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救援记忆丨我的生命从此有你的名字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张潼 杨月)十年前,大地震颤,举国皆殇。在凋零的故土和破败的废墟之间,一袭白衣让生的齿轮重新啮合。生命在自然的震慑下不堪一击,却也在万众一心的营救中与死神讨价还价。

  回望十年,铭记思念;回望十年,铭记重生。

  十年心愿 100多双鞋垫中的感恩之心

  2018年4月9日00点30分,彭国华和妻子乘坐的航班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

  虽已值深夜,见到来接机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的老朋友李晋宇,彭国华夫妇难掩兴奋。

  10年前,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在雎水镇道喜村天石矿矿井中作业的彭国华被埋。从5月12日到5月19日,整整172个小时,靠着雨水、手纸和尿液,彭国华坚持到救援人员的到来。

  彭国华被困坍塌的矿井中172个小时。获救后,他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矿工”。图为当时彭国华获救电视画面。资料图

  随后,在部队的帮助下,奄奄一息的彭国华被转到设在当时绵阳市安县(现已撤县设立安州区)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以下简称长征医疗队)接受治疗。在这里,彭国华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彭国华是长征医疗队救助的几千名患者之一。驻扎灾区的73天中,长征医疗队在恶劣的环境下,创造、见证了许多生命的奇迹。

  2018年4月9日,彭国华(左7)和妻子文友会(左6)来到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看望当年救治他的医护人员。受访者供图

  转到长征医疗队时,彭国华身体极度虚弱,整个人比之前瘦了30多斤,导致输液找不到血管。由于几天几夜不喝水,彭国华的整个身体机能已经紊乱,医生最担心其肾脏功能丧失危及生命。

  面对这种情况,主治医生黄海对彭国华进行了紧急救治,一边不间断的给他补充电解质,一边观察彭国华的身体反应。终于,在第二天中午,彭国华排出了尿液,肾脏功能恢复正常。

  2008年5月21日,彭国华眼睛上的遮光布被取下,走过“鬼门关”的他终于能见到救治他的医护人员。

  时间带走了曾经的恐惧,没有带走彭国华对救命恩人的惦念。2008年之后,彭国华一直想着一件事:要去上海,当面感谢救治他的医护人员。

  彭国华妻子文友会这次带来十年间绣的100多双鞋垫,送给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的医护人员。受访者供图

  今年4月8日启程前,彭国华特意准备了野蜂蜜。妻子文友会则带上了十年间绣好的100多双鞋垫。4月9日,彭国华夫妇亲手将这些礼物送到了长征医院医护人员手中。鞋垫上“爱满人间”四个字分外醒目。“要懂得感恩。人,不能忘本。”彭国华说。

  千里救援 帐篷医院中的医疗奇迹

  2008年5月12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医护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请缨,向上级提交汶川地震救援申请。

  5月15日凌晨2点,载有90名医护人员的军用飞机降落在绵阳机场。转移物资、搭建帐篷医院、投入救治……48小时连轴转,长征医疗队没有人合眼,没有人叫苦叫累。“每个人都爆发出很强的正能量。”当年长征医疗队队员李晋宇说道。

  为了保证更多的灾民获得救治,长征医疗队当即对人员力量进行科学分组,一部分人坚守帐篷医院,接诊各方伤员,同时派出由3名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的小分队,进村巡诊,避免受伤灾民因条件限制错失治疗机会。

  2008年5月18日,在走访沸水镇桥木村时,一位躺在废墟房屋前的村民引起分队队长、骨科专家叶晓健的注意。这位村民叫付利华,地震中被自家房屋掉落的柱子砸伤。通过诊断,叶晓健判断患者有高位截瘫的风险,若不及时进行颈后路椎管减压手术,病情将危及生命。

  2008年5月18日,长征医疗队分队队长、骨科专家叶晓健发现了付利华,并为其诊治。资料图

  要知道,这种手术即使在完善的设备技术保障下,仍然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当时的帐篷医院既没有手术床,也没有核磁共振设备,在硬件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医生只能凭技术和经验做手术。此外,进行这项颈椎手术,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这又给手术增加了一重风险。

  没有时间多犹豫,患者病情危急,医治刻不容缓。小分队一边联系医疗队准备手术,一边寻找合适的运输车辆。

  最终,小分队在当地找到一辆农用三轮车转移付利华。沸水镇到安县多山路,震后山路更加陡峭崎岖。为避免颠簸危及患者病情,20公里的路程,三轮车缓慢前行,从中午走到下午5点多才抵达医疗队驻地。

  付利华转移过程中,医疗队也在紧锣密鼓筹备手术。技术最精湛的麻醉师、最好的手术室护士长纷纷就位。帐篷医院里没有做颈椎手术专用的石膏床,医疗队就现场制作。

  下午6点10分,手术开始。一个多小时后,走出帐篷的叶晓健带出了手术成功的好消息——付利华的行走能力保住了。事后,医护人员们才知道,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例在野外条件下成功的全麻颈椎手术。

  叶晓健在帐篷医院中为付利华进行手术。资料图

  一声啼哭 灾区中诞生的“长征宝宝”

  在长征医疗队,彭国华只是被救助的几千名患者之一。驻扎灾区的73天中,长征医疗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在恶劣的环境下,创造、见证了太多生命奇迹。

  因地震破坏,当地医院已无法接诊孕产妇。这天,帐篷医院里来了一位名叫钟静的孕妇。地震发生时,她从山上跑下来,侥幸躲过一劫,但腹中的小生命却因过于颠簸而面临着夭折的危险。

  来到帐篷医院时,她的预产期已经超过了两周。检查后,发现孩子的胎心几近消失,胎位也不正,妇产科医生刘晓军当即决定进行剖宫产。

  可是野战条件下,手术设备不齐全,胎儿在母体内已经缺氧,母亲又属于骨盆狭窄型,手术过程中孕妇一旦大出血,母子都有生命危险。怎么办?

  刘晓军和李文两位医生反复沟通,确定手术细节。配血型、产前检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孩子爸爸在帐篷外焦急地等待着,坐不住,来来回回地走。帐外的其他医生也捏了一把汗。

  “哇……”伴着一声清脆的啼哭,终于,一个六斤重的男婴平安出生!

  就这样,长征医疗队迎来了第一个在帐篷中诞生的宝宝。孩子洪亮的哭声缓解了所有人紧张的心情,刘晓军双手捧着这个历经劫难的小生命,激动不已。

  两度闯出“鬼门关”的母亲说:“这来之不易的孩子,就取名叫‘叶长征’吧!他在长征医疗队出生,是长征医疗队的医生给了他生命。”

  医护人员与第一个在帐篷医院中诞生的宝宝“叶长征”合影。资料图

  在营救官兵、急救队员、医护专家的生命接力中,濒危的妈妈们被接二连三地送到长征医疗队,先后共有7位孕妇在长征医疗队生下孩子。这些孩子都取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长征”。诊断、治疗、护理……医生们倍加珍视这些历经劫难的小生命。 “长征宝宝”们仿佛是废墟上成长的“希望之花”。

  十年前,一场浩劫让相隔天涯之人有了咫尺联结,从此我的生命中有了你的名字。十年过去,“长征宝宝”们已到幼学之年,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又迎来芍药花开。十年,为了忘却,也为了铭记;十年,追思生命,致敬救援。

上一篇:《海贼王:狂热行动》女帝登场一心只想着路飞,却错把巴基当路飞
下一篇:《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在即,为何美队的粉丝抱团难受?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