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电影赏析:用生命捍卫一个卑微的秘密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朗读者》改编自德国同名畅销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忘年恋,一个15岁少年爱上了一个36岁的电车女售票员。这是一个少年心里自然发生的事,影片并没有刻意渲染其中的畸形成分,而注重表现出它像任何真实爱情一样诚挚动人的一面。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就是男孩为女人朗读,读希腊神话《奥德赛》,也读《阴谋与爱情》:“当天变长的时候,我读的时间也长些,为的是在黄昏时才与她上床。当她在我怀里入睡,我也沉浸在无限的幸福之中。”然后是个谜:女人失踪了。但谜底奇怪可怜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来这个女人不识字。但为了掩盖这个让她羞耻的事实,她拒绝了原来工作的地方对她的提拔,而却选择了参军以求逃避。只是,那是二战期间的德国,她进入的是德国军队,成了臭名昭著的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

  谜底是以男女主人公一场充满撕裂感的重逢揭开的。男孩长大,进入大学,主修法律。在他参加第一次法庭实习时,他见到这个他生命中从未停止过怀念和爱的女人。她时被审判的纳粹战犯之一。直到在法庭份上她仍然为掩饰自己时文盲的事作出最后的挣扎,甚至在法官让她签字得以确认是否事情由她主使而不惜全盘认下对她的指控,包括大部分不是她干的事。 最后她被判了终身监禁。命运以这种对他来说既不体面的方式,把她与世界格局饿了——这个曾令她紧张惶恐,不知所措,不可抗拒,但也给过她爱情的世界。某天,她在监狱中受到了男孩为她寄来的磁带,都是男孩为她朗读的录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中断,渐渐地她学会了读写。终于她要离开监狱了,长大成人也已是中年的男孩说要接她出狱并为她安排好了住处和工作,然而在她所谓能重新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她却上吊自杀了。

  汉娜的这份尊严感,一个罪人身上的这份要求,是否可以看作这个民族在滔滔恶名之下,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与体面?试图建立和恢复自己的那份不可侵犯的感觉以及荣誉感?正是这个东西,才成了战后德国人重建自身和家园的动力?汉娜珍视和维护自己的形象,年轻人帮她一道努力,也就是说,年轻人在参与承担汉娜的罪责、继承历史负担的同时,也在试图保护上一代人身上需要保护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将战前与战后的德国联系了起来,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包含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面临一些危险,但是故事显然触及了它们。这或许是这个故事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是这个故事在前人基础之上往前迈出的一小步。不能说是辩护——汉娜必须服刑,而是将问题在更加复杂的层面上展开,得到更加复杂、深邃的表述。

  人们身处邪恶而不知,阿伦特推荐的方案是“思考”,思考带有一种陌生的气味,意味着对于手头工作的一种“中断”,一种回望自己的开始。思考将自身一分为二,从而也得以与环境保持距离。通过思考获得道德生活,这是在极端情况下人们自救的第一步。

  从这个角度看来,影片中那个著名细节——汉娜原来是一个文盲,她请别人为自己朗读是因为自己不认字,除了剧情的意义之外,同时还有某种形而上的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会读写的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非常有可能被别人的那些花言巧语牵着走,她无从思考,思考的基本前提(阅读)她不具备,她同时也是一个道德文盲。

  片子拍得很忠实于原著,在表现手法上倒没有对原书亦步亦趋地效仿,那种跳脱的叙述方式很好地保持了书中疏离和冷静的基调,没有刻意用顺叙让观众的情绪一点点累积起来然后爆发。对于没看过书的人来说所谓的事实真相可能还是有点戏剧性的,有点悬疑的感觉,而对象我这种早就读过原著的人来说就连这点点刺激都消失了。我想无论是作者还是导演的本意都没有想把这点作为一个吸引人的爆发点,之所以前面从不提及,目的是让读者和观众从男主角的视角来看问题,来体会,从之前的迷惑不解,到明白以后的震惊,不甘,想要努力,想要争取,却又因为对汉娜的悲悯和自己的懦弱而停步,在听到宣判结果后又对她为自尊付出的代价悲痛。

