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4替孩子问了父母4个问题,个个扎心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对孩子来说,父母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罗素

  贺岁片《叶问4》作为叶问系列的终结篇,讲述的是叶问得知自己换了癌症,而自己唯一的儿子又被学校再次退学,想像身边的人一样把儿子送去美国读书,意外卷入一场当地军方势力与华人武馆的纠纷中。面对日益猖狂的民族歧视与压迫,叶问挺身而出,在美国海军军战队军营拼死一战,以正宗咏春拳,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功夫的厉害之处。

  作为叶问系列的总结篇并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在豆瓣儿仅仅只有7.0的评分,很多网友甚至直言已经是“强弩之末”,“为赋新词强说愁”了。然而,作为一名母亲,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却在影片中看到了它替孩子问出的四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从来就不问我喜不喜欢?

  影片的开头是叶问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情况下,儿子在学校打架,被退学。叶问像所有的家长一样,一脸无措地恳求校长再给孩子一次机会,然而却遭到了冰冷的拒绝。

  回到家的叶问并没有大声教训儿子,只是默默地做出了去美国考察学校,送儿子出国读书的决定。他招来邻居帮忙照顾儿子,引发了和儿子之间的第一次直面冲突。青春期的儿子对着叶问大声地说:“我根本就不喜欢读书!”像极了所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抵触,但叶问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样问孩子:“小小年纪,你不读书你能做什么?”

  这一幕是不是很常见,不管是在我们身边还是在我们身上?父母都会自作主张地帮助孩子安排好一切,却忘了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选择的自由!

  对心理学颇有研究的畅销书作家王莉,在她的《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为人父母,我们总想倾尽一切把最好的给孩子,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恰恰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叶问在妻子去世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儿子叶正身上,甚至希望他好好读书,而不愿意教他打拳。可是,对于叶正来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读书,而是打拳。他崇拜自己的父亲,希望能够像父亲一样把咏春拳发扬光大。

  作为父亲的叶问却并不管孩子喜不喜欢,非得要让孩子读书。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读书确实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但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旗帜,规划孩子的人生,还美其名曰:他什么都不懂。

  影片中的另一位父亲——唐人街中华总工会主席万宗华。为了弘扬中国,摆脱被歧视、被奴役的命运,送女儿去美国最好的私立学校读书,让女儿每天必须练拳,不准女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连女儿在学校被欺负,也要她忍……

  给孩子规划人生路线,其实就是让孩子替自己实现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孩子不是家长实现梦想的工具,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

  人称老梅的著名作家兼制片人袁梅,在她的《聪明的妈妈像傻瓜》一书中说到:“自主选择是自我承担责任的前提,自己的事情自己考量、自己决定并且承担这种选择可能导致的任何一种结果。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未来独立人格的养成是一件既有意义的事。”

  尊重孩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去经历一些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温室里的种子,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问题二:别人欺负我,我为什么不能还手?

  影片中的两个孩子,都遭遇了同学的欺负;两个父亲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宁愿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叶正的漫画书被同学抢了,没有抢过喜欢打拳的叶正,于是被误认为欺负同学;万宗华的女儿做了啦啦队队长,被美国孩子欺负,打得鼻青脸肿,回家却遭遇父亲的怒骂和一记耳光……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然而,对于孩子之间的矛盾来说,一而再而三的忍让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欺负。

  不管是从叶正冲着父亲大吼的内容来看,还是万若男质问父亲“他们总是欺负我,我怎么忍?我练武还有什么用?”都表明孩子们在学校的一再忍让并没有换来平静的学习生活,反而是变本加厉的欺负。

  教育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中有一期讨论的问题就是遭遇校园暴力的时候,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当场有四五个家长举了手,表示会教孩子打回去,当时作为嘉宾的嗯哼也举手说他会打回去,然后逃跑去告诉老师。

  节目中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特级教师王欢老师建议家长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随意去动手,如果大家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很多校园暴力行为都不会发生。同时在场的老师们给出了三部曲,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在学校受了欺负的孩子:

  1、勇敢地反抗

  如果孩子真的是被欺负了,那就要打回去。在这个时候要教育孩子学会分辨对方是不小心伤害到了你,还是存心欺负你。如果是不小心,那就不要计较;但如果是存心欺负你,要就要打回去。

