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17亿!揭秘《我和我的祖国》,回归仪式上为什么会有静止12秒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过往的国庆电影档,没有哪一年像2019年这样,成了主旋律电影的天下。

  《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献礼片齐齐上映,票房也一骑绝尘。

  这三部电影,有三个共同点:都由真实事件改编,都是超级实力派云集,都制作精良、看头十足。可谓是中国电影界为新中国70周年献上的厚礼,为观众们打造的一次视听盛宴。

  而其中最瞩目最受欢迎的,还要数陈凯歌总导演的《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上映6天,票房已逾17亿,总票房排名第一。

  七个故事,158分钟片长。陈凯歌导演将电影的主题定为“改变”。

  同时,他还和总制片人黄建新为“改变”的主题定下12字方针: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

  所以7个故事虽然各自独立,但描述的同样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也都是围绕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个历史性时刻展开。

  而在这其中,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却同样都是关于“升国旗”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原因无他,正是在看完原型故事后发现,现实的真相远比故事更加精彩:

  “前夜”原型中,林治远并没有爬上过22.5米的旗杆!阻断球也并没有断,但状况却一样凶险。“回归”原型中,原来还有历史性的“2秒之争”,交接仪式上的“静止12秒”也曾让人惊心动魄。

  真相究竟是什么,小采接下来就为你一一揭秘!

  前夜:所有的万无一失,都是全力以赴。

  历史的高光时刻,牵扯的往往是国家命运的转折,而曾为此奉献过的每一个“小人物”,也从未被历史忘记。

  “前夜”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那天开国大典上关于电动旗杆的故事。

  当时的设计与施工负责人林治远,在大典前夜发现电动旗杆仍然状况频出。

  电影故事中的主要状况,是旗杆顶部的金属球太脆弱被国旗顶断了,林治远连夜召集城内市民捐献稀有金属,打造出了更坚硬的阻断球。

  然后他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排除万难冲进被隔离的会场,克服恐高症爬上高达22.5米的旗杆,重新安装了阻断球,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电影中的林治远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但开国大典那天发生的故事却不相同。他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比电影中的更加复杂。

  1949年7月,在距离开国大典还有3个月时,林治远接到中央指派的任务,为开国大典设计一个和天安门城楼一样高的电动旗杆。

  但天安门城楼足足有35米高,当时百废待兴,没有人做过这么高的旗杆,还得是电动的。

  林治远想出一个办法,他将不同直径的水管套在一起焊接起来,但根据抗弯和弹性强度测算,旗杆高于22.5米就撑不住了。

  林治远不得不一级一级打报告说明缘由,中央最终同意将旗杆高度定在了22.5米。

  电动的也好解决,林治远找来建设局的梁昌寿设计电动升旗装置。他们最终决定,将电线埋在地下,两端连接旗杆和天安门城楼主席台,到时候毛主席在城楼上按下按钮,电动旗杆就能升起来。

  前面的试验一直都很顺利,但在大典前一天,还是出事了。

  试验旗开始是升到顶部却没停下来,被绞进了滑轮里。棚彩工不得不爬到顶部把绞破的旗子取下来,但是试验旗接着又出现了升到一半不动的状况。

  一系列问题,把林治远急的焦头烂额。他不断试验不断调整,直到10月1日凌晨,电动旗杆才完全运转顺利。

  不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林治远还是做了双线路,这样一旦一条线路失灵,另一条能立刻顶上。

  但总指挥聂荣臻来检查时,还是觉得不放心,于是又加配了4名升旗手站在旗杆下,还安排梁昌寿守着线路。一旦电动装置失灵,他们就第一时间切断电源,手动升旗。

  一层又一层把关,一次又一次地臻于完善。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随着毛主席“新中国成立了”的话音落地,国歌奏响,第一面五星红旗准时升起。

  林治远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

  后来说起当时的心情,林治远还是感慨万千:当看到五星红旗顺利升到旗杆顶戛然而止,我才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来。

  林治远只是千千万万个为了新中国成立全力以赴过的小人物之一。

  但看过他的故事后我们知道,小人物从来都不是小人物。他们在对待工作时的坚守,以及为了保障国家利益时表现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让历史的高光时刻更加夺目耀眼。

  回归:捍卫尊严,是一秒都不让步

  电影是艺术,艺术则来源于现实。而当现实与艺术交织,则总能谱写出动人的乐章。

  同样是升国旗,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前夜,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则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回归前夕,英国军方坚持要在7月1日0点才降下英国国旗。他们的理由很“充分”:中英关于香港回归的协议上只说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并没有规定几分几秒。

  这样蛮横无理,钻条款空子的小人行径像极了英国人过去侵占我国领土时的霸蛮形象。

  但他们忘了,中国早已今时不同往日。我们再也不是那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安文彬带领的交接仪式筹备小组,为此和英方进行了多达16次的谈判。中方的立场非常坚定:

  英方必须在1997年6月30日23:58分降旗完毕,7月1日0点0分准时奏响国歌,中国国旗升起,一秒都不能推迟!

