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的扎心痛点在此:“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电影《误杀》让我印象最深的镜头,发生在警察局。在那里,平平的母亲阿玉,听到了侵犯自己女儿的恶少素察的母亲拉韫(警察局长)在对自己威胁:“你现在能理解我的心情了吧,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阿玉一字一顿地回应:“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那位警察局长心中电闪雷鸣,脸上暴怒欲炸,而平平的母亲咬牙切齿,对那位局长怒目逼视。
拉韫下令要不择手段撬开这一家人的嘴。她当着小女孩安安的面暴打她的父母,击溃安安的防线,让她说出她所看到的证据。然而,心理足够强大的父亲——李维杰,早就做好了安排,警方依然一无所获。
这个说自己“没什么用”的善良而又刚强的男人,利用大众的惯性思维心理,利用竞选市长活动中的反对派的力量,利用他自己的网络安全知识,利用自己消化了大量警匪片后所掌握的反侦查能力,把一场因正当防卫而误杀恶少的善后掩盖工作,处理地天衣无缝。警察局长明知道是他家做的案,却根本拿不到一丝一毫的证据。
这么一部小成本的、翻拍印度《误杀瞒天记》的电影,却获得了10个亿的票房,并一举拿下了2019年贺岁档综合票房冠军、2019年12月综合票房第一名、2019年12月犯罪片/剧情片综合票房冠军的头衔,不是偶然的。
除了紧张动人的情节,这部电影一定还有一些深层原因吸引着人们。
这些原因,具体说来,就是《误杀》反映了三个受众广泛而又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教育不当的破坏力、大众的选择性相信和社会不公所导致的蝴蝶效应。这三个痛点,一环接一环,因循而生,互为因果,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三个亮点。
第一:教育不当的破坏力到底有多大?
影片中的警察局长拉韫和市长候选人都彭是一对精英夫妻。他们有着煊赫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他们的儿子素察在一个极为富有的环境中成长。素察本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让自己成为下一个精英,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精英,而是成了一个未成年禽兽。
这个长相帅气的男孩,在警察局长妈妈和市长候选人爸爸的不当教育之下,成了家里和社会上的一头魔兽。他刚满十六岁,妈妈就给他买了Honda豪车,可见宠溺之盛;而父亲,忙于自己的政客生涯,疏于管教,只有当孩子弄出事来,影响到他的竞选了,他才会扇过去一个耳光。这个社会上层精英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两个字可以概括:宠和打。
教育本身,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缺乏对孩子应有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对孩子只以两种极端模式来交替使用,能培养好孩子才怪。素察跟人打架,差点戳瞎了别人的眼睛,这个警察局长妈妈可以立马出钱摆平。有此母亲,何愁孩子不败家、不作死?
这种例子,中外都有。2010年10月16日,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就是一个警察副局长对自己的儿子放纵娇宠,导致儿子在外撞倒两位女生后,却依然态度冷漠的典型教育不当案例。
所以,像素察这类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了,而是一个具有较大杀伤力的魔头。
其实,撇除父母本身的显贵身份,不管是谁做父母、地位如何,只要教育不当,都可能把孩子塑造成一个非人类!
比如,2019年10月20日,在大连市沙河口区,发生了一名11岁女孩被一名未满14岁男孩蔡某某杀害的案件。在该案中,蔡某某想想对女孩进行性侵,遭到女孩拒绝后,将女孩杀害。女孩身中7刀。事后,蔡某某居然还在班级群发言,强调自己的未成年人身份,还装作若无其事地向被害女生的爸爸打听、“关心”女生下落。
其实,早在蔡某某上小学时,他就曾经对班里女同学动手动脚。对方父母报警后,警察找他父母谈话,他父母却说是人家诬陷,说自己儿子不是那样的人。可见,未成年禽兽的养成主要在于教育不当,积小错成大错,由蚁穴而溃长堤。
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一张海报上有一行字“如果你有孩子,请不要让他成为素察”时,顿觉发人深省!
