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能为孩子舍命,却忍不住控制,母爱背后暗藏这种矛盾心理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前几天,小样妈抽空看了电影《囧妈》。和徐峥的前两部《囧途》喜剧片相比,《囧妈》中令人捧腹的剧情不多,催泪的场景倒是不少。

  电影中有很多妈妈和孩子相处,甚至是争吵的场面,让人很有代入感。仿佛囧妈不是别人,而是从小围着我们打转,替我们操心、张罗,却又总是唠叨、挑剔我们的妈妈。

  01 控制型妈妈的爱,总让我们喘不过气

  影片一开始,徐峥饰演的徐伊万为了从妈妈卢小花那里拿回护照,赶到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

  伊万一见到妈妈,就用不耐烦地语气连声指责:

  “谁让你坐火车的?”

  “你前两天不是答应我的吗?”

  “你不要给我发六十秒钟语音方阵好不好,我哪有时间听啊!”

  “大铁锁是怎么回事?”

  一连串的指责,不耐烦的语气,像极了我们烦躁时对待妈妈的方式。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徐伊万怎么能这样对待妈妈呢?

  但只要看到徐伊万和妈妈在火车上的相处细节,你就能明白,他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徐伊万的妈妈卢小花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一样,她们爱孩子,关心孩子,愿意为孩子不辞辛劳地忙碌,却浑然不知自己的爱对孩子来说有多压抑、多可怕。

  卢小花会在儿子发语音时,一个劲的往他嘴里塞小番茄,却从不担心儿子噎着;

  会不停地给儿子灌各种红豆水、绿豆水、薏米水,即使儿子说了不喝,她也充耳不闻;

  她会满意地看着儿子吃她亲手煮的红烧排骨,却在还剩一块的时候合上盖子,说儿子“脸横着长,肚子大的像个孕妇,难看死了。”

  她还因为一个年轻女人的出现疑神疑鬼,一直跟着儿子生怕他出轨,甚至对儿子说,“我就知道你要跟别的女人生孩子!”对儿子没有半点信任。

  这些场景和对话,你有没有觉得分外熟悉?在很多中国式家庭里,母亲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爱”孩子的。可这真的是爱吗?

  如果是爱,为什么徐伊万会那么痛苦、那么压抑,他又为什么会反复地问妈妈,“我说话你听得见吗?”

  02 控制型妈妈真的爱孩子吗?

  假如你也有这样一位控制型的妈妈,你一定也有过徐伊万的困惑:

  如果妈妈爱我,我为什么会这么难受,想要逃离?

  如果妈妈爱我,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相处,一见面就要吵架?

  我们不能说卢小花不爱儿子。

  丈夫去世后,是她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在雪地里被熊追赶时,也是她张开双臂大喊,“别吃我儿子,过来来吃我,吃我!”

  但作为一个母亲,我们要尤其警惕那些藏在爱背后的东西。

  那些焦虑、控制、挑剔和恐惧,都在深深地伤害着孩子,却总是以爱之名大行其道,蒙蔽了孩子,也蒙蔽了我们自己。

  卢小花对伊万的爱背后,暗藏着下面这3种有害的心理。

  1、过度焦虑

  有了孩子后,很多妈妈都会不自觉地陷入到焦虑的情绪里。

  怕孩子吃得不够好,怕他遇到危险,怕他交不到朋友,怕他将来没出息,怕他没好的工作、好的婚姻、好的孩子……

  我们总以为关心则乱,焦虑的背后应该是爱吧。但其实,焦虑的背后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在《父母:挑战》一书中写道:过度担心孩子的幸福,这是一种性格缺陷。如果你怀疑自己应对生活的能力,那么你也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影片中,卢小花对儿子伊万充满了不信任。

  她不相信儿子能照顾好自己,看到儿子喝酒,就警告他“你爸就是喝酒喝死的。”

  她不相信儿子能忠于婚姻,所以一直跟踪儿子,生怕他和别人乱来。

  她不相信儿子能靠自己孕育后代,不断探听儿子的婚姻细节,甚至表示“你不好意思的话,我可以帮你打电话给张璐。”

  卢小花对儿子的不信任,归根结底是不信任自己。

  她不相信自己能把儿子教育好,看到自己婚姻和人生的失败,便把对未来的恐惧和气馁投射到了伊万身上,事事都想要预防和控制。

  因为唯有这样,她才能暂时减少内心的不安,化解一部分焦虑。

  2、丧失自我

  成为母亲后,母爱的本能常常会让我们放弃自己原本的角色,只为孩子而活。

  影片中,卢小花和儿子在激烈的争吵后,有过一段平静的沟通。

  她回忆起伊万小时候说过的那句话,“妈妈,等我长大后,我来保护你。”因为这句话,她决定这辈子都要为儿子而活。

  相信你和我一样,看到这里都会热泪盈眶,非常感动。但卢小花和儿子相爱却又互相伤害的源头也就在这里。

  当一个母亲只为孩子而活时,这份沉重的爱是孩子承受不起的。那意味着母亲会失去自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给孩子过度的关注和控制。