  不值得吗?委屈吗?冤枉吗?就象那个出庭作证的女人的女儿所说的,这所谓的真相又能说明什么呢?与那么多无辜的生命比起来,任何理由都是苍白的,也谈不上什么公平,她也是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资格去原谅的。大奸大恶总是极少数,对无数被裹挟进罪恶时代的普通人来说,对于错、是与非总是那么地纠缠不清,只有置身事外不喜欢自省的人才能立场清晰慷慨激昂地指责他们,只要明白自己也无法在时代的洪流里保持圣人般的纯洁,只要承认自己也是有弱点的人,就会象男主角一样有复杂矛盾万分痛苦的感受,也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既无法简单地唾弃汉娜,又始终没有勇气去面对和接受她,他不能单纯地指责她,另一方面他又何尝有资格去原谅?他又怎么敢轻言原谅?

  片中很多裸露镜头,很多做爱场景,却始终有一种窒息感。象《色戒》里的性爱戏一样,每一次都有所不同,可以看得出两个人从单纯肉体的吸引到心灵渐渐地接近与交流。欧洲片和美国片在性的表现方面一直是完全不同的态度,欧洲的演员们,无论男女,都很舍得暴露自己的身体,电影里的性也都是直接的,写实的,看去只觉得平实清新,就像吃饭喝水呼吸睡觉一样自然;美国的演员们就吝啬得多,有点身价的露个背都得找人替,涉及到性的部分要么一吻跳到天亮,要么朦胧唯美浪漫得要命,就是啥实质的东西也看不到,总之就是告诉你性是不寻常的,是很禁忌的挑逗,自然也就不可能通过性爱戏来表现什么精神上的心灵上的东西。所幸《朗读者》并不是单纯的美国片,它更偏向于欧洲片的细腻自然,也就赋予了那些裸露与性更深刻的内涵,看后只让人有沉甸甸的压抑的感动,没有什么挑逗和刺激。

  人性的愚笨,人性的执着,人性的荒谬,冲突却又是那样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道德是沉淀性的历史从众审美。由此才有主流和非主流,才有羞耻感和那些所谓的秘密。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因为不认识的文字,她对文化的理解,对小说的知晓,都是来自男主的为他录的磁带。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其实有向往越强烈,那种尊严真的有点不可理喻,为了保持秘密,她宁愿终生监禁。一个美丽而哀伤的爱情故事,一个纳粹罪与罚的故事,一个背负德国年轻一代与老一辈心结和情感挣扎的严肃故事。

  从庸俗的角度来看,裸戏让人难忘的性爱场景。从艺术的角度看,最后的审判是个高潮,相当震撼,因为揭露了人性,因为个人在社会意志面前的无力,对错的相对。想到了“纽伦堡审判”时法官的困惑,最后一个天才法官提出了“法外之法”才解决了纳粹的“诡辩”。女主对于身为文盲的羞愧以致于宁可放弃自由也不愿被人知道使我感到莫名。

  当人到中年的男主在家中日以继夜地用磁带录下当年为汉娜朗读过的书籍,当汉娜借来人生的第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标记,并亲笔给米夏写信,已经超越一般性的爱情,那种获得的震撼无以言表。凯特。温斯莱特演活了外表刻薄固执,内心极度复杂的女人。他的朗读给她太多希望,也给她罪恶感,最终隔阂让希望成为绝望,风烛残年的汉娜悬梁自尽的身影。对缺憾的依恋,当生无可恋的时候,她值得依赖的世界崩塌了。她不再属于这个世界。米娜选择结束生命,多年的米夏留下沉默的泪,背负了一生的感情债。

  理性与尊严的抗争,理性永远敌不过真实的生活,最后的结尾看着有点压抑。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相比电影而言《朗读者》文字更显深邃小说里那爱情只是少部分,总体而言这是于理解与谴责,反思与迷惘。