是的,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素察。
不要毫无节制的溺爱,不要没有原则的纵容,不要让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未成年禽兽,依然游荡在人间!
2 蒙太奇效应,是怎样左右人们的观点的?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是电影导演或剪辑师将拍在胶片上的一系列镜头及录在声带上的声音(包括对白、音乐、音响)组成影片的一种方法与技巧。再后来,它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包括室内设计和艺术涂料领域。
在这部电影里,男主角李维杰为了掩盖真相,就是巧妙利用了蒙太奇中“时间剪辑”的手法,来诱导所有人在不知不觉中替他做了伪证。这种灵感,来自韩国电影《蒙太奇》。李维杰通过和售票员、酒店前台、蛋糕店老板和卖爆米花的小二之间的对话,来诱导并加深他们对李维杰所设计好的一家在外行程表的认可,成功地将家人3号下午到晚上做的事儿“剪辑”到了2号下午到晚上。
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数人记忆也渐渐模糊的情况下,人们的大脑中就会按照李维杰的诱导暗示,自动剪辑处理了他们所接触到的画面声音信息,并信誓旦旦地为李维杰一家做了伪证。
李维杰情商高超,为人善良,同时又心理强大,思维缜密,对事态发展的计算非常精密。这些都是他能够作为一介草根,却能替妻子女儿遮风挡雨,最后成功扳过警察局长的原因。当然,这种蒙太奇手法的剪辑过程中,心理暗示、情绪感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功地帮李维杰改动了他所接触的周围人的记忆时间轴。
现实当中,其实也有很多类似因主观倾向、情怀渲染而导致的不自知的自我诱导情况发生。
比如,有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关于“年味”的。很多人抱怨,现在“年味”是一年比一年淡了。这个恐怕也是事实。但接下来的人们反应,就很有点儿“蒙太奇”意味了:不少人心里觉得很想用以前那种更传统的方式过年。但其实,他们这种想法,是在自己骗自己。
当他们描绘以前的过年场景的时候,是带着某种向往的、怀旧的情绪的。在他们眼里的传统过年,是这样的:有新衣服,有好吃的,一大家族的人热热闹闹坐在一起,鞭炮烟火,小孩笑闹,乐不可支……这个真的很美好。
但他们过滤掉了那个年代之所以有这些主观“美好”的客观前提:物质匮乏。那时候,人们平时难得吃到多少好吃的;买新衣服得要逢年过节,哪里能像现在那样三天两头网购新衣服呢;由于以往春节期间医院烧伤科就医人数的激增以及该时段空气污染指数的急剧恶化,所以现在城区禁止燃放焰火也成为常态了。
而现在,有人一家一户自己过春节,有人呼朋唤友订餐酒店,有人趁此机会出境游来放松,等等。这些过年方式显然要比以前更多元化、更自由、更丰富、更安全。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一旦我们带着一种情绪和一种倾向来看一个问题时,我们就常常会剪辑掉一些我们不太关注的部分,加强一些我们所怀念或者喜欢的部分。这,正是蒙太奇效果的精髓:突出我们喜欢的,滤掉我们不想看的。它用于电影,可以增强艺术效果,但却不可用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性分析过程。
我以前回到老家,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怀念上个世纪七毛二一斤猪肉的时代,说那个时候猪肉真便宜啊,现在真他妈贵啊,这么贵还让人怎么吃得起?
你要说猪肉那时便宜现在贵,从货币面值上说,是没错;但你要说,这么贵,都让人吃不起了,这就不客观。请问,到底在猪肉七毛二一斤的时代,你能吃到的猪肉多,还是在现在这个猪肉贵到“都让人吃不起”的时代里,你吃到的猪肉多?
所以,蒙太奇思维,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言不由衷。
电影中的李维杰,正是利用了这种极为巧妙的心理暗示和情绪渲染,让很多人选择性强化了一些细节,主动屏蔽了另一些细节,无意间替他做了伪证。
有趣(有时候不有趣)的是,我们很多人,其实都自带了一些蒙太奇体质——因为我们总有情怀,总有情绪,总有倾向,总有好恶——我把所看到的世界,“剪辑”得总是和你所看到的不太一样。
这,倒是这个世界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真相。
难道不是吗?