  就像卢小花一直在做的那样,看似很忙,为儿子操心这个、张罗那个,却只是在扮演一个她幻想出来的母亲的角色,做着她认为一个母亲应该要做的事。

  她只关心她做了什么,却不关心孩子是否需要,就算听到了孩子的拒绝,看到了孩子的不满,她还是会固执己见的做下去,因为这就是她存在的意义。

  这显然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感受和需求的漠视。

  3、保护自尊

  对卢小花来说,生活对她太过残酷。

  48年前,她本该站在莫斯科的舞台中央,作为合唱里的独唱代表中国进行演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她却因为迟到失去了这个机会。

  婚后的她更是艰辛,酒鬼老公经常闯祸、家暴,后来还撒手人寰,留下她独自抚养儿子。她只能收起曾经的骄傲,抗下所有的责任,和儿子相依为命。

  然而,人都有保护自己,维护自尊的本能。当一个母亲面对婚前婚后的巨大落差,内心积累起越来越多的不甘和不满后,她最自然的发泄对象就是比自己弱小很多的孩子。

  因为这个原因,卢小花总在挑剔伊万。

  她会轻描淡写地打击儿子管理不好身材,在娜塔莎和男友和好后嘲笑儿子。她精确地控制儿子吃几块肉,喝多少水,潜意识里她想用这样的方式找回优越感。

  不管生活给了她多少挫败和失望,至少她比儿子优秀。这种比别人强的感觉能够让卢小花觉得舒服一点,和曾经的自己靠近一些,可对伊万来说却是伤害和折磨。

  03 孩子的世界里,母亲永远最重要

  卢小花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伊万的影响有多深远。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一个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的母亲。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对母亲拥有最强的依恋感。”

  这意味着在伊万的心中,不论母亲怎么控制他,打击他,母亲的地位都是无法撼动的。

  事实上,伊万大部分时候都默默接受了母亲对他的控制:

  往他嘴里塞食物,他就咽下去;不知道怎么和妈妈相处,却还是选择陪她去莫斯科;当熊扑向妈妈时,他也从未犹豫过要保护妈妈的决心。

  不仅如此,伊万还“继承”了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并用这种方式和妻子、乃至全世界相处。

  他不会表达关心和爱,看不到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总是试图改变对方,一直在辩论、讲理,却不敢说一句心里话。

  尽管伊万不认同母亲,却最终活成了母亲的样子。

  04 接纳自己,才是爱孩子的开始

  都说“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这句话放到亲子关系上也同样适用。

  爱孩子,就要学会克制。不要以爱为名,跨越该有的界限,不顾孩子的感受和意愿去照顾他、控制他。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控制型的爱,觉得改变很难,那不妨学学卢小花的做法。

  影片最后,卢小花做了一件真正感动伊万的事,那就是走上舞台,唱响那首曾经错过的歌。

  虽然大幕已经拉下,观众已经离席,但卢小花还是坚持唱下去。不仅感动了所有人,也让伊万看到了妈妈自信、闪亮的一面。

  这是40多年来,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妈妈。也是在那样的情绪感染下,他给了妈妈一个发自内心的拥抱,那是在此之前他绝对做不到的事。

  对卢小花而言,这也是她接纳自己,做回自己的开始。那一刻,她知道她是为自己而唱,不是母亲,不是妻子,只是她自己。

  卢小花回到家后,有一幕特别打动我。她摘下假发,拿起梳子,平静地整理好已经花白、稀疏的头发。这预示着她已经接纳自己了。

  即使青春不再,即便伊万已经长大,不再需要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也能够坦然接受这一刻的自己,勇敢地直面生活。

  影片最后,伊万对妻子张璐说,“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其实不光对父母,对孩子,我们要接纳和尊重,对待我们自己,也需要接纳和尊重。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焦虑和控制,不再害怕,不再逃避,给孩子那份纯粹的、恰到好处的爱。

  我是小样妈,一个为孩子改变生活,辞职转业的妈妈。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轻松育儿,做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鹿晗《上海堡垒》全新剧照,高颜女主侧颜霸气,男神男二造型抢眼
下一篇:《决战中途岛》11月8日将在中国上映 为观众带来了怎样的视觉震撼?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