  2、不吃眼前亏

  被欺负了,要打回去,但是如果打不过,那就得跑,这就是不吃眼前亏。而且老师们还教孩子应该往办公室跑,因为办公室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那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实在是跑不掉了,一定要还手,不能总是挨打。

  在被对方欺负的时候,还可以表现出你对他行为的不满,不高兴,大喊大叫等,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震慑到对方,为自己争取到逃跑的机会。

  3、明辨是非

  孩子被欺负后回到家里,作为他最信任、最爱的人一定要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这边,让他把整个事情的过程说出来,帮助他分析为什么会被欺负,明确地告诉他如何正确地选择朋友,以免这样的情况会再出出现。

  善良是有底线的,忍让也是有底线,当我们在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善良的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告诉他们要首先学会保护自己。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走出我们的保护圈,与其把他一直保护在我们的羽翼之下,不如教给他展翅翱翔的本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问题三:为什么就不信我?

  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却没有父母敢说绝对地信任孩子。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不能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就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顺畅地沟通和交流。

  叶正跟着父亲回到家里,不说话,窝在自己的小床上看书,甚至拉上帘子,这其实就是一种拒绝和父亲沟通的表现。甚至当叶问让他和叔叔打招呼,他也不理;每天晚上十点叶问从美国打来越洋电话,也不愿意接听……不是叶正没有礼貌,而是不愿意和父亲交流,在父亲面前,他已经关闭了自己的心门,拒绝打开。

  同样处于青春期的万若男,在学校被欺负后回家当着叶问的面时,她告诉父亲自己没有打架,可是父亲却严厉地说:“你知道我最痛恨说谎的人”,语气里是全是怀疑。当女儿再次回答“没有”的时候,直接给了女儿一记耳光。

  美国著名导演特瑞·约翰逊在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中就说过:“当家长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她信任。”

  很多时候,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其实都来自不信任。情商专家分析:信任孩子的能力,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让他们变得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小学生进行了一个实验,他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几个学生,告诉老师这些学生都很优秀,成绩会在未来一年有很大进步。结果,一年后这些学生果然十分优秀,虽然事实上这些学生都很平庸。

  而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变得很优秀,是因为他们认定自己是优秀的人,当他们的感情越强烈越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父母的教育也应该如此,只有给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份信任,才能让他们的主观想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断地朝着那个目标努力。

  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而这赞赏来自无条件的信任!

  问题四:爱我?爱的是他自己吧?

  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绝对是父母,但最容易伤害我们的人,仍然是父母。所有的父亲都知道要去爱孩子,却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如何正确地爱孩子。

  万若男冒签父亲的字,给叶问拿来了学校的推荐信,叶问一边撕掉信,一边告诉若男父亲很爱她。若男一副惊讶和无所谓地反问到:“爱我?我看他爱的是他自己吧?”这样的反问和态度估计刺痛了观众里所有父母的心,因为那就是曾经的我们自己,现在的我们家孩子。

  很多父母都认为对孩子的爱就是物质上的满足,只要给予了孩子物质上的享受就行。而实际上,孩子最需要的一直都是父母精神上的鼓励和陪伴。

  被孩子和家长亲切地称呼为“知心姐姐”、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老师曾总结出父母如何孩子的十种方法,简单又容易学习,效果也十分明白。

  一、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二、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三、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 四、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五、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六、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七、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 八、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 九、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十、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老师请回答》里有个小女孩说她和妈妈之间永远有说不完的话,因为她妈妈经常对她“表白”。把爱说出来,其实没有那么难。我们对孩子做的事情都应该得到孩子的理解,但如果不说,或许他真的不懂。

  台湾一位专家曾讲过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重复语尾法,就是重复孩子所的最后一句话。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有在听他说话,让孩子看到一个接纳的态度,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让每位走进他的内心。

  为人父母,是一场自我的修行,用正确的爱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那是他未来的幸福模样;让他们在爱和陪伴中长大,自信、果敢、无畏、幸福地生活下去。

上一篇:《你的名字》——跨越时空,只为寻找未曾见过的你
下一篇:2020年五大贺岁片,大年初一上映,徐峥和沈腾《囧妈》呼声最高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