3 社会公正基石的不稳会导致什么样的蝴蝶效应?
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群”。这个题目,意味深长。
到底谁是羊?——其实,谁都可能是。
在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中,所有人都是温和的羊,当那个管理者(她)做好裁判、秉公执法的时候,他就是一个称职的牧羊人(在现代管理的理念中,这种比喻实在显得落后,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事实又确是如此)。
但如果这个牧羊人没有把他有限的权力关进笼子里,而是残暴无良,私欲膨胀,把压迫当做理所当然,那么,这个“羊”的角色,就有可能发生转换。
比如,影片中那头被痞子警察桑坤一枪打死在街边的羊,象征意味就极浓。
它既是底层弱势群体的象征——他们被权力践踏,朝不保夕,命贱无比。然而,当它被李维杰放进棺材,来掉包那个恶少素察的尸体的时候,这头死羊,又何尝不是那个被弱势翻转过来逆杀了的素察,以及他那个社会精英家庭呢?
当素察肆无忌惮地侵犯平平,当警察局长拉韫对儿子宠溺无度、对民众滥用职权时,社会秩序终于土崩瓦解,暴乱横行。那个时候,这个精英家庭并不比羊高明到哪里去——他们最后被剥夺了所有的名利。尤其当我们看到,那个平时一贯暴虐民众的恶警桑坤,被愤怒的人群狠揍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
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潜滋暗长的,这种发展的情形就如同,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所分析的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桑坤日日横行霸道,素察做起恶来肆无忌惮,拉韫滥用职权毫无底线,都彭竞选市长只顾表面好看,却并没管好家中妻儿,这些导火索一根接一根地点燃,最终引发底层人的激烈反抗,把他们彻底掀翻,使他们政败儿亡。这个蝴蝶效应的结果如同飓风爆发,不可谓不惨烈。
好的牧羊人,必须是温和而理性、公正而廉明的,这才算是真正的精英。否则,牧羊人不称职,哪怕你再专业(拉韫断案,专业素养绝对一流),一旦积怨已久,最后很可能会惨不如羊!
社会稳定最大的基石就是公正。公正两字,就是最好的“牧羊人”。舍此,那些桑坤、素察、拉韫之类,就会变成一只只黑色的蝴蝶,会引发一波接一波的龙卷风。
古今中外,何曾有过例外?
结语:
《误杀》只是一部电影,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实社会中的狗血剧情很多时候并不比电影里的少。
我们常常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然而章诒和先生在她的小说《刘氏女》的写作笔谈中,却说到艺术未必高于生活,“现在许多艺术作品,远不如自然形态”。
电影《误杀》之所以如此动人心弦,固然有其艺术安排上的精心打磨,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还是击中了很多观众心中的三个痛点:教育、真相与公正之痛。
这些痛点,都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社会现实中啊。
社会现实,就是一部最深入骨髓的大片,每个人身临其中。电影院里的电影,仅仅是社会大片里的一个片段,而已。它之所以精彩,只是因为它会让你想起,在现实舞台中,你处于什么角色。
你的痛,来自原生态,不一定是电影本身。
观此影片,感受多多,其中的意味或许并非仅限于本文所述。然而,让我最感到动人心魄的,还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两个母亲间的对峙——一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禽兽的母亲的对决。
这种短兵相接,血腥而惨烈,直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血脉卉张,心跳不已。
相信你也是这种感觉。
难道不是吗?
我是醉余堂主人, 读书写文,温暖向上。欢迎【关注】。如果你喜欢,欢迎转发,点赞,收藏,让更多人一起分享。
上一篇:王者荣耀:孙悟空皮肤对比,至尊宝仅排第3,图6伤害特效均属第一
下一篇:《侏罗纪世界》:可能人类真的是一文不值吧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