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江西这位老人走了!曾7次到南极4次到北极科考……
那个曾经的放牛娃,
那个曾连续11次挑战南北极的汉子,
那个为我国极地科考奉献一生的老人,
走了……
去了比南北极更遥远的地方
记者今日获悉,
被誉为“中国极地测绘之父”的
武大教授鄂栋臣,
今晨因病在武大中南医院逝世,
享年80岁。
鄂老,
是江西广丰人。
04:24
鄂栋臣曾参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一生参与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
他是武汉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曾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地球科学组中国常任代表、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理事长。
武汉大学队员在北极卫星观测站前
鄂栋臣
鄂栋臣,出生于1939年7月15日,江西广丰人。
人物履历
1960.8.—1965.6.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本科学习。
1965.7.—1970.8.武汉测绘学院毕业留校任教。
1984.6.— 2000.7.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作。
1984.—1985.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任考察队副书记兼测绘组组长创建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
1985.—1986.参加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队赴长城站科考任副队长副书记等职。
200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从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始,先后六次远征南极科考,四次赴北极并曾到达北极点考察。
全国唯一一名同时参加过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立长城站、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建立中山站、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国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的科考人员。
研究方向
南极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
极地遥感应用。
南极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
互联网极地GIS系统。
主要贡献
(1) 1988.—1989.参加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创建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2) 1991.—1992.参加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队赴长城站考察。
(3) 1996,3—96.4.参加香港“北极追踪”考察队到达北极点。
(4) 1999.7.-1999.9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获奖记录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授二等功两次;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中国科普作协授贡献突出科普作家; 国务院授全国劳模称号;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 《中国首次南极测绘考察成果》 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获奖者)。
1994年 《南极拉斯曼丘陵小像幅航测成图研究》 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获奖者)。
1994年 《南极冰盖考察大剖面卫星影像数字制图研究》 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获奖者)。
1997年 《南极现代地壳运动和遥感成图研究》 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获奖者)。
1997年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 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8年 《南极现代测绘与遥感应用研究》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获奖者)。
2002年 《鄂栋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
南北两极——世人眼中的“世界尽头,冷酷仙境”——在今天,它是人类探索发现的前沿地带,也因其丰富的能源储备等战略意义,成为各国探索发现、争先较量的前场阵地。
1948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曾发表声明,全面表述要捍卫在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也不甘其后,同样在这一领域苦下功夫。
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起步较晚、专业人才有限,整体发展水平居于第二梯队,想要成为极地强国,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幸运的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这样一个人:他肩负家国使命,脚踏实地、稳健前行,让耀眼的中国红绽放在世界之巅。
鄂栋臣,是中国极地科考领域教父般的存在,他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细看来便是中国极地科考的发展史。
1999年鄂栋臣在北冰洋考察
放牛娃的远大抱负
1939年7月,鄂栋臣诞生在江西广丰山区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中。抗战年代,家庭异常贫苦,小小年纪的鄂栋臣格没有条件上学,成了一名放牛娃。
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村里办起了小学,11岁的鄂栋臣第一次拥有了念书的机会。他天资聪颖,又肯下功夫,很快就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学生,1954年小学毕业后,鄂栋臣考上了广丰中学,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被上饶地区批准作为保送生上了高中。1960年,21岁的鄂栋臣考取了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攻读天文大地测量专业。
鄂栋臣曾在一次演讲中动情地说道:“我十岁时还是放牛娃,父亲和祖母都被侵华日军杀害了,如果没有共产党,我可能会在受欺凌的日子里失去更多的亲人,也没有机会读书,更不会成为大学教授,那些苦难的日子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只有祖国强大了,炎黄子孙才有尊严。”尽管测绘对于这个山里走出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陌生,青年鄂栋臣还是励志,用行动回报祖国。
南极,中国人来了!
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四十多个常年考察基地和一百余座夏季站,刚刚从“十年浩劫”中抽身的中国人,却始终没能有机会踏足南极。1983年9月,加入《南极条约》不久之后,中国首次派出科考代表团,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第12次协商国会议。
1984年11月,年已45岁的鄂栋臣义不容辞地接下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担任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副队长,远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1984年12月30日鄂栋臣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乘登陆艇登陆
当亲朋好友纷纷劝阻“都这么大年纪了,何必将一把骨头丢到南极”时,生性乐观豁达的他一笑置之,“我这把骨头,可没那么容易扔!”出征之前,妻子担心他会遭遇不测,迟迟未能在“生死状”上签字,鄂栋臣拿过笔来稳稳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在一旁的空白处留笔:“我的生死,由我自己全权负责。”
鄂栋臣曾经回忆,“船长说,我船上带了一些大塑料袋。我们问他,带塑料袋去干什么啊,他说准备装死人的。我们就明白了,那是装尸袋,如果谁牺牲了,就用塑料袋一装,放到船底下的大冰库里冷冻起来,然后带回家。”
危险确实无处不在。当“向阳红10”行驶到被称为“沉舟墓地”的德雷克海峡,考察队遭遇了12级的强风暴。惊涛骇浪中,队员们翻江倒海地呕吐。鄂栋臣和同伴连滚带爬地冲入船舱,下意识紧紧抱住贵重的考察仪器,这是所有人在危急关头唯一想到要保住的东西。十几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挺了过来。
鄂栋臣在南极
30天的艰难航行过后,我国第一支南极科考队终于即将到达目的地——乔治王岛。鄂栋臣站在甲板上眺望,魂牵梦绕的神秘冰雪世界就在眼前,他和队员们兴奋得欢呼雀跃,站在船头大喊——“南极,中国人来了!”
