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可以看起来不伟大,却要善良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去年5月,由奉俊昊执导的韩国剧情片《寄生虫》获得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成为韩国第一部拿下金棕榈奖的电影,在国内引起一波观影热潮,我看了一遍;最近,这部电影又揽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四大奖项,再次掀起一波观影热潮,于是,我又看了一遍。那今天就来蹭一蹭这波热度吧。

  一

  这部电影讲的是长期生活在地下室,没有工作的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哥哥基宇,妹妹基婷)因为基宇一个朋友的引荐,基宇得到了为富人区的朴社长家的女儿补习的机会,接着他利用富人太太的单纯把自己的妹妹介绍到富人家当富人家儿子的美术老师,由于一家人高明的骗术和纯熟的演技,他们把原来在各自岗位的富人家的司机、帮佣全部挤下了岗,一家四口从此跻身富人家,过上寄生虫般的生活。却没想到,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发现原来的帮佣和她的丈夫竟然也是为了躲避债务,寄居在富人家庭的“寄生虫”。

  双方掌握了把柄,开始激烈的"生存之战”,在最后富人家庭儿子的生日会上,原帮佣的丈夫从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冲出,用石头将基宇击倒在地,一刀捅进正端着蛋糕的基婷胸口,富人的小孩晕倒过去,爸爸、妈妈都本能地向基婷冲过来,朴社长在慌乱的人群中大叫让爸爸把车钥匙给他救他的儿子,没想到精神错乱的原帮佣丈夫看到他兴奋地大喊:“respect!朴社长”,朴社长闻到他身上的气味,不由地用手捂住了口鼻。而一向对朴社长认为他身上有一种特殊气味感到有伤自尊的爸爸在看到这一幕后,突然冲向朴社长,把刀捅进了他的胸口……这时,画面突然没有了声音,爸爸仿佛丢了魂一般,离开了慌乱的人群……很多年后,基宇才发现,爸爸又回到了原帮佣前夫住过的地下室,依然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

  豆瓣上有人说,这部电影的感观强烈程度依次为:一刷>四刷>二刷>三刷。目前我只看了两遍,但已经对这个规律深感认同。

  第一次看完只觉得残忍压抑,从背后生出一股股凉意。前面的剧情特别紧凑,在最后那场生日会上,所有穷人与富人、歧视与自尊、善良与恶意的矛盾冲突集中爆发,带来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一直延伸到心里,让人觉得细思极恐,感叹富人与穷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第二遍看时已经熟悉情节走向,不会觉得电影节奏很快,也不再有第一遍时的震撼的感觉,对“寄生虫”一家的态度也产生了很大变化:由一开始的“哀其不幸”,转变为“怒其不争”。

  二

  穷人爸爸因为富人对他们身上的气味的介怀将其杀死,看似荒唐,背后却是一个社会底层穷人自尊心在作祟。电影中,不止一次提到气味。第一次是富人家的小儿子多颂童言无忌地指出新司机和新帮佣身上的气味一样,这时害怕露馅的一家人以为只要在洗衣服时换成不同的洗衣粉就行,而基婷却指出他们所说的气味其实是他们长期住地下室的味道,是穷人的味道。后来,一家人躲在桌子下时听到朴社长夫妇的聊天,因为不知道他们身上到底是什么气味,只觉得和自己平时很少乘的地铁上的人们有点相似。这时,爸爸敏感地在桌子下闻了闻自己的袖子,也为后面的冲动杀人埋下了伏笔。

  一家人躲在桌子底下听朴社长和夫人聊天

  电影的高潮,生日会上穷人爸爸看到朴社长面对原帮佣丈夫对他的敬意却捂住口鼻时,他内心自尊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这个细微的动作扯断,再也控制不住冲动。最后媒体在报道这起离奇杀人案时,只能归结为不明原因的随机杀人事件。

  看到一家人生活在狭小肮脏的地下室,我们大多数人会感到同情,看到最后穷人爸爸因为自尊心被刺痛杀死富人爸爸时,我们似乎也能理解,这是一个因为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悲剧。