  对一个无法得到别人,尤其是最爱的人原谅的人,死,大概是最好的解脱吧。

  迈克原谅她了吗?原谅了。但是是在汉娜死后,而且是听到女负责人给他念汉娜 留给他的那段遗书之后。在这之前,迈克是没有原谅她的,尽管他每晚给她朗读并录音,寄 到监狱。尽管他为汉娜出狱后的生活做了很多安排。当我们看到迈克每夜在灯下拼命朗读的样子,你会以为迈克还爱着汉娜,是为了给汉娜的情感和精神以最尽量的慰藉才这样做的。其实我觉得不是。我们看到当迈克听到汉娜要出狱的消息后,他的表现是出乎我们意料也在理解当中的,他很苦恼,纠结,无所适从,甚至痛苦。为什么?是因为汉娜老了吗?是因为汉娜会成为他的生活负担?都不是,而是因为二十年前迈克自从从集中营参观回来后,他从内心深处是无法原谅汉娜 的,他是不愿意面对汉娜的。所以在法庭对汉娜判决之前,本来有机会求汉娜一把的迈克,在马上就要见到她时,用有些怨恨的目光看了监狱一眼,没有犹豫地返身折回。他无法忘记汉娜,却又无法原谅她。给汉娜寄朗读磁带这件事我觉得除了有感情的成分,还有一份救赎的心理,他知道朗读对汉娜的重要,他希望汉娜在感情得到安慰的同时,精神上也能自我反思自我救赎,他希望她能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恶。。。所以在最后,当他听到她只是说:”我学会了什么?我学会了朗读!“时,他的内心是失望 的,他实际上也同时关闭了情感的大门。对他来说,那一刻,汉娜一下子从一个一辈子忘不掉的人变成了一个只是以前认识的人了吧。

  当他听到了汉娜的遗书,他哭了。这是他第二次哭泣,第一次是在法庭宣判的时候。因为他没有原谅她而拒绝救她。这一次,他原谅她了,但她死了。汉娜的遗书很简单,提到了她存的钱希望留给当年集中营活下来的女孩。她能这么做,意味着她意识到错了。她希望用这个行为来赎罪。她没有顽固不化,她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是有认知的。为什么她有认知?因为迈克每天都在为她选书读书,从书上她体会到了她一直想往而又无能为力的东西。迈克的努力没有白费,而这努力的结果似乎预示着死是汉娜的必然。因为只有死才能解决一切救赎。

  但如果死能解决一切,那她是不是一进监狱就自杀了?我觉得她在迈克寄朗读磁带之前,并没有认真地回想自己的一生,自己犯下的罪恶。在法庭上她认为自己没有错。这种冥顽心态一直到迈克的朗读带到来后。朗读带不仅给她带来情感上的温暖,也改变了她的思想。但即使如此,她也没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有多严重。直到她看到了朝思暮想的那个人的眼神。强烈的自尊心驱使她不愿意认错,也迫使她自己直面自己的罪恶,她终于尝到了自己所犯下的罪恶的苦果,那么多犹太人的哭喊没能打动她,但她最爱的那个孩子不愿原谅的眼神将她击倒。

  遗书里她也没提到她错了请求宽恕之类的话。对于一个宁愿死也不愿别人知道她不识字的人来说, 她简单的请求更能打动人心吧。

  你原谅汉娜了吗?她每周挑选犹太人走上死亡名单,她是在知情的情况下这么做的 ,而且她认为理由很简单:我们关不下这么多人,总要死一批,新的才能关得下。即使最后,她是在其它人的串通陷害下被认为是头目而判重刑,但她还是参与了烧死犹太人的事件。。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是无法原谅的。尽管她头脑简单的是非判断,使我们没有把她与那些纳粹刽子手等同。但她的罪恶还是无法得到原谅的。 所以我深深体会到那个男孩一生的痛楚。

  一切跟爱情无关。尽管它有那么多的床上戏。爱与被爱,是与非,对与错,在战争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在战争面前,能杀死你的,也许就是你最爱的人。你最恨的,也许就是你忘不了的那个人

上一篇:私人订制衣柜存猫腻,老师傅教你逃离陷阱,切记这三点
下一篇:为什么汉族男子不喜欢娶匈奴女子?这项制度让人无法忍受!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