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国家的名字,竟然来源于中国人发明的这样东西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由于汉代绘画作品的稀少,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不得不尽力从挖掘出的文物中找线索。

  上篇说了马王堆帛画是盖在棺材上的,那么棺材本身是不是也有艺术欣赏的价值呢?

  OMG,口味真重!

  但确实还是有的,马王堆汉墓棺材上就有漆画。

  什么是漆画?

  就是以天然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是实际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

  大约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们发现,用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也就是生漆,古人叫大漆)涂在木器表面,就能带给它们一层经久不朽的保护膜。

  漆器,由此诞生了。

  割漆

  很多资料上给出的证据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朱漆木碗和朱漆筒。

  而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不过,漆器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它被日本人学去后,反而后来居上,扬名海外。

  甚至连日本的英文国名Japan,原意就是漆器(就跟中国的英文名china原意是瓷器一样)。

  最早的漆器只有红黑两色,红的是朱砂、氧化铁,黑的是炭,其他颜色很难跟漆混合。

  至于有些专家说赤主火,代表激情热烈;黑主水,主代表沉宁静,跟五行有关……嗯,这都是后世人附会或者衍生出来的说法,就跟咱们写作文一定要有个升华的主题思想一样。

  不过红黑色的广泛应用倒是奠定了中国人尚红尊黑的色彩欣赏观念。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对于漆的运用还是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在商代漆器的制造水平就已经相当高了。

  河北蒿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漆器残片,朱地黑花,图案优美;有的还镶嵌有绿松石、贴着金箔。

  湖北蕲春毛家咀出土的西周漆杯,还出现了棕色的底漆,绘有红彩纹饰,制作精美。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种类更多了。

  家具、生活用器、乐器、兵器附件等能上漆的都上漆,还出现了情节性的漆画作品。

  比如湖北随县曾侯墓(就是出土了全套编钟的那个墓),内棺上就用漆描绘了方相氏率领神兽执戈驱疫的傩仪图。

  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漆奁盖上,彩绘着聘礼行迎场面。构图疏密有致,人物主次分明,色彩明快和谐,表现了战国漆器装饰画的卓越水平。

  还有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它以两卧虎为鼓座,两凤鸟为鼓架,将鼓悬挂在两凤之上,悬空敲击演奏,是荆州楚墓中出土的最为典型的文物,楚文化的代表,到现在还被作为湖北文化的象征。

  事实上,战国、两汉是中国漆器发展的最高峰,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国宝级漆器,基本上都来自于这一时期;我们现在还在应用的漆器工艺,绝大多数也都起源于这一时期。

  就连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都担任过宋国管理漆树园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

  不为人熟知的是,漆画在汉代称为“油画”——这可不是抢注品牌名,我们常把漆叫做油漆,漆画叫油画自然也无不可。

  更何况现代油画是由15世纪的荷兰画家凡·爱克创造的,这时候中国都已经是明朝了,晚了一千多年呢。

  汉代漆画的代表作就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堆漆器(包括棺材)。

  马王堆1号墓的黑地彩绘棺在云气纹中彩绘有90多个形象,包括仙人对舞、怪神对奏、怪神斗牛、仙人降豹、怪神缚鸟、怪神骑马等形象。

  神仙怪兽形态各异,形态匀称,生动多变,体现了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也反映出了汉代人们的生活、思想、信仰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瑰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黑地彩绘棺局部01

  另外一个朱地彩绘棺,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色,彩绘出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案。

  整体画面构图平衡对称,布局工整,图案精巧多变。特别是所绘的云气纹气韵流动,洁白明亮,通过色彩的对比效果,使原先精彩的构图设计更有运动感。

  朱地彩绘棺局部02

  除了棺材上的彩绘,还有很多漆器也相当精美。

  例如高57厘米,腹径35厘米的漆钟。它的颈部饰有鸟形图案,口沿和圈足上朱绘波折纹和点纹,肩部和腹部饰有三圈朱色和灰绿色的云气纹和几何图案,盖上绘有云纹,并有三个橙黄色纽。这个漆钟容量高达19.5升,这么大的一件木制漆器以当时的技术来说制作起来非常困难,不失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全套漆餐具

  汉代的漆器及工艺传到日本后,促进了日本的漆器工艺的发展(在此之前日本人虽然也有漆器,但属于简单初级的平涂为主,偶有绘制也分外粗犷)。

  后来,因为中国的漆器主要是以供给权贵为主,渐渐走向没落。而日本漆器则是从底层人民的需要为出发,形成了产业化、产业链,加上日本的“工匠文化”,将漆器越做越强,越做越精。

  所以,慢慢的日本成了世界出口最大的漆器国家,赢得了Japan(漆器之国)一名。

  (未完待续)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上一篇:文娱·艺论|《天气之子》:突破自我,值得鼓励
下一篇:热搜第一!刚刚《流浪地球》再破纪录!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