%)、玩游戏(37.5%)、听歌看电影(22.6%)、聊天交友(19.8%)、看新闻(17.0%)、其他(3.6%)。男女生上网的第一目均为查阅学习资料,而男生上网的第二目的是玩游戏,女生上网的第二目的是听歌看电影。

  (四)家长对学生网络行为所持态度

  调查学生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时,10.3%的学生认为家长坚决反对自己上网;26.0%的学生认为家长比较反对自己上网,但没有完全禁止;60.7%的学生认为家长比较开明,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上网;3%的学生认为家长十分开明,自己的上网行为完全由自己安排。经检验,家长对男女生上网所持的态度有显著差异(p=0.006

  (五)学生的网吧行为

  1098名被测学生中有61人报告有去网吧的经历,占总人数的5.6%,占有上网经历学生数的5.9%。(详见表4)不同性别之间,男生报告率(8.6%)高于女生报告率(3.3%),经检验,男女生去网吧上网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00

  (六)学生网络行为对学习的影响

  当被问及上网行为是否影响正常学习时,36.0%的学生认为上网有利于自己的学习;34.7%的学生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太大影响;22.1%的学生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不良影响;有7.2%的学生说不清楚上网对自己有没有影响。经进一步检验,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性影响(p=0.009

  三、讨论

  (一)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非常普遍

  本次调查发现,小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非常普遍。94.2%的学生有上网经历,64.3%的学生的网龄超过一年。37.1%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且男生上网时间普遍长于女生,城镇学生上网时间普遍长于农村学生。随着家庭网络的普及,80%以上的学生选择经常在家里上网;随着手机的普及,也有近20%的学生选择经常通过手机上网。

  (二)网络行为对小学生学习成长有利有弊

  对小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中发现,男女生上网的第一目的均为查阅学习资料,有36%的学生认为网络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可见网络对小学生的日常学习有很大的积极影响,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但是,也有22%的学生认为网络不利于自己的学习。本次调查发现,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与学生的成绩排名显著相关,上网时间长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名较差。男女生上网的第二目的分别是玩游戏和听歌看电影,可见上网行为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但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产生网络依赖,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本次调查中有网吧上网行为的报告率为5.6%,男生高于女生,随年级的增高而增加,有网吧上网行为的学生普遍比其他学生成绩排名靠后。男女生网吧上网行为的差异与不同性别之间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不同有关,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不愿对同伴、家长和老师倾诉,更愿意选择较为隐蔽的网吧通过游戏等方式摆脱不良情绪。随着年级的增高,儿童接触网络机会增多,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增强,且学习压力增大,当在家上网受到限制的时候,会更多地选择网吧上网作为释放压力的途径。

  (三)学生健康网络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多方积极引导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因此,我们应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发挥网络对学生成长的有利一面,避免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家长首先要当好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神。[2]本次调查中,10%左右的家长坚决反对学生上网,也有少数家长对孩子上网放任不管,任孩子自己安排,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不能盲目地禁止或允许。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其次,要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管理和监督,要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避免孩子沉溺其中。再次,要做好去网吧上网孩子的教育转化工作,要积极疏导,鼓励孩子在家中上网,避免孩子盲目沉迷网络。除此之外,全社会都要动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态势。还应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通过对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形成一种强大舆论氛围,让网吧守法经营,为学生营造安全上网的环境。

  综上,青少年网络使用正趋于低龄化、普及化,建议针对健康网络行为习惯的干预应从小学生开始。一方面,家长、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从生理、心理上关心爱护青少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防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话题时常见诸报端,部分大学生无心向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事实不禁让人深思。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点问题,得到了心理学、临床病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关注。

  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与类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0年4月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目前的网民当中,青少年网民高达1.95亿,其中大学生占到10.8%。在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网民每周上网时间最长,达到18.6个小时,超过青少年网民平均上网时长。该报告还指出,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商务类应用等方面的使用率也都是最高的。

  根据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民的网络成瘾比率近年来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与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合作,于2010年1月完成了《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网民中,尤其以大学适龄阶段18-23岁的网瘾人数比例最高,达到了15.6%。另外,一些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调查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结果。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顾海根教授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2.9%。

  根据上网目的的不同,美国研究者金伯利·扬将网络成瘾分为以下5种类型:(1)网络游戏成瘾;(2)网络关系成瘾;(3)网络色情成瘾;(4)信息收集成瘾;(5)计算机技术成瘾。①《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47.9%的网瘾少年都属于“网络游戏成瘾”;有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面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关系成瘾”;有5.2%的网瘾青少年属于“信息收集成瘾”,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网上收集浏览信息。

  在网瘾大学生中,危害尤其严重的是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色情成瘾。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目前网瘾青少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有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网瘾青少年中,沉迷网络游戏的人数最多,而且往往不能自拔。近些年流行的“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随着游戏的升级和更新,青少年追求新鲜的心态更是被激发,严重者导致长达几天几夜不间断地玩网络游戏,不仅损害身心健康,更是对社会交往造成极大障碍。

  网络色情成瘾也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价值观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互联网的易介入性和直观性,使得网络色情的内容随处可见。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大学生浏览过。在近些年流行的一些网络游戏或虚拟社区中,部分网瘾青少年执迷于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在虚拟空间中“结婚”,组建家庭等。这样的行为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社会和婚恋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甚至严重者出现了网上色情交易等有悖社会伦理的行为。

  网瘾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已经在近些年的媒体中曝光不少。有调查显示,近些年高校在对学生做退学警告、退学试读、退学等处分中,有近86%的学生是因为深陷网瘾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1/3的学生因为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有3.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完全荒废而被退学。②另外一项对某大学学生的调查表明,因沉迷网络游戏而被退学试读和退学的学生占此类处罚学生总数的98%。

