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予黑脸,关晓彤废角!除了惊险,《中国机长》还有什么?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国庆档电影“御三家”票房第二,口碑第二,《中国机长》够稳。

  开场欧豪耍宝比心,喜剧片的轻松;

  中间涵予控机分云,灾难片的惊险;

  结尾乘客热泪点赞,献礼片的升华。

  虽说要啥有啥,但影神还是得说句公道话:《中国机长》,只能算将将及格。

  一些观众看后觉得,《中国机长》不如《萨利机长》《迫降航班》等空难电影优秀。

  此类对比有些多余。

  首先,着眼点不同。

  刘伟强注重的是灾难过程中,机长、乘务员、乘客等人的反应;

  “东木”强调的是灾难发生后,各方大佬对空难的马后炮式发言。

  完全两个叙事模式,哪好对比?

  其次,大环境不同。

  很多人老在吐槽,为什么电影不去追究风挡爆裂的原因。

  拜托,你也不是不知道当下国产电影大环境,连展现类似《迫降航班》中空乘糜烂的生活都是不可能的。

  最后,朱亚文饰演的监管局领导能转一圈机舱,并给机长一个“牛掰”的评价,就已经破天荒了。

  毕竟,飞行事故这种大问题,能不怪人,就怪天。

  尽管抛开这些常识性问题,《中国机长》中存在的一些bug仍旧影响整体观感。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山寨版“泰坦尼克号”的设定。

  灾难片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拍法就是——展现人性。

  如何展现?把他们集中在一起。

  电影《泰坦尼克号》,除了杰克、露斯你侬我侬的爱情,那艘巨轮本就是个小社会。

  海上:有钱人,没钱人;贵族、富商、画家、奴仆……

  空中:广场舞大妈、老军人、网红主播、叛逆少女……

  形形色色的人,坐着那飞机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

  除了人物堆凑,社会元素更是少不了。

  之前坐飞机坐的都是经济舱,看到片中锡纸包的饭菜,倍感亲切。

  然而头等舱乘客吃的,都是用小盘子装的佳肴,还能用粥换小面。

  上厕所的阿姨说出了我的心声:“好宽敞!”

  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导向——阶层性。

  不难看出,刘伟强想把四川8633打造成空中版“泰坦尼克”。

  社会宏观架构没问题,那人物微观逻辑呢?

  先说那个被杜江抛媚眼的“四姑娘”。

  孤单一人去拉萨,为的是什么?失恋?人生无望?总之能产生无限联想。

  通过这次空难历险,她对机舱内其他人员有没有一个反馈,或对自己有没有一个情感变化?

  都没交代,仅成了杜江撩骚的点缀。

  还有头等舱社会大哥身边的美女,本值得大书特书,结果也是不了了之。

  不同于那些谴责不良行为的群众,小姐姐从头到尾一句话不说,但给了社会大哥一个恶狠狠的眼神。

  大哥刁难空乘,小姐姐不爽,什么象征?不就是网络上自恃清高的文艺键盘侠吗?

  看别人看不惯,但真到了自己做又不行,典型的手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

  这样一个满身是光的角色,最后也被拍没了。

  不如就社会大哥帮助乘务员上前的片段,加一段小姐姐空难时的自保行为,做个反差。

  最后也让她意识到问题所在,下飞机时放下偏见,与大哥递个和解的眼神,不是更丰满?

  社会人物群像立是立起来了,但在落幕时,却没把群众人物的背景解释清楚。

  背景模糊,使得行为动机不明,人物脸谱化。

  用小面和粥为难空姐的社会大哥,是为了为难而为难:

  危机时刻体恤空乘安危的藏族阿妈,民族圣母的描绘太过刻意;

  还有那对贪便宜多拿榨菜的老夫妻,能看出来是为了展现小市民心理。

  角色没有转变,仅仅是功能呈现,灾难中的人性挣扎成了一味咆哮,最后只要冲着机长、乘务员竖大拇指,就行了。

  舱内争分夺秒,舱外等待回应。

  一内一外,看似张弛有度,时紧时慢,实则废戏连连。

  比如关晓彤那个航天爱好者。

  不错!现实中,正是这些航天爱好者,在飞机失联后,第一时间捕捉其信号,并赶往迫降现场,拍下落地全过程。

  正是这一事件的重要观察者们,在片中却给人很废很废的感觉。

  此外,机长家庭环境的描绘,使原本丰满的人物显得不痛不痒,甚至影响了机组人员形象上的构建。

  全片重点在张涵予饰演的机长身上,但除了阴沉着脸,机长的性格我们并没有记住。

  塑造人物,讲的是逆境突显。

  这里的“逆”,不是灾难,而是源自他人的质疑。

  如果战区空军领导处于安全考虑,对机长造成威胁,那么电影还有点看头;

  如果陈数饰演的是机长的前妻,家庭的破碎也能使机长的形象更立体。

  可惜,人物360度无死角完美不说,加上机长本身就不善言辞,英雄人物成了死水一潭,所做的不过是:

  开飞机——遇险——把飞机开回来

  至于心理活动,跟他那张脸一样,不动如山。

  机长绝缘,乘务长也好不到哪儿去。

  回想一下:乘务长有没有家庭?

  没有。

  开头,在李沁角色被男友送到中心时,乘务长形单影只,与双双入对的两位形成对比。可见,乘务长是个孤单的角色。

  但到了空难的时候,乘务长摸了自己的手,我们发现了戒指。

  一个孤寂,一个圆满,而导演之后又没再交代,角色性格又一次产生割裂。

  袁泉跟张涵予的演技,无可挑剔,不过碰到角色本身的问题,也是无力回天。

  机长家庭的和睦让这次空难少了份降,乘务长已婚但孤独的心理又少了份落。

  飞机是降下来了,但《中国机长》的情感没能平稳着陆,少了厚重,仅剩惊险。

  9800米高空,驾驶舱风挡破裂,正副机长整个身躯暴露在低温、大风、雷电、缺氧的状态下。

  35分钟后,飞机安全着陆。

  这是值得载入航空史的奇迹。

  而电影耗费大量笔墨,试图在还原惊险的同时重塑机组人员“人”的一面,未料还是飘了。

  萨利机长具有911创伤,《迫降航班》中的丹泽尔·华盛顿则是个瘾君子。

  那中国机长呢?

  沉着冷静,沉着冷静,沉着冷静……

  当沉着冷静流于一个生冷的词汇,而失去了落地的实感,是永远无法让观众共情的。

  灾难片,能共险,是人的本能;能共情,才是电影的牛掰。

  仅以此,《中国机长》的大拇指还是受之有愧。

上一篇:看「流浪地球」,挖到一个宝藏男孩!
下一篇:陈思诚郁闷《误杀》没有印度原版评分高?年度爽片致敬了12部电影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