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奥斯卡和戛纳的双料赢家,带你认清现实束缚下的悲欢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说到韩国电影,奉俊昊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名字。

  他从2003年就凭借《杀人回忆》一举封神,接着在2006年拍摄《汉江怪物》,创下了韩国电影票房历史。

  就在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上,奉俊昊凭借《寄生虫》,同时击败昆汀、阿莫多瓦这些大师,摘得了韩国影史的第一座金棕榈奖。

  然而,这还不是终点,在不久前结束的第99届奥斯卡上,这部电影成为第一部获得最佳电影奖项的非英语电影,奉俊昊也当无愧的成为“亚洲商业电影之王”。

  奉俊昊的电影,以其悲天悯人的叙事风格为特点,充满了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关怀。他对潜藏在自身民族心理中的“恨”文化拿捏得非常准确,每一部作品饱含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寄生虫》正是这样一部聚焦韩国底层现状与阶级固化问题的电影,可以说是揭开现实的伤疤。

  对于一位电影导演来说,思想内涵是其电影的灵魂,而并非其外在形式。因此,我们能够在这部电影中挖掘出很多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控诉,而这,也是奉俊昊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和发人深省的地方。

  1.聚焦社会底层最深的痛,同为贫民,相煎何急

  《寄生虫》是一部聚焦韩国社会底层现状的电影。影片开始在一个黑暗狭小的地下室里,这里只有一扇窗户跟外界联通,它的位置却几乎与马路齐平,全屋的制高点是一个马桶,也是唯一能蹭到邻居无线网络的地方。

  无业游民基泽跟他的妻子、还有儿子基宇、女儿基婷住在这里,一家子靠给披萨店叠包装盒过活,每天看流浪汉在窗前呕吐和小便,喷药车一来,整个屋子都会乌烟瘴气。

  这样一个没有未来的家庭,却意外获得一次与上流社会产生交集的机会:儿子基宇的好友要出国留学,于是把给社长家的千金做家教的机会,转让给了他。

  不久后,基宇便通过伪造学历与勾引富家千金成功上位。当他看到上流社会的朴社长一家,生活在著名设计师的豪宅里,每日沐浴在阳光之下,而自己一家只能蜗居在地下室时,他决定牢牢地抓住这次机会,想尽一切办法寄生在对方家里。

  在生物学里,寄生其实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因为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在有限的资源下,一方受益,另一方就要受害。基宇一家想要在朴社长这里过得安稳,就要绞尽脑汁,挤走原来寄生在此的人。

  而比这个过程还要残酷的,是抢夺寄生机会的双方,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底层贫民,他们面临同样的苦难和艰辛。

  韩国是一个财阀社会,1%的人掌握着社会90%的资源和权利,而像三星、现代这样的财阀企业,长期垄断着国内市场,进出口商品也能占到70%,这就使得其他中小企业难以维系。

  因此,韩国社会的财富不平等问题非常严重,在《寄生虫》中,这种阶级差距被无限放大。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场大暴雨的戏份,富人们畅快地坐在家里,享受下雨所带来的凉爽,可贫民窟里的穷人却遭了秧,当基泽带着女儿和儿子冲回家时,发现家里早已被水淹没,肮脏的粪水还在从马桶里汩汩外涌,挡也挡不住,这一夜,他们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

  当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所以,当生活中隐隐出现一条介于两个阶级之间的通道时,每个贫民的眼里都冒出了光,即使是踩着同类的身体,也要爬上去。

  片中的基泽一家就无所不用其极——女儿基婷为了逼走社长的司机,偷偷在车上留下自己的内裤,陷害于他;而在得知老管家对水蜜桃过敏后,全家人通力配合,用水蜜桃上的毛引得老管家咳嗽不止,并谎称其有肺结核,最终逼得女主人开除了她。