  大学生网络成瘾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网络成瘾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正常的学习和娱乐活动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因为长期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导致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受阻,社会圈子缩小的同时加剧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心理。此外,由于花费大量时间上网,日常生活的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身体虚弱等状况,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

  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对于网络成瘾是否应该被列为广义的精神疾病,尚存在很大的争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除了其自身因素,如学习压力大、个体性格差异和自控力差外, 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有着更深层次与复杂的社会因素。

  (1)大学生对于个体归属感的寻找。网络之所以对年青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其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可以理解的因素。由于虚拟的网络使大学生能够平等与任何人交往,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东西,自然也就容易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度低的大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③可以推断的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机有可能是舒缓或者发泄现实中的不满,寻求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等各种需要的满足。

  (2)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大学生发展不健全。目前的教育体系评价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凭借考试成绩评判学生好坏。学生的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养成和品质养成不受重视,具体就表现在很多学生自控能力差、自信心差、社会交往能力差等。而进入大学后,他们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下来,大学的管理方式与组织也较为松散,加上没有了家长的监督管教,使他们产生了可以随心所欲干任何事情的感觉,而接受了十余年的学校教育,单一的评价体系只注重分数,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余爱好的培养,网络的特质很容易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向网络寻找成就感与满足感,容易染上网瘾。

  (3)社会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黑网吧依然存在,他们对于上网时间与内容及上网对象不设限制,加之大学生没有了家长与学校的约束,容易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通宵达旦地上网,丧失了时间观念。从网络内容管理上,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分级制度,暴力与色情信息很容易进入网民的视野。特别是对于一脚已经踏入半个社会而身心尚未发展健全的大学生,还没有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策略建议

  (1)社会应加强网络内容监督管理,加大网络立法力度。我国的网络管理和立法工作显得较为滞后,使得网民相应地缺少法律的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得不到有效保护。如果能从立法上管理好网络,如建立信息分级制度和对于网络世界里的网络黄毒与低俗网络游戏这些垃圾文化给予严厉打击等,相信也将有助于大学生上网成瘾现象的减少。此外,应严格规范网吧,坚决取缔那些违反规定在学校附近开设的网吧能够对大学生毫无节制的上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再者,社会各界应一起努力做好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防患于未然。

  (2)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入大学,新的目标与方向不清晰,网络因为其多样性与丰富性使大学生能够在上面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进而逐渐产生心理依赖。为此,高校的管理工作应以预防与疏导为主,对刚入校的学生加强适应性教育与健全人格培养机制,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找到新的方向目标。对于社会支持度低的学生而言,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使得他们难以或者无法获得周围人的认同和支持,积聚的消极情绪情感可能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以缓解。高校应完善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难与疑惑。对于已经染上网瘾的学生,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对积极配合家长完成治疗工作,建立起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渠道,避免他们继续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当做主要的与人沟通的方式。

  (3)家庭教育更需要温暖理解与有效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调查显示,很多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缺乏温暖与理解,要么惩罚严厉、过度干涉,要么过度保护孩子。子女进入大学后面临适应过渡新生活的问题,家长应摒弃以前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放下架子,进行平等沟通,引导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渐明晰对网络的定位与认识,学习健康的网络文化,养成良好的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对于网瘾大学生,无论是事前预防还是事后治疗,最为重要的是家长应与子女建立起正常的情感纽带,不是一味溺爱或者一味指责。子女将父母认同作为值得依靠可以倾诉的对象,可以有效减少对网络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的发生几率。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学会合理利用网络。除以上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体——大学生自身,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高中阶段的生活缺乏自主性,大学阶段则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高中阶段的学习由老师教授并监督,大学阶段则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很多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正是因为不能积极主动去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方法,感到无所适从,整日生活在一种受挫折的氛围中,从而逐渐产生了沮丧、压抑的情绪。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会为寻找到成就感与满足感,受到虚拟的网络世界的诱惑而放纵自己,不能自拔,染上网瘾。大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结识新的朋友、发展新的兴趣与爱好,并逐渐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并合理适度地运用网络,来获取知识与技能。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除了大学生自身需要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外,更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网络和电脑技术已经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沟通工具和社会推动力。但是,网络终究只是一种服务于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手段,而不应当成为“异化”个体的一种工具。

  注释

  ① 金伯利·杨.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5.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5

  胡新明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职业技术学校)

  如何防止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是一个新的问题,需要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和监督,让孩子能够文明上网,远离网吧,远离不良信息的干扰,健康地生活和学习。

  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班主任工作目前,好多学生上网成瘾。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尤其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此现象更为严重。尤其是到周末,学生都结伴去网吧,甚至有的学生逃课去网吧。可是,由于青少年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相对薄弱,他们很容易被网上的暴力游戏、色情信息所吸引而沉迷其中。据相关调查,2005年暑假期间,中国青少网络协会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青少年网瘾调查行动,随后公布了《2005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在“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人。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近245万名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特别是在13~17岁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者高达成17.10%。看到这个数据,确实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由此而酿成的悲剧也屡见报端.面对这些严峻的现实,急需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治理。好多棘手的工作落在了班主任的身上。

  一、从小让学生学会辨别事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我们班主任,习惯于利用班会课,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更应在全班开展德育教育。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就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控的能力。“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学生的思想处于叛逆期。他们急于想摆脱学校、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管制,还要追求独立、个性,向往无组织无纪律的自由生活。但从他们的生理特征来看,他们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处处充满好奇心。此时,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互联网的出现很新奇,很吸引人的眼球。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还缺乏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再加上法制观念不强,很难抵制住乱七八糟的网络游戏和形形的垃圾信息的诱惑。因此,班主任从平时就要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生思想“免疫力”上下功夫。

