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到底是不是烂片,为何口碑差距如此大?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冯小刚老了吗?《只有芸知道》失败了吗?我不这样看。

  自2018年与崔老师发生那场人尽皆知的骂战后,冯小刚就变得异常低调起来,不仅同年没上映电影,而且今年出的新片《只有芸知道》在上映前居然没有丝毫风声,直到上映之后,很多观众才发现原来冯小刚又拍新电影了。

  作为一个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以商业贺岁片闻名的导演,冯小刚不可能不懂前期宣传对于提升电影票房的重要性,之所以没这么做,我觉得最大可能只有两点原因:

  一方面,基于自己近年的人设危机,故意低调,不想因此而连累电影票房,想让大家看过之后再发表言论。

  另一方面,是对电影有着很强的信心。

  可惜的是《只有芸知道》上映后,口碑两极分化,有观众将之奉为经典,有观众认为电影太平淡,没劲。这也直接导致电影票房成绩不佳,无奈之下,冯小刚终于坐不住了,开始四处宣传造势,甚至携徐帆登上小S与蔡康永主持的《花花万物》。

  都知道冯小刚是个颇为严肃的导演,不太愿意扯八卦,能上小S与蔡康永的节目可以说也算是拼了。

  在不懈努力下,《只有芸知道》上映四天,终于票房过亿,为此,团队还特意做了一个大红庆祝海报以振士气。

  但这样的成绩在现代这个票房“动辄20亿起步,不过30亿都不好意思庆功”的影视市场来说真的是比较尴尬,更何况还是贺岁片之王冯小刚的片子?

  为此,六十一岁的冯小刚发文感慨廉颇老矣,令人不胜唏嘘。

  那么,《只有芸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为何口碑分化如此之大呢?且说说我的看法:

  |冯小刚电影风格的转变:从犀利到柔软

  记得网上曾有句颇流行的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为什么提这句话?

  因为这句话的意境和冯小刚今时今日的境界颇有相似之处。

  所谓“归来仍是少年”,这里的“少年”当然不是指年龄有多年轻,年龄必然会随时光老去,但只要心态还保持“纯真”就仍是“少年”。

  但此时的“纯真”和彼时的纯真肯定不一样,是经历大风大浪,人世之坎坷后回归真我的状态。

  反映到电影中,我们看到耳顺之年的冯小刚渐渐褪去了往日的“刺儿”,尤其近两年的作品更加温柔、平和,有浪漫,也有悲悯,这很符合他的年龄与心态。《只有芸知道》便是在此时应运而生。

  表面看,这部电影有点儿像脱离现实的童话,有很多地方遭到诟病:

  1、故事发生在新西兰人烟稀少,美如梦境般的小镇。

  冯小刚的很多电影都在国外选景,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用异国美景吸引观众的眼球,为电影增光添彩,比如,电影《非诚勿扰》便在浪漫、干净的北海道选景。

  但有利也有弊,那就是:如果电影外国元素太多,会影响观众的代入感,所以,为了避免这点,男主与女主之间的行为模式、思维逻辑、人情关系一定是中国式的,这样就不会使观众有“接收障碍”。

  可《只有芸知道》却忽略了这点,不仅故事发生地在国外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而且男主与女主身上也没展现出足够的中国元素。像国内年轻人结婚时所要面对的门当户对问题,婚后所要面对的婆媳矛盾等,电影中都不存在,主角就像活在真空里一样,凡此种种,导致观众感觉得有点“飘渺”。

  2、缺乏强烈的戏剧冲突。

  冯小刚的电影几乎都存在很强烈的戏剧冲突,这种戏剧冲突通过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展示出来,比如,《甲方乙方》看似荒诞幽默,实则讽刺人类永远不甘满足的一个状态。

  其实,甭管谁的电影,只要是电影,没有戏剧冲突或戏剧冲突太弱肯定是不好看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所以,影视剧都会设置很多的矛盾与反转,两三分钟出一个“事儿”,使观众看得过瘾。

  可《只有芸知道》却一反常态,整部电影132分钟,男主与女主一直恩恩爱爱,相濡以沫,除了结尾部分女主的父母告知女主患病的秘密算是一个“反转”之外,全片几乎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以至于给人一种过于平淡的感觉,这也是导致电影评分不高的主因所在。

  |看似乌托邦的剧情,却有着极深沉的内涵

  为什么冯小刚会犯上述常识性错误?是失手吗?

