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经典《肖申克的救赎》要么忙着活 要么忙着死!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畅销小说,导演法兰克戴瑞邦的处女作;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 、巴布甘顿、威廉山得尔、克蓝西布朗、詹姆斯惠特摩、杰弗里狄蒙等主演;1994年上映的犯罪剧情片。

  1947年,一名小有成就的青年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饰),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其情夫,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进入「鲨堡」监狱。在狱中,安迪认识了从事黑市交易的囚犯瑞德(摩根·弗里曼 饰),进而与其他囚犯慢慢熟稔。身处于龙蛇混杂的牢狱之中,安迪也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监狱管理层逃税、洗黑钱,同时借此改善自己和狱中同袍的生活。然而,表面上看起来处之泰然的安迪,暗地里却一步步朝着自由之路推进……

  只是转眼之间,《肖申克的救赎》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想当年票房只有2,800万美金的赔钱货,即使入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配乐」、「最佳混音」七项大奖,到最后也是全军覆没,本应该会被时代淹没的一部电影,却透过影迷之间口耳相传,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神作,在全球电影网站IMDb当中,更是被超过一百二十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佳片中第一名。这逐年水长船高的评价,真是跌破了当年不看好本片的观众和影评人的眼镜。

  可是说老实话,《肖申克的救赎》如今的评价似乎有种「造神运动」的感觉,好像不迎合大众看法,就显得自己很没有品味。确实!《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是「神作」这两个字实在说不出口,因为这部电影缺乏了情感的流露。这问题出在故事的叙事视角是透过瑞德的目击观点来诠释,导致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都让观众很难深入主角安迪的内心世界,毕竟是旁观者的关系,再加上安迪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即便偶尔遇到些变故,像是被肛了两年,或者是知道杀害妻子和其情妇的凶手是谁时,都是激动一会儿,又很快就回复理智,太不像正常人了,所以始终无法完全融入剧情的情境中,好像有一道墙阻隔了情绪。

  当然,《肖申克的救赎》还不至于情感冷漠,有些地方确实给予观众情感共鸣与连接,其中「鲨堡」监狱的年长囚犯布鲁克斯出狱前后的那一段最让我有感触,他因为被「体制化」,所以当他知道可以假释出狱后,整个惊慌失措了起来,抓狂地拿刀挟持另一名囚犯海伍。之后出狱了,无法调节外面经历过五十年的变迁,他犹如被全世界孤立一般,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恐惧,最后剩下的只有绝望,于是他上吊自杀。而那份复杂纠结的情绪,彷徨与迷茫,痛苦与煎熬,孤独与苦涩,让人看完不禁陷入黑暗无底洞之中,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伤感以及无奈充斥心头。

  其实这一段,主要也是在凸显《肖申克的救赎》想要探讨的重点,那就是「体制化」与「反体制化」。虽然我们都知道,基本人权就是任何人都不能限制,但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自由,都只是在社会体制、规则允许范围之内,一旦违反了体制或规则的自由就会遭受到惩罚。而监狱可以说是「体制化」的极致,剥夺了犯人们的自由,就是要让他们重新遵循与学习体制内的规则。然而,原本的用意是为了让体制的叛逆者能够「再社会化」,可是长期压迫的体制,反而让这些人失去了独立思考与生存的能力,就像是圈养动物一般。瑞德:「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不过仔细想想,一般人跟囚犯的差别,就只在于肉体没有受到禁锢,但仍是被社会体制所奴役,说好听点儿叫做循规蹈矩,说难听点儿叫做行尸走肉,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周而复始的虚度,使得思想逐渐变得缓慢、麻木、僵化、愚蠢,直到最后习惯了这一切,也离不开制度环境和社会心态,跟着就没有勇气面对改变这件事情,因为会害怕失去自己已有的东西,所以宁愿躲进自己的象牙塔之中,成了渴望自由,同时却又害怕自由的笼中鸟。

  相较于蝼蚁偷生的囚犯以及麻木不仁的狱卒,乃至于浑浑厄厄地生活着的普罗大众,主角安迪象征的就是「反体制化」。然而,「反体制化」并非是种叛逆,它是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以避免陷入自我否定和矛盾的境地,不要变成除了某种生活方式之外,就一无所有的「假自由人」。虽然看起来好像有点儿复杂,但其实就是试着留住一些信念,不要让信念消失殆尽,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相信自己就是奇迹。安迪:「就是在这里才有意义,有音乐才不会忘记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你的。」

  电影最后迎向了光明的未来,安迪逃出了监狱,并惩罚了穷凶极恶的典狱长。可是换个角度想,你愿意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去争取未必争取得到的自由吗?我想看完《肖申克的救赎》的人,十居其九仍是屈服于「体制」。然而就像安迪脱狱的前一天对瑞德说的「我想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虽然生命本身注定要面临痛苦,那么尽量让我们的生命过程更充实、更饱满,总比等死,在煎熬中苟延残息好吧!

上一篇:再看《千与千寻》,才懂得这些人生道理,感叹自己走过的弯路
下一篇:徐峥《囧妈》提前定档!观众支持声音微弱,会不会因此败光好感?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