  二、从平时应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网络教育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学生上网成瘾,班主任从平冒就可以开展从开展一些网络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学生《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告诫同学们: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正确引导孩子们对此《公约》深入理解,深入讨论,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平时的班会课中,充分利用各种案例进行教育,使学生能自觉遵守《公约》各项条款,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

  同时还可以开展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或主题班会、主题辨论会、个案分析会等形式对学校进行文明上网教育。对有网恋、网络黑客、网络暴力游戏和上网成瘾等问题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而提高和加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利用学校的橱窗、墙报等窗口,创设德育的场所,正确引导孩子们。还可以利用电话、运用电子信箱(E-mail)等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真诚的对话,我学生装多交流思想。如果有的学生还是沉迷其中,就要进行心理干预了。所以还需要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的知识,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以便于更好地教育学生。

  三、引导学生正确引地从网络获取健康的信息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6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司法部等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在北京启动,该行动计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增强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称,目前,我国有两亿多名在校学生,但受到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学习紧张,生活枯燥,处于超负荷状态;有些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下降;有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据介绍,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至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致残;目前,儿童的肥胖率达到8.1%,比10年前翻了一番;2005年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校园案件2.2万起。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的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03―31)

  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

  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等13家部委和光明日报3月22日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社会各界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建设体现时代特点、符合青少年需求和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网络文化。

  《通知》指出,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

  《通知》强调,要重点开展“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活动、“数字虹桥计划”公益活动、中国青少年电子竞技大赛、绿色流媒体进校园活动、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中国青少年创意文化奖暨中国创意产业十大青年领军人物”评选等活动。

  (摘自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 2006―03―26)

  专家指出家庭“冷暴力”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宁夏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近日对咨询的400份问卷分析发现,困扰青少年最多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无法沟通,其中父母对孩子的“冷暴力”更有上升趋势。

  宁夏武警总队医院心理医生孙香萍说,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教育“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冷暴力”一般有三种常见形式,首先,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有的家庭父母整天沉湎于麻将桌前;其次,父母批评过度,甚至是全盘否定。这常常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尽量完美;最后一种就是威胁恐吓类,父母用“考不了高分就不准出去玩”“再这样,就滚出去”这类语言威胁孩子。这些“冷暴力”很容易影响青少年性格的成长,可能会导致孩子有退缩性人格或性格暴躁,富有攻击性。

  所谓退缩性人格就是孩子不自信,自卑感强,不敢与人交流。有的孩子长期受到“冷暴力”,性格逐渐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大约有3亿人,保守估计有5000万所谓的“差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歧视和白眼让他们消极自卑,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由于心理压力过重,患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周运清认为,“冷暴力”实际就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一个表现形式,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只是一味要求,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们,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深。现在青少年自杀的数字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走向犯罪的孩子,多半都是被学校和家长“拍死”的“差生”

  (摘自中国网2006―03―26)

  未成年犯罪逾七成用暴力

  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从1997年起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占75.7%。

  今天上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了有关当代未成年人法律问题的课题研究成果。根据报告,从1997年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又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和盗窃,在押未成年犯中上述犯罪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64.4%、11.3%、10.5%,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报告认为,青少年犯罪原因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

  一是两成多未成年犯出自单亲家庭。在对全国2418名未成年犯的调查中,自述家庭经况“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未成年犯占总数的25.1%,农村高达323%。在被调查的2418名未成年犯中,24.4%(591人)的人与亲生父母均不生活在一起,23.3%(563人)的人与亲生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

  二是三成多未成年犯很少受老师表扬。在闲散少年犯中,有33.4%的孩子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而14.6%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老师的表扬,两者占了城市闲散少年犯总数的近一半。对于那些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他们应该离开班集体,被同龄人排斥。对城市闲散少年犯调查发现:他们当中经常去歌舞厅的占了50%,经常去录像厅的占了45%,经常去游戏厅的竟然占了将近70%。

  (摘自《法制晚报》2006―03―23)

  武汉: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大格局

  将于今年“六一”前后举办的“为了明天――武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目前正紧张筹备。记者日前从该市有关部门了解到,这次有规模、有影响的展览活动,只是办理落实该市政协一项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案的举措之一。展览将收录包括“社会关爱”、“健康成长”、“警钟常鸣”、“标本兼治”、“展望未来”等内容的图片500余幅、案例50余个,有关专家将到展览现场开展法律、心理咨询。

  今年1月上旬,在武汉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该市派九三学社递交了一份“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后经立案定为78号提案。该提案既分析了当地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多重原因,又提出了在全市司法机关、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联手开展预防的一些切实可行举措的建议,即加大整治校园周边及社区法制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心理侵蚀,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做好青少年犯罪前心理预防;加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动员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控制“犯罪边缘”;加强青春期教育,预防青少年性犯罪;总结“教育、感化、挽救”典型经验,全力预防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等。

  今年3月中旬,武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机构依据相关职能,将办理该项提案的具体措施分解到当地公安、检察、法院、教育、共青团、妇联、民政、文化、劳动和社会保障、新闻

  等十余个部门。记者了解到,该市检察机关目前正依据自身职能,总结、探索、试行对可捕可不捕、可诉可不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审查逮捕、审查工作新方式。犹如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所“描述”:江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大格局正在构建形成。

  (摘自正义网http://www.jcrb.com 2006―04―05)

  从网迷少年杀人看青少年犯罪趋势

  从市法院列出的《抚顺地区未成年人犯罪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绝对数量逐年增长,2004年案件数量已经是1998年的4倍,未成年人(包括青少年)罪犯占全部刑事罪犯比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达到8%。