  当然不是。

  他就是故意这么拍的。

  从1997年拍摄《甲方乙方》大获成功开始,冯小刚就深谙取悦观众之道,所以,他的贺岁片才能一路长青,获得贺岁片之王的称号。

  但同时,抛开别的不提,冯小刚是一个非常有艺术追求的导演,这也使他的电影不仅具有商业性,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只不过冯小刚早期电影的商业性大过艺术性,而后期则刚好反过来,像《1942》、《芳华》,它们的艺术性要远远大过商业性。再说这部《只有芸知道》,其实是冯小刚一部真正的、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噱头的艺术作品。

  冯小刚在采访时表示:“我是希望能够舒服点,自由也谈不上,太奢侈了,但想让自己拍得别那么纠结。”

  所以,《只有芸知道》不是一部常规商业片,是一部比较个人化的作品。

  这里面包含了耳顺之年的冯小刚对人生的回望、思考、总结,因此,观影时要换位思考,从艺术的角度去赏析,才能发现电影中很多的亮点:

  一、用孤立的环境来凸显夫妻之间在生命旅程中的相濡以沫,同时,制造一种不安感,为后文埋下伏笔

  很多观众认为《只有芸知道》脱离现实,但其实好的作品未必一定是原汁原味照搬现实,更多是通过对现实的解构来表达主题思想。比如,被大家所称道的《大话西游》,电影看似七零八落,却对现实爱情的无奈以及年轻人历经爱情后的成长、蜕变进行了精准解构,最终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

  再比如,王家卫的电影,更不用说,每个人都不着烟火气,但这不影响它们成为经典,因为在华丽的外壳下,王家卫的电影言之有物。像《一代宗师》就将中华民国武林从盛到衰,以及武林人士所遵从的原则、道义进行较精准的还原。

  《只有芸知道》也是如此,它剪掉其他枝桠,而从上帝视角来诠释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可贵。

  为更好地展现夫妻间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导演特意将故事背景放在异国他乡的小镇,凸显主人公的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男主与女主必须彼此依靠,携手打拼,为三餐而奔忙,这一过程看似平淡,却是紧扣主题。

  但导演想表达的不仅于此,当我们把所有电影中的“意象”串联在一起,会有新的发现:“世外桃源般的小镇”,“携手打拼的夫妻”、“中途病故的流浪狗”以及“那株孤立在荒野间的参天大树”,看过这些,不由自主地赞叹天地之大,人生风景之美,同时,感喟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夫妻之缘的奇妙与珍贵。

  然而,这梦境般的一切却又似乎隐藏着一种飘忽、不安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导演有意为之,用梦的色彩来隐喻生命的无常,为女主中年早逝埋下伏笔。

  二、用两种不同的人生来诠释生命的美好与遗憾

  电影中还有一条支线,展现了外国女子梅琳达单身独立、自由不羁的生活。

  显然,梅琳达的生活态度和主人公是截然相反的,她不结婚、没有家,但她仗剑天涯,浪迹世界每个角落,只为自己而活,这看似与夫妻相濡以沫的主题不搭边,导演为什么画蛇添足?

  其实,这非但不是画蛇添足,反而是“锦上添花”:

  通过两种人生的对比,我们既看到生活的多姿,也看到生活的遗憾——当我们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时,其实也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生活特有的美好,但人生往往只有一种选择,但也恰恰因此使我们的选择更有意义,这是导演传达的一种哲思。

  电影中,女主明知自己时日无多,却甘愿放弃自由自在、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选择守家待业,同男主相濡以沫十五年,这不恰恰说明夫妻之情的深笃吗?

  三、通过交错时空的方式将一个平淡的故事讲得摇曳多姿,显示导演高深的技法

  电影另一大高明之处就是导演的叙事模式。

  按说这种看似平淡的故事,如果拍摄技巧差一点的话就会犹如流水账,但导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独具匠心地采用插叙兼倒叙的手法,先展现女主病逝后男主黯淡无光的生活,抛出悬疑,再展示夫妻二人一路的相濡以沫,最后,揭露女主死因。

  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方面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好奇,吸引大家层层剥茧看下去;另一方面,这种叙事方式就像一个中年人在回忆过去的故事,与剧情相吻合,显示了导演高深的技法。

  总体来说,《只有芸知道》的艺术性要大过商业性,与冯小刚以往那种相对直白的、适宜大众的商业贺岁片有着很大的不同,导致粉丝们不太适应。同时,电影看似青春纯爱片,其实,所表达的是中年人对爱情的理解,也使年轻观众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才造成票房滑铁卢。

  尽管如此,从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功成名就的冯小刚能够冒风险进行新风格的尝试是非常值得钦佩的,毕竟现在很多资深导演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失去了创新的热情,不断利用名气吃老本,而资历不够的导演在商业的裹挟下又不敢任性发挥,这些都限制了我国电影艺术的繁荣发展。

  再看看国外的昆汀、斯皮尔伯格等大导演,一辈子都在精研、创新自己的电影风格,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最终使他们的电影能够越拍越好看,越品越经典。所以,不管《只有芸知道》成绩如何,我都要为冯小刚的“任性”点个赞。

上一篇:LOL青铜段位卧虎藏龙,PDD惨被青铜皇帝各种捶烂!
下一篇:七言 | 我曾经最爱的那个女孩……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