队员们首次登上乔治王岛
冰天雪地里盖起科考站
要建立中国第一座极地科考站,测绘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勘探工作异常艰难。鄂栋臣带领组员们踏冰雪、穿山脊,每天都扛着木桩、铁锹、镐和铲去测绘,依靠简陋的小平板做大比例尺测图,用两条腿去跑水准,稍有不慎就会掉进冰海。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4平方公里范围内布设了33个控制点和图根点,野外测量1665个地形点,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站区选址与地形测绘。
1985年2月10日,距离农历春节不足十日,在新年极光的笼罩下,鄂栋臣测绘完成了我国第一幅南极地形图。在这幅1:2000的地图上,他把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赋予南极无名的山川湖泊:长城湾、望龙岩、龟山、蛇山、八达岭……
地点确定后,队员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设行动。鄂栋臣和同伴们穿上防水衣、扛起沙袋,爬冰入海,一天之中甚至能工作近二十个小时。多年以后,鄂栋臣的老友、此次科学考察队队长郭琨满怀深情地回忆:“无论你是工程师、讲师、教授、博士、工人、记者……搅水泥、拧大螺丝钉、扛钢梁,每个人都上手干,修码头的就是码头工,搬物资的就是搬运工,建房子的就是建筑工人……”
1985年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一,队员们给当遥远的祖国送上了一份新年大礼:中国第一座极地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建成!广袤的南极洲上,首次有了中国人的立足之地。
长城站奠基礼
长城站建成典礼
受邀前来参加典礼的苏联站工作人员,得知中国人只用了40天便完成建站工作,纷纷睁大眼睛、高呼“奇迹”!
下一个目标,北极
3年后,鄂栋臣再赴南极,此次他们在东南极洲大陆上,建立了我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标志着中国南极探测进入了更高的水平。
1989年1月鄂栋臣参加创建南极中山站时站在他建立的中山站大地原点旁
1989年鄂栋臣参加创建中山站
“少了北极,就不是完整的极地科考。”在鄂栋臣心中,已经定下下一个目标——巡天遥看极地光,北极!北极!
1996年4月4日鄂栋臣站在北极点上
1999年7月,花甲之年的鄂栋臣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考,踏上自己心中潜藏已久的北极寻梦之旅。严寒、冰山、暴雪、北极熊,茫茫白雪后藏着各种险境,鄂栋臣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的环境下,为祖国北极勘测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城”“中山”“黄河”,二十多年里,从南极到北极,伴随着这些令人骄傲的名字,鄂栋臣始终奋战在我国极地测绘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先后7次奔赴南极考察,参与中山站的指导建设工作,并两次荣获国家南极考察二等功。此外,他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室内推演测绘南极冰面地形,这在人类对南极的科考史上堪称首创。由他主持命名的300多个中国南极地名,获得国际认可,填补了南极自古以来无中国地名的历史空白;在中山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自动验潮站;史无前例地在北冰洋的浮冰上进行绝对重力测量试验并获得成功,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极地测绘制图之路。
对外界赞誉的“极地测绘之父”这一称号,鄂栋臣曾说:“我做的事很有限,但我的后半生都献给了极地,可称我为‘极地赤子’。”
晚年做了600场科普报告
退休后的鄂栋臣并没有远离他所钟爱的极地事业。这些年来他笔耕不辍,在理论研究领域孜孜不倦地做研究、带团队,工作在极地研究的前线,偶尔也会通过高科技通讯设备为远赴南北两极科考的学生后辈们出谋划策。
这些年,鄂栋臣在全国各地大学、中学做了近600场南北极报告,教育青少年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增强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独具创新特色,每每讲到五星红旗在两极飘扬时,台下掌声雷动。每场报告都掌声不断,深受听众欢迎。曾被中国科普作协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获“湖北省科技传播十大杰出人物”。
鄂栋臣走了,
他的征程还在继续。
让我们一起点亮右下角
为这位老人送行
向他致敬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