  市人民检察院出具的《抚顺市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中显示:2002年至2004年,我市共受理审查案件5913件, 8542人,其中青少年犯罪2043人,缓诉13人,不31人,1999人。青少年犯罪占全部受理审查人数的23.92%;从犯罪类别分:犯杀人罪67人,犯抢劫罪694人,犯盗窃罪467人,犯罪69人,犯伤害罪512人,其它犯罪214人;从犯罪类别可以看出,犯抢劫罪居多,伤害罪位居第二。

  市公安局有关调查统计显示:2002年至2004年违法犯罪的2991名青少年中,14岁-16岁的358人,17岁-18岁的有531人,19―25岁的有2102人。违法犯罪成员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犯罪主体的年龄有所提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等犯罪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三类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88.2%。

  (摘自抚顺新闻网http://fushun.nen.com.cn 2006-03-30)

  广东起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招聘未成年人参与

  经过3个月的起草,《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开始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名未成年人参与《条例》起草小组引人关注。

  《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网日前已开通。负责这项工作的共青团广东省委还将召集各个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对《条例》的起草、修改提出意见。《条例》起草工作小组也将深入到未管所和未成年劳教所,分别召开未成年犯和未成年劳教人员征求意见座谈会,让他们结合自身违法犯罪的原因,对《条例》提出意见。

  眼下,招聘未成年人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报名开始才几天,就有不少未成年人或打电话或上网报名,要求参加。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未成年人不具备起草法律的能力,让他们进入起草小组,“作秀”成分大于实际意义,立法机构应该谨慎操作。

  (摘自《人民日报》2006-04-06)

  新研究显示:活泼好动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经常到户外锻炼身体的青少年较之常常待在家里看电视的同龄人,前者染上吸烟、酗酒以及其它一些不良习惯的可能性要明显小于后者。此项研究是由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组织完成的,研究对象为将近1.2万名初、高中学生。研究报告已经刊登在最近一期的《儿科医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与那些将大部分闲暇时光花在看电视上的同龄人相比,活泼好动的青少年通常拥有更强的自豪感,更为优异的学业成绩,同时也更不容易出现诸如吸毒、吸烟、酗酒以及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等危险行为。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的彭妮?戈登?拉尔森博士说:“总的来说,无论具体参加的是哪一项项运动,那些爱玩的孩子们的健康状况的确要好于总是坐在电视机前的同伴。”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必须在课余时间加入到某支足球队中。研究结果显示,诸如轮滑或滑板等有时会令成年人皱眉头的“另类”运动同样可以带给孩子们更多的自豪感与更低的染上坏习惯的可能性。按照拉尔森的说法,轮滑比看电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结论可能会让某些成年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总是将喜爱轮滑的孩子们视做调皮捣蛋者。目前,美国很多公共场所都禁止人们玩滑板,而一些社区也反对在当地修建滑轮公园。

  拉尔森还指出,不仅父母们应当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投身于其所喜爱的各项运动之中,而且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在其它一些同类研究中人们发现,那些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参加运动的孩子们会比同年龄的“电视爱好者”更不容易沾染上从酗洒、吸毒到青少年犯罪在内的一系列不良行为。研究人员则在该报告中表示,本次研究进一步强调了父母在其子女的健身运动中所充当角色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如果父母不陪孩子玩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自新疆新闻在线http://www.xjbs.com.cn 2006―04―06)

  美国华盛顿地区女流氓势力发展迅速数百个团伙横行

  华盛顿官方表示,近年来华盛顿特区的女流氓势力发展相当迅速,数百个女流氓团伙在该区肆意横行。而这已成为当地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华盛顿特区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布里奇特?米勒向媒体介绍称,目前华盛顿地区有超过270个女流氓团伙。这些团伙大多形成于一些中学和社区。她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她们使用的凶器从棒球球棒到冰锥什么都有。这些女流氓团伙已经使校园成为她们的“战场”,在这里她们要用暴力来获得家里无法得到的尊重和认可。

  据美国联邦司法统计局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中,法院受理的男性犯罪案件的年增长率为3.3%,而同期女性犯罪案件却以每年5%的速度迅速增长。2003年,华盛顿当地法院判决的女性青少年犯罪人数为445人,而一年后的人数则激增到了571人。这已经成为困扰当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华盛顿当地政府正在设法解决。

  (摘自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2006―3―31)

  法国:防犯罪从娃娃抓起 引发争议

  法国政府计划出台一项法律草案,希望从幼童开始预防犯罪,而不是从第一次违法之后才开始行动。因此,年满3岁的儿童就可能被相关部门“入档”。

  据哥伦比亚《时代报》日前报道,根据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一份《青少年反常行为》的研究报告,法国政府计划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提早采取行动。

  根据这项计划,校医将成为“心理警察”,负责观察3岁到6岁儿童的反常行为。研究报告指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某些行为可预示儿童是不是“危险”,是否会发展成“未来的罪犯”。这些行为包括:情感缺失、控制欲望、缺乏廉耻心、难于管教、有攻击性心理、情绪化、冲动以及道德意识不强等。

  有5万名教师、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联合署名发表公开信反对这项计划,认为这会扰乱学校、心理医学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他们指出,儿童的一些无心行为或恶作剧更多的是“一种病理学卜的反应,而不需要提前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加以制止,如再教育或心理治疗等”。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6―03―27)

  俄对犯罪分子日益低龄化表示担忧

  俄罗斯内务部官员韦杰诺夫日前说,俄内务部对俄犯罪分子年龄逐渐下降的趋势感到担忧。他透露,仅去年一年,因未达到法定服刑年龄而被免予的青少年犯罪分子就达7.3万人。据俄内务部提供的数字,俄去年超过112万未成年人因犯案而进过警察局,其中55.5万人从事了一般的违法行为,另有5.8万人正在被通缉。

