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勿忘历史,令人敬佩的女子!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金陵十三钗》:勿忘历史,令人敬佩的女子!秀色可餐,特好莱坞特媚俗!在战争的洗礼下,酒肉神棍成了尊贵的器皿。教堂中的世界太干净了,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就去爱她们。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懂得活着是多么美好。一部女性感性的战争片,女人、服装和摄影依旧张艺谋,几组父女关系的角色命运对比和开放式结局上也很扎实,如果最后少点煽情和压抑,多点合理的情感释放和情感升华,有缺点的角色性格最后可以有合理的让人信服的转变,这片子就绝了。细节上确实很好莱坞,叙事手法倒是很中国——煽情到滥情。我不懂心理学,不敢断言怜悯心是否能成为刺激感官的某种“享受”,但旁观他人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叹息、悲鸣甚至仇恨,都确实被“好看”这个最肤浅美学感受囊括其间。愉悦,也从此不再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所期望获取的单一感受。《金陵十三钗》显然是紧掐疼痛穴位的“好看”电影。

  我必须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片子,不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电影本身的主题深度。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战争场面不但逼真,而且宏伟壮烈,而有些场景,却又能拍的那样唯美,真的是大片水准。我想,历史固然是不能忘却的,但在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即便我们受了再大的苦,今日拿来再现,增加的也至多是一刻的仇恨,等到影片结束之后便几乎消失了的仇恨。可仇恨,不该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如果,你看完了这部电影,唯一的感触是对日本鬼子的仇恨,那么我不得不说,你吸收了这电影最没有营养的教育意义。有人会因为这仇恨而流泪吗?我不知道。可是我不会,那样的时刻,我甚至觉得流泪都是耻辱,懦弱的表现。面对侵略者,面对敌人,眼泪是最多余的东西。所有我哭了的场景,都是因为感动。为中国军人的勇敢;为神父的挺身而出以及危难之际的不离不弃;为秦淮女子们的大义凛然,为她们对小小欢乐的感恩,以及她们最后从容赴死时的哭或者笑;还为陈乔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承诺。

  一个民族在受伤之后,最该看到的是希望,是我们曾经奋力走出伤痛的努力,是我们骨子里的不服输,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骄傲。而不是无数次灾难的重现。就像是电影里关于豆蔻的死一样,所有的人都猜得到,可所有的人又都需要那样一个善意的谎言。有时候,有些事,不知道要比知道了好得多。而即便知道了,可能也会宁愿自己不知道。毕竟,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是的,过去了。我们需要从这部电影中习得的,不是那苦难带给我们的仇恨。王尔德说过:仇恨,以心智论是永恒的否定,以感情论,是萎缩退化的一种形式,它消灭一切,除了自己。我们需要从中学到的,该是如何为人,是如何不愧为人。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有着怎样的过去。在和平年代,你有没有对不起谁。而这样的战争年代,民族大义面前,你又是作出了什么选择。也就是说即使你没有帮过谁,那么你有没有害过谁?就像是电影中的书娟在危难关头,把鬼子从秦淮女子藏身的地窖处引开。那一个小小的细节,包含的不仅仅是女孩的智慧,更是为人最基本的原则,不可损人利己,更何况是损人不利己。总之,那个小小的举动,是落难民族间深情地体现:不论我多讨厌你们,但内心里总归还是明白的,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必须相互依赖,保护彼此。这种中国人同心同力面对侵略者的主题是真感人。

  最令我难忘的一幕就是十三钗在出发前给女学生演唱的《秦淮景》,虽然身着朴素的唱诗服,却依然无法掩盖她们的风情万种。这群钓鱼巷的女人,她们美艳不可方物,她们干着千古以来骂名不断的行当,她们有时候没心没肺,吵吵闹闹,斤斤计较,可是正式她们,这群为世俗所鄙视抛弃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牺牲了,而是生命的救赎。同样挺身而出的,除了十二钗,还有小小的男子汉乔治。此外,还有书娟的父亲。我还记得他对约翰说,在我女儿的眼中,我是一样汉奸,是个坏人的时候,眼中的悲伤。还有在中途死掉的为了给“弟弟”谈琵琶而回去找琴弦的十三钗之一。老谋子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一次又一次震撼。难怪老谋子自己都说这是自己很难超越的作品了。

  还有人说,这是妓女们自己的选择,她们选择牺牲自己去救别人,不管救的是谁,都是伟大的。不对,至少那个养猫的小蚊子,最后一个上车前哭喊着“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的妓女,她不是自愿牺牲的。就这一段情节时电影院里的反应来看,大家都觉得她不应该,很讨厌。但是为什么呢?她有什么理由必须去替别人死呢?她的生命既不比别人低贱,也不比别人更应该承受伤害和侮辱,她没有自愿选择“更伟大的”牺牲命运,她只是被她身边的人“道德绑架”了,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这样做是更有价值的(女学生活下去比妓女活下去是更有价值的),所以她没有选择的被强迫去送死了。

  电影最后没有交代妓女们的结局,只告诉你们,女学生们得救了。that 's all。妓女们的结局如何?no one care。因为她们代替女学生去送死了,她们的生命意义也就完成了。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编剧导演也和观众一样,隐隐约约的意识到了这种情节中体现出的不公平和残酷,当女学生的得救和妓女们的惨死同时出现时,这种不公平和残酷会更鲜明地刺痛每个人的心,让用“自由选择”“生命价值”等理由安慰自己的良心的人意识到不安,所以干脆隐去了另一半结局,隐去了在女学生们走向新生的同时,所发生的作为代价的另一面。让我们只记得美好的东西,只记得那些被判断为“更高贵、更有尊严、更值得”的生命。“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或许是出于对历史上知识分子都歧视“商女”的反动,最近我国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由一群妓女担纲提振民族信心、充当自我牺牲急先锋的重任。朝廷的狗官都跑了,政府的军队不管用,小老百姓又只求自保,能站出来与凶恶的日本兵周旋的也就只剩下那些平日里处于社会灰色边缘地带的妓女了。于是,她们从历来受歧视的角色,一下子被美化为圣徒——不是最下贱的,便是最高贵的,唯独不被视为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整部电影的感觉还是一部美国大片,从叙事手法到镜头剪切其实也都是好莱坞式的。它可以很快的将观众拉进剧情,但目的只是要打动你,却不在意你是否深入推敲。主人公找贝尔来演,台词对白大半都是英文,很明显导演的意图是冲着奥斯卡的。所以,我总是觉得这部电影少了些真诚,多了些功利。故事背景是这段敏感的历史事件,所以中国观众大都会带着感情看,这自然也更容易投入进去。但是《十三钗》多大程度上能打动没有情感负担的欧美观众呢?我拭目以待。

  《金陵十三钗》:勿忘历史,令人敬佩的女子!

上一篇:从《流浪地球》看摄影中的视觉色彩设计
下一篇:《釜山行》意犹未尽?十大高质量的丧尸游戏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