  谁曾想,老管家与她丈夫一直寄居在朴社长家的地下室里,她的丈夫为了躲债,在此隐藏多年,只能靠富人剩下的残羹冷炙维持生命。

  他们与基泽家一样,都是在底层苟延残喘的贫民,他们所谓的机会,就像是泥沼中的挣扎,越用力越陷得深,这是穷人的宿命,更是穷人的无奈。

  像基泽一家,虽然费尽心力争来了全家的寄生机会,背地里却一直被朴社长瞧不起,但凡他们有所越界,便会被严厉警告。一家人只能等主人出去旅游时,才能偷偷地体验下富人的生活,他们活得如蟑螂一般,胆战心惊,见不得光。

  像老管家一家,本已放弃了地上的生活,现在却连地下的一席之地都被掠夺,在发现了基泽一家的秘密后,他们开始疯狂反扑,但双拳难敌四手,最后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还是死在自己同类的手里。

  两家的悲剧,一样的痛苦,正如高晓松在微博里说,这是一部把人掏空的电影,相信每一位看过的观众,都难免会被这股来自社会底层的压抑所感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摆在穷苦人面前的机会本就稀少,那些看似是通向上层社会的通道,可能只是虚无缥缈的幻象,但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会在同一个路口拼个你死我活,相互嘶哑。

  相煎何急?这是来自社会底层最深的痛苦,也是导演奉俊昊对这个冷峻世界的无声呐喊。

  2.“幸运石”也压不住的穷人“气味”,两条线索揭示最典型的底层众生相

  在面对巨大的阶级差异时,如何求得生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选择,而《寄生虫》巧妙运用了两条线索,把最为典型的两种贫民形象,展示给了观众。

  基泽一家是依靠命运的代表。当朋友把给朴社长千金当家教的工作介绍给儿子基宇时,还同时给他们家送来了一块“幸运石”,从此,基宇就认为自己终于等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是时来运转的时候了。

  随着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寄生”到富人家里,基宇对 “幸运石”的就越发崇拜,而“幸运石”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他们的命运似乎都绑在了一起。其中,有一个荒诞的桥段完全展现了这一点,在暴雨肆虐的当晚,全家人的居身之所都被脏水所淹没,而这块“幸运石”却反物理定律地从水下慢慢浮出,基宇一把抱住了它,像是终于找回了救命稻草。

  失去家园后,基宇一家只能在体育馆过夜,父亲基泽问儿子基宇:“你干嘛要抱着这块石头啊?”基宇听到后,用力地抱了抱胸口的“幸运石”,说:“是它一直在黏着我呢”。

  这哪里是石头黏着他,分明是他离不开石头。这块“幸运石”,是基宇在苦难中的唯一寄托,也隐喻着,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这个寄生在富人家的机会。但他未曾明白,倚靠别人终究是要看人家的脸色,在富人们的规则里,只要穷人不越线,就尚有生存空间,但一旦涉及到利益,寄生虫的死活在寄主眼中,就变得微不足道。

  不同于基宇,女管家的丈夫,则是选择接受生活现状。他不再奢求上升通道,甚至不再想从地下走上来。他每日以头磕动开关,把朴社长当做主人,为每天都能吃到对方的残渣剩饭,而跪拜祈福。

  无论是基泽一家还是女管家一家,他们都放弃了自食其力,他们要么把运气归结到某个器具上,把它当做图腾一样崇拜;要么就像狗一样,对施以援手的恩人摇尾乞怜,期待下次投喂。

  然而,影片还埋了一条“气味”的伏笔,这是底层人群逃不开的“气味”。这股“气味”差点出卖了基泽一家,它层层递进,越来越明显,直到把他们推向无底的深渊。

  一开始,富人家的小儿子,就通过这股气味,认出基泽、基宇他们虽然工作在不同岗位,但实际上是一家人,差点揭穿基泽一家的伪装;接着,朴社长和他的夫人说起这股气味时,也一脸嫌弃,它为地铁里的味道;而基泽在看到朴夫人,一边光着脚丫打电话,一边还捂着鼻子瞟向他时,他的脸色就已经十分难看了。