  韦杰诺夫指出,俄未成年人犯罪中重新犯案比例上升也令人担忧。他说:“去年超过1.9万未成年人犯有前科,其中四分之一的人过去曾被判缓刑。”

  韦杰诺夫认为,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案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法庭经常对他们使用刑法第90条进行处罚。该条款规定可以对青少年犯罪分子只采取教育措施。此举“使这些青少年又回到原来诱发其犯罪的环境当中,导致他们重新犯罪”。

  韦杰诺夫指出,现在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为此,根据内务部的建议,政府将成立一个未成年人事务及权益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青少年犯罪问题。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7

  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近日,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5个部门联合《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方案》将推动出台本土化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完善网瘾综合防治制度规范。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2007年,“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但结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戏连续几天泡在网吧而猝死,某某因网瘾发作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类似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他们都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症”的受害者。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在网络成瘾诊断方面,早在2008年,国内就了首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网络成瘾被定义为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但这一标准也引来不少争议。标准中表述: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很多网友以“一夜醒来成了精神病”自嘲。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 家庭教养方式 精神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成瘾一词很受关注,主要是由于我国青少年网络游戏日益风靡盛行,青少年将精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网络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且无法自拔。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加强人们对成瘾原因的正确认识,便无从获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明确原因并加以解决,是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笼罩了我们整个生活。在这个时刻都要求速度的时代,网络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的必可少。然而,在我们渐渐依赖于网络时,也带来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网络成瘾,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就是其中大家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时下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心理工作者探究最广的内容。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

  《2007中国网络游戏调查报告》12月5日正式公布,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的主要职业是青少年学生,次之是IT从业者,教育、传媒人员以及信息产业人员并列第三位,分别占到调查人员总数的19%、10%和8%。从年龄上看,网游用户仍以低龄人员为主。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中,35岁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95%,其中,19~22岁、23~25岁、26~30岁3个年龄段比例最高,分别占22%、21%、17%。由此可见,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已成为主力军。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首先,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很差,人生观世界观都还没有形成。其次,与现实生活相比,网络又是一个色彩缤纷,极具娱乐性充满诱惑力的世界。青少年对网路的依赖主要体现在满足好奇心、消磨时间、满足成就感、缓解压力和寻求支持等五个方面。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尤其是父母在与子女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可以说,父母是每个个体的启蒙和终身教师。由此可知,家庭教养方式在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举足轻重的。

  四、案例分析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小L,20岁,他的主治医生告诉我,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成功人士。当时我并没有什么体会,但当我见到了他父亲本人后,我就能强烈的感受到,他那种不怒而威的强大气场。可想而知,这样的父亲会使他在成长中遭受怎样的洗礼。果然,小L最主要的治疗内容除了网瘾治疗,还有就是自卑心理及人际交往问题。他的这些问题原因,大部分都来自于他的家庭教养。因为父亲的成功使小L一直将父亲当做自己赶超的对象,但20岁的孩子和50岁的成功人士,毕竟差距太大,在总是不能得到满意结果的努力过后,小L经常遭到父亲失望的批评,久而久之,这种不如人的自卑情绪使小L把沉默当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加之10岁前小L和爷爷奶奶生活,孩子母亲理直气壮地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个状态,责任全在爷爷奶奶,而父亲除了指责批评孩子就是对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失望,小L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从来在话语中没有表述过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优点,父亲甚至不愿意承认孩子能有正确的思想。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L由于家庭的环境,小时候复杂的抚养经历以及在人生重要阶段所遭受的不合理对待,都造成了他现在无限自卑,极度不自信的状态。可见,家庭对于每个人尤其是还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都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港湾。只有适当、合适的教养方式,才能将孩子们培养成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五、网络成瘾的成因

  (一)人格结构、防御机制二者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运用消极防御机制的人总是在追逐着本我实现。网络使用者为了协调由于本我和超我引起的矛盾冲突,便会以各种各样的精神防御机制来化解生活中的问题及上网引起的焦虑与负疚感,由此强化了不良的防御机制,形成了网络成瘾。例如,表现为退化作用,如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解决,像幼儿寻找父母的保护一样退化到网络中去借以逃避。移置作用,如在现实中受人欺负不能合理宣泄,在网络中通过厮杀来泄愤并导致成瘾。合理化作用,如在现实生活中失败了,于是沉溺于网络并不断给自己找上网的理由,自欺欺人。诸如此类,都是不良防御机制的表现。

  因此,要帮助孩子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通情达理父母的教养下,孩子很少动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经常运用惩罚、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则多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网络成瘾行为也更多。

  (二)“早年经历”与网络成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往往对以后的人格及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可以推论当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创伤事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成人后再面临应急事件时,就可能会形成某种成瘾行为,如酒、海洛因、、性、购物或网络成瘾等。因此,从精神分析的观点看,网络成瘾的起因可追溯到婴儿口唇期。婴儿通过母亲的哺乳获得生理上的满足,并将此作为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和回忆保留在潜意识中。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遇到矛盾冲突或不愉快的事情,如考试失败、失恋时,保存于潜意识里的口唇期的满足感被重新唤醒。网络成瘾这在茫茫大海中的冲浪行为,就好像口唇期的婴儿在摇篮里舒适、安静、幸福地入睡。

  综上所述,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网络成瘾的行为是本能的呼唤;网络成瘾行为是不成熟的精神防御机制的积累;网络成瘾行为是童年期不幸经历的淤积。因此,为了预防网络成瘾行为,我们要倡导对青少年的内在需要给予关注。总之,精神分析认为,唯有爱的教育才能培养青少年健全的自我,使他们拥有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2007中国网络游戏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7.

