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翻拍必烂片的诅咒,破了吗?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最近一个月爆出的众多家暴事件,都让玛妮觉得女性在社会中真的要重新学习保护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轻信任何人的任何话。

  正巧,今天上映的一部电影,讲的就是因“轻信”而导致的悲剧—— 《误杀》

  来自印度的神级IP

  《误杀》讲述的,是由一场夏令营引发的血案。

  “资深影迷”李维杰是在赛国打拼多年的华侨,他在一个小镇经营着一家网络公司,和妻子阿玉、两个女儿平平、安安过着简单的日子。

  然而一次意外,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大女儿平平因为在夏令营遭到当地警察局长拉韫的儿子强暴和威胁,反抗时误杀了对方。

  

  为了保护家人,李维杰决定向悬疑电影学习,消灭证据、制造不在场证据、训练家人给假口供。

  就这样,李维杰与寻找儿子的拉韫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其实在本片立项时,玛妮就注意到了这部电影,因为是翻拍自印度的“神级IP”——《误杀瞒天记》。

  严格来说,《误杀瞒天记》算不上《误杀》的原版,印度人连续三年翻拍了三次这个故事,分别为《较量》(2013)、《较量》(2014)、《误杀瞒天记》(2015)。

  而从《较量》到《误杀瞒天记》,这个故事的bug和细节也在一次次修正,剧本越做越扎实。

  原版的基础保证了《误杀》能有一个逻辑通畅,完成度高的故事蓝本,而本片主创也没有擅自改动故事细节,甚至沿用了原版的场景调度和剪辑节奏,保证了影片作为悬疑片的商业质感和观赏性。

  翻拍不是照搬原版

  要说《误杀》的所有优点都来自原版也不正确,相比《误杀瞒天记》,本片并不是单纯的照抄,反而是做了一些加分的改动,让电影在调动观众情绪上更加出色。

  首先,在节奏上做了压缩,使电影的叙事节奏更加流畅紧凑。

  

  冗长拖沓向来是印度电影的通病,《误杀瞒天记》也有这个问题,170分钟的电影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来介绍主角生活环境。

  而本片则适当压缩了这部分的内容,开头用一场李维杰讲故事的戏来刻画人物,既交代了他的影迷属性,也介绍了小镇的人际关系和警察内部的腐败问题,叙事上明显更加高效。

  

  更重要的,这样的改动把核心剧情“误杀”提前,让观众能够尽快参与到故事中,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是重塑了拉韫这个角色,加剧了李维杰和拉韫之间的对立感。

  在原版故事中,李维杰一家是绝对的主角,拉韫更像是作为体制的代言人参与到故事中来。

  而到了本片,拉韫与李维杰的对抗更加复杂,导演用了三层关系去建立两人的对抗性:

  第一是理念的对抗,李维杰用电影犯案,拉韫靠勘查破案,两人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本格派推理和社会派推理的对立关系。

  

  第二是身份的对抗,李维杰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贼,拉韫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兵。

  第三是情感的对抗,李维杰和拉韫虽然地位、身份不同,但他们对抗的动机是一致的,即保护孩子。

  本格派和社会派的理念、犯人与侦探的身份、父亲与母亲的情感,两人关系的三重对立不仅加强了剧情张力,实际上也是在煽动观众站队,调动我们的观影参与度。

  

  当然,两位演员的表演也加分不少,陈冲饰演的拉韫既是心狠手辣的警察局长,又是痛失儿子的母亲,在两种情绪的冲击下,她从一开始的傲慢、到儿子失踪的焦急,再到最后的崩溃和爆发,一系列的情绪都很到位。

  尤其是在面对安安时的嘶吼,犹如魔鬼附体。

  而自带喜感的肖央也演出了一个内心复杂的李维杰,他对外是小学没毕业的大老粗,对人处事唯唯诺诺,对内则变成了精于算计的老狐狸,眼神里全是阴谋和诡计。

  陈冲和肖央的表演形成了双雄对决的巨大张力,是本片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的来说,扎实的原版剧本、讨巧的改动,让《误杀》在多如过江之鲫的翻拍片中,成为了质量相对不错的翻拍片,但这仅仅只是“平庸的惊喜”,不代表它足够好。

  翻拍片的致命问题

  近年来,翻拍片逐渐成为华语影视剧的一个分支,光是2019年的院线电影,就有《“大”人物》、《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小小的愿望》等片。

  不过翻拍国外高分电影看似讨巧,但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翻拍韩国电影的《“大”人物》和《小小的愿望》口碑票房双双扑街;

  意大利网红片《完美陌生人》的国产版《来电狂响》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唯一算得上成功的,只有意外大火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但这与其说这是翻拍的胜利,不如说是狗血爱情故事的普适性。

  其实从翻拍质量来看,《“大”人物》和《误杀》都不算特别差,尤其是它们在剧情和镜头语言上,和原片达到了非常高的相似度,那么为什么在评分上始终无法拉近或持平原作呢?

  除了原著滤镜,最大的原因,是它们没有真正做到接轨现实。

  就拿本片来说,《误杀瞒天记》之所以能够三年连拍三次,除了剧情本身的精彩,还在于它一部比一部贴近社会现实,它的外壳是一个烧脑悬疑片,内在想表达的,其实是印度社会公权力的丧失,穷人和富人间巨大愈加严重的阶层对立。

  而《误杀》为了避免原版的敏感话题,活生生创造出一个架空的赛国,其中的演员明明都是中国人,说着普通话,故事和人物却完全无法带入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直接阻断了电影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当然,地理空间上的改动还只是小问题,真正伤筋动骨的地方,是对原版结局的推翻。

  在原版故事中,印度“李维杰”把警察局长的儿子埋在警察局下,隐喻只有彻底埋葬腐朽的公权力,才能重塑正义。

  这个结局让电影立起了人物、反映了现实,催生出一个严肃的社会向话题。

  而这,才是它拿到高分的最大原因。

  本片则对这一结局做了“温和”的改动,却不曾想这对电影主题的伤害是致命的,它让人变成“圣人”,现实变成“超现实”,铺垫了整部电影的动机和人设几乎瞬间垮塌。

  《误杀》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从它身上能看出翻拍片的核心问题,即无法在贴合本土化的基础上建立人物,只能靠原版故事“借尸还魂”,但主角的人设和行为逻辑,却在汉化中逐渐失真。

  

  本片监制陈思诚在路演时对观众喊话,说《误杀》的评分低了,至于为什么会低?

  答案其实很简单,当你选择丢弃一部电影最深刻的现实性反思,也就必然拉开了和原版的差距。

上一篇:灵魂剧透?《利刃出鞘》导演:苹果不允许坏人用iPhone
下一篇:《天气之子》中的女主阳菜,你怎么评价她呢?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