  升国旗奏国歌时,军乐团指挥的指挥棒抬起来1秒,落下去1秒,安文彬争取的正是这2秒钟。

  英方不依不饶,依然拿协议中出现的时间空白说事。安文彬终于忍无可忍,他站起来斩钉截铁地道:“香港被英国殖民者掠夺占有一百五十多年,中国人强忍心头的痛。

  今天,香港的主权终于要回归中国了,我只要求你们给我两秒钟,你们却这样无理相拒。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在这样被百般刁难的时刻,安文彬依然保持理智和克制,展示着中国人民不卑不亢的气节。

  到这里为止,都还是电影呈现的内容。但有一个细节,电影中是一带而过的,就是英方最终为这2秒妥协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这还是安文彬争取来的。在双方都僵持不下时,安文彬提出要召开记者招待会,将这2秒之争公诸于世,让世界人民来评判,到底是英方的坚持合理,还是中方的要求才是公理。

  154年的殖民,2秒的要求,这已然是中国人的底线,安文彬相信,全世界人民都不可能会站在英方立场上。

  很显然,英方同样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们这才作出了最终让步。

  然而谈判达成,一切却还没有尘埃落定,因为最关键的是交接仪式现场。

  状况果然还是如期而至了。

  英国查尔斯王子最后的致辞超时,足足推迟了23秒才结束。安文彬心急如焚,他通知英方奏国歌加快进度的同时,立刻下令道:就算国歌重叠,也要准时升国旗。

  没想到英方一下又加速过了头,导致最终出现了12秒的时间真空。

  中方并没有因此提前奏响国歌,“一秒都不可以错”,这是每个中国人的坚持。

  但是当时担任升旗手的朱涛却因此陷入了此生最难忘的慌乱当中。

  3个升旗手,训练了500多次升旗,都是按照最后2秒的节奏来练习的,突然多出了这么多时间。

  现场来自45个国家的政要,4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等8000人都在静默地注视着他们,这还不算当时在电视机前看着的观众。

  朱涛突然就大脑一片空白,他特别担心那一瞬间自己出现了幻听,导致程序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按照规定,他不能向左右看,更不能求助,那种绝望简直无法想象。

  他后来回忆时也说:“当时给我紧张坏了,整个会场的空气都凝固了,我的手心一直在冒汗。”

  不过那一刻终于还是来了。

  当时针终于指向23点59分58秒,指挥棒落下,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全国人民都沸腾了起来。

  

  在那一刻,安文彬望着国旗缓缓升起,默默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喃喃道:“香港,你终于回来了。”

  与此同时,场外惠英红饰演的香港警司接到命令,一声:“Change the hat badge(换帽徽)!”让观众纷纷落泪。

  换上那块刻着紫荆花图案警徽的瞬间,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戏外,惠英红本人也是香港回归的亲历者,谈到自己的感受,她回忆说:“我小时候是在红灯区向洋人要饭的,经历了太多的辛酸苦辣,所以等到回归那一天,我的眼泪哗啦啦地流,当五星红旗升起来的时候,我可以骄傲地告诉所有人,我是中国人!”

  香港人在那一刻知道,自己也终于有了国家,不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任人欺凌的被殖民者。回归祖国,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

  两次升旗,两次不同的历史性时刻,两次国家命运的转折,但它们的意义却是一致的:中华之崛起,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尽管梦想照进现实曾经走过了那样漫长的道路,但曾经为它努力过的千千万万的“小人物”都被历史铭记着。

  是他们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是他们改写了中国的命运,是他们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守住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底线。

  此生不悔入华夏,未来也一定会更加光明!

上一篇:被24亿对赌协议逼急了?《囧妈》宣布提档!大年三十早八点上映
下一篇:这些“中国人的败类”或将判刑!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