  [2]李阿盈,孟庆恩.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新疆社科论坛,2007,(03).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9

  “走,咱们一起上网去!”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青少年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了互联网世界,尽情地享受网络带给他们的乐趣。但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上网成瘾,过度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感到无比忧虑。

  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约有500万人

  记者调查显示,在25个10岁-15岁被访问的中小学生中,就有16个表示“经常上网”,每月上网费在150-200元左右;9个表示“偶尔上网”,花费在100元左右;至于花费之间的这种差别,花钱多的主要在于玩游戏。另外有5个人表示上网能成瘾,一天不上网玩游戏就觉得缺了什么似的。采访中,海口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独生子今年12岁了,正在读小学六年级。她每月给儿子的零花钱在200-300元,可是儿子总是不够花,而且很少在家。有时即使回到家说话也越来越少。最近她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儿子迷上了一种网络游戏,每天说去找同学复习功课,只是一种借口,其实是约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在记者采访的10个家长里,有7个家长也对自己孩子常沉迷于网络消费表示担忧。

  为此,有专家呼吁广大家长要时刻关心孩子的消费动向,对孩子的不良消费行为和习惯除了耐心给予引导外,还要教育孩子正确地进行网络消费。

  记者在海口对部分分布在各中小学校周围的26家网吧进行暗访和调查时发现,各网吧在白天极少有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现象。但夜间12点以后却照常通宵营业,主要是给年轻人提供包夜上网服务。在义龙路离某小学不到300米的一家网吧,记者发现这里晚上生意不错,60台电脑中,坐了人的有32台。来上网的都是年轻人,其中有6个人看上去年龄大约十五六岁左右。记者在现场发现,上网人中有35%的人在视频聊天,50%的人玩游戏,12%的人在看电影,而查找资料的只占了3%。

  据记者调查,网吧业主为诱使学生进入网吧,采取了各种手段,如会员制、贵宾卡、提供储值消费、优惠包夜、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网吧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使青少年受到极大危害。调查发现,网吧业主私置服务器传播色情影片,提供暴力游戏,已成为吸引中小学生的新手段。青少年因痴迷网吧而荒废学业,或因上网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件使人触目惊心。

  目前,网络的使用者正逐年快速地增加,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超过1亿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小。在上网人群中,79.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小学生比例更是高达81.3%;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高中上网学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上网学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上网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所有用户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

  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网吧(58%),其次是在家里(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25.2%的青少年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约50%的青少年使用电子邮件与朋友保持联系。这足以说明青少年与网络走到了一起,成为“网络一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

  目前,据有关人士估计,全国患有网瘾和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大约有500万人。有专家认为,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网络极易成为许多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重点班班长通宵上网猝死校园

  “叮……叮……叮……”,2006年12月10日早上7时许,海南省琼海市国营东升农场的职工唐俊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谁呀,这么早就打来电话?” 刚割完胶从橡胶园回来的唐俊觉得有点意外,因为很少有人在这个时段给他家打电话。

  “喂,你好!您是唐宪×学生的家长吗?我是万泉中学的老师呀,唐宪×在学校摔伤了,请你们马上到学校来一下。”听到对方在电话里急促紧张的语气,而且老师一再要求他尽快赶过去,唐俊意识到儿子肯定是出什么事了。

  “我们的儿子身体一向不错,就算摔伤了也不会有大碍的。”在去万泉中学的路上,唐俊一直安慰着因紧张而浑身发抖的妻子。

  唐俊和妻子来到万泉中学后,只见万泉中学教学楼后面围着很多人,其中有警察、医护人员,还有学校的教职工等。他冲过去一看,只见儿子一动不动地躺在校园里的人行路上。听到儿子已经死亡的噩耗,母亲苏霞马上晕倒过去。

  据万泉中学吴校长介绍,12月10日早上7时10分,学校的保安员拨打他的手机反映:3名学生发现唐宪×躺在教学楼后面的水泥路上,他们上前叫唐宪×没有应答后,便跑到校门口告诉保安,保安赶到现场察看了一下,立即拨打120和校长的手机。120救护车赶到万泉中学后,经检查,证实唐宪×已经死亡。校方随即拨打110报案。

  吴校长说,对于学生在校园意外死亡一事,他感到既悲痛又内疚。悲痛的是失去一位年轻的生命和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内疚的是该同学的死多少与学校管理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接受记者采访时,唐宪×的母亲苏霞不停地哭泣。苏霞说,12月9日下午5时许,她送儿子到学校,因为学校星期日要补课。“我和儿子到学校,帮儿子拎东西到宿舍,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就出事了。”

  苏霞告诉记者,她家住在琼海市国营东升农场13队,距离万泉中学有七八公里远,学校在每个星期日上午8时开始补课,如果儿子星期日早上从家里来学校,怕赶不及补课,而且儿子还保管着学校宿舍的钥匙,所以都是在补课的前一天下午提前赶到学校。

  据介绍, 14岁的唐宪×所就读的初二(42)班是万泉中学的重点班,他是该班的班长,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处得很好,每次的考试成绩在班里乃至全校都是名列前茅。中考时,曾考上省农垦中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就选在离家较近的万泉中学上学。“我儿子从小到大没得过什么病,现在却不明不白地死在学校里,希望学校能给我一个说法。”苏霞伤心地说。

  “唐宪×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人品也不错,平时尊师守纪,他突然走了,我们都感到很难过。”当日中午,记者在万泉中学校园里进行采访时,该校几位初二年级的老师都这么说。

  接到报案后,琼海市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当日上午10时左右,琼海市公安局、教育局、检察院、万泉镇委镇政府、万泉派出所、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开了一个协调处理会,警方初步认定,排除唐宪×的死亡为他杀,应属于意外死亡事故。