  这股气味,象征着两个阶级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最后,当基泽的女儿被刺倒地,危及生命时,朴社长却只顾抢救自己晕倒的儿子,甚至在翻找车钥匙时,还一脸厌恶地捂上了鼻子,这终于使得基泽爆发,拿起刀子冲了上去,把它狠狠地插向朴社长的胸膛——这一刀,也是插向他忍无可忍的上层阶级。

  无论是暗地里寄生,还是靠幸运石转运;无论无欲无求的苟活,还是乞求富人的施舍,都遮挡不住贫穷的本质,也没有把上下层之间的差距拉进一分一毫。

  影片清楚地让我们认识到了两个阶级间的距离,这种不可挣脱般的束缚,难道要困住贫民一辈子吗?

  3. 当所有的依托化为泡影,想要走出阶级的束缚,只能靠自己

  那么,如何能让悲剧不再重演,从根本上恢复自由意识,解决越来越严重的阶级固化问题呢?

  面对高高在上的富人,虽然贫民们只能遵守前者制定的游戏规则,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恰恰相反,影片中的基泽一家,仅凭伪造的学历和几番话语就能博得朴社长一家的认可,可见他们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处事技巧。

  他们之所以沦落到寄人篱下的境地,根本上并不是智商、情商和能力的问题,而是他们故步自封,把自己的思想一点点地固化在所谓的底层当中。他们有过无数上升的机会,有过计划、有过努力、有过付出、有过拼搏,但到后来,当他们被现实生活打击过后,就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保有任何积极生活的信念。

  影片的细节中,流露出这样的暗示:父亲基泽起初经营了古早味蛋糕连锁店,勤勤恳恳地工作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相反,因该品牌被人举报了用料问题,他的店面也收到波及,才被迫失业回家。他的驾驶技术熟练,是因为店面倒闭后他做过司机养家糊口,但很显然,当他们蜗居在地下室靠叠披萨盒为生的那一刻,他们早就连上进的想法都没有了,他们已经认同了上下层级固化的现状,“寄生”是他们能想到的唯一方法。

  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思想上的固化,却让他们彻底丧失了走向成功的信心。如果一味地把自己的堕落和不努力理直气壮地归结到“阶级固化”上,就很难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这个事实,也会出现极端偏颇的想法,以至于越陷越深,步入死局。

  人世间最大的障眼法,就是用自己的现状与他人的现状做比较,并想当然地认为大咖就是大咖,盲目地依赖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以至于对自己和生活都失去了希望,认为自己只有抱紧大腿的份儿,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大腿。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里说过一句话: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在认清现实后,依旧能拿出热情来坚持自己目标的人不多,而能够走出固有思维,坦然面对自身差距,并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道路的人更是凤毛菱角。比起期盼别人的施舍,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素养,踏实勤奋的工作,坚持下去,不卑不亢,才是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进而赢得尊重和财富。

  很多人说,影片的结尾,反映的是底层人群最后的无奈——当基宇得知,杀了人的父亲一直偷偷地躲藏在豪宅的地下室时,他假装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换回父亲的自由。他给自己的父亲写信,告诉他会通过努力,赚钱买回豪宅,让父亲堂堂正正的从地下室走上来,重见天日。

  然而,这一切都是基宇的臆想,他不过是想给父亲以希望。镜头缓缓拉长,地下室的窗外大雪纷飞,窗内依旧是一无是处的基宇。

  可这结尾,何尝不藏着导演奉俊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如果基宇不付诸行动,那么臆想就真的永远只是臆想。因为当他有了奋斗的志向和勇气,不再被阶级固化的思想所围困,那么下一刻迎接他的,只会是阳光。

  不要在故步自封中度日,也不必把命运完全寄托给别人,成就自我的道路固然布满荆棘,但这同样也是大展拳脚的机会。只有化解思想上的固化,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出身,才能走的坚定、沉稳,并走向最终的成功,不是么?

上一篇:由任素汐、吴昱翰演的《半个喜剧》,当是每个女孩恋爱必前看电影
下一篇:《欧洲货币》2020全球私行及财富管理调研:行业或迎5年来最大挑战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