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冬转春雨水至 新冠肺炎、流感都要防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陈少梅 《早春图》

  (清)恽寿平《翠岫春云》

  (清) 任伯年 《桃花春鸟》

  周泉 《雨水》

  2月19日,农历正月廿六,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雨水节气如期而至。雨水期间乍暖还寒,气温尚低,且昼夜温差大,如不注意保暖,抵抗力差的人,极易感染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应对?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提醒人们,应注意起居周密,尽量少出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雨水洗春容 风光才浓又淡

  立春十五天后,便是雨水,此时斗柄指向寅方(东北偏东),太阳到黄经330度。立春和雨水都是农历正月的节气,立春为节,雨水为气。

  何为雨水?顾名思义,雨水是反映正月中旬至月底的气候变化及降水现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雨水的降临,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春天来了,东风解冻,雪化为雨。

  雨水期间,其物候及气候较之立春期间均有所变化。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雨水正月中》云: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诗中颔联和尾联是描写物候。“祭鱼盈浦屿”写雨水初候“獭祭鱼”,形容水獭常在此时捕鱼陈列岸边,如同祭祀。而“归雁过山峰”“花色影重重”两句正应了雨水二候“鸿雁来”及三候“草木萌动”。首联和颈联则描写气候。经过雨水的洗礼,春天的容貌焕然一新,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从田间升起。天气时晴时雨,乍暖还寒,自然风光的色彩,也是才浓又淡。

  乍暖还寒 抵抗力差者易“中招”

  现在值得关注的是雨水期间的气候。根据往年规律,每逢春天,在我国南方地区都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雨水节气后忽高忽低的气温,更是让很多人猝不及防“中招”。

  雨水节气后,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北半球气温回升较快,同时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也活跃起来,由南向北挺进。此时我国的北方地区,因暖空气未到,仍阴寒未尽,尚未入春。黄河中下游地区虽已过全年最冷时期,但南北冷暖气流在此强强对峙,常常忽降大雪。唯有南方地区天气回暖,春意盎然,草木萌动,田野青青。但同时也导致细菌、病毒繁衍加快,并随着春风到处传播。

  天气回暖后,人体的阳气开始向外开泄,这时候皮肤毛孔张开,风寒之邪便易入侵。再加上雨水期间乍暖还寒,气温尚低,且昼夜温差大,如不注意保暖,抵抗力差的人,极易感染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如果再考虑气候变异的因素,雨水期间更应小心。对气候变异与疾病的关系,《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运六气”理论已有所论述。按照“五运六气”理论,2020庚子年1月20日(大寒)到3月20日(春分)这段时间,是全年的“初之气”,这段时间会呈现风、寒、燥、火四气“交战”的现象,尤其是风、寒二气,异常猛烈。

  故《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因地气变迁,“太阳寒水”之气开始散布,气候寒冷,本想出穴的虫类又蛰伏躲藏起来,河水凝结成冰,寒霜再次下降。正因如此,《黄帝内经》提醒人们,应注意起居周密,尽量少出门。

  注意保暖 让风寒无隙可乘

  根据《黄帝内经》,子年的大寒至春分出现天气异常寒冷的现象颇为常见,而今年的气候也出现了“倒春寒”的迹象。在雨水到来之前,南方多地阴雨天来袭,气温骤降,风雨交加,而且降温的不只是南方,全国都在降温。雨水之后,“倒春寒”会不会持续下去现在还很难预料。这种气候变化,更易引发季节性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更为紧迫的是,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而目前南方地区同时面临季节性流感的威胁。广州的公共卫生专家已意识到这一点,日前,他们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线上发表了题为《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同时警惕季节性流感的叠加效应》一文,呼吁加大对流感的防控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干扰。

  在此关键时期,广大市民应该在防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把流感也一起预防了。除坚持不聚集、勤洗手、戴口罩外,还须防寒保暖,随时留意天气变化,让风寒无隙可乘。

上一篇:《熊出没·狂野大陆》:你真的需要这样简单的快乐
下一篇:让很多宝宝都中招的流感,究竟是咋回事?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