  据琼海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各方面提供的情况,警方已经找到12月10日凌晨与唐宪×一起回校的几名学生做笔录,并到网吧作调查。经警方了解证实,12月9日晚6时许,唐宪×曾与班里的同学一块到附近的吕云网吧上网到10日凌晨5时许。那时学校校门早已关闭,唐宪×与另外两名同学先后爬铁栏入校。当另外两名同学爬过铁栏时,已不见唐宪×身影,不久便发现其躺在校道上。同学怀疑他是上网疲劳过度,导致死亡的。

  万泉镇多名群众向记者反映,万泉镇万泉墟上一共有4家网吧,其中离万泉中学最近的吕云网吧距离该校不足200米,平时经常有未成年的学生到网吧上网,这种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现象有关部门屡禁未止。

  据了解,唐宪×的身体平时有些虚弱,今年14岁,体重35公斤。学校调出所有唐宪×的体检档案发现,2005年10月和2006年10月两次的体检表上记录着其血压测量结果均偏低。两次血压测量的指标均为50和80毫米汞柱。

  事故发生后,琼海市教育局和万泉中学积极协调,密切与死者家属联系,并多次上门进行慰问,切实做好死者家属的思想工作。琼海市教育局共给死者家属5.6万元善后费用和慰问金,保险公司赔偿2万元。

  唐宪×死亡一事,也引起琼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12月11日下午,琼海市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全市网吧整治工作。当天,该市文化、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对该市8家网吧进行了检查,其中发现3家接纳未成年人,3家未进行有效证件登记。该市文化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对这6家网吧进行了严厉查处。其中3家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被分别罚款1000元、2000元和3000元,并停业整顿15天。因唐宪×死前曾在万泉镇吕云网吧通宵上网,琼海市文化市场稽查队依据有关规定,对万泉镇吕云网吧罚款1.5万元,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06年12月13日,经琼海市教育局党组讨论决定,对万泉中学校长吴伟琦在全市教育系统进行通报批评。

  违规网吧一次接纳11个未成年人上网

  针对琼海万泉中学一学生通宵上网猝死事件,海南省教育厅、省文体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学生上网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未成年人上网和学生夜间私自外出上网现象。对累计3次接纳未成年人、一次接纳8名以上(含8名)未成年人或在规定营业时间以外接纳未成年人的,坚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然而有些市县并没有认真去执行。

  “救救我的儿子!”这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一位家长向记者投诉的第一句话。这位家长反映说,最近他的9岁的儿子一直沉迷于一家新世纪网吧,全家人怎么劝都劝不住。“儿子如此下去,我该怎么办?”

  接到投诉后,记者于2007年2月3日11时来到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城人民路的新世纪网吧进行暗访。在网吧现场,记者发现,这家网吧除了开着风扇外,灯管都没有开,显得很昏暗。网吧内的一楼和二楼的电脑前都坐满了人,记者数了一下,共69台电脑。其中一楼有2个年约15岁左右的男同学穿着“××中学”校服,俩人正在热火朝天地玩电脑游戏,记者的到来也没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旁边,5个8岁左右的小孩也在两台电脑上玩“开火”游戏。记者在一楼转了一圈,发现上网的人中几乎都是玩游戏和聊天的,而没有发现一个未成年人是来查找资料的。

  记者走上了二楼,发现这里还有4个未成年人在聚精会神地上网。这家网吧总共接纳了11个未成年人(包括学生)进入网吧。

  就记者暗访发现昌江新世纪网吧接纳11名未成年人上网的事,记者与老板娘贝某进行了一番对话。

  记者:《海南省网吧日常检查和违规处罚量化标准》早就正式实施了,县文体局组织你们学习了吗?

  贝某:学习了。

  记者:学习了为什么还继续违规?

  贝某:……

  记者:你有孩子吗?几岁了?上学了没有?

  贝某:有两个儿子,大的11岁,小的7岁,都上小学了。

  记者:你平时让孩子上网吗?

  贝某:孩子可以上网,但我叫他们不要影响学习。

  记者:你也知道上网多了影响学习?

  贝某:是的。

  记者:为什么你却接纳别人的孩子上网呢?

  贝某:……

  记者:如果你的孩子沉迷于网吧,你怎么办?会痛恨网吧对孩子的毒害吗?

  贝某:……

  记者:你的网吧有没有贴出“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警示牌?

  贝某:有,在门口。

  记者:贴了警示牌有什么作用?

  贝某:……

  记者:不接纳孩子上网就不能赚钱吗?

  贝某:是……

  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瘾已成关注焦点

  青少年网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民盟北京市委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沈绮云认为,对于我国青少年来说,网瘾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的迷恋和依赖。

  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表示,根据医学研究,游戏升级会导致网络成瘾,即升级越高越会对玩家产生刺激,从而使游戏时间越长。

  2007年1月23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对于未成年人上网,其危害性有关部门早有警觉,并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工商总局等部门曾联合打击和“封杀”网吧的违规违纪行为,规范了网吧的市场秩序;由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光明日报社网络信息部联合承办的旨在帮助广大青少年戒除网络成瘾的“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启动仪式从2005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后,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开展;被称为“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的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开教授自2004年5月成功挽救网瘾少女曲倩以来,曾在全国各地帮助600多个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走出阴影。

  全国政协常委徐鸿道认为,要建设一批健康、文明、科学,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正确导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

  徐鸿道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加大投资,从技术上提高网络防控的能力。二是建立网警队伍,对互联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三是依法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徐鸿道建议从政府管理的层面入手,建立一个由某个部委牵头的部级联席会议,各级地方政府也成立文化、公安、教育、工商等部门联合管理办公室,把分散的权限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有效管理。学校要开设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并加强网络德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社区可建“家长课堂”,免费向家长传授网络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及有关经验。教育部门应规定各中小学每学期都要有一个网络文明教育周,有关部门可组织成立“青少年网络成瘾症预防与矫治中心”。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篇10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现状 危害 对策

