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人看过《窃听风云》,但是你看过《窃听风暴》吗?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窃听风暴》是32岁的年轻导演唐纳斯马克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该片讲述了一名东德国安局情报员由忠于职守转而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继而改变立场,开始保护上级要求他侦察的东德作家吉欧德瑞曼。该片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84年,地点是在东德柏林,每一次的开头字幕出现的是“公开化无处不在”。全东德百姓被一百万史塔西秘密警察控制着,还有两百万名告密者,他们的目地就是要知道别人生活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在这些最敬业的史塔西军官中,有一个名叫戈德·维斯勒Gerd Wiesler上尉(乌尔里希·穆埃饰演)。他是波茨坦秘密警察学校的教员。他有着深陷的眼窝,他的眼睛永远都是面无表情地注视着任何人。他可以在千里之外嗅到意见不同者的味道,并且他除了工作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生活。

  自从三月中旬在德国本土上映以来,该片11周时间内就轻松有超过1千1百万的票房,同时还带来巨大的声誉——巴伐利亚电影节获得4项大奖;德国国家电影节打破历史记录的11项提名并最终获得7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导演、男演员和编剧);欧洲电影节公布的入围名单中,以6项提名成为最大的赢家。这部严肃的反省式影片,延续着新世纪以来德国电影强烈的思辨气质和毫不含糊的批判精神。颇为取巧的故事框架,使132分钟的影片能时刻保持观看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窃听风暴》能将观赏性与严肃的题材有机融合,在时下绝非易事。直到那个高度克制却撩得人难以自持的结尾来到,才令我慨然感佩作者的匠心独运,并由此贯通了影片中的所有细节。

  电影是一门艺术,人们都说艺术是真正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而存在的东西。我们看德国人的电影,也能看到热泪盈眶百感交集,免不了政治文化上的相似性所带来的共鸣,但我想,更重要的是电影中反映的全人类的历史苦难、全人类的人性选择、这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共享的东西。 看完电影回去,还是忍不住看了很多影评。当然,不外乎都是从别人的苦难中看自己,看现在中国的“窃听风暴”。看电影的时候我确实也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的,觉得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个介于德莱曼亦或卫斯勒之间的人——明明有自己热爱的生活和事业,却总是被社会制度劈头盖脸地打压,只能做他们需要我们做的事;好像也很想相信社会告知我们的都是对的,但内心却经受着折磨和质疑。《窃听风暴》这样的电影是有历史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它所得到的大奖足以证明它的意义。然而,国内的影院里随处可见各种浮夸卖弄的影片,却极少会出现这样的经典。正巧不久前刚刚回顾《霸王别姬》(这部影片曾在内地禁播),两种不同的风格和剧情却在我心里碰撞融合了。让我禁不住想问,是不是有些细节太精致,太真实,真实得不像电影而像现实,真实得足以唤醒人们那似乎麻木已久的心?是不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作品说明有人怕它们? 我确实这样想的,越想越觉得自己和主人公一样痛苦而迷茫,越想越希望自己能够逃离现实,然后就不敢想了。下课回去的路上,我一个人走,一直在问自己,如果你是德莱曼,如果你是卫斯勒,你敢不敢坚持你自己热爱的东西,敢不敢坚持自己相信的东西,敢不敢舍弃一切维护最真实的东西?我到现在依然无法回答自己。

  虽然影片并不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但也从近来的历史和高超的德国戏剧传统中获益不少。影片的基调以及处理剧情的手法,都遵循着冷静而客观的惯例,因而可以说《窃听风暴》与去年的《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2005)在风格上非常接近,都同样有着一个强大震撼力的结局。

上一篇:日媒:美国流感已致1.4万人死亡,然而很多人或是因新冠肺炎而死
下一篇:深度 | 莫迪赢得“巨大的胜利”,但他的第二任期并不轻松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