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票房惨淡,冯小刚自称“英雄”是否合适?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只有芸知道》上映四天,票房勉强过亿,这个成绩放在新晋导演身上可能算是巨大成功,但出自大导演冯小刚之手,的确脸上挂不住,连冯小刚自己也在凌晨发文感叹自己是“英雄老矣”。

  同时他对250万买了票的观众表示感谢,对观众骂电影烂的也表示理解。

  “250万观众基于信任买了老夫和小黄的场,老夫这厢有礼了。有的观众感觉慢得,平的,淡的,看不下去的,您花了钱骂几句出气都是应该。”

  “小钢炮”冯小刚突然变的客气和谦逊,还有点让人不太适应。因为他的火爆脾气可是出了名的,一言不合就开骂,曾经直言“国内电影多烂片,是因为观众太烂造成的,有什么样的烂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烂片。”,年龄大了,看来脾气越来越好了。

  很多网友质疑冯小刚自称“英雄老矣”不合适,那么今天就来分析分析,在影视圈他到底能称得上“英雄”二字吗?

  这要从冯小刚电影生涯的四个阶段说起。

  开创“冯氏喜剧”,领跑贺岁,一路高歌。

  冯小刚从美工出身,虽然工作和影视近水楼台,但能完成华丽转身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从首次执导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大获成功,到中国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的火爆登场,冯小刚开创了“冯氏喜剧”,之后便有了《大碗》《没完没了》《不见不散》,在那个信息不算发达的时代,他靠着好口碑的电影,圈了一大波忠实粉丝,十分的硬核。这个阶段算得上是冯小刚电影的第一个阶段。

  质量下滑,观众审美疲劳,再难突破自我。

  而冯小刚的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从2003年《手机》开始的,之后的《天下无贼》《非诚勿要》虽然成绩都不错,但明显口碑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原因其实是很正常的,所谓“牛肉再好吃,总有吃够的那一天”。

  从零碎的市井文化转向历史题材的电影,冯小刚很聪明。

  从《唐山大地震》《集结号》和《1942》这几部电影的票房和口碑来看,冯小刚的转型是十分的成功的,至少比当时的张艺谋转型的成功,在国内张艺谋的“农村题材”无人能比,但转型喜剧拍了个《三枪拍案惊奇》观众表示无语。

  当然这口黑锅张艺谋只背一半,另一半让赵本山来背。

  那么《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失败,张艺谋就怪不得别人了,客观说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场面还是很赞的,复合张艺谋的手笔。

  当然,冯小刚也有类似失败的案例,《夜宴》绝对是冯小刚发烧时候拍的电影。

  首先题材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类型,再就剧本就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很容易让观众消化不良,《哈姆雷特》式的复仇和《麦克白》的贪婪欲望相信更符合西方人观看。

  2013年后,冯小刚成了一个迷路的羔羊。

  冯小刚说自己老了,也许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2013年《私人定制》,冯小刚毫不顾忌口碑的吃了自己的老本,尤其是让很多老粉丝很失望,等于除了葛优,把其他演员换了个遍,重新拍了一遍《甲方乙方》,关键是自己抄自己还抄了个不及格,观众骂声一片,除了范伟葛优用演技撑撑场面,提前给李小璐做了预测以外,其他的毫无新意。

  对于冯小刚为何拍《私人定制》,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情怀,这一点和周星驰似乎有点像,周星驰时隔二十年不也拍了《新喜剧之王》吗?事实上,从后面冯小刚的几部电影来看,的确他的电影都是情怀,《芳华》到《只有芸知道》他一直把自己的观众群体在缩小,有些电影一诞生就注定给某些特定的人群看的,看的懂得感动得稀里哗啦,看不懂得骂一句“什么玩意”走出影院。

  而冯小刚从影二十多年来,拍了无数的电影,从市井文化到历史题材,再到年代电影,有万人喝彩的,也有被骂爹的,但是若要问冯小刚是文艺片导演还是商业片导演,还真不好回答。

  因为就冯小刚自己来说,他一边希望自己电影足够文艺高大上,但又希望电影十分的挣钱。

  “鱼和熊掌”二者都想要,所以他拍出的电影,观众看起来像是“披了文艺外衣的商业电影”

  既然如此,冯小刚也算不上是“英雄”,最多算是像三国时期曹操一样的“枭雄”吧。

  当然,冯小刚发此文自称“英雄老矣”也只不过是自嘲罢了,而最后那一句“心还是热的,过了冬至就是惊蛰”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电影的一腔热情。

上一篇:《半个喜剧》社会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