  2005年11月23日,我国首个网瘾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正式,报告称,目前我国青少年有网瘾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男性青少年有网瘾比例为17.07%,女性青少年有网瘾比例为10.04%。报告同时显示,初中生、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和职业高中生等群体比例较高,其中初中生的网瘾比例达到了23.2%。而在各年龄阶段的网瘾比例中,最高的是13―17岁的青少年人群,网瘾比例达到了17.10%。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上网游戏的比例逐渐降低。调查还表明,网瘾群体上网目的以玩网络游戏为主。目前,我国青少年当中,有四分之一还要多的人正在或者即将被网瘾所困扰,网络在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疾病――网络成瘾。

  1 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 S.Young认为IAD与沉溺、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患上IAD的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嗜网如命”而无法自拔,出现一些人格障碍,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

  2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大体上分为6种类型:

  ①网络游戏成瘾。根据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数据,玩游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②网络交友成瘾。通过OICQ等聊天工具、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更重要,追求浪漫故事,包括“网恋”。③网络色情成瘾。指沉湎于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包括色情文字、图片、电影和色情聊天等。④网上信息收集成瘾。总是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搜索或下载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资料或数据。⑤计算机成瘾。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感兴趣,沉溺于电脑程序,对那些新鲜的软件有强烈的兴趣,迷恋网络技术包括黑客技术,热衷于自建和个人网页或网站等。⑥其他强迫行为。如不可抑制地参与网上讨论、BBS发表文章、购物、拍卖等活动。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其身心所受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网络成瘾者多是以上几个类型的混合体。

  3 网络成瘾的危害

  3.1影响身体健康

  网络成瘾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

  3.2影响学业

  网络成瘾是一种病态的网络使用行为。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并产生高度兴奋感,容易丧失时间概念,导致成瘾者不惜以牺牲学业为代价去追求网游刺激的欣,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据华东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北京某高校曾发生过两个专业90多名学生中竟有超过1/6的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导致考试不及格最终退学的事件。迹象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多因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学业不佳,这已形成恶性循环。

  3.3影响人格发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尤其当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转向虚拟的网络社会寻求安慰,消极地逃避现实,性格往往变得孤僻、敏感、冷漠、古怪、自卑、不服从社会规范,导致个体孤独和抑郁感的增加以及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的降低。这对青少年的自我人格塑造是极其不利的。

  3.4影响品德形成

  青少年缺乏成熟稳定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容易在网络游戏中放纵自己的欲望;容易将攻击、打斗火爆刺激的网络游戏内容误认为是一种“英雄豪气”。青少年在网络上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性,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容易导致自我约束力的下降,又由于青少年容易受暗示及模仿性强等年龄特征因素,容易引发道德失范,甚至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3.5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法律意识尚不完善的青少年,其经济不独立,一些网络成瘾者为了筹集资金,实施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网吧的不规范经营造成许多青少年夜不归宿和不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网络的匿名藏着上当和危险;色情的网站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也是不容易忽视的可能诱发青少年性犯罪的因素。

  4 对网络成瘾的对策和建议

  4.1加强对学生的认知教育和德育教育。要让他们知道,互联网顶多也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以外同样有很多精彩、有趣的事物,互联网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要教育他们分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鼓励开展同伴教育活动、社团活动、自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乐群性及形成受人欢迎的性格行为,从而能够真正享受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带来的快乐。要引导青少年分清网上的善恶,把道德教育作为防止青少年接触网上不良信息的根本措施。

  4.2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一方面,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行为以及不良的的家庭关系会形成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从而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并最终成为导致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孩子多理解、体谅父母,充分认识并体会到自己的网络成瘾给家庭成员带来的心理伤痛。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就可以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4.3培养青少年树立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要通过开展有关自理自律的专项讨论和相关活动,引导他们加强意志磨练、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同时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并学会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懂得用建设性的方式帮助自己,从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从而去改变悲观消极、随波逐流、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生活方式,去修正个性缺陷,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4开展健康的性知识教育,消除青少年对性的苦闷和神秘感。家长和教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对其进行性知识教育。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生理现象和性困惑,切不可觉得不便谈而敷衍了事。在性教育方面,学校应及时开展性知识教育,使青少年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以减少其对黄色网站的热衷。

  4.5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与控制力锻炼。首先,青少年应树立一个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自己的控制力与忍耐力。其次,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教师朋友等方面的外部支持。如自己难以控制自己,还可让家长参与进来监督自己。

  4.6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医生、教育专家这类专业人士来对孩子进行指导。利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手段帮助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学生戒除网瘾,方法很多,既可以是个体治疗也可以进行团体心理治疗;既可通过认知疗法,让当事人充分认识网络成瘾对个体成长的危害,调动当事人产生戒网动机和行为,也可以通过治疗技术来实现系统脱敏,如“警示卡”、“行为契约”等。必要时辅以一定的药物或者进行环境的改变,参加戒网瘾特别训练营。还要引导他们在真实生活中体验满足感和愉悦感,通过培养健康的爱好和休闲方式来替代网上行为,从而达到对网瘾的戒除。

  总之,发展网游已经是历史社会的必然趋势,对于其危害,我们只能因势利导,不能强求,同时也不能过分放任。以上是我们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的分析和防范对策的讨论,以期有助于我们帮助青少年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健康地使用互联网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Z].人民网,2005-11-23.

  [2]魏宁.网络成瘾:虚拟空间对青少年的挑战及对策[J].北京教育,2003,(6).

  [3]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

上一篇:2019高考小说集结号,附练习答案解析
下一篇:传奇爱情大戏《薛平贵与王宝钏》五一将播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