  基宇和基婷在地下室找附近的wifi

  但是,富人那一家又做错了什么?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穷人的歧视吗?但要不是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穷人一家四口借富人家庭出去露营的机会贪婪地在本不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享受生活,要不是他们一次次用演技、伪造文凭欺骗富人家庭,贪婪地将一家四口都安插进富人家来工作,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我们只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穷人角度,至少我是。其实从他们的骗术来看,这一家四口智商并不低,至少如果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至少也可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可他们错就错在,他们要走捷径,投机取巧;他们过于贪婪,不懂得见好就收;他们还心胸狭窄,不给自己同类的人留条活路(他们先抓到原帮佣的把柄后,威胁他们要告诉富人太太)。

  他们的穷是有原因的,或者说也正是这些原因,他们才穷。

  三

  豆瓣上也有很多人指出了这部片子的很多问题,比如现实中阅人无数,万贯家产的富人怎么可能被几个穷人骗得团团转?对此我觉得,电影毕竟是电影,一系列的矛盾冲突都需要戏剧性,虽然是现实中发生可能性极小的情况,却也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也有人说,这部片子把富人的形象塑造得过于正面,上层社会对底层的压榨远不仅如此。我觉得一个社会的经济运作过程中,上层对底层的压榨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上层的眼界,学识,甚至社交的技能,对社会底层来说可能是碾压级别,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社会底层就陷入了上层布置的“陷阱”中。但具体到某一个上层人士和下层人士来说,上层可能并没有察觉他对底层的压榨和剥削,而底层也许还会因为上层的发展为他带来的机遇而沾沾自喜。上层对底层的压榨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操纵着各个阶级。

  影片最后设定了一个比较暖心的结局。始终接受爸爸“最好的计划就是没有计划”的思维方式,最终自食恶果的基宇终于开始计划自己的人生——他要努力赚钱,买下那栋富人家的房子,有朝一日,让寄居在地下室的爸爸走到阳光下来。

  这个结局其实温暖而感伤。出身富人家庭的人们,生下来就可以住在这个豪华温馨的房子里,而穷人要想生活在这个房子里,却有可能需要付出努力一生的代价。

  所以也有人说,这部片子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计划”。

  当穷人爸爸第一次震撼又惊讶地在地下室里见到原帮佣的丈夫—— 一只老寄生虫时,他向他问道:“未来有什么打算?没有什么计划吗?”老寄生虫回答:“总觉得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后来当一家人从豪宅里逃出来,发现原来住的地下室早已被大水淹没,暂居在体育馆时,基宇问爸爸有什么计划,爸爸却说:“所有的计划都会被打乱,所以最好的计划就是没有计划。”所以的所以,他最后的归宿就和那个与他有着同样的思维模式的老寄生虫一样——永远寄居在阴暗的地下室里,等待儿子实现阶级跨越的计划来拯救他。

  没错,“穷是原罪”可以解答很多问题,其实“穷人思维”也是。不过就像电影中的妈妈所说,“有钱人才能善良”,穷人有时为了生存,往往没有选择的余地,好像只能被迫与自私,狭隘,甚至野蛮为伍。

  那么,改变的关键是什么?我觉得可以回归这个关键词——“计划”。

  “计划”使你在身处阴暗的地下室,想着等待你去拯救的爸爸,想着一家人站在阳光下幸福安详的生活,你就充满了斗志,只要你有颗不甘于一直住在地下室里的心,其实,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对于穷人来说,只有拥有了制定并实施“计划”的觉醒,他们才有可能逃出阶级固化的漩涡,不是么?

  当然,这计划并不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去投机取巧,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一无所有,用尽全身力气去奋力一搏。哪怕拼尽了全力,也只能过着平凡的一生,可是对于你的下一代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不是么?

上一篇:《延禧攻略》4大未解之谜:魏璎珞最爱谁?裕太妃之死真相揭晓
下一篇:《疯狂的外星人》,评分5